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历史全国I卷试卷分析
2010年高考题(历史)含解析
2010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10年广东卷)14. 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A. 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B. 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C. 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D. 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题眼:古代唐宋代谏官的职能变化。
考点:古代皇权加强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
答案:D。
2.(10年广东卷)12.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 宗法制B. 郡县制C.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解析】A宗法制把家、国联系在一起,为人臣者忠于君主,为人子者孝顺长辈,忠孝观念根源于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中心的父系宗法制度。
(评:这道题可能有学生考虑到“忠君”,会选择“君主专制”,本题的干扰项有点难度。
再看源头,忠君之源,依然是宗法制。
)3.(10年新课标卷)2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
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
故选A。
4.(10年新课标卷)24.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解析: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特点与启示
从 教 材 的 使 用来 看 . 育界 已进 入 “ 纲 多本 ” 时代 。 教 一 的
国 2卷 . 其 以 中外 不 同文 明之 间 的 交 流 、 响 为考 核 主 基 尤 影 调 . 以文 明 史观 统 筹 全 局 . 同时 兼 顾 整 体 史 观 与 现 代 化 史 观 弱 化 了政 治 史 与 革命 史 的 内容 , 突 出 了经 济 、 技 、 而 科 思
好 ” 一 点 进 行 切 入 启 示 : 这 自觉 沟 通 历 史与 现 实 . 准时 政 找 热 点 与 本 学科 的切 入 点 。 7强 化 材 料 使 用 、 出能 力 立 意 . 突
向“ 目标 立 意 ” 。课 标 全 国卷 、 苏 卷 ( 2 江 如 2题 ) 山 东 卷在 三 、 维 目标 的考 查 中 . 难 以测 量 的 “ 程 与 方 法 ” “ 感 态 度 对 过 、情
想、 民族 融 合 在 文 明 演 进 中的 作 用 。非 选择 题 更 是 淡 化 了古
1 7个 省 市使 用新 课 程 实验 教 材 。 且 有 人 教 、 民 、 麓 、 而 人 岳 大 象等 多种 版 本 : s个 省 区使 用 旧课 程 大纲 教 材 。 这 种 背 景 1 在
代 与 近 代 、 国 与世 界 的 时 空 界 限 , 合 程 度 越 来 越 高 。 大 中 综 纲 全 国 1卷 . 3 第 7题 ( ) 题 “ 代 世 界 市 场格 局 的 主 要 变 3小 近 化 对 中 国经 济 发 展 的影 响 ” 考 查 了历 史教 学 中对 学 生世 界
变法 C. 康 之 变 D. 武 中兴 这 是 对 是 知 识概 念 的梳 理 试 靖 光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科)试题特点和对2010届高三历..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科)试题特点和对2010届高三历史复习的反思平和一中历史备课组高考是学生高中阶段最重要的考试,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
研究高考试题,分析应考工作的得与失,无疑会对今后的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一、试题特点1.立足知识,突出能力,在平稳中求发展。
试题突出历史学科基本能力的考查。
选择题基本上考查“阅读和提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两项能力。
非选择题则综合测试《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四项能力要求。
试题注重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
如选择题第16、20、23题等重点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掌握;第17题考查史学理论与方法;第41题C考查通过提取材料中甘地经济思想的信息并加以评价的能力。
2.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强调社会热点与学科知识的有机结合。
试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第17题强调历史研究要与时代同行;第18题展示新中国在处理重大国际问题中所秉承的“求同存异”原则;第38题既体现世界文明的多元性,又从全球视野看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历程,其中第(4)问要求总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与西欧人均GDP强劲上扬的共同经验,更凸显了时代性;三道选考题蕴含着对民族关系、政治民主化、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等具有现实意义的热点话题的关注。
选考题关注热点话题。
3、加强学科间综合渗透:试题对学科内知识的综合考查典型体现在第38题中。
其考查的范围涵盖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
试题继续坚持跨学科知识融通的命题导向。
如选择题第15题“明代福建商品经济”在选项中糅合了地理知识,第24、25题用上海世博会与中国茶文化为载体形成题组,分别考查历史、政治学科知识,第20题更是融历史、地理、物理学知识与研究性学习于一体。
非选择题第37题(地理)、39题(政治)都涉及历史素材,第38题以经济学图表资料为素材,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加以解读、分析,在巩固去年高考历史学科命题探索成果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科间的渗透与交叉。
3.强调历史材料的运用,历史学科特色明显。
历史(全国I卷)答案解析2010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Ⅰ)一、选择题 ( 本大题共 12 题, 共计 48 分)1、(4分) C 此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
注意革命党、中华民国与老农之间的联系即可。
在辛亥革命之后,老农对革命情况一无所知,这说明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
故正确答案为C项。
2、(4分) C 解答此题注意题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强调国共内战的爆发有一定因素的限制。
A项是在1924年初,会议召开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B项是在1936年底,这为即将实现的国共第二次合作铺平了道路;C项是在1945年10月,双方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D 项是在1949年,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国共和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最终国民党政府未在协定上签字。
故正确答案为C项。
3、(4分) B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时间(1960年)。
A项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可直接排除;美苏两国此时仍处于争霸时期,两国间关系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C项亦可排除;欧洲共同体作为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它的成立虽冲击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但社会主义仍是它们共同的敌人,D项亦可排除;由于1958年之后中苏关系逐渐破裂,所以为了与苏联对抗,中国不得不调整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B项。
4、(4分) A 此题考查工业革命之后法国农村的变化。
B项说法本身错误,当时法国已经开始工业革命;材料只说明了工厂在农村实行加工生产,没有体现工业化,所以C项错误;D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从“工厂”“承包商”“家庭加工”可以看出工业经济的多元结构。
5、(4分) C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注意时间(1830年)。
英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至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因而才有题中“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的说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最终形成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的确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全国卷试卷分析
命题专家认为,在命题时,适当增加材料题的比重,或者打破材料题的界限,选择题和论述题也提供材料,更多地设计新的情景,让考生运用平时学习培养出来的能力去分析解答试题。为加强考查学生的能力,应该尽可能发挥各种题型的功能,如选择题,题干尽可能用新观点、新材料、新情景。与去年一样,今年的12道选择题,情况材料涉及文字史料、表格、学者观点等,试题中几乎没有一题是对直接发问,都需要学生在新情况下运用学科知识,进行一定的思考后才能作答。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评价及试卷分析
(全国一卷)
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Ⅰ)(山西、江西、广西、湖北、河北、河南使用)历史试题着眼于对考生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引领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试题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内容分布科学合理,试题科学、规范、准确,无偏题、怪题和超纲现象,既有利于保证科学性、公平性的实现,又有利于在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基础上的发展创新。整套试题较好地体现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目标立意”的命题发展方向,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3)试卷的内容结构作了适当的微调。2009年试题,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所占分值依次为34、30、36分。而今年则调整为36分、34分、30分。 这种调整主要是跟第39题考查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
(4)地史政三科文科综合考查内容的“拼盘”的味道逐渐淡化,学科间的综合进一步加强。只是去年的试题(尤其是第39题)是历史与政治的综合与交融,而今年则变成了地理与历史的综合与交融。
一、试题评价
1.试题稳中求变。
(1)2010年试题稳定性最直观地体现在题型分值分布上。选择题第12至23题,每题4分,共48分。主观题非选择题2题:第37题为历史学科内综合题32分,共3小题,与2009一致。第39题地史政三科大综合,其中第1、4问历史题仍占20分(去年为1、2问)。这一题型分值分布,近几年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历史试题评析及2011年高考历史备考建议
喜 的变化 : 历史试题 的历史 味道浓 了, 说得更具体一点 , 试题所考查 的知识 和能
力与考生平时的学习关联度高 了。它传递 了一个信息 :我们平时 的学习是 有用 的, 更是必须强化的。在今后的高考 中, 希望这一特征能够延续下去。( ) 2 学科综
合性更强。今年的高考试题学科 问联 系紧密 , 这一特点在第 3 9题 中体现得最 明
【 解析 】 遇到此类试题考生一般要从横 向和纵 向的变化 中去发现规律 。中法
战争后清政府 的关 税权没有加强 , A错 ; C与题干 不符 ; 故 B、 表格 中关税收入逐
年 增 加 , 明 清政 府 财政 收 入 越 来 越 倚 重 商 品 流 通 。 正确 答 案 为 D。 说 1. 9 3年 , 5 11 某身 着 日式服 装 的 革 命 党 人 途 遇 一老 农 , 农 询 问其 国 籍 , 老 某 称 “ 中 华 民 国 人 也” 老 农 “ 作 惊 状 , 绝 不 解 中华 民国 为 何 物 者 ” 当被 告 知 予 。 忽 似 ,
显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 往年的综 合性 主要表现在问题的设置 , 在答 案中未见
体 现; 而今年在第 3 9题第 ( ) 1小题 的历史答案 中出现 了“ 中地理位置优越 ” 关 这
一
地理知识点 , 可见不 同学科 的命题人在制订答案时进行 了充分沟通 , 这有利于
二 、 题 解 析 试
【 解析 】 通过禅让 , 魏与西晋应属于相生关 系。 、 、 、 、 木 火 土 金 水五行的关系是
依次相生 , 隔一个相克。即木生火 、 土、 火生 土生金 、 金生水 、 水生木 ; 木克土 、 火克
l :
金 、 克水 、 克 木 、 克 火 。曹 魏 被定 为 “ 德 ” 土所 生 为金 , 土 金 水 土 , 正确 答 案 为 A。 客 观 地 说 , 道 试 题 可 以 以 考 生 课 外 知 识 的 掌 握 程 度 进 行 区 分 。但 就 依 据 这
2010年历史学科高考试题的亮点与启示
2010年历史学科高考试题的亮点与启示何成刚沈为慧高考试题具有高利害性,它不仅关系到应考学生的升学前途,还关系到一线教师的工作业绩,进而与家长的荣辱、学校的声誉有着不可否认的联系。
因此,每年的高考试题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受到如此关注的高考试题,当然也就成了许多人研究的重点问题。
中学教师研究高考试题,应当侧重于发现试题中的积极特征,以指导今后的备考工作。
根据这样的思路进行研究发现,2010年高考历史学科的试题有五个不容忽视的亮点。
一、试题亮点1.注重普通历史人物考查在当今的史学界,社会史研究方兴未艾,普通的人物个体与普通的社会群体成为史家关注的重点。
许多史书不再单纯进行宏观阐释,而是逐渐重视微观叙事。
这种叙事的中心不再局限于历史伟人,生活中的普通人越来越多地进入历史叙事的中心。
受此影响,高考题的视角也逐渐下移,命题者不断地从普通人身上找出反映历史发展脉络的信息。
比如:【例1】全国文综卷Ⅰ第15题: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题中材料出自范小方的《戴季陶传》。
尽管辛亥革命早已过去,中华民国已经建立,但“老农”却“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还说自己“非中华民国人”。
可是,这位老农能主动询问“身着日式服装”者的国籍,可见,他并非与世隔绝、排斥新生事物的陈腐古怪之人。
但从老农“惊状”与“茫然惶然”的表情上看,他肯定没有从邻人口中听说过“中华民国”。
也就是说,不知“中华民国为何物”的“老农”绝非个例。
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可见一斑。
【例2】海南历史卷第12题:1909年出版的《一个女工的青春》记录了当时一位英国女工的陈述:“当我星期天去教堂时,我不愿人们看出我是女工,因为我为自己的地位感到羞耻。
2010年高考全国卷解析
16.C 审题时一定要抓住题干中“国共关系”、“内战之不致发生”、“有确实 审题时一定要抓住题干中“国共关系” 内战之不致发生”
的保障”等有效信息的限定,利用排除法将四个备选答案一一对照有效信息的限 的保障”等有效信息的限定, 正确答案必然会符所有有效信息的要求, 项是在1924年初,会议召开后, 1924年初 定,正确答案必然会符所有有效信息的要求, A项是在1924年初,会议召开后,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项是在1949 1949年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其目的是北伐而不是为了避免内战发生 ; D项是在1949年, 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国共合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在解放战争的最后阶段,国共合谈达成《国内和平协定》,但最终国民党政府未 在协定上签字。 AD两项很明显不符合有效信息的限定 两项很明显不符合有效信息的限定。 在协定上签字。 AD两项很明显不符合有效信息的限定。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是国 民党内部是否愿意抗日的问题,不是国共双方之间避免内战, 民党内部是否愿意抗日的问题,不是国共双方之间避免内战,故B项亦排除 ;而 1945年在抗战胜利后国共举行的重庆谈判及签订的 双十协定》 年在抗战胜利后国共举行的重庆谈判及签订的《 1945年在抗战胜利后国共举行的重庆谈判及签订的《双十协定》,迫使国民党接 受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有利于遏制内战爆发,因此C项最符合题意的要求。 受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有利于遏制内战爆发,因此C项最符合题意的要求。
18.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 18.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 世纪上半叶 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 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 后收回成品。 后收回成品。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
2011届高考历史全国卷1历史试题点评
2010年高考全国卷1文综历史试题点评2010年高考文综历史试题(全国卷1)在分数结构、知识点分布都较为合理,呈现“稳中有变,稳中求新”的特点。
1、历史试题整卷结构合理。
2010年历史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中,属于中国古代史部分的有第12、13题和第37题(1)小题、第39题(1)(4)小题,共36分,占全卷分值的36%;属于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有第14、15、16、17题和第37题(2)小题,共28分(第37题(3)小题12分全部算入世界史),占全卷分值的28%;属于世界近现代史部分的有第18、19、20、21、22、23题和第37题(3)小题,共36分,占全卷分值的36%。
与去年相比,只是对中国古代文化发展考查减弱,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考查加强。
2、遵循《考试大纲》,注重“双基”考查。
历史试题注重考查教材主干知识,涉及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近代抗争与探索、近代国共关系、新中国外交、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资产阶级革命、经济全球化、中外工商业发展、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等知识。
试题仍然以材料题为主要考查题型,材料类型多样,有文字、地图、表格等,以新材料为背景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运用及迁移的能力。
3、突出时代感,注重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考查。
试题以历史材料隐性考查学生对一些重大热点问题的关注,如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65周年(第22题)、2010年上海世博会(第39题中的(1)(4)小题)等;试题中第37题(3)小题“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考查了历史教学中对学生世界意识、国际合作意识等情感意识的培养。
评析2010年高考试题对2011年高考复习备考能够提供一定的借鉴:1、教学中要突出教材主干知识的讲授,如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与文化发展及其相互关系、近代中国抗争与探索、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世界工业化与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及体现历史发展潮流或趋势、特征的其他重要史实。
2010年新课标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与考生答题评析
2010年新课标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题与考生答题评析2010年新课标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在吉林、黑龙江、宁夏、湖南、陕西、辽宁等省、区使用。
作为一套新课程高考历史试卷,与全国文综卷相比实现了平稳过渡,也是对近年新课程试卷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较大的改革力度。
研究新课标高考历史的试题特点及分析考生的答题状况,对于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新理念,改进和完善中学历史教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历史试题评析1.历史试题优点2010年新高考历史试卷总体呈现“新思路、新载体、新标准”等基本特征,新课改之风扑面而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一是命题思路新从“史学方法”的角度命题。
2010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体现出的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注重对学生“历史研究方法”的考查。
如选择题第28题,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理论,这是对史学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选择题第35题,关于中日两国史料对同一事件记载的不同,这是对学生“历史研究方法”的考查。
从以“事件”为中心考查学生历史知识的熟悉程度到以“问题”为中心设置情境考查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是高考历史试题命题思路的重大转变。
从学术热点与新课改理念结合的角度命题。
2010年历史试题就很好地兼顾了“学术性”和“探究性”,实现了学术前沿和中学教学实际的“无缝对接”。
从全卷的选材上来看,明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流通领域的变化,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转型,英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唐代盐税的变革,王安石的哲学思想,这都是近年来历史学术界热门的话题。
若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所占比例来看,2010年历史试卷经济史所占比重最大。
命题人在选取学术热点为依托进行命题的同时,注意了这些理论前沿和中学教学内容的结合,使得2010年的试题立意高远却脚踏实地,新颖灵活却不“偏”、“怪”、“冷”。
从创设全新情境、考查考生能力和素养角度命题。
在前三年的高考中,试题就开始大量启用新材料、新情境,构建全新的情境以考查学生的综合学科素质。
2010-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试题分析及2015备考建议
2010-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试题分析及2015年复习备考建议安阳县高三历史学科教研专家组2014.9.3目录安阳县高三历史学科教研专家组成员及分工 (2)2010-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试题分析 (2)第一个试题分析报告(分模块) (2)2010-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必修一有关题目分析 (2)2010-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必修二有关题目分析 (4)2010-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必修三有关题目分析 (6)2010-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选修一、选修四有关题目分析8 第二个试题分析报告(分题型不含选修部分) (9)双向细目表2010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 (9)双向细目表2011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 (10)双向细目表2012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 (11)双向细目表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 (12)双向细目表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 (13)2015年复习备考建议 (15)安阳县高三历史学科教研专家组成员及分工安阳县高三历史学科教研专家组成员:史全军(安阳县一中)、李世佳(安阳县二中)、康树军(安阳县实验中学)。
组长:康树军。
小组成员分工:1、两个分析报告,①分模块分析:李世佳负责必修一、选修一有关高考题分析,康树军负责必修二、选修四有关高考题分析,史全军负责必修三高考题分析;②分题型分析:史全军负责必修有关大题分析,李世佳负责选修有关大题分析,康树军负责选择题分析。
2、每人出一张综合卷。
3、康树军负责整合、综合分析。
2010-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试题分析第一个试题分析报告(分模块)2010-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历史必修一有关题目分析一、从考纲考点分布分析考点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频率商周时期政治制度24 24 24 高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5 24 中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029 41 高28 低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雅典民主政治26 32 中罗马法34 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27 低美国共和制的确立29 33 中法国共和制确立034 低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共产党宣言》0巴黎公社28 低35 31 中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29 41 29 高1840至1900年间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30 31 中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30 低33 41 中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俄国十月革命0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32 低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0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0“文化大革命”0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34 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分值24 45 28 40 24结论:1、中、高频考点有九个: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雅典民主政治,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840-1900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日本侵华与中国军民抗日。
2010年高考历史试卷简析及后一段的复习建议
三、2010年高考阅卷反映出 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教师在教学 中的应对策略。
选择题:
1)基础知识掌握不准: 11.20世纪初,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经典 物理学无法解释的光电效应问题的科学家 是(D) A.普朗克 B.麦克斯韦 C.玻尔 D.爱因斯坦 【应对策略】教师在最后复习阶段中尽量将 知识简化。重点知识强化。教学中尽量少 补充与考点无关的知识。
• 材料二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 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 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4分)这些法 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4分) • 【答案】 (2)加强市场管理;(2分)实行“海禁”。 (2分) 市场立法规范了商品市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 (2分)实行“海禁”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阻碍了社会经济 的发展。 (2分) • 【问题】不认真审题,不能根据设问回答问题。
•
•
材料的信息筛选:
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美国重点开发以信息技术为核心 的高科技产业。1993年到1999年对信息产业的投入占总投资的45%。 1995年到2000年,美国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30%,传 统的住房建筑业和汽车业的贡献率分别降为14%和4%。90年代 末,美国与信息产业直接有关的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达80 %。 依据材料二,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及 给我们的启示。(5) 【答案】 特点:以信息产业为代表团的高科技产业成为主导产业,取代 传统产业成为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3分) 启 示:重视科技创新,加大投资力度;调整产业结构。(2分) 【信息】信息技术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含解析版)
2010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是()A.河南、河北B.湖南、湖北C.山东、山西D.广东、广西2.(4分)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3.(4分)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4.(4分)如表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表中反映了()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5.(4分)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
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
根据上述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6.(4分)如图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
此漫画反映了()A.英国国际地位下降B.英美关系亲近友好C.英国承认美国独立D.英国愿与美国和解7.(4分)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
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8.(4分)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共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
2010高三历史高考试卷分析
2010年高考文科综合(全国Ⅰ卷)历史试题解析第Ⅰ卷12.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曹魏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D.火德【答案】A【解析】全国卷自07年以来,第一题都将文史知识有效结合。
让很多人感觉不是在考历史。
此题信息较多,按其顺序,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五行”、什么是“相生相克”,这是解题难点之一。
所谓“五行相生”是指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所谓“五行相克”是指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如图所示)。
接下来的一个难点就是朝代更替怎样用“相生相克”关系进行“定位”。
考试中不妨“望文生义”,“克”应该是斗争对抗,如朱元璋通过起义推翻元朝建立明朝;而“生”则是一种和平过渡或在原有基础上的重建(一般是形式上的改名),如清朝是在原后金基础上建立的,由皇太极改为“大清”。
题干中“禅让”一词,很容易将西晋代曹魏理解为“相生”。
那么逆向推导,便可知西晋是由曹魏(土德)“生”的金德。
13.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而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术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的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答案】D【解析】材料中一直说的是“雕印”,并非活字印刷,可排除A项;材料中有“传之虏(对敌人的蔑称)中,大于朝廷不便”,但是由此并不能反映北宋与契丹的关系紧张,况且这句话也不是这段材料的主旨句。
此题的难度体现在B项的干扰迷惑。
但是如果能注意到B项的表述是“完成式”,就可以排除。
欧阳修的上疏正是指出书籍出版业所存在的问题,还未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
D项比较好的反映了材料之意,材料中的现象引起欧阳修的重视进而上疏强调雕印文集需经“官司详令”,足以看出“雕印文集已经影响到政府管理。
试论2010年高考全国卷文综历史试题特点启示和逐题解析
HR Planning System Integration and Upgrading Research ofA Suzhou Institution2010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历史试题特点启示和逐题解析【总体认识】1、考查内容:强调历史主干知识的考查,切入点不偏不怪。
本套试题主要考查了五行相生、北宋文化传播、晚清贸易、辛亥革命、重庆谈判、中苏关系、法国工业、英国工业革命、美国内战、德意志统一、珍珠港事件、跨国公司、明清商品经济、早期维新思想、工业革命的影响和隋唐政治中心等知识点。
这提示我们在今后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紧紧把握决定历史前进方向和对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干知识,从内涵到外延认真理解和掌握这些历史概念,特别是涉及到的时间、地点、人物、程度和因果关系等。
2、学科能力: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糅合多种史学研究方法。
几乎所有的历史试题都体现了“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新思路”的特征,主要考查概念理解、材料处理、分析阐释和论证探讨等历史学科能力,糅合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近代化史观等多种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遵循课程改革和考试改革的精神,体现国家意志。
特别是主观题第37题,就是一份集重点知识、学科能力和核心价值为一体的难得的综合套餐,第39题还有效渗透了政治和地理的学科知识。
这提示我们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整合历史知识,梳理历史线索,研读历史史料,探索历史规律,论证历史启示,形成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觉关注人类、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审时度势,理性思考,明辨是非,提高综合素养,让历史闪耀智慧的光芒,实现思想的交融,留下深邃的思索,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价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知识结构:突出“古为今用”和经济史的地位。
按照板块划分,中国古代史约36分,中国近现代史约28分,世界近现代史约36分;按照专题划分政治史约32分,经济史约60分,文化史约8分。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特点与启示
2010年高考历史试题特点与启示作者:龙益军来源:《文理导航》2010年第29期高考备考,的确具有很大的功利性和实用性。
要决胜2011年高考历史,就要潜心研究2010年的历史高考试题。
道理很简单,因为高考试题隐藏最多的高考信息。
从教材的使用来看,教育界已进入“一纲多本”的时代。
17个省市使用新课程实验教材,而且有人教、人民、岳麓、大象等多种版本;15个省区使用旧课程大纲教材。
在这种背景下的高考试卷,必然是百花齐放、各有千秋。
国家考试中心,根据各省区的实际情况,命制或允许出台的涉及历史知识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的高考试卷,共十八种之多。
因此。
研究高考,不能只看某地某张试卷。
要把今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当作一个整体。
放眼全国、总揽各卷,才能准确把握高考历史的脉搏,才能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才能科学备考。
今年中国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与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呢?1.创新出彩、亮点频频今年命题的一大亮点就是增加了“示例”。
如上海卷选择题第12题,年号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
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
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A.辛亥革命B.商鞅变法C.靖康之变D.光武中兴这是对是知识概念的梳理。
试题的另一出彩之处是试题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开始转向“目标立意”。
课标全国卷、江苏卷(如22题)、山东卷在三维目标的考查中,对难以测量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考查有了新的突破。
课标全国卷1主观题的设问指向明确,摒弃了往年那种陷阱式的设问,还加了主题词和关键词,减少了审题的难度。
启示:实践证明:每年的创新之处,必将逐渐成为历史高考的方向之一。
2,用Solo分类法命题,继承新的评价观念用这种方法命制的就是开放型试题,去年的高考试卷中也有出现。
2010年课标全国卷1第40题第(3)小题、山东卷第27题第(1)小题,都是这种试题。
启示:加强方法指导——提取材料信息的方法、记忆并运用知识的方法、评价的方法、历史研究的方法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高考历史(全国Ⅰ卷)真题分析北京新学堂研发部2010年10月11日石家庄地区历史科目采用人教版大纲教材,目前尚未实施新课改,2010年的高考历史试题是采用全国Ⅰ卷。
历史试卷中12道选择题共48分,2道主观题共56分,总分占文综试卷100分,选择题的难度较大,考生要想在选择题上拿满分很不容易,能够拿到36分及以上的考生算是比较优秀的考生了。
问答题难度适中,大部分考生拿到40——45分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
全国Ⅰ卷的难度和去年大致相当。
在2010高考历史全国Ⅰ卷中并无怪题、偏题及特殊题型出现。
一、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
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
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正确答案】A【难度等级】较难题【内容解析】本题考察中国古代史五行知识。
五行为金、木、水、火、土,其关系为:五行相生相克。
其中相克关系为:木克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相生关系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要选对此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清楚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二是要能够判定西晋通过“禅让”代魏是相生关系。
如果是相生关系就选“金德”,如果是相克关系就选“木德”。
本题难度较大。
2.欧阳修上疏说:“京城近有雕印文集二十卷,名为《宋文》者,多是当今议论时政之言……详其语言,不可流布,面雕印之人,不知事体,窃恐流布渐广,传之虏中,大于朝廷不便……(请)今后如有不经官司详令,妄行雕印文集,并不得货卖。
”这反映了A.宋代活字印刷开始普及 B.书籍出版业受到政府的有效管理C.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 D.文化传播方式变化影响政府管理【正确答案】D【难度等级】中等度题【内容解析】本题考察中国古代史印刷术的知识。
依据题干信息首先可排除A、B。
材料反映的是雕版印刷术的普及,A项错误,B项的表述恰恰与材料反映的信息相反。
C项具有干扰性,但根据教材史实,与北宋并立的政权还有西夏等,单说北宋与契丹间关系紧张不全面。
D项的表述符合题目要求。
3.表1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正确答案】D。
【难度等级】较难题目。
【内容解析】本题考察中国近现代史清政府赋税制度的知识。
要注意“1885—1892年”这一关键时间,乃是中法战争后、中日甲午战争前这一历史时期,此时中国正处于清朝统治末期,中国民族工商业正处于产生和发展时期, C项可首先排除。
从表中看,五年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的数额变化不大,A、B、D到底选哪一个难以取舍。
不过再仔细推敲,B项的表述也有问题,这一时间段中国并未发生什么大的战争。
A项也不符合史实,当时中国的海关管理权已被英国人控制。
故剩下D项可选。
此题难度较大,只能用排除法来选。
4. 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
老农“忽做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但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这表明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正确答案】C【难度等级】送分题【内容解析】本题考察中国近现代史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只要掌握基础知识即可做对。
5.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
”这指的是A.国民党“一大”召开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C.《双十协定》的签订 D. 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正确答案】C【难度等级】较难题【内容解析】本题考察中国近现代史解放战争爆发的背景。
A项可首先排除,这是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的标志,当时双方还未发生内战。
B项具有干扰性,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但不是国共关系的事件。
C项《双十协定》的签订发生在1945年10月10日,即重庆谈判结束时,其中有这样的内容:“坚决避免内战,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权利”,符合题目要求。
D项1949年北平和谈时,双方达成一个《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后来国民政府拒绝在此修正案上签字,和谈破裂,不符合题意。
6.1960年起,《人民日报》、《红旗》杂志等对欧洲共同体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多,这表明中国开始调整对西欧的外交政策,其主要背景是A.“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B.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C.美、苏两国间关系的变化 D.资本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变化【正确答案】B【难度等级】中等难度【内容解析】本题考察中国近现代史新中国的外交。
A项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C、D 两项不符合史实。
1959—1961年中国遇到了三年的经济困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中苏两国关系恶化。
7.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农村盛行一种“家庭加工系统”,即工厂本身或通过承包商把产品原料分给一些家庭加工,然后收回成品。
这一现象说明在当时的法国A.工业基于经济的多元结构 B.工业革命尚未开始C.工业化带动农业经济转型 D.农村的劳动力过剩【正确答案】A【难度等级】较难题目【内容解析】本题考察世界近现代史工业革命的史实。
19世纪上半叶法国已开始工业革命,B可首先排除。
C项的干扰性最大,需仔细推敲才能排除,法国大革命后小农经济长期大量存在,是制约法国工业革命进程和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包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一段也如此,而题干中说的是19世纪上半叶,显然法国还未实现农业经济的转型。
D项教材没有相关的史实表述,也不符合题目要求。
8.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在变得越来越富。
有时候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的。
”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正确答案】C【难度等级】送分题【内容解析】本题考察世界近现代史工业革命的成效。
考生只要注意1830年正值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的成效显著。
即可选出答案。
9.“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烈士们的鲜血白流;要在上帝的福佑下,让我们的国家获得自由的新生;要使我们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上述演说发表于一次著名的战役之后,该战役是A.纳西比战役B.葛底斯堡战役C. 瓦尔密战役D.萨拉托加大捷【正确答案】B【难度等级】中等难度【内容解析】本题考察世界近现代史孙美国内战期中主要战役。
此题最大的提示是“要使我们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这句话,这是林肯的著名演讲。
这这次战役肯定应发生在美国独立战争之后,故推断应是美国内战中的转折性战役——葛底斯堡战役。
10.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则称其为是“非出本心的革命者”。
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 B.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C.改变德意志落后状态 D.调整德国与法国关系【正确答案】B【难度等级】送分题【内容解析】本题主要世界近现代史德国统一的方式。
只要掌握基础知识即可做对。
11.图4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次战事的发生地。
这一事件A.改变了大战发生后美国的“中立”政策B.标志着盟国在太平洋战场战略转折完成C.证明制空权已转移到反法西斯盟国一边D.导致了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联合【正确答案】D【难度等级】中等难度【内容解析】本题考察世界近现代史二战转折性事件。
从图中看应是指珍珠港事件的发生,之后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意即反法西斯力量实现更大规模的联合。
A项具有干扰性,但美国改变“中立”政策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就已开始了。
12.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尔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
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发达国家的资本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正确答案】B【难度解析】较难题【内容解析】本题考察世界近现代史经济全球化史实。
A项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经济全球化使南北之间的差距拉大,故不能说“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项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出现变化应是指跨国公司。
C项具有干扰性,但表述过于绝对。
D项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而不是才开始扩张到全球范围。
二、本题共2道题,共52分。
13.(3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
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
景德镇的陶瓷、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的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
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罗杂缯”,湖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至其地则“得价二倍”。
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产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材料二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冀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
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千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
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8分)【参考答案】特点:国内市场区域特征明显;海外市场拓展;对外贸易出超。
影响:冲破贱商传统;倭寇、“洋禁”与海外贸易发展冲突;白银流入与货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