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证
小儿疳证的证治
![小儿疳证的证治](https://img.taocdn.com/s3/m/811f8c91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2.png)
• 对于周岁以内婴儿,因缺乳引起的,要重 视人乳供养,加强必要的营养,药疗为辅, 嘱吮新产乳母血乳两盅,作用较好。总之, 干疳一证要重视胃气,若并发其它兼证, 则在顾护胃气的基础上配合治疗
4.兼证
出现于疳积后期与干疳阶段,常见的有以下 几种:
(1)眼疳二日干涩,畏光羞明,甚则眼珠混浊, 白膜遮睛。肝开窍于目,脾病及肝,肝阴 不足,治疗宜侧重于柔肝养肝,取石斛夜 光丸、羊肝丸为主,以养肝明日。亦可用 鸡肝一具(或猪肝30克),苍术9克。煮熟, 吃肝和汤,连服1~2周。
(2)心疳又名“惊疳”。身有发热,面赤唇红, 口舌生疮,甚则糜腐堆积,秽臭难闻,五 心烦热,乃心火内炽,治宜清心泻火,佐 以养阴,方选泻心导赤汤、清热甘露饮, 使心火下降,从小肠而去。
治法和方药: • 治法:和脾健运。 • 方药:资生健脾丸。
方解及临证加减:本方是疳气初起的常规用方,
可作水剂煎服,也可作丸剂分服。方中主药党参 益气;山药、莲子肉、山楂健脾;配合白术、茯 苓、苡仁、扁豆、泽泻,在健脾同时,并有淡渗 利湿之功;另有藿香、砂仁、麦芽,能和胃醒脾, 增进食欲,有助于饮食精微的摄取。 • 若腹胀嗳气厌食,舌苔厚腻,见于积重,多取消 法,方中去党参、白术、山药,加入鸡内金粉磨 谷消积; • 大便溏者,用小量炮姜温运脾阳。 • 对于能食善饥,啼哭不宁的患儿,去黄连加用胡 黄连抑木除烦; • 若大便干结者,加用炒决明子,或蜜水调服,以 润肠通便,亦可用肥儿八珍糕,作糕点吃。
其他疗法
预防与护理
本病的预防与护理较治疗更为重要,使其发 病率降低,有助于早日康复:
疳证(中医儿科学)
![疳证(中医儿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72b5f91bbe1e650e53ea9916.png)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是因饮食失调、喂养不当、疾病 影响或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脾胃受损,气液 耗伤,气血生化无源,脏腑肌肉、四肢百骸 失于濡养而成。
1.喂养不当
●饮食失调、喂养不当是本病的最常见病因。包括乳食太过和乳食 不及两方面。小儿时期“脾常不足”,乳食不能自节,若乳食无 度,过食肥甘厚味、生冷坚硬难化之物,或妄投滋补食品,以致 食物内停,损伤脾胃,积久不愈,影响气血生化而成疳证。若因 母乳不足,或断奶过早,或未及时添加辅食,或偏食、挑食,则 致气血生化乏源,不能濡养全身,日渐消瘦成疳。
●(2)积滞本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腕腹胀满,大便酸臭为特 征。无形体消瘦。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本病有主证、兼证之不同,主证重在辨轻重, 应以八纲辨证为主;兼证应分清所累及脏腑, 宜以脏腑辨证为纲。同时还应注意辨别病因。
(1)辨轻重
●主要根据病程长短及临床表现辨别。初期病见面黄发疏,食欲不 佳,形体略瘦,大便不调,易发脾气,此时病尚轻浅,未涉他脏, 称为疳气;病情进展,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隆,烦躁多啼,夜 卧不宁,此为脾胃虚弱、积滞内停、虚实夹杂之疳积;病情进一 步进展,形体极度消瘦,貌似老人,杳不思食,腹凹如舟,精神 萎靡,为脾胃衰败、津液消亡之干疳,此期极易发生脱证,危及 生命。
2.疾病影响
●小儿长期吐泻,或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后失调,或失治、误治, 药物损伤,或肠道虫证,导致脾胃受损,津液耗伤,气血亏损, 肌肉失养,形体消瘦,日久成疳。
3.禀赋不足
●若因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双胎、多胎,或孕母多病,或药物损 伤胎元,胎禀失养,均可致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薄弱。若出 生后喂养调护失宜,乳食摄入不足,水谷精微不能吸收转化,气 血生化乏源,脏腑失养而形成疳证。
疳证
![疳证](https://img.taocdn.com/s3/m/3dcc07204b35eefdc8d33327.png)
• 《备急千金要方· 卷十五》则云:“凡 久下一月不差,成疳候。”由此可见久 泻可以成疳。 • 《小儿药证直诀· 脉证治法》 指出; “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 。 并指出大病,吐泻、误治均可致疳。 • 《活幼心书· 疳证》 “疳之为病,皆因过 餐饮食,于脾家一脏,有积不治,传之 余脏。”
附:疳证分类
疳症
【概述】
• 由于能量和(或)蛋白质缺失的一种 营养缺乏症
• 临床特征:体重减轻、生长发育停滞、 脂肪逐渐消失、水肿、肌肉萎缩、精 神萎靡、易疲劳等 • 分型:消瘦型、浮肿型、消瘦浮肿型
《颅囟经· 病证》
• 小儿,一、眼青揉痒是肝疳,二,齿 焦是骨疳,三、肉白鼻中干是肺疳, 四、皮干肉裂是筋疳,五、发焦黄是 血疳,六、舌上生疮是心疳,七、爱 吃泥土是脾疳。
• • • • • A.资生健脾丸 B.参苓白术散 C.肥儿丸 D.香砂六君子汤 E.以上都不是
4.女性,3岁,患儿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 皱,大肉已脱,精神萎靡,啼哭无力,毛 发干枯,腹凹如舟,不思饮食,大便稀溏, 时有低热,口唇干燥,苔光,舌质淡,首 选方剂 • • • • • A.八珍汤 B.人参养荣汤 C.人参健脾丸 D.参苓白术散 E.大补元煎
• 方药:干蟾皮、三棱、莪术、枳实各 4.5g,香橼、白芍各6g,五谷虫、炒谷 芽各9g,木香3g,胡黄连2g。7剂。并 针四缝穴。服药其间四缝穴尚有粘液。
• 二诊:疳积渐化,腹乃胀满,但按之 已软,纳食如常,形神较振,大便通 调,夜烦多汗时见,舌苔薄润。
• 以扶脾消疳法主之。针四缝穴液少夹 血
1.小儿疳证最先受累的脏器是
• • • •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2.以下哪项不是疳积的临床表现
小儿疳积 病情说明指导书
![小儿疳积 病情说明指导书](https://img.taocdn.com/s3/m/aae8de14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62.png)
小儿疳积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小儿疳积概述小儿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属于中医病证的范畴。
本病是疳证(分疳气、疳积、干疳三阶段)发展至第二阶段,是由于喂养不当、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
但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的“营养不良”。
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结论。
发病部位:胃,脾脏常见症状:腹胀、睡眠不安、消瘦、面黄主要病因:喂养不当、疾病因素、先天因素检查项目: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超声检查、X 线、CT、内镜检查、胃功能检查重要提醒:家长应合理喂养孩子,科学营养搭配,避免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小儿疳积的发病特点三、小儿疳积的病因病因总述:小儿疳积主要由于喂养不当、疾病因素、先天因素等原因所造成。
基本病因:1、喂养不当这是由于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会一次性大量喂哺或频繁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
但是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病理上的脾气虚损而发生疳积之证。
2、疾病因素多因小儿长期患病,如虫病(多指蛔虫病)、经常呕吐、慢性腹泻等,加之病后失调,津液受伤,均可导致脾胃虚弱,吸收和代谢的功能减弱,气血得不到充分补充,长此以往则导致疳积的产生。
精品医学课件-疳证
![精品医学课件-疳证](https://img.taocdn.com/s3/m/07e40a71f12d2af90242e69f.png)
[辨证论治]
2、口疳 辨证:全身消瘦+口舌生疮 治法:清心泻火,滋阴生津 方药:泻心导赤散加减
[辨证论治]
3、疳肿胀 辨证:(先瘦后肿,体重先减后增)形体消瘦+肢体浮肿
按之凹陷难起 。 治法: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方药: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偏肾阳虚者,可用真武汤加减。
(三)其他疗法
1.辨症使用中成药
[辨证论治]
二、治疗原则 :健运脾胃为主。不同阶段治法 不同: 疳气:以和为主; 疳积: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 干疳:以补为要。
另外,合理补充营养,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对本病的康复也至关重要。
[辨证论治]
综合近年有关成方治疗疳证的临床报道,分析其拟 方共同点为补脾助运,组方选药比较平和,无大补大 消之品,均以补脾运脾法同用。用药大致有以下四类: 1.健脾益气药,如党参、黄芪、白术、大枣; 2.健脾化湿药,如薏苡仁、茯苓、苍术、砂仁等; 3.健脾消食药,如谷麦芽、鸡内金、山楂等; 4.健脾行气药,如青皮、陈皮、枳壳等。
按:本例为轻证疳积,有食滞内热之象,故第一方未 用黄芪,因恐脾胃虚弱而不受滋补,故先用枳术丸 加味化滞健脾,推积止泻。第二方用黄芪当归补气 血,脾胃健,气血充,疳积可愈。
医案精选:
2.董廷瑶医案—疳积重证 董某,女,11个月。
初诊:疳积腹胀,按之硬满,口馋嗜食,大便坚硬, 面色萎黄,毛发焦枯,夜眠烦扰,易见汗多,舌红 苔黄。针刺四缝穴液多。
[辨证论治]
三、证治分类:
(一常证:
1、疳气 辨证:初起+形体略瘦、食欲不振、精神欠佳。
(脾胃失和,纳化失健) 治法:调脾健运 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
[辨证论治]
2、疳积 辨证:病情发展+形体明显消瘦、腹大肢细、嗜食异物
第四节 疳证
![第四节 疳证](https://img.taocdn.com/s3/m/8888edf6c8d376eeaeaa31cd.png)
第四节疳证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致使脾胃受损,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慢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小儿营养不良及部分寄生虫病。
多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疳者,甘也。
”指本病的发病原因多因小儿喂养不当、乳食无度或断乳过早、挑食、偏食、恣食香甜肥甘而损伤脾胃,日久致气血生化乏源而形成疳疾;“疳者,干也。
”则泛指本病有全身消瘦、肌肤干瘪等征象。
【临床表现】以面黄肌瘦、头大颈细、头发稀疏、精神不振、饮食异常、腹胀如鼓或腹凹如舟、青筋暴露等为主要症状。
1.疳气食欲不振或食多便多,大便干稀不调,形体略见消瘦,面色稍显萎黄,精神不振,好发脾气,苔腻,脉细滑。
多见于本病的初期。
2.疳积食欲减退或善食易饥,或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大便下虫,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易落,脘腹胀大,青筋暴露,烦躁不安,或喜揉眉挖鼻,吮指磨牙,舌淡、苔淡黄而腻,脉濡细而滑。
多见于本病的中期。
3.干疳精神萎靡,极度消瘦,皮包骨头,皮肤干枯有皱纹,呈老人貌,啼哭无力、无泪,腹凹如舟,或见肢体浮肿,或有紫癜、鼻衄、齿衄等,舌淡或光红少津,脉弱。
多见于本病的后期。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治则:健运脾胃、补益气血、消积导滞,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处方:四缝中脘足三里脾俞方义:四缝是治疗疳积的经验效穴,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四缝穴能增强多种消化酶的活性;中脘乃胃募、腑会穴,足三里是胃之合穴,合脾之背俞穴共奏健运脾胃、益气养血、通调腑气、理气消疳之功,以助小儿发育。
加减:疳气加章门、胃俞健运脾胃;疳积加建里、天枢、三阴交消积导滞;干疳加肝俞、膈俞调养气血;虫积加百虫窝驱虫消积。
操作:四缝穴应在严格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挤出少量黄水或乳白色粘液;背部腧穴和章门不可直刺、深刺,以防伤及内脏;其余腧穴常规针刺。
一般不留针。
⑴捏脊:沿患儿背部脊柱两侧由下而上用拇指、食指捏华佗夹脊3~5遍。
⑵皮肤针:叩刺脊柱正中督脉及其两旁的华佗夹脊、足太阳经穴,以皮肤微红为度。
隔日l次。
小儿营养不良(疳证)解析
![小儿营养不良(疳证)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91a422f12d2af90242e699.png)
【概述】
6 西医学范畴: 营养不良(慢性营养缺乏症) 多种维生素缺乏症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合并症。
【病因病机】
病因:
喂养不当(过食肥甘生冷;偏食;饥饱
不匀;过补;辅食添加不及时或数量质量不足)
疾病伤脾(疾病或峻药) 禀赋不足(脾肾) 病机: 脾胃受损,气液耗伤,机体失濡。
疳证病因病机示意图
喂养不当 太过 食积内停 不及 生化乏源
兼证-疳肿胀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2推拿疗法(捏脊) 3针灸-点刺(刺四缝) 4外治疗法
急重症西医处理
急重症西医处理 发生低血糖症者,及时补给葡萄糖。继发感染者, 针对性选用抗生素。 少量多次输血浆或全血。 酌情选用氨基酸、脂肪乳剂和高价营养液静脉注 射。 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注意有无周围循环衰竭,及早发现,及时纠正。
营养不良的病理及病理生理
病理生理 低血糖症—糖元不足或消耗过多。 血清胆固醇下降—体内脂肪大量消耗。 负氮平衡—蛋白摄入不足而消耗增加。 低渗状态,离子缺乏,血钾,血钙偏低,锌 及其它微量元素缺乏。 消化液及酶分泌减少,活性减低,影响各种 营养素消化吸收。
营养不良的病理及病理生理
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减少, 血压偏 低,脉搏细弱。 肾浓缩能力减低,尿比重下降。 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失常,运动和语言 发育 迟缓。 细胞和体液 免疫功能低下 ,易并发各种感 染,结核菌素试验可呈阴性反应。
常证
疳气
初期,轻证
形体略瘦 食欲不振 脾胃失和 纳运失健 调脾健运 资生健脾丸加减
参苓白术散 + 藿香、白豆蔻、 泽泻、山楂、麦芽、芡实、黄 连、橘红 I0营养不良。
疳积
疳证较重
明显消瘦 四肢枯细 肚腹膨胀 烦躁不宁 脾胃虚损 积滞内停 消积理脾 肥儿丸加减
疳证(针灸治疗学)
![疳证(针灸治疗学)](https://img.taocdn.com/s3/m/7062b9620b4c2e3f572763d4.png)
疳证与痨瘵的关系
本病与成人的痨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其区别在于成人之痨 瘵以损害肾为主,小儿疳证以损害脾为主。其联系表现为病机 变化虽然开始有所不同,但终至津液消亡,五脏皆虚。故古人 有“在大人为五痨,在小儿为五疳”,“十五岁以上为痨,十 五岁以下为疳”之说。
疳证的好发年龄在七岁前婴儿,尤其是三岁以内的婴 幼儿。由于本病顽固,迁延难治,古代医家视为恶候, 将其与痧、痘、惊并列为儿科四大症。
2.其它疗法
(3)割脂法:选鱼际,作局部麻醉后,作纵切口约4厘米 长,用止血钳插入切口,作局部按摩,如出现得气感则 疗效较好,然后取少量脂肪,用酒精棉球压迫防止出血, 然后作外科包扎。 (4)穴位敷贴法:选内关、神阙。用桃仁、杏仁、山栀等 份研成粉末,加冰片、樟脑少许,研末拌匀备用。取药 末15~20克,用鸡蛋清调匀敷于穴位上,24小时去除。
【附注】
1.针刺治疗本病疗效
• 本病为针灸的适应症之一,古今临床皆有丰富经验,多数 患儿单用针刺即可痊愈。针刺除用经验穴四缝外,还应辨 别证候,从整体调整,方可取得满意疗效。因部分患儿是 由于其他慢性疾病所致,如肠寄生虫、结核病等,故应查 明原因,不能单从消积除疳治疗,而应根治原发病,及时 防治各种急慢性感染,彻底治疗慢性消化道疾病及各种消 耗性疾病或寄生虫病,身体才能逐步康复。
【病因病机】
1.乳食不节,肥甘伤脾
小儿脾胃薄弱,宜“乳贵有时,食贵有节”,喂养 须定质、定量、定时,若乳食无度,或恣食肥甘生 冷,蕴积中焦,积久生热,精微无从运化,气液亏 损,终成疳积。
2.喂养失当,营养缺乏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如母乳不足,或断乳过 早或过迟,或食物过于单调而形成营养缺乏。脾胃 为水谷之海,生化之源,若水谷精微化源不足则渐 成疳证。或喂养虽充足,但不符合小儿脾胃运化功 能,致乳食停滞,损伤脾胃,耗伤津液,亦能形成 疳积。
疳证
![疳证](https://img.taocdn.com/s3/m/d6d08baab0717fd5360cdc3f.png)
11
2.疾病的影响 长期吐泻、慢性痢疾、结核病、寄生虫病等, 机体对营养不能充分吸收利用和慢性消耗,亦可 成疳。古人把由于寄生虫病(主要是肠寄生虫病) 所致的疳证,称为虫疳,并认为虽是其他原因所 致的疳证,每多兼患虫证,所以治疳方药中,每 多配伍驱虫之品,即是此理。急性传染病和某些 外科病证手术之后,失于饮食调理,也可成疳。 其次,早产婴儿或先天性畸形如兔唇、腭裂、 幽门肥大性狭窄等,因进食困难,而致营养缺乏, 亦可致本病。
36
饮食疗法
⑴茯苓Poria 、山药Yam各300克,芡实goni 、 莲子肉cibum, semina、扁豆hyacintho faba 、薏苡 仁Yiyiren各150克,炒谷麦芽Frixum valle brasii 、 鸡内金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各75克,共研为细末,和粳米粉适量拌匀。每 次取15~30克,加入煮沸的水中,打成糊状,白 糖调味食用,每天2次。适用于虚实挟杂之疳证。
30
2、处方:党参Codonopsis 、焦三仙Coke Sansen、仙灵脾Magnencij lienis de singulis 各15克,白术album operatio、茯苓Poria 、 熟地黄Rehmannia各9克,丹参Salviam 18 克,甘草Licoricia 6克。水煎服,每日1剂。 小儿药量酌减。
20
按:四缝、疳积穴能消小儿乳食停积,为治疗疳 病经验效穴。治疗过程中尚须注意:①疳积穴挂 线处,平时可以水洗,但洗后要用干布拭干,切 勿用手指去抓,以免局部皮肤感染。②治疗后忌 食香、炒、油炸、干燥之零食,如患肠炎,则忌 油荤。③凡因肠寄生虫病或结核病引起的,须治 疗原发病。病至后期,极度消瘦者应配合药物或 中西医结合治疗。④本病的预防较治疗更为重要, 提倡母乳喂养,断乳时给予营养丰富而易消化食 物。平时饮食应定时定量,避免偏食。(王维恒)
中医儿科学17章疳证
![中医儿科学17章疳证](https://img.taocdn.com/s3/m/9be2fbdf6137ee06eef91803.png)
厌食、积滞均以脾胃病变为主,一般 不 涉 及 他 脏 , 而疳证则常涉及他脏。
三、主证
1.疳气证
证候:形体略瘦,面色少华,毛发稀疏,不思饮食,精神欠佳, 性急易怒,大便干稀不调,舌质略淡,苔薄微腻,脉细有力。 治法:调脾健运。 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常用药:党参、白术、山药益气健脾, 茯苓、薏苡仁、泽泻健脾渗湿,藿香、白蔻仁醒脾开胃,山楂、 神曲、麦芽消食助运。
疳肿胀(脾)
【临床诊断 】
一、诊断要点 1 .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肚腹膨胀 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者。
2.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值15%-40%,
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形体干枯羸瘦,
体重可低于正常值40%以上。
3 .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 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4 .有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及长期消瘦病
若脾病及肝,肝失所养,肝阴不足,不能上承于目,
而见视物不清,夜盲目翳者,则谓之“眼疳”;
脾病及心,心开窍于舌,心火上炎,而见口舌生疮者,
称为“口疳”;
脾病及肺,土不生金,肺气受损,卫外不固,易于
外感,而见咳嗽、潮热者,称为“肺疳”;
脾病及肾,肾精不足,骨失所养,久致骨骼畸形者,
称为“骨疳”;
脾虚不运,气不化水,水湿泛滥,则出现“疳肿
日1次。用于疳气。
二、刺四缝法
取四缝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在穴位上快速点刺,挤压出
黄色黏液或血少许,每周2次,为1疗程。用于疳积。
治法:清心泻火,滋阴生津。
方药:泻心导赤散加减。常用药:黄连、灯心草、朱茯苓、甘
草梢清热解毒泻心火,木通清心利尿,淡竹叶、连翘清心除烦,
生地、玄参、麦冬滋阴凉血生津。外用冰硼散或珠黄散搽口腔
疳证-中医PPT课件
![疳证-中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da9e6af172ded630b1cb6b6.png)
(1)鸭肫粥:谷、麦芽各15克、鸭肫二 个、大米50克煲粥。消积除滞,增进食欲。
(2)淮山扁豆红枣粥:三药各30克加梗 米50克、慢火煲成烂稀粥,健脾养胃。
(3)独脚金10克、加入猪肝或瘦肉适量, 加清水四碗,慢火煲取浓汤约一碗,清肝、 除烦、消积。
健脾和胃为主;疳气以和为主,疳积以消为 主或消补兼施,干疳以补为要。
(三)分型用药
1. 疳气
主症:形体消瘦,食欲不振,毛发稀疏, 精神欠佳,大便或溏或秘,舌质淡、苔薄微 腻,脉细有力。
治法:调脾健运。 方药:资生健脾丸加减。
2.疳积
主症: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则 青筋暴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如穗, 易烦躁激动,睡眠不宁,或动作异常,舌质 淡红,苔厚腻,脉沉细而滑。
疳证演变:
1.病初,脾胃不和,运化不健,脾胃之气未伤,或 胃气未损,脾气已伤,胃强脾弱,仅属功能失调, 属疳气。
2.继之,脾胃气虚,积滞内生,壅塞气机,阻滞脉 络,虚中夹实,属疳积。
3.迁延日久,气血两亏,脾胃衰败,津液消亡,一 派虚象,属干疳。
4.脾胃虚损,诸脏失养,累及他脏,见各种兼证。
四、诊断:
八、临证心得
1.营养不良防重于治: 合理喂养、定时、定量、定质、适时配
合消食导滞;适时添加辅食,适时断奶; 掌握先稀后干,先素后荤,先少后多原则; 纠正偏食,吃零食以及饥饱不均的不良饮 食习惯。
2.健脾不在补贵在运: 补则壅碍气机、峻消则损脾伤正。“运”
属和法,补中寓消,消中有补,补不碍滞, 消不伤正,有行、转、旋、动之义。运其 精微,化其水谷。常用苍术、陈皮、川朴、 山楂、六曲等。
第九节-疳证
![第九节-疳证](https://img.taocdn.com/s3/m/36decb0b453610661fd9f427.png)
疳证
历代论述
概 述
疳之病名,首先见于《诸病源候 论·虚劳骨蒸候》,其指出:“蒸盛过 伤,内则变为疳,食入五脏。”“久蒸 不除,多变成疳。”认识到疳为内伤慢 性疾病,可涉及五脏。
疳证
概 述
《小儿药证直诀》指出;“疳皆脾胃 病,亡津液之所作也”,认识到疳证的 病位、病机变化主要在脾胃。
疳证
《颅囟经》
疳证
诊断要点
诊 断
1.有先天禀赋不足,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及 长期消瘦等病史。 2.形体明显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同龄儿平均 值15%以上。 3.伴有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饮食异常, 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膨胀,精神不振,烦躁 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4.实验室检查: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 减少。出现肢体浮肿,属于疳肿胀(营养性水 肿)者,血清总蛋白大多在45g/L以下,血清 白蛋白常在20g/L以下。
疳证
1.营养不良分度表
鉴 别 诊 断
疳证
2.与厌食、积滞鉴别
鉴 别 诊病因
2、辨轻重
3、辨兼证(脏腑)
疳证
治疗原则
疳症属虚,扶正为本。当以顾护脾胃为主。
疳气-脾运失健-以和为主
疳积-脾虚挟积-以消为主
干疳-脾胃气阴俱伤-以补为主
初期
中期
重症
疳气
临床表现 形体消瘦 食欲不振 病机 脾胃失和 纳运失健 治法 调脾健运 方药 资生健脾丸 加味
概 述
《幼科发挥》
《幼幼集成》
疳证
古人视为恶候 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痧、痘、惊、疳) 相当于西医学 营养不良 多种维生素缺乏症 以及由此引起的合并症
概 述
正常小儿
疳证小 儿
疳 疳证 证
疳证优质获奖课件
![疳证优质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b24811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0.png)
测试
一、填空题
1.按病程与证候特点可将疳证分为 、 、 三大证候及其他兼证。
2.疳证旳病变部位主要在 ,重证可病涉 ;其基本病理变化为 。
3.
,
是引起疳证最常见旳原因。
4.疳证患儿,若脾虚不运,气不化水,水湿泛滥,则可出现
。
二、选择题
5.疳气旳发病机制是( )
A.脾胃虚损,积滞内停
B.脾胃失和,纳化失健 C.脾胃虚衰,
❖ “疳”有两种含义:
❖ 其一“疳者甘也”: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 损伤脾胃,形成疳证—言其病因;
❖ 其二“疳者干也”:是指气液干涸,形体赢 瘦—述其病机和症状
二、疳证旳命名
1、首见于隋·巢元方《诸病 源候论·虚劳骨蒸候》
“蒸盛过伤,内 则变成疳,食人 五脏”,“久蒸 不除,多变成 疳”。
2、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 脉证治法》
捏脊
常规捏,重提大椎、脾俞、胃俞。
三、割治疗法
四、刺四缝疗法
急重症西医处理
发生低血糖症者,及时补给葡萄糖。继发感 染者,针对性选用抗生素。
少许屡次输血浆或全血。
酌情选用氨基酸、脂肪乳剂和高价营养液静 脉注射。
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注意有无周围循环衰竭,及早发觉,及时纠 正。
预防与调护
养血柔肝 滋阴明目
石斛夜光丸
2、口疳
症候
治法
清心泻火
口舌生疮,口腔糜 烂,秽臭难闻,面 赤唇红,烦躁哭闹, 惊悸不安,舌红, 苔薄黄。
方药
泻心导 赤散加 味
3、疳肿胀
症候
足踝浮肿,甚则颜面、 眼胞浮肿,面色白光白 无华,四肢欠温,小便 不利,大便溏薄,舌淡 红,苔薄白。 可配合食养疗法,补充高 蛋白饮食,乌鱼、鲤鱼 汤等可起消肿作用
疳积-泄泻
![疳积-泄泻](https://img.taocdn.com/s3/m/9180dea0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ae.png)
⒊ 鉴别诊断 痢疾(细菌性痢疾): ⑴急性起病,便次频多,大便稀,有粘冻脓血, 腹痛明显,里急后重; ⑵大便脓细胞、红细胞多,可找到吞噬细本病以八纲辨证为纲。
⑴常证辨寒、热,虚、实; ⑵变证重在辨阴、阳。 ⑶常证根据起病缓急、病程长短分为暴泻、久泻,暴 泻多属实,久泻多属虚或虚中夹实。 ⑷久泻辨证,脾肾阳虚泻较脾虚泻病程更长,大便澄 澈清冷,完谷不化,阳虚内寒症状显著。 ⑸变证泻下不止,神萎肤干,气阴两伤,属重症。
(谷反为滞
湿热泻
水反为湿)
泻
脾虚泻
↓ 脾肾阳虚泻
失调↓
失治↓
变证→伤阴(气阴两伤)
→ 伤阳(阴竭阳脱)
[临床诊断]
诊断要点 (1)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冒风受寒、感受时邪病史。 (2)大便次数较平时明显增多,重者达10次以上。
粪呈清水样;或夹奶块、不消化食物,如同蛋花汤; 便稀而臭,夹有粘液;呕吐腹痛、发热口渴。 (3)高热烦渴、神萎肤干;啼哭无泪;囟门凹陷;小便短少; 唇红气急、腹胀不舒;脱水、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 (5)大便病原学检查:有轮状病毒检测阳性,或致病性大肠 杆菌等,细菌培养阳性。
“疳者甘也”,是指小儿恣食肥甘厚腻,损伤脾胃,形成疳 证;---言其病因,
“疳者干也”,是指气液干涸,形体羸瘦。--述其病机及主证。
[概述]
⒋ 特点: ①起病缓慢,病程迁延,影响小儿生长发育; ②严重者还可导致阴竭阳脱,卒然变险; ③因而被古人视为恶候,列为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④人民生活改善和医疗保健事业的深入开展,本病的发病率 已明显下降,特别是重症患儿显著减少。 ⑤本病经恰当治疗,绝大多数患儿均可治愈 ⑥仅少数重症或有严重兼症者,预后较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要点
(三)辨兼证
疳证病变部位开始主要在脾胃,主要出现脾胃方面症状 疳证后期,气血虚衰,诸脏失养 出现入夜视物不明,为肝阴不足的眼疳; 出现口舌生疮,为心火上炎的口疳; 出现足踝浮肿,为脾病及肾,气不化水的疳肿胀; 出现咳嗽、潮热,为肺阴不足的肺疳; 出现齿衄、皮肤紫癜者为疳证恶候,提示脾不统血,血 不归经 出现面色咣白,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杳不思纳,为阴 竭阳脱的危候。
三、历史沿革
最早记载于《颅囟经》 疳之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虚劳候证论》, “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人五脏”,“久 蒸不除,多变为疳”。指出疳为内伤慢性病, 可涉及五脏。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疳皆脾胃病, 亡津液之所作也”,认识到疳证的病位、病及 变化主要在脾胃。 《活幼心书· 疳证》曰:“疳之为病,皆因过餐 饮食,于脾家一脏,有积不治,传之余脏。”
(2)口疳 证候 口舌生疮,口腔糜烂,秽臭难闻, 面赤唇红,烦躁哭闹,惊悸不安,舌红, 苔薄黄。 治法 清心泻火。 方药 泻心导赤散加减
中医治疗—分型证治
(3)疳肿胀 证候 足踝浮肿,甚则颜面四肢浮肿,面 色无华,四肢欠温,小便不利,大便溏 薄,舌淡红,苔薄白。 治法 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方药 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疳积
干疳
精神不振或易烦躁 精神萎靡,目无光彩, 激动,或困倦思睡, 啼哭无力 面色萎黄无华 形体明显消瘦,肚 腹膨胀,甚则青筋 暴露, 极度消瘦,面呈老人 貌,大肉已脱,皮包 骨头
形态
食欲
毛发
食欲不振或能 食善饥
毛发稀疏
大便或溏或干, 或有酸臭味,或 尿如米泔
食欲不振
毛发稀疏失润如穗 结
杳不思食
毛发干枯,皮肤干瘪 起皱,
预后
如果患儿生长发育广泛受损,智力及生 理发育迟缓可能是永久性的。婴儿患营 养不良的时间越早,其远期影响越大, 尤其是知觉和抽象思维的能力缺陷。
思考题
1、何谓疳病?其含义是什么? 2、熟悉疳病(小儿营养不良)的病因病 理及临床特征是什么? 3、掌握疳病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4、掌握疳病的分型证治
辨证要点
(一)辨病因 疳证的病因有饮食喂养不当、多种疾病 影响及先天禀赋不足等,临床上各种原 因互相参杂,应分辨主次,掌握重点。
辨证要点
(二)辨轻重
疳证之初期,症见面黄发稀,易发脾气,厌食或食欲 不振,形体消瘦,病情较轻者仅表现为脾胃不和,运 化失健; 疳证发展,脾失健运,积滞内停,壅滞气机出现形体 明显消瘦,肚腹膨胀,躁扰不安,嗜食异物等,为本 虚标实,病情较重; 若极度消瘦,皮肤干瘪,大肉已脱,杏不知食,甚则 突然虚脱,为疳证后期,气血俱虚,脾胃衰败,病情 危重。 审查患儿的精神状态及食欲好坏,是辨别轻重、判断 预后的关键。
中医治疗—分型证治
(3)干疳 证候 极度消瘦,面呈老人貌,皮肤干瘪起皱,大 肉已脱,皮包骨头,精神萎靡,目无光彩,啼哭 无力,毛发干枯,腹凹如舟,杳不思食,大便溏 或清稀,时有低热,口唇干燥,舌红嫩,苔少, 脉沉细。 治法 补益气血。 方药 八珍汤加减
疳气 神色
精神欠佳,易 发脾气;面色 萎黄少华,精 神欠佳 形体消瘦,
诊断
诊断要点
(1)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
(2)形体消瘦,体重比正常同年龄儿童平均值低15%以 上,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干枯羸瘦,体 重可比正常平均值低40%以上。 (3)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膨胀等明显脾胃 功能失调症状。
(4)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 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 (5)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出现肢体浮肿, 属于疳肿胀(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大多在45g /L以下,血清白蛋白约在20g/L以下。
二便
治则 方剂
多食多便
大便溏或清稀
调脾助运。
资生健脾丸加减
消积理脾 肥儿丸加减
补益气血 八珍汤加减
中医治疗—分型证治
2.兼证 (1)眼疳 证候 初起夜盲,人暮暗处视物不明, 甚或眼角干涩,畏光羞明,黑睛混浊, 白翳遮睛。 治法 养血柔肝,滋阴明目。 方药 石斛夜光丸加减
中医治疗—分型证治
治疗
中医治疗原则
1.以健运脾胃为基本法则。 2.根据疳证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疳 气以和为主;疳积以消为主,或消补兼施;干疳以 补为要。 3.补脾须佐助运,使补不碍滞;消积勿过用攻伐, 以免伤正。 4.兼证与他脏兼证合参而治之,以平为期。 5.饮食调理,合理补充营养,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配合其他疗法,方可奏效。
西医治疗思路
西医学在补充热量和蛋白质时,强调要根据营养 不良的程度,消化能力和对食物的耐受情况,摄 人后的吸收消化情况,采取给予热量高、低不等, 由低到高、逐渐增加的原则,制定个体化方案, 其目的在于保护消化器官,逐渐实现消化吸收功 能的恢复,防止消化系统负担过重,造成对消化 器官功能的再次损害。
六、范围
本证西医学泛指小儿营养不良及多种维生素缺 乏症,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合并症。 营养不良是因缺乏热量和蛋白质所致 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其临床特征为体重下 降,渐进性消瘦或水肿、皮下脂肪减少, 常伴有各器官不同程度功能紊乱。急性者 常伴水、电解质紊乱,慢性者常有多种营 养素缺乏。
病因病理
一、西医病因病理(病因)
中医治疗-其他疗法
1.中成药 2.验方 3.捏脊疗法 参考上节厌食。 4.推拿疗法 5.刺四缝疗法 6.割治疗法 7.敷贴疗法
西医治疗思路
பைடு நூலகம்
营养不良是由于热量和蛋白质缺乏,所以采取补充的 方法。 而营养不良患儿热量和蛋白质缺乏的重要原因是患儿 本身消化吸收功能差,因此应查明病因,治疗原发病; 改进喂养方法; 应用各种消化酶,或蛋白同化类固醇制剂,或胰岛素 等, 目的都在于恢复消化器官的功能,促进消化,改善代 谢。
中医治疗—分型证治
(4)疳嗽 证候 面色苍白,毛发干黄,干咳少痰, 低热汗出,或潮热鼻疮者。 治法 养阴润肺清热。 方药 沙参麦冬汤加减
中医治疗—分型证治
(5)齿衄、紫癜 证候 牙龈出血,皮肤出现瘀点、瘀斑, 颜面晦暗无华,唇淡舌淡,脉细弱。 治法 益气摄血。 方药 归脾汤加减
一、西医病因病理(病理)
轻度营养不良的病理变化,只有皮下脂 肪减少和肌肉轻度萎缩。 重度营养不良可见肠壁变薄,粘膜皱襞 消失,心肌纤维混浊肿胀,肝脂肪浸润 及变性,淋巴组织和胸腺显著萎缩,以 及各脏器缩小等。
一、西医病因病理(病理)
1.新陈代谢失常 ①糖代谢失常 ②脂肪代谢失常 ③蛋白质代谢失常 ④水盐代谢失常
预防与调护
预防各种传染病和矫正先天畸形 要做好传染病的预防接种、隔离和早期治疗。 防治反复呼吸道感染。对患有先天畸形如唇裂、 腭裂及幽门狭窄等,也必须及时予以适当治疗。 定时测量体重和身长 每周测体重1—2次,每月测身长1次,如发 现小儿体重不增或减轻,皮下脂肪减少,肌肉 松弛,皮肤苍白,应分析原因,及早诊断与治 疗。
病位:主要在脾胃,可累及他脏。 基本病理改变:脾胃受损,津液消亡。 病机:源于脾胃,但其影响范围并不局限于脾胃,脾 为后天之本,脾病日久,气血虚衰,诸脏失养,必 累及其他脏腑。 如土虚木乘,脾虚肝旺,肝血不足,肝之精气不能 上注于目,可兼见眼疳; 脾病及心,心火循经上炎,出现口疳; 土不生金,脾病及肺,肺阴不足,虚火上炎,出现 “肺疳”。
疳
证
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王菊霞
一、定义
疳证是由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 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 慢性病证。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 神萎靡或烦躁不安,饮食、大便异常为 特征。
二、发病情况
1、发病年龄:各年龄组皆可发病,临床多见 于5岁以下的小儿。 2、发病季节: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3、发病特点: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迁延难 愈以至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如果病久正气虚弱 可出现多种并发症,而使病情恶化,严重者还 可导致阴竭阳脱,卒然变险,古人视为恶候, 列为儿科四大证(痧痘惊疳)之一。
一、西医病因病理(病理)
2.组织器官功能低下 ①消化功能低下 ②循环系统功能低下 ③肾功能障碍 ④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 ⑤免疫功能低下
二、中医病因病机
喂养不当 疾病影响 禀赋不足
脾胃受损
纳运 失调 生化 乏源
疳病
脾运失健 疳气 脾虚夹积 疳积 气阴亏耗 干疳
二、中医病因病机
1.喂养因素 婴幼儿常因母乳不足或人工喂养调配不当 或以谷物为主食,长期缺乏蛋白质和脂肪 而发生营养不良。 较大儿童的营养不良多为婴儿期营养不良 的继续或因长期偏食、食量不足等引起。
一、西医病因病理(病因)
2.疾病因素 消化系统疾病或先天畸形。 急、慢性传染病。 大量蛋白尿(肾病综合征)。 蛋白质消耗过多; 先天不足和生理功能低下。
中医治疗—分型证治
1.常证 (1)疳气 证候 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 疏,食欲不振或能食善饥,精神欠佳,易发 脾气,大便或溏或干,或有酸臭味,或尿如 米泔,舌淡,苔薄白或薄黄,脉细。 治法 调脾助运 。 方药 资生健脾丸加减
中医治疗—分型证治
(2)疳积
证候 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甚则青筋暴 露,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疏失润如穗结,精 神不振或易烦躁激动,或困倦思睡,或睡眠不 宁或伴动作异常,食欲不振或多食多便,舌淡, 苔薄腻,脉细数。 治法 消积理脾。 方药 肥儿丸加减
四、 “疳”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