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群体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 主讲人:王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第八讲 群体与社会影响
一、 群体概述 定义:群体(group)也称团体,是指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成员组成的集合,群 体成员间通常有直接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群体的心理功能: 归属感 认同感 社会支持 二、 群体的决策行为 (一)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 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 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群体极化的原因: 群体责任扩散 群体内的信息交流使得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 群体领导者的冒险性促进了整个群体的冒险性 社会比较的机制 竞争性的群体气氛鼓励了冒险 冒险体现价值的社会观念促进了冒险 (二) 群体思维(group thinking) 也叫小集团意识或群体盲思,是指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 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这种思维 模式经常导致灾难性的事件发生。 群体思维的产生过程: 前提条件 1.高凝聚力 2.与外界隔离 3.命令式的领导 4.缺乏有条理的探索和评价程序 5.找出一个比现行选择更好的解决方式的机会很小 症状表现 1.无懈可击的错觉 2.合理化 3. 低估对手 4.对对手的刻板印象 5.从众压力 6.自我审查压力 7.一致同意的错觉 后果 1.不全面研究考察既定选择的冒险性 4.情报资料研究不充分 5.对既有资料的处理的选择性偏见 6.不重新评估其他选择 7.不制定其他备用方案 减少群体思维的方法: 1.使群体成员懂得群体思维的现象、原因及后果。 2.领导者在讨论中应该保持公平,在群体所有成员表达了观点之后,领导才能提出自己 的期望。 3.鼓励并引导成员对现有意见提出批评和反对。 4.指定一位或多位成员充当反对角色,专门提出反对意见。 5.认真听取来自群体外人士的反面意见。 6.把群体分成几个独立的小组,分别同时就有关问题进行决议,然后再召开总体会议。 7.对任何重要的决定都应该有“第二次会议”复议,即每一个决议的形成过程都应该进行 两次。 三、 群体中的社会影响 (一) 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 社会助长: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使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社会干扰: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使个体的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 特殊形式-性别助长和性别干扰 社会助长的机制——优势反应强化说 他人在场可以增加个体活动的驱力和动机, 而驱力对作业成绩的影响取决于 作业的性质。 当作业所需反应是经过长久练习或天生即会时,动机增强会起促进作用,即 他人在场起社会助长作用; 当作业所需反应是尚未学会或不太熟练的行为时, 动机增强反而会使个体降 低作业水平,这时他人在场可能导致社会干扰作用。 (二) 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 社会惰化: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要比单独完成任务时少的 现象。 社会惰化的原因 个体被评价意识过低使得行为动机也过低 个体可能认为其他成员并不像自己一样努力, 或觉得自己的贡献在整个活动 中会被忽略,因此努力感降低 减少社会惰化的方法 使个体作业成绩可识别化 任务本身具有挑战性、吸引力、号召力 群体成员之间关系更加密切 (三) 去个体化(deindividuation) 个体的自我意识被群体淹没而做出过激行为的现象。 引发去个体化的因素 大群体规模 强匿名性 高情绪唤起
一、 群体概述 定义:群体(group)也称团体,是指由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成员组成的集合,群 体成员间通常有直接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 群体的心理功能: 归属感 认同感 社会支持 二、 群体的决策行为 (一) 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 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 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群体极化的原因: 群体责任扩散 群体内的信息交流使得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掌握了足够多的信息 群体领导者的冒险性促进了整个群体的冒险性 社会比较的机制 竞争性的群体气氛鼓励了冒险 冒险体现价值的社会观念促进了冒险 (二) 群体思维(group thinking) 也叫小集团意识或群体盲思,是指高凝聚力的群体在进行决策时,人们的思维会高 度倾向于寻求一致,以至于对其他变通行动路线的现实性评价受到压制。这种思维 模式经常导致灾难性的事件发生。 群体思维的产生过程: 前提条件 1.高凝聚力 2.与外界隔离 3.命令式的领导 4.缺乏有条理的探索和评价程序 5.找出一个比现行选择更好的解决方式的机会很小 症状表现 1.无懈可击的错觉 2.合理化 3. 低估对手 4.对对手的刻板印象 5.从众压力 6.自我审查压力 7.一致同意的错觉 后果 1.不全面研究考察既定选择的冒险性 4.情报资料研究不充分 5.对既有资料的处理的选择性偏见 6.不重新评估其他选择 7.不制定其他备用方案 减少群体思维的方法: 1.使群体成员懂得群体思维的现象、原因及后果。 2.领导者在讨论中应该保持公平,在群体所有成员表达了观点之后,领导才能提出自己 的期望。 3.鼓励并引导成员对现有意见提出批评和反对。 4.指定一位或多位成员充当反对角色,专门提出反对意见。 5.认真听取来自群体外人士的反面意见。 6.把群体分成几个独立的小组,分别同时就有关问题进行决议,然后再召开总体会议。 7.对任何重要的决定都应该有“第二次会议”复议,即每一个决议的形成过程都应该进行 两次。 三、 群体中的社会影响 (一) 社会助长(social facilitation) 社会助长: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使个体的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 社会干扰: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时使个体的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 特殊形式-性别助长和性别干扰 社会助长的机制——优势反应强化说 他人在场可以增加个体活动的驱力和动机, 而驱力对作业成绩的影响取决于 作业的性质。 当作业所需反应是经过长久练习或天生即会时,动机增强会起促进作用,即 他人在场起社会助长作用; 当作业所需反应是尚未学会或不太熟练的行为时, 动机增强反而会使个体降 低作业水平,这时他人在场可能导致社会干扰作用。 (二) 社会惰化(social loafing) 社会惰化: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要比单独完成任务时少的 现象。 社会惰化的原因 个体被评价意识过低使得行为动机也过低 个体可能认为其他成员并不像自己一样努力, 或觉得自己的贡献在整个活动 中会被忽略,因此努力感降低 减少社会惰化的方法 使个体作业成绩可识别化 任务本身具有挑战性、吸引力、号召力 群体成员之间关系更加密切 (三) 去个体化(deindividuation) 个体的自我意识被群体淹没而做出过激行为的现象。 引发去个体化的因素 大群体规模 强匿名性 高情绪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