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病两个字“虚”与“气”!(百病虚入.百病气生)

合集下载

中医调理用语

中医调理用语

中医调理用语
中医调理用语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等手段,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进行调节,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调理用语:
1. 气虚:指人体内的气不足,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出现乏力、气短等症状。

调理方法包括补气、养气等。

2. 血虚:指人体内的血不足,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

调理方法包括补血、养血等。

3. 阴虚:指人体内阴液不足,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出现口干、盗汗等症状。

调理方法包括滋阴、润燥等。

4. 阳虚:指人体内阳气不足,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出现畏寒、乏力等症状。

调理方法包括温阳、益气等。

5. 湿热:指人体内湿邪和热邪同时存在,导致身体机能紊乱,出现口苦、身重等症状。

调理方法包括清热利湿、芳香化湿等。

6. 痰湿:指人体内痰邪和湿邪同时存在,导致身体机能紊乱,出现咳嗽、胸闷等症状。

调理方法包括祛痰化湿、理气化痰等。

7. 瘀血:指人体内瘀血阻络,导致身体机能紊乱,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

调理方法包括活血化瘀、行气活血等。

8. 气滞:指人体内气机不畅,导致身体机能紊乱,出现胀满、疼痛等症状。

调理方法包括行气活血、疏肝理气等。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调理用语,但具体的调理方法需要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建议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

百病生于气的理解

百病生于气的理解

百病生于气的理解百病生于气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的气机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气是一种宏观上无形无质的物质,具有运动性和相互作用性,并通过气机的运行,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

当气机失调或遭受外界邪气的侵袭时,就会形成各种疾病。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气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中,气分为气化和气化之物两个层面。

气化是指生理功能中的化气过程,它源自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的融合。

先天之气是指通过遗传方式获得的气,它主要影响着人体的生长发育;而后天之气是指通过呼吸、饮食等途径获得的气,它主要维持着人体的日常运转。

气化之物则是指外界事物和人体内部的物质,它们在气化的过程中形成了气。

人体的气分布于经络和脏腑之间,通过经络传导,贯通全身。

经络是气的运行通道,可以看作是气的“血管”,其中的气机活动产生了人体的生理反应。

如果气机正常,经络畅通,人体就处于健康状态;反之,若气机阻滞或失调,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百病生于气的理论认为,病症的发生首先体现在气机的异常运行上。

气具有上升、下降、出入的特性,分布于人体各处,形成了诸多气机运行的路径。

其中,上升的气机又称为升阳之气,主要负责上升和散发功能;下降的气机又称为降阴之气,主要负责下降和收敛功能;出入的气机又称为通阳之气和通阴之气,主要负责人体内外物质的交流和运输。

当升阳之气过旺或过弱、降阴之气过盛或过弱、通阳之气或通阴之气失调时,就会引起相应的病理反应,形成不同的疾病。

气机异常与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常由于外邪入侵、内伤情志等原因导致气机的紊乱。

外邪入侵是指外界的有害物质如寒、热、湿、燥、风等侵入人体,破坏气机的正常运行。

内伤情志则是指人体内部的情绪、饮食、劳累等因素对气机的影响。

当气机受到外邪入侵或内伤情志的干扰时,就会形成气机的阻滞或失调,产生身体不适和疾病症状。

百病生于气的理论也在许多病理研究和治疗中得到了应用。

例如,中医治疗常常以调整气机为核心,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等手段来疏通经络、调节气的运行,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百病源于虚,百病起于肾

百病源于虚,百病起于肾

百病源于虚,百病起于肾肾,先天之本,乃生命之源。

百病源于虚,百病起于肾,肾虚即阴阳出现失调,男女兼有,主要有三种证:肾阳虚、肾阴虚和阴阳两虚。

肾阴虚,俗称肾水不足,肾阳、肝火相对亢盛所致。

其原因有伤精、失血、耗液,以及急性热病耗伤肾阴等。

阴虚生内热,阴虚生火,阴虚阳亢的现象,从而引发多种炎症的发生。

肾阳虚,俗称命门火衰,以男性为主,就是阳气不足,缺少阳刚之气等外在表现。

肾阳虚会导致寒症的出现,如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手足发凉、肢倦无力、风寒湿痹、性冷淡、阳痿早泄等。

肾阴阳两虚,就是肾阳虚若未及时调治,使肾阳虚损日久,肾阴无以化生,以致肾阴阳俱虚,并使肾中精气也遭耗损。

阴阳混乱,怕冷又怕热,极度危险,一般体现在久病、重病、病危者身上。

人体阴阳互为依存,至关重要,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平阳和,缺一不可。

同时,人体是个整体,肾虚三证,损的不光是肾这个先天之本,还会伤及脾这个后天之本,先天后天之本相互影响,互为依存。

河西脾肾双补丸是由党参、熟地黄、黄芪、当归等23味名贵药材组成的大复方,这个大复方包含有以下7大名处方:23味大复方:一药含七方,治虚响当当该方已不是六味地黄丸单纯滋阴补肾,而是加入肉桂、枸杞子可达肾气丸之温补肾阳之功效。

方中熟地黄滋阴补肾为主,辅以山茱萸、山药补益肝脾精血,并用肉桂、枸杞,使温阳暖肾,微火而暖,以鼓舞肾气,但又不至于上火,补而不燥。

佐以茯苓、泽泻、丹皮调协肝脾;用党参、山药、莲子肉以益气健脾和胃止泻为主,辅以白术、茯苓、薏苡仁、扁豆、芡实等来渗湿健脾;同时四君子加四物汤,则气血双补,再加生脉散益气生津,敛阴止汗;党参、麦冬、五味子三药合用,共成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固表止汗之功。

故河西脾肾双补丸通过补两样(补先天+后天之本)实现了管四样(治脾虚+胃虚+肝虚+肾虚),是长期体虚患者不可多得的康复良方,一药含七方,治虚响当当!。

怎样调理气血不足,阴阳皆虚的病人(看完一定让你受益匪浅)

怎样调理气血不足,阴阳皆虚的病人(看完一定让你受益匪浅)

怎样调理气血不足,阴阳皆虚的病人(看完一定让你受益匪浅)本文转载自放下的引用库《怎样调理气血不足,阴阳皆虚的病人(看完一定让你受益匪浅)》怎样调理气血不足,阴阳皆虚的病人(看完一定让你受益匪浅)虚证指的是脏腑亏损,元气虚弱而致的多种慢性疾病的总称。

本病症虽繁,较复杂,但总不离五脏,而五脏之伤不外乎阴阳气血。

归纳来,有阴虚,阳虚,阴阳皆虚;有气虚,血虚,气血双虚。

虚劳之病,临床较为多见,只要使用辩证论治,整体治疗,善于掌握补益虚劳的穴位和补虚的方法及时机,确能收到较满意的理想效果。

根据五脏常见虚劳症候现归纳如下:气虚:主指肺气,脾气虚。

血虚:主指心血,肝血虚。

阳虚:主指,心阳,脾阳,肾阳虚。

阴虚:肺阴,脾阴,心阴,肾阴虚. 以上四类病症临床多相互出现,例如:肺肾阴虚,心肝血虚,脾肾阳虚等在诊病时一定要细心判别。

1,气虚肺气虚:主证:气短自汗,易感冒,面白舌淡。

治则:补肺益气取穴:太渊肺输太溪;(太渊,肺输,合谷中府都是肺经补气要穴,太渊主补肺气兼滋肺阴,合谷补肺气兼理肠气,中府补肺气更擅长宽胸理肺气,肺输纯补肺气少兼理气。

太溪补肾气兼滋肾阴,取太溪目的是因肺气根于肾。

)脾气虚:主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适,易疲倦,大便溏薄,面黄。

治则:健脾益气取穴:足三里阴陵泉合谷;(足三里是健脾和胃最重要的穴位,擅长补益肠虚胃脾虚证,不宜大泄。

阴陵泉,擅长健脾治血证除湿兼通下焦水道所以消肿减肥也常用它。

合谷和气海功能相似善补全身之气。

)当然伴大便稀证可加灸脾输,因为脾输善长纯补脾脏。

血虚:心血虚:主证:心悸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治则:养血安神取穴:神门心俞三阴交(神门为心经原穴擅长安神可补可泄,补,可补心气,泄可清心火。

心俞多用来补心气补心血,不宜泄之。

三阴交脾经之穴但却是肝经肾经脾经的交通要道,所以非常擅长养血,补血,活血而且可滋养治疗全身之阴证。

像阴虚火旺的病症均可取之。

)肝血虚:头晕目眩心神不安耳鸣妇女月经少或停经面色苍白治则:补血养肝取穴:三阴交曲泉肝俞间使(又用到三阴交了,凡血症都要用啊!血症一般都会牵扯到脾经肝经心经的穴位。

如何理解“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如何理解“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如何理解“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句话是中医经典文献《黄帝内经》中的一句名言,具体出自《灵枢•百病始生》篇。

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人体的正气虚弱和外界的虚邪之风相结合时,外界的邪气就能够侵入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是一个古老的中医理念,它描述了一种特定条件下疾病产生的机理。

为了理解这个理念,我们首先需要拆解这句话的组成部分:
1.“两虚”:这指的是两方面的虚弱。

一方面是指外界的“虚邪之风”,也就是外部环境中的致病因素,如风寒、湿热等。

另一方面是指人体的“正气虚弱”,即人体的防御机能下降,免疫力减弱。

2.“相得”:这意味着上述两种虚弱状态相遇或结合。

当外界的虚邪之风与人体内部的正气虚弱相遇时,它们会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有利于疾病产生的环境。

3.“乃客其形”:这里的“客”指的是侵入,“形”则指的是人体。

当两虚相得时,外界的虚邪之风就能侵入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意味着在人体正气虚弱和外部虚邪之风相遇的情况下,外界的致病因素能够侵入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

这一理念强调了预防疾病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人体正气虚弱时,要特别注意避免外界的虚邪之风,以防止疾病的
发生。

同时,也强调了保持身体健康,增强免疫力的重要性。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
【百病生于气也】
很多种病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不和引起的!
【怒则气上】
生气愤怒的时候气血上行,冲昏头脑就会做出不理智的事来
【喜则气缓】
很开心欢喜的时候,气血运行缓慢,乐极生悲!造成喜不味喜。

【悲则气消】
悲伤难过的时候,无精打采,消极悲观!
【恐则气下】
恐惧害怕的时候,气血下行,造成吓尿的情况发生!
【寒则气收】
冬天寒冷的时候,气血收缩,身体瑟瑟发抖,发生热胀冷缩的情况,寒冷至极!
【炅则气泄】
意为热则腠理疏松而汗出,阳气随汗外泄。

【惊则气乱】
惊恐则心气紊乱。

心主血、藏神,大惊则心气紊乱,气血失调,出现心悸、失眠、心烦、气短、甚则精神错乱等症状。

【劳则气耗】
劳累过度易耗伤精气。

症见喘促、汗出,继而倦怠乏力,短气懒言,精神萎靡等
【思则气结】
忧思过度,则脾气郁结,运化失常,出现胸脘痞满,食减纳呆,大便溏泄等症状。

气结、气闭、气郁、百病生于气!

气结、气闭、气郁、百病生于气!

气结、气闭、气郁、百病生于气!作者:来源:《时代青年·视点》2016年第12期《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意思是,一个人身体的阳气,就如同天上的太阳,有了太阳的普照万物都有生发之机。

倘若没有阳气的彰显,就如同阴霾满布,万物枯亡,也就没有了生命的存在。

所以,阳气的盛衰与人体的衰老、疾病乃至死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是生命的根本。

中医认为“百病生于气”,气陷、气咳、气结、气闭、气厥、气郁等等都是因为人体中的气少了才会出现的。

那么气是什么?人体的气是如何运行的?如何才能养气?人啊,一旦他的气少了,各种各样的毛病就暴露出来了。

什么气陷、气咳、气结、气闭、气厥、气郁等,都会在身上出现。

中医里有一句话,叫“百病生于气”。

人活一口气,有气才有生命。

美国宇航员登月,节目说有人怀疑美国宇航局作假,最有力的证据就是美国宇航局公布的一张照片,照片上一面星条旗在月球上迎风飘扬。

科学家怀疑说,月球上没有风,星条旗根本不可能飘扬。

原来月球上之所以没有生命,就是因为没有风。

风是什么?风就是天地之气,它的主要成分是空气和水分。

离开了这两样,怎么会有生命呢?再看一看我们生存的地球,风无处不在,东风送来春雨,寒风送来冬雪,难以想象,如果没有风,地球将会怎样?天地是个大宇宙,人体是个小宇宙,风是天地之气,它的运行遵循一个规律,那就是“水升火降”。

太阳是火,太阳光照射到海面就是火在下降,火降之后,阳光的热量把海水蒸发成了水蒸气,冉冉上升,在天空中形成了云,云降而为雨,水又回到了地面。

天地之气就是这样水升火降,周而复始。

人体之气的运行人体之气与天地之气一样,也是按照“水升火降”的原则运行。

人体内的火脏是心,水脏是肾,心火下降,温暖肾水,肾水就会上升,中医称为“肾水上承”。

《格致余论》说:“人之有生,心为火居上,肾为水居下,水能升而火有降,一升一降,无有穷已,故生意有焉。

”水升火降,气的运行顺畅,身体就健康;水不升火不降,人就会生病。

中医讲气血气血气血!重要的说三遍

中医讲气血气血气血!重要的说三遍

中医讲气血气血气血!重要的说三遍
展开全文
经络不通百病生,气血不足难康复!中医调理以经络为基础,以气血为根基,经络通则无痛,气血通则无病!人体离不开气血,气足说话也宏亮,气不足眼皮都抬不起来!气从哪里来?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有先天之气,亦有后天之气!百病生于气!讲的都是气,中医治病离不开气!血为何物?血之气,血之根,血之生…血活则生!所以气血不足难康复。

在绝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都会压迫坐骨神经,导致一侧或两侧下肢出现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病根在腰,如果腰不康复,即使腰现在不疼了,腿疼还会导致腰疼复发。

治病要从根源
开始!治腰必治腿,治腿必治腰!腰为肾之府,肾好腰不酸!肾好腿脚也好!
人生七十古来稀,人老腿先衰,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很多人老人都有腿疼脚痛的问题!除了勤泡脚,也要配合治疗调理!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冷痛,这些都是风湿引起,治疗风湿性的问题,必须配合药物治疗才能有痊愈的可能!如果只是靠自己或靠自愈力是不可能恢复身体健康的。

人老的气血本身的气血是比较不足的,不足不是说他吃饭多了或少了!人老衰竭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我们不可能违的!我们要做的是让衰老的过程放慢放缓,让身体保持一个相对健康的身体,那就要适当的补充气血能量,这是我们的目的,也是我们的健康之路。

百病皆生于气名词解释

百病皆生于气名词解释

百病皆生于气名词解释
“百病皆生于气”是中医学中的一句重要理论,意思是各种疾病
都是由于人体内外的气场变化不正常所引起的。

下面我们来逐步解释
一下这个名词。

首先,气是中医学中的一种基本理论,指人体内外的各种生命活
动和物质运动。

气可以分为内气和外气。

人体内气包括精气、脏腑气、经络气、真气等;外气包括阳气、阴气、天气、地气等。

气的平衡对
人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其次,疾病是人体内外各种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作用下,导致
正常生理和心理活动发生障碍的一种异常状态。

各种疾病的发生都与
人体内外的气场有关。

再次,气场变化不正常是导致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人体内部的
气场如内气、血液、津液、精神等都需要保持平衡。

当某种气场出现
偏差或过多过少时,就会导致疾病发生。

同时,外部环境的气场也会
影响人体的健康。

例如,土壤、气候、空气等的变化都会导致不同的
疾病发生。

最后,治疗疾病要从调节气场着手。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治疗应
该从调节人体内部和外部气场开始。

通过针灸、按摩、中药调理等方
法来调节人体内部的气场;通过改变饮食、居住环境、行为习惯等方
法来调节外部环境的气场。

只有气的平衡才能保证人体健康。

综上所述,“百病皆生于气”是中医学中一句非常重要的理论。

其含义是:各种疾病都与人体内外的气场有关;调节气场是治疗疾病
的关键。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持内心的平静,保持饮食卫生,多锻炼身体,远离污染环境,保持身心的健康和平衡。

黄帝内经养生思想

黄帝内经养生思想

文章发布者:来源:寻医问药网收藏本文《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黄帝内经》一书,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医学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辉的养生学:康复学著作。

因为它全面地反映了、吸取了秦汉以前的养生学、康复学成就,对于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从而奠定了我国养生学、康复学的理论基础,是学习中医养生学、康复学的必读之书。

《黄帝内经》是战国秦汉以来名医家的论文汇编,其汇编成书的时间约在西汉。

然自成编以后,直至唐代,仍有增损。

因此,《内经》这部著作,并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笔,也不是一个时代、一个地方的医学成就,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各医家的经验总结汇编。

所谓黄帝著《内经》,亦仅是托名而已。

《内经》中所阐述的养生学思想如下:第一,正确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么”。

《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如《素问?宝命全形论》里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本神篇》亦曰:“德流气薄而生者也”,即认为自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

第二,认为“天人相应”,养生学、康复学的根本点在于“顺应自然”。

《内经》把人与自然界看成一个整体,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因而,强调要适应自然变化,避免外邪侵袭。

如《灵枢?本神篇》指出:“要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顺养原则。

《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明确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从而开辟了中医防病养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阐明了生命的发展规律。

《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的变化,也注意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子8岁为一生理阶段,女子7岁为一生理阶段的递变规津,《灵枢。

百病由气而生

百病由气而生

百病由气而生,散气有讲究气大伤肝,怒则气上,悲则气下,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惊则气伤,恐则气逆,体的七种情志,内因七情都能导致人体发病。

本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由怒、气导有一半以上内科病人的病患大多由气而产生。

可是这些由气而产生的病患西医的仪器却气的药物。

人体的虚证仪器也无法查出。

仪器只能找有形的病变,然而仅靠仪器查病是一个人的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书中也曾说过,人生是艰难的,道路心的事情,也有不顺心的事情。

顺心的事情,人的心情就好。

反之,人的心情就差。

工折,婚姻上的不幸,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斗争。

家庭的不和,经济学习上的压力等时有人都难以避免。

性情开朗的人就较少生病,反之思想上,精神上受到压抑,就会导致疾肝主情志,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的情志受阻,气机就不能畅达,这样会导致气血运行疾病的发生。

临床上肝气不和、肝气不舒、肝脾不和、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肝气郁结西医中所讲的精神分裂症,精神抑郁症,神经官能症,多虑症,狂躁症等病症的发病机胃癌,乳腺癌,子宫癌,子宫肌瘤,息肉等其他各种癌症,肿瘤的发病机理也与气息息通,血瘀成瘤。

同时,我发现,由气导致的肿瘤、癌症发病率极高。

生气让人短命生气散气有讲究气大伤身,这花花一点不假。

爱生气的人通常很难健康,更难长寿。

但在日常生活中,要养生,关键就要会生气,会散气,如果气散不掉,很多疾病都会由此而发。

五种气最好别生闲气:商务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闲气”的解释是“为无关紧要的事情生气”。

中国教授说,一个人健康与否,很大程度上跟心理状态有关。

心态不好,没气找气的老人更赌气:人们经常由于不满意或受指责而赌气。

每个人大概都会有赌气的时候,只是程度某男子由于不满银行排队时间过长,就分100次,每次1元,取出100元钱。

这种赌气自己。

闷气:闷气多发生在夫妻之间,两人一生气就没完没了,谁也不和对方说话,绷着脸,这种闷气也是一种“冷暴力”,无形中会对人体进行伤害。

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虚生百病的意思

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虚生百病的意思

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虚生百病的意思
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虚生百病”这句话到底是啥意思。

其实啊,这话说得特别实在。

你想想看,咱们平常要是总觉得身体这儿不舒服那儿不得劲,好多毛病堆一块儿了,追究起来,根源往往就在一个“虚”字上。

这“虚”可不是说咱们故意装虚弱,而是身体内部的一种状态。

就好比一辆车,零件松了,油不够了,动力不足,那跑起来能顺溜吗?咱们的身体也一样,要是虚了,抵抗力就弱了,各种病菌、病毒啥的就容易钻空子,病也就跟着来了。

比如说,有些人老是容易感冒,风一吹就中招,这可能就是身体太虚啦。

还有那些经常觉得没力气,干啥都提不起精神的,也是虚的表现。

再比如,晚上睡不好觉,白天恍恍惚惚的,这也是身体在提醒你:“主人,我虚啦,得注意啦!”
“虚生百病”这句话真不是吓唬人的。

你看,气血虚了,脸色就不好,头发也掉得厉害;脾虚了,胃口就差,吃啥都不香;肾虚了,腰酸背痛,精力也跟不上。

那怎么才能不让自己虚呢?这可得好好说道说道。

得吃好喝好,不是让你胡吃海塞,而是要营养均衡,该有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都得有。

然后呢,得睡足觉,别老熬夜,晚上是身体自我修复的时候,你不好好睡,它怎么给你加油打气?还有啊,别一天到晚坐着不动,得适当运动运动,出出汗,让身体的气血流通起来。

呢,记住“夫众病积聚,皆起于虚,虚生百病”这句话,时刻提醒自己照顾好身体,别让“虚”这个家伙钻了空子,咱们才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可别不当回事儿,不然等病来了,那可就遭罪啦!。

百病从虚而入百病由气而生

百病从虚而入百病由气而生

百病从虚而入百病由气而生一位河南老中医的自述中医学是一门伟大的科学宝库,我们应当努力的去挖掘它,并加以提高。

本人是河南省信阳人氏。

祖上世代中医,据老辈人传,是名医张仲景的后代。

长期以来,对祖国的中医学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但也发现了一些新问题,提出一些新观点,以供中医学界的专家人士进行论证和研究。

本人今年57岁,16岁起就跟随父亲学习中医,至今已有40余年。

在这4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本人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从而也发现了传统中医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不管是在辩证上,还是在治疗方法上,都不能完全的适应病人的需要,应该进行进一步完善,添加新的内容使中医学得到更大的发展。

下面是本人提出的新观点和新问题。

虽然我不敢说十分正确,但就我长期给病人的治病的的效果证明,基本上还是比较准的。

我要提的有以下几点:人体内科的发病的基本原理有两个概念(一)百病从虚而入(二)百病由气而生中医内科病的治疗范围极广,由五脏六腑导致的内科病患者众多,发病率极高,病人层出不穷,处处皆是。

人体内科病的发病几率在人群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占人群总发病率的70%以上。

(1)百病从虚而入俗话说:体虚多病,体弱多病。

体虚就易病,虚病有四种(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临床上有些病人的只占一虚,有些病人占二虚,还有些病人占二虚以上,四虚占全,即全虚。

虚的越少,病越轻,虚的越重、越多,病越重。

人体一虚,病人就失去抵抗力,病邪就容易侵犯人体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我发现每个病人的病都有虚的一面,其所谓不虚不病,有病就虚。

正所谓中医学所讲正不胜邪。

1)气虚人体的五脏都有气化的功能,即肺主气,肺有肺气,脾有脾气,胃有胃气,心有心气,肝有肝气,肾有肾气。

五脏气化功能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抵抗能力的强弱。

各个脏器出现气的不足或者气虚,都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那个脏器气的功能下降,那个脏器就要发病。

气虚有以下几种:1.脾气虚的病人:胸闷气短,肢体浮肿,多汗易感冒。

2.中气虚的病人: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道家养生# ● 人体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气来清除它们,但人的血气因为垃圾的增多和血脉的阻塞而减少,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这也正是人衰老的机理。

所以,人要想健康不老,就要:1)减少体内的垃圾;2)增加血脉经络的畅通;3)增加体内的气血。

浅谈血气盛衰梁全龙(仅供参考)所谓“气”,是指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在生理上具有保持活力、温暖人体、防御外邪等功能。

“气”就像是人体的“汽油”,推动五脏六腑的运行,使体表保持正常,防御各种病毒入侵。

中医所说的“血”则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西医讲的流动在脉管中的“血液”,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其二是指与“气”同在的运行载体,中医有句话叫“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推动血的运行,血濡养气的充盛。

如果把人体比作生长植物的话,气就是阳光,血就是雨露,二者共同作用于人体,使其茁壮成长。

这一点,不仅对整个人体如此,对每一个脏腑也是如此。

气和血可以在人体的一些细节中发现出来,只要分辨出这些小细节,就能认清各个脏腑气血的运行状态,有助于预知疾病、保持健康。

1.望眼睛主要看眼睛的色泽和清澈度。

小孩子都有一双清澈的眼睛,而“人老珠黄”一般是形容中年人。

眼睛清澈明亮、神采奕奕,说明气血充足;眼白的颜色混浊、发黄,就表明肝脏气血不足;眼白与肺和大肠的关系密切,如果眼白有血丝,多为肺部和大肠有热;眼袋很大则说明脾虚;眼睛干涩、眼皮沉重,也代表气血不足;如果两目呆滞,晦暗无光,是气血衰竭的表现。

2.望耳朵耳朵是人体的缩影,几乎所有脏器的变化都能从耳朵上表现出来,其中关系最密切的就是肾。

人常说“耳朵大有福”,耳朵厚大的人,是肾气充足的表现;耳朵薄而小的人,多为肾气亏虚。

耳朵较大,柔软,肉多骨少,耳垂饱满,表明这个人先天的营养状况很好;耳朵偏小,僵硬,肉少骨多,耳垂薄,代表这人的体质属于先天不足。

耳朵色淡白,多见于风寒感冒,也见于阳气不足的人;耳朵红肿,多是“上火”的表现,常见于肝胆火旺或湿热;耳垂上有一条明显斜线纹,说明心气虚;耳鸣和耳聋则都说明肾气虚弱。

从“百病皆生于气”谈养生要旨

从“百病皆生于气”谈养生要旨

从“百病皆生于气”谈养生要旨气在中医的概念里是一个比较难以描述的定义,广义上来说,气可以囊括所有中医学中的概念,可以大概分为经络之气、脏腑之气、天地之气、疫疠之气、六淫邪气、水谷之气、元气、清气、宗气、寒热温凉四气、水气、正气等等,几乎可以用来说明所有的问题,包括有形的或是无形的。

“气”字在《黄帝内经》当中,出现了3000多次,是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整个《黄帝内经》都在讲这个“气”。

“气”既是维持我们生命力的一种精微的物质,也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能力。

它是物质、功能、能量,也是信息。

气的运行通道就是经络。

人体的呼吸吐纳、水谷代谢、营养输布、血液运行、津流濡润、抵御外邪等一切生命活动,都是通过气的作用来实现和维持的。

1 “百病皆生于气”解析《素问·举痛沦》中“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说明很多致病原因,皆可影响气的活动,使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病。

王冰说:“夫气之为用,虚实逆顺缓急皆能为病。

”张介宾亦曰:“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

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

表明了各种致病因素只有在造成气机失调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疾病,故云“百病生于气”。

总之,说明气和许多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临证时须详细诊察,找出致病的原因。

狭义上说的“百病生于气”的气,指的就是根据气的充盈状态和运行状态而形成的几种常见问题:气不足、气有余、气不畅等①。

中医认为致病的因素有三类病气(邪气):即外感六淫之气,内伤七情之气,内外邪气并合。

这三类病气可以伤经、伤络、伤脏、伤腑,或在表、或在里,皆由于气机失宜。

关于气对机体健康的调控作用,中医学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论述。

中医病机学也是与气有关,即阴阳气的虚实、五行气的乘侮、脏气的盛衰、而病证源于气乱,故每一病证多有其不同的气失调的内因,故古人有“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的总结。

百病起于气:中医气机调摄法

百病起于气:中医气机调摄法

百病起于气:中医气机调摄法气,是中医重要的理论之一,也是人体内在运行的基本物质。

中医认为,“气为先,血为随”,强调气的调畅与均衡对于维护人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气机调摄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调节人体气机的运行,以达到治疗疾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从中医气机调摄法的相关理论、常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医气机的基本概念气机是中医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涉及到阴阳五行、经络脏腑等多个方面。

中医认为,气贯通整个人体,运行不息。

正常情况下,气机流畅,经络通畅,脏腑功能正常。

一旦气机不畅,则会出现各种病证。

因此,中医强调调摄气机的重要性。

气机调摄法的基本原则顺势调适:根据四时变化、阴阳盛衰等自然规律,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作息和饮食起居。

和为贵:强调在情志、饮食、作息等方面要讲究和谐平衡,避免过犹不及。

因势利导: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因情因势因候施治。

活血通络法活血通络法是中医常用的气机调摄法之一。

通过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使气血畅通、营卫互济,达到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功效。

例如可以通过推拿按摩、穴位按揉等手法进行治疗。

药物调摄法药物调摄法是指通过吃药来调节气机。

常用的有一些温经散寒、益气固表、祛风透窍等方剂药物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的气机运行状态。

饮食调摄法“药食同源”是中医饮食调理的重要理念。

利用一些具有温补、清热等功效的食材配伍制成一些具有特殊功效的药膳,来辅助调摄身体的气机。

气功养生法通过练习气功来调摄身体的气机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

比如太极拳、气功疗法等,都可以帮助人体改善气机运行状态。

注意事项谨慎使用药物:在使用药物进行调摄时要遵医嘱使用,避免滥用或者依赖药物。

合理饮食:饮食调摄应根据个体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饮食方式,避免过于偏颇。

定期锻炼:适量锻炼可以增强体质、改善心肺功能,有助于身体健康。

总之,中医气机调摄法是一门宝贵而丰富的传统医学疗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适当方式来进行体验和实践,以期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功效。

中医对虚的描述的经典条文

中医对虚的描述的经典条文

中医对虚的描述的经典条文
中医对“虚”的描述有很多经典的条文,以下是其中一些:
1.“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黄帝内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虚证,应该采用补益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实证,应该采用泻下法进行治疗。

2.“气血虚则百病生,气血实则百病愈。

”——《黄帝内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气血虚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而气血充盈则可以治愈疾病。

3.“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

”——《黄帝内经》这句话的意思是,阳虚会导致身体外部感到寒冷,而阴虚则会导致身体内部感到热。

4.“久病必虚。

”——《黄帝内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长期患病会导致身体虚弱。

5.“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黄帝内经》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身体正气充盈,外邪就不能侵入人体导致疾病。

百病生于气

百病生于气

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黄帝内经有这样的记载:怒则气上,意思是说,人在发怒的时候,气就会往上走,就会怒发冲冠,所以为什么有脑血管类的病人最忌讳发怒。

发怒的时候气就会往上冲,脑血管就会破裂,出现脑溢血而危及生命。

怒则气上还会导致肝郁气滞,又会造成肝气犯胃而使食谷不化出现消化不良,胃胀、腹胀气的病症。

吃什么拉什么,大便不成形。

因为气全都雍在上边了,而下焦的气虚了就没有力量去让大便成形了,这就是怒则气上在我们身上所表现的一些现象。

喜则气缓:过喜则心神涣散,喜乐超过正常限度,气就散掉了,过喜和过怒都会导致人生病或死亡。

在中国古代就有因大笑而死亡的人。

宋代的抗金名将牛皋听到金兀术被杀以后,就大笑而亡了,这就是他的气一下就散掉了。

老年人最容易过喜,见到自己的子女大喜过望,就容易喜则气缓,心脏病就容易发作,所以做儿女的就不要等到过节了才想起回家去看老人,免得造成喜伤心的事情。

悲则气消:中医认为,人在哭的时候就会神魂散乱,气就会短,我们会发现大哭的人越哭气就会越短,最后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这就是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人受到惊吓或恐惧的时候,气就会下陷,上焦气就完全闭住了,下焦都打开了,就会出现大小便失禁等表现,这都是因为气往下走,人体一下故摄不住,瞬时间全泄了。

寒则气收:人体过冷气就会往里收,人体的经络,神经,血管,肌肉等都有各自的自保功能,首先要保住五脏,所以人在冷的时候身体都是圈在一起,没有全身舒展开避寒的。

天气冷了,人体的肌肤就会收紧关闭,以保护五脏处于保暖状态。

这时的气要收回到中焦来,也就是暂时先收回到身体的腹部以上,也就是中焦以上,人体这时就会感觉下肢发冷,手脚冰凉的现象。

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当人体受到惊吓的时候,就会出现精神错乱,食欲不振,害怕声响,比如有胃病的人就会出现:“闻木声则惕然而惊”。

就是说听到响声就会吓一跳,这种病人最喜欢安静,最怕突然的响声。

二字的中医名词解释

二字的中医名词解释

二字的中医名词解释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且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疗法方法。

其中,有许多以两个字组成的中医名词,这些名词既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医治疗实践中的核心内容。

本文将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二字中医名词进行解释,并探讨其在中医学中的意义和应用。

1. 气血:气血是中医理论中常用的重要概念。

气指的是人体内的生命能量,血则代表着体内的营养物质。

中医认为,气血的运行和调理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气血的流通畅通可以保证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的正常功能,而气血的不足或不畅则会出现各种疾病症状。

2. 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最基本的二元对立概念,代表着事物相对的属性和变化。

阴与阳相辅相成,在人体内互相依存,相互制约。

阴阳的相对平衡维持了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治疗常以调节阴阳的平衡为基础,通过药物、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人体健康。

3. 脏腑:脏腑是中医学中对人体内脏器官的统称。

中医将人体的脏腑视为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整体,各个脏腑有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通过脏腑的调节、平衡,可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脏腑的平衡与协调是维持人体机能正常运行的关键。

4. 经络:经络是中医学中描述人体内经脉运行状态的概念。

经络是一种无形的能量通道,与脏腑、组织、肌肉等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经络的通畅与否直接影响着气血的流通和脏腑的功能。

通过调整经络的状态,中医可以诊断和治疗疾病,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按摩、草药等。

5. 平和:平和是中医理论中对身体健康状态的描述。

平和是指人体内部各个方面的平衡稳定状态,包括阴阳、气血、脏腑等的平衡。

中医强调平和状态的重要性,认为只有身体内外各方面都保持平和,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6. 虚实:虚实是中医诊断和治疗中常用的描述。

虚指的是身体的功能不足,实则表示功能亢进或过盛。

中医通过判断病情的虚实来指导治疗方向和方法选择。

对于虚症,常采用调补方法,通过药物或食疗等方式来滋补身体;对于实症,常采用清热、解毒、泻下等方法来平衡体内的热毒。

百病源于气不足

百病源于气不足

百病源于气不足慧福生命文化《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张介宾注:“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

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

”“百病生于气”的观点表明,致病因素是造成人体气机失调后而导致疾病发生的,所以,治疗百病当以调气为要。

为何“治百病调气为要”气机调畅则五脏六腑功能正常进行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机调畅则五脏六腑气化功能正常进行,反之气机失调则五脏六腑气化功能失常,机体新陈代谢失衡,势必百病丛生。

因而在病理情况下,必须注重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采取“补其不足,损其有余,郁者散之,散者收之,上者降之,下者升之”的方法,使气机升降出入失调归于相对平衡协调的正常状态。

如《灵枢·刺节真邪》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景岳全书》“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

故其在外,则有六气之侵;在内,则有九气之乱。

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变态,莫可名状。

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

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所以病之生也,不离乎气;而医之治病也,亦不离乎气。

但所贵者,在知气之虚实,及气所从生耳”。

由此看来,“百病生于气”的观点对后世医家影响深远,在疾病的治疗中尤其强调“调气为要”的疾病治疗观。

同时还应保养精神,益气全形,形与神俱,尽终天年,使气不“上”不“下”,不“缓”不“消”,不“收”不“泄”,不“结”不“乱”,从而使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归于正常,以达到《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之“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调“气”可使病理产物顺利排出体外气机失调会导致“痰瘀湿滞”等病理产物在体内的淤积,而痰饮、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是导致疾病发生和复杂多变的病理基础,所以在疾病的治疗中调“气”为首要,正如《丹溪心法》所说“顺气为先”;“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病两个字“虚”与“气”!(百病虚入.百病气生)人体内科的发病的基本原理有两个概念(一)百病从虚而入(二)百病由气而生中医内科病的治疗范围极广,由五脏六腑导致的内科病患者众多,发病率极高,病人层出不穷,处处皆是。

人体内科病的发病几率在人群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占人群总发病率的70%以上。

(1)百病从虚而入俗话说:体虚多病,体弱多病。

体虚就易病,虚病有四种(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临床上有些病人的只占一虚,有些病人占二虚,还有些病人占二虚以上,四虚占全,即全虚。

虚的越少,病越轻,虚的越重、越多,病越重。

人体一虚,病人就失去抵抗力,病邪就容易侵犯人体从而引起疾病的发生。

我发现每个病人的病都有虚的一面,其所谓不虚不病,有病就虚。

正所谓中医学所讲正不胜邪。

1)气虚人体的五脏都有气化的功能,即肺主气,肺有肺气,脾有脾气,胃有胃气,心有心气,肝有肝气,肾有肾气。

五脏气化功能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抵抗能力的强弱。

各个脏器出现气的不足或者气虚,都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那个脏器气的功能下降,那个脏器就要发病。

气虚有以下几种:1.脾气虚的病人:胸闷气短,肢体浮肿,多汗易感冒。

2.中气虚的病人:胃下垂,脱肛,子宫脱垂。

3.胃气虚的病人:消化力差,不思饮食,食后腹胀。

4.心气虚的病人:心悸气短。

5.肝气不和的病人:急躁易怒,心胸胀满,两肋胀痛。

6.肾气虚的病人:腰膝酸软,肢倦乏力。

2)血虚血是人体生命的源泉,血是生命重要的物质基础。

人体缺血或失血过多,就有生命的危险。

通常上说的缺血,贫血,心脏供血不足,心肌缺血,大脑供血不足,大脑缺血,都属于血虚的范围。

血虚,即人体的血少,就是人体的血液达不到一个正常人的血容量。

血虚容易患病。

血虚的人脉象大都细小,皮肤颜色都呈黄色,面色萎黄。

血少不能充盈血管,就会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大脑供血不足,还会导致心脏缺血,大脑缺血,还会导致其他器官供血不足。

又能引发人体各个组织细胞的供血不足,就会出现头晕、头痛、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噩梦、盗汗、肢倦无力等,更有甚致血虚生风、肢颤麻木出现虚脱等症,危害人的生命安全。

3)阴虚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阴阳是代表各个器官的属性,阴阳平衡是人体的关键。

人体阴阳平衡,人就不会发病。

反之,脏器就要发生毛病。

中医所讲的阴,是指人体的精液,血液,养料等有用物质,这些东西是生命的物质基础,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东西。

这些物质就相当于机器的机油,一个机器有了机油,就能开响发动机。

然后发动机就发热,产生动力,为人类造福生产。

人有了血液,津液,养料就会有温度,就有生命。

人就能工作,劳动。

这些都是阴的气化功能。

人体没有阴的内在基础,也就没有生命,没有人类。

不光是人离不开阴的滋养,世界上所有的有机体都是这样,没阴就不能存活。

所谓中医理论中讲到阴平阳和,阴平阳秘的说法是非常科学的。

阴虚,就是人体的血液、津液、营养处于相对减少的状态,则必然会出现阴虚生内热,阴虚生火,阴虚阳亢的现象。

病人便出现一系列发热上火,引发多出炎症的发生。

4)阳虚阳是热的代名词,动为阳,静为阴,阳刚之气,阳刚之躯,阳是人体外在的表现。

一个人的阳气充足则精神饱满,精神焕发,劲头十足,这些都是阳的作用。

阳的生存是以阴做内在基础的,没有阴做内部给养,阳的外在形象就无法存在,人体阴阳至关重要,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平阳和,缺一不可。

当一个人出现阳虚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阳虚生寒。

也就是说阳虚会导致寒症的出现。

如畏寒怕冷,四肢不温,手足发凉,肢倦无力,风寒湿痹,肢体浮肿,畏寒冷痛,肠寒腹痛,肠鸣泄泻,宫寒不孕,宫寒小腹痛,痛经,心率过缓,血压下降,阳痿早泄,甚至还会出现四肢厥冷,脉微昏迷,大汗淋漓等亡阳危症。

中医学的阴阳学说是非常科学的论断,阴阳学说不但用于说明人体的内部结构,生理功能,还应用于人体的病理变化,辩证和施治。

求得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病的最终目的。

阴阳学说还能应用于说明宇宙间的任何问题,阴阳学说是一门伟大的学说,中医阴阳学说是一门伟大的科学。

(2)百病由气而生气大伤肝,怒则气上,悲则气下,喜则气缓,思则气结,惊则气伤,恐则气逆,忧则气郁,即七情,即人体的七种情志,内因七情都能导致人体发病。

本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由怒、气导致的病人的发病率极高,有一半以上内科病人的病患大多由气而产生。

可是这些由气而产生的病患西医的仪器却无法查出,西药更没有解气的药物。

人体的虚证仪器也无法查出。

仪器只能找有形的病变,然而仅靠仪器查病是不完全的,不完善的。

很多西医甚至很多中医生也只靠仪器来诊断病情,很多病人去医院看病,哪个地方有病,大夫就叫做那项检查,这些不动脑筋光靠仪器的医生未必就是好医生。

需要说明的是,仪器不是万能的,机体很多毛病,仪器并不是完全查出。

一个人的生活中,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书中也曾说过,人生是艰难的,道路是曲折的。

每天当中有顺心的事情,也有不顺心的事情。

顺心的事情,人的心情就好。

反之,人的心情就差。

工作上的压力,事业上的挫折,婚姻上的不幸,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斗争。

家庭的不和,经济学习上的压力等时有发生。

这些事情,每一个人都难以避免。

性情开朗的人就较少生病,反之思想上,精神上受到压抑,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肝主情志,肝喜条达而恶抑郁。

肝的情志受阻,气机就不能畅达,这样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通,气滞血瘀,引起疾病的发生。

临床上肝气不和、肝气不舒、肝脾不和、肝气犯胃、肝胃不和、肝气郁结这些病症都是由气而生。

西医中所讲的精神分裂症,精神抑郁症,神经官能症,多虑症,狂躁症等病症的发病机理都与气有关。

食道癌,胃癌,乳腺癌,子宫癌,子宫肌瘤,息肉等其他各种癌症,肿瘤的发病机理也与气息息相关。

气滞血瘀,气血不通,血瘀成瘤。

同时,我发现,由气导致的肿瘤、癌症发病率极高。

下面我要讲的是中医内科病的5个特点普遍性,规律性,多发性,关联性,季节性中医内科病的发病存在着普遍性,很多病人的发病机理大致相同,都出现一些相同或相似的症状。

疾病的发展还有一定的规律性,往往一个器官有病,能导致多种病候的出现。

而且多种病侯群的出现,又有着相互关联的因果关系。

有些病的发病则与季节有关,如春季多风症,夏季多热病,秋季多燥症,冬季多寒证。

1 普遍性普遍性指许多人患同一种病,而这一类的病患为数众多,并层出不穷。

老少皆有。

例如:肾阴虚——肝火大——胆囊炎——胃炎——咽炎等肾阳虚——脾阳虚——胃寒——脾虚泄泻(肠鸣痛)患这两种病的患者非常多见,存在着普遍性2 规律性相同疾病出现相同的症状,其病理也大致相同,病人反映出来的外在现象也基本相似,这就是疾病的规律性。

如阴虚火旺反应出来大都是火盛,怕热,多汗等体征。

阳虚寒大的病人多出现怕冷畏寒,四肢不温。

肝气不和型的都出现胃胀,心胸胀满,急躁易怒。

3 多发性多发性是指一个疾病能导致多种症候的发生,例如我家的祖传中医(40多年的临床经验)4 关联性关联性是指人体患病有着相互牵连的因果关系。

一个器官的发病,紧接着又能引起另一个器官的发病,从而引起多个器官的发病,这就是疾病的关联性。

我家的祖传中医(40多年的临床经验)5 季节性季节性,有很多疾病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如夏季来看病的多以热病上火为多,病人以炎症大为主要特征。

冬季的病人寒症比较常见,春季以风湿,风寒温热为主,秋季以燥病伤阴为多。

中医内科病的四大类型1阴虚火旺型2阳虚生寒型3阴阳两虚型4肝气不和型(一)阴虚火旺型阴虚火旺型的病人最常见,发病极高,人数众多。

以中老年人患病为主,青少年患这种类型的病也较为多见,具有普遍性。

阴虚生内热,阴虚火旺,阴虚阳亢,阴虚生火,这些病名是中医理论上常讲的病名。

阴虚则热,就是阴虚了病人就会表现出热的症候,热就是火,火大就生炎症。

中医讲火,西医讲炎症,都是同一个发病机理。

但就具体来讲,火有两种性质,一种是真火,一种是虚火。

两种火的说法是截然不同,两种火的性质也不一样。

真火真火是指病人出现高烧,神志不清,长疮,长疔。

如皮下组织炎,蜂窝组织炎,关节部位红肿发炎,肺痈,肠痈,淋巴结肿大,脑膜炎,各种急性炎症等的发病机理都是真火,是细菌导致的,还有流行感冒,病毒性感冒所引起的发烧也是真火。

这些病用西药的抗生素和抗病毒药物治疗都效果好、见效快,比中医的清热药治疗效果要好的多、快得多。

对于以上出现的这些病症,西医疗法最佳。

虚火甲亢,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心烦不眠,血象不高的发烧病人;慢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糜烂,红斑渗出性胃炎,胃充血,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甲乙型肝炎,胆囊炎,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增生;膀胱炎,尿道炎,妇科炎症以及慢性咽炎食管炎等都是由虚火形成的。

其发病机理不是由细菌和病毒引起,而是由阴虚火旺而形成的。

这些病的治疗必须采用中医滋阴降火的方法,治愈率才高。

很多阴虚火旺而引发体内多出炎症的病人常年吃西药,抗生素治疗,花费不少金钱,病还是没治好,甚至有的越来越严重。

或是有点效果,却易于反复。

阴虚火旺这类病型的发病机理。

平常好吃辛辣,失血过多,熬夜过多,好生气急躁,手术过多,刮宫引产过多,过度疲劳,性生活过度,久病体虚,出汗过多,营养不良等原因多引起。

致使体内血液津液丧失过多,导致阴虚。

阴虚则阳偏盛,出现一系列火旺的症候。

对于这类病症其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滋阴降火,滋阴潜阳。

阴虚,通常以肾阴虚为主。

肾藏精,肾生精,肾藏真阴。

肾主水,五脏都离不开水养,这与世界上所有的生物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生存。

肾阴一虚,五脏失养。

肾阴不虚,五脏充养。

? “阴平阳和,阴平阳秘”。

阴虚必生火。

肝属阳刚器官,本性属木,木能生火。

肾阴一虚,肝木失去给养,肝火失去节制,便出现火旺,随即胆囊发炎。

木能克土,脾胃属土,便可导致胃火大引发胃炎。

十人九胃,目前人群中得胃病的人数众多,西医光治胃,不知道胃炎是由肝火引起,肝火是本质。

胃炎是标,治标不治本,久治不愈。

有的人胃病喝了几年西药,甚至十几年,花了很多钱,也没能治好。

根据中医治本的原理,滋阴降火,则胃病很快能治愈。

本人每天接触的胃病患者极多,用中医治胃病,疗效快时间短,花钱少,深受广大患者的称赞和好评。

阴虚火旺引起多种病的治疗原则。

本人在4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总结了一套完整的对内科病的治疗方法,虽然用的都是古代医家的方剂,但本人发现光靠单方或者复方治疗内科病还远远不够,对于一些复杂的症候群如疑难杂症,更年期综合症,老年期综合症,久治不愈症等,必须采取多方治病,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阴虚火旺型的治疗方法:滋阴降火为原则肾阴虚:六味地黄汤是肾阴虚的基础方剂。

如果病人只有肾阴虚症,没有出现上火症状者,就只用六味地黄汤。

如果出现口干,咽燥,说明阴虚已经开始生火,知柏地黄汤治之。

阴虚生火,肾阴虚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很快会导致肝生火。

即肾阴虚→肝火大→胆囊炎→胆结石肾阴虚,病人则出现腰酸腿软,腰胀腰痛,头晕头痛,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健忘,性功能减退,遗精早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