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研究
群体性事件中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
{ I } I 占 : } ▲ 金
2 0 1 4・2 ( 下) ◆ 政 法论 坛
群体性事件 中网络舆情 的应对策略研究
钟 华
摘 要 当今的互联 网发展越来越迅速 , 也不断的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网络群体性事件在互联网上也是越发呈现 上升的趋势, 这对于广大的人 民来说, 确实是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所以政府应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尽快的处理好群 体性 事件 网络舆 情 给人 们所 带来 的 负面影响 , 这样 才 能给人 民制造 一个 和谐 文明的 生活环 境 , 在 这样 的环 境 下面 , 社会才
网络上 的不 良信息 扰乱 了人 们正 常 的生活 。
一
发 生本 质上 的变化 。 二、 网络 群体 性事件 发展 的原 因
、
网络 舆情 对群体 性 事件 的影 响
( 一) 网络舆情 使得 群体 性事 件发展 逐渐 恶劣
由于现 在的网络 发展 的十分迅 速 , 所 以在社会 上一旦 发生 了 什 么热 点新 闻 , 都可 以立 刻在 网络 上泛滥 成灾 , 所 以群 体性 事件
有 些人 更J J u 是 处着恶 性 的心 态去扰 乱网络 的正常运 行 , 这 样的结 性事件 进行 放 大, 导致 了不 好收拾 的残 局 。 果就 是让群 体性 事件 发展 更J J u 恶劣了。
( 二) 社会心态失衡是在 网络舆情上群体性事件放大的主观
群体性事件研究报告
群体性事件研究报告群体性事件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大量的人员因某种原因而聚集在一起,进行共同的行动或表达特定的诉求,从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事件。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在全球范围内频频发生,给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
本文将针对群体性事件进行研究,并撰写一份研究报告。
一、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和特征群体性事件是指人数众多、集体行动的社会事件。
其特点是:1.人数众多: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通常以数十人或数百人甚至数千人为单位,规模庞大。
2.集体行动: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通常通过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等方式,共同进行某种具体的行动。
3.特定诉求:群体性事件的参与者通常针对某种具体问题或需求,对政府机关或其他相关方提出诉求或表达不满。
二、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和影响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多种多样,其中主要原因包括社会矛盾的激化、政府政策不公等。
群体性事件对社会和政府的影响也是巨大的:1.社会秩序受到冲击: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常常伴随着交通堵塞、财产破坏等,给社会秩序带来严重冲击。
2.政府执政合法性受到质疑:群体性事件往往意味着政府在某种程度上未能满足民众的需求,导致政府执政合法性受到质疑。
3.舆论引导和社会变革:群体性事件往往通过媒体等渠道广泛传播,引发社会大众的重视,推动社会舆论引导以及社会变革。
三、对群体性事件的管理和应对措施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给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和应对措施:1.政府公正与透明:政府应加强公正和透明的决策过程,减少社会矛盾激化的可能性。
2.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建立健全社会矛盾化解机制,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问题,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3.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加强应急管理和公共安全意识,提升政府和社会对群体性事件的应对能力。
四、群体性事件的国际比较分析群体性事件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不同国家面临的问题和应对措施也有所不同。
例如,一些国家采用强硬手段镇压群体性事件,但也有一些国家倾向于采取对话和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产生动因及政府应对策略研究
生奇 志( 大学 文法学院 , 东北 辽宁 沈阳 1 8 ) 0 1 1 9
摘 要: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些群体为 了实现 目 , 标 利用互联 网络大规模 发布和传播信 息 , 在相对 自
发 、 织和 不稳定的情况下发 泄不满、 无组 制造舆论 的集群行 为。 以社会 重大公共事件、 伦理道德事件、 民 族主 义事件、 文化争论事件等热点事件 为发端 的网络群体性事件 , 近年呈上升趋 势。网络群体性事件具
而 网络 就是 这些 观 点 的熔炉 。不论 谁 在 网络发
基金项 目: 育部人文社会 科学研 究规划基金项 目( 目编号 :1 J 8 0 1 ) 教 项 1Y A 10 5
作者简介 : 生奇志( 6 一 , , 1 8 ) 博士, 9 女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 从事传播 学、 网络政 治学 究。 研
群体性事件是指某些利益要求相 同或相近 热点事件的博客及微博 的跟踪 以及 问卷调查 了 的群体 , 在其利益受到损害或不能得到满足时 , 解到 ,辽宁地区的群体性事件集中在突发性 自 土地征用问题 、 伦理道德问 在解决 问题过程 中采取 的集合性行 为。而网络 然灾害和社会灾害 、 官员腐败问题 、 非法集资问题 、 社会 分配不 群体性 事件是指某些群体 为了实现某一 目的, 题 、 利用 网络大规模发布、 传播某一方面信息 , 以发 公等问题上。群体性事件的表现形式为以围攻 、 游行 、 集会等方式对抗 国家机关甚至破坏 泄不满 、 制造舆论 , 是在相对 自发的 、 无组织的 静坐、 和不稳定的情况下 ,因为某种普遍的影响和鼓 社会公共财物 、 危害他人人身安全 、 扰乱社会秩 序等。还有一些表现为 网络审判、 肉搜索、 人 网 舞而发生的集群行为。Ⅲ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及应对
试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及应对[摘要]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种基于新媒介技术的特殊类型的社会事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其发生也愈发频繁。
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与实体性群体性事件虚实交织,影响难料;感召力强,一呼百应以及易生谣言,舆论难控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政府对网络治理的难度。
因此,重视并尊重网络民意的作用及时收集、掌握网络舆情信息,提升网络舆情应对的快速反应与应对机制,促进网络与传统媒体及多元社会主体的良性互动、引导舆情发展方向,完善行政问责机制,建立透明、权威的信息公开制度对于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同时科学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群体性事件;特征;应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更新和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的新兴媒体的日益发达,中国公民卷入互联网虚拟生活越来越深,上网、发帖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由于互联网沟通更加顺畅以及它的匿名性,使得许多人更愿意借助网络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或宣泄对现实的不满,加之网络的聚集性效应极强,通过网络社区、群组、bbs、微博等形式把相同的利益诉求、阶层意识整合在一起,极易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
如具有重大影响的湖北石首案件,邓玉娇案件等此类案件屡有发生。
有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对一些社会公共事件的解决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更多的则不同程度扰乱了网络内外秩序,甚至对社会政治稳定造成一定负面冲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因此,认真研究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并针对特征寻找科学有效的应对之策,显得尤为紧迫并富有意义。
一、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界定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网民群体,利用网络大规模发布和传播某一方面信息,以表达诉求、发泄不满,并造成一定社会影响的社会现象。
网络群体性事件一般是以现实生活中的偶发、突发事件为开端,在一定的社会心理的契合下,导致众多数量的网民关注、参与,形成网上热点公共话题,构成规模巨大的舆论场。
民族地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
秩序和 国家稳定 的影 响 日渐显 著 , 网 络舆 情 在群 体性 事件 中的作 用逐 步
成 为一个 社 会普 遍关 注 的 问题 。 因 此, 我们必须对 群体性 事件 网络 舆情
根 据 网 络 舆 情 中 群 众 集 中 的 利 益 诉
发 生 的重大 事件 会 迅速 曝光 在 互联 网上 , 形成 网 络舆 情 , 造 成 巨大 的舆
论压力 , 影 响 事 态 的 进 一 步 发 展 。特
到对社会造成 严重影 响的过程 中 , 通 过 网络舆 情 的变化 来对 危 机事 件 的 演变进行预警 。实践证 明 , 根据预 警
一
呼应 的局 面 ,特别 是 网络 具有 匿名
进行深入 了解 。 群 体性 事件 网络舆情
性、 网民存 有 “ 法不 责 众 ” 的偏 颇 心
理, 会 让更多 网民借助群 体性事件来 宣泄 自己 的不满 ,大 肆传 播 网络 谣 言。大量 的网络负 面舆情会使处 于初 期 的群体性 事件迅速 升级 , 影 响从 某
( 二 ) 演 变过 程
我 国的 民族 地 区大多地 处 祖 国 的
步加大的后果 。 5 月1 0日晚 , 莫 日根 亲家 人 以及 周边 牧 民一 起试 图让运
的群体性 事件 。如 : 内蒙古锡林 郭勒
盟“ 5 . 1 1 ” “ 5 . 1 5 ” 事件 、 新疆 乌 鲁木 齐 “ 7 . 5 ” 事件 、 西藏 拉 萨 “ 3 . 1 4 ” 事件 、 贵 州瓮安事 件等 , 使得 网络舆情 的活跃 程度空前 高涨 。网络舆 情对政治生活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应对策略
维普资讯
得走度分隔效应更加明显 ; ^与 人之 间的 系. 不需要太熟
悉 只需要一箱 单的共同话题 .就有可能在短时朝 肉建立
“ 相对自发的 、无组织 的联系 ( 冲旬更客易被澈发 网络具有特殊的 “ 二】 匿名性” 网 ,
了发展 这些地 区性的社区 、 博客 由 于地域 的关 系.更容 易聚 集一 定地 区的 人员 。 由此 . 也更 容易 因为一些 区域 性的
事件 而形成突 发性 事件 a 而这些事件的发展 , 可能 全止于一
个地 区, 也可能 会蔓延判 食国;可能 会止于网络.也可能在
碗实礼台 中发酵 。
冲开文明的堤坝,形成群众性的迷狂” 形成群体性事件 。 也
一
.
网 络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特 点
可以断定.如果 以真实身份 出场 ,其行为必会有所颇息
阿络 群体性 事件是指 某些群体 为了实现某 ・ . 目的 利
用网络大规模 发布 、 传撬 某一方面信息 , 以发泄不满 、 制造 舆论 。 困其是群体性事件的一个分 类, 以具有群体性事件 所 的主要特点 . “ 即 在相对自发的 、 尤组织的韧不稳定的情况
矛盾化解在 萌芽状态 。
( 四)政府 电子政 务部 门,要时刻
关注重点社 区论坛 现阶段 , 网络群体 性事件主要发生于一些重要的论坛和博 客。 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部门 , 也要有
快捷性 。 使得传统媒体很乐意与互联网
结合 , 从互联网上攫取一些有价值的新 闻。 这使得互联网和传统媒体的结合更
可以伸展 到 一些它现在伸展 不到的地
方,以及一些特殊阶层的群体 。 这也使
网络群体事件的形成与应对
问 。随后铁 道 部成立 专 门事件 调查 小组 ,调 查结 果也 推 翻了其 最初 的雷 雨天气 等 不可控 的 自然 因 素论 ,即 “ 7・ 2 3 ” 甬 温 线 特别 重 大铁 路 交 通 事 故 是 一起 因列 控 中心设 备存在 严 重设计 缺 陷 、上 道使 用审 查把 关不严 、雷击 导致设 备故 障后 应急
第 1期
袁立庠 , 等 :网 络 群 体事 件 的形 成 与应 对
体 性事 件 的发生 频率 ,但 是他 并没 有定 义何 为 网 络群体性 事 件概念 [ 2 ] 。就 当前 国 内外 “ 网络群 体
多为 大部 分 网 民上 网 的习惯 ,随着热 点 帖子 的点 击 率 不断 提升 ,事件 本 身 的突 出性 更加 吸 引 网民 眼球 。如 当初 “ 郭 美美 事件 ” 的爆 发几 乎是 一夜 之 间 ,可 以被 看作是 典 型 的网络 群体 事件 。
2 .舆 论 风暴 阶段 :一 个 事件 一 旦被 网络 群
性 事件 ”研 究现 状来 看 ,其基 本概 念似 乎还 没有
形 成一 个 统一权威 的界定 。
杜 俊 飞认为 “ 网络群 体事 件 的本 质 是 网民群 体 围绕 某一 主题 、基 于不 同 的 目的 ,以网络 聚集 的方式 制 造 社 会 舆 论 ,促 发 社 会 行 动 的传 播 过
1 .事 件显 露 阶 段 :网络群 体 事 件 首 先 会 经 当事人 或 知情者 曝光 ,大 多是 通过论 坛 、微博 发
帖 的形式 实 现 。随 后 经 过万 千 网 民浏 览 、跟 帖 、
群体事 件 的传播 机制 、形成 原 因及其 应对 策 略 的 分析研 究 则显得 更 为必要 和急 迫 。
如何应对网上群体性事件
益冲突纳入合法 、 的协商调整平 台 , 有效
学 会 用 对 话化 解 对 抗 。
分析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不外乎这 样的路线 : 事件起 因 一不受 重视 一群 体
冲突 一处 置不 当 一事态 升级 一武力介
入 一暴力冲突。 中, 其 处置不当往往是 酿
过 程 中, 还存在特 定群体 “ 代言人 ” 代 或
成 事态 升 级 的 重 要 原 因 。 以 , 息群 体 所 平
善于借 助 司法 的力量
和谐社会绝不是一个没有利益冲突
的社会 ,而是 一个有能力解决和化解利
性事件 , 尤其要慎用暴力 。
实践证明 ,对 于特定群体的利益诉 求, 只要有相关各方切实对 话 , 只要有公 正合理的协商 , 矛盾就可 以缓和 , 对抗冲 突就能够化解 ,尤其是正视网络的一些 投诉 , 利用 网络平台与网民对话 , 这样做 能够有效疏导积攒于网端的民怨 ,减少
浩大。 更值得注意的是 , 网民互动已经从
以往 的 “ 说说就罢” ,变为 “ 从说到做 ”
— —
从虚拟世界的参与转变为实实在在
的行动 。 作为官员, 如果还不重视网络的 力量 , 还不会运用网络 , 这不是非常危险
的吗?
准确 把握 网络舆 论 的特点
网络舆论具有哪些特点?发 生机制 方面, 网络舆 论具有直接性 、 突发性 ; 传 播 路径 方面 , 具有扩散性 、 渗透性 ; 民意
报纸表 明睢宁政府的态度。政府的这次 果断出击 , 不仅处理 了危机 , 消除了负面
影响,更重要的是重塑了睢宁的良好 形
象。
权。 只有掌控话语权 , 才能掌握工作主动 权 。2 0 0 8年以来 , 睢宁围绕百姓关注和 反映的热点话题和县委推进工作需要的 议题 , 先后 制造了“ 烟气与风气 ” “ 、 有了 大项 目就 有温暖的家” l 等 0多个主导性 话题。通过对开发区秸秆禁烧工作不力情 况的公开曝光,以及刘开发区的两名分管
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应对策略初探——以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南 京 工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unl f aj gIstt o d syT cn l y ora o ni tue f n ut eh oo N n ni I r g
Vo . 1, . 1 1 No 4
21 0 0年 1 2月底 , 海 交通 大学 舆情 研 究实 验 室发 布 ( 0 0 上 2 1
中国微博年度报告》 。报告 对 2 1 0 0年舆 情热度 最高 的 5 0起 重大舆情 案例 进行 了盘 点 。其 中,00年 度 的重 大舆 情 案 21
例, 微博首发的有 I 起 , 2 % 。 1 占 2 网络 、 手机 、 微博等“ 一刻千里 , 瞬息万变 ” 动态性极强 , , 这种 即时性 , 使得 网络 舆情 的形成 与表 达更 加快 捷 , 更有 可 能迅速转化为强大 的公共舆论 , 发网络群体性事件。 诱
某个范 围内的事件会 在 网上形 成社会 热 点 、 论焦 点 , 讨 如果
任 由这些讨论 继 续下 去 的话 , 有 可能 演变 成 为群 体性 事 很
件, 危及社会稳定 。
13 参 与 方 法 的 多样 性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网络 群体 性 事件 的参 与 、 划 和组织 还具 有 多样性 特 策 征 。有利用 即时通信 软件 , Q MS 如 Q, N等进行联 络 的; 有利 用手机及相关软件 , 飞信等进 行组 织 活动 的; 利用 网络 如 有 平 台, B S电子论坛 、 间、 如 B 空 博客 、 微博 等进行组织联 络的 ; 还有通过 E—ma 电子邮件方式进行 信息传递 的。随着科技 i l 的不断发展 , 来 肯定 会 出现 更高 端 、 便捷 的通信 手 段。 将 更 高校的大学生们对高科技有着极大 的好奇心 和探索能 力 , 他 们总是最先尝试高科技的一族 , 也给高校 对 网络群体 性事 这 件的防范带来 了一定的难度。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应对
柠檬兄弟公关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应对2019-10-21目录一、引言二、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的关联三、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模式研究四、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措施一、引言舆情,甚至是网络谣言。
网络舆情通过网络等各种媒介感染、激化参与群体的情绪,使身处舆论场的部分人持较为偏激的观点,在相似的相关利益群体的交流互动中不断强化,逐渐向某一端倾斜走向极端,呈现出群体极化的现象,最终演化为极端的群体性事件。
二、群体性事件与网络舆情的关联事件信息的传递主要靠传统媒体,信息量小但相对完整。
然而社会大众的关注焦点集中于对突发性案件本身的议论,所以,很难形成大规模的舆论效应。
新时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一个显著变化就是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对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助推能力越来越强,网络信息量大但不完整,这就导致民众的猜测、臆断、甚至会产生谣言,大量此类信息的聚集极易形成网络舆情。
三、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传播模式研究( 一) 舆情模式一般情况下,某个群体性事件发生后,事件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信息会被部分网民上传到互联网,面对这些片段信息,大量网民在网络上热议事件,片面猜测甚至谣言会逐渐在信息碰撞中产生,进而形成网络舆情。
此时,如果行动迅速,积极引导舆情,处理事件,那么舆情会平稳过渡; 反之,如果引导不利,则有可能衍生更大规模的网络舆情,甚至更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
( 二) 事件模式某个网络话题引发的网络舆情中所涉及的事件如民生事件等,多是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网民在现实生活中都有所感受但却无法表达意愿和表明态度。
因此,当网络上出现了能够“触动”网民 “神经”的事件时,网民就会持续关注并参与这一事件。
网民在现实中是分散的原子个体,但在网络上,他们则分属于不同的讨论圈。
这些讨论圈是网民们按照某种规则自发组织起来的虚拟共同体。
四、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措施1.全面监测敏感网络话题。
整理近几年导致群体性事件的敏感话题,形成敏感词库,及时通过舆情监测软件进行全天候监测。
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及应对
网络群体性事件分析及应对【提要】:网络群体性事件,是指在互联网上发生的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的事件。
首先随着科技发展,网络的兴起是必然趋势。
其次,近期“百万级点击率”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对政府极其职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最后,网络作为一种媒介工具,是挑战也是机遇。
因而,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规律,对政府避害趋利,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网络群发性事件政府应对策略【主体】:绪论随着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网络在民众生活的的作用越来越大,因而网络群体性事件也随之出现兴起。
从“南京天价烟房产局长事件”、“张家港官太太团出国事件”、“贫困县县委书记戴52万元名表事件”、“云南躲猫猫事件”等一系列事件表明:网络对于社会、政府、民众的影响愈见巨大。
而网络作为一种媒介工具,是挑战也是机遇。
对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规律的掌握,可以有效的防止网络成为谣言萌发传播之地,为不良用心之人所利用,还可以使网络成为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分析了网络作为新型媒体所具有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然后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论证,探讨政府实际工作中的成败得失;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正文网络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而客观存在,具有一般群体性事件的多发性、异变性、利益性、突发性、群体的情绪性等特点,同时,基于其运行载体的特性,它还具有高度的放大器、快速的传播器、复杂的结合体几个特点。
网络从出现之日起就具有其他传媒难以企及的传播优势:传播参与主体多元性、传播环境宽松性、传播资源的永续共享性,以及跨国性,使得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人都可以成为事件讨论的“网中人”。
[1]网络与传统媒体的一个很大的不同是,网络更具草根性、平民化。
从而使得政府对其传播渠道和传播内容难以进行直接有效的控制。
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其传播途径、形式基本固定,发布的内容也受到政府机构、相关部门以及上级部门的多方审查和制约。
群体性事件及其应对
响应时间紧迫
群体性事件的演变迅速,往往在短时 间内达到高潮,因此需要在事件初发 阶段就迅速采取措施。然而,由于各 种原因,如信息获取不全、决策程序 繁琐等,导致响应时间受到限制。
控制事态发展的难点与对策
要点一
情绪失控
要点二
协调难度大
群体性事件往往伴随着激烈的情绪和 行为反应,这给控制事态的发展带来 很大的困难。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 缓解情绪,避免事态升级。
群体性事件及其应对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群体性事件概述 • 群体性事件的分类 • 群体性事件的危害 • 群体性事件的应对措施 • 群体性事件应对的难点与对策 • 群体性事件应对案例分析
01
群体性事件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冲突或谣言等原因激发, 一定数量的人群聚集并表达诉求或采取行动的事件,通常会 对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产生一定影响。
05
群体性事件应对的难点与对策
预测和预警的难点与对策
预测准确性受限
信息获取困难
群体性事件的爆发往往受到多种因素 的影响,如社会、政治、经济等,这 些因素难以准确预测,使得预警的及 时性和准确性受到限制。
在某些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 信息传递受阻,导致对群体性事件的 性质、规模和影响范围等方面的信息 获取困难,从而难以制定有效的应对 措施。
事件起因
煤矿开采过程中,当地居 民对环境污染和安全问题 产生不满。
应对过程
政府组织专家实地调查, 听取居民意见,同时采取 措施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和 环境保护。
经验教训
关注民生问题,加强政府 与居民之间的沟通和协调 ,确保公共安全和环境权 益。
THANKS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展态势及应对
参 与讨 论 的 民 并不 是 事件 亲 历者 , 事件 也 没有 直 接利 与 益关系 , 但他 们 会毫 不 吝惜 地 表达 对 道 义 的支持 和 对恶 行
的 鞭 挞 , 续 地 关 注 事 件 的 发 展 , 有 不 达 目 的 不 罢 休 的 持 具 执 着 态 度 。 网 民 从 不 同途 径 获 取 信 息 后 , 快 通 过 网 络 传 很
、
网 络 群 体 - 件 的 特 点 陛事
各 种 目的故 意宣 泄不 满情 绪 , 淆视 听的情 况 。 混
二 、 络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发 展 态 势 网 J .手 机 与 网 络 技 术 融 合 , 覆 传 统 信 息 传 播 格 局 与 社 颠 会 控 制 模 式 。 截 至 2 l 年 6月 , 国 网 民 规 模 已 达 到 48 01 中 .5
堂 堂堕 垦塑墼!
总 第 4 3期 2
网 络 群 体 性 事 件 的 发 展 态 势 及 应 对
口 许 立 新
摘 要 : 网络群 体 性 事件是 指在 网上广 泛传 播 , 形成 舆论 焦 点 , 对现 实社 会 生活 产生 巨大影响 的 事件 。近 年 来 而
随 着 手机 的普 遍 使 用 , 博 的流 行 , 微 以及 一 些社 会 矛盾 的激 化 , 网络 群 体性 事 件频 发 , 重影 响 了社 会稳 定 。 因 严
1 .基 层 党 委 和 政 府 理 念 滞 后 , 乏 网 络 执 政 能 力 。一 缺
通 。 对 群 众 提 出 的 咨 询 、 报 等 内 容 , 作 人 员 每 天 定 期 举 T 浏 览 , 予答 复 。第一 时 间对 突发 事件作 出权威 说 明。 给 第 二 , 大 、 协 充 分 利 用 网 络 征 集 民 意 。 只 有 与 群 人 政
从网络舆情的影响看群体性事件的疏导与化解.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网民的迅猛增长,网络已经成为当今中国民众意见表达最活跃的平台,网络舆情的活跃程度空前高涨,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网络舆情风暴,也引发了许多群体性事件。
从近几年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如瓮安打砸抢事件、石首群体暴力事件、马鞍山群体抗暴事件、广州新塘聚集滋事事件、广东乌坎事件等来看,网络舆情在事件发生与演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事件演化过程中,网络上往往会形成强大的“井喷型”网络舆情,对政府、对社会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并影响着事件发展的态势。
因此,如何针对网络舆情与群体性冲突的相互作用机理,强化网络舆情的疏导与管理,提高对群体性事件的应对能力,成为党和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网络舆情对群体性事件的作用机理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民众在互联网上表达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倾向性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的集合。
[1]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与日益普及,我国网民规模呈现出持续高速发展的趋势,据统计,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8.3%。
[2]网络以其独特的技术性,为民众营造了一个可以自由表达自己意见和诉求的广阔话语空间,网络舆情逐渐成为民众诉求表达的重要途径,在现实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影响力不断增强。
网络舆情是现实社会的晴雨表,是人们现实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利益诉求和情感宣泄的某种反映。
由于网络表达自由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现实社会中各种利益诉求、价值冲突、观念碰撞、情绪宣泄等正越来越多地以网络舆情的形式表现出来。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冲突显现化与民众舆情表达日益高涨的特殊时期,由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多,并呈现出多发高发态势。
群体性事件往往是由于体制内的利益表达渠道不畅和利益诉求受阻而理论与现代化THEORY AND MODERNIZATION 2012-07 July,20112012年第4期NO.4,2012从网络舆情的影响看群体性事件的疏导与化解叶国平摘要: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舆情空前高涨,群体性事件的网络特征日渐凸显。
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网民心理及行为研究
基于机器学习的仿真方法是一种以机器学习算法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它通过 训练大量数据来模拟人类行为。这种方法可以利用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训练,从 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模拟的精度和效率。但这种方法需要足够的数据支持,并且 难以模拟个体的情感和情绪变化。
三、结论与展望
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网民群体行为的仿真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 实践意义。通过对网民群体行为的模拟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舆情的 演变规律和社会影响机制,为政府决策和社会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宣泄心理:许多网民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面临各种压力,网络群体性事件 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平台。在事件中,网民通过发表言论、分享观点来释放 情绪,寻求心理安慰。
4、看客心理:部分网民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抱有“事不关己”的心态,他 们以旁观者的身份浏览信息,并不参与到事件的讨论中。这类网民往往对事件保 持距离,以冷漠的态度对待。
鉴于网络舆情与网民群体行为的密切关系,对网民群体行为的仿真研究成为 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常见的仿真研究方法包括基于主体的仿真、基于 网络的仿真、基于机器学习的仿真等。
1、基于主体的仿真方法
基于主体的仿真方法是一种以个体行为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它通过构建具有 一定智能水平的仿真个体来模拟人类行为。这些仿真个体可以根据自身的状态和 环境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决策。这种方法在模拟复杂的社会现象方面具有较 高的逼真度,但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
2、媒体报道:媒体是网络群体性事件传播的重要推手。媒体报道的方式和 角度直接影响了网民对事件的理解和判断。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报道可能误导网 民,导致网络舆论的波动。
3、技术手段: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为网民提供了多样化的参与方式。例 如,实时评论、转发等功能使得网民能够迅速表达观点并与其他人互动。然而, 这也为网络水军、虚假信息等问题的出现提供了土壤。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研究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表达意见、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
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发生和发展往往伴随着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变。
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矛盾的演变过程,也能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有效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传播规律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我们将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定义、特点和类型进行界定和梳理,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网络舆情数据,我们将深入探讨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机制,揭示其背后的社会心理、政治经济等因素。
同时,我们还将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包括传播路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等。
我们将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社会影响进行评估,提出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策略和建议。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证研究等。
我们将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在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和进展;通过案例分析,深入剖析具体事件的舆情演变过程;通过实证研究,验证我们的理论假设和分析模型。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和化解网络舆情危机;我们也希望能够推动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研究贡献新的力量。
二、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机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深入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表达意见、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在网络空间中得以放大和扩散,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网络舆情。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离不开社会热点事件的触发。
这些热点事件可能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如拆迁、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腐败问题等。
这些事件一旦引发公众的不满和抗议,就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的导火索。
网络传播的特性为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提供了便利。
群体性事件调研报告
群体性事件调研报告摘要:本文旨在阐述群体性事件的性质、特点、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同时,本文也将就相关应对措施进行探讨和提出建议,以帮助相关机构更好地应对此类事件。
关键词:群体性事件、社会影响、应对措施、建议一、引言群体性事件,在中国社会中成为一个广为人知的词汇:从“钉子户”到“城管暴力执法”,从“婴儿被卖”到“食品安全事件”,这些事件一次次地刺痛着公众的神经。
面对这类事件,社会各界都在探讨怎样避免和应对。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群体性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尝试找出其性质、特点、原因等方面的规律,同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特点群体性事件,依照社会学的定义,指的是“集体性的、带有社会性冲突性质的事件”。
群体性事件的表现形式多样化,例如抗议、示威、闹事、游行等。
据此,我们可以将群体性事件的性质和特点总结如下:(1)集体性:群体性事件始终与群体有关。
(2)社会性冲突性:群体性事件是指对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们为了解决问题而聚集起来的一种表现形式。
(3)多元:群体性事件向来是多元的,包括社会性质、政治性和经济性等方面的要素。
(4)阶级性:群体性事件包括群体的财富、地位、权利等方面,因此会产生阶级性的影响。
(5)爆发性:群体性事件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个时刻突然爆发,而这种爆发性往往引发的不止是事件本身,还会引发其他方面的难以控制的不良后果。
三、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依照事件本身的性质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原因也各不相同。
但总的趋势来看,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还是社会发展的不平等和社会制度的不公正。
同时,也与政府和市民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理方式密切相关。
根据针对具体的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我们可以将产生事件的原因概括如下:(1)收入分配不公:收入不均导致大部分人处于弱势地位,无法获得生活水平的保障。
(2)基层民众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一些基层民众的利益得不到保护,或者受到地方政府官僚的压迫。
网络群体性事件形成机制及政府应对策略研究——以上海仁济医院赵晓箐事件为例
目录1 绪论 (1)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1研究的背景 (1)1.1.2 研究的意义 (1)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1.2.1 国内研究现状 (2)1.2.2 国外研究现状 (2)1.3 研究方法 (3)1.3.1 文献分析法 (3)1.3.2 案例分析法 (3)1.4相关概念界定 (3)1.4.1群体性事件 (3)1.4.2网络群体性事件 (3)2“上海仁济医院赵晓箐事件”回顾 (4)2.1潜伏期 (4)2.2扩散期 (5)2.3衰退期 (5)3“上海仁济医院赵晓箐事件”中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 (5)3.1潜伏期的媒体关注度与舆情预防机制 (5)3.2扩散期的意见领袖影响力与舆情疏导机制 (6)3.3衰退期的善后度与政府回应机制 (7)4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政府应对策略 (7)4.1潜伏期的政府应对策略 (8)4.1.1加强网络群体性事件的预防 (8)4.1.2促进经济发展,维持社会和谐稳定 (8)4.1.3积极引导网络群体性事件 (9)4.2扩散期的政府应对策略 (9)4.2.1加强对网民群体的引导和教育 (9)4.2.2畅通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互动通道 (9)4.3消退期的政府应对策略 (10)4.3.1提升政府管理水平 (10)4.3.2及时消除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影响 (11)5 结语 (11)网络群体性事件形成机制及政府应对策略研究——以上海仁济医院赵晓箐事件为例摘要:当前我国的网络发展是飞速的,网络文化的盛行改变了社会中各层面的矛盾的表现形式,它既打破了现实社会的空间限制,自身又缺乏一定的行为规范,所以发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大幅度提高了。
如何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负面影响控制到最小,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视的研究课题。
本文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与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部分则介绍了“上海仁济医院赵晓箐事件”并指出政府在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是“上海仁济医院赵晓箐事件”中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分析。
群体性事件及其应对
突发性公共事件
自然灾害
如地震、洪水、干旱等自 然灾害往往引发群体性事 件。
公共卫生事件
如疫情、食品安全问题等 公共卫生事件也可能引发 群体性事件。
政治事件
政治动荡、政治变革等事 件也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 。
腐败问题与官民矛盾
腐败问题
官员腐败、官商勾结等问题往往引发民众不满,导致群体性事件。
官民矛盾
02
通过普法教育、法律援助等方式,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
素养,促进公民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健全维权机制
03
建立健全维权机制,畅通维权渠道,鼓励公民依法维权,促进
社会公正与和谐。
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加强信息公开与透明度
加强政府能力建设
提高政府的服务意识和能力,优化政府工作流程,提高政府工作 效率和服务质量。
网络化
群体性事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 和扩散,使得事事件采取非暴力形式 进行表达和诉求,但也有少数事件 可能采取暴力手段。
02
群体性事件的诱因
社会矛盾与利益冲突
01
02
03
经济利益冲突
群体性事件往往与经济利 益冲突有关,如土地征收 、拆迁补偿、劳资纠纷等 。
案例四:某市PX项目抗议事件的舆论引导
总结词
该市在PX项目抗议事件中注重舆论引导,通过多种方 式加强信息传播和解释说明,最终平息了公众的疑虑和 不满情绪。
详细描述
该市在PX项目抗议事件发生后,政府迅速启动了舆论 引导机制。一方面通过媒体发布官方通告,及时向公众 传递准确信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解释说明工作,通过 专家讲解、现场解答等方式让公众了解PX项目的科学 性和安全性。同时政府还加强了对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 理力度,及时删除不实信息和恶意攻击言论。经过多种 措施的实施最终平息了公众的疑虑和不满情绪取得了公 众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