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肠综合征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合集下载

短肠综合征的护理措施

短肠综合征的护理措施

短肠综合征的护理措施概述短肠综合征是指由于大部分小肠切除或功能丧失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并发症。

它是一种严重的胃肠道疾病,患者通常需要依赖输液、肠外营养支持或其他治疗手段来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

在短肠综合征的护理中,主要目标是减轻症状、维持营养和水电解质平衡,并提供相关支持和教育。

护理措施1. 营养支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营养途径,包括放射性肠外营养 (TPN)、肠内营养 (ENT)等。

在TPN和ENT的选择上,应根据患者的消化功能、肠道残留功能、肠壁的吸收和排泄功能等综合因素进行判断。

•针对不同的营养需求,提供个性化的饮食和营养配方,包括高蛋白、低脂、低糖等适当比例的配方,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定期监测患者的营养状态,包括体重、BMI、血液营养指标等,及时调整营养方案,确保营养充足。

2. 水电解质平衡•定期监测血液电解质水平,包括钠、钾、钙、镁等。

如发现异常,及时调整输液方案和补充相应的电解质。

•鼓励患者适量补充水分,以保持良好的水平衡。

根据患者的情况,可以采用口服补水还是静脉补水。

3. 肠功能恢复•鼓励患者进行适度的运动。

适度的运动可以促进肠道蠕动,有助于恢复肠功能。

•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来刺激肠道蠕动,如促胃肠道动力药物。

4.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预防感染:保持患者周围环境的清洁、合理使用抗生素、定期更换造瘘管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腹泻的处理:根据腹泻的原因,使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控制,如止泻药、肠道黏膜保护剂等。

•防止蔓延性血栓静脉炎 (DVT):采取适当措施,如使用弹性袜、早期床边活动、药物预防等,以防止血栓的形成。

•防止腹腔积液和腹膜炎:适当使用抗生素、定期行腹腔引流及腹膜透析等,以减少腹腔积液和腹膜炎的发生。

5. 心理支持和教育•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和家属应对疾病带来的压力和焦虑。

•提供关于短肠综合征护理的教育,包括营养支持的重要性、急性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生活质量的提升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肠道疾病护理计划

肠道疾病护理计划
护理诊断
预期结果
护理措施
1.疼痛:与疾病和手术有关
1.病人自觉疼痛减轻
2.能运用放松技术缓解
1.与病人交谈了解病人心理状态
2.解释引起疼痛的原因及找缓解疼痛的方法。
3.观察疼痛的性质程度。
4镇痛药物应用。
2.有体温改变的危险:与疾病有关
体温在37度以下
1.测量体温4小时一次
2.38℃以上给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3.营养支持。
3.有感染的危险
病人没有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1.观察体温变化
2.协助翻身拍背鼓励咳嗽咳
4.恐惧:与知识缺乏有关
5.营养失调:与进食不足有关
病人能保持情绪稳定
1.安慰体贴病人
2.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
1.病情允许可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
2.少量多餐利与肠道吸收
3.遵医嘱输液
6.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1.病人不口渴粘膜湿润
2.生命体征平稳
1.记录生命体征记录引流液性质及量
4.观察病人尿量
肠道疾病病人的标准护理计划

短肠综合征外科护理

短肠综合征外科护理

短肠综合征外科护理发表时间:2012-04-05T14:41:29.4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5期供稿作者:张立辉杨路刘秀敏臧海香[导读] 感染:多因中心静脉置管时间较长;肠外液中营养物质高,利于细菌繁殖;病人营养差,抗病能力低下造成。

张立辉杨路刘秀敏臧海香(鸡西市人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158100)【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0336-02 【摘要】短肠综合征是指大段小肠切除后,残存的功能性肠管不能维持病人营养需要的吸收不良综合征。

目的讨论短肠综合征外科护理。

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

结论准确记录腹泻的次数、量和形态,观察粪便中是否带血;腹泻严重、全身症状明显的病人应卧床休息,注意腹部保暖,可用热水袋热敷腹部,以减弱肠道的运动,减少排便次数;排便频繁时,因粪便的刺激,可使肛周皮肤损伤,引起糜烂及感染。

排便后应用温水清洗肛周,保持清洁干燥,涂无菌凡土林或鞣酸软膏以保护肛周皮肤。

【关键词】短肠综合征外科护理短肠综合征是指大段小肠切除后,残存的功能性肠管不能维持病人营养需要的吸收不良综合征。

本病常发生于广泛的肠切除后,常见病因有肠扭转、腹内外疝绞窄、肠系膜血栓栓塞或血栓形成等。

此外,较长肠段的功能损坏如放射性肠炎,或外科手术如空肠结肠吻合或胃回肠吻合,也可产生类似的临床综合征。

部分小肠切除后,残留小肠将逐步发生适应性代偿改变,病人能够耐受,不发生症状。

十二指肠、近端空肠和远端回肠是小肠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这段肠道的切除可加重水、电解质的失衡,导致短肠综合征。

1 一般护理(1)腹泻的护理:准确记录腹泻的次数、量和形态,观察粪便中是否带血;腹泻严重、全身症状明显的病人应卧床休息,注意腹部保暖,可用热水袋热敷腹部,以减弱肠道的运动,减少排便次数;排便频繁时,因粪便的刺激,可使肛周皮肤损伤,引起糜烂及感染。

排便后应用温水清洗肛周,保持清洁干燥,涂无菌凡土林或鞣酸软膏以保护肛周皮肤。

短肠综合征 护理

短肠综合征 护理

③Pathogeny病因及发病机制:
导致短肠综合征的原因有很多,成人短肠综合征是由于小 肠因反复发作性疾病,如克罗恩病、放射性肠损伤或反复发作 的肠梗阻、肠外瘘而多次被切除所致,也可因血管疾病如肠系 膜血管发生梗塞,急性肠扭转,或是外伤性血管破裂、中断, 大量小肠因缺血坏死而被切除。
发病机制 主要是因为广泛肠管的丢失使得肠道吸收面积减少,无法吸 收足够的三大营养素及其他微量营养物质,导致能量不足、维 生素及微量元素的缺乏、水电解质紊乱等。另外,大量胃肠道 激素的丢失,导致肠道的动力、转运能力及排空能力发生改变。 。
④临床表现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早期的腹泻和后期的严重营养障碍。
短肠综合征的症状一般可分为失代偿期、代偿期、代偿后 期三个阶段。
失代偿期即第一阶段,是指大量小肠被切除后的早期,残 留的肠道不但不能吸收水与营养,还丧失了胃、胆道、胰腺分 泌的消化液,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多数病人并不十分 严重,少数病人每天腹泻量可高达2L,稀便中含钾量可达 20mmol/L,因此出现水、电解质、酸碱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 代偿期亦称第二阶段,是经处理后,机体的内稳态得以稳 定,腹泻次数减少,小肠的功能亦开始代偿,吸收功能有所增 强,肠液的丧失逐渐减少,肠黏膜出现增生。这一阶段时间的 长短随残留小肠的长度、有无回盲部,肠代偿功能而定,最长 可达2年,一般在6个月左右。
目录
一、定义及疾病介绍 二、疾病治疗
三、疾病预后及预防
四、疾病护理
一、定义及疾病介绍 ① Definition :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 SBS)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小肠消化吸收面积大量减少而引起 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 有报道SBS发病率约为百万分之一。绝大多数SBS是后天 获得的,仅有少数儿童是先天性的短肠。大多数SBS是因为各 种腹部疾病手术治疗过程中广泛切除小肠所致,也可由小肠短 路手术造成,极少数是由于大段肠管功能丧失引起。由于残余 肠管过短,营养物质吸收消化障碍,可表现为腹泻、脂肪泻、 体重下降,严重者甚至会危及生命。此类患者多不能正常饮食, 有些通过积极恰当的肠康复治疗后可恢复经口饮食,但有些则 需终生依赖肠外营养。

短肠综合征病人标准护理工作计划

短肠综合征病人标准护理工作计划

短肠综合征病人标准护理工作计划短肠综合征病人标准护理工作计划短肠综合征病人标准护理工作计划短肠综合征是因不同原因切除大部分小肠后造成小肠吸收面积不足而引起的临床病征和病理生理紊乱,以腹泻、消瘦和营养不良为特征的症状群,有很高的死亡率。

治疗上早期常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tpn)补充足够的水分、电解质、微量元素和营养物质,以维持病人氮平衡。

经过6-12个月静脉营养支持后无明显好转者,则可考虑行小肠倒置术。

其护理要点是:针对病人早期水样腹泻做好皮肤护理以及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给予tpn支持,尽早由静脉营养过渡到肠道营养,促进肠代偿适应和保证足够营养摄入,满足机体的基础代谢。

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②体液不足;③电解质紊乱;④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⑤潜在并发症--急性肺水肿;⑥潜在并发症--感染;⑦知识缺乏:营养支持方面的知识。

一、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相关因素:1 因素、频繁而大量的腹泻致营养成分丢失过多。

2 小肠吸收面积剧减致吸收能力减弱,营养物质摄入不足。

3 肠道病变致吸收、消化功能降低。

4 发热致代谢增强。

主要表现:1 病人精神委靡、体重持续减轻、疲乏无力、肌萎缩、贫血貌、低蛋白血症。

2 皮肤弹性差,粘膜干燥,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进行性脱水致血容量不足。

3 手足搐弱、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长期缺钙,可有骨质疏松、软骨病。

护理目标:1 病人获得足够的水分和营养,体重稳定或体重逐渐增长。

2 病人酸碱失衡得到纠正,生化检查在正常范围。

护理措施:1 给病人使用输液泵恒速输入tpn液,因为tpn输入太快可致高血糖危象(因为胰岛素的产生可能赶不上血糖负荷的增高)。

2 使病人熟悉tpn的组成成分:葡萄糖、氨基酸、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胰岛素、脂肪乳剂。

3 为病人合理选用静脉,保持输液通畅,最好采取中心静脉置管或使用留置针,保护周围静脉。

4 按医嘱输20%白蛋白、同型新鲜血浆、全血,以纠正低蛋白血症,增强病人抗病力。

1例超短型婴儿短肠综合征营养康复治疗和护理

1例超短型婴儿短肠综合征营养康复治疗和护理

1例超短型短肠综合征患儿营养康复治疗和护理摘要:目的:研究和探索超短型短肠综合征患儿营养康复治疗和护理以及并发症的观察方法:对该名患儿实施肠外营养(PN)、肠内营养(EN)及肠康复治疗。

结果:该患儿营养状况明显改善,肠道吸收功能显著增强结论:超短型短肠综合征患儿病情重、病程长,营养康复治疗和专业细致护理是关键关键词超短型短肠综合征营养护理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 SBS)系指因各种原因行广泛小肠切除,造成剩余的功能性小肠过短而导致临床上出现消化吸收障碍、营养不良、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等表现的综合征,需要长期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PN)支持来满足其营养素和能量的供给。

而剩余小肠不足40cm者,称为超短型短肠综合征(extreme short bowel syndrome, ESBS)[1],常预后不良。

现报道我院成功治疗和护理1例ESBS的患儿。

1 一般资料患儿男,22月,G1P1,出生时体重3.5kg,足月顺产。

患儿入院前10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因阵发性呕吐伴腹痛在外院诊治,急诊摄片考虑中肠扭转,肠穿孔可能,遂于2014.2.2急诊全麻下行肠切除肠吻合+肠系膜囊肿切除术,术中切除自屈氏韧带19cm处小肠165cm,剩余小肠约23cm,回盲瓣保留。

术后开始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但患儿耐受性差,目前每日解粘液稀便7-10次,持续鼻饲1:5深度水解配方奶,每日约150ml/d,病程中体重下降1.5kg,为进一步治疗,门诊拟“肠切除术后,短肠综合征”收治入院。

体格检查:神清,精神软,全身皮肤干燥,无弹性,身长86cm,体重9kg,双肺呼吸音粗,心率90 次/ 分,律齐。

腹软,可见手术疤痕,无压痛及反跳痛,肠鸣音2~4 次/ 分。

双下肢无浮肿。

跳痛,肠鸣音2~4 次/ 分。

双下肢无浮肿。

辅助检查:血常规:RBC 3.75×1012/L,Hb109g/L。

普外科短肠综合征患者疑难病例讨论护理课件

普外科短肠综合征患者疑难病例讨论护理课件
普外科短肠综合征患者 疑难病例讨论护理课件
• 短肠综合征患者护理的重要性 • 短肠综合征患者疑难病例讨论 • 短肠综合征患者护理经验分享 • 短肠综合征患者护理研究展望
CHAPTER 01
短肠综合征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SBS)是指由于各种原 因导致肠道缩短,引起消化、吸收、 排泄等功能障碍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
CHAPTER 05
短肠综合征患者护理研究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探索
肠道微生物移植
利用健康人的肠道菌群为患者进行移 植,以重建肠道菌群平衡,减少腹泻 等并发症。
肠内营养优化
新型敷料和伤口护理
开发新型敷料,促进伤口愈合,减少 感染风险。
研究更符合患者需求的肠内营养配方, 提高营养吸收率,减少肠道刺激。
特点
肠道缩短导致营养吸收障碍、电解质 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症状,患者可 能出现腹泻、营养不良、脱水、酸中 毒等表现。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常见病因包括肠扭转、肠梗阻、肠道肿瘤等肠道疾病,以及肠道手术(如肠切 除、肠短路手术等)。
病理机制
肠道缩短后,小肠绒毛萎缩变短,吸收面积减少,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 肠道蠕动减慢,可能导致细菌过度繁殖,加重腹泻等症状。
借鉴。
团队协作与沟通技巧
团队协作
在短肠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中,需 要医生、护士、营养师等多学科 团队协作,共同制定和实施治疗
方案。
沟通技巧
有效的沟通是团队协作的关键, 护士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 能够准确传达患者病情和治疗方 案,与医生、营养师等保持密切
联系。
跨学科合作
在短肠综合征患者的护理中,需 要跨学科合作,共同解决患者面

短肠综合征的临床护理措施

短肠综合征的临床护理措施

短肠综合征的临床护理措施引言短肠综合征是指由手术切除、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小肠丧失吸收功能的一种疾病。

患者在短肠综合征的情况下,会出现严重的消化和吸收障碍,导致营养不良和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对于短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护理措施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临床护理措施,帮助护士全面了解如何更好地照顾这群患者。

1. 营养支持短肠综合征患者由于吸收功能丧失,无法通过常规的口服营养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

因此,营养支持是非常重要的临床措施之一。

1.1 肠内营养支持肠内营养支持是指通过肠道给予患者特殊的营养制剂,以恢复肠道功能和促进吸收。

常见的肠内营养制剂包括肠外制剂、蛋白水解制剂、肽化制剂等。

护士在给予患者肠内营养制剂时要注意正确的给药方式和剂量,以及监测患者的肠道反应和营养状况。

1.2 肠外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是指通过静脉途径给予患者充分的营养物质,绕过肠道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肠外营养支持通常使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输注,因此需要护士掌握相关的操作技巧和护理常识,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和静脉输注反应等。

2. 消化功能的促进2.1 药物治疗对于短肠综合征患者,促进消化功能的药物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常用的药物包括促胰岛素类药物、消化酶替代药物、胃酸抑制剂等。

护士在给予患者药物治疗时要注意全面评估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并及时记录药物的使用情况。

2.2 饮食调理饮食调理是促进消化功能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护士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饮食方案,包括低脂、低渣、高蛋白等。

此外,还应鼓励患者多食用富含纤维的食物、适量的饮水,并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饮料。

3.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短肠综合征患者由于吸收功能的丧失,容易出现一系列的并发症,包括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感染等。

因此,正确预防和处理这些并发症是护理工作中的重点。

3.1 营养不良的预防和处理营养不良是短肠综合征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并与营养师密切合作,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以确保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

1例短肠综合征早产儿的护理

1例短肠综合征早产儿的护理

1例短肠综合征早产儿的护理【关键词】短肠综合征;早产儿;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护理短肠综合征(Short Bowel Syndrome ,SBS)是指因各种原因广泛小肠切除、旷置或先天性短肠等,导致肠道有效吸收面积显著减少,残余的功能性小肠不足以维持患儿的生长或营养需求,并以严重腹泻,酸碱、水、电解质紊乱,各种营养物质吸收及代谢障碍以及体质量丢失为特征的综合征[1].SBS治疗主要为肠康复治疗,对患儿实施合理的营养支持是治疗的重要环节[2]。

本文总结了我科收治的1例SBS早产儿应用口服补液盐和米汤水保留灌肠等方法治疗及护理后,有效的提高了患儿剩余肠道的吸收及恢复能力,在造瘘术后83天,成功进行了坏死小肠切除术后的肠造口闭合术,目前患儿情况良好,现将患儿的情况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患儿,女,系孕32+3周出生,出生体重2.18kg,生后即发现患儿腹部膨隆,腹壁血管显露,肠鸣音弱,胸腹正位片检查示右下腹条状高密度影,腹部B超提示腹腔积液,考虑肠梗阻、肠穿孔、先天性消化道畸形等疾病的可能性大,生后16小时即送手术室进行了剖腹探查,根据术中探查结果进行了坏死小肠切除术、回肠造瘘术及肠粘连松解术,剩余小肠约40cm。

该患儿手术当天就留置了中心静脉置管进行全肠外营养治疗,术后3天开始建立肠内营养,同时,我们采用了口服补液盐和米汤水保留灌肠的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剩余肠道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患儿喂养的耐受性逐渐恢复,对肠外营养的依赖逐渐减小,体重增长良好,在造瘘术后83天,患儿成功进行了坏死小肠切除术后的肠造口闭合术,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目前体重4.52kg,生长情况良好。

2 护理2.1 高静脉营养液的使用合理的肠外营养配方,有助于疾病的恢复,维持胃肠功能和结构,减少并发症以及改善患儿的生存质量[3]。

医生开具医嘱时,需根据患儿实际体重、日龄等计算营养液中微量元素、液体、蛋白质、能量等相关因素具体量[4]。

短肠综合征护理ppt课件

短肠综合征护理ppt课件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 心理支持和疏导,帮助患者保持
良好的心态和情绪。
定期复查与随访
定期复查
指导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及时了解康复情况,调 整治疗方案和护理计划。
随访安排
建立随访制度,安排专人负责患者的随访工作,确保患者得 到及时、有效的护理服务。
THANKS
感谢观看
REPORTING
定义
短肠综合征是一种由于小肠吸收 面积减少引起的营养吸收不良综 合征。
病因
常见病因包括小肠切除、广泛性 肠粘连、肠扭转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临床Fra bibliotek现常见症状包括腹泻、体重下降、营养 不良、电解质紊乱等。
诊断
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如腹部X 线平片、CT等。
病程与预后
病程
病程长短取决于病因及治疗情况,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部分患者可能长期存 在。
https://
并发症风险评估
总结词
评估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包括感染、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
详细描述
短肠综合征患者容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如感染、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等。护理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和 病史,定期监测生命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同时,护理人员还需要指导患者保持 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感染的发生。
家庭成员应给予患者关爱和支持,增 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PART 05
短肠综合征的康复护理
REPORTING
WENKU DESIGN
康复锻炼指导
运动锻炼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 化的运动锻炼计划,如散步、慢 跑、太极拳等,以增强患者的体
质和免疫力。
肌肉训练

先天性短结肠病人的护理

先天性短结肠病人的护理

并发症预防
保持患者的消化道通畅,避免便秘 和腹泻的发生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
先天性短结肠病人可能会面临来自疾病 和外界的心理压力
护士应给予患者和家属的情感支持和鼓 励
心理护理
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帮助患者 积极面对疾病
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是先天性短结肠病人护理的重 要环节
护士应与康复医师合作,制定个体化的 康复计划
预防复发
提醒患者遵守医嘱,按时复诊并进行必 要的检查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先天性短结肠 病人的护理
目录 简介 饮食护理 药物管理 外科护理 并发症预防 心理护理 康复护理 生活指导 预防复发 Nhomakorabea简介
简介
先天性短结肠是一种罕见的胚胎发 育异常,导致患者出生时肠道长度 不足 本PPT将介绍先天性短结肠病人的 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
饮食护理
饮食护理
解决患者的营养需求是护理工作的重点
外科护理
外科护理
如果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护士应积极配 合手术准备工作
术前准备包括患者的饮食禁忌、患者和 家属的心理支持等
外科护理
术后护理要做好伤口的护理、 给予适当的药物和观察患者的 恢复情况等
并发症预防
并发症预防
先天性短结肠病人易发生并发症,如肠 梗阻、腹胀等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 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措施
康复护理
帮助患者进行适度的体力锻炼和康 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
生活指导
生活指导
给予患者和家属相应的生活指导,如如 何进行日常护理、如何防止感染等
定期开展患者教育活动,提高患者和家 属的护理技能和健康意识
预防复发
预防复发
护士应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配合医生进行规范治疗,预防 病情复发

新生儿短肠综合征营养康复治疗的护理对策

新生儿短肠综合征营养康复治疗的护理对策

新生儿短肠综合征营养康复治疗的护理对策【摘要】回顾我科2017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6例短肠综合患儿的详细情况,通过对其病因、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的阐述,针对上述特点予以营养康复治疗,针对新生儿的特殊性而采取有别于成人的个性化护理,探讨术后如何实施有效的营养康复治疗护理,以促进短肠综合征患儿术后残留小肠慢慢发挥代偿功能。

【关键词】新生儿;短肠综合征;营养康复治疗;护理短肠综合征(SBS)是指大段小肠切除后,残存的功能性肠管不能维持病人营养需要的吸收。

本病常发生于广泛的肠切除后。

新生儿外科中,因为各种疾病必须切除大段小肠,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短肠综合征。

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新生儿的短肠综合征危害更大,因为新生儿的肠道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不仅需要维持新生儿的正常生存,还需要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

在过去,术后并发短肠综合征的患儿死亡率很高,现在,随着对肠内外营养的深入研究,同时对短肠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和代偿机制的进一步认识,新生儿短肠综合征的治疗和预后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生存率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全球短肠综合征发病率为1200/100000,死亡率为73 ~ 89%。

在这个领域,目前对小肠的补偿机制研究较多,但对儿童短肠综合征的长期营养状况研究较少。

本研究通过新生儿短肠综合征的出院后营养康复治疗的护理指导,了解其患儿出院后长期治疗效果。

1.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我科2017年1月~ 2019年12月16例小肠部分切除后并行高位肠造口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的病例,其中男性12例(75%),女性4例(25%)。

入院年龄为患儿出生后1d ~ 2个月,中位年龄为(20±1.6)天。

这16病例具体病因如下:肠闭锁2例(14.2%),坏死10例(66.6%),神经节细胞异常2例(19.0%),为全结肠或全消化道无神经节,肠扭转1例,肠穿孔1例。

1.2病因,病理,症状和在院治疗情况由于广泛的小肠切除术(包括部分结肠切除术)引起的短肠综合征,剩余的功能性肠不能维持患者的营养需求。

短肠综合症干预护理

短肠综合症干预护理

药物治疗干预
药物治疗是短肠综 合症干预的重要手 段之一,可以缓解 症状、预防并发症 的发生。
药物治疗干预应根 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包括抗生素、 止泻药、营养补充 剂等。
药物治疗干预需在 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患者应按时服药 、不擅自停药或更 改剂量。
药物治疗干预过程 中需密切观察患者 的反应,及时调整 治疗方案,以确保 治疗效果。
康复训练:进行 针对性的肠道康 复训练,如腹部 按摩、肠道体操 等,有助于改善 肠道血液循环和 消化能力。
避免剧烈运动: 避免剧烈运动对 肠道产生不良影 响,如过度拉伸 肠道等。
运动和康复训练 注意事项:在运 动和康复训练过 程中,应注意适 量饮水、保持良 好作息习惯等, 以促进肠道健康。
心理和社会支持
护理要点:加强营 养支持,注意饮食 卫生,保持良好生 活习惯
康复指导:指导患 者进行适当运动, 增强体质,提高免 疫力
短肠综合症的 日常护理指导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指导:遵 循少食多餐原 则,避免过度 饱胀,选择高 营养、易消化、 低刺激的食物。
运动与休息: 适量运动,避 免剧烈运动, 保证充足的休 息时间,避免
饮食调整干预
增加热量摄入:提 供高热量、易消化 的食物,以满足身 体需求。
控制食量:避免过 度进食,以免加重 肠道负担。
调整饮食结构:增 加蛋白质、脂肪的 摄入,减少碳水化 合物的摄入。
保持水分平衡:适 当补充水分,预防 脱水。
并发症预防和处理
预防措施:定期监 测,及时发现并处 理并发症
处理原则:根据并 发症类型采取相应 治疗措施,如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等
保持积极心态,增强战胜疾病 的信心。
寻求社会支持,与家人、朋友 和医护人员保持沟通。

短P-R综合征病人的护理

短P-R综合征病人的护理

短P-R综合征病 人的护理
目录 介绍 护理建议 配合医生工作 护理小贴士 护理心得 总结
介绍
介绍
什么是短P-R综合征 短P-R综合征的症状与表现
护理建议
护理建议
安全措施 - 床栏和床垫的使用 - 预防跌倒
护理建议
药物治疗 - 药物治疗的原理 - 常用药物介绍
护理建议
日常生活护理 - 饮食调理 - 定时监测 - 生活起居
配合医生工作
配合医生工作
注意事项 - 观察病情 - 与医生沟通
配合医生工作
护理记录 问诊与辅助检查
护理小贴士
护理小贴士
护理过程中的小技巧 注意事项
护理心得
护理心得
经验分享 家属协助
总结
Hale Waihona Puke 总结短P-R综合征护理的重要性 未来可落实的护理举措
总结
再次强调传达给家属的信息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短肠综合征患儿全肠外营养的护理

短肠综合征患儿全肠外营养的护理

短肠综合征患儿全肠外营养的护理
福张琼;钱小芳
【期刊名称】《福建医药杂志》
【年(卷),期】2006(28)4
【摘要】短肠综合征系指小肠广泛切除后(保留的小肠长75cm以下)残存的功能性肠管不能维持营养需要所引起的营养吸收不良综合征。

我科于2000年6月至今收治5例因消化道疾病行肠切除术后剩余肠管约50cm(保留回盲瓣)的患儿,针对术后出现的短肠综合征,施行全肠外营养(TPN)疗法,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145-146)
【作者】福张琼;钱小芳
【作者单位】建省妇幼保健院,350001;建省妇幼保健院,3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
【相关文献】
1.短肠综合征病人的长期全肠外营养支持 [J], 周录平;杨萍
2.大鼠短肠综合征全肠外营养模型的建立 [J], 王钢乐;靳继德;宋廷惠;尉承泽;徐琪寿
3.谷氨酰胺二肽对全肠外营养短肠综合征大鼠血清蛋白及肝功能的影响 [J], 王钢乐;宋廷惠;尉承泽;冯保会;刘军;井晓瑛
4.左卡尼汀在全肠外营养大鼠短肠综合征模型中的作用 [J], 梁冰;王斯闻
5.全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在短肠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J], 黄立平;梅仕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肠综合征病人标准护理计划
短肠综合征是因不同原因切除大部分小肠后造成小肠吸收面积不足而引起的临床病征和病理生理紊乱,以腹泻、消瘦和营养不良为特征的症状群,有很高的死亡率。

治疗上早期常给予完全胃肠外营养(TPN)补充足够的水分、电解质、微量元素和营养物质,以维持病人氮平衡。

经过6-12个月静脉营养支持后无明显好转者,则可考虑行小肠倒置术。

其护理要点是:针对病人早期水样腹泻做好皮肤护理以及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给予TPN支持,尽早由静脉营养过渡到肠道营养,促进肠代偿适应和保证足够营养摄入,满足机体的基础代谢。

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②体液不足;③电解质紊乱;④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⑤潜在并发症--急性肺水肿;⑥潜在并发症--感染;
⑦知识缺乏:营养支持方面的知识。

一、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相关因素:1因素、频繁而大量的腹泻致营养成分丢失过多。

2小肠吸收面积剧减致吸收能力减弱,营养物质摄入不足。

3肠道病变致吸收、消化功能降低。

4发热致代谢增强。

主要表现:1病人精神委靡、体重持续减轻、疲乏无力、肌萎缩、贫血貌、低蛋白血症。

2皮肤弹性差,粘膜干燥,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进行性脱水致血容量不足。

3手足搐弱、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长期缺钙,可有骨质疏松、软骨病。

护理目标:1病人获得足够的水分和营养,体重稳定或体重逐渐增长。

2病人酸碱失衡得到纠正,生化检查在正常范围。

护理措施:1给病人使用输液泵恒速输入TPN液,因为TPN输入太快可致高血糖危象(因为胰岛素的产生可能赶不上血糖负荷的增高)。

2使病人熟悉TPN的组成成分:葡萄糖、氨基酸、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胰岛素、脂肪乳剂。

3为病人合理选用静脉,保持输液通畅,采取中心静脉置管或使用留置针,保护周围静脉。

4按医嘱输20%白蛋白、同型新鲜血浆、全血,以纠正低蛋白血症,增强病人抗病力。

5病人腹泻次数减少,每天大便排出量低于2L,病情稳定时,应协助病人经口摄食。

6病人开始经口摄食时,可先进单纯盐(糖)溶液,应谨慎缓慢进行,逐渐加量,渐渐过渡到要素饮食、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低脂肪、低渣饮食,促进肠代偿适应。

7每天称体重,以了解病人对营养支持的反应,是否需要对治疗方案进行新的调整。

8为病人定期复查血清白蛋白水平。

重点评价:1对比入院前后各阶段体重情况,是否有所增加。

2贫血、低蛋白血症是否有改善。

3电解质是否在正常范围。

4伤口愈合是否延期。

否平衡,每天供给的热卡是否足够维持病人的代谢和生长发育。

一、体液不足相关因素:1频繁的腹泻、呕吐,出汗多。

2低蛋白血症、高血糖。

3液体摄入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