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商鞅的“农战思想”
“耕战”的前世今生
“耕战”的前世今生商鞅变法是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彻底的变法,其为秦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的中心思想为耕战,耕战千年以来一直是法家思想的精髓。
世人以为自己对于2000多年前的商鞅变法理解足够透彻,自以为对法家耕战了如指掌,认为耕战已经是历史的烟云,随风飘散了。
其实不然,“耕战”从未在世间消失过,你时刻在遭受它的影响。
“ 耕战”千年以来一直是法家不传之秘。
法家“耕战”,总共有四大原则:1.鼓励生育人口。
人口是一个国家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一个国家的兴衰其实从它的人口结构中便可以推测出来。
以俄罗斯为例,前苏联由5000万人在短时间内快速增长到2亿多人,并在二战中反败为胜击败德国,终成为能与美国相抗衡的全球性大国。
从沙皇俄国的崛起,到前苏联的鼎盛,人口一直是其强盛最重要的原因。
俄罗斯因人口快速增多而强盛,也势必会因为人口迅速萎缩而衰落。
在未来的几十年中,俄罗斯人口将会迅速减少,快速减少到5000万人,并将持续减少。
俄罗斯的衰退已经无法避免,你想象一下,一个5000万人口的民族,守着1700万平方公里资源丰富的土地,那会是怎样悲惨的结局?想都不敢想!今天的俄罗斯已经彻底沦为了一个二流国家,北极熊的血几乎快流干了,未来俄罗斯会在几十年中快速地沦为一个三流的国家。
对于中国而言,俄罗斯和日本都不是我们未来的威胁,因为他们的国力将随着人口的减少逐渐衰退,俄罗斯,日本,韩国,台湾,东南亚各国,他们不可调控的的低生育率注定其人口会在未来逐渐降低。
百年之内,能威胁中国的,只有美国与印度。
在亚洲儒家文化圈内和前社会主义国家范围内,其国家生育率都基极低,几乎都在1.4以下,可美国,其生育率始终勉强维持在2.0以上,但由于其每年移民人口众多,故此国家总人口一直在稳步增长,并且由于去美国的移民很多都是知识技术人员,再加上美国教育模式的成功,所以,其本国国民总体素质也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
而印度更不用说,其人口会在几年内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论商鞅变法重农抑商的必然性
论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必然性杨林聪2009级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号0911022228摘要: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到秦孝公上任前期一度衰落,直到秦孝公上台执政重用商鞅并且通过商鞅变法,才使秦国再度在中原大地上辉煌起来。
而在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虽然不是变法的主要内容,但是其目的还是很明显而且非常奏效的——为长期战争做准备。
“重农抑商”政策是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
从如今社会的角度去分析重农抑商这一政策,不难发现还是有其必然性的。
本文将从农业重要性、商业本身的危害、商业流通性特点三个方面来探讨。
关键词: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农业工商业一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观点来看,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基础,更是一个国家发展基础中的基础。
如果当时不抑制商业发展的话,农业很难得以顺利地发展,农业没法得到提高,那么商鞅变法所提倡的其他内容就无法实施,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基础生产资料,什么也做不了,更别提发展商业和增强国力了,因此,农业对于当时的秦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当时那样一个农业社会中,最核心、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什么是土地;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也是土地,而在当时,其他诸侯也在变革,而在经济这一方面,特别是土地的分配和农业的生产,除魏国把一部分国家直接掌握的土地分给农民耕作以外,各国都采取了一个最简单也是阻力最小、最容易为奴隶主所接受的方法,那就是:就地转化,即原来由国君分封给哪个奴隶主管理的土地,变法后就直接变成了这个奴隶主私人所有的土地,奴隶主摇身一变成为了地主,原来在这块土地上耕作的奴隶就地转化为地主的佃户。
变法的大部分成果被以王室宗亲贵族为主的原奴隶主所占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得到多少实在的利益,生产积极性也就没有得到多大的提高。
虽然一部分农民通过垦荒或其他方式取得一部分土地成为中小地主或自耕农,但不据有主导地位。
因此这些国家变法后形成的是以地主为主体的封建土地私有制。
正是这些不彻底的土地变革,使得当时诸侯六国经济发展得不如意,商鞅当时也肯定注意到了这一点的。
秦朝的商鞅变法中重农
秦朝的商鞅变法中重农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法家著名人物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
下面是有秦朝的商鞅变法中重农,欢迎参阅。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
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
反映并加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赋税改革,也迟于关东各国很多。
如鲁国“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
可是这时,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
公元前361年,秦献公死,秦孝公即位,下决心恢复春秋时代秦穆公的霸业。
他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广揽人才,下令求贤。
原为卫国贵族子弟的卫鞅,闻讯便从魏国来到秦国。
入秦后,为了说服秦孝公变法,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观点驳斥了旧贵族,并得到秦孝公的赞同,被任命为左庶长,掌握军政大权,开始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
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吴国的吴起变法等。
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
秦朝的商鞅变法成功原因1、商鞅变法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顺应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推翻奴隶主贵族统治,发展封建经济,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是变法成功根本所在。
2、变法得到强有力的统治阶级秦孝公的支持,变法措施执行坚决,改革全面彻底。
3、法家思想的传播,商鞅个人对守旧势力的论战,奠定了变法的理论基础。
4、商鞅取信与民,厉行法治,赏罚分明,敢于同旧势力做斗争,得到人民的支持。
秦人不怜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便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
论商鞅“农战”思想
241作者简介:刘斌,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代教育史。
论商鞅“农战”思想论商鞅“农战”思想刘斌(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吉林 四平 136000)摘要:“农战”思想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也是商鞅个人思想的集中体现,长期以来人们着重于“农战”思想的直接意义进行评价,但是如果将“农战”思想放在一个长时段的视角下,“农战”思想的弊病就会暴露出来。
“农战”思想在秦国统一六国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民力进行了残酷的打击,并且极端的重农重战使中国最终走向了一个封闭的、停滞的农业社会,丧失了前进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农战 商鞅变法 农业中图分类号:K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3-0241-02学界对商鞅“农战”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战”在制度与哲学层面的理论研究、“农战”对秦国的影响,“农战”下的重农思潮等几个方面,注意到了“农战”思想对秦国的巨大改造作用以及对“农战”思想的理论体系的认识。
但是当前对“农战”的长期影响注意不足,未能在一个长时段视角之下对“农战”思想进行解读。
本文将在肯定“农战”的直接影响下,从长时段视角来探讨“农战”思想对于民力的打击及“农战”如何使中国社会丧失了内在的发展动力,最终走向封闭与停滞。
一、商鞅“农战”思想的内容及其评价商鞅出身于卫国公族,是:“卫之诸庶孽公子”人称公孙鞅,亦称卫鞅,后因“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1]p2227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自认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于是下诏“实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1]p202商鞅“闻秦孝公下令全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1]p2228拉开了变法的序幕。
“农战”思想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变法的诸多措施都是为“农战”而进行的,所以对“农战”思想的长时段研究有助于对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论商鞅“农战”思想
论商鞅“农战”思想作者:刘斌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03期摘要:“农战”思想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也是商鞅个人思想的集中体现,长期以来人们着重于“农战”思想的直接意义进行评价,但是如果将“农战”思想放在一个长时段的视角下,“农战”思想的弊病就会暴露出来。
“农战”思想在秦国统一六国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民力进行了残酷的打击,并且极端的重农重战使中国最终走向了一个封闭的、停滞的农业社会,丧失了前进的内在动力。
关键词:农战商鞅变法农业中图分类号:K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3-0241-02学界对商鞅“农战”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战”在制度与哲学层面的理论研究、“农战”对秦国的影响,“农战”下的重农思潮等几个方面,注意到了“农战”思想对秦国的巨大改造作用以及对“农战”思想的理论体系的认识。
但是当前对“农战”的长期影响注意不足,未能在一个长时段视角之下对“农战”思想进行解读。
本文将在肯定“农战”的直接影响下,从长时段视角来探讨“农战”思想对于民力的打击及“农战”如何使中国社会丧失了内在的发展动力,最终走向封闭与停滞。
一、商鞅“农战”思想的内容及其评价商鞅出身于卫国公族,是:“卫之诸庶孽公子”人称公孙鞅,亦称卫鞅,后因“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1]p2227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自认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于是下诏“实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1]p202商鞅“闻秦孝公下令全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1]p2228拉开了变法的序幕。
“农战”思想是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变法的诸多措施都是为“农战”而进行的,所以对“农战”思想的长时段研究有助于对其有一个深刻的认识。
“农战”指的是农业与战争,商鞅认为“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2]p56,只有打造一个重农重战的社会,国家才会强大。
在历史的夹缝中绽放--重探商鞅于乱世“农战兴邦”
作者: 刘雪婷[1]
作者机构: [1]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出版物刊名: 西部学刊
页码: 118-121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8期
主题词: 商鞅;变法;农战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发生大变革的重要阶段,各诸侯国为谋求富强纷纷请贤聘能实行变法。
继李悝、吴起、申不害等改革家变法后,商鞅的变法是诸侯国中最成功最彻底的。
秦国变法后之所以强于其他诸国,关键在于商鞅比以往的改革家们更深刻认识到真正强国的利器--重农贵粟,兵农合一即"农战兴邦"。
他从土地政策入手,保障了农民对土地的经营权;按户平均交税,余者归己,刺激了农业生产;实行优惠政策,吸引境外人员来秦耕种,增加劳力和兵员。
"农战"使秦国达到了国民和平时期是农民,战争时期是士兵的目的。
商君书重农思想带给三农问题启发
商君书重农思想带给三农问题启发1《商君书》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古代中国“以农立国”、“男耕女织”的田园式风光是千百年来中国小农生产方式的象征,其基石则是充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商君书》非常重视农业,把农业看作国民经济的决定性部门,强调解决经济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1.1思想渊源1.2现实的需要:兼并战争《商君书》之所以重农,不仅仅是因为无法摆脱古代自然经济观念的束缚,还在于其所处的时代面临着战争的困境。
不重农则不可能富国强兵,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兼并战争中取得胜利。
战国名称的本身已经突出了这个以战争为特点的时代。
战国是春秋“不义战”的继续和发展,战国时期的各个诸侯国,为了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运用军事手段,展开了长年累月、规模空前的战争。
战争的胜负直接维系着国家的强弱与存亡。
各国为了“广土众民”和保卫国家,都大力发展武装力量。
由于各国经济力量的差别,出现了“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5]的局面。
当时战争的特点是“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6]。
兵员和粮食的多少是当时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的关键。
在战国,广土众民和富国强兵都是国君的目标,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在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古代社会里,就不可能不重视农业。
于是,商鞅就想到在农业上寻找出路。
1.3政治上的需要:中央集权制春秋战国时期,铁制生产工具及牛耕的投入使用和普及,使以家庭为单位从事个体劳动生产成为可能。
《商君书》主张发展小农经济,为此推行严厉的分户析居的政策,明文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7],同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内息”[7]。
用法律手段拆散奴隶制的家长制大家庭,改变了家庭结构,原来隶属于大家庭的个体成员,成为具有国家公民身份的编户齐民,使小家庭制度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
通过分户析居,家庭成员数量减少,而户数相应增加,这种一家一户从事个体生产的小农正适合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君主的需要。
后期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在《韩非子·六反》中讲得很明白:平时君主需要人民的劳动力,而打仗时则需要人民为其效死卖命,而广大小农恰恰适应了统治者的这一需要。
商鞅农战政策的主要措施
招徕地少人多的“三晋”之民来秦国垦荒,提供土地、房屋,并免除徭役和赋税。这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了农业生产能力。
3. 推行小家庭政策
规定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这有利于增加劳动力,促进农业爵制,有军功者按功劳大小授予爵位和赏赐。这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激励士兵英勇作战。
2. 编制什伍组织
实行什伍连坐法,加强民众管控,使民众相互监督,有利于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
社会经济
1. 统一度量衡
制定统一的度量衡标准,便于商业交易和税收管理,促进了经济发展。
法制建设
1. 推行县制
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县制,由中央直接任命官员管理,提高了行政效率。
2. 定秦律
制定秦律,加强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商鞅农战政策的主要措施
措施类别
具体措施
目的与效果
土地制度
1. 废井田、开阡陌
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按土地多少征税。这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为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业政策
1. 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以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劳役和赋税。这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嘿,咱今儿就来说说商鞅为啥要推行那个重农抑商政策。
你想啊,在那个时候,农业那可是国家的根本呀!没有足够的粮食,大家都得饿肚子,还怎么能有精力去干别的事儿呢。
就像我小时候在老家,那时候村子里大家都种地,为啥呢?因为种地能有收成,能让一家人吃饱饭呀。
我记得有一年,天气特别好,风调雨顺的,那庄稼长得可好了,到了秋收的时候,大家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那场景我到现在都忘不了。
所以商鞅肯定也是看到了农业对国家稳定的重要性,才大力推行重农政策的嘛。
再说了,商业在当时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
那时候做买卖的风险多大呀,今天可能赚了点钱,明天说不定就赔个底儿掉。
而且商人跑来跑去的,也不好管理呀。
不像农民,老老实实地在地里干活,多让人放心。
我就曾经见过一个做小买卖的,起早贪黑的,特别辛苦,可有时候生意就是不好,愁得他呀,头发都白了不少。
商鞅估计也是考虑到这些不稳定因素,觉得还是得把重点放在农业上。
而且呀,重视农业可以让国家有足够的物资储备。
万一遇到战争啥的,有了粮食心里才不慌呀。
就像我们村子里,要是哪家存的粮食多,那大家都会觉得他家有底气。
商鞅肯定也是这么想的,只有农业发展好了,国家才能富强,才能在各种挑战面前站稳脚跟。
另外呢,让大家都去种地,也能把人都固定在土地上,这样社会也会更稳定一些。
你想想,如果大家都不种地,都去做生意,那社会不就乱套了嘛。
就好比村子里要是大家都不种地了,都去外面闯荡,那村子还像个村子吗?肯定会变得冷冷清清的呀。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是有他的道理的。
他看到了农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也考虑到了当时的实际情况。
就像我们老家的村子,虽然现在也有了一些其他的发展,但农业依然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我相信,商鞅的这个政策在当时肯定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让秦国变得越来越强大。
这就是我对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原因的一点小小的理解,虽然咱不是什么专家,但这些都是咱实实在在的感受呀。
希望大家也能从我的讲述中,对这个政策有更深入的认识。
商鞅强国弱民的内容
商鞅强国弱民的内容1.引言1.1 概述概述商鞅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极高争议性的政治家和改革者,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秦国。
商鞅的改革措施被称为“商鞅变法”,其目的是通过改革来强化国家的实力并获取更大的政治控制力。
然而,这些改革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却是残酷而严苛的,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不满情绪。
商鞅的改革措施主要集中在军事、法律和政治方面。
他通过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来实现对地方的控制,并对军队进行组织和训练上的改革,以确保国家的军事实力。
此外,商鞅还制定了一系列严厉的法律制度,以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权威的巩固。
然而,商鞅所推行的改革对普通民众来说却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压力。
他实施了苛刻的劳动和征役制度,将农民和平民围剿起来,使他们失去了自由和财产。
商鞅的改革措施使弱势群体的生活条件恶化,他们被迫从事艰苦的军事和劳役工作,生活漫长而艰辛。
商鞅的改革政策也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平等。
他集权并削弱了地方豪强的势力,导致社会的贫富差距更加扩大。
富裕阶层受益,而弱势阶层遭受更多的苦难和不公。
这种不平等不仅加剧了社会的紧张和冲突,还威胁到了秦国的稳定和统一。
总的来说,商鞅的改革措施虽然在短期内确实实现了国家的强化,但对社会普通民众而言却是以牺牲和不公为代价的。
商鞅强国弱民的现象引发了许多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公平的思考和质疑。
这一历史教训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推动国家发展和强化的同时,实现社会经济的公正和民众福祉的平衡。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来探讨商鞅强国弱民的问题。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商鞅的历史背景进行概述,介绍他的改革措施以及其对弱民的影响。
接着,本文将进入正文部分,具体阐述商鞅的改革措施,包括他所推行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并分析这些改革对于国家的强盛所起到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会着重探讨这些改革对于弱民的影响,包括他们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可能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秦国“农战”背景下的农业发展
秦国“农战”背景下的农业发展作者:赵宏坤李亚光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1期摘要:战国时期,商鞅在变法中提出了“农战”思想,由此秦国开始了重农时代。
在此背景下,秦国的生产工具、农业科技与田间管理水平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秦国农业得以迅速发展。
发达的农业经济提升了秦国国力,保障了军事后勤,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秦国:农战:农业生产中图分类号:K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 2017) 11- 0044- 03商鞅认为,治国之要在于“令民归心于农”[1].以农为本,可以使“民朴而可正”,“纯纯而易使”,不仅能使“民喜农而乐战”圈。
而《吕氏春秋》中《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中对于农业技术的记载,则反映了战国时期秦国农业技术与发展水平。
在“农战”视角下对秦国农业发展进行研究,有利于我们对秦国的农业发展有一个新的认识。
一、秦国“农战”思想的兴起战国初期,原有的社会制度已经不能满足不断复杂的国内外形式,于是混战中的诸侯国纷纷进行改革,以期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进行了两次改革,确立了“农战”思想,使“农战”成为秦国的立国之本。
商鞅的“农战”思想,首先体现为加强人口管理,控制国内人口流动。
秦律根据“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主者著,死者削”[3]的理念制定户籍政策,对流动人口加以控制,“游士在,亡符,居县赀一甲:卒岁,责之。
有为故秦人出,削籍,上造以上为鬼薪,公士以下刑为城旦”[4]又“废逆旅”使“奸伪、躁新、私交、疑农之民不行”“使民无得擅徙”使“诛愚、乱农之民无所食”[6]对外来人口也要“以草矛之地,徕三晋之民而使之事本”。
这一系类的政策为国家农业生产和军队建设提供了稳定的人力来源。
商鞅的农战思想,还体现为对于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
商鞅认为“善为国者,仓廪虽满,不偷于农”[8]。
即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应该满足于充实的物质积累,而是要努力发展生产,开发资源。
商鞅的农战思想
商鞅的农战思想前言其实'农战'也就是'耕战',是战国时期商鞅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政策的合一体。
重视农业与战争,并且主张农业与战争结合,他们认为重农就是为了战争,二者是缺一不可、不可分割的。
首先,商鞅认为,农业是人们的衣食之源,是政治统治的关键;其次,只有大力发展农业才能使人民富裕;第三,农业是实现富国强兵的根本,是统一天下的根本。
这就是商鞅为什么要发展农战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用发展农业来达到巩固统治、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的目的。
商鞅的思想在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由于商鞅的变法,秦国很快成为了当时富强的封建国家,奠定了此后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基础。
秦国当时的背景可能由于受到电视剧及小说的影响,使得读者或观众都有一种错误的认知,就是在商鞅到秦国变法之前,秦国是及其弱小的,还是马上就要灭国那种,但是事实上是这样吗?答案当然是:不,秦国当时还是比较强大的。
秦国是早在东周初年秦襄公由于抵挡犬戎作乱,因公建国,后来又有了秦文公、秦武公等多位国君的努力,已经大大的扩展了国土面积,直到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时期任用百里奚为相国,多次击败强大的晋国军队,那时秦国的国土面积只在楚国、齐国、晋国之后,成为第四大国,而且当时的经济也快速发展,因为当时的秦国占领了原本西周的国都,所以保留下很多当时现今的生产技术以及农业技术,保证了当时秦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所以,在秦穆公时期,秦国的国力达到了春秋时的顶峰。
虽然春秋五霸的版本很多,但秦穆公永远不会缺席。
但是在战国时期,由于秦国内部王位争夺不断,所以导致国家实力减退,而三家分晋后的魏国积极施行变法,国富民强,引得各国纷纷变法图强,但是秦国依然沦陷于内乱之中,所以一个国家慢慢变弱,其他国家纷纷变强,这也就导致了秦国的衰落,而秦衰落直接体现在战争之中,那就是河西之地的全面失守。
因此秦国痛定思痛,开始尝试变法,直到秦献公时期,国内政局稳定,国家变法也能继续推行下去,到秦孝公时期,他颁布求贤令,渴望贤士的帮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那时候的秦孝公只是想要恢复祖先的荣耀,并不是因为秦国弱小。
商鞅耕战思想研究
商鞅耕战思想研究
商鞅(约公元前370-公元前310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伟大政治家和改革家,他在秦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军事、政治等方面的改革,最终扶持秦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
商鞅的耕战思想是他有关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思想,其基本观点是“耕者,实之;战者,国之大事”。
商鞅认为,国家发展必须依靠农业和战争,即要依靠生产和战争来维持国家的强盛。
在农业方面,商鞅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业的发展,如实行均田制、推广水利等。
他认为,只有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和增加国家财富,才能为国家提供物质基础,支持国家的战争需要。
在战争方面,商鞅侧重于军队的训练和装备的更新。
他认为,只有拥有强大的军队才能保证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因此,商鞅提出了一系列的军事制度改革,如实行选人任将、独轮战车、改进兵器等。
商鞅的耕战思想注重现实,重视经济和军事的结合,提出了一些符合当时国情和发展需要的改革措施,在秦国的发展史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的经济政策
一、商鞅的经济政策秦国能够统一六国与商鞅变法密不可分。
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在经济政策上的革新,总结起来无外乎是以“重农抑商”为核心的一系列措施。
一、重农商鞍顺应封建制度经济发展的需要,明确地把发展农业生产和提高战斗能力,看成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主要因素。
围绕这个目的,实行了以下措施:(一)废井田开阡陌。
商鞍时, 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但奴隶制还大量存在着, 严重地阻碍着社会的前进。
商鞍在变法中, 颁布法令, 废除“井田制”,废除了奴隶主阶级在土地上的世袭特权。
《汉书·食货志》载:“秦用商较之法,……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仟佰,贫者亡立锥之地”,《史记·商君列传》载:“为田开降陌封疆”。
这种做法不仅使封建地主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也使许多奴隶转变为农奴或农民,顺应了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也摧毁了支持奴隶制的复辟派的经济基础。
(二)、奖励耕织。
在秦国基本废除奴隶制的土地所有制以后,奴隶主阶级在经济、政治特别是在工商业方面还有强大的势力, 这不仅是奴隶主妄图复辟的主要力量,的贫危局面。
而且造成了“农者寡, 而游食者众”(《农战》) “有地方数千里, 食不足”(《其地》) 的贫危局面。
新兴地主阶级为了巩固政权, 就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增强封建制的经济基础, 并削弱和破坏奴隶主阶级的经济政治实力。
为此,商鞍充分发挥新的上层建筑的积极作用, 从爵禄、经济管理等方面, 奖励耕织与“农战”。
在经济方面,《商君书》主张“入使民属于农”,认为国家在经济上要以“重农”为唯一政策,国家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通过围绕农业来开展。
“富国强兵”是《商君书》经济思想的逻辑起点。
《商君书》把国家的“富”“强”“王”作为政治目的,而推行重农政策是实现这个目的的重要手段。
商鞅用这些手段和措施的确让秦国在短时间内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效果。
他提出,“谬力本业, 耕织致粟帛多者, 复其身”(《史记·商君列传》) ,“善为国者, 其教民也, 皆作壹而得官爵”(《农战》),通过减免摇役、以耕战功绩授予官爵等奖励手段,促使贫者努力生产,脱贫致富。
陈嘉珉:从《商君书?农战》看商鞅的“农战”思想和主张(一、二)
陈嘉珉:从《商君书•农战》看商鞅的“农战”思想和主张(一、二)[内容提要] 《商君书·农战》是现存《商君书》二十四篇中的主要篇章,该章集中阐述了商鞅极富特色的农战思想和政策主张。
商鞅的重农思想是和进行统一战争的军事主张密不可分的,而战是总的目的;商鞅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最早并提“本”、“末”概念并强调重本抑末;商鞅身处执政地位,特别讲究“反之之术”,因此提出了四种推行农战政策的独到方法。
[关键词] 商鞅农战论重农思想重本抑末农战政策《商君书》是战国时期著名法家人物、新兴地主阶级下层主要代表商鞅及其后学者著作的汇编。
书中叙述了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记载了商鞅的经济思想和政治主张。
《农战》是现存《商君书》二十四篇中的一个主要篇章,商鞅的重要经济主张和政策措施在此篇中都有反映,尤其是比较集中地阐述了他的极富特色的农战思想。
一、农战论中的重农思想农战论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一部分代表人物主张重视农业和战争,并力求二者结合发展的一种经济、军事思想。
它是当时地主阶级为巩固和发展封建主义经济基础,创立和完善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上层建筑,建设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封建国家而斗争这一历史条件的产物。
可以说,农战论是商鞅经济思想中最为核心和最有特征性的内容。
在商鞅经济思想中,“农”指发展农业生产,“战”指对其他诸侯国进行兼并战争。
商鞅主张以农战政策为基本国策,《农战》一文极言推行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
“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可见他把农战与兵强国富的关系强调到何等紧密重要的程度,认为农战是国家兴盛富强的唯一途径。
在农战论中,商鞅侧重于战,但对农强调得更多。
因此在他的农战理论中包含着突出的重农思想。
在所有关于农与战的论述中,多数是“农”、“战”并提而以“农”为先。
“上作壹,故民不偷营,则国力抟。
”“抟”即专一、巩固,这是国家治理的最高目标,其前提是必须“上作壹”。
又说,“壹务,则国富。
”“壹之农,然后国家可富。
《商君书》读后感
《商君书》中的重农思想商鞅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家、改革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商鞅变法改革使秦国富国强兵,可以说商鞅为秦立下了汗马功劳,奠定了秦一统天下的基础。
同时秦以法家思想创立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形态,某些思想内涵对于今天的中国仍有很大的影响。
《商君书》是关于商鞅的的重要著作,研读《商君书》对于了解商鞅和他的思想有重要的作用。
《商君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重农思想,《商君书·农战》指出农业是“治国之要”,说“民不归其力于耕,则食屈于内”,《商君书•去强》“国作壹一岁,十岁强;作壹十岁,百岁强,作壹百岁,千岁强。
千岁强者王。
”由此可见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所以商鞅提倡重农思想。
他的农本思想与对农业的激励政策对于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的统一起所起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
为了壮大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商鞅提出农战并重。
首先,商鞅认为,农业是人们的衣食的来源,农业是提高经济的根本,是战争取胜的物质基础,是巩固封建统治的前提条件。
商鞅提出只有提倡农业才能使人民富裕。
商鞅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是实现富国强兵,统一天下的根本途径。
农战思想及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商鞅重农思想及政策主张的核心内容。
《商君书》与农业相关的有《垦令第二》《农战第三》《算地第六》《立本第十一》《徕民第十五》等篇,其中农业的思想是贯穿全书的。
开篇的第二就是《垦令》,可见商鞅对农业的重视度。
发布垦令,促使土地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垦,提高粮食的产量,富国强兵。
“无宿治”“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
上壹则信,信则官不敢为邪。
”“无以外权任爵与官,则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
”“禄厚而税多”等垦令二十条,最后的落脚点都为“农则草必垦矣”。
从这20条法令来看,其内容十分丰富,它涉及行政管理、地税征收、官吏征用、劳动力管理、粮食的买卖、音乐服装的控制、禁止雇用、废除旅馆、矿藏资源的国有、酒肉价格政策、刑罚制度、居住制度、军队的管理、税收政策、运粮制度。
商鞅农本思想和鼓励政策探析
商鞅农本思想和鼓励政策探析摘要:中国古代的农本思想和对农业的激励政策,到战国时期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既有战略高度的认识,又有非常务实的政策措施,并由此实现了富国强兵的战略目标,实践的效果非常显著。
其中商鞅的农本思想和对农业的激励政策,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了战国李悝提出的“尽地利之教”的农本思想,使之更为制度化和政策化了,表现出强烈的时代进取精神,值得分析借鉴。
关键词:战国商鞅农本思想激励政策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的改革是最为彻底的。
它不仅使秦国实现了由弱变强的重大历史转折,而且也是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商鞅变法后,不仅使秦国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而且为中国第一次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其中他的农本思想与对农业的激励政策所起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
商鞅(前390~前338),又名卫鞅、公孙鞅,商鞅乃因其后来的封地而得名,是先秦法家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他继承了李悝的法制思想,顺应当时的历史发展潮流,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在秦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特别是以法治为依托,通过各种激励杠杆的运用,实施以强化农战为主导的发展战略,成效卓著,影响深远。
成为我国先秦时期,以法治国,强化农战,富国强兵,大见成效的典型,具有划时代意义。
一、以农为本的战略思想在中国先秦法家的经济思想中,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与作用,商鞅的思想观点是最为明确和突出的,也是最为深刻和富有哲理性的。
他指出,“国之所兴者农战也。
”“国待农战而安,主待农战而尊。
”《商君书·农战》。
“民不逃粟,野无荒草则国富。
”《商君书·去强》。
“壹务则国富”,“田荒则国贫。
”这里,商鞅把农业看作是国家和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所在。
农业发达,国家兴旺,农业贫弱,国家衰亡。
由于中国古代的产业结构比较简单,农业是最基本的战略产业和基础产业,作为政治家的商鞅把发展战略集中在农业上,是符合当时形势发展需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近 , 中央政治局组织 集体学 习讨论 会 , 中心议题 是坚持 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 探求 富国强兵战略。 会上 , 胡锦 涛总书记指出 ,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防建设 和经济建设 的关系 ,
史 册 的 。他所 处 的时 代 是 一个 “ 国事 兼 并 , 国 务 力守 ” 强 弱 的战
乱年代。 国都争相积蓄力量 、 列 扩充实力 , 企图称霸。当时的列
国由 于先 后 进 行 了 不 同 程度 的政 治 、 济 改 革 , 建 生 产关 系 经 封
大大改善 , 生产力得 以解放 , 国势 日强 ; 而地处西陲 的秦 国 , 政
者 富 ”是 让 一 无 所有 的 贫 者较 之 过 去 , “ ” , 少可 以“ 二 亲 , 军事” 富 些 至 养 治 , 只有 他 们 “ ” , 能 “ 国 ” 富 了 才 强 。所 谓 “ 者 贫 ”是 不 能让 富者 过 富 , 则 他 富 , 否
治经济仍很落后 , 处于劣势。 了迅速使秦 国强大起来 , 为 与列国
争雄 , 商鞅在秦孝公大力支持下 , 推行 了一 系列改革主张 , 制定 了一系列 富国强兵之策 。 其中最值得称道 的是“ 农战思想” “ 。农 战思想”使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有 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 为 秦后来兼并列国 、 统一天下 , 奠定 了坚实 的基础 。
为 了把 民力集 中到农 战上来 , 商鞅指 出必须有一套相应的 组织路线 , 提出了凭功论爵的主张 。 即朝廷授 爵任 官, 只能用来
鼓 励农 战 中 的有 功者 。 在 生产 中有 贡 献 、 在 战 场上 有 战绩 , 谁 谁
就给谁封官加 爵, 而且根据奉献 的多少 、 战绩的大小决定封给
官爵的高低。这样 , 百姓都会专心从事农战以取得官爵。同时,
也 就会 阻 止 那些 不 事 农 战 的 人靠 投 机 钻 营 、 言 巧语 和 虚妄 空 花
论 的手段来巧取 官爵。 商鞅指 出: 尽管国大 民众 , 只要不为巧言
重温商鞅的“ 战 思 想 ” 农
■马 跃 堑
虚道所惑 , 百姓 质朴而专 于农 战 , 爵就不可能 用奸 巧的手段 官
为国家创造财富 , 不断扩充经 济实力 ; 他所说的“ , 战”是指鼓励
百 姓 为维 护新 的生 产 关 系效 死 作 战 , 大 军 事 力量 。而 “ ” 壮 农 与
“ 又是 紧密配合 、 战” 相辅相成 、 相互促进的。所以, 商鞅在文章
中反 复 指 出 , 只有 实 行 农 战政 策 , 者并 重 , 调 发 展 , 能 富 二 协 才 国强 兵 , 天 下 。 王 既所 谓 “ 国待农 战而 安 , 待农 战 而 尊 ”“ 主 ,国之 所 以兴 者 , 战 也 ” 农 。
商鞅指出现在百姓所以不肯为国效力就是由于他们看到言辩游说的人可以当官吃俸禄投机倒把的商人可以发大财卖手艺的手工业者呵以养家糊口而从事农战者最为劳苦但得到的报酬却很微薄所以纷纷逃避农战民心散乱而不专一
以史为镜
商鞅在他所著 的《 商君书》” 就是 指 变革 生 产 关 系 , 力 发展 农 业 经 济 , 力 农 , 大 努
20 年第 6 09 期
扬 5 9
以史为镜
是 坚持 “ 出一 孔 ” 利 。即 国君 对 臣 民 的 奖 赏 ,只颁 赐 给对 农 战 做 出奉 献 的人 们 。 是 明令 “ 分 ” 即确认 财产 私 有 二 定 。 权 , 以对农 战 贡献 的大 小 , 新 规 定 并 重 “ 卑 爵秩 等级 ,各 以差 次 名 田宅 、 尊 臣 妾 、 服依 家 次 ” 衣 。这 样 , 们想 当官 、 人 想 发 财 只有 积 极 从 事农 战 才 能 取 得 , 此外 别 无他 路 。 商鞅 指 出 , 在 百 姓 所 以不 肯 为 现
是“ 一个 带 有全 局 性 的 重 大 问题 ” 。他 强调 “ 集 中 力量 进 行 经 在
面对秦 国当时 流弊丛生 、 民心浮动 的局 面 , 商鞅忧心忡忡
地 指 出 : 在 国 内 的百 姓 和 有 官 爵 的 人 , 到 在 朝 廷 上 可 以用 现 看
巧言辩说骗取官 爵 , 用行贿手段 巧取官 爵, 从而官 爵不 可能按 照正常途径来取得 , 这样一来 , 人们上朝就逢迎上 司, 退朝便 图 谋私利 。 因为迎逢上 司、 巴结权贵可以巧取官 爵, 了官 爵就能 有 聚敛财富 , 有了财富就不难买通上 司, 就可以继续高升。 所以希 望升迁 的小官都说 :只要财货多 , “ 想做大官就有希望 。” 又说 : “ 我要是不用财货孝敬上司而想升官 ,就好像用猫作诱饵去捕 捉老 鼠, 一定是毫无希望的。 如果单凭忠诚 、 勤勉侍奉上 司而想 升官 , 那就 如同用断了的墨线去矫正弯 曲的木 头 , 是没有希 更 望 的。这两种办法都 不能升官 , 我怎么能不去搜 刮勒取财货来 孝敬上司 , 以求升迁呢?” 于是官吏贪赃枉法严重 、 以权谋私 日 盛, 百姓也不安于农 战 , 或攻诗书 、 从事言辩 , 以求升迁 ; 或经 营 商业 、 转手余利 , 以求 富贵 。 商鞅指 出, 如此下去粮食怎能不少 、 兵力怎能不弱呢? 所以商鞅强调一定要健全相应的组织路线 和 激励机制 , 才能保证农战政策的全面实施。 为了把 民力集中到农战政策上来 , 商鞅指出还必须有一套
相应 的分 配 原 则 。他 提 出 了用 以 鼓励 农 战政 策 的分 配原 则 : 一
济建设 的同时 , 必须切实 加强国防建设” 使二者 “ , 相互 促进” , 这是维护和平 的需要。 因为只有强大的实力才能遏制或延缓战
争, 即所谓 “ 战方 能 言 和 ” 能 。
那么 , 如何才能实现富国强兵的战略 目标呢?我们不妨重 温一下我 国战国时代秦 国政治家商鞅 的富 国强兵之策 , 中或 从 许能得到一些启示和借鉴。 商鞅是作为地主阶级变法家而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