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症
小儿疳证的证治
• 对于周岁以内婴儿,因缺乳引起的,要重 视人乳供养,加强必要的营养,药疗为辅, 嘱吮新产乳母血乳两盅,作用较好。总之, 干疳一证要重视胃气,若并发其它兼证, 则在顾护胃气的基础上配合治疗
4.兼证
出现于疳积后期与干疳阶段,常见的有以下 几种:
(1)眼疳二日干涩,畏光羞明,甚则眼珠混浊, 白膜遮睛。肝开窍于目,脾病及肝,肝阴 不足,治疗宜侧重于柔肝养肝,取石斛夜 光丸、羊肝丸为主,以养肝明日。亦可用 鸡肝一具(或猪肝30克),苍术9克。煮熟, 吃肝和汤,连服1~2周。
(2)心疳又名“惊疳”。身有发热,面赤唇红, 口舌生疮,甚则糜腐堆积,秽臭难闻,五 心烦热,乃心火内炽,治宜清心泻火,佐 以养阴,方选泻心导赤汤、清热甘露饮, 使心火下降,从小肠而去。
治法和方药: • 治法:和脾健运。 • 方药:资生健脾丸。
方解及临证加减:本方是疳气初起的常规用方,
可作水剂煎服,也可作丸剂分服。方中主药党参 益气;山药、莲子肉、山楂健脾;配合白术、茯 苓、苡仁、扁豆、泽泻,在健脾同时,并有淡渗 利湿之功;另有藿香、砂仁、麦芽,能和胃醒脾, 增进食欲,有助于饮食精微的摄取。 • 若腹胀嗳气厌食,舌苔厚腻,见于积重,多取消 法,方中去党参、白术、山药,加入鸡内金粉磨 谷消积; • 大便溏者,用小量炮姜温运脾阳。 • 对于能食善饥,啼哭不宁的患儿,去黄连加用胡 黄连抑木除烦; • 若大便干结者,加用炒决明子,或蜜水调服,以 润肠通便,亦可用肥儿八珍糕,作糕点吃。
其他疗法
预防与护理
本病的预防与护理较治疗更为重要,使其发 病率降低,有助于早日康复:
疳证(中医儿科学)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是因饮食失调、喂养不当、疾病 影响或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脾胃受损,气液 耗伤,气血生化无源,脏腑肌肉、四肢百骸 失于濡养而成。
1.喂养不当
●饮食失调、喂养不当是本病的最常见病因。包括乳食太过和乳食 不及两方面。小儿时期“脾常不足”,乳食不能自节,若乳食无 度,过食肥甘厚味、生冷坚硬难化之物,或妄投滋补食品,以致 食物内停,损伤脾胃,积久不愈,影响气血生化而成疳证。若因 母乳不足,或断奶过早,或未及时添加辅食,或偏食、挑食,则 致气血生化乏源,不能濡养全身,日渐消瘦成疳。
●(2)积滞本病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腕腹胀满,大便酸臭为特 征。无形体消瘦。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本病有主证、兼证之不同,主证重在辨轻重, 应以八纲辨证为主;兼证应分清所累及脏腑, 宜以脏腑辨证为纲。同时还应注意辨别病因。
(1)辨轻重
●主要根据病程长短及临床表现辨别。初期病见面黄发疏,食欲不 佳,形体略瘦,大便不调,易发脾气,此时病尚轻浅,未涉他脏, 称为疳气;病情进展,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隆,烦躁多啼,夜 卧不宁,此为脾胃虚弱、积滞内停、虚实夹杂之疳积;病情进一 步进展,形体极度消瘦,貌似老人,杳不思食,腹凹如舟,精神 萎靡,为脾胃衰败、津液消亡之干疳,此期极易发生脱证,危及 生命。
2.疾病影响
●小儿长期吐泻,或反复呼吸道感染,病后失调,或失治、误治, 药物损伤,或肠道虫证,导致脾胃受损,津液耗伤,气血亏损, 肌肉失养,形体消瘦,日久成疳。
3.禀赋不足
●若因早产,或低出生体重、双胎、多胎,或孕母多病,或药物损 伤胎元,胎禀失养,均可致先天禀赋不足,脾胃功能薄弱。若出 生后喂养调护失宜,乳食摄入不足,水谷精微不能吸收转化,气 血生化乏源,脏腑失养而形成疳证。
疳证
辨证要点
(三)辨兼证
疳证病变部位开始主要在脾胃,主要出现脾胃方面症状 疳证后期,气血虚衰,诸脏失养 出现入夜视物不明,为肝阴不足的眼疳; 出现口舌生疮,为心火上炎的口疳; 出现足踝浮肿,为脾病及肾,气不化水的疳肿胀; 出现咳嗽、潮热,为肺阴不足的肺疳; 出现齿衄、皮肤紫癜者为疳证恶候,提示脾不统血,血 不归经 出现面色咣白,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杳不思纳,为阴 竭阳脱的危候。
三、历史沿革
最早记载于《颅囟经》 疳之病名首见于《诸病源候论•虚劳候证论》, “蒸盛过伤,内则变为疳,食人五脏”,“久 蒸不除,多变为疳”。指出疳为内伤慢性病, 可涉及五脏。 《小儿药证直诀•脉证治法》,“疳皆脾胃病, 亡津液之所作也”,认识到疳证的病位、病及 变化主要在脾胃。 《活幼心书· 疳证》曰:“疳之为病,皆因过餐 饮食,于脾家一脏,有积不治,传之余脏。”
(2)口疳 证候 口舌生疮,口腔糜烂,秽臭难闻, 面赤唇红,烦躁哭闹,惊悸不安,舌红, 苔薄黄。 治法 清心泻火。 方药 泻心导赤散加减
中医治疗—分型证治
(3)疳肿胀 证候 足踝浮肿,甚则颜面四肢浮肿,面 色无华,四肢欠温,小便不利,大便溏 薄,舌淡红,苔薄白。 治法 健脾温阳,利水消肿。 方药 防己黄芪汤合五苓散加减
疳积
干疳
精神不振或易烦躁 精神萎靡,目无光彩, 激动,或困倦思睡, 啼哭无力 面色萎黄无华 形体明显消瘦,肚 腹膨胀,甚则青筋 暴露, 极度消瘦,面呈老人 貌,大肉已脱,皮包 骨头
形态
食欲
毛发
食欲不振或能 食善饥
毛发稀疏
大便或溏或干, 或有酸臭味,或 尿如米泔
食欲不振
毛发稀疏失润如穗 结
疳积的症状及食疗
1、疳积的症状厌食宝宝变得不爱吃饭,但不拒绝饮料,看到平时喜欢的饭菜都不愿意吃,让妈妈很着急。
这是宝宝的饮食不规律不健康,从而引起的消化不良,厌食积食的情况。
面色黄萎如果宝宝脸色看上去不是很好,不红润,头发偏黄又很干燥,没有光泽,精神状态不好,老揉肚子,这是就要考虑孩子是否患了疳积。
晚上睡觉易哭闹如何判断宝宝患了疳积,还需看宝宝的睡眠情况。
如果宝宝晚上睡觉睡得不踏实,老是容易惊醒哭闹,还有磨牙的习惯,头部和身体背部爱出汗的情况,没错,就是疳积了。
身高体重发育迟缓妈妈们经常会给宝宝测量身高,体重,看看是否达到了标准。
如果宝宝看上去身形消瘦,各方面发育指标相比上个月没有增长的话,妈妈们就要重视了,这有可能是“疳积”在作坏。
2、疳积的病因乳食不节,伤及脾胃乳食不节,过食肥甘生冷,伤及脾胃,脾胃失司,受纳运化失职,升降不调,及成积滞。
积滞日久,脾胃更伤,转化为疳。
脾胃虚寒薄弱脾胃虚寒薄弱,则乳食难于腐熟,而使乳食停积,壅聚中州,阻碍气机,时日渐久,致使营养失调,患儿赢瘦,气液虚衰,发育障碍。
乳食不节与脾胃虚弱互为因果,积滞可伤及脾胃,脾胃虚弱又能产生积滞,临床上多互相兼杂为病。
3、疳积的注意事项注意调养:在喂养方面,应注意遵循先稀后干,先素后荤,先少后多,先软后硬的原则。
注意营养搭配。
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别是对原发病、消耗性疾病的治疗。
疳积如何预防1、母乳喂养少患疳积现在都是提倡母乳喂养的,母乳喂养的好处有很多,它可以给孩子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营养,让孩子更快的消化和吸收,同时母乳中有大量的抗病的免疫物质,所以提倡母乳喂养就可以减少患上小儿疳积了。
2、辅食过早有害无益有很多妈妈们过早地给婴儿添加辅食,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因为在增加辅食之后,孩子吸乳少了,妈妈的乳汁分泌就会相应的减少,孩子肠胃不能吸收,也容易造成孩子贫血的出现,如果长期如此,孩子也会出现小儿疳积,所以辅食不宜过早吃。
3、营养丰富合理搭配1~3岁的小儿身体需要足够的优质蛋白质食物。
小儿疳积 病情说明指导书
小儿疳积病情说明指导书一、小儿疳积概述小儿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属于中医病证的范畴。
本病是疳证(分疳气、疳积、干疳三阶段)发展至第二阶段,是由于喂养不当、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
但古代所说之“疳积”已与现代之“疳积”有了明显的区别,在古时候,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人们常常饥饱不均,对小儿喂哺不足,使脾胃内亏而生疳积,多由营养不良而引起,也就是相当于西医所讲的“营养不良”。
而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
英文名称:暂无资料。
其它名称:无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结论。
发病部位:胃,脾脏常见症状:腹胀、睡眠不安、消瘦、面黄主要病因:喂养不当、疾病因素、先天因素检查项目:血常规、粪便隐血试验、超声检查、X 线、CT、内镜检查、胃功能检查重要提醒:家长应合理喂养孩子,科学营养搭配,避免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临床分类:暂无资料。
二、小儿疳积的发病特点三、小儿疳积的病因病因总述:小儿疳积主要由于喂养不当、疾病因素、先天因素等原因所造成。
基本病因:1、喂养不当这是由于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机体的生理功能未成熟完善,而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会一次性大量喂哺或频繁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
但是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会损伤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就会出现消化功能紊乱,产生病理上的脾气虚损而发生疳积之证。
2、疾病因素多因小儿长期患病,如虫病(多指蛔虫病)、经常呕吐、慢性腹泻等,加之病后失调,津液受伤,均可导致脾胃虚弱,吸收和代谢的功能减弱,气血得不到充分补充,长此以往则导致疳积的产生。
小儿疳积是顽症针挑疗法巧解决
小儿疳积是顽症针挑疗法巧解决小儿疳积是顽症针挑疗法巧解决深圳市儿童医院中医科王静“疳积”为中医病名,是小儿时期比较常见一种病症。
中医认为,疳症和积滞总称为疳积,其中疳症是指由于喂养不当,脾胃受伤,影响生长发育的病症,相当于西医营养障碍的慢性疾病;积滞是由乳食内积,脾胃受损而引起的肠胃疾病,临床以腹泻或便秘、呕吐、腹胀为主要症状。
二者常互为因果,互有联系,故古人有“无积不成疳”、“积为疳之母”的说法。
小儿为什么会患疳积疳积的病因多由于乳食不节,喂养不当,伤及脾胃;脾胃虚寒薄弱;感冒发热后较长时间应用抗生素等药物损伤脾胃、某些慢性疾病引起消化功能不良、寄生虫感染等。
以上几种原因常常互相兼杂为病。
症状上常可见:形体消瘦、体重不增或体重下降、食欲差、吃饭不香、无明显饥饿感、面色黄白不均、头发稀疏、腹部胀满、大便干稀不调、夜眠不安。
针挑疗法治疳积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了以上症状就需要家长注意到疳积的可能,到儿童医院中医科就诊确诊后,治疗一般采用多种疗法同时进行,即口服中药、针挑疗法(挑“疳积”)、小儿推拿捏脊等。
其中针挑疗法又叫挑“疳积”,此种疗法我国自古就有,在民间亦广泛使用。
因为见效快、刺激小、无毒副作用、相比长期吃药更为经济等优点被广大家长们普遍认同。
其挑治部位为左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二指节中点,共8个,此处为针灸穴位之四缝穴。
四缝穴在经络上与中医经络之三焦、命门、肝、小肠相关联。
针刺四缝穴具有理脾和胃、平肝泻心、调整三焦,燥湿驱虫,理脾生津等作用。
而现代医学研究则认为针刺四缝穴可使唾液淀粉酶、胰蛋白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的含量增加,消化作用加强;对于营养不良及缺钙患儿,针刺四缝穴后,发现血清钙、磷均有上升,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结果钙、磷乘积增加,有助于患儿的骨骼发育与成长。
针挑操作要点具体操作有针挑四缝穴及挑脂法2种,后者创口深、出血多,目前少用。
临床主要以前者为主。
医生操作时在手指消毒后用注射器针头对准指缝中点,快速地向中心方向斜刺一分深度,稍提摇,术者以左手在第一指节腹面向针尖方向按准,随即出针,针口可见少许粘黄液体或清稀液体渗出,用指挤压,使液尽出,见血为度,再用消毒干棉球拭去。
第四节 疳证
第四节疳证疳证是由于喂养不当,致使脾胃受损,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慢性疾病。
相当于西医学的小儿营养不良及部分寄生虫病。
多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
“疳者,甘也。
”指本病的发病原因多因小儿喂养不当、乳食无度或断乳过早、挑食、偏食、恣食香甜肥甘而损伤脾胃,日久致气血生化乏源而形成疳疾;“疳者,干也。
”则泛指本病有全身消瘦、肌肤干瘪等征象。
【临床表现】以面黄肌瘦、头大颈细、头发稀疏、精神不振、饮食异常、腹胀如鼓或腹凹如舟、青筋暴露等为主要症状。
1.疳气食欲不振或食多便多,大便干稀不调,形体略见消瘦,面色稍显萎黄,精神不振,好发脾气,苔腻,脉细滑。
多见于本病的初期。
2.疳积食欲减退或善食易饥,或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大便下虫,形体明显消瘦,面色萎黄,毛发稀疏易落,脘腹胀大,青筋暴露,烦躁不安,或喜揉眉挖鼻,吮指磨牙,舌淡、苔淡黄而腻,脉濡细而滑。
多见于本病的中期。
3.干疳精神萎靡,极度消瘦,皮包骨头,皮肤干枯有皱纹,呈老人貌,啼哭无力、无泪,腹凹如舟,或见肢体浮肿,或有紫癜、鼻衄、齿衄等,舌淡或光红少津,脉弱。
多见于本病的后期。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治则:健运脾胃、补益气血、消积导滞,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处方:四缝中脘足三里脾俞方义:四缝是治疗疳积的经验效穴,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四缝穴能增强多种消化酶的活性;中脘乃胃募、腑会穴,足三里是胃之合穴,合脾之背俞穴共奏健运脾胃、益气养血、通调腑气、理气消疳之功,以助小儿发育。
加减:疳气加章门、胃俞健运脾胃;疳积加建里、天枢、三阴交消积导滞;干疳加肝俞、膈俞调养气血;虫积加百虫窝驱虫消积。
操作:四缝穴应在严格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挤出少量黄水或乳白色粘液;背部腧穴和章门不可直刺、深刺,以防伤及内脏;其余腧穴常规针刺。
一般不留针。
⑴捏脊:沿患儿背部脊柱两侧由下而上用拇指、食指捏华佗夹脊3~5遍。
⑵皮肤针:叩刺脊柱正中督脉及其两旁的华佗夹脊、足太阳经穴,以皮肤微红为度。
隔日l次。
小儿营养不良(疳证)解析
【概述】
6 西医学范畴: 营养不良(慢性营养缺乏症) 多种维生素缺乏症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合并症。
【病因病机】
病因:
喂养不当(过食肥甘生冷;偏食;饥饱
不匀;过补;辅食添加不及时或数量质量不足)
疾病伤脾(疾病或峻药) 禀赋不足(脾肾) 病机: 脾胃受损,气液耗伤,机体失濡。
疳证病因病机示意图
喂养不当 太过 食积内停 不及 生化乏源
兼证-疳肿胀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2推拿疗法(捏脊) 3针灸-点刺(刺四缝) 4外治疗法
急重症西医处理
急重症西医处理 发生低血糖症者,及时补给葡萄糖。继发感染者, 针对性选用抗生素。 少量多次输血浆或全血。 酌情选用氨基酸、脂肪乳剂和高价营养液静脉注 射。 及时纠正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 注意有无周围循环衰竭,及早发现,及时纠正。
营养不良的病理及病理生理
病理生理 低血糖症—糖元不足或消耗过多。 血清胆固醇下降—体内脂肪大量消耗。 负氮平衡—蛋白摄入不足而消耗增加。 低渗状态,离子缺乏,血钾,血钙偏低,锌 及其它微量元素缺乏。 消化液及酶分泌减少,活性减低,影响各种 营养素消化吸收。
营养不良的病理及病理生理
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减少, 血压偏 低,脉搏细弱。 肾浓缩能力减低,尿比重下降。 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失常,运动和语言 发育 迟缓。 细胞和体液 免疫功能低下 ,易并发各种感 染,结核菌素试验可呈阴性反应。
常证
疳气
初期,轻证
形体略瘦 食欲不振 脾胃失和 纳运失健 调脾健运 资生健脾丸加减
参苓白术散 + 藿香、白豆蔻、 泽泻、山楂、麦芽、芡实、黄 连、橘红 I0营养不良。
疳积
疳证较重
明显消瘦 四肢枯细 肚腹膨胀 烦躁不宁 脾胃虚损 积滞内停 消积理脾 肥儿丸加减
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辨治小儿疳证验案赏析
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辨治小儿疳证验案赏析代金珠1胡晓阳2唐仁康2梁华2银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摘要]国医大师段富津教授(1930—2019)生前辨治小儿疳证效果显著,善用经方六君子汤、理中汤加减治疗,并研制出疗效显著的小儿温脾消积散。
段富津教授指出,病因上当代儿科疳证多“因实致虚”,对此,治疗中应注意“通补兼施”,同时应要求患儿忌口,避免食积,缓复脾气。
用药时重视调补脾胃,善用通腑不伤气、温脾不助火的药物,其思想和经验值得推广实践。
本文通过对三则验案进行分析,展示段富津教授的临证思路和辨证方法,以期为临床上治疗小儿疳证的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段富津;儿科;疳证;小儿温脾消积散冲图分类号]R2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21)04(b)-0152-04Appreci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proven cases of master of Chinese medicine and Professor Duan Fujin in the treatment of infantile chronic malnutrition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DAI Jinzhu1HU Xiaoyangg TANG Renkang LIANG Hua2银1.Department of Pediatrics,the First Affliated Hospital,Pediatrics,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ilongjiang Province,Harbin150040,China;2.School of Basic Medicine,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ilongjiang Province,Harbin150040,China[Abstract]Professor Duan Fujin(1930—2019),a master of Chinese medicine,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in treating infantile chronic malnutrition.He made good use of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Liujunzi Decoction and Lizhong Decoction for modified treatment,and developed a remarkable curative effect of Xiao'er Wenpi Xiaoji Powder.Professor Duan Fujin pointed out that the etiology of contemporary infantile chronic malnutrition is mostly because of“deficiency resulted from excess”.For this,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dredging and elimination in combination”.At the same time,children should be required to avoid food accumulation and slowly recover spleen qi.He paid attention to invigorating spleen and stomach when taking medicine,and made good use of medicine that can clear the organs without hurting qi, and warm the spleen without helping fire.His ideas and experience are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practice.This article analyzes3proven cases to show Professor Duan Fujin's clinical thoughts and differentiation methods,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infantile chronic malnutrition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Key words]Duan Fujin;Pediatrics;Infantile chronic malnutrition;Xiao'er Wenpi Xiaoji Powder“疳证”是多种原因导致小儿脾胃亏损,生化乏源袁周身脏腑、经脉、筋肉失于荣养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多见倦怠失神或烦躁、疲劳乏力、易感冒、身体瘦小、面色黑黄、便秘口臭、遇凉则腹痛腹泻等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维生素营养障碍、微量元素缺乏等疾病叫因其病情迁延,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甚者可以发展至阴竭阳脱、危及生命的恶[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科研基金项目(2019MS15)。
小儿疳证的预防和治疗
3 3 西 医治疗 .
查明病 因积极 治疗原发病 , 同时配合膳
食疗法 。选择 高 营养 ( 即高蛋 白、 高维 生素 、 能量 ) 易 高 、
消化 的食物 , 少量多餐 能量 供给根 据病情轻 重 , 消化功
能 的强弱 , 序渐 进逐渐 补 充到 正常量 。轻度 患儿 消化 循 功能 尚好 , 开始每 日供应能量 34 1 Jk , 3 ~48k/g 以后 根据消
维普资讯
20 6
河北 中医 20 08年 3 月第 3 0卷第 3 期
H bi C Ma h 0 8V l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 N ee J M, r 0 , o 3 , o3 T c2
蓦 蠹 害 善曩蓦 参≥ 薯 ? 害 毒 羞
: : 交 验 j 经 流
9g薏 苡 仁 、 皮 各 1 。 日 1 , 煎 分 2次 服 。 , 陈 5g 剂 水
治疗 , 会给 患儿 的发 育带 来不 良后 果。现将 其 临床 常规
防治简述如下 。
1 病 因病 机
3 13 气血 两虚 型 ..
证见 : 面色 白, 干 、 唇 口渴 , 大 , 头 颈
细, 骨瘦 如柴 , 部 凹陷 如舟 , 腹 发育 迟缓 , 疲 困倦 , 神 发黄
夏、 山药 各 1 , 曲、 2g神 麦芽 、 谷芽各 1 g 炙甘草 3g H 1 5 , 。 剂, 水煎分 2 次服 。
32 推 拿疗 法 .
虚损 , 气血精 微化 生 不足 , 脏腑 、 四肢百 骸 、 肉 、 毛失 筋 皮
养。脾 虚积滞 F久 , 而化热 , t 郁 热灼 阴津 , 致津液 干枯 , 气 血虚衰 ; 脾虚 及 肾 , 损 肾精 , 耗 发育 迟缓 , 至 五脏 虚损 , 终
医治小常识-治小儿营养不良(又名疳积)(12)
医治小常识-治小儿营养不良(又名疳积)【验方】1.药物:苍耳草虫(立秋前苍耳草的干节中生小青虫即是),食油、豆腐皮各适量。
制用:将苍耳草虫侵入食油中,每日取出三条包在豆腐皮中服之,连用七天左右即可好转,主治小儿疳证,毛发黄脆,形瘦腹胀。
2.药物:黑白丑(炒焦黄)各六十克,大麦芽(炒黄、研细)一百二十克,和匀,生山药五百克。
制用,将生山药洗净,捣取汁,混和黑白丑、大麦芽药末,捏成小丸,如绿豆大晒干,每服五克,日二次。
主治:小儿食积不化,腹大形瘦,见食即厌症。
3. 药物:鲜山楂二十克,鲜白萝卜三十克,鲜桔皮六克制用:水煎,加冰糖少量,代茶饮。
主治:小儿疳证,积滞伤脾型。
4.药物:半枝莲五十克,伏龙肝(即烧柴草的灶底土)六克。
制用:煎水分二三次服。
5.药物:皂矾五百克,面粉五百克,炙五谷虫二百克,使君子肉(炒香)二百克,白术一百克,茯苓一百克,滑石一百克。
制用:将皂矾、面粉以好醋调成饼,放铁锅内炭火上锻炼,研成粉末;再将炙谷虫、使君子肉、白术、茯苓、滑石,共研极细末;上两种药粉混匀。
每服零点六克,一日三次。
主治:小儿疳积,凡小儿断乳后服此方,可预防疳积。
5.药物:鹅不食草适量,猪肝五十克。
制用:二者起炖熟,吃数次,疳积可愈。
7.药物:焦山楂炭,使君子米,红砂糖各适量。
制用:将三味和匀吃下立效。
功效:此方消积化食,杀虫,为治疗小儿肚腹各病妙药。
主治:小儿疳积羸瘦。
8.药物:煅石燕、煅石决、煅牡蛎、使君子各三十克,胡黄连、川朴、鸡内金各十五克。
制用:共研末,每日六至十二克,猪肝蒸服。
主治:小儿疳积中期,后期,腹大形瘦。
注:眼疳加密蒙花、夜明砂;牙府加紫草,赤芍、生地。
9.药物:白术、鸡内金各十五克,猪脾脏三十克。
制用:先将猪脾脏焙干,再和上药共研细末,每于饭后服二克,汤水送下。
主治:小儿疳积腹大形瘦10.药物:炮穿山甲三克(研极细),鲜鸡蛋一个。
制用:将鲜蛋钻一小孔,再把药末于蛋内,纸糊上,然后再用面包裹,以微火将蛋烧至熟透,药和蛋一并吃下。
小儿“疳症”中医辨证治疗预防护理论文
浅谈小儿“疳症”的中医辨证治疗及预防护理中图分类号:r2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323-02疳症是由于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以致脾胃虚损,运化失健,脏腑失养,气液干涸的一种慢性病症。
临床多以形体消瘦,面黄发枯,精神萎靡,饮食异常,大便失调为其特征。
本病多见于三岁以下的婴幼儿。
因起病缓慢,病程缠绵,以致影响生长发育,故视为“恶候”。
列为儿科四大症之一。
所谓疳者,其含义有二:一曰“疳者甘也”,是指恣食肥甘,过食滋腻,损伤脾胃,形成疳症。
如《医学正传,诸疳症》云:“盖其病因,肥甘所致。
故命名曰疳”。
二曰:“疳者干也”。
是指身体消瘦,形体干瘪,气血不足的表现。
如《保婴撮要疳》云:“盖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干涸而患。
前者言其病因,后者言其病理。
形成疳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脾胃功能失调。
这与小儿时期“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有密切关系。
而影响和损伤脾胃正常功能。
多与饮食不节,营养缺失,病后失调,虫积内聚等有关。
1 辨证论治本症初起常见于食欲不振,面色苍黄,体重不增,睡眠不安,易于疲劳,大便失调。
日久气血虚少,发育迟缓,形体消瘦,头发稀疏,肚腹胀满等。
疾病之初,病情较轻,多为“疳气”,为积滞伤脾之初。
病情发展,致脾失健运,积滞内停,虚多实少,而为“疳积”。
日久脾胃虚损,津液消亡,气血亏虚而成“疳干”。
所以,本症的治疗原则,当以条理脾胃为主。
但根据不同的见症,分别采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或内外分治等原则。
并应注意饮食营养加强护理,以配合治疗。
本症的分型:根据本病的发生,发展和病情的演变,可分为积滞伤脾型,脾虚气弱型,气血两虚型。
1.1 积滞伤脾型表现为面黄肌瘦,毛发稀疏,无光泽,精神不振,困倦喜卧,脘腹胀满,或食则呕吐,手足心热,烦躁易怒,口干,夜眠不宁,大便溏薄或干结,小便黄浊或如米泔,舌苔浊腻,脉象滑细,指纹淡滞。
治则:消积健脾方药:肥儿丸加减:党参、茯苓、黄连、胡黄连、麦芽、使君子、神曲、山楂、陈皮、甘草、土炒白术。
小儿疳积
小儿疳积小儿疳积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
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
疳证与麻疹、惊风、天花并称为儿科四大证。
小儿疳积的病因1、乳食不节,伤及脾胃乳食不节,过食肥甘生冷,伤及脾胃,脾胃失司,受纳运化失职,升降不调,及成积滞。
积滞日久,脾胃更伤,转化为疳。
2、脾胃虚寒薄弱脾胃虚寒薄弱,则乳食难于腐熟,而使乳食停积,壅聚中州,阻碍气机,时日渐久,致使营养失调,患儿赢瘦,气液虚衰,发育障碍。
乳食不节与脾胃虚弱互为因果,积滞可伤及脾胃,脾胃虚弱又能产生积滞,临床上多互相兼杂为病。
3、其他某些慢性疾病和感染虫症也常为本病的原因。
疳积:中医指小儿面黄肌瘦,腹部膨大的病,多由饮食,没有节制或腹内有寄生虫引起。
小儿疳积的症状疳积系指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宜病程较长的慢性疾患。
多发于3岁左右的婴幼儿,其它年龄小儿亦可发生。
临床上有不同程度的形体干枯赢瘦,头发稀疏、精神疲乏、腹部胀大、饮食异常为特征。
一、临床表现1、面色无华或苍白,疲乏无力,体重逐渐减轻,皮下脂肪逐渐消失,肌肉松弛,毛发干枯,重者智力发育差。
2、有母乳不足或喂养不当及慢性病史。
二、主要类型1、轻度:腹部、躯干和大腿内侧的皮下脂肪变薄,肌肉不结实,体重比正常低15%~25%者。
2、中度:腹部、躯干、四肢皮下脂肪显著消失,大腿内侧有明显皱折,肌肉松弛,皮肤苍白、干燥,脸部明显消瘦,体重比正常低25%一40%。
3、重度:全身各部的皮下脂肪完全消失,面颊极度消瘦,额多皱纹,状如老人。
皮肤干燥、无弹力、无光泽,体重比正常低40%以下。
小儿疳积检查诊断患儿面色萎黄或苍白,心烦易激动,饮食不振,形体消瘦,皮下脂肪减少,肌肉松软,头发干枯,体重不增或减轻,甚至智力迟缓,出现水肿和夜盲等等现象。
另外,还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化验检查可见到程度不同的血色素和血红血球减少以及血浆蛋白降低。
疳证
证→
→ → →
眼 疳 (肝 )
疳肿胀(脾) 肺疳(脾) 骨疳(脾)
Hale Waihona Puke [鉴别诊断]厌食: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尚可,无形体消瘦和其 他病症。
积滞:不思饮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大便酸臭, 而疳证以形体消瘦为主症,两者可互为因果。
[临床诊断]
1.诊断要点 ⑴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 ⑵形体消瘦,体重比正常同龄儿平均值低15%以上; ⑶ 严重者干枯羸瘦,体重比正常值低40%以上。 ⑷饮食异常,大便不调,腹胀等脾胃失调。 ⑸兼精神不振,好发脾气,烦躁易怒,喜揉眉擦眼, 或吮指磨牙等症。 ⑹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肢体浮肿,属疳 肿胀者,血清总蛋白大多在 45g/L 以下,血清白蛋白 约在20g/L以下。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本病有主证、兼证之不同。
1 )辨主证:按病程长短、病情轻重、虚实分疳气、疳积、 干疳。
初起面黄发疏,食欲欠佳,形体略瘦,大便不调,精神如 常者,谓之疳气,属脾胃失和,病情轻浅之轻症; 病情进展,形体消瘦,肚腹膨隆,烦躁多啼,夜卧不宁, 善食易饥或嗜食异物,称为疳积,属脾虚夹积,虚实夹杂证; 病程久延失治,形体消瘦,杳不思食,腹凹如舟,精神萎 靡者,谓之干疳,属脾胃衰败,津液消亡之重症。
(4)发现体重不增或减轻,食欲减退时,要尽快查明原因, 及时加以治疗。
[预防与调护]
2.调护
( 1)加强饮食调护,富有营养,易于消化,添加食物由少 及多,由稀至稠,由单一到多种,循序渐进地进行。
( 2)保证病室温度适宜,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患儿衣着 要柔软,注意保暖,防止交叉感染。
( 3)病情较重的患儿要加强全身护理,防止褥疮、眼疳、 口疳等并发症的发生。
任宝成治疗儿童疳证病案
任宝成治疗儿童疳证病案任宝成治疗儿童疳证病案刘某,男,17个月。
胃纳不佳,日晡发热,日渐消瘦5~6个月。
现病史:患儿先去某儿童医院门诊治疗,诊断为贫血,久治未愈。
患儿面色白,毛发憔悴,消瘦如柴,精神萎靡,指纹暗淡。
红细胞3.3×1012/L,血红蛋白56g/L。
诊断:小儿疳积。
因小儿进药困难,遂施行针刺四缝疗法,每隔一天针一次,连续针7次后,患儿一切症状基本恢复正常,颜面滋润,体重日增,红细胞升为3.97×1012/L,血红蛋白为63g/L。
针刺四缝操作方法:施术者,于针刺前先洗手消毒,再持75%酒精棉球将患儿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掌面横纹中节用酒精擦两次,待干后,一手握住患儿四指,一手持0.5寸毫针用腕部力量垂直针身轻刺(深度约2mm左右),但不可过深防止出血,左右两手共刺8针。
针后可见黏液,或用手压迫局部引流,(避免出血)以干棉球揉擦。
按:任宝成认为疳积皆脾胃虚弱所致。
儿童不同于成人,有的稍食即饱,有的多食亦容易饥饿。
前者乃胃不能受纳,脾不能消之故,临床应当益胃阳,滋脾阴;后者乃脾胃之邪热充盛之故,应泻脾胃之火。
过饱伤胃,过饥伤脾,脾胃虚弱,则浊阴不降,清阳不升;客垢不除,则真元不复。
故此证多用消导法进行治疗。
所谓消导,即健运脾胃,助消化,贵用平和,不能妄用偏寒偏热之剂攻伐。
临床治疗不可骤攻,亦不可峻补。
考虑到患儿进药困难,针刺四缝是较好的治疗方式。
四缝穴是经外奇穴,是三阴经所过之处,针刺之能促进胃的受纳,通畅百脉,调理脾胃。
临床体会认为针刺四缝可促使气血旺盛(使大脑皮质功能增强,调整中枢神经系统紊乱现象),从而增强小儿的消化吸收功能。
疳症——精选推荐
疳症钱仲阳云∶小儿诸疳,皆因病后脾胃亏损;或用药过伤,不能传化乳食,内亡津液,虚火妄动;或乳母六淫七情,饮食起居失宜,致儿为患。
五脏之疳不同,当各分辨。
肝疳者,一名风疳,其症白膜遮睛,或泻血羸瘦。
心疳者,其症面黄颊赤,身体壮热。
脾疳者,一名肥疳,其症肢体黄瘦,皮肤干涩,多生疮疥,腹大食土。
肺疳者,一名气疳,其症喘嗽不已,口鼻生疮。
肾疳者,一名骨疳,其症肢体削瘦,遍身疮疥,喜卧湿地。
杨氏云∶又有疳伤者,五脏虫疳也,其名甚多,姑举其要。
虫疳者,其虫如丝,出于头项腹背之间,黄白赤者可治,青黑者难疗。
蛔疳者,皱眉多啼,呕吐青沫,腹中作痛,肚腹青筋,唇口紫黑,头摇齿痒。
脊疳者,身热羸黄,烦渴下利,拍背有声,脊骨如锯齿,十指皆疮,频啮爪甲。
脑疳者,头皮光急,满头并疮,脑热如火,发结如穗,遍身多汗,腮肿囟高。
疳渴者,日则烦渴,饮水不食,夜则渴止。
疳泻者,毛焦唇含,额上青纹,肚胀肠鸣,泻下糟粕。
疳痢者,停积宿滞,水谷不聚,泻下恶物。
疳肿者,虚中有积,肚腹紧胀,脾复受湿,则头面手足虚浮。
疳劳者,潮热往来,五心烦热,盗汗骨蒸,嗽喘枯悴,渴泻饮水,肚硬如石,面色如银。
无辜疳者,脑后颈边有核如弹丸,按之转动,软而不疼,其内有虫,不速针出,则内食脏腑,肢体痈疽,便利脓血,壮热羸瘦,头露骨高。
相传儿衣夜露,为鸱鸟羽所污亦致此症。
若手足极细,项小骨高,尻削体痿,腹大脐突,号哭胸陷,名丁奚。
若虚热往来,头骨分开,翻食吐虫,烦渴呕秽,名哺露。
若牙齿蚀烂,名走马疳。
盖齿属肾,肾虚受热,疳火上炎,致口臭齿黑,甚则龈烂牙宣。
大抵其症虽多,要不出于五脏。
治法∶肝疳,用地黄丸以生肾。
心疳,用安神丸以治心;异功散以补脾。
脾疳,用四味肥儿丸以治疳;五味异功散以生土。
肺疳,用清肺饮以治肺;益气汤以生金。
脑疳,亦用地黄丸。
无辜疳,用大芜荑汤、蟾蜍丸。
丁奚、哺露,用肥儿丸、大芦荟丸。
走马疳,敷雄黄散;服蟾蜍丸。
若作渴泻痢,肿胀劳瘵等类,当详参方论而治之。
小儿疳积的症状
小儿疳积的症状疳积是儿科四大病症之一,家长们要了解疳积的相关知识,以便观察宝宝是否患有疳积,并及时治疗。
下面来看有哪些。
1、面色无华或苍白,疲乏无力,体重逐渐减轻,皮下脂肪逐渐消失,肌肉松弛,毛发干枯,重者智力发育差。
2、有母乳不足或喂养不当及慢性病史。
1、轻度:腹部、躯干和大腿内侧的皮下脂肪变薄,肌肉不结实,体重比正常低15%~25%者。
2、中度:腹部、躯干、四肢皮下脂肪显着消失,大腿内侧有明显皱折,肌肉松弛,皮肤苍白、干燥,脸部明显消瘦,体重比正常低25%一40%。
3、重度:全身各部的皮下脂肪完全消失,面颊极度消瘦,额多皱纹,状如老人。
皮肤干燥、无弹力、无光泽,体重比正常低40%以下。
疳积又称疳症,是一种小儿常见的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为儿科四大病症之一。
疳积是由于喂养不当、饮食不节或多种慢性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消化失常、肮脏失养、气液干涸而致。
该病形体消瘦、肌肉松弛、面色苍白、毛发稀疏、大便失调、肚腹肿胀、青筋外露、腹大肢细、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午后潮热等。
中医采用调治脾胃、割治等方法施治。
食疗也从调理消化功能入手,家长应注意小儿的喂养,避免挑食、偏食,以求营养全面。
1、按摩要点推拿治疗小儿疳积营养不良通常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推拿时手法一定要轻柔,且要保持推拿者双手的洁净,因为宝宝的皮肤是非常稚嫩和脆弱的,很容易感染。
夏天的时候,可以在宝宝皮肤上涂一些爽身粉,然后再按摩,效果会更好。
当被按摩的部位出现皮疹、破损或者红肿发炎,应停止按摩。
治疗小儿疳积可按摩的穴位较多,以健脾、养胃、清肠为主要方向,常取的穴位有大肠、板门、中脘、承山、天枢等。
除了点按揉推上述穴位以外,按摩腹部、推下七节骨、捏脊等推拿方法也同样有不错的效果。
2、推荐穴位1、推脾经穴位置:拇指桡侧面。
按摩方法:宝宝仰卧或坐立,按摩者以一手握住婴幼儿的手,使其掌心向上,另一手拇指自小儿拇指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反复50-100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疳症如何辨识?
疳症是指引起小儿全身虚弱、消瘦的一种慢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形体消瘦、面黄少华、毛发
稀疏、精神不振、烦躁不安、饮食异常、腹部胀大、皮肤干皱、大便不调。
小儿各年龄段皆
可发病,以1-3岁发病率最高。
本病受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影响,使脾胃功能受损,可影响
生长发育脾胃功能明显失调者,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膨胀等,形体消瘦者,体重
比正常平均值低15%-40%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
严重者形体干枯羸瘦,体重可低于正常
值40%兼有精神不振、好发脾气、烦躁易怒、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状。
患者有喂养不当或病后失调及长期消瘦史。
因蛔虫引起者,谓之“蛔疳”大便镜检可查见蛔虫卵。
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均减少
出现肢体水肿的属于营养性水肿者,人血白蛋白量大多在45克/升以下,血清白蛋白约在20
克/升以下。
●如何防护?
如发现小儿体重不增或减轻,皮下脂肪减少,肌肉松弛,面色无华则应引起注意,分析原因,及时治疗。
经常带小儿到室外,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呼吸新鲜空气,多晒太阳,增强体质。
提倡母乳喂养,宣传合理喂养方法以及添加辅食的知识。
保证居室空气流通、清洁,湿度、温度适宜。
改变不合理饮食习惯,授乳定时定量,饮食宜易于消化、营养丰富。
添加辅食掌
握先稀后干、先秦后荤、先少后多的原则,合理喂养。
●如何捏脊
捏脊对小儿疳症的防治有确切的效果,捏脊3遍,配合提痞根穴、擦痞根穴,分推、合推脊椎。
操作者在小儿的腿部边侧,全身放松,活动一下手指,面带微笑,用手轻轻抚摸几下小儿
的背部,使其肌肉放松,然后进行捏脊。
捏脊时,两手的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无名指
三指的指腹对应用力,捏住小儿脊柱两侧肌肉,拇指在后,另三指在前,三指向后捻动,
拇指向前推动,每捏一次,向上推移一点。
可从尾骶骨处开始,和缓地向上推移,至项后
枕部为止。
然后,两手拇指分别按放在背部第1腰椎棘突下缘中点旁开3.5寸处的痞根穴,以指腹点按,一按一松,连按21次。
擦痞根穴,两手拇指分别按放在两侧痞根穴处,用指腹推擦3分钟分推、合推脊椎。
一手拇指与四指分别按放在脊椎两侧,以掌根对称用力,先
从外向内合推,再从内向外分推。
从第1胸椎处开始,每推动数次下移一点,至第5腰椎处为止。
分推时,两手向两侧推开,注意动作和缓;合推时,应将两侧肌肉由外向内挤起,
两侧用力均匀。
分推、合推后,可在背部和缓按揉,以消除分推、合推后带来的不适。
●如何进行饮食调养?孩子断奶后,应当及时地增添辅食,但要注意循序渐进,掌握“从少
到多,从软到硬,从细到粗”的原则。
在婴儿4个月龄时,就应该增加辅食。
这时候,除了
继续母乳喂养外,还要给孩子加一些米汤、米糊、果汁、蛋黄及菜汁等。
随着月龄的增加,孩子长出了牙齿,胃中也有了淀粉酶,就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含钙、维生素、微量元素较
多的婴儿米粉、肝泥、瘦肉泥、豆腐泥及绿叶菜等。
切记不要过早地给婴儿添加辅食,一
方面,孩子吸乳少了,妈妈的乳汁分泌也相应减少;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孩子贫血。
此外,如果食物或饮水受到污染,还易造成孩子腹泻。
全球每年约有500万儿童因为腹泻而死亡,也有大批儿童因腹泻而致营养不良。
孩子的饮食要注意精细加工,同时注意清洁卫生。
根
据月龄和幼儿的食欲、大便的变化,增加适宜的辅食,保证断奶后幼儿的营养供给,同时要
营养丰富、合理搭配。
1-3岁的幼儿,牙齿逐渐长齐,活动量也大大增加,所以要给幼儿供
给足够的含优质蛋自质的食物。
比如,每天至少要让孩子喝两杯牛奶或豆浆;每天的食品
要多样,选择细、软、烂的食物;要注意少量多次,除一日三餐外,上午、下午适当地添
加一些点心、水果。
4-6岁的儿童一般与成人一起进餐。
这时候,由于孩子生长发育迅速,因此仍不能忽略孩子的营养问题。
学龄儿童要吃好早餐,且早餐质量要高,如在早餐时给孩子多吃一些牛奶、鸡蛋及肉类。
大多数孩子喜欢冷饮,冷食,有的孩子甚至一年四季冷饮不断。
岂不知久食冷饮,危害极大。
寒凉食品最伤孩子的脾胃,造成脾胃虚寒、脾胃不和等。
相当多的小儿腹痛是由于吃冷饮造成的。
许多喜欢冷食、冷饮的儿童有食欲缺乏、消化不良等症状,时间久了,就日渐消瘦,造成发育障碍。
此外,还要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吃零食是不好的饮食习惯,但是几乎85%以上的城市孩子有吃零食的习惯。
且孩子们经常吃的零食多是些高糖、高脂肪的食物,如巧克力、牛奶糖、咖啡豆、果冻及虾条等。
吃甜食太多,会使胃酸分泌增加,肠运动功能紊乱,导致消化不良。
还有的孩子偏爱吃肉,不爱吃绿叶蔬菜、胡萝卜及水果,这样的孩子常常偏胖其实往往患有缺铁性贫血。
因此,给孩子吃糖、吃肉都要适量,让他们从小养成不偏食、不挑食、注意食品卫生、饭前便后洗手等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
除此之外,平时在吃饭时,不要强迫孩子进食,多营造一个优美、快乐的进食氛围。
吃饭时,也不要总是训斥孩子,或谈论有关学习成绩等孩子敏感的话题。
另外,让孩子保持充足的睡眠,这一点也不容忽视。
有些兴奋型的孩子不爱睡觉,整天贪玩好动,活动量大,消耗量也大,因此常长得瘦小。
在睡眠时,儿童体内分泌生长激素,新陈代谢水平也处在低水平,所以充足、合理的睡眠是小儿生长的重要保证。
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安排他们合理睡眠。
这些都是预防小儿疳症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