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结构隐喻分析《最蓝的眼睛》
《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

《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作者:秦晓梅秦延梅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15年第07期【摘 ;要】《最蓝的眼睛》是美国最具有影响力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处女作。
本文就小说中具有代表性的隐喻进行解析,展现出莫里森解构白人文化价值观、重构黑人文化价值观的主题,揭示了隐喻在小说主题表达、情节构思、人物刻画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使读者能更深刻地了解20世纪40年代美国黑人在社会主流文化中所受到的种族歧视现象。
【关键词】隐喻最蓝的眼睛种族歧视延安大学外国语学院横向项目YDH2014-13。
上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的势头,大批优秀的黑人女作家不断涌现出来,她们冲破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在美国文学作品中高声呐喊出长期受压抑的黑人妇女们觉醒的声音。
托妮·莫里森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她的写作技巧富于冒险创新精神、出人意料,这使她获得了199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她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描写的是12岁的黑人小姑娘佩克拉悲惨的一生。
作为一个贫困的黑人小女孩,她受尽了周围人对她的鄙视和嘲讽。
她梦想通过得到一双白人拥有的大而美丽的眼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这种无法实现的梦想使得她最终精神失常。
作者通过对佩克拉悲惨命运的描述揭示出黑人在白人文化侵蚀下的畸变的审美标准给黑人的命运所带来的毁灭性的冲击,从而揭示出黑人只有学会保持自身的传统和价值观,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莫里森在作品中将黑人文学和魔幻现实主义二者进行了巧妙的结合,为人物和环境渲染出一种神秘的气氛。
莫里森的文字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她积极吸收黑人民间文学的通俗化、口语化的艺术表现方法,尤其是隐喻的使用赋予了小说更加深刻的主题内涵。
书名中的隐喻佩克拉又丑又黑,父亲酗酒成性,母亲辛苦养家。
家庭的贫困和不幸使佩克拉感觉不到丝毫的温暖。
她的母亲和邻人一样嫌弃她的丑陋。
《最蓝的眼睛》中隐喻的分析

【 摘 要】 《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最具有 影响力的诺 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黑A . - k - 作 家托尼 . 莫里森( T o n i
Mo r r i s o n ) 的 处女 作 。本 文 就 小说 中具 有 代 表 性 的 隐喻 进 行 解 析 , 展 现 出莫 里 森 解构 白人 文 化 价值 观 、 重 构 黑人 文化 价 值 观 的 主 题 , 揭 示 了 隐喻 在 小说 主 题 表 达 、 情 节构 思 、 人 物 刻 画 等 方 面 所 发挥 的 重 要 作 用 . 从 而使 读 者 能 更 深 刻地 了解 2 O世 纪 4 O年 代 美 国黑人 在 社 会 主 流 文 化 中所 受到 的 种 族歧 视 现 象 。
妇女们觉醒 的声音。托妮 ・ 莫 里森是其 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 , 她 的写作技巧 富于 冒险创新精 神、 出人意料 , 这使她获 得 了 1 9 9 3 年度诺 贝尔文学奖。 她的代表作 《 最蓝的眼睛》 描写的是 1 2 岁 的
黑人小姑娘佩克拉悲惨 的一生 。 作为一个贫困的黑人小女孩 , 她 受尽 了周 围人对她的鄙视 和嘲讽 。她梦想 通过得 到一双 白人拥 有 的大而美丽的眼睛来 改变 自己的命运 ,但这种无法实 现的梦 想使得她最终精神失常。作者通过对佩克拉悲惨命 运的描述揭 示 出黑人在 白人文化侵蚀下 的畸变的审美 标准给黑人 的命运所 带来 的毁灭性的冲击 ,从而揭示 出黑人只有学会保 持 自身的传
妙 的结合 , 为人 物和环境渲染出一种神秘 的气氛。 莫里森的文字
具有鲜 明的个人特征 , 她积极吸收黑人 民间文学 的通俗化 、 口语
化 的艺术表现方法 ,尤其是 隐喻 的使用赋予了小说更加深刻 的
《最蓝的眼睛》的“百衲被”叙事结构

摘要:从对《最蓝的眼睛》的一系列叙事结构特征分析可以看出,托妮·莫里森在小说中借用了“百衲被”的叙事手法。
“百衲被”的结构隐喻不但填补了小说各个章节之间的意义空白,也为黑人群体获取了多元的叙述空间,体现了莫里森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的女性主义立场。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百衲被;叙事结构;女性主义On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in The Bluest Eye: QuiltAbstract: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 Bluest Eye show that Morrison has utilized “quilting” as a structural means in the novel. This narrative method not only explains the blank the author left in the text, but also wins a certain narrative space for black female and represents Morrison’s feminist stand as a black female writer.Key words: The Bluest Eye; quilting; narrative structure; feminism1“百衲被”的结构特征及美学意义作为美国女性文学作品中一再出现的主题意象和叙述形式,“百衲被”已经成为美国女性主义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姐妹的选择》一书中,肖沃尔特将“百衲被”视为美国女性文化和写作传统中充当着“共同的丝线”作用的中心意象,并认为其已经取代“大熔炉”,成为美国文化身份的中心隐喻[1]169。
传统的“百衲被”的缝制一般包括4个步骤:首先要选取材料,并将材料按照设计要求裁剪成不同大小和几何形状的碎片,其次将这些碎片拼接、缝合成有着特定图案的方块(block/patch),再将这些方块缝制成寓含特殊整体图案的大块布面,最后将整块布料缝合到衬料上去,形成完整的“百衲被”。
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浅析《最蓝的眼睛》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浅析《最蓝的眼睛》陈曦 长春工业大学姜春梅 长春工业大学摘 要:隐喻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一种语言现象和认知现象。
以1980年Lakoff和johnson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巨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为转折点,对隐喻认知功能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具有突破性的概念隐喻理论,开启了隐喻认知研究的新纪元。
本文以莫里森的代表作《最蓝的眼睛》为例,通过实体隐喻的使用,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小说中的实体隐喻表现为:佩科拉等人物喻指社会制度,洋娃娃等物体表达了情感代表了价值观,象征着禁锢思想的精神监狱。
关键词:概念隐喻;实体隐喻;《最蓝的眼睛》作者简介:陈曦(1994.1-),女,辽宁沈阳人,长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姜春梅,女,吉林省白城人,长春工业大学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0-120-01一.莫里森及其作品简介托尼.莫里森,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
《最蓝的眼睛》为莫里森的处女作。
在这本小说中描写的是12岁的贫困的黑人小女孩佩科拉悲惨的一生。
在父母的粗暴冷漠,同学的挖苦奚落,老师的忽视和周围人的鄙视中成长的佩科拉,将一切的不幸归结于没有一双迷人的蓝眼睛。
她梦想拥有一双和白人一样的蓝眼睛,这样就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求之未得,这一切使她精神失常陷入疯狂。
作者通过对佩科拉悲惨命运的描述,揭示了白人文化对黑人心灵的腐蚀,畸形的审美标准给黑人带来的毁灭性的伤害。
唤起黑人民族尊重祖先,增加民族的自豪感,告诉黑人民族只有坚持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才能生存下去。
二.文中概念隐喻的介绍这篇小说通过运用实体隐喻,使人物形象和情节充满了文学色彩,更加耐人寻味,深化了主题意义。
概念隐喻是有两个概念域始源域和目标域以及一个映射构成。
最蓝的眼睛中的概念隐喻分析

《最蓝的眼睛》是一部根据罗伯特·福斯特·埃里克森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偏远乡村的小女孩艾米莉·斯通(艾玛·沃森饰)的故事。
故事的设定是在二战后的英国,艾米莉·斯通为了摆脱贫困,前往曼彻斯特做家政,而在这个过程中,她也被迫面对自己的悲伤和恐惧。
电影中有许多隐喻的使用,如艾米莉·斯通的眼睛,它作为一个关键的主题,代表了艾米莉·斯通的内心深处,她藏着自己的痛苦和恐惧,它也反映了艾米莉·斯通深陷贫困和苦难的心理状态。
此外,影片中还有一个更为抽象的隐喻,即艾米莉·斯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表现出她内心的情感和外部世界的挣扎,它们反映出艾米莉·斯通在复杂社会问题中的孤独感,也是她自我解放的力量。
《最蓝的眼睛》的隐喻使用得非常巧妙,它不仅可以帮助观众了解故事,而且也反映了艾米莉·斯通的性格和心理状态,让观众更好地了解这位小女孩的内心世界。
最蓝的眼睛文学综述

《最蓝的眼睛》的研究综述托妮. 莫里森是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20世纪美国文坛崛起的众多黑人作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同时也是第一位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黑人女作家。
其作品根植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 无论是思想内容, 还是叙述手法的运用, 都将黑人小说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度。
《最蓝的眼睛》发表于1970年, 该小说以黑人社区为背景, 通过黑人女主人公在一个不利于他们的社会中寻求自我价值的经历, 表现了个体与社会, 善与恶的道德哲学。
她强调作品的政治意义与影响, 积极倡导黑人民族意识的复归。
在她看来,若摒弃本土历史, 丧失本民族文化, 便意味着丧失自身的主体性, 从而使自己和他人沦为文化上的他者。
近年来学者们对《最蓝的眼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伦理批评分析角度;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最蓝的眼睛》中的他者形象;白人文化对黑人心灵上的戕害和小说的结构特征的分析等。
一、黑色的呐喊:《最蓝的眼睛》的伦理批评分析1,家庭中爱的缺失:爱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 而黑人在历史上却经历了很长的冰河期, 生活在爱的真空世界,因此爱的缺失就成了莫里森小说的主题。
小说主人公佩克拉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 不仅经济上贫穷, 而且在爱与关怀方面也极其匮乏。
2,社会的弃儿:美国历来宣称自己是一个平等与自由的国度, 但这种自由与平等是有条件的。
黑人与白人不可能有平等, 黑人女性更无平等可言。
当葆琳躺在医院的产房里, 等待孩子出生的时候, 没有想到自己已被当作试验品了。
更具羞辱性的是医生的话,黑人生孩子时, 不会有疼痛感。
3,乱伦的悲剧:家庭伦理的沦丧集中体现在科里奸污女儿这件事上i。
二、《最蓝的眼睛》中的他者形象在莫里森看来,若摒弃本土历史, 丧失本民族文化, 便意味着丧失自身的主体性, 从而使自己和他人沦为文化上的他者。
在她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 读者便可清楚地目睹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 黑人与本土文化疏离的恶果。
《最蓝的眼睛》中的隐喻象似性解读

《最蓝的眼睛》中的隐喻象似性解读杨芳梅【期刊名称】《曲靖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1)002【摘要】Tony Morrison,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 employed a great deal ot metaphorical lcomclty In The Bluest Eye to display the theme of the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taphorical ieonicity of American philosopher Pierce's Sociosemiotics, the representative metaphors, namely, Shirley Temple, Eye, House, the Marigold, the dandelion and the reversed order of four seasons on the level of figure of speech to reveal the roles they play in the theme and meaning of The Bluest Eye is analyzed and Toni Morrisong unique narrating style is explored as well.%托尼·莫里森以女性特有的视觉,在小说《最蓝的眼睛》的叙事中运用了大量的隐喻象似符来体现小说主题。
用美国哲学家皮尔斯的社会符号学的隐喻象似性对《最蓝的眼睛》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隐喻:秀兰邓波儿、眼睛、房子、金盏花和蒲公英、四季颠倒进行修辞层面的分析,意在揭示小说中凸显的隐喻象似性对《最蓝的眼睛》的主题和意义所起的作用,并从中探索出托尼·莫里森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
【总页数】5页(P41-45)【作者】杨芳梅【作者单位】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曲靖655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相关文献】1.《灿烂千阳》中的隐喻象似性解读 [J], 王艳;2."最蓝的眼睛"中的盲点--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中的文化视角 [J], 张晔;王丽丽3.最蓝的眼睛能否拯救黑人同胞?——解读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 [J], 胡丽英4.概念隐喻理论视阈下《最蓝的眼睛》中隐喻性语言建解构与翻译研究 [J], 吴小芳;贲培云5.概念隐喻理论视阈下《最蓝的眼睛》中隐喻性语言建解构与翻译研究 [J], 呉小芳;贲接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小说_最蓝的眼睛_中主要人物的人格结构_刘艳

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1No.5借鉴与比较摘要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是弗洛伊德心理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小说人物的人格结构分析能够进一步揭示人物活动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动机,对于整篇小说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生动地揭示了人格结构的奥妙,体现了“自我、本我、超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关键词: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在弗洛伊德的学说中,人格被视为从内部控制行为的一种心理机制,这种内部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一切给定情境中的行为特征或行为模式。
对于小说人物的人格结构分析能进一步揭示人物活动背后所隐藏的心理动机,对于整篇小说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就可以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人格动力关系中得以阐明。
本我(id)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欲望。
是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永存的部分,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存在于无意识的深处,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其中性本能(libido)对人格发展尤为重要。
本我遵循“惟乐原则”,追求直接的、绝对的和立即的满足,如果受阻抑,就会出现焦虑。
显然这是一种儿童的思想、行为模式,新生儿的人格结构主要是本我。
自我(ego)是本我与外界关系的调节者,是在与环境接触过程中通过后天的学习,由本我发展来的。
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它的发育及功能决定着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
一方面,自我的动力来自本我,即为了满足各种本能的冲动和欲望而行动;另一方面,它又在超我的要求下,顺应外在的现实环境,采取社会所允许的方式指导行为,保护个体的安全。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reality princi-ple)。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最高层次,是人格中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结构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结构隐喻分析《最蓝的眼睛》
作者:周亭亭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9期
摘要:概念隐喻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语言现象,不仅在语言中存在,也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之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概念隐喻更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模式。
概念隐喻由结构隐喻、方位隐喻以及实体隐喻构成。
本文试从概念隐喻中的结构隐喻去分析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进而揭示结构隐喻的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以及透过此种研究展示黑人文化所遭受的不平等。
关键词:概念隐喻;结构隐喻;最蓝的眼睛
作者简介:周亭亭(1988.9-),女,山东枣庄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9--01
1、引言
隐喻经历了比较论、替代伦和互动论等几个阶段,随着对于隐喻研究的加深,隐喻被更多人认识到,它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
1980年由Lakoff&Johnson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第一次明确提出“概念隐喻理论”,使得对隐喻的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概念隐喻又被分为三种类型: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
《最蓝的眼睛》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主要通过对一个黑人小女孩佩格拉的描写,展现了她对一双蓝眼睛从渴望到幻想以致最后坠入疯狂的悲剧的过程。
揭示了白人的文化霸权对黑人文化的影响以及种族主义内化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本篇小说的语言中充满了隐喻特色。
本研究从小说中出现的“季节”和“动物”两个事物以结构隐喻的视角进行一个简要的分析,进而更好地展示作家是如何利用隐喻在文学作品中传递自己的观点以及揭示了隐喻在生活中以及语言思维中的重要作用。
2、概念隐喻理论
Lakoff用映射理论来揭示概念隐喻,他认为人们有一定的认知能力,想象是其中一种最正常也是最重要的一种认知能力。
想象的方法即是隐喻。
隐喻在人们认知世界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概念隐喻其实是一种映射过程。
这种映射是从一个概念隐喻到另一个源域-目标域的
映射。
从映射过程可知,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经历去了解一个抽象的概念。
所有的语言都是隐喻化的。
概念隐喻应用于我们的思想和文化之中。
(1)结构隐喻:就是用一种较为具体、熟悉的概念的结构去建构另一种相对抽象、陌生的概念,例如:人生是旅途或者时间是金钱等。
(2)方位隐喻:就是通过空间方位的概念例如上下、前后、内外、深浅、远近、中心边缘等来理解非空间方位概念所构成的隐喻。
(3)实体隐喻:就是利用物体的概念描述和理解如感情、思想、或者是状态等抽象的概念,将后者当作是可以进行分割的物体和物质,以便更好地对它们进行范畴化和量化等。
实体隐喻包括两种:容器隐喻和拟人隐喻。
3、从结构隐喻角度分析小说《最蓝的眼睛》
(1)季节:四季的轮回是痛苦的重复
人的一生本是由生到死,这是大自然的法则和规律,但是在小说中“四季”的更替代表着出生、成长、死亡以及重生。
最蓝的眼睛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模式,并利用了秋,冬,春夏等季节顺序的文体框架来显示社会和自然,生命和季节等主题。
非传统叙事模式的安排隐喻了女主角在这个扭曲的社会生活的无序状态。
她的悲惨命运是不可避免的,就像重复着季节。
与季节相反的顺序隐喻化了黑人的价值取向,并且传达了会让黑人思想扭曲和疯癫白人的风格。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四季的轮回是痛苦的重复”的结构隐喻。
秋天本该是硕果累累收获的季节。
但佩科拉由于丑陋的外貌而被人嘲笑。
在这个舒适的季节里,佩科拉感觉到只有冷漠和与世界的疏离。
在秋天,金盏花未萌发的种子和随风飘落的蒲公英是佩科拉的卑微生活和惨淡命运的结构隐喻。
然而,冬季隐喻着现有的生活的危险和社会的无情.黑人男孩辱骂佩科拉是“黑鬼”。
在小说中,肤色稍浅的黑人女孩Meridian自认为有种优越感,而且她认为自己美丽佩科拉难看。
对于黑种人的自己,她憎恶自己的颜色;伤害和诽谤自己的同胞。
他们内化了白人的种族观念。
因此,它造成了一种内在的种族主义和暴力行为。
“冬天收紧我们头上的冷带和融化我们的眼睛。
”“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等待春天的时候有可能是花园”。
显然,莫里森希望黑人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有更多的春季的温暖而不是冬季的无情。
春天是一个美丽而且万物复苏的季节。
这是重生和复苏的象征。
但在小说里春天是伤害的结构隐喻。
“夏日风暴”更有着重要的结构隐喻含义。
首先,它隐喻着摧毁一些东西。
因此,人们有可能把风暴和悲剧同命运连接在一起。
所以“夏日风暴”隐喻着佩科拉家庭的破裂以及她灾难性的结局。
萨米离开了小镇;乔力死在济贫院;布里德洛夫太太仍然做着家务;佩科拉的孩子由于早产而夭折。
所有这些使她疯了。
最后,她有她的风暴。
当她在幻想的时候,她实现了拥有一对蓝的眼睛的梦想。
但梦想的实现太可悲。
她首先想如果她有最蓝的眼睛,那么她会得到幸福。
相反,拥有一双蓝眼睛并没有让她看清楚人和社会,反而却迷失了自己。
(2)花:花是希望
花,像万寿菊和蒲公英,表明结构隐喻:“花是希望”。
蒲公英在小说中多次出现。
在一开始,佩科拉很喜欢蒲公英,认为它是美丽的花。
她不明白为什么人们不喜欢它,但同时,他们用它来煲汤以及酿酒。
继而,佩科拉展示了对蒲公英的怜爱。
其实,这也是一种方式来感叹情于她。
把蒲公英当做她生活的希望,她觉得蒲公英很漂亮,就如同黑人也很美丽一样。
他们都是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当她被店主瞧不起,她意识到自己的想法是错的。
怨恨油然而生。
她否认自己,放弃了希望。
结语:
文学作品中充满了隐喻特点,既可以使得语言易于理解,同时也能更好地传达作者的写作意图。
本文仅选取了《最蓝的眼睛》中两个极具特征的结构隐喻进行了简要分析,但是结构隐喻的重要作用却已经彰显。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曾梅. 歌中之歌——评莫里森小说中的隐喻: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