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合集下载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一.心与生的关系传统医学的主要观点:希腊传统医学:希波克拉底创立了体液说,认为人体里有血液、黑胆汁、黄胆汁及痰四种波斯传统医学:主要学说也是体液说,认为某种液体的过多或过少而引起各种疾病。

同时相信人体内的各种内脏与精神活动有关印度传统医学:源于其历史上的古经,基本病理学说也是体液说,但含有印度哲学的道理。

中国传统医学:提出五行说—相生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另一个特色是重视五脏的功能,并且每一内脏均予以归为。

如心生血,主藏神,为人体生命的主宰;肝藏血,主谋虑;脾统血,主运化;肺主气,司清肃;肾主骨,主藏精。

现代医学的主要观点:机体内环境:1.内环境:细胞外液成为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在生理学中称之为2.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各项物理和化学因素是保持相对稳定的,称为内环境的稳态3.人体内是如何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对身体健康有何意义?内环境的稳态是细胞能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也是整个机体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内环境稳态的保持,是机体各个细胞、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以及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疾病时,体内细胞和器官的正常活动受到损害,导致内环境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变生理功能的调节:1.机体对细胞、器官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2.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调节,其调节过程是反射。

相对于神经调节而言,体液调节一般比较慢,作用也比较弥散和持久怎样理解“心理”和“生理”的统一?1.脑是各种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一方面,大脑的发育及功能状态的维持等需要不断地有新鲜的氧和营养物质支持;另一方面,大脑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各个系统也起到中枢调节的作用。

2.正常的大脑结构与功能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一旦出现障碍,会对心理功能产生明显影响,出现一系列认知、情感和意识活动方面的障碍。

3.可见,脑本身就是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的统一体二.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1.心理的生理基础研究进展总是与研究方法有关:1.1811年,贝尔根据高等动物和人的脑形态与功能不同,将脑分为大脑、小脑,又将脊髓分为背根和腹根。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二章 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二章	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选择题)二、大脑皮层及其机能(选择题、简答题)三、脑机能学说(选择题、简答题)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神经元神经元是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递信息。

神经元由胞体(包括细胞核和细胞质)、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胞体的功能为整合神经冲动;树突较短,功能为接受神经冲动,再将冲动传至细胞体;轴突较长且一个神经元仅有一根,能够将神经冲动从胞体传到其他神经细胞。

2、突触突触是一个神经元和另一个神经元彼此接触的部位。

突触包含三个部分:①突触前成分(轴突末梢的球状小体)、②突触间隙(一个神经元末端与另一神经元始端间的缝隙)③突触后成分(树突末梢或胞体内的一定部位)。

原理:神经递质是神经冲动在突触间传递的化学物质的媒介。

当神经冲动传导到轴突末梢,突触前成分的突触小泡内储存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经过突触间隙作用到突触后成分,改变突触后成分膜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了神经冲动的传递。

神经冲动在突触间的传导又称为化学传导。

分类(1)兴奋性突触: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兴奋。

(2)抑制性突触: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抑制作用的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性的效应。

3、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系统是指由神经元构成的一个异常复杂的机能系统。

由于结构和功能不同,可以将神经系统分成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1)周围神经系统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它将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联系了起来。

由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组成。

①躯体神经系统:到达各个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神经,支配感觉和运动器官。

包含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②自主神经系统:到达内脏系统的神经,又分为机能上相互拮抗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不受或很少受到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表现为人不能随意地控制内脏的活动。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促激素一方面调节相应腺体内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另一方面还维持相应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甲状腺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 作用: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提高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甲亢、甲低
胰岛

分泌胰岛素 有降低血糖浓度的作用
肾上腺



位于肾脏的上端,左右 各一 分为内外两层,外层叫 皮质,内层叫髓质 皮质分泌的激素有盐皮 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 性激素,统称为肾上腺 皮质激素 ——调节糖、 盐、水的代谢
脊 神 经 图
(二) 脑神经



由脑部发出,共有12对:
1.嗅神经; 2.视神经; 3.动眼神经; 4.滑车神经; 5.三叉神经;6.外展神经; 7.面神经; 8.听神经; 9.舌咽神经; 10.迷走神经;11.负神经;12.舌下神经。
脑 神 经 图

(三) 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
的反射;初级听反射是动物的头与躯干转向声源的反 射)

大脑皮层与脊髓间的所有上行及下行神经通路 都经过中脑,同时,中脑通过白质与中枢神经 系统的其他部分相联系
(三) 间脑

间脑包括丘脑和下丘脑



丘脑是上传信息的中继站,是除嗅觉之外的各 种感觉的皮层下中枢 下丘脑是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皮 层下中枢,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 下丘脑有快乐中枢和痛苦中枢。
言语区

3、言语区 在左半球 ( 1 )布罗卡区:在左半球颞叶的后下方 — 言 语运动区;说话—受伤后得运动性失语症

(2)威尔尼克区:颞叶上方,靠近枕叶—
言语听觉区;听话 — 受损伤后得听觉性失 语症
言语区

2第二章 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2第二章  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大脑 脑 中枢神经 脊髓
间脑
脑干 小脑
中脑 脑桥 延脑
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
脑神经
周围神经
内脏神经
脊神经 内脏感觉神经 交感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 (植物性神经)
副交感神经
一、周围神经系统 (一)脊神经 1、对数与分布
2、脊神经的功能
(二)脑神经
·12对脑神经的名称及功能
(三)植物性神经(自主神经) 1、交感神经的出发地;副交感神经的出发地 2、植物神经的功能 3、与脊髓的关系 4、与脑的关系
四、神经系统的发育
1、神经细胞的凋亡 ·凋亡不是死亡,是神经元特异性分配中程序化丧失(自我修正 ) ·靶细胞与神经、生长因子(N、G、F) ·突触在个体发育中也要大量消亡 2 神经细胞的增殖
·传统观念(德20世纪初)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没有再生能力 ·全脑的整体移植 ·脑移植:细胞水平上的移植————神经细胞移植 ·全脑的整体移植
三、大脑皮层的结构和机能
(一)大脑的结构
·皮层、新皮层、旧皮层、大脑皮层细胞 ·脑重/体重:象:1/500;人:1/40 ·新皮质占整个皮质的比例:刺猬32%;人96%;海豚97% ·猫大脑皮层每个锥体细胞平均突触4000个;恒河猴36000个;短尾猴 60000个 ·锥体束(从大脑皮层感觉——运动区发出的神经纤维)负鼠 3万根、 猫18万根、猴55万根、人有120万根 ·大脑丧失:涡虫被断头可再生一个,青蛙去大脑半球行为可正常; 鸽去大脑皮层表现为昏睡,但可走路与飞翔;猫犬缺乏条件反射而 成低能,猴丧失活动能力,有光反射;人成为植物人
四、神经回路 ·什么是神经回路
·神经回路的类型
第二节
神 经 系 统
人体内大量的神经元,其胞体集中 在脊髓或脑中,形成细胞核团,其轴突聚集成束, 伸到身体的各部分。这些细胞核团和神经纤维束 构成中枢与周围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的各部分构成见图。 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划分是人为 的,实际上神经系统是一个有机组织的整体,不 能分割。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1,内环境:人体的绝大多数细胞并不是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的,细胞外液成为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2,脑电图(EEG):大脑皮层连续的有节律性电位变化的记录3,计算机轴断层扫描技术(CAT):将X光照相技术与计算机处理方法结合起来观察活脑的组织病变技术。

4,正电子放射层描技术(PET):给人体注射经过加速其处理后能放射正电子的葡萄糖,通过PET仪器可以测量脑代谢时消耗的葡萄糖的数量,从而获得放射性物质在脑内的分布图。

5,生命中枢:即延髓,是脊髓向上延伸到颅腔内的一段脑结构,与人的基本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吞咽等有关。

6,联络纤维:又称大脑内纤维,它将半球内的不同部位连接起来,包括短程纤维和长程纤维。

7,连合纤维:又称大脑间纤维,它连接两半球内相应的或同级的区域或结构,包括胼胝体,前连合,海马连合。

8,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单位。

9,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并把刺激传向胞体。

10,轴突:由胞体发出的单根突起,呈细索状末端常有分支,称轴突末梢,轴突将冲动从胞体传向轴突末梢。

11,神经冲动:神经元传递信息的过程是以电的或化学的形式进行的,而且能被记录下来。

12动作电位:神经元内部的电信号,是细胞膜内部的电位差变化。

13,静息膜电位:细胞内外离子浓度不同,存在的电位差14、突触:突触是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细胞之间的一种特化的细胞联接,通过它的传递作用实现细胞间的通讯。

15、神经递质:是在突触前神经元内合成并于轴突终扣处释放,经突触间缝隙特异性的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使信息得以传递。

16,放射:是机体对某一刺激的无意识应答17:反射弧: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

有感受器,感觉神经元,中间神经元,运动神经元,效应器组成。

18、内分泌系统是动物体内所有内分泌腺和散在的内分泌腺细胞的总成。

19,激素:是由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的高效能生活性物质,经血液或组织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

05621心理的生物学基础名词解释

05621心理的生物学基础名词解释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名词解释:第一章:1、内环境:1-3细胞外液成为体内细胞直接接触的环境,在生理学中称之为内环境。

2、内环境的稳态:1-4内环境各项物理和化学因素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如一定的体温、酸碱度、血糖水平,称为内环境稳态。

3、脑电图:1-7将大脑皮层连续的节律性电位变化叫做自发脑电活动,它的记录叫脑电图(EEG)。

第二章:1、联合区:2-18除了大脑皮层上的特定功能分区外,其他部分的皮层被称为联合区。

2、(0810考期)生命中枢2-21延髓是脊髓向上在颅腔内的直接延续,与脊髓没有明显的界限。

延髓与人的基本生命活动,如呼吸、心跳或脉搏、吞咽、胃肠运动、排泄等有关,被称为生命中枢。

3、(0910考期)脑结构与脑功能模块学说2-26福多尔提出的脑结构与脑功能模块学说,这种学说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

这些模块复杂而精巧的结合,是实现复杂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生物基础。

4、(1010考期)感觉神经元2-12躯体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之一,与感受器相连,功能是把外部刺激引发的神经冲动传送到中枢。

5、(1210考期)边缘系统2-20边缘叶包括扣带回、海马回、齿状回等,它们与附近的一些皮层及皮层下的结构之间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机能系统,称为边缘系统。

6、(1410考期)自主神经系统2-12自主神经系统曾称植物神经系统。

通常自主神经系统活动不受意志支配而自主工作,因而得名,它主要控制内脏,包括身体各种腺体的活动,例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体温碉节及性活动等。

7、(1510考期)连合纤维:2-22连合纤维又称大脑间纤维,它联接两半球内相应的或同等的区域或结构,包括胼胝体、前连合和海马连合。

第三章:1、(1310考期)神经元3-29人类中枢神经系统内约含有1011个神经细胞,神经细胞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单位。

典型的神经元很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得清楚它的结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物质基础。

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初级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功能是发出运动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与身体各局部的运动。

运动区与躯干、四肢运动的关系也是左右穿插、上下倒置的。

言语区布洛卡区:在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主管言语运动。

威尔尼克区:在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

角回:在顶枕叶交界处,言语视觉中枢,损伤这个区域将出现理解书面言语的障碍,产生视觉失语症和失读症。

联合区大脑皮层具有整合或联合功能的一些脑区。

总结心理是人脑的功能。

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听、体验饥寒冷暖;能够运动;能够注意、记忆、思维都是因为有一个安康的脑。

没有脑,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

各局部各司其职联合完成活动。

3 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大脑分左右半球,每一半球都有感觉区、运动区、视觉、听觉、联合区。

正常情况下,两半球协调活动,一半球的信息通过胼胝体传到另一半球。

左半球:主要负责语言、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

右半球: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音乐和艺术欣赏、舞蹈雕塑等。

正常情况下,两半球既分工又联合活动,完成复杂的活动。

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完成任务。

三、脑机能学说1.定位说定位说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提出的颅相说。

颅相说认为每种官能都有对应的颅骨特征和位置。

严格意义的定位说始于对失语症病人的个案研究。

2.整体说19世纪中叶,佛罗伦斯发现,切除动物一局部大脑皮层导致的行为损伤,通过一定时间以后能恢复到接近正常的水平。

3.机能系统学说由俄国科学家鲁利亚提出:脑的一定部位损伤,不会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丧失,而会导致一系列心理过程的障碍。

因而提出了大脑皮层定位是动态的、系统的功能定位的观点。

鲁利亚把脑分为三个互相严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4.机能模块说机能模块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认识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

这种学说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

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根底。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资料

心理的生物学基础资料

3、动作电位: 神经元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 通透性发生变化。 它使Na+ 比K+ 和Cl-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容易 通过。Na+进入细胞内部,使 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 膜外电位。这一电位变化过程 叫动作电位。
• 当一个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到达-50毫伏后,就会出现 一个神经冲动,或称动作电位,并通过轴突把这个 信息传向下一级神经元。
• 小结
–我们把日常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作出最微观的分析, 即在生物学层面剖析来看,最基本的一个微观活动就 是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的 联系,构成了极其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回路 (nerve circuit); –人脑是由大量的神经元组成的。神经元的功能是接 受和传导刺激。 –神经元内的神经冲动主要通过电传导,神经元之间 的传导主要通过化学传导。 –神经元之间连接和传导都是非常复杂,脑的活动实 际上就是一系列神经元之间信息的相互传导。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的原理
• 神经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 成的。当神经冲动传导到轴突末梢,突触小泡内存 储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经过突触间隙作用到突触 后膜,和突触后膜的化学物质联系在一起,改变了 膜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于是, 实现了神经冲动的传递。这就是神经冲动的化学传 导。这种突触传递,是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 方式。
边缘系统图
4)全部心理活动发源地的脑 ——大脑 调节脑的高级认知功能和情绪功能
2. 外周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 PNS) 的结构和基本功能
• 躯体神经系统 – 传递感觉器官和骨骼肌 的信息,控制的行为是 随意的 • 自主神经系统 – 又称为植物性神经系统, 支配内脏和腺体活动, 它们控制身体内的不随 意运动。 – 自主神经系统处理两类 生存问题:一类机体收 到威胁,另一类是维持 常规的身体状态。为了 执行这些功能,自主神 经进一步分成交感和副 交感神经系统。

心理学总复习

心理学总复习

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二、心理现象的分类: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三、心理学的独立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第二章心理和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一、心理与脑心理是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二、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1.无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种系发展过程中形成而遗传下来的反射(不学而能),与反射弧是与生俱来的固定的神经联系,是个体生长与发育的先天基础(最基本的无条件反射有吸吮反射、抓握反射和防御反射等。

人在吃东西的时候会唾液也属于无条件反射)2.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听到铃声就上课;看见老师就跑)3.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由具体事物及其属性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当有吃过梅子经历的人,看见梅子时也会流口水,这就是条件反射,即平常所说的“望梅止渴”,这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第二信号系统:由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当有吃过梅子经验的人,听到“梅子”这个词的时候也会流口水,这种“谈梅生津”就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谈虎色变”也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是条件反射系统第三章意识和注意一、注意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Eg:要开车,必须注意路面及路标要购物,会注意商店及物品的价格,注意具有指向性与集中性两个特点)二、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 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一)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往往是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它再现为在某些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个体不由自主地把感觉器官朝向刺激物并试图认识它(Eg:注意到上课时突然推门而入的人)(注意到公路上相撞的两辆车)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有: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主要原因人本身的状态刺激物本身的特点:(1)刺激物的强度——强光、巨响、浓香(2)刺激物的新异性——对海的新奇(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霓虹灯、灯塔(4)刺激物的对比——作业批改中的红字人本身的状态:(1)需要和兴趣——球讯vs球迷(2)情绪情感状态(3)期待的事物——期待某位明星的演出(4)有机体状态——疲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指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人类行为和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人类行为和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人类行为和心理的生物学基础人类的行为和心理是由各种因素共同决定的,其中生物学因素是最为重要的一环。

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基因、神经元的构造、荷尔蒙水平和大脑结构等,这些因素对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的发展和表现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生物学因素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遗传基因是生物学因素之一,它对于人类社会行为的发展和表现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人类的性格、才能和行为方式等都与遗传有关。

研究表明,同卵双胞胎的相似性要远远高于普通兄弟姐妹。

具体来说,这意味着同卵双胞胎的行为很可能受遗传因素的控制。

此外,人类有一个与社会行为相关的“社交神经元网络”,通常称为“扩散神经元”。

这个网络是由一个强大的神经元网络构成的,与我们的社交、情感认知和同理心能力有关。

这意味着神经元的构造和数量可能也是人类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

荷尔蒙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影响也很大。

荷尔蒙作为人类体内的一种化学物质,对情绪和行为方式都有显著的影响。

例如,睾丸素是男性中负责表现出雄性行为和进取心的荷尔蒙。

在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荷尔蒙的作用下,人们往往会感到快乐和放松。

大脑结构在人类社会行为的发展和表现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类的大脑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和社交认知紧密相关。

生物学因素对人类心理的影响生物学因素不仅决定了人类社会行为,同时也对人类心理产生了巨大影响。

荷尔蒙和神经元的构造对人类情感和思维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研究表明,女性的情感认知能力比男性更强,与荷尔蒙分泌水平有关。

在青春期,身体的荷尔蒙变化可能导致人类的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青少年行为比较是冲动和易冲动的。

另一个生物学因素,大脑结构对人类心理的影响也极其重要。

科学家们发现,不同类型的大脑地区与不同类型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相关。

例如,扩散神经元网络与情感认知和同理心能力相关,而皮质扣带交界处与规划和决策有关。

结语生物学因素对人类行为和心理的发展和表现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研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行为和心理的人类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行为方式,以及设计更好的心理干预方法。

生物学中的心理学基础

生物学中的心理学基础

生物学中的心理学基础人类是一个意识高度发达的生物,我们的思维活动、行为举止等都展现了高度的智能与复杂度,这些智能行为的背后,有着一个可以支撑它们的神经系统和大脑。

生物学中的心理学基础就是一门研究这些神经系统和大脑如何影响人类行为和思维的学科。

一、神经元与神经系统神经元是组成神经系统基础的细胞单位。

其主要功能是接收、传导和处理信息。

神经元包含细胞体、树突、轴突等部位,而树突是受体,轴突则负责传递神经信息。

神经元通过各种专门的结构连接起来,形成神经网络,以便密集而高效地为高度发达的大脑提供信息加工所需的环境和基础支持。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而周围神经系统则由脑和脊髓之外的神经组成。

这些神经通过神经纤维连接到大脑和脊髓,同时它们还通过肌肉和内脏细胞,对身体的各个部分进行控制。

二、大脑结构和功能大脑是我们最复杂的器官之一,其包括多个区域和层次,以处理各种信息、控制运动、维持身体机能等重要功能。

其中,新皮层是人类大脑最先进部分,主要包含脑海马、皮层、基底神经节等。

这些结构通过神经元之间的交互,支持了我们的学习、记忆、思考、情绪、语言和意识等方面的各种行为。

脑海马同时也是记忆处理的中心。

研究表明,人们的记忆可以被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通常是快速的,只在接到信息的时候暂时保留,而我们需要通过某些方式来转换为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较为持久,包括我们对新知识的掌握,对过去经验的回忆等。

记忆的形成过程涉及多种因素和脑区,包括前额皮质、海马、脑干、纹状体、小脑等。

皮层是大脑最上层,包含两个半球、四个皮层叶,其主要作用是感知、思考和发生运动。

较低的皮层则主要负责内部机能、自主神经系统等,比如人的呼吸、心跳等。

而一部分神经元由基底神经节组成,负责处理大脑接受到的动作和学习反应信息,同时还与多巴胺的处方行为有关。

三、情绪和行为与记忆一样,情感是人类高级认知的重要部分,而其源头亦可追溯到神经系统与大脑活动。

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

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作为一种高级生物,人的行为和思维活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这些行为和思维活动,其实都有着生物学基础。

那么,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呢?一、基因决定行为生物学家们发现,基因对生物的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举个例子,一种叫做MAOA的基因,对于一个人是否犯罪有着直接的影响。

这是因为,MAOA基因与人的决策制定、情绪调节和能量代谢等方面有关。

如果一个人的MAOA基因不太正常,那么他就可能比较容易偏激和暴躁,从而更倾向于犯罪。

此外,人的社交行为也和基因有着密切关系。

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一个人是否有社交恐惧症,其实和他的基因有关。

这是因为,人的基因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大脑结构和功能,从而影响到他的社交能力。

二、环境影响行为虽然基因对于行为有着重要影响,但环境同样也是影响行为的因素之一。

在早期的动物实验中,科学家们发现,如果将小老鼠从一个穷乡僻壤的地方转移到一个繁华的城市里,那么它们的躯体和大脑结构就会有很大的变化,包括血压和肾上腺素水平的上升,以及海马区的增大。

这意味着,环境对于一个生物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

同样的,在人类中,环境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行为。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压力巨大的环境中,那么他就可能会变得情绪不稳定,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三、大脑起着关键作用人的大脑是控制行为的核心。

大脑可以接受来自感受器的信号,并将这些信号转化为我们的行为和思维活动。

在大脑中,最重要的是皮质区域,这里负责高级思维和判断,帮助我们做出决策。

此外,大脑的其他部分也对行为有着很大影响。

举个例子,边缘系统是大脑中自主神经系统发出信号的中心,可以控制人的情绪和行为;脑干是大脑中控制呼吸和心跳等重要生命活动的区域,在紧急情况下会向全身发出相应的指令。

四、行为和进化有关最后,我们需要指出的是,人类行为与进化有着密切关系。

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不断进化和改变。

这样,我们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行为模式,比如说社交行为、求生行为等等。

哺乳动物行为和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

哺乳动物行为和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

哺乳动物行为和心理学的生物学基础哺乳动物是一类有着特殊行为和心理学特征的生物,它们的生物学基础与它们的行为和心理学特征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生物学角度出发,探讨哺乳动物的行为和心理学。

一、哺乳动物的大脑结构哺乳动物的大脑结构复杂,是它们行为和心理学活动的生物学基础。

哺乳动物的大脑主要由两个半球组成,其中较为复杂的是左侧大脑半球,它与空间、时间、逻辑、语言、推理等紧密相关。

右侧大脑半球则更多地与情感、幻想、同情、创造力等相关。

而在中央的大脑边缘系统则包括了情感、运动、神经激素、性激素等与行为和心理学活动密切相关的结构。

二、哺乳动物的行为特征哺乳动物的行为特征多样,通常包括探索、打猎、交配、育儿等。

这些行为特征的背后是这些动物的遗传和环境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

此外,哺乳动物的行为通常也与其社会结构和地位相关。

例如,灰狼和一群蚂蚁就有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这自然会对它们的行为产生很大影响。

三、哺乳动物的心理学特征哺乳动物的心理学特征主要包括影响它们学习和适应的基因、雄性和雌性之间的差异、母性关怀等。

这些特征与它们的生物学基础密切相关,如哺乳动物的基因组和DNA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这也就意味着它们的行为和心理学特征也相对保守。

而母性关怀的特征则在大脑结构、荷尔蒙、神经化学等方面都产生了显著差异。

四、哺乳动物的人工智能应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哺乳动物的行为和心理学特征也被用于设计人工智能系统。

例如,神经网络的结构和哺乳动物大脑的结构有许多相似之处,这就为预测、分类、时间序列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思路。

而以往对于人工智能的设计常常是人类心理学特征为首要考虑,而现在则更多地采用哺乳动物的生物学基础作为设计参考。

这种新型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和动物社会的变化,从而更好地推进各类研究。

综上所述,哺乳动物的行为和心理学特征都与它们的生物学基础密切相关。

这些特征既由遗传因素所决定,也受环境影响,它们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生态链,在自然界中不断演化。

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篇

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篇

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篇人类行为是进化过程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心理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的结果。

行为根植于从遗传中获得的功能,通过经验丰富、高度发展和调整,最终形成强烈的行为特征。

研究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有助于我们理解个体和社会行为发展的本质,从而促进行为系统之间的协调,实现社会和谐。

二、人类本能人类行为的本能,体现了人类进化历史发展的积累,它构建了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让人类在其中存活、生存和繁衍后代。

人类的本能行为包括食欲、性欲、憎恶、攻击、防御、关注、投入、表现等行为,都是人类行为的本能指导力量。

三、遗传因素遗传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基础,它通过基因和染色体传递给下一代,以及不同人群表现出来的行为差异,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遗传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人群的遗传标记进行测序,可以了解某种行为的开发与遗传的关系,从而更好地运用遗传基础知识来分析人类行为。

四、发育因素发育因素也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它决定了人类行为的发展方向。

从胚胎发育到成熟期,人们在不同阶段都会受到机体细胞和分子水平的调节,以及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

这些发育因素构成了人类行为发展的基础,也会影响和调节人类行为的基本特征。

五、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人类行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行为可以通过学习和教育等过程受到调节,从而实现更高的行为发展目标,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

社会文化因素也会影响人类行为系统的演化,是影响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

六、总结人类行为的发展不可能仅局限于遗传、发育和社会文化等因素之内,受其他复杂影响因素(如社会机制、认知因素、道德或道德等)影响,行为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行为系统,这将使人类社会获得更多的和谐。

研究人类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有助于了解和解释行为发展趋势与本质,从而为深入发展社会心理学、社会文化学等学科,提供完整的科学框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级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功能是发出运动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运动区与躯干、四肢运动的关系也是左右交叉、上下倒置的。

言语区布洛卡区:在左半球额叶的后下方,靠近外侧裂处,主管言语运动。

威尔尼克区:在颞叶上方,靠近枕叶处,与理解口头言语有关。

角回:在顶枕叶交界处,言语视觉中枢,损伤这个区域将出现理解书面言语的障碍,产生视觉失语症和失读症。

联合区大脑皮层具有整合或联合功能的一些脑区。

总结心理是人脑的功能。

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听、体验饥寒冷暖;能够运动;能够注意、记忆、思维都是因为有一个健康的脑。

没有脑,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

各部分各司其职联合完成活动。

3 大脑两半球的一侧优势大脑分左右半球,每一半球都有感觉区、运动区、视觉、听觉、联合区。

正常情况下,两半球协调活动,一半球的信息通过胼胝体传到另一半球。

左半球:主要负责语言、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

右半球: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音乐和艺术欣赏、舞蹈雕塑等。

正常情况下,两半球既分工又联合活动,完成复杂的活动。

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完成任务。

三、脑机能学说1.定位说定位说始于加尔和斯柏兹姆提出的颅相说。

颅相说认为每种官能都有对应的颅骨特征和位置。

严格意义的定位说始于对失语症病人的个案研究。

2.整体说19世纪中叶,佛罗伦斯发现,切除动物一部分大脑皮层导致的行为损伤,通过一定时间以后能恢复到接近正常的水平。

3.机能系统学说由俄国科学家鲁利亚提出:脑的一定部位损伤,不会导致某一孤立的心理机能丧失,而会导致一系列心理过程的障碍。

因而提出了大脑皮层定位是动态的、系统的功能定位的观点。

鲁利亚把脑分为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4.机能模块说机能模块说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认识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中出现的一种重要理论。

这种学说认为,人脑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由高度专门化并相对独立的模块组成的。

这些模块复杂而巧妙的结合,是实现复杂而精细的认知功能的基础。

第三讲意识与注意一、什么是意识和无意识二、意识可以分成哪几种不同的状态三、注意一、什么是意识和无意识1、意识是一种觉知,他是指觉知到了某事。

例如,现在我看到什么;我感觉到很饿。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它具有能动性和调节作用。

例如,他能决定个人注意什么和不注意什么;决定个体选择活动的方法。

3、意识是高级心理状态,它分成不同的层次。

例如,觉醒、迷糊、睡眠。

意识的功能1、监视监视自我和环境;类似于时刻不停的摄像机,潜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2、控制控制思维和行为;控制开始和终止;类似于工厂的质量检查员。

3、两功能交织,有效利用心理资源。

无意识:个体不曾觉察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例如,心跳的过程,视网膜的刺激是如何转化为对一个人的知觉。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1.无意识行为2.对刺激的无意识:人没有意识到对自己行为起作用的刺激。

二、意识可以分成哪几种不同的状态(一)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完成某项活动,意识的第一状态。

(二)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意识不太清晰,要求很少的注意,不妨碍其他活动,一边说话,一边骑车。

(三)白日梦状态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开小差。

白日梦有意识的参与,但意识水平低。

(四)睡眠与梦1.睡眠时并非完全失去意识,睡眠是意识的一种形式不同年龄阶段人的睡眠时间:新生儿睡16小时;儿童期(2-12)10-12小时;青年期(12-18)9-10;成年期,7-8;老年,5-7。

2.如何研究睡眠?测查睡眠者的脑电波波形,记录其身体各项功能的变化。

β波和α波大脑清醒和警觉状态时,出现β波。

β波波幅较低,频率较高。

清醒、安静和休息状态时,出现α波,波幅稍大,频率较低。

α波可以反映出人的素质状态。

梦境出现在睡眠的第五阶段:快速动眼睡眠。

3.睡眠失常:失眠如面困难或睡眠不好,10%的人们失眠。

——情绪性失眠——失律性失眠:飞行时差。

——药物性失眠:安眠药。

——窒息性失眠:因呼吸困难,醒来难以入眠。

——突发性睡眠症:白天突然发生睡眠。

梦游梦游与做梦无关,梦游时,患者的脑电波在阶段3和4,没有做梦,患者多是6-12岁儿童,梦游时仍属睡眠阶段。

梦游可能与遗传有关。

夜惊与梦魇儿童期(3-8岁)出现夜惊和梦魇的较多,约有1/4出现。

夜惊:发生在深睡期,不是由梦魇造成的,表现:突然惊醒,面露痛苦;呼吸快,发汗,很难唤醒,醒后,无记忆。

可能与儿童发育阶段神经生理功能暂时失调有关。

梦魇:恶魔,可能与儿童白天的情绪压力有关。

梦梦是在睡眠的某一阶段下所产生的自发的想象活动。

对梦的不同解释:1.精神分析的观点梦就是一种被压抑愿望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本能的欲望。

2.生理学的观点通常情况下,一定数量的刺激对维持脑与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要的,睡眠情况下刺激减少,神经系统产生一些随机活动,大脑对这些缺乏逻辑联系的刺激进行解释,产生了梦。

3.认知的观点梦有一定的认识功能,睡眠中认识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加工,这些活动一部分会进入意识,成为梦境。

(五)催眠1.什么是催眠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特殊的意识状态。

2.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1.主动性反应降低2.注意层面超狭窄:只注意催眠师的话3.旧记忆还原现象:回忆许多陈年旧事4.知觉扭曲与幻觉5.暗示接受性增高:暗示是指向对方表达一种非强迫的意见,能使对方不加怀疑的情况下接受。

6.催眠中的角色扮演:扮演与自己性格不同的另一角色7.催眠中的经验失忆,不能回忆催眠中的经验3.什么样的人易受催眠1.常做白日梦2.想象力丰富3.容易沉浸于眼前或想象的场景中4.依赖性强,经常寻求他人的指点5.对催眠的作用深信不疑一般人群,约有1/4的人。

4.怎样解释催眠1.功能分离的观点2.角色扮演的观点3.医学方面:控制疼痛、安慰剂效应三、注意(一)注意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注意注意是生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集中性功能: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和监控的功能注意不等同于意识,注意是一种心理过程,意识指心理内容或体验,注意决定什么将进入意识,“注意是意识之门”,但进入注意的过程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

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注意指向的内容一般出于意识的活动中心。

(二)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1.注意的生理机制(1)朝向反射朝向反射是由情境的新异性引起的一种复杂而又特殊的反射。

(2)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是指从延髓上端到丘脑之间的一种弥散性的神经网络。

(3)边缘系统边缘系统是右边缘叶、附近皮层和有关的皮层下组织构成的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

(4)大脑皮层机制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是大脑皮层。

2.注意的外部表现(1)适应性动作出现(2)无关动作停止(3)呼吸运动变化(三)注意的功能和种类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在多种刺激物中,注意选择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注意对象。

2.维持功能保持一定的时间延续,维持心理活动的持续进行,对信息进行合理、有序、精细的加工。

注意的种类1.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被动性的注意。

(1)刺激本身的特征刺激的相对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刺激的运动变化,刺激的新异性。

(2)人本身的状态需要兴趣:符合需要、兴趣的事物情绪情感:引起情绪、情感的事物期待:过去经历:2.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形式,只有人才具有随意注意。

3.如何保持有意注意(1)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目的任务明确,有助于保持有意注意。

(2)兴趣特点、间接兴趣:利用间接兴趣。

(3)活动的组织性:A.提醒自己注意;B.提一些与活动有关的问题;C.智力活动和外部操纵活动相结合。

(4)过去的经验:有一定知识和经验的事物,更易维持对它的注意。

(5)人格特征:顽强的人,意志坚强的人会更容易维持随意注意。

(四)注意的品质(特征)1.注意的广度是心理学最早研究的问题之一。

定义: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广度有限:5-9个数字或者字母。

注意的广度随年龄的增长会适当增加。

2.注意的稳定性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

(也称持续性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衡量注意品质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对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刺激物的强度,提高刺激物的强度有助于持续性的注意。

(2)刺激物的复杂性和活动的方式。

(3)活动的意义、兴趣、态度。

(4)身体状况。

3.注意的分配(分配性注意)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对两种和两种以上的刺激进行注意,或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

4.注意的转移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现象。

能否转移取决于前后两种活动的性质和个体对两种活动的态度。

(五)注意的认知理论1.过滤器理论1958,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

观点:神经系统加工信息的容量是有限的,需要一个过滤器对信息进行选择,然后进入知觉分析阶段,其它信息则备完全阻断在外,注意就是这样一个过滤器。

过滤器的工作方式是“全或无”的。

模型的重要特点:1.过滤器选择信息是建立在刺激的物理特征上。

2.过滤器“全或无”的原则工作。

3.过滤器是在意识的控制之下的。

4.知觉分析系统负责认知刺激。

2.衰减器理论1964,特锐斯曼过滤器不是按照“全或无”的方式工作。

信息可以从非注意的通道中通过,只是后者收到衰减,强度减弱了。

3.反应选择理论多伊奇等人1963年提出。

观点:由感觉通道输入的信息在进入过滤器之前已经受到了充分的知觉分析(意义分析),然后才进入过滤器,选择是发生在加工后期的反应阶段。

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的刺激,而在反应的选择。

4.认知资源理论认知资源理论把注意看作是一种认知资源,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