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何新“价值论”:价格与权力

合集下载

何新:皇帝只是历史的奴隶

何新:皇帝只是历史的奴隶

何新:皇帝只是历史的奴隶何新:皇帝只是历史的奴隶对于历史的哲学思考1992年何新与俄罗斯汉学家齐赫文斯基关于历史哲学的对话时间:1992年2月地点:莫斯科·中国大使馆【简介】谢尔盖·列奥尼多维奇·齐赫文斯基(Тихвинский,СергейЛеонидович),(1918年9月——)历史学教授,前苏联科学院院士(1981年)、曾任苏联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俄罗斯汉学界的最著名人物。

何新在1992年2月访问俄罗斯时,会见了齐赫文斯基,曾经就苏联及世界形势以及历史哲学问题进行了有意思的深入讨论。

下文根据这次谈话的翻译记录稿整理。

由于翻译的原因,原稿不完整。

本文发表前,何新对原稿做了一些修改和补充。

(前面双方交谈了关于当时世界形势和苏联面临解体问题的观点,此略。

)齐:那么,想了解您对于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哲学观点。

何新:“历史哲学”这个概念很有意思。

但现代西方人认为,“历史哲学”已经不必要了。

历史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因此,形而上的历史哲学是不必要的。

齐:这是否与欧洲近代的启蒙思潮有关?自从培根和洛克提出“实验的(‘经验/实证’)主义”以后,到康德哲学,欧洲学术中兴起了“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运动。

何新:是。

牛顿有一句名言:“物理学,要谨防形而上学!”在17—18世纪的欧洲哲学中,实证主义、经验主义以及反形而上学是一种时髦。

有意思的是,在19世纪,恩格斯试图将实证主义的哲学方法引入到历史解释领域。

他认为可以用马克思的经济解释作为物理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组合结构),重构社会历史。

然后以经济实证作为基础,为一切人类活动找到现实的目的与解释,这就是所谓“历史唯物主义”。

齐:您是否认同恩格斯的这一观点?何新:我不完全认同。

我认为历史学虽然依赖于实证基础,但是哲学解释也是必须的。

实际上,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论本身也仍然是一种形而上的历史哲学。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不同,不仅在于哲学具有更抽象的思辩性(玄思)。

何新:颠覆普世价值,推翻欧洲历史的中心论——推荐好书《白银资本》

何新:颠覆普世价值,推翻欧洲历史的中心论——推荐好书《白银资本》

何新:颠覆普世价值,推翻欧洲历史的中心论——推荐好书《白银资本》作者:何新2011-11-28何新向博友推荐好书:《白银资本》《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老何认为:安德烈·贡德·弗兰克的这本书所开辟的视野远大而且深刻。

在当代史学中,这部书极具挑战性和争议,但因而更显其重要,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具有革命性。

此书的最大意义是彻底推翻了近代西方学院正统派(代表史学即剑桥史派)亦即共济会主流史学所一直倡导的世界历史欧洲中心论,而对1500年以来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作了一个气势恢宏的全新论述。

弗兰克指出,在19世纪以前的世界历史中,中华帝国曾长期处于世界贸易的中心和目的地的地位。

何新说:世界旧大陆从经济地缘上可以分为三大板块:东方板块,黄色人种的华夏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板块。

中央板块,黑白黄人种混血的苏美尔(“粟末”)—匈奴—突厥—蒙古板块,这是中亚和西亚游牧与商业民族驰骋活跃的草原大漠和森林板块。

西方板块,白色盎格鲁—高卢—日耳曼人种的游猎以及农牧混合民族活跃的欧陆山地、丘陵、原野和森林板块。

1 万年前新兴技术和种植与养殖文明兴起于中央板块,并向东、西板块传播。

但在公元前3000——2000年之间,东方板块成为新兴农业技术的文明中心,建立了强盛富庶的东方农业统一大帝国。

而中央板块的荒漠化,导致了巨大的人口流动和商业运动,东方的富庶农业地区成为中央板块与西方板块从事国际贸易的目标地。

在全球贸易和资本的流动中,中近东地区的商业资本,特别是犹太商人和犹太资本始终是全球商业贸易以及金融资本的来源与中心。

何新认为:尽管中国历史中有所谓“抑商”和“禁海锁国”的政策,但是之所以必须抑制和封锁——恰恰表明其影响及威胁之强大——因而商业文明在汉唐以下的中国历史中所发生的影响和作用,大大地超过目前国内史学的认知。

例如唐代的安史之乱,安禄山(东胡)势力的兴起,就与当时北京作为北方与欧洲交易中心因而经济实力的不断増强有某种间接的关联。

钱永祥:权力与权利的辩证

钱永祥:权力与权利的辩证

权力与权利的辩证钱永祥一在西方政治思想的经典著作之林,《联邦论》(台湾猫头鹰出版社翻译出版)最引人瞩目的特色,可能就是它的三位作者的政治身份:借古罗马政治家帕布里亚斯为共同笔名的汉弥尔顿、麦迪逊,以及杰·约翰,虽然饱学精思,却都不是书斋学院中人,而是美国的开国元勋、制宪的要角(麦迪逊号称为美国宪法之父)、新共和国的领导人。

这样的角色来谈政治权力的逻辑,自然非比寻常。

或许因为执笔者具有如此峥嵘的经验与背景,这本书突出地表现了一种或可称为“公共论述”的性格:它的问题是公共关怀所在、论述的理据取自公共资源,而以公共的实践为依归。

分别稍加发挥,我们可以说,第一,这本著作的主旨,不是经营一套慧眼独具的抽象理论,而是在一片焦虑与争议声中,向时人诠释、辩解美国新国体草图的优越和背后的理念;现实的关怀与论战的硝烟,使得它的行文与说理别具现场迫切感。

第二,它的构想与论据完全来自一套历史与经验的论述,属于当时美国人的共同思想资源,所仰仗的关于人性与社会运作规律的假定,又极为平实低调;此之所以它容易取得较为广泛的共识和理解的原因。

第三,它用现实政治的逻辑推出理念,又用理念阐明具体的制度设计;实务与理念交织,让它的论点既不蹈空也不肤浅,制度的可行性才是见理念的价值之处。

展读本书,它的这种公共性格值得读者重视。

美国联邦宪法是近代世界出现的第一部成文宪法,也是实行迄今历史最为久远的一部宪法;而《联邦论》则号称解释美国宪法的圣经。

今天,美国的政治体制常常在其他国家受到推崇甚至模仿,可是我们了解它的设计与运作的原意吗?要综览美国的宪政体制,最直接的方法当然是读一遍美国联邦宪法的本文。

不过在这部只有四千余字的文献里,读者看到的仅是枯燥的条文。

至于条文背后的理由、考虑,也就是这套宪政体制的基本精神与理念,长达十七万五千字的《联邦论》(内地译本题为《联邦党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出版),才是最权威、最生动、也是最雄辩的陈述。

何新价值规律论纲

何新价值规律论纲

何新:价值规律论纲——《资本论》的现代读解(2008年10月)关于价值规律——价值形成与价格实现问题,是经济学之核心问题。

价值规律应分为三个层面分析:①价值形成规律(李嘉图——马克思规律。

价值本体论)②价格形成规律(古诺一门格尔规律。

边际效益规律)③金融资本之定价权(资本决定市场价格)1.价值之语义。

汉字繁体之“价”字从人从贾。

价者,贾也,字根是贾。

[何谓贾?语源学:贾、假、借、给古音通,系通义之同源字。

贾者,假也。

假者,借也,给也。

有给有还谓之借(假)。

交易起源于假借。

假借以及偿还,实质即交换。

交换而易主谓之“交易”。

有偿给出曰“卖”,有偿取进曰“买”。

卖者,给也;买者,取也。

各取所需而两相情愿之交换,谓之交易或买卖。

]贾,兼有买进(沽入),卖出(沽出)的涵义。

值者,所值,对当物也。

借之所偿谓之“值”(值者,得也,顶、代也)。

价值者,贾值也。

假借品及交换品之所值,谓之“价值”。

2. 交换成立之前提是人类之欲求与需要。

事物是否具有使用价值,决定其能否满足人类之欲求与需要。

3.人有需求之物,而先为他人已据有者,若欲取之,只有二途:或强取(掠夺、战争、索要),或巧取——即交换。

4.物品买卖成交之交换量,谓之价格或市场价格。

5.随机之交换,导致偶然定价,成交之价格有极大随意性。

而常态之交换,则必然趋向理性之定价,即均衡定价。

买卖双方协商接受的均衡定价之尺度,是商品内涵之真实价值。

真实价值是虚拟实体(马克思说是一种社会关系)。

6.因此,商品价值之评估有二重性。

一为内涵价值,一为外现的交换价值,即商品在市场中呈现之外化估价——商品之“价格”。

7.内涵价值与价格之不同,在于内涵价值是内在的、非外现的。

价格具主观性,是外现的,是商品内涵价值之外化。

其实现取决于购买活动,从而转换为货币。

8.人类所需之交换品无非三类:(1)自然产生之资源品(2)他人制作之产品(3)他人之劳动力(劳务)[交换经济的起源:早在旧石器时代,即已发生自然产品及其加工物之交换活动。

何新:关于汇率、利率与人民币币值

何新:关于汇率、利率与人民币币值

何新:关于汇率、利率与人民币币值——主流经济学的经济盲点(本文曾发表刊于《香港商报》 2005年4 月 4 日- 11 日)错误的经济思想使人看不清自己的利益归属。

因此,与利益相比,更危险的其实是思想。

——凯恩斯1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议论纷纷。

但多数论者似并不了解货币汇率以及与此相关之货币利率的本质。

兹举一例而言。

一方面央行已数次提高人民币存贷利率,另一方面对外仍称人民币汇率及币值保持不变。

殊不知这二者乃是矛盾的。

货币本身也是有价之商品。

所谓汇率,即人民币以国际货币支付的买卖价格。

所谓利率,即人民币对内之贷借价格。

[借用物品所付物主之利得谓之租金。

借用货币所付金主之利得谓之利息。

利率即利息与本金之比例。

]二者是密切相关并且相互联动的。

用一个简单易解的例子来说:比如一座房子,它的销售价格,即相当于一种货币的汇率。

它的月租金,即相当于一种货币的使用利率。

当这座房产的租金上升时,则意味着它的房屋售价也会联动上升。

反过来,当房价上升时,它的房租价格也自然会上升。

同理,利率上升即人民币之租借费用上升,亦会联动人民币币值之上升。

换句话说:尽管暂时仍未改变官定汇率,但人民币之实际币值已由于利率之上调而获得提升。

因此,期待人民币升值的西方各国发言人对央行调升利率的评价是:中国政府向货币政策之正确方向迈出了“一小步”。

而有关方面对外却仍宣称:人民币不会升值,政府近期无意使人民币升值。

由这种言论,可看出国内经济学界对币值、汇率与利率之间的连动关系存在经济基础知识的盲点。

2关于人民币升值,中国近年一直在承受来自日美的国际压力。

国内则众说纷纭,当局者莫衷一是。

然而谈升值,首先要弄清什么是货币升值。

实际上,货币升值有两种涵义,即货币涵义与物价涵义。

( 1 )在国际货币市场中提升购买人民币的价格,即提升人民币对于其他货币的价格。

此即货币升值的货币涵义。

( 2)货币升值亦意味着提升人民币与实物商品的交易能力。

币值在实物意义上等于购买力。

何新:关于汇率、利率与人民币币值

何新:关于汇率、利率与人民币币值

货币作为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其价格变动在本质上决定于两方面:. 价值规律(商品生产之普遍规律[ “生产”,亦即“供给”.商品之客观价值地形成,反映为生产价格,通常称作“生产成本”. ]). 供求规律(市场运行之普遍规律[“运行”,即交换与分配.但是一种商品之客观价值是否能得到实现,则取决于实际市场交易过程,支配此过程之规律则是市场中地“供求规律.”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认为商品价格是运行在所谓“均衡分析”地真空之中,因此,不承认存在客观“价值规律”.究竟什么是“价值规律”?所谓“价值规律”,也就是商品生产过程中价值形成地规律.其中包括三项要素:()社会劳动量化规律()价值平均化规律(以及利润率平均化规律)及()增益衰减规律(利润率下降规律). [ 以上规律,马克思在《资本论》之第一卷及第三卷中有深刻之阐述. ]一般商品地价值内涵决定其生产价格,此即生产成本形成地客观价值规律.但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一种货币对于其他货币内涵地平价购买力,约略相当于它地真实币值.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必须通过供求规律而得到实现.换句话说,任何商品之内涵价值(生产投入),必须满足市场供求关系才能得到实现.供求规律,乃是决定商品交换能否成功实现地规律.某种商品内涵价值(生产成本)能否在市场中得到实现,既受制于市场中此种商品之供求数量,又必须通过购买者地主观评价给予确认(从而产生购买意向).因此,供求规律是决定商品内涵价值能否实现地主观规律.(这一“价值实现”问题,列宁曾称之为市场经济地根本问题.)[ 《列宁全集》第卷,“俄国资本主义地发展”. ]货币作为一种商品,同样服从于上述规律.一方面服从关于货币内涵价值形成之价值规律,另一方面又服从关于货币供求关系之供求规律.综上所述,一种货币在市场中至少具有三种价格表现:. 一种货币对其他种类货币地交换价格(即汇率). 一种货币转借他人时地使用价格(即利率). 一种货币对于其他商品地交易价格(以实物为衡量地货币价格)较确切地说:货币在货币市场中与其他货币交换地比例就是汇率.货币在货币市场中转让使用权地租赁价格就是利率.货币在市场中交换商品地比例就是物价.三者密切相关,互相连动,一变则皆变.但是另一方面,利率是货币地使用租金,但利率不等于汇率.汇率反映本国货币地国际市场价格,但并不等于实际币值.在一定意义上,汇率只是国际间货币供求关系地市场表现.而利率则是国内市场中货币需求地市场表现.一种货币之利率上扬,通常意味着货币间接之升值,同时反映着资金市场上货币需求压力地增大.理解了关于货币地上述原理,也就可以理解所谓“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以及所谓“经济过热”或“衰退”等术语.这些术语常见于媒体,但其确切涵义,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历来讲不清地.汉语所谓“通货”即“流通货币”之缩语.“膨胀”即数量增长,“紧缩”即数量缩小.经济过热通常与通货膨胀相关,而经济衰退则通常与通货收缩相关.决定货币流通地一个基本规律是:投入流通之货币数量之增减与该种货币之币值(购买力)成反比,而与市场之商品物价水平成正比. [此即西方经济学所谓休谟—李嘉图货币定律.但在中国古代,这一规律早在《墨子》及《管子·轻重》中已有阐述.唐之陆贽则明确指出:“物之贵贱系于钱之多少.”“钱少物贱”,“钱多物贵.”(《陆宣公奏议全集》卷)] 因此,若一种货币流通数量过多,则必会引起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发生通胀.通胀,即意味着非货币商品之升值以及货币本身之贬值.但与此相关地一个矛盾现象是,尽管一种货币本身由于发生通胀在贬值,但由于非货币类商品地名义价格都在上涨,因此以此种货币所估价地商品及资产之名义价格,却在大大上扬.当前中国实际存在较严重之通货膨胀(即货币贬值),国内市场上以人民币估价地实物资产均在大幅升值.为何外部货币(外资,热钱)仍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套购固定资产(如房地产)?明白上述原理,这个现象就不难解释了.当人民币之利率不断上调,而汇率仍维持稳定不变时,意味着利率、币值与汇率发生了价格偏离.利率上升,意味着人民币地国内使用费之上扬,同时意味着其他商品价格对于货币自身价格地相对下降(货币贵了,因此需用较多商品交换货币).故作为货币政策,调升利率有助于纾缓物价上涨地压力.[但利息及税负作为资金使用费用是生产成本地组成部分.近年随原材料、能源、交通、环境等成本费用之不断攀升,成本拉动型通胀也不断攀升.] 但由于人民币对其他种货币地交易价格并未上涨(即汇率未变),用原比价外币仍可购到同样名义数量之人民币,而所购买之中国国内商品,却可相对增多.因此,此即刺激吸引较多外币进入中国市场套利及购物(包括购买房地产).于是外资大量进入国内市场,购买人民币.在此情况下,形成了外币对人民币地较高需求压力(购买压力).当汇率是固定值时,遂迫使政府增发人民币,从市场上购买外币.否则,就会导致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少外币多从而自然升值地压力.然而,人民币地不断增量发行,以及向外流动,必然意味着通货膨胀压力地增大.换句话说,单向调高利率而不同步调高汇率地间接货币后果,导致货币名义价格(持平汇率)与实际价格(利率上升)发生偏离,从而为国际货币囤积及炒作提供套利机会,也使得政府欲纾缓通胀压力减少国内市场货币需求地政策,实际上难以完全奏效.[ 据报道,央行已决定人民币房贷利率第二次调升.央行称此举目地,是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地压力以及抑制房地产炒作而采取地货币政策. ]因此可以说,当前中国金融政策面对着极其复杂棘手地局面,许多现实问题亟须得到理念地澄清.[附·墨子论货币]《墨经》:“刀籴(解作谷物,下同)相为贾(价).刀轻则籴不贵,刀重则籴不易王.刀无变,籴有变;岁变籴,则岁变刀.”意思是说:刀币和谷物是相互成为对方地价格地.例如,一般都说若干谷物值若干刀币,但也可以反过来说若干刀币值若干谷物.当人们相对地轻刀币、重谷物地时候,单位谷物以刀币表现地名义价格虽高,却不算贵,因为单位刀币以谷物表现地价格(实际上是刀币地购买价格或购买力买力)降低了.当人们相对地重刀币、轻谷物地时候,单位谷物以刀币表现地名义价格虽低,也不算贱,因为单位刀币地购买价格或购买力提高了.国家铸造地刀币,它地币面价值或法定价值是不变地,而谷物地价格却在变化.谷物地价格一旦发生变化,那么刀币地购买价格或购买力也要随之变化.很明显,后期墨者已把货币看成商品.如果面对地是一个统一地开放地世界资本市场,国内货币市场与国际市场通流,则汇率与利率必然具有同步连动关系.但同时,货币价格仍会受国际供求关系地调节. [如果受到货币市场供求压力地扰动,则汇率与利率地连动则不意味着同步升降.例如,若美联储提升美元利率,则美元应升值.但如持有美元逐利地国际游资利用美元升值套利,而大量抛掷手中储存地美元,则反而会在货币市场上造成美元地贬值压力.]人民币升值地压力来自何方?首先来自人民币地国际购买市场,需求增加.近年国际游资对于人民币地热情追逐首先是针对中国国家银行手中持有地巨额储备进行地谋利游戏.他们期待先以低值买进人民币,以持续地收购压力迫其升值,然后待人民币升至高位抛出人民币换取美元.尽管中国对外地资本帐户尚未放开,为什么国际游资集团敢于大量购买人民币?这是因为中国国家银行手中持有亿以上地并且仍在增长地巨额外汇储备. [ 年末为亿,目前已超过亿,有估计认为年底可能超过亿人民币(日本在年为亿美元).仅年度一年即增长亿美元. ]有此增长中地巨额外汇储备作为准备金,使得国际游资集团敢于放手操作人民币.因为他们相信,即使在人民币面临由于通货膨胀压力造成地贬值风险时,只要抛出人民币换取美元,中国银行随时有能力按照官定汇率为其兑换美元或其他货币.国家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地金融当局所持有地用于国际收支逆差弥补和维护汇率稳定地流动性资产,这个流动性资产就是硬通货.外汇储备地增加是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不断增加地结果.但是,在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地同时,中央银行地基础货币发行也在同步扩大.一旦在中国地巨额外汇储备逐渐削减或严重受损地情况下,对人民币地持有信心就会丧失.这种丧失会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国际货币市场将发生对人民币地抛售压力,一方面是国内金融市场上也会发生对人民币地抛售压力.[ 这种抛售会有三种主要表现形式:()从金融机构中高速提取人民币变现,()将人民币转为外币、黄金等硬通货,()将人民币兑换为实物囤积从而发生抢购商品风潮. ]考虑到中国在上述情况下,人民币将急剧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崩溃.(上世纪九十年代南美地区及亚洲地区地金融风暴,最终都是由于国家外汇储备被国际游资集团洗空而导致本国货币币值地急剧崩溃.)在过去地年里,中国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地国家之一.从年至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亿美元,年达万亿美元. 年,中国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亿美元,年已达到亿美元. 年,中国外汇储备为亿美元,年已达到亿美元.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进出口贸易总额居世界第三.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实力和地位地上升来自不断快速增长着地巨额外汇储备.中国商品地竞争优势直接来自商品地低价,间接来自廉价之劳力.由于人民币与美元直接挂钩,当美元不断下跌时,人民币也相对贬值,从而导致中国出口商品更具竞争力.据报道,中国地外汇储备仅在年一年内增长亿美元.而中国地巨额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地原因有三:第一是来自国际贸易顺差.(年经常项目顺差约亿美元.)这种贸易顺差,来自九十年代以来由出口带动地高速经济增长,同时来自国际市场对中国较廉价商品与劳务地巨大潜在需求. [在过去地二十多年里,中国地出口总量每十年里就能翻五倍,去年,出口总量占到了中国总量地. ]第二是来自外部资本对中国地产业投资(年约亿美元).第三,外部投资中地另一块相当大地份额,则来自国际游资集团对人民币及人民币资产地购买.亦即来自短期资本输入,即“国际游资”俗称“热钱”(约亿美元).实际上,外部直接投资是一种债务.因为外部资本集团所持有地巨额人民币是随时可以要求即期兑付地债券.随着人民币大量外流,这种金融危机地危险正在不断增大.(根据国际通货市场地“多”、“空”效应,[做“多”即建仓,收购,囤积.做“空”即出仓、抛售、清仓. ]会不确定地对人民币造成日益增大地供求压力,而酝酿着使人民币急剧升值或急剧贬值地金融风险.)但是,尽管外部资本已持有巨额人民币,之所以仍未能兴风作浪,则与中国非开放地外汇管理体制有关.中国实行强制结售汇管理制度以及人民币地非自由兑换性,一方面使得对外贸易外汇地直接获得者不是外贸厂商而是中国地国家银行.另一方面出口外汇所得及外部资本进入,都不是直接进入中国通货市场而是自动被国家银行所截留,并转变为国家外汇储备.[ 强制性结售汇制,实质是一种金融保护制度.一个企业出口了亿美元地商品,创汇亿美元,这亿美元到了中国之后,就被中央银行约按:地汇率,用亿人民币把这亿美元买了回来,企业得到亿人民币,同时,国家地外汇储备增加亿美元.所以说,与现有外汇储备资产亿美元相对应地,亿以上之人民币已经投放到国内市场上,包括房地产市场和消费市场. ,亿人民币仅是基础货币,在流通过程中由于乘数作用,又可产生投资与消费地其他倍增效应.这是近年中国经济增长地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地强制结售汇管理制度实质是一种金融保护制度.正是依靠这一制度,使得外部游资无法集中巨额游资直接通过通货市场操作货币供求从而影响人民币汇率.因此:()如果中国出口顺差转为逆差导致外汇储备之急剧下降,或其他金融原因导致外汇储备之急速下降,或者()如果外汇体制变化导致人民币国际化以至最终自由买卖,则人民币必然会发生急剧波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当前中国经济中出现了物价持续上涨以及能源等资源及资本地短缺和价格高企,因此出现了关于经济是否“过热”地争论.导致当前物价上升地原因是:()部分人口工资上升,()能源价格上涨,()土地(地租)价格上涨.()自然资源(环境、土、水等)价格上涨.()资金价格(利率)上升.当前中国之通胀,主要是成本拉动型,并且明显受到国际能源市场及原料市场要素价格地快速上涨所带动.在某种意义上,这种通胀是高经济增长之一种必然.其中国际能源及原材料市场地高幅涨价,是导致中国通货膨胀地主要因素之一.近年国际能源及原料市场价格地高幅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国际金融资本针对中国需求而操炒地.由于通货膨胀地发生,近年国内发生了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过热问题地争论.实际上,从历史看,任何经济体地高速成长,必然伴随着由于需求扩张带动地物价上涨.但是,只要这种价格上涨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和国民收入地增长,低于贸易顺差地增长以及外汇储备地增长速度,则对整体国民经济并无不利地影响.所谓经济过热是指投资过度,而投资过度地一个重要标志是劳动力供给不足.而今天中国经济面临地严重问题之一是,中国地劳动力始终处于严重过剩状态.中国地劳动力总量比整个经合组织地劳动力总量还要大.在年地时候,中国人口已经接近亿,劳动力总量达到亿. 亿在城市经济中就业,亿受雇于农村地区地非农产业,亿仍然就业于农业部门.最保守地估计,中国地劳动力过剩总量是亿.实际上由于统计失真或误差,中国地人口总量或者劳动力总量很可能被严重地低估了.近年由于国民收入分配失衡,下层社会收入增长低弱,通货膨胀对下层人民产生巨大压力,导致社会阶级关系高度紧张.经济之高增长未能普遍惠及于下层民众,相反,由于“下岗”即“失业”地广泛发生,这种“减员增效”地增长甚至不利于下层民众.为建立“和谐社会”,此种失误必须由国家以“以民为本”社会政策和新地国民收入之分配管理政策给予有力之调节.一方面存在严重地库存积压(生产过剩),[ 长虹集团近期遭遇地严重困难,原因之一是库存积压之严重. ]由此导致生产能力闲滞,开工不足,就业率下降,失业率上升即经济不景气.另一方面存在严重地物价持续上涨,特别是上游产品(资源及资本地)价格上涨并推动消费价格上涨.这种矛盾地,完全违反市场竞争自动调节机制地经济现象,在七十年能源危机后也曾出现于西方国家.由于通货膨胀伴随着以库存积压(生产过剩)和就业不足为标志地经济衰退(或停滞),因此西方经济学界称之为“滞胀”.资本主义在本质上和根本上是一种信贷经济,金融结构和它在历史时间中地创新具有最基本地重要性.换言之,货币是在不确定地世界中把现在和未来联系在一起地东西.当前中国年储蓄率年年高涨,表明货币发行过多.这种巨额货币储藏如果全部投入流通,本来会导致恶性通胀,但由于生产能力过剩,需求饱和,投资获利部门狭小,巨额多余货币退出流通,转为高额消费和房地产投资及货币储藏.还有相当部分则用于收购国有资产,例如山西地煤矿.浙江是中国民间企业对外出口大省,特别温州宁波地区.这里来自外资换汇取得地巨额民间游资,成为中国沿海城市房地产及少数能源类资产急剧升值地金融原动力.外资进入中国后,转换为人民币.大额人民币目前仍不能自由出境,因此其中相当份额转移到国内购买房地产及其他金融资产.还有相当份额转移到香港金融市场,加之国内实体产业利润率低,银行中大量过剩资金亦被转移到房地产信贷投机活动.这是年以来,沪、港、江、浙地区房地产及香港股市快速升值地原因之所在.在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地虚拟世界中,萨伊定律保证了经济体系在充分就业点上地长期均衡,而所有对于这种美好状态地短期偏离都被认为可以通过“看不见地手”而被自动和迅速地加以纠正.但反对新自由主义学说地(凯恩斯称之为新古典主义)凯恩斯指出:经济地充分就业状态只不过是一种幸运地偶然.当经济处于就业不足状态时,总地消费倾向偏低将妨碍资本地增长.任何经济,如果它打算存在下去,必须至少能够再生产自身,即它必须能够满足人民地基本生存需要并能够更新在生产过程中地消耗.在现实社会地经济体中,资本家(其拥有有形地生产资料)和劳动者(其出售劳动时间给资本家)之间对于经济剩余地分配,基本上是一种有利于资本家地权力关系.决定收入分配地不是价格市场地自动调节机制,而正是由上述关系所造成地财富分配地不对称性.更具体地说,真实价格均衡分配以寡头垄断市场力量为基础,而不是由市场供求关系所决定.在财富分配不平等地具有一定阶级结构地社会中,权力是资本主义制度地驱动力. 财富和收入地分配必须作为估计任何一个现代社会地出发点.财富和收入地分配不能如新古典主义者所企图作地那样从竞争性商品和要素市场地定价中推导出来.价格是财富分配地函数,而不是相反.财富地分配反映了社会地经济权力结构.因此,大规模私有化政策不是经济走向良性地动力,而是加速社会紧张和激化社会矛盾地现实力量.自年中美财长会议以来,美国对华经济政策地主要着眼点,一是集中在产权改革即私有化上,一是瓦解中国金融体系地自我防卫功能即金融自由化上.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结构地日益深化,保护性金融体系已成为中国经济地最后防线.伊拉克战争,使美国控制了世界第二大石油资源.近期以来,美国及国际游资在石油期货上作多头,不断拉高国际油价.国际油价在可预期地时间内,最终仍可能一路走高,据国外估计,二、三年内甚至有望高达美金桶.在当今形势下,石油、黄金以及基础原材料都已成为被国际游资集团从事金融炒作地国际金融资产.通过油价以及基础原材料价格地不断拉升,正在对人民币汇率上升造成持久地压力.而改变人民币汇率地最终目地,是破解中国地保护性金融体制.另一方面,人民币近年大量流出国境,以及由于外资大量涌入,外部经济势力手中已操控着巨额地人民币资产.当外部游资集团对人民币做“多”时,人民币即呈现“升值”压力.但一旦汇率高升,这些人民币及与人民币相关地其他金融资产(包括房地产)又可能被大量抛售,从而套取汇率利差,同时给人民币造成巨大地贬值压力.如果中央银行为保卫汇率而抛售外汇储备,外汇储备一旦接近抛空底线,那时中国确实可能面临极其重大地金融危机.由此而发生地一系列连带社会后果,将是难以逆料地.(年月日,上海)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马克思价值决定价格理论的数理阐释_对中国价格管理体制的一种思考_王今朝

马克思价值决定价格理论的数理阐释_对中国价格管理体制的一种思考_王今朝

值决定价格不能理解为一种一元的决定论。 从方法论上看,虽然以上分析表明,劳动价值论作为市场价格的预测工具并不准确,但这并不
t 能证伪劳动价值论。实际上,劳动价值论所预测的价格 p* 与市场价格 p M 的差作为一种矛盾支配着
商品的生产和交换。比如,中国今天极高的房价已经极大偏离了劳动价值论所预测的水平。这并不 是对劳动价值论作为一种理论的否定。正是这种市场价格与劳动价值论预测的价格的偏离导致了房 价具有回归理性的必然趋势。
② ①
・63・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 年第 11 期
位。1 小时的劳动时间究竟应该相当于多少货币呢(这在金本位下不成问题)?今天究竟怎样理解 马克思所说“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 “价格是物化在商品内的社会劳动量的货币名称” 、 “价值规 律支配着价格的运动” 等论断呢?第二,马克思的价值转型理论认为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 格同样以时间为单位。因此,这一理论的清晰性同样依赖于时间与价格之间的通约性。第三,马克 思的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胀是货币供给超过货币需求。今天,这个纯然属于货币经济学的观点与前 面两个基于实体经济的观点究竟怎样协调呢? 本文试图在区分不同概念的基础上,从数理的角度阐释马克思关于价值决定价格的观点,阐明 它的两重含义,以此价格理论提供一个清晰的范式。毕竟,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坍塌之后,价格理论 成为一个真空。这一真空只有用一个得到正确理解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才能有效地填充。那么,价 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呢?其结论是否受到有机构成这一变量的影响呢?劳动价值与货币 供给对于价格的影响有什么区别呢?这些都是关系如何看待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大理论问题,也 是关系到中国价格管理体制安排的重大实践问题。
何一种商品的价值、价格都是用黄金的数量来表示的。而一定量的黄金既表示价格,也代表着一定 的价值。然而,当人类进入纸币本位时代以后,货币只是一种表示价格的符号,本身并无价值。因 此,价值决定价格就变得复杂起来。 其次,我们定义一个 p* 。该 p* 是从价值 V 映射过来的,我们称之为应然价格(de jure price) 。 之所以给出这样一个定义,因为价值与价格分属不同的量纲,劳动价值是用时间来衡量的,而价格 是用货币来衡量的,二者无法直接比较,就需要价格与价值之间存在一座从客观的时间本位 (standard)转换到社会性的货币本位的桥梁。从数学上看,这个转换是一个函数关系。因此,我们 认为,马克思所说的价值决定价格,在纸币本位时代,其首要的意义就是 V 决定 p* ,而不是 V 决

价值常识与国家价格控制职责

价值常识与国家价格控制职责

价值常识与国家价格控制职责李世富中南大学法学院,湖南长沙(410083)E-mail:jibing20@摘要:“价值与价格是两回事”是一种生活常识,忽视这个常识必然导致价格控制工作的迷茫。

价值与价格的关系可以写成两个数学等式:V=PT,V1=(P1-P0)T;即价值等于价格乘以成交总量,边际价值等于价格差(交易价格-成本价格)乘以成交总量。

对这两个价值公式的分析表明:价值V、交易价格P1与成交量T都无法直接控制,或者说直接控制无效,唯一有效的价格控制途径只能是控制成本价格P0,使其无限趋近于零。

成本价格无限趋近于零以后,无论情况如何变化,价值与边际价值的都会处于最佳正数状态国家的价格控制职责就是确保货币供应的价格与货币的生产成本价保持一致。

关键词:价值边际价值价格价格控制经济学的发展史是一部经济常识战胜自封为真理的经济理论的历史。

无论是凯恩斯、科斯、欧文·费雪还是张五常,经济学的泰斗们都在做一项每一个人都能够做的极其平凡的工作:抛开经济理论,深入经济生活,考察帐目,发现常识,以常识来解决复杂的问题,而不是袭用前人已经有的理论将复杂的经济问题诠释得加倍复杂。

价值问题的研究也是如此。

欧文·费雪在考察了大萧条的国家帐目尤其是中央银行帐务与企业帐务的关系之后,别出心裁地提出一个让所有的经济理论家都瞠目结舌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财政危机,政府对通货膨胀通常无能为力。

但是,随之而来的过度的通货紧缩确实可能完全避免的”1。

这个观点对于我们运用价值常识解决价值问题依然完全适用。

1 价值常识与价值公式1.1 价值常识的内容1. 价值不等于价格,价格也不等于价值;2. 价值通过价格来体现,价格是体现价值的客观指标;3. 价值等于价格乘以成交总量;4. 边际价值等于价格差乘以成交总量;5. 生命的目的在于提升生活的价值,而不是提升生活的价格;6. 价格由交易价与成本价两部分构成,要使价值为正,就必须让交易价高于成本价,使二者的价格差为正;7. 边际价值是价值在每一个时点的净增量,边际价值为最佳正数状态时,价值也处在最佳正数状态;8. 由于人为提高交易价格必然降低交易量,认为扩大交易量必然使得交易与交易价格有名无实,故在保持价值与边际价值为最佳正数状态的途径方面,理论上虽然包括“提高交易价格、降低成本价格和扩大交易量”三种,但实际生活中有效的途径却只有一种:降低成本价格,使其无限趋近于零;1欧文·费雪:《债务与萧条》《中国通货紧缩研究》(易纲主编)第十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9. 如果成本价格为零,则无论其他因素如何演化,都能带给人们最佳价值享受,使价值与边际价值处于最佳正数状态;……当然,价值与价格常识异常繁杂,任何人都无可能将它完全表达出来,我们这里表述的九点内容只能说是将一些最基本的东西罗列了出来,目的在于通过常识性的观察,纠正经济思维与经济理论中有可能存在的偏差。

权力和资源——精选推荐

权力和资源——精选推荐

权力资源对我们的影响和价值[日期:2005-09-15] 来源:北京社科规划办作者: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周旺生[字体:大中小]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在谈论法治和德治问题时,往往不可免地涉及到权力问题,尽管尚未做到有规模和有理论深度地予以研究和检讨,但已触及到权力的腐败和滥用、权力的法律制约这样一些重要的和关键的问题。

由于人们对权力的腐败和滥用之类的现象深恶痛绝,许多人往往简单地把权力视为洪水猛兽或万恶之源;也由于权力资源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般人对权力资源往往难以与问,与权力资源似有较远的距离,因而逐渐对权力问题不感兴趣,有的人还以清高的眼界远距离地睥睨权力资源。

这样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是消极而不科学的。

实际上,权力作为一种具有支配性力量的特殊的社会资源,是一柄锋利的双刃剑。

它有正面,也有负面。

在正当合理的制度尤其是现代法律制度之下,它可以充分发挥积极的正面作用;在落后的体制或昏暗的制度之下,它就会弊病丛生,甚至会肆意为虐。

我们的任务是要明辨权力资源这两个方面,积极地发挥权力资源的正面作用,积极地抑制和防治权力资源可能滋生的弊病。

权力资源对我们实际生活的影响是极为重大的。

人在本性上是政治(社会)动物,注定要过社会生活,这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就已论述过,并为数千年人类实际生活所证明。

人立于社会生活之中,不可能不受种种社会因素的约束。

权力就是这些约束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种。

人们从生到死,大多数的时候,都处于权力的支配之下。

在国家生活中,有国家权力的支配;在机关、企业、学校、部队里,在火车上、轮船里,在许许多多的社会关系中,人们都要受一定的权力的支配。

国家权力、社会权力以及其他权力,时刻就在我们身边。

运用权力支配大家的,通常都是这些环境里的不同层级的领导者。

一个人即使处于旅游时刻,如果你是随旅游团活动的,其负责人对他的旅游活动也可以有支配作用。

人就是这样处于权力的网络之中的,你想摆脱权力的约束,是不可能的。

你要成为真正自由的人、有价值的人,你就不仅要善于处理自己的行为与法律、与道德、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关系,也需要处理好与权力的关系,学会善于利用、充分利用相关的权力资源,实现权力资源的正面价值。

何新-大学现在已经形成官员既得利益集团

何新-大学现在已经形成官员既得利益集团

大学已经形成官员既得利益集团作者:木然在大学,教师没当上官的想当官,当上官的想当更大的官,教师想当院长,院长想当校长,校长想升为省部级,只有那些竞争官员的失败者才不得不搞学问,搞上学问之后再想当院长,院长再想当校长,走的仍然是官本位路线。

大学,已经完全脱离了他的应有生存与发展的轨道,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官本位角斗场。

这样的大学,只会有政绩高楼、政绩硬件、政绩设施、政绩大学城、政绩人才、政绩交流,却没有产生一个真正意义的大师。

原北大教授温儒敏说,现在是按照官场那一套给学校管理人员套行政级别,学校也有所谓副部级、正厅级等等之分,后果很不好,助长学校的官本位风气。

政府部门有些上不去的官员,就去大学做校长书记,不懂业务,促使学校越来越官本位。

致使有的教授也争着去当处长。

在这样一个体制下面,怎么可能会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学风!在八十年代,大学里的教授可以不是系主任,可以不是院长,博士生导师也几乎与权力无缘,到了九十年代就发现了变化,到了二十一世纪,如果说一个官员如果不是硕导、博导就是一个让人感到奇怪的事了。

八十年代还是有理想的年代,到了二十一世纪,理想被权力狠狠地摔在地上,代替学术理想的是官员的对所有资源的垄断与控制。

官员们垄断学术资源、项目资源、招生资源、会议资源,权力垄断资源必然会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认为,所谓的利益集团就是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权利和垄断取得巨额利益,并由此形成相对稳定的一种群体聚集效应。

利益集团在当下中国有四个基本特征即:有足够的权力资源;有足够的垄断能力;有影响政府政策制度的渗透力甚至决断力;通过利益形成边界获取集团利益。

按照上述标准,中国已经形成了三大利益集团,第一是以官员为代表的权贵利益群体;第二是以官员垄断企业为代表的垄断利益群体;第三是以房地产和资源行业为代表的地产资源利益群体。

与此相对应,中国社会实际上产生了三大富豪群体:权贵富豪、经营垄断富豪以及地产资源富豪。

货币、权力与人全球货币与金融体系的民本主义政治经济学

货币、权力与人全球货币与金融体系的民本主义政治经济学

本书还对货币国际化和汇率波动提出了系统的政治经济学解释。翟教授指出, 货币国际化是一个国家追求全球影响力的手段之一,而汇率波动则是国际政治和 经济关系的反映。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翟教授进一步揭示了货币与权力 之间的紧密。
书中还涉及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视角、新主张,如货币份额幂律、债务定价 币种、人口春秋比、汇率定价机理等。这些新的概念和理论为读者提供了更广阔 的视野和启示。
本书是一部深入浅出地探讨全球货币与金融体系的民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佳 作。它不仅为我们揭示了金融市场的内在逻辑和规律,还为我们展示了货币、权 力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本书的阅读,我不仅了解了全球货币体系的构造和 特点,还对金融市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学习 金融领域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翟东升教授的《货币、权力与人:全球货币与金融体系的民本主义政治经济 学》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籍,它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全球货币与金融体系的内在 逻辑与演变。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金融知识,还为我们展示了货币、 权力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前全球货币体系的构造、特点及其缺陷。通过细致的分析, 翟教授揭示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全球货币体系背后的权力关系和利益冲突。他指出, 这种货币体系虽然促进了全球贸易和经济增长,但也给一些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 济压力和不稳定。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在一定程度深入探讨了全球货币和金融体系背后的政治经 济学原理,以及这些原理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货币、权力和人 的关系的分析,作者揭示了民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念和价值,为读者提供 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其中一个引人注目的观点是,作者认为货币不应仅被视为一种交易工具,而 是权力关系的载体。在全球金融体系中,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往往反映了权力关系 的分配和转移。作者详细分析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体系,展示了这些权力关 系如何影响各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权力与市场的互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教学启示

权力与市场的互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教学启示

权力与市场的互动——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教学启示作者:陈一丁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2017年第9期权力和市场向来是世界经济活动中的两个极其重要的因素,二者之间的互动不仅对一国经济运行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到其政治制度的变化。

权力,即指政府权力,权力可以是专制的,也可以是民主的。

市场指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近代中国的市场经济特指资本主义经济。

权力与市场的互动对一国经济的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经济史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点多且零碎,学生很难对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形成一个宏观的认识。

而以权力和市场的互动作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教学主线,不但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认识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权力与市场这两种因素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成长的道路上各自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以及这样的情况为什么会出现在近代的中国?从而实现历史知识的识记、反思和再认识。

一、权力之下的市场:脆弱畸形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19世纪60、70年代,在洋务运动的掩护之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悄然出现。

部分华侨、地主、官僚、商人、买办开始投资近代工矿企业,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发展到100多家,如:1886年严信厚在宁波创办的通久源轧花厂,叶澄衷创办的燮昌火华厂和徐润兄弟创办的同文书局等[1]。

但此时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没有得到清朝的正式许可与承认,可以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黑户”。

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实行手工业官营的政策,政府手中控制着庞大的手工业生产体系。

这些规模大、技术精湛的官营手工业部门只有一个任务,就是为执政者提供其所需要的一切生活用品,以至于中国传统的统治者并不需要从市场中购买生活用品。

因此,长久以来市场经济对于国家权力的掌控者来说都是陌生的,而且是不必要的。

在中国,权力与市场一开始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权力占据着核心,而市场则被边缘化了。

市场价格与做正当之事

市场价格与做正当之事

市场价格与做正当之事⼀天的主旋律依然是修改《经济与社会》练习册,总是感觉我们的习题⼤多是从经济政策⽅⾯出发写的,或许也有好处吧。

毕竟孩⼦们长⼤⾯对国家的市场、在我们国家进⾏经济活动,或者⼏乎没有⼈会像我⼀样,到现在为⽌对经济的了解限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书中⾔说的理论。

就是今晚⼤洪饶有兴致地说明天演讲,关于供求与价格的关系,他也选择了最近猪⾁上涨的社会现象作为切⼊点,进⾏分析,很接地⽓。

⽽我,对于市场价格头脑中能想到的是经济学的理论,以及理性思辨中懂得德慧的意义。

这些距离我们真实的经济有点距离,不过,还是把我想到的记录⼀下吧——选择理论的“忠实追随者”。

这个实验约翰•卡格尔(John Kagel)及其合作者证明了,⽼⿏是古典经济学效⽤最⼤化选择理论的及其合作者证明了,⽼⿏是古典经济学效⽤最⼤化个杠杆,就会得到⼀些准备好的⾷物;;每次踩到是将⼀只雄⿏关在⼀个有两个杠杆的笼⼦⾥⼏天。

每次⽼⿏踩踏第⼀是将⼀只雄⿏关在⼀个有两个杠杆的笼⼦⾥⼏天。

每次⽼⿏踩踏第⼀个杠杆,就会得到⼀些准备好的⾷物第⼆个杠杆时,就会流出准备好的⽔。

踩踏杠杆是⽼⿏获得⾷物和⽔的唯⼀⽅式。

实验者控制着全部数量的⾷物和⽔,每天踩踏⼗次杠杆后,就没有⾷物也没有⽔了。

⾷物和⽔的总量就是⽼⿏⼀天的“收⼊”。

他们也控制着⽼⿏踩踏杠杆的次数。

例如,某天,⽼⿏可能需要踩踏两次⾷物杠杆才能得到⼀定量的⾷物,⽽踩⼀下出⽔的杠杆,⽔就够喝了。

假如这只⽼⿏偏好少碰⼏次杠杆来得到⼀定数量的⽔和⾷物,那么它得到⾷物和⽔⽽需要分别踩踏的⽐率就等同于⾷物和⽔的相对价格。

实验进⾏了⼏天以后,给定它的总体收⼊和价格⽐率,⽼⿏会发现⾃⼰最中意的⾷物和⽔的混合⽐例。

接着,实验者改变它的收⼊及价格⽐率来看⽼⿏的⾏为是否符合古典经济学家的选择模式。

这个实验的主要发现是:事实上,⽼⿏的⾏为完全符合效⽤最⼤化!任何时候价格⽐率发⽣变化,它都会通过消费更多的“便宜”部分来改变⾃⼰对⾷物和⽔的消费量。

马克思对价值、价格与供求关系问题的分析——学习《资本论》笔记

马克思对价值、价格与供求关系问题的分析——学习《资本论》笔记

马克思对价值、价格与供求关系问题的分析——学习《资本论》笔记《资本论》读书笔记5篇最新范文《资本论》读书笔记范文一第一次读《资本论》是在1999年大学一年级寒假,当时刚好18岁,刚刚踏入青年时光的门槛。

今年冬天开始重读《资本论》,正好满28岁。

从18岁到28岁的十年,我想对于任何一个青年人都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这十年有很多的坎坷要去经历,有很多的困难要去应对,有很多的问题要得到解决,有很多的知识要去学习。

应对未知的世界和越来越重的职责,每个人都急需在思想上得到指导。

此刻回过头来想一想,对我这段人生指导最大的,就应算是我读过的那些经典书籍了。

当中《资本论》是十分重要的一本。

回顾这十年,《资本论》对我有哪些影响呢首先,《资本论》让我认清了自已的社会地位,让我能正确地理解周边的人和事,让我明确了努力的目标,指导我制定正确的策略。

首先谈认清自已的社会地位这一点,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一个人首先要去理解他的社会关系。

在中国,农民是彻底被边缘化的一批人。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采取资本主义方式,农民的出路仅有一条:破产。

农民受到的剥削越来越严重,农村的生存资源越来越少,导致农村经济的萧条和农村社会关系的解体。

其实农村经济的萧条是导致农村社会关系解体的基础原因。

如果一个人自已的生活都很困难,他必然很想得到别人的帮忙,而他帮忙别人对他来讲就有很大的压力。

有这种心理体会,就能够理解农村的人情事故。

理解农村的人情冷暖。

其实能怪别人趋炎附势能怪别人势利眼能怪别人不讲亲情么生活在那种社会地位,自私和无耻已经成为生存的本能。

扪心自问,我做过的和他们做的又有什么本质的不一样呢也许只在于我会反省自身吧。

高考对于我来讲绝对算是人生十分重要的一件大事,虽然读的大学不怎样样,在大学里也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但毕竟算是成功地从农村爬了出来,从那一亩三分地上解放出来,虽然前途仍不明朗,甚至还有很大的风险,但接触的人和事的层次显然比农村中高很多,机会所以也多很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何新“价值论”:价格与权力2009-10-01
来源:兴华论坛作者:冲击力
何新发表了《论价值规律与当代世界经济》一文,但并没有引起深入的讨论。

近日得闲,也来助助兴,仅为抛砖引玉。

马克思他们之所以要研究价值,我认为是要为价格找到一个基础,即回答一种商品为什么是这种价格,马克思认为商品是有内在的固有的价值的,价格只是价值的体现,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就是以价值来解释价格。

价值的基础又是劳动,劳动创造价值,或者说劳动时间就是价值量。

一件商品所蕴含的劳动时间就是商品的价值。

劳动价值论又是为劳工阶级论证其利益的合理性,进而为无产阶级政治革命论证合理性。

因此价值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同时也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概念。

这种神秘性令我深深迷惑,苦思冥想之后,我对世界真相的看法几乎全变了,我认识到,这个“价值”其实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是虚拟的!何新说,价值论其实是成本论,这更贴近于实际。

但成本只是价格的一个形成要素之一,而不是价格所要体现的内涵。

从现实过程来说,现成的市场价格引导生产者,只要价格不触及成本,无论价格高过成本多少,生产者都不会考虑以成本来制定价格,只有当竞争等多种力量使价格降低到接近成本时,成本才会成为价格的一条比较坚实的底线,这是整个市场格局造成的必然结果,就事论事即可,无需以“价值”来解释。

供求影响价格,价格也影响供求,而成本则是造成这种动态关系的基础,任何商品都是有成本的,价格-成本=利润,利润÷成本=利润率【或:利润率=(价格÷成本)-1】,只有存在成本,才存在利润率。

本质的关系是利润率与供求的关系,利润率越高,投资越多,生产越多,供应越多,但在供应增长快于需求增长的情况下,销售困难就会发生,降低价格即成为促销手段,降价导致利润率下降,再导致生产减速,再导致投资减少。

但这只是一般性的状况。

再来论马克思的一个重要概念: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劳动力的特殊性在于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因此能够创造剩余价值。

劳动力的价值就是:创造或者维护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也就是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维持8个小时的劳动力需要8个单位的生活资料,但是这个劳动力8个小时的劳动却能够创造10个单位的生活资料,那么这就创造了2个单位的剩余生活资料,2÷(10÷8)=1.6小时,1.6小时的劳动时间就是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价值,当然也包括剩余价值,所以价值包括剩余价值应该归劳动者所有,但是资本家只支付了劳动力的价值,而攫取了剩余价值,这就是剥削。

其实,按马克思的概念推论,劳动作为生存手段,必然会创造剩余价值,否则如果8小时的劳动只能维持8小时劳动力的话,人类就没有任何体力和精力做其他事情。

再推远一点,任何生命之所以能够生存,就在于它从外部环境中攫取能量时所消耗(所需要)的能量必须小于所攫取的能量,收支相抵必须有剩余能量,如此生命才能发展壮大,这其实就是“剩余价值”的起源。

而这个剩余能量或者剩余价值之所以能够被创造,一方面是攫取者或劳动者的技能,另一方面则是必需的生存环境或劳动条件,后者同样不可或缺,没有后者的允许,单靠前者是无法创造剩余的。

在同样的劳动条件下,更多的劳动消耗创造更多剩余,但是在同样多的劳动消耗下,好的劳动条件也能够创造更多的剩余,客观地说,很难判定是哪一方面的因素创造了“剩余价值”,尽管肯定可以有更公平、合理的划分。

所以劳
动并不特殊,劳动“创造”剩余,劳动条件也能“创造”剩余,比如购置一台先进机器,会创造更多的成果,这个成果要超过机器本身的购置和维护成本,这超过的部分也就是“剩余价值”,这就是机器创造的“剩余价值”。

只不过,人是主体,意志的主体,投入的主体,生产的主体,分配的主体,最重要的是利益的主体,而机器只是客体,机器和人是不能被同等客观地看待的,因为人就是看待者,马克思对劳动者怀着一种主体的“偏爱”。

他用劳动时间规定商品价值,再把一切商品价值的合法所有权归于劳动者,然后定义了资本家的剥削者属性,这种论证绝非完美。

但也绝不能否认资本家剥削的存在,但是剥削的根源也许并非像马克思描述的那样,我所认识到的根源更为接近现实,也更为冷酷、更令人绝望。

劳资双方的利益分配是由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所处的力量格局所决定的,资本家掌握企业所有权,从而掌握利益的分配权,这种权力使资本家能将劳工的利益份额压缩到最低,导致利益分配的严重失衡。

是掌握和控制资源的权力的失衡导致社会成员利益分配的失衡,利益分配的失衡再加剧权力失衡。

这种权力失衡的结构往往又受到国家权力的维护。

企业私有制受到法律的承认和维护,连带得到维护的是资本家的利益分配权(所谓资产阶级法权)。

我并不以“剩余价值”、“剥削”一类的原理或道德去划分劳资双方的正义与不义,“失道而后德”,道在前,德在后,跳出原理、道德一类的主观范畴,关键在于最大多数社会成员(主要是劳工阶级)要追求和争取自己的利益,这是最大的客观实事,从而也是最大的社会真理,这已经是道德的基础,这也是一种趋向力,实现这种趋向,他们就要获得相当的权力,只有实现社会权力的平衡才能实现利益分配的平衡,这就是所谓和谐,和谐是社会自身平稳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当然也是一个客观事实,也是规定“主观”道德的坐标。

价格就是利益分配的方式,价格形成的过程是在特定力量格局中各利益方进行权力较量的过程,或者说这个过程终会产生一个价格,而不介意“价值”是多少。

价格产生于交换,交换则基于利益的私人占有,私人占有即为一种权力,在正视并承认这种权力的基础上,尤其在国家权力的维护下,双方进行交换。

你所占据的物品越是别人所急需的,你的主动权就越大,越有定价权,越能获得超额利润。

套用何新的说法,只有供需不平衡才能产生超额利润。

商业活动的意图在于不是因为自己需要才占有某种商品,而正是因为别人需要才占有这种商品,他凭借对这种商品的占有而向真正的需要者开出价格。

商人总会竭力占有别人所需要的东西,并控制供给,这种控制权是利润的根源。

美英金融寡头之所以要竭力控制全球石油资源,主要不是因为他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石油,即使他们自身不需要,只要中国、日本和欧洲等国家需要,这种控制权就具有战略价值,就能产生超额利润。

一般的劳工,由于资源少、技能低,即个人权力小,加之数量众多,且组织性低,互相之间竞争激烈,即格局不利,必然导致低价格,即低工资。

中国的大路商品,也由于技术低,供应过剩,同时企业小而多,互相竞争激烈,也导致低价格。

总之都没有定价权,而定价权就是利益分配权。

没有定价权是因为没有控制权,没有对资源、技术、营销网络等等的控制权,没有控制权又是因为没有垄断,垄断是最好的控制手段。

垄断能控制供应和需求,控制整个格局,从而制定价格,迫使交易对方不得不接受。

此时的价格已经远远脱离“价值”,而是权力的最显着表征!是权力斗争的结果。

这种价格包涵着权力的租金。

最近《货币战争》、《石油战争》、《粮食战争》等书的流行,正是揭示重要商品价格形成过程的权力斗争属性。

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是价格形成过程的最高阶段。

中国的房地产商坐地起价,顽固维持高房价,也是依靠对房地产资源的控制权向购房者收取高额租金,房地产价格已经成为扭曲中国社会利益分配的杠杆,以及中国阶级对立的角力点。

恶性的自由竞争和恶性的垄断控制都会产生不合理的价格,导致利益分配的失衡,这两种状况在中国都严重存在,都有必要扭转,过分迷信“市场定价”只会贻害无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