重农抑商

合集下载

秦汉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

秦汉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

秦汉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政治时期,其间建立了强大的统一中央政权,实施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政策。

其中,重农抑商政策是秦汉时期在农业和商业等经济领域实行的一种政策。

1. 重农抑商的本质和背景重农抑商是一种贯穿于秦汉两代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尽可能发展农业,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这种政策的出现,既是社会经济的自然结果,也是反映当时政治制度的特点和社会思潮的表现。

在西周时期,商业已经很发达,经济主要以商贸为中心。

到了东周时期,农业的发展逐渐成为国家统治的主要对象,而商贸则被逐渐压制。

这种趋势在秦汉时期得到进一步强化,表现为大力发展农业,以此为基础保障国家经济和国家权力的巩固。

在新朝时期,政策趋向逆转,主要考虑商业的发展,推行任贤用商政策。

2. 重农抑商的实施方式和影响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实施方式和影响:(1)土地分配制度。

从秦汉开始,实行过类似“根据人口实行均分”的土地分配制度,使农民有了更多的土地,增加了耕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2)推行农业技术革新。

秦朝时期先后实行“封禁制”和“均田制”等措施推广农业生产技术。

而汉朝更是还采用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和土地荒地开垦等办法,使农业生产大大提高,成为国家经济的支柱。

(3)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在新朝时期,推行任贤用商政策,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

但在秦汉时期,为了保护农业,限制了一些非农业生产的自由发展,即所谓的“重农抑商”。

这种政策的恶果是导致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限制,难以推动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4)对民生的影响。

秦汉时期大力发展农业,趋向重视民生,在加强农业生产的同时也是为了保障农民的生活水平。

由于国家对农业的支持和对商业的限制,逐渐出现了一部分富贵者向地方搬迁的现象。

但对大多数百姓来说,国家的重组农业政策和规划,对于维护生存权利、稳定生活来源,促进了国家经济和社会治安的稳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重农抑商”政策新见

“重农抑商”政策新见

“重农抑商”政策新见“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视农业发展,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倾向。

这种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农业经济,而不是发展商业经济。

它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上,“重农抑商”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个时期,国家面临着许多内外挑战,而农业是国家经济的基础。

国家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农业经济的稳定发展。

这就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起源。

在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农业是社会生产的基础,没有稳定的农业经济,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都将受到限制。

国家需要通过政策来保护农业经济的发展,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农民的利益。

限制商业发展可以避免商业经济过于繁荣,导致社会风气败坏和贫富悬殊的问题。

“重农抑商”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

这种政策限制了商业经济的发展,限制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

商业经济的发展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

限制商业发展可能导致经济的停滞和社会的不平衡。

“重农抑商”政策也可能导致农民的利益受损。

由于政策的限制,商业经济发展受到了抑制,农产品的价格也不容易上涨。

这导致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生活水平难以提高。

政府对农业的过度依赖也意味着农民承担了更多的责任和负担。

“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它保护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确保了农民的利益。

这种政策也有其局限性,限制了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提高。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根据市场经济的需求,寻找到一个平衡点,既保护农业发展,又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确保社会经济的稳定和人民的福祉。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

浅析秦汉重农抑商政策1.重农抑商政策的成因与表现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个大政方针。

作为封闭性农业社会的古代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与这密切相关。

所谓的重农抑商,就是通过采取措施降低商贾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抑制商业的发展,减少商贾的数量,保护农业经济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防止大量农民弃农从商。

1.1 重农抑商思想的成因首先,重农抑商是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百姓物资生活的需求。

战国时期,秦国为了统一天下,连年征战,使百姓民不聊生,农民起义屡见不鲜。

两汉时期的战争有楚汉战争、两次农民战争以及东汉末年的割据战争。

动荡的社会现状使很多农民离家逃难,严重阻碍了当时农业的发展生产。

两汉时期的经济结构主体就是小农经济,即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在有限的土地上发展生产,基本上能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式,但若遇到较大自然灾害或者战乱,这种经济模式将会迅速崩塌。

在军事方面,当时有匈奴的骚扰威胁,封建统治者必须加快农业经济的发展,否则难以保障边防的需要和维护内部的稳定。

因此,历史只允许当时的统治阶级重视农业发展。

其次,这还是打击商贾,巩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战国七雄时期,趁战乱物资供应紧张,诸多商人哄抬物价,直到秦统一六国,才稍有平息。

但汉代初期,朝代的更迭使农业经济的发展滞后,部分商贾为了大肆敛财,借机哄抬物价,谋取暴利。

这造成许多农民陷于破产,他乡流亡,更多的农民则弃农从商,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困难。

商贾的逐利行为,不仅直接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还间接侵蚀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一些不良商贾在又有巨大的财力后,继而可能会割据一地,称霸一方。

甚至相勾结发生叛乱。

封建统治者对这种当然要未雨绸缪,所以抑商也是势在必行的。

再者,流行的重义轻利思想也是一个重大原因。

一种社会思想的产生与演变并不是毫无依据的,其核心往往对社会经济形态变迁的深刻反映,义利观在战国时期开始逐渐发生变化,封建统治阶级推崇的儒家仁义思想,使重义轻利思想对当时社会的百姓影响颇深。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

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商鞅变法是该政策的首倡者,秦统一后将“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定为基本国策,刻在琅琊台上,从此,“重农抑商”为历代王朝所继承并发展。

中国古代坚持重农抑商的原因有:第一,根本原因是由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决定的。

农业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主要的生产部门,也是最具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重视和发展农业,既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保证社会安定,又可为封建王朝提供稳定的土地税等财政收入。

所以,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统治秩序,历来重视农业,认为“农,天下之本也”。

第二,思想原因是受到传统思想文化中“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孔子曰:“义者,宜也。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曰:“何必曰利,惟有仁义而已矣。

”作为封建王朝统治思想的儒家“重义轻利”的观念为推行重农抑商提供了思想基础。

在中国古代,农为国家之大利,为国家之最适宜者,故亦为国家之大义,重农即国家“重义”也。

商为私人之利,为国家之大害,抑商乃国家“轻利”也。

重农抑商之“重农”一般采取以下措施:第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为本,商为末,奖励耕作。

商鞅最早把农业定为“本业”,其他行业为“末业”,宣扬“事本”而“禁末”。

秦始皇实行“上农除末”国策,朱元璋也认为“农桑衣食之本”,应“崇本而祛末”。

第二,轻徭薄赋。

第三,采取均田、限田等措施抑制土地兼并,保护小农经济,稳定农业生产。

第四,加强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从思想观念、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来“抑商”。

在思想观念上“贬商”,将商业定为“末业”,春秋四民为“士农工商”,商为末,已有“贬商”之意。

在经济上“困商”,打击商人的经济势力。

第一,实行官府专卖、专营制度,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如齐国管仲“管山海之利”,商鞅“壹山泽”,“使商人无得粜,农无得籴”(即禁止商人经营粮食买卖)。

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此后历代王朝官府经营范围不断扩大。

“重农抑商”政策新见

“重农抑商”政策新见

“重农抑商”政策新见“重农抑商”政策是指一种政府针对农业和商业发展的政策方针。

这种政策主要强调农业的重要性,鼓励农业的发展和产出,同时限制商业的发展。

“重农”强调农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基础。

政府通过各种措施来保护和提升农业的地位和产出。

政府加大对农田开垦、水利建设、农业技术的投资,提供农民所需的各种资源和支持。

政府鼓励农民提高产量,增加农产品的质量,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来提升农业经济的发展。

政府还实行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鼓励农民组织和合作进行农业生产,以达到规模化经营的效果。

政府通过对农产品价格的管制,保障农民的利益,提高他们的收入。

与此政府采取了抑制商业发展的政策。

政府限制商人的活动,减少商业交易,限制商业资本和商业贸易的流动。

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来限制资本的流入商业领域,压缩商业的发展空间。

政府限制商业资本的投资,阻止商人进入农村,减少商业贸易的机会。

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限制商人的权力,控制商业领域的竞争。

这种“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是有其历史背景的。

“重农抑商”的政策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在不同的时期和背景下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最早的“重农抑商”政策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社会中,这是当时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早期的农业社会中,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商业只是次要的经济活动,因此政府鼓励农业的发展,限制商业的发展。

而在现代历史上,中国也出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现象。

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陷入了经济困境,为了尽快恢复经济,政府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这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主要是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提高农业产量,为国家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

在这个政策的执行过程中,商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商业经济的发展空间受到了压缩。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政府逐渐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开始鼓励农业和商业的双轨发展,推动农业和商业的融合发展。

政府逐渐放开对商业的限制,鼓励商业的自由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积极推行农战方针,采用各种手段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国宋代、明代中期后都不重农抑商,所以这两个时期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改朝换代后,资本主义萌芽消失了,重新开始了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政策的消极作用,包括:
1、重农抑商政策严重的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形成。抑制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抑制商业经济的发展采取把商业从私人手里夺取过来,改为官营的方式。于是商品经济自由发展的道路便完全被堵塞了。
2、重农抑商政策使中国社会长期处在资本主义萌芽状态。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和西欧几乎是同时出现的。然而,它们的命运却戳然不同。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不断遭受摧残,要归罪于重农抑商政策。
(4)清代——重农抑商传统观念化、理念化
清王朝也依然奉行着重农抑商的政策,在清朝最主要的政策是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压制和对海外贸易的限制。1.劝课农桑,还有禁止烟茶的种植,这些对商业性农业发展的抑制意图十分明确。2.在对海外贸易方面更是严令制止,并且多次开而复关。清廷多次颁布禁海令,对外国采“取非系贡献,概不准贸易”的态度。虽然后来开海禁,设海关,但还是严格限制,乾隆时“一口通商”,这时所出现的“公行”制度也是操纵在政府手中的。所以在对私营商业上是压抑和严格限制的。不过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这个时期的此项政策都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在前期,政府基本上放松了对私营手工业的压制政策,精简了商业管理机构,注意全面管理。在对手工业和商业管制上逐渐变的理性化,统治者能明智的理解商业活动了。

重农抑商实践心得体会

重农抑商实践心得体会

一、引言自古以来,农业与商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农业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粮食资源,商业则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和服务。

然而,在我国历史上,农业与商业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

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实行了一系列重农抑商的政策。

本文将从个人实践角度,谈谈对重农抑商的认识和体会。

二、重农抑商政策的背景及原因1. 背景我国封建社会,土地是生产资料的主要形式,农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因此,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巩固政权,采取了一系列重农抑商的政策。

2. 原因(1)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制度使得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农民失去土地,生活困苦,统治者为了维护农民的利益,实行重农政策。

(2)重农思想:封建统治者认为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商业为末业,对商业持敌视态度。

(3)税收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使得农业税负担加重,商业税相对较轻,导致商业发展受限。

三、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及影响1. 实施措施(1)限制商业发展:封建统治者对商业活动进行限制,如禁止商人经商、限制商业规模等。

(2)重农政策:提高农业税率,鼓励农民种地,限制农民从事商业活动。

(3)抑制手工业发展:限制手工业生产,提高手工业税率,限制手工业者从事商业活动。

2. 影响(1)农业发展受限: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农业生产力发展缓慢,农民生活水平低下。

(2)商业发展受阻:商业发展受限,导致商品流通不畅,市场供求失衡。

(3)社会矛盾加剧:重农抑商政策加剧了农民与商人之间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

四、重农抑商实践心得体会1. 认识到农业与商业的相互依存关系通过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践,我认识到农业与商业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农业为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粮食资源,商业则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和服务,两者共同推动了国家经济发展。

2. 坚持科学发展观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暴露了封建统治者在经济发展观念上的落后。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农业与商业的关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

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

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史我们会发现,社会在一定时期内变得强大甚至出现盛世,其中重要因素之一是统治阶级调整了经济政策,注意发展农业生产。

例如:1.战国时期秦商鞅变法重农抑商材料一重农抑商。

凡是努力从事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作为奖励。

禁止弃农经商。

凡是弃农经商或懒惰而贫穷的人,要罚做奴隶。

──川教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材料二“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奴孥”。

──《史记》2.西汉初休养生息,实行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材料一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

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材料二(景帝下诏说)“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纪》3.三国曹魏组织农民垦荒,兵士耕田材料一196年,曹操在许一带屯田获得成功。

第二年,曹操下令推广军屯和民屯。

经济相对落后的江淮,河南两地屯田较多。

曹操通过屯田,基本解决了军粮问题,同时也使流亡农民有了安居之所。

──华东师大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材料二太祖(曹操)以峻为典农中郎将,募百姓屯田于许下,得谷百万斛。

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

──《三国志》4.唐太宗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材料一唐初社会经济凋敝,洛阳以东直到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全国人口锐减,政府掌握的户口不到隋朝全盛时的1/3。

唐太宗采取了减轻农民负担、发展生产的措施,农业连年丰收,出现了“马牛布野”、斗米不过三四钱的繁荣局面,社会秩序安定,人民安居乐业。

──岳麓版历史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材料二(唐太宗说)“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

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

……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

汉代抑商政策内容

汉代抑商政策内容

汉代抑商政策内容
汉代的抑商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重农抑商:汉代政府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因此对商业活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和打压。

商人的地位低下,被社会歧视。

2. 高额税收:汉代对商人征收高额的税收,以此来抑制商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通过各种手段,如提高商业税率、限制商业活动等,来进一步压制商人。

3. 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汉代的法律明确规定,商人不能担任官职,不能进入士人阶层,不能参与政治活动。

这使得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非常低下。

4. 限制商业活动:汉代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如限制商人的经营范围、规定商人的交易时间等。

此外,政府还通过各种手段,如设立市场管理机构、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等,来进一步控制商业活动。

5. 打击走私活动:汉代政府对走私活动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对走私者处以极刑。

这使得商业活动更加困难,进一步抑制了商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
1、农民因沉重的封建剥削而贫困,并且被束缚在土地上,导
致国内市场狭小,缺乏自由劳动力。(市场、劳动力)
2、工场主或商人往往将经营获得的财富投资到土地上,导致
手工业发展缺乏资本积累,严重影响其扩大再生产。(资本、 技术) 3、明清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政策)
总之,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画面二:当雍正皇帝颁布“抑商手谕”,乾隆天子津 津乐道于自己的 “十全大武功” 时,英国的查理一世 和法国的路易十六正躺在断头台上,以十倍的绝望与 百倍的仇恨诅咒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画面三:当乡里人家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单调的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头 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
(二)海禁政策 (外交政策)
闭关锁国
含义: 海禁政策是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
贸易,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严格限制 绝对禁止
图为清在广州一处 设立与外国通商的 十三行商馆街景
材料一: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太祖实录》卷139 倭寇的侵扰
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
(关津之税、市肆之税) ①不断加征重税。 ②缉私
古代重农抑商的原因、目的:
1)根本原因: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农业的重要性:农业是自然经济的主要和决定性生产部门; 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3)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安定人心,保障 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材料二:自今以后,各该督抚镇,著申饬沿海一带文武各官, 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有将一切粮食货物等项,与逆贼(指郑 成功等抗清势力) 贸易者,或地方官察出,或被人告发,即将 贸易之人,不论官民,俱行奏闻正法,货物入官。本犯家产, 尽给告发之人。 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清世祖实录》卷102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明清实行海禁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实行该政策造成的影响。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隔绝了中国与外界的联系, 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阻碍了生产力发展,使 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重农抑商原因

重农抑商原因

重农抑商原因一、历史背景重农抑商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重视农业,轻视商业的政策和观念。

这种观念形成主要是在封建社会的时代,由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以及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导致了对商业的轻视和限制。

二、农业经济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是国家经济的支柱。

古人认为“农者,国之稼穑”,强调农业的重要性。

农业生产需要土地和农民的劳动力,而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被封建地主阶级垄断,农民只能作为佃农或奴隶从事农业生产。

由于土地的垄断和农民的剥削,农民的生活非常困难,他们只能借助商业来改善生活。

三、封建社会等级观念的影响在封建社会中,地位高贵的是地主阶级,地主阶级通过占有土地和剥削农民来获取财富。

商人则被视为低贱的阶级,因为他们没有土地,只能通过买卖商品来获取财富。

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使得农业被看作是高尚的职业,而商业则被贬低为低贱的职业。

四、商业的限制政策重农抑商的政策主要体现在对商业的限制上。

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限制商业的发展,例如限制商人的财富和地位,限制商业活动的自由,增加商业税收等。

这些政策使得商人很难发展壮大,进一步加剧了重农抑商的现象。

五、农业至上的思想影响在古代中国,农业被视为国家经济的根基,维护农业利益被视为维护国家利益。

这种思想观念使得重视农业成为一种价值观,进而影响了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政府将资源和优惠政策倾斜给农业,而对商业则冷淡以待。

这种农业至上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使得重农抑商成为一种长期存在的现象。

六、农业经济的不稳定性农业经济具有周期性和不稳定性,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

例如,旱涝和虫灾等自然灾害都会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的影响。

而商业经济则相对稳定,不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

然而,封建社会却将农业视为经济的支柱,使得国家经济容易受到农业经济波动的影响。

这种农业经济的不稳定性也是重农抑商的原因之一。

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重农抑商的政策和观念导致了中国商业的长期落后。

为什么重农抑商

为什么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一、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原因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绝不是偶然的,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利益所决定的。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人们来说拥有土地可以榨取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较稳定,是发家致富的最好手段;同时对封建国家而言,农业的发展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人丁兴旺,使国库粮仓充盈,既可内无粮荒、动乱之虞,也可外无侵扰之虑。

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商业(有时也包括手工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

与此同时,在封建帝王看来,私人工商业主一方面通过商品交换与高利贷盘剥农民,另一方面商业活动丰厚的利益回报又吸引着相当一部分农民“舍本趋末”,从而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统治基础。

此外,最新研究认为:“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除了其经济原因或物质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即“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二、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与评析古代重农抑商政策主要表现在:一、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二、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三、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四、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不许商人染指;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等。

评析: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

例如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重农抑商”政策也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重农抑商名词解释

重农抑商名词解释

重农抑商名词解释
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具体表现必然为经济形
态所决定,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农本商末”政策深深制约和影响中国历史。

在中国漫漫两千年历史长河中,“重农抑商”政策总是与历史相随相伴的。

它产生于封建制度产生巩固的春秋战国,发展于封建制度兴盛的秦汉,之后便被后面的朝代继承,中古时代的中国是和波斯,缅甸,印度,埃及相似的东方专制封建农业帝国。

历代王朝都强调“以农为本”。

中国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

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

重农抑商

重农抑商

专题:古代中国经济思想、政策及其影响知识梳理1、“重农抑商”政策含义: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原因:a、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根本原因);b、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演变:它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粮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后来的历代封建王朝,都继承并发展这种政策。

如:三国:曹操实行过屯田制,重视保护农桑;北朝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保证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

隋朝和唐初调整均田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明清两代“重农抑商”的具体表现:①明清统治者沿袭“重本轻末”的治国理财思想。

(明太祖、康熙帝的观点)②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专卖制度是指国家对某种产品的买卖、生产进行垄断的一种制度。

明清两代由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独占专利。

③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明清两代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

④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⑤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空间;还采取征收重税、压价收购等种种手段压制民营手工业。

明清两代在重要的手工业部门都设有官营手工场所,如“官窑”“官坊”,这些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手工业产品主要用于宫廷消费、赏赐和政府间的贸易活动。

它的存在大大限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但也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产品市场,从而在整体上推动了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巩固了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时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还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妨碍了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和资本的积累,从而压制了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代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情况①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朝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沿海地区海外贸易蓬勃发展。

全面掌握重农抑商政策

全面掌握重农抑商政策

全面掌握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政策,又叫“重本弃末”“强本弱末”,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保持自然经济结构,使小农经济不致全面崩溃,维护封建生产关系的一种政策。

一、理清重农抑商发展时间线1. 商鞅变法,规定重农抑商商鞅变法之前,商业在社会经济和财政税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统治者一般对商业给予一定的重视和鼓励。

《尚书·洪范》写道:“一曰食,二曰货。

”商业贸易“货”在八种政务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农业生产“食”。

在《周礼·天官》中,商业位居第六,与农业、百工相提并论。

但后来由于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倾向发生矛盾,因此出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史记·商君列传》写道:“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拓展·从《吕氏春秋·上农》中看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目的古先圣王之所以导其民者,先务于农。

民农非徒为地利也,贵其志也。

民农则朴,朴则易用,易用则边境安,主位尊。

民农则重,重则少私义,少私义则公法立,力专一。

民农则其产复,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处而无二虑。

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春秋·上农》直接目的: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经济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思想目的:安定人心,端正民心民智;政治目的:保障国家安全,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君主地位。

2. 秦汉巩固秦朝:推行“上农除末,黔首是富”的政策。

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商人社会地位较低。

古代商业重农抑商

古代商业重农抑商

06 结论
对重农抑商政策的总结评价
政策背景与目的
在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以及加强中央集权。通过重视农业发展,确保粮食供 应,同时抑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减少社会动荡和不安定因素。
实施效果
该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确实达到了其目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储备。然而,它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 响,如限制了经济发展、阻碍了技术和文化的进步。
降低其社会地位。
对商业发展的限制和影响
商业发展受阻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限制 了商业活动的范围和规模 ,阻碍了商业的发展。
商人地位低下
由于政策的实施,商人 社会地位低下,难以获
得政治权利和尊重。
经济结构单一
重农抑商政策导致经济结 构单一,过于依赖农业, 缺乏多元化经济发展。
创新和改革受阻
政策的实施抑制了商业 创新和改革,阻碍了市 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旨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重农抑商政策的历史背景、实施 情况和影响,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古 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状况。
重农抑商政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仍然 存在,研究其历史演变和影响有助于 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现实问题。
通过研究重农抑商政策,可以揭示中 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为现代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局限性
重农抑商政策的局限性在于它过于强调农业的作用,而忽视了商业、手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这导致 经济发展不平衡,技术进步缓慢,以及社会结构的僵化。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深入研究历史背景
多角度分析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重农抑商政 策的历史背景和实施细节,了解其在不同 历史时期的具体操作和影响。

高中历史: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高中历史: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学习目标】掌握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含义、影响。

【知识概述】1、重农抑商政策实行的原因:(1)根本原因:封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2)直接目的: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3)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含义: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含义是指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

3、表现:战国时期,秦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西汉时期,汉高祖对商人征收重税,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政策,全面控制工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对工商业征收重税等。

实质:维护封建经济基础,巩固地主阶级政权。

4、影响:积极性:封建社会初期,该政策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增长,有助于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消极性:封建社会后期,该政策导致地主阶级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烈;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中国社会发展滞后。

【知识延伸】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的比较。

1、相同点:重农抑商政策和明清时期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内容上都限制和压制商品经济的发展,都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不同点:(1)时代不同:重农抑商政策最初实施于战国时期,后于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海禁以及闭关锁国政策实施于封建社会衰落时期。

(2)背景不同:在封建社会国家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由其经济基础和统治者的阶级地位决定的。

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从根本上看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

具体地说,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东南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

后来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担心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此外也受统治者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绝不是偶然的,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的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自然条件、文化传统、经济基础和统治阶级利益共同决定的。
二、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自然土壤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环境是人们首要的物质生活条件,经济基础产生于一定的地理环境之上。所以说中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是由当时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因此,分析重农抑商的原因,首先应从自然因素入手。具体来说,自然因素又可分为气候、地形、地理位置等方面,以下我将对这三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推行“贫民术”、“弱民术”,维护专制统治 6
(二)既控制地方势力,又拉拢民心 7
(三)防止商人叛乱 8
结论 8
注释 9
参考文献 9
谢辞 10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原因
曹谦
(政法学院,思想政治教育,2005级政本一班,051210243)
摘要: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它不是一项单纯的经济政策,之所以能被中国古代帝制王朝推行两千多年,是因为它在道德、财政、政治、经济诸方面维护着王朝统治的稳定。本文试图从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政治经济等方面详细地阐述一下该项政策实施的必然性和可操作性。
本篇文章来源于 骆驼论文网() 原文出处:/a/jingji/zhongguojingji/2011/0429/81847.html
商人中的精英分子往往经济势力雄厚,势力较大,极易成为影响国家集权的社会实体。于是,集权国家逐步对其采取打击政策。其打击手段主要有两手,一是在经济政策上将诸多商品收归官营,以断绝商人牟利的根源。其次,则是在社会意识中努力形成一种以“商”为贱的风气。在两手打压的情况下,商人开始在一种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活动,再难形成一股独立于官僚控制之外,能对生活产生较大影响的社会势力。这些政策即使不能完全消灭商人和商业,使社会退回到没有变化以前的静止状态,至少可以通过“抑商”政策的贯彻以限制商人和商业资本的活动,缩小商业营运的范围,从而不它们的消极影响和造成的社会动乱减少到最低程度。[26]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和表现
中国古代帝王多以重农标榜自己的贤圣。自春秋以来,儒家、道家、法家各学派在重视农业、轻视工商业方面也往往并无多大分歧。如孟子劝说梁惠王“不违农时”,但却斥商人是“贱丈夫”;李悝辅佐魏国所采取的政策,是“尽地力之教”和“禁技巧”,即发展农业,抑制手工业。
如果说春秋时的重农抑商还多停留在思想道德领域的讨论上,那么到战国时,随着各国全民皆兵、战争规模无限扩大,重农抑商最终成为一项国策而为战国七雄所效法。其中,尤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极端、最有效,终为秦帝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我认为,一种政策能够拥有近两千年的生命力,无论其对中国的最终影响如何,在当时必然有其合理的一面,是各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分析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因素,而必须把各方面因素整合起来加以考虑。本文试图从我国封建社会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政治经济等多角度出发,来论证一下该项政策实施的历史必然性和可操作性。
(三)防止商人叛乱
私人工商业发展易形成对朝廷构成威胁的“叛乱”势力。“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夫使孔子名布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乎?”[24]在春秋战国之际,由于列国纷战,各国诸侯急于寻找社会力量以壮大自身,因此此种地方势力尚可得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
但自秦以后,商人活动带来很多负面效应。农业的生产和生活都是分散的,而商业往往是集团活动,社会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甚至出现大量的力量中心。汉人桑弘羊云:“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流放人民也,远去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25]此语指出了富商大贾对朝廷的威胁。汉时也的确如此,如代国陈稀叛乱,吴楚七国之乱,均有私人工商业势力支持参与。
可见,乱世中的重农抑商政策,虽不足以富国,但却是强国、甚至是生存下去的一个有效手段。那么,在汉、唐、宋、明这样的治世,重农抑商政策又为何被坚持推行,重商主义者多被视为异端而排斥呢?汉高祖刘邦是反秦出身的,对秦朝的弊端应该有切身之感,但他所采取的重农抑商政策比秦始皇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平准书》载:“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4]意思是说,商人穿好一点衣,坐好一点车,都得苛重税。明太祖朱元璋更是不折不扣,在重农抑商上严刑峻法:“若有不务耕种,专事末作者,是为游民,则逮捕之。”也规定对商人的身份歧视:“农民之家止穿绸纱绢布,商贾之家止穿绢布。”[5]重农抑商一直延续至清,雍正皇帝曾明确表示:“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并以“海禁”阻止对外贸易,“海禁宁严毋宽,余无善策”,在外通商或劳工,“逾期不归,甘心流移外方,无可悯惜,不许其复回内地。”[6]
(一)气候原因
中华文明的起源地——黄河流域,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秋多雨,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适合农业文明的生存。然而从中上游的关中地区直至下游的山东半岛,等温线和等降水线都近似于东西走向,与纬线平行。各地的气候条件如此类似,导致农作物种类基本相同,缺乏通过商业往来进行交换的必要。因此,古代中国从先天上就扎下了封闭保守、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的根。受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降雨量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大约全年80%的降雨出现于夏季三个月内。以致河流在丰水期常常泛滥,在枯水期则水位低落甚至干涸,都不适宜于航运。
(一)中国传统的“重义务,轻权利”造就了人们保守的思想 4
(二)商业和商人是对封建等级秩序的一种破坏因素 4
(三)商业和商人是对传统的“均平”伦理秩序的破坏因素 5
(四)商业破坏社会风气,而重农抑商政策长厚朴之风 5
四、重农抑商政策的经济基础 6
五、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统治者的理智选择 6
845612081,骆驼论文网竭诚为您服务,本站永久域名:
目 录 摘要 1 Nhomakorabea关键词 1
引言 1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和表现 2
二、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自然土壤 3
(一)气候原因 3
(二)地形原因 3
(三)地理位置原因 4
三、重农抑商政策的文化传统 4
很多史学评论在谈到这一问题时,多从生产力不发达,强调“农本工商末”有助于农业劳动力的增长,是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合理选择这一角度出发。但我认为这还不足以解释以下问题:即为何生产力更不发达的商和西周不“抑商”反而“重商”。我认为,“重农抑商”政策能够深深植根于春秋战国时期,乱世的背景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原因时间:2011-04-29 11:0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admin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引言1 一、重农抑商政策的产生和表现2 二、中国古代重农抑商的自然土壤3 (一)气候原因3 (二)地形原因3 (三)地理位置原因4 三、重农抑商政策的文化传统4 (一)中国传统的重义务,轻权利造就了人们保守的思想4 (二)商业和商人是
关键词:重农抑商;产生原因;自然条件;文化;政治经济
引言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重农抑商政策作为中国古代史上一贯坚持的基本政策,其产生原因及影响早已为无数思想家和学者反复论证。大多数人认为,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古代,商业是对作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基础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经常性威胁,所以要抑制商业、发展农业;二是在古代社会,商业经常威胁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府行使其广泛的公共职能,如举办公共工程以抵御自然灾害、修长城抵御外族入侵等,因此要抑制它。现在看来,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它只注意到了形成这种传统的经济或物质方面的原因,而忽视了另外一些重要原因——政治或精神文化方面的原因。还有的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因为有稳定人口、易于管理等优点,是封建君主维护“大一统”集权统治的首选。这一观点虽有其合理性,但仅以此来说明重农抑商政策也是不完整的。
商鞅重农抑商的措施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轻农税而重征商业税,如关税、市税、酒肉税等。即所谓“不农之征必多,市利之租必重”[1]。
第二,以行政强制手段增加农业人口,限制工商业人数,甚至到了“侈力本业,耕织致粟吊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事”[2]的地步。
第三,管制粮食贸易。包括提高粟价,禁止私商从事粮食买卖,以达到“无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3]的效果。
在战乱时期,壮丁数量和后勤保障是战争胜利的两大决定性因素。而农业人口的数量,不只影响着一国的农作物供应量,更直接决定着国家可掌控、可征发的壮丁数。商鞅的重农政策,吸引了三晋之地的大量农业人口迁至秦国,既增加了人口,又扩大了农业生产规模。通过强制性的抑商,一方面将流动性的、国家不易掌握的非农业生产人口,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固定户籍的、国家直接控制的农业人口,保证生产和兵源;另一方面,使国家在流通领域的势力大大增强,从而确保了战争的后勤供应渠道畅通无阻(战争中的商品流通管制,直至二战,仍是各国政府的常用手段)。以上这些,再结合商鞅的奖励军功政策,秦国成为兵戈强国,受到四方诸侯的畏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