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杂诗(其二)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古诗赏析)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古诗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古诗赏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杂诗三首·其二》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杂诗三首·其二唐代:王维原文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赏析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个久在异乡的人,忽然遇上来自故乡的旧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强烈的乡思,是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开头两句,正是以一种不加修饰、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状态的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我”的这种感情。
“故乡”一词迭见,正表现出乡思之:“应知”表现出了解乡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种儿童式的天真与亲切。
纯用白描记言,却简洁地将“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态、口吻等表现得栩栩如生,这其实是很省俭的笔墨。
关于“故乡事”,那是可以开一张长长的问题清单的。
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是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
但又绝非故作姿态。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过去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人、事、物联结在一起。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但引起亲切怀想的,有时往往是一些看来很平常、很细小的情事,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
它可能蕴含着当年家居生活亲切有趣的情事。
因此,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乡的一种象征。
它已经被诗化、典型化了。
因此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乡之情的集中寄托。
从这个意义上去理解,独问“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逻辑的。
古代诗歌中常有这种质朴平淡而诗味浓郁的作品。
它质朴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实际上却包含着最高级的技巧。
象这首诗中的独问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种通过特殊体现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这种技巧却是用一种平淡质朴得如叙家常的形式来体现的。
这正是所谓寓巧于朴。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高考诗歌鉴赏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鉴赏教学参考0527 1349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鉴赏原诗译诗白日沦西河(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
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悽。
终晓不能静。
太阳徐徐落入西山,明月缓缓走出东岭。
万里明月清辉四射,浩荡夜空闪闪发亮。
丝丝寒风轻轻叩门,夜深才觉枕席寒冷。
气候变化始知换季,难以成眠才晓夜长。
倾吐愁思无人应和,独自举杯与影对饮。
无情日月弃我远去,空有壮志无处施展。
耿耿于怀忧伤悲泣,捱到天亮内心动荡。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这种体验,即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
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育的。
《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索月出东岭。
迢迢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阿者,山丘。
素者,白也。
荡荡者,广大貌。
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
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
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
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
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陶渊明襟怀之体现。
由此四句诗,亦见陶渊明笔力之巨。
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
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
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
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
“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上四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入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
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
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
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
杂诗(其二) 王维(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
杂诗(其二)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君家何处在?妾住在横塘。
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14.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杂诗》前两句采用不加修饰的语言形式,传神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急欲了解故乡风物、人事的心情。
B.《杂诗》开篇白描记言,诗末工笔绘景,全诗的表现手法依诗人之情运用得流畅自然。
C.《长干曲》开篇写女主角出口问人,可谓“声态并作”,泛舟女子的形象和询问声都跃然纸上。
D.《长干曲》中女子急于停舟相问“或恐是同乡”,侧面表现出了女子背井离乡、水宿风行、无人共语的孤零漂泊之态。
15.两首诗中引发诗人思乡之情的因素分别是什么?两诗对故乡情感的表达在形式上有何异同?(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抒发女主人公内心苦楚,其中的成语又留给读者一个勤劳能干的印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不怕粉身碎骨、坚守自己志向的决心。
(3)《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写屈原烦闷失意,走投无路。
答案解析14.B(诗末“寒梅著花未”一句,诗人独问对方:“家乡的那株寒梅开花了吗?”只是在询问,并没有细致描绘景物。
这株“寒梅”在诗中是诗人对家乡亲切怀想的寄托,它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是成为了故乡的一种诗化象征。
)15.(1)引发诗人情感的因素:①《杂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借遇见故乡来客,回忆故乡窗前的寒梅引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以寒梅作为自己情感的聚焦和寄托;②《长干曲》中的抒情主人公则是通过对方的口音猜测“君”与自己是同乡,以乡音引发出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和只身一人漂泊在外的孤寂之情。
(2分)(2)情感表达的形式:相同点:两首诗的语言都平白浅近、质朴自然,充分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情感。
王阳明杂诗三首
王阳明杂诗三首1.《杂诗三首(其一)》明·王阳明
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
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
我足复荆榛,雨雪更纷骤。
邈然思古人,无闷聊自有。
无闷虽足珍,警惕忘尔守。
君观真宰意,匪薄亦良厚。
2.《杂诗三首(其二)》明·王阳明
青山清我目,流水静我耳。
琴瑟在我禦,经书满我几。
措足践坦道,悦心有妙理。
顽冥非所惩,贤达何靡靡。
乾乾怀往训,敢忘惜分晷?
悠哉天地内,不知老将至。
3.《杂诗三首(其三)》明·王阳明
羊肠亦坦道,太虚何阴晴?
灯窗玩古《易》,欣然获我情。
起舞还再拜,圣训垂明明。
拜舞讵逾节,顿忘乐所形。
敛衽复端坐,玄思窥沉溟。
寒根固生意,息灰抱阳精。
冲漠际无极,列宿罗青冥。
夜深向晦息,始闻风雨声。
杂诗三首·其二-王维(带拼音、注音、精校)
来 日 绮 窗 前 ,寒 梅 著 花 未 ?
yì wén
译文
nín shì ɡānɡ cónɡ wǒ men jiā xiānɡ lái de yí dìnɡ liáo jiě jiā
您 是 刚 从 我 们 家 乡 来 的 ,一 定 了 解 家
xiānɡ de rén qínɡ shì tài
乡 的人 情 世 态 。
zhù shì
注释
lái rì lái de shí hou
1、来 日 :来 的 时 候 。
qǐ
2、绮 (qǐ)窗 : 雕 画 花 纹 的 窗 户 。
zhuó huā wèi kāi huā méi yǒu zhuó huā kāi huā wèi yònɡ yú
3、著 花 未 :开 花 没 有 。著 花 ,开 花 。未 ,用 于
nián jiǔ zài yì xiānɡ hū rán tā xiānɡ yù ɡù zhī jī qǐ le shì
年 。久 在 异 乡 ,忽 然 他 乡 遇 故 知 ,激 起 了 是
zuò zhě qiánɡ liè de xiānɡ sī yīn cǐ zuò cǐ shī biǎo dá zì jǐ
zá shī sān shǒu
qí èr
杂 诗 三 首 ·其 二
tánɡ dài
wánɡ wéi
唐 代 :王 维
jūn zì ɡù xiānɡ lái
yīnɡ zhī ɡù xiānɡ shì
君 自 故 乡 来 ,应 知 故 乡 事 。
lái rì qǐ chuānɡ qián
hán méi zhuó huā wèi
jù mò xiānɡ dānɡ yú fǒu biǎo yí wèn
杂诗十二首(其二
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无予和, 没有和我应和的人。挥杯,举杯。 ❖ 6.【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 却不能得到伸展。掷,抛开。骋,驰骋。这里是指大展宏图。 ❖ 7.【终晓】直到天亮。
最能表现诗人情感的一个词
❖ :悲戚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逝离人 而去,空有志难得伸展。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 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 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 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像,写出了因为天 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 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 接下来的两句写出了孤独文人常有的一种景象: 对影独酌,倍显诗人之孤独。
结束
❖
译文
❖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月亮遥遥 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气候变化了,因 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 此之长。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 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时光飞快 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想起这件 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间在交替,日沦月出。“遥遥万里辉,荡 荡空中景”。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穷大的宇宙,也是一个象 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虚空。“风来”、“夜中’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 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限定在一个点上——房户、枕席;“气变”与 “不眠”两句中“易”和“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一 “夕”之间拉开了距离,前者迁化不已,此时已非彼时,后者却因主观 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动,从而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验与感 受。 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 “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诗歌的后六句解析: 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 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时间田野 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未正 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 空,焉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呢!
杂诗其二(大学语文)
杂诗其二陶渊明白日沦西阿①,素月出东岭②。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③。
风来入房户④,中夜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⑤。
欲言无予和⑥,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⑦。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⑧。
[1]作品信息【名称】《杂诗·其二》【年代】东晋【作者】陶渊明【体裁】五言诗作品注释①沦:沈。
阿:山岭。
西阿:西山。
②素月:白月。
③万里辉:指月光。
荡荡:广阔的样子。
景:同影,指月轮。
这两句是说万里光辉,高空清影。
④房户:房门。
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入户,枕席生凉。
⑤时易:季节变化。
夕永:夜长。
这两句是说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⑥无予和:没有人和我对答。
和,去声。
这句和下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⑦日月:光阴。
骋:伸、展。
这两句是说光阴弃人而去,我虽有志向,却得不到申展。
⑧此:指有志不得申展这件事。
终晓:彻夜,直到天明。
这两句是说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2]作品鉴赏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
这种体验,是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
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青的。
《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阿者,山丘。
素者,白也。
荡荡者,广大貌。
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
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
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
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
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
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
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渊明襟怀之体现。
由此四句诗,亦可见渊明笔力之巨。
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
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
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杂诗其二原文及翻译
杂诗其二原文及翻译杂诗(君自故乡来)是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
下面是关于杂诗(其二)原文及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杂诗三首·其二唐代: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译文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注释①来日:来的时候。
②绮(qǐ)窗:雕画花纹的窗户。
③著花未:开花没有?著(zhuó)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文学鉴赏这是一首思乡诗,通篇运用借问法,完全以问话的口吻,借白描记言的手法,简练而形象地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乡的感情,抒发了主人公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
本诗信手拈来,自然天成。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开头两句,诗人以一种朴实自然的语言,传神地表达了主人公强烈的乡思的急迫感情。
“故乡”这个词先后出现两次,体现出诗人思乡怀乡的迫切心情,流露出一种孩童式的亲切纯真。
久居在外的游子,见到故乡的亲友,最先渴望知道的就是家乡的人情世事。
诗人只用白描手法记言,却把主人公在特定情况下的情感、心理、神色、语气等生动地表现出来,且用笔俭省,足可见诗人功力之深厚。
后两句运用了留白的手法抒发情感。
前两句诗人只是笼统的以“故乡事”来设问,心里满腹的问题竟然不知从何问起。
关于“故乡事”,初唐的王绩写过一篇《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从朋旧童孩、宗族弟侄、旧园新树、茅斋宽窄、柳行疏密一直问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犹未尽,“羁心只欲问”;而这首诗中的“我”却撇开这些,独问对方: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乡之值得怀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
这看似有悖寻常情理,其实正好相反,对故乡人、物的关切越深,越不知道先问谁,千言万语只凝结于一个与自己关系最近的物上。
所谓“乡思”,完全是一种“形象思维”,浮现在思乡者脑海中的.,都是一个个具体的形象或画面。
故乡的亲朋故旧、山川景物、风土人情,都值得怀念。
杂诗七首-其二(曹植)
杂诗七首·其二
曹植〔两汉〕
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
何意回飚举,吹我入云中。
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
类此游客子,捐躯远从戎。
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
去去莫复道,沉忧令人老。
译文
随风飘转的蓬草离开原来的根,跟随着远风飘荡。
谁料又被一阵旋转的狂风举起,一直朝上吹向云层。
飞得越来越高没有极限,浩渺天路哪里才是尽头?
而有些游子就好像这无根的蓬草,大好身躯捐给远方军营。
粗麻制成的短衣难以遮掩身体,难咽的野菜也不常供应。
算了吧,就不要再提起,沉忧只会让人更加衰困。
注释
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飘飖:形容举止轻盈、洒脱。
回飚:亦作“回飙”。
旋转的狂风。
毛褐:粗麻制成的短衣。
薇藿:薇和藿。
贫苦人用以充饥。
作者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杂诗三首其二》全文带拼音
《杂诗三首其二》全文带拼音zàyōu wéi chī yì Shǐ qǐ ān dé lǚ.
Zì yóu nǚ rú yú, Āi liáng guī
Guī yān yǒu cūn zhāi.
Wèi cōng gù fēi jiàn, Zǒu rú qì bù jié
Shí suī sài shén xīn yuě suī yuè.
蔡琰问士安朝为官警衔迟,
弃良归郑武,知从故凡忿去埃.
所归见ASN终不孕薤,
去乡弃业无节日
十岁色申心,岳岁说月。
解析:
这是一首唐诗《杂诗三首其二》,作者是蔡琰。
诗中描绘了一位女子离开故乡,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生活。
她不愿做官宦人家的妻子,而选择了回到她的故乡郑国,过着简朴的生活。
她拒绝了社会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和潇洒。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思考和感悟,时间如流水般逝去,岁月如梭。
王维写的杂诗的写作背景
杂诗三首·其二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王维的《杂诗》创作背景
王维在孟津住了十余年,久在异乡,忽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是作者强烈的乡思,因此做此表达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杂诗(君自故乡来)是盛唐时期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诗,是组诗《杂诗三首》的第二首。
诗歌前两句以记言的方式询问从家乡来的友人,后两句则仅问寒梅是否开花一事,出人意外。
抒发了诗人对故乡亲人和与风物景色的思念。
此诗化复杂为单纯,变质实为空灵。
全诗平淡质朴,却诗味浓郁。
杂诗三首(其二)·赏析·王维
杂诗三首(其二)·赏析·王维
杂诗三首(其二)·赏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共写有杂诗三首,都是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的。
本书选其二,这首写了游子思乡之情。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诗中一个久别家乡的游子,突然遇到了从家乡里来的朋友。
游子非常激动,这也激起了游子的思乡之情,游子急切地想了解家乡发生的事情。
这第一句单刀直入,直接选择游子问朋友这个镜头,表明了游子内心的思念积之已久,今天终于可以一解思乡之愁。
两句话中出现两个“故乡”,正体现了游子怀乡之切。
诗人首句纯用白描写日常生活一景,非常形象传神地描绘了游子当时激动的心情,仿佛那个游子拽着老乡胳膊痴痴地问这问那的场面就在眼前。
游子此刻想到了家乡的一草一木,想到家乡的一山一水,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
而往往此刻,最让游子印象深刻的是和自己联系较紧密的一些很平常的景物,本诗中的主人公就是如此,很多事情浮现脑海,但最深刻的是窗前的寒梅,于是游子问“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这是诗人对游子的据实描写,真实自然而亲切,毫无矫揉造作之色。
朴素的思乡之情在这平凡的一问中涌现了出来,这小小的寒梅也寄托了游子无限的思乡之情。
这首诗皆用口语,如在叙家常的谈话中流露出了游子真挚浓郁的感情。
本诗若拙大巧,正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后人点评】
清人黄叔灿:与前首俱口头语,写来真挚缠绵,不可思议。
着“绮窗前”三字,含情无限。
(《唐诗笺注》卷七)。
曹丕的诗词《杂诗二首》(其二)阅读
曹丕的诗词《杂诗二首》(其二)阅读《杂诗二首》(其二)魏•曹丕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惜我时不遇,适与飘风会。
吹我东南行,行行至吴会。
吴会非吾乡,安能久留滞。
弃置勿复陈,客子常畏人。
【注释】①浮云:漂浮的云。
②亭亭:耸立而无所依靠的样子。
车盖:车蓬。
③时不遇:没遇到好时机。
④适:正值,恰巧。
⑤行行:走了又走,这里是极言漂泊之远。
吴会:指吴郡与会稽郡,今江、浙一带。
⑥弃置勿复陈:此为乐府诗套语。
弃置:放在一边。
陈:叙说。
⑦畏人:言客子力单,怕被他人所欺。
【赏析】“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二句,以比兴手法,抒发游子漂泊之苦。
在中国的旧诗里,北方或西北,总给人一种高峻、寒冷的感觉。
所以,诗一起调便渲染了一种孤独悲凉的气氛。
而“浮云”的特点是飘忽不定,它无所依附,没有定处,正所谓“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
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所以,浮云正象征了身处异乡的游子,也代表了他们不安的心绪。
而“西北”与“浮云”连用,便使得全诗的基调更加深沉。
“亭亭如车盖”句,是对浮云的进一步描绘。
车是古人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而车盖即为车上遮雨蔽日的篷子,“浮云”形似“车盖”,则又增一层流移飘荡之感。
如此飘浮不定的白云,却又命途多舛,“惜哉时不遇,适与飘风会”,它恰与突起的狂风相遇,便不得不向东南方行进。
这两句以浮云遭遇狂风,暗喻游子为情势所迫不得不奔走他乡,可谓形景切合,情理自然。
以上这六句笔在浮云,意在游子,形象鲜明。
“吴会非我乡,安能久留滞”,以一句决绝的话语,便表现极其复杂的感情。
末二句“弃置莫复陈,客子常畏人”是说,游子驻足他乡,人地两生,孤立无援,不能不看人眼色。
这极为复杂的感受只用“畏人”二字表现出来,有含蕴无穷之感。
扩展阅读:曹丕的诗歌成就曹丕是中国三国时代杰出的诗人。
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现存诗约四十首。
曹丕诗歌形式多样,而以五、七言为长,语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则委婉细致,回环往复,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个中能手。
诗歌《杂诗(其二)》陶渊明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 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 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 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 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 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渊明平生志事, 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 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 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 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 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志不获骋之悲 慨,愈加沉痛迫切。
杂诗(其二)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沦:落下。 素月:白月。万里辉:指月光。荡荡:广阔的样子。 景:同影,指月轮。这两句是说万里光辉,高空清影。 房户:房门。这句和下句是说风吹入户,枕席生凉。 时易:季节变化。夕永:夜长。这两句是说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 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无予和:没有人和我答话。和,去声。这句和下句是说想倾吐隐衷,却无 人和我谈论,只能举杯对着只身孤影饮酒。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掷,抛开。骋,驰骋。这里指大展宏图。终晓:直到天亮
2.同样写于作者辞官之后,《杂诗》(其二)与 《归园田居》(其一)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 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意象:①《归园田居》意象:用“方宅草屋”“榆 柳桃李”“村落炊烟”“狗吠鸡鸣”等意象,表现了田 园生活的简朴自然。
杂诗其二(陶渊明作品)原文、翻译及注释
杂诗其二
魏晋:陶渊明
白日沦西阿[1],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2]。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3],挥杯劝孤影[4]。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5]。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译文
风头突变,刚刚向北忽地又向南,风顺船快,转眼便由黄田过谢潭。
依稀之间,船外似见朦胧一山影,掀帘急看,紫色险峰已扑到眼前。
注释
黄田、谢潭:当是赣江上游的两处地名。
褰帏:撩起帘幕。
巉岩:指突兀险峻的山峦。
关于作者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杂诗三首其二古诗讲解
杂诗三首其二古诗讲解一、杂诗三首其二古诗的背景和作者简介1.1 背景介绍杂诗三首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创作的一组杂诗,分别以其一、其二、其三的方式进行命名。
其中,杂诗三首其二古诗被认为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1.2 作者简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河南新郑(今属郑州)人。
他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被尊称为“诗仙”。
白居易一生写下了大量的诗文作品,以其豪放的风格和人民化的内容,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二、杂诗三首其二古诗的主题和意境2.1 主题杂诗三首其二古诗的主题是对时光流转和人生短暂的思考。
通过描绘古代的壮丽景象和英雄事迹,表达了对过去荣耀的向往和对当下现实的思考,同时也透露出对未来不可避免的消逝的担忧。
2.2 意境杂诗三首其二古诗的意境主要体现在对时间和历史的感慨之中。
诗中通过对古代事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过去辉煌的向往和对当下虚幻的认知。
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如山川、宫殿、英雄、战争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历史韵味,并通过此展现了作者深沉的情感。
三、杂诗三首其二古诗的艺术特点3.1 豪放的笔墨与壮丽的气势杂诗三首其二古诗采用了豪放的笔墨和壮丽的气势,以强烈的艺术表现力描绘了古代的风采和荣光。
通过描述山川壮丽景色和英雄豪情,使读者感受到了宏大的气势和历史的厚重感。
3.2 真实的描写和感人的情感杂诗三首其二古诗以真实的描写和感人的情感打动读者的心灵。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渲染,将古代的场景和当下的心境相融合,使读者对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短暂产生共鸣。
3.3 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朴实的形象杂诗三首其二古诗使用了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朴实的形象,使诗歌具有亲和力和可读性。
作者以平实的词汇和形象化的描写,展现了对古代文化的怀念和对人间世事的思考,使诗歌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感受。
四、杂诗三首其二古诗的鉴赏价值4.1 文学艺术价值杂诗三首其二古诗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丰富的意境,展现了唐代文学的繁荣和灿烂。
七年级上册背诵篇目
七年级上册背诵篇目1、小儿垂钓(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2、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3、杂诗(其二)(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4、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避,况乃未休兵。
6、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7、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8、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9、红梅(王十朋)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10、过零丁洋(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1、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2、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一座尽惊。
他日余方追吟“连宵侍坐裴回久”之句,有老成之风,因成二绝寄酬,兼呈畏之员外(其一)(李商隐)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13、草书屏风(韩偓)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14、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5、读《山海经》(选一)(陶渊明)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故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杂诗①(其二)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②绮窗③前,寒梅④著花未⑤?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首高。
【注释】
①杂诗:写随时产生的零星感想和琐事,不定题目的诗。
②来日:来的时候。
指动身前来的那天(来的那一天)。
③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
绮:有花纹的丝织品。
④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⑤著(zhuó)花未:开花没有?
著:开放。
著花:开花。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⑥选自《王右丞集》
【译文】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来的,一定了解家乡的人情世态。
请问您来的时候我家雕画花纹的窗户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有?
【赏析】
这首诗表现作者的情趣与倾向。
诗人想念故乡,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欢梅花,则溢于言表。
本诗信守拈来,自然天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