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儿童心理理论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幼儿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幼儿心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四节幼儿心理学的发展简史幼儿心理发展研究起源于遥远的过去。

因为近代西方社会、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教育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儿童观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幼儿心理的研究由一些智慧的闪光到扩展成为一门正规的学科,由早期静态的发展观到今天动态的发展观,记载着人们很多个世纪以来在理解自己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智慧的提升。

一、儿童观的演变(一)中世纪西方的儿童观中世纪,儿童被视作“小大人”,仅仅在体格的大小轻重上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

这种儿童观使得人们对儿童及其发展的问题缺乏注重,孩子从婴儿时起,就被看做一个发育完成了的微型成人,这种观点在当时的艺术、日常生活中都有反映。

中世纪的绘画中,所描绘的儿童在着装、表情等方面都如同成年人(如图1-6)。

在古罗马,儿童有时甚至还处于受迫害的地位。

例如,罗马人把刚出生的婴孩放在父亲的脚边,如果父亲把婴孩抱起来,就表示图1-6幼儿(小大人)①他给这个婴孩生活的权利。

如果婴儿生来是虚弱的,或家庭负担过重,就让这个婴儿躺在地上或将其遗弃,随他生死。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儿童观文艺复兴时期,教育者提出尊重儿童、了解儿童的教育思想,为儿童心理学的诞生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

这个时期,人们的观点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开始更多地注重儿童,强调儿童是一个独立存有的个体,儿童开始从成人的权威主义的压抑之下解放出来。

其中杰出的代表是教育家夸美纽斯(J.A.Comenius),他不但呼吁人们尊重儿童、了解儿童,而且还为儿童编写了《世界图解》一书,该书是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给儿童讲述科学知识。

(三)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儿童观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强调的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儿童的概念比过去显得更有人文意味。

从这时候起,人们更多地注重儿童,更多地以一种自由的、平等的思想教育孩子。

其中英国的哲学家洛克(J.Locke),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教育家卢梭(J.J.Roussell)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

洛克将儿童视为蜡板(tabula rasa),这个词来自拉丁文,意为白板或白纸。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

第31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9年1月 Vol.31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an. 2009 ────────── 收稿日期:2008-09-12 作者简介:宋欢(1984-),女,江苏无锡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

-137-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宋 欢(南京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摘 要:心理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通过介绍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分析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心理理论;理论模型;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 G 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09)01-0137-03The Investigation and the Inspiration of Children’s Theory of MindSONG Huan(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 China)Abstract: Theory of mind refers to the recognition of self and himself, which predicts and explains the action. By introducing the investigation of children’s theory of mind, it analyzes the inspiration to the education.Key words: theory of mind; theory model; the inspiration to the education儿童社会认知的研究与非社会认知的研究几乎具有同样的历史。

幼儿心理理论的相关研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幼儿心理理论的相关研究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自我和他人心理状态以及行为与其心理状态关系的推理或认知 ,是对自己及他人所知、所想、所欲和所感等具有归因属性心理状态的朴素心理观念,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张玉萍,苏彦捷, 2007)。

心理理论有两个成分:一个是社会知觉系统,是指从他人的面部表情、声音和行为中迅速判断其意图、愿望、情绪等心理活动的能力,这是一种快速的、内隐的加工能力;二是认知加工系统,是指在头脑中对他人的意图、愿望、信念、情绪等心理状态进行表征、推理、解释的能力,这是一种外显的加工能力。

学前儿童的心理理论是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发展的,学前期3至4岁是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键期,关注这一时期儿童心理理论的提高途径对于儿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有利于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提高其理解他人、去自我中心的能力,还有利于促进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改善其社会行为(杨伶,兰继军, 2011)。

而且幼儿园里有大量的同伴和专业教师, 在个体的心理理论培养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与幼儿相关的心理理论研究可以为学前教育中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培养提供一些启示和方法。

1 与幼儿心理理论相关的研究从生态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发展中的个体嵌套于相互影响的一系列环境系统之中(刘杰 ,孟会敏, 2009)。

在学前期的幼儿园系统中,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是教师和同伴。

其中包括了师生间的互动、关系,与同龄或异龄同伴的人际交往,以及课程中的相关活动。

1.1 师生互动与师生关系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影响幼儿园期间,作为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之一的教师,在幼儿园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研究发现,师幼互动中的教师情绪表达(包括正向和负向)可以促进幼儿对他人情绪心理状态的感知和理解(仇小莉, 高凤阳, 田莉, 刘玉平, 莫书亮, 2015)。

另外,除了师幼互动,师生关系也会影响到儿童的心理理论。

莫书亮, 商冲晨, 陶莉莉和贾蒙蒙 (2012)的研究发现师生关系中的冲突感与二级错误信念理解存在密切关系。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

儿童心理学朱智贤

儿童心理学说明-内容提要-目录《儿童心理学》1993年修订版说明《儿童心理学》是1961年初全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会议指定朱智贤教授编写的。

1962年初版,1979年再版。

这是我国第一部贯彻马克思主义观点、吸收国内外科学成就、联系我国实际、能够体现我国当前学术水平的综合大学和高等师范院校的儿童心理学教科书,曾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对培养我国心理学、教育学的专业人才和科学研究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1987年,此书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

80年代末,朱智贤教授根据各地教学的需求和适应国内外儿童心理学进展的需要,决定第二次修订《儿童心理学》。

此时,他正领导和主持着跨“六五”“七五”规划的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儿童(含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与教育,由于全国二百余位心理学家的艰苦研究,朱老已收集了大量的国内的第一手资料。

因朱老年事已高,所以命我协助他制订修改方案,并请我所讲师李虹做具体工作。

不幸的是这位杰出的心理学大师和教育家于1991年3月5日离我们而去。

朱智贤教授的逝世,是中国心理学界和教育界的一个重大损失,使我们失去一位卓著的学者和导师。

朱老还有许多事情要做,其中包括修订他的传世著作《儿童心理学》。

为了努力完成朱老未竟的事业,为了使他的学术思想更好地在读者中间传播,作为他的忠诚的及门弟子,我不顾自己学识的谫陋,担起了这个扛鼎式的严峻任务,按照朱老生前的要求,我从1991年暑假开始修订起他的《儿童心理学》。

在修订过程中,我注意突出朱老的学术思想。

其一,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探讨儿童心理发展中关于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年龄特征与个别特点的关系,并以这四个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赛如一条主线,贯穿于全书的始终。

其二,以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为叙述体系;每一个年龄阶段,又从一般特征、神经系统(或生理特征)发展、动作或活动发展、言语发展、心理发展等方面来展开,构成全书的框架。

儿童心理理论进展研究

儿童心理理论进展研究

儿童心理理论进展研究儿童心理理论进展研究摘要儿童心理学是心理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探讨儿童的思维、情感、行为和语言等方面,是儿童健康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本文综述了儿童心理理论的历史沿革、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情境认识理论、情感发展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等几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情境认识理论、情感发展理论、社会认知理论。

介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思维、情感、行为和语言等方面的一门科学,其主要目的是探讨儿童的正常发展、异常发展和治疗方法,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提供保障。

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儿童,它是心理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并影响了整个心理学学科的发展。

本文将从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历史沿革、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情境认识理论、情感发展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等几个方面,对儿童心理学及其理论的研究进展做一个综述。

儿童心理学理论的历史沿革儿童心理学在最早形态出现在十九世纪,但在那个时代,儿童的成长被认为是模仿成人的过程,完全不考虑儿童的自我发展和特点。

随着心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逐渐形成了现代儿童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发展中的里程碑包括:第一个儿童发展的理论是弗氏(Gesell)的发育规律理论,他认为儿童的发育是以不间断的阶段为基础的,而且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征和要求,包括身体机能、感官、知觉、运动和语言等方面。

皮亚杰(Piaget)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儿童心理学的重要里程碑。

他认为,儿童从出生开始就是通过观察、想象、体验和思考来构建认知模型的。

他据此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操作阶段、具体操作阶段和形式操作阶段。

他还提出了儿童的适应性思维和无效思维,对研究儿童认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维果茨基(Vygotsky)的社会情境认识理论坚持了中介性思想,指出社会化的人类思维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使得人的思维能够克服只靠外部刺激来促进认知的限制。

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

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

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1心理理论的提出及其发展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Premaek和Woodruff在1978年研究“黑猩猩拥有心理理论吗”这一问题时首次提出,他们认为某个个体如果出现“要”、“想”或者“相信”等心理活动时,这种心理活动就可能成为他们行为的原因,而依据这种心理状态来预测他人的行为,就是心理理论。

Premack和Woodruff的研究,激发了心理学家极大的兴趣,尤其是发展心理学家,从而刮起了儿童心理认知发展研究的第三次浪潮。

此后,研究者们开始尝试用各种不同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理论”,并不断细化“心理理论”的涵义。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知、情绪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

在Premack和Woodruff的种子论文“黑猩猩拥有心理理论吗”发表30多年后的今天,尽管对黑猩猩的心理理论问题仍然存在争议,但是,这样一个问题的提出,使得“心理理论”已成为儿童发展心理学中最活跃与最多产的研究领域之一,很多其他的研究者想知道儿童是什么时候拥有了心理理论。

2对心理理论发展的解释当“心理理论”这一术语最初被发展心理学家采用的时候,并没有去争论它究竟是不是一种理论。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研究者们提出了至少三个不同的理论观点来解释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不是每一种都认为它是一种严格的理论。

这些理论解释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认为心理理论是不同于其他认知能力的特定领域,如理论(theory theory)、模拟论(simulation theo-ry)和模块论(modularity theory)。

另一类关注与更具有领域普遍性的执行性功能上的局限。

2.1 理论论。

理论论的学者们相信儿童具有关于某一领域的、日常的非正式理论或框架。

心理正是这样的一个领域,“心理理论”这一术语最初是对儿童发展着的“常识心理学”(folk psychology)的一种试探性的描述。

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历程

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历程

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历程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中国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学科领域,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中国,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以下将详细介绍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 初期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初,当时主要受到西方心理学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认知发展和儿童行为心理学方面。

著名的心理学家儿童发展心理学家杜维明等人对儿童的智力、语言、注意力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包括儿童情绪发展、社会发展、性别认同、自尊心等方面的研究。

同时,研究方法也得到了改进和完善,采用了更加科学的实验设计和统计分析方法。

3. 现代阶段(90年代至今)从90年代开始,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进入了一个现代化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研究者开始关注儿童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研究重点逐渐从儿童心理发展的描述和解释转向儿童心理问题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研究者开始关注儿童在特殊环境下的心理发展,如城市儿童、农村儿童、留守儿童等。

4. 当前研究热点当前,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原因、预防和干预措施,如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 儿童学习与发展:研究儿童的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的问题,以促进儿童学习和发展。

- 儿童社会认知与情感发展:关注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如同理心、道德发展等。

- 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与治疗:研究儿童心理问题的干预和治疗方法,以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总结: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经过了一个从起步阶段到发展阶段再到现代阶段的发展历程。

早期儿童游戏与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早期儿童游戏与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进展及启示
理 理论 关 系的研 究 已从现 状 和理论 研究 发展 到 干预
幼 儿 心 理 生 活 知 识 间 的关 系进 行 了研 究 。结 果 表 性 的研 究 。 明 ,4 幼儿 心 理 理论 发 展 与装 扮 游 戏 水平 显 著 相 岁
关 。Jn i r A t go 的研 究 亦 表 明 ,即使 对 言语 e nf 和 sn tn e i
下 ,有 意设想 出非真 实的情境 .并根据 这种想法 有 意公 开做 出非 真实 的行 为 。 ( 皮 亚杰 (i e ] Pa t g )提
己和他 人 心 理状 态 ( 信 念 、需 要 、愿 望 、意 图 、 出 了三 种类型 的游戏 : [ 1 练 习性游戏 f~ 岁) 如 3 . 3 02 ; 感知 、知识 、情绪 等)的认 识 ,并 由此对 相应行 为 2 象 征性 游戏 或 叫 假装 性 游戏 ( 岁 ~ 岁 ) . . 2 7 ;3 有 作 出 因果性 预 测 和解 释 。 [ 在幼 儿 教 育领 域 里 , 规则 游戏 (岁~ 2 。并认 为假装性 游戏 的发生率 】 7 1岁) 游 戏 占有特殊 的地位 。然 而 ,幼儿 园为什 么要 以游 呈 现一 个 倒u型 曲线 ,在 3 6 时 频次 增 长 ,然 岁~ 岁
研 究工作者 对 于装 扮经验 、儿童 对装扮 的认识 、装
关 研 究
扮情 境 以及 装扮语 言在儿 童心理理 论发展 中 的作用 假装 游戏是 一 种有意识 的 、不含 欺骗 目的 的游 进行 了深入 的探讨 ,并取得 了一定 的研究成果 。 D cet ok t 的研 究 发 现 ,经 过装 扮 游 戏 训 练 的 儿 戏 形 式 。行 为 者 在 准 确地 感 知到 实 际情 况 的 条件
戏 为基本 活动 ?迄今 为止 ,这 一问题 尚缺乏 全面 系

第1章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1章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1章1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0-6岁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包括认知、语言、社交、情感、动手能力等的一门学科。

研究对象主要涵盖了儿童的生理、心理、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

1.儿童的认知发展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从婴幼儿时期到学龄前期,儿童的认知能力经历了显著的发展变化。

通过对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儿童的感知、注意力、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并揭示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2.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儿童在0-6岁之间,经历了从听觉感知到语音产生再到语法建构的语言发展过程。

通过对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揭示了儿童语言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环境对语言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规律。

3.社交发展也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儿童在0-6岁之间,通过与家庭成员、同伴和其他社会成员的互动,逐渐发展出一系列的社交技能和社交意识。

通过对儿童社交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儿童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以及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交往中的行为特征、情感体验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变化和规律。

4.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也关注儿童的情感发展。

儿童在早期发展中逐渐形成自我意识,体验到各种情感的表达和调节。

通过对儿童情感发展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儿童的情绪感受、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5.动手能力是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儿童在0-6岁之间,通过对物体的触摸、摆弄和操作,逐渐掌握并发展出各种动手技能。

通过对儿童动手能力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儿童的手眼协调能力、精细动作能力和创造力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

总之,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交、情感和动手能力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儿童在0-6岁之间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为儿童的教育和培养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导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复杂而宝贵的过程,它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心理学家们对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对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概述,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儿童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一、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1.行为主义理论在心理学的早期阶段,行为主义理论在儿童心理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

这一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在环境的刺激下形成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可以通过外部刺激和响应的连续性来解释。

与此相应的有帕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理论。

这些理论都将儿童视为受试验者,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他们的行为。

2.认知发展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开创了认知发展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在发展中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和转变。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他的“认知发展四个阶段”的理论,分别是感知动作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在此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近似发展区域”的概念,认为在儿童发展中,他们在适当的支持下可以达到比自己实际年龄更高的认知水平。

这一理论对儿童的教育和教学方法提出了重要的指导。

3.社会文化理论随着社会文化理论的兴起,儿童心理学中开始引入对文化和社会因素的考量。

俄罗斯心理学家列克先证明了语言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过语言的媒介,孩子进一步发展认知和思维能力。

他的观点对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启示,要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个体,还要考虑到社会和文化环境。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1.遗传因素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双生子和家庭研究的比较,我们发现一些心理特征有较高的遗传倾向。

例如,智力和人格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基因的影响。

同时,遗传还会通过生物学机制影响大脑的发育和功能。

2.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第1 0卷 第 1 期
21 0 0年 3月
兰州石 化职业技 术学院 学报
J u a o a z o erc e c lC l g f e h ooy o r l fL n h uP toh mia ol eo c n lg n e T
Vo . 0 No 1 1 1 .
儿童 心 理理 论发 展 的事 实 描述往 往 要 多于对 这 些事
中涉及人 的事件的认识进展不大。 自从儿童有了关
于心 理如何 运 作 的常识 或 “ 民俗 心 理 学 ” 之后 , 儿童 的周 边事 件便 产生 了秩 序 。这种 关 于 心理 如何 运作 的常识 提供 了关 于 他 人 行 为 的解 释 , 儿 童 得 以借 使 助他 人 的信 念 、 望 、 觉 、 想 、 绪 和 意 图 , 愿 知 思 情 来预 测他人 的行 为 。研究 者将 这 些关 于 心理 领 域 的 内隐
观念 , 为儿童 的心 理理 论 j 称 。 心 理理 论 一词最 早是 由 Pe a k和 Wodu 于 rm c o rf
实 的解 释 j 目前 , 。 已有 许 多 不 同 的学 科 在 这 一 领 域作 出 了不 同程 度 、 同侧 面 的 研 究 。 比如 哲 学 家 不 长期 争 论心理 理 解 ( 常识 心 理 学 ) 的性 质 和起 源 ; 比
作者简介 : 丁一 家( 9 8一) 女 , 17 , 四川 安岳人 , 硕士 , 国家二级 心 理咨询 师.
中在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年龄 、 误信念 、 表面—— 现 实、 观点 采择 等 上 。G p i& sntn等 研究 者 们 发 o nk A t g i o 现 3岁儿 童 尚未 认 识 到 , 们 关 于世 界 的表 征 可 能 人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引言:在儿童发展的众多领域中,儿童心理发展一直是引起研究者们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通过研究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可以更好地理解儿童在面对各种心理问题时的行为与思维模式,也可以为教育工作者们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干预手段。

本文将探讨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一、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历程1.1 儿童心理理论的起源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心理学先驱们。

其中,皮亚杰(Jean Piaget)、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和伯纳德(John B. Watson)的理论为后来的研究者们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1.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按照一定的发展阶段来进行的,如感知期、前操作阶段和具体操作阶段等。

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开始更注重儿童的思维和认知过程。

1.3 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则侧重于儿童心理的冲突与解决。

他认为儿童的行为与发展主要受到自我、自我本位性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内部冲突所影响。

1.4 伯纳德的行为主义理论伯纳德的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可以被建立在刺激和响应的基础上,并且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来进行控制。

二、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2.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研究发现,一些心理特质和行为模式在儿童出生时就存在,并且可以从父母那里继承下来。

2.2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儿童成长中的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背景等都会对其心理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3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同样至关重要。

例如,儿童在群体中的角色和地位、父母和同伴关系的影响等会对其自尊心和社交技能等方面产生影响。

2.4 学习经验学习经验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儿童心理发生:个案研究和理论验证

儿童心理发生:个案研究和理论验证

摘 要 : 文探 讨 了儿 童 心 理 发 生 的 涵 义 ,阐述 了皮 亚 杰 的认 识 发 生 论 , 重 点介 绍 了个 案 研 究和 已 有研 究 的 对 比 。 比 结 果 量 示 : 赢 本 并 对 在 知 觉 , 绪 , 言 , 会 性 发展 和 气 质 方 面 出现 了有 研 究 意 义 的 不 一致 的 结 果 。 情 语 社 关键词 : 心理发生 个案研 究 感知觉 情绪 语言 社会性 发展 气质 中图分类号 : 4 B8 4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7 —9 9 ( 0 ) () 2 0 2 1 3 7 5 2 1 1 b一0 7 —0 6 0 2
儿 童 心 理 发 生 , 义 上 是 指 心 理 的 起 广 源 和发 生 。 这 个意 义上 , 术语 通 常 用来 在 该 表 示 心 理 机 能 作 用 的 基 本 方 面 , 义 的 定 狭 义是 指 某 一有 机 体 内 的特 定 的 心理 事 件 的 发 生和 发展 。 综上 可 知 儿 童 心理 发 生 是指 儿童 的 心理 世 界 中 的 各个 构 成 方面 从 无 到 有 的产 生 机 制 。 儿童心理世界 发生表现为 感知觉 、 情 绪、 言、 语 气质等 。 中感知觉 是人 脑对 当前 其 直 接作 用于 感觉 器官 的客 观事 物 的反 映。 它 是 认识 活动 的开端 。 情绪 是 对 一个 特殊 事件 的 主观 反 应 , 以从 生 理 的 、 验 的 和外 在 可 经 的行 为的 变化 几方 面加 以描 述 , 言是 一种 语 为 全社 会 所掌 握 和 运 用 的交 流 思 想 的符 号 系 统 , 由词 汇 和 语 法 所 组 成 , 质 是 一 个 它 气 人的 稳定 的心 理 活动 的 动 力特 征 。 对 儿 童 的 心 理 世 界 的 探 讨 是 一 个 有 很 大意 义的 研究 方向 , 往今来 有很 多 的心 理 古 学 家在 研究这 个 问题 , 文将 要 探讨 的是 儿 本 童 心理 发生 的过 程 中 , 理各 方面 的表 现 中 心 个 案研 究和 已有 研究 的不 一致 之处 , 种 对 这 比结 果是 有 进 一步 探讨 的意 义 的 。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

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进展

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是认知发展领域里一个新的研究热潮,是心理知识发展研究的新思路,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该文从心理理论概念入手,介绍了心理知识发展的有关理论包括理论论、模块理论、匹配理论和CIAO模型,以及自心理理论研究开始以来的各种研究方向,阐述了心理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心理理论发展个别差异的研究,包括文化内差异、文化间差异和种间差异,心理理论发展和其它心理现象之间关系的研究。

以期对心理理论发展研究概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1 儿童心理知识发展的理论儿童心理知识发展的研究经历了3个主要浪潮。

第一个浪潮直接或间接地源于皮亚杰的理论和研究,皮亚杰认为儿童对人心理的认知是由自我中心到脱离自我中心逐渐发展的;第二个浪潮始于20世纪70年代,是关于儿童元认知发展方面的理论及研究;第三个浪潮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

心理理论最早是由Premack和Woodruff于1978年提出的,他们认为如果个体能把心理状态加于自己和他人,那么这个个体就具有心理理论,这种推理系统被叫做一个理论是因为这种状态无法直接观察到,而且这个系统可以被用来预测他人的行为。

后来这个观点就被许多心理学家所采纳,并使这一研究得以延续和蓬勃发展。

他们之所以把我们关于心理的知识称之为心理理论,是因为他们认为常人的心理知识是由相互联系的一系列心理因果关系而组成的一贯的知识体系,可以根据这个知识体系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而这个知识体系就像科学理论一样,有其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心理学家们认为我们的心理理论并非一个科学的理论,而是一个非正式的日常理论,是一个框架性的或基本的理论,常常称之为常识心理学或朴素心理理论。

大部分心理理论研究探查了儿童关于最基本的心理理状态的知识——愿望、感知、看法、知识、思维、意图和情绪等。

心理理论的研究者们试图发现关于心理状态儿童知道些什么,关于心理状态与感知输入、行为输出及其它心理状态之间的联系,儿童都知道些什么。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sally)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sally)

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07幼2班宋颖【摘要】心理健康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幼儿心理健康尤应受到足够的重视。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概念标准、种类、影响因素以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与矫治策略等方面研究的综述,力图把握当今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幼儿;心理健康;概念;标准;矫治幼儿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发展影响很大,一个人健全的心理要从小培养。

精神分析学派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

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幼儿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

幼儿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

同时,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能促进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

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的描述缺乏统一的标准。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1〕概念的套用与“最佳状态”的难以把握使得该定义含糊不清。

许多学者不满于此,尝试从其他方面来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

arthur s.reber在其编著的心理学词典中指出:“心理健康(或称心理保健),一般用来指明一个人的行为和情绪是在良好的调节和适应中起作用的,而不只是精神上没有疾病就行。

”〔2〕arthur s.reber主要强调了行为和情绪的调节和适应性在心理健康上的重要作用。

郑日昌、陈永胜等总结了心理健康的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没有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弗洛伊德学派大多持这种观点。

我们可以把这种对心理健康的消极理解称为“生物医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模式。

另一种是指心理状态稳定,具有抵御挫折、迎接挑战、适应环境的良好人格素质,使人的潜能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

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前沿研究综合实践教案

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前沿研究综合实践教案

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前沿研究综合实践教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前进和拓展。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我们需要进行综合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更好地指导幼儿的教育工作。

本文将介绍一份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前沿研究综合实践教案,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和运用相关理论。

一、教育背景和目标1.1 教育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幼儿教育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然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于幼儿素质的要求,因此需要更先进和科学的教育方法。

1.2 教育目标本次实践教案的目标是探索并应用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前沿,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指导幼儿的教育工作。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幼儿的学习效果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案内容和实践步骤2.1 教案内容(这里可以列举具体的教案内容,例如: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情感发展理论、自我概念的培养等等)2.2 实践步骤(这里可以具体描述实践的步骤,例如:进行课堂观察、家访调查、小组讨论等等)三、实践过程和效果评估3.1 实践过程本次实践教案的具体过程包括实践前准备、实践实施和实践总结。

(这里可以详细描述每个步骤的具体操作,例如:在实践前准备阶段组织教育工作者进行专题培训;在实践实施阶段进行课堂观察和家访调查等等)3.2 效果评估为了更好地评估实践效果,我们可采用多种方法,例如:学生成绩评估、心理测试、教育工作者的反馈等等。

四、实践总结和反思4.1 实践总结通过本次实践,我们深入了解和应用了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前沿,提高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水平,有效促进了幼儿的全面发展。

4.2 反思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并不断完善实践教案,以提升实践效果。

五、结语本文介绍了一份幼儿教育心理学理论前沿研究综合实践教案,通过综合运用理论和实践,以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我们相信,通过不断地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幼儿教育心理学将在未来得到更大的发展和应用。

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历程

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历程

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发展历程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心理问题的学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重要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发展阶段和主要研究领域。

一、起源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的教育改革运动兴起,人们开始关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

然而,由于缺乏系统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相对滞后。

二、发展阶段1. 初期阶段(20世纪20-30年代)在这一阶段,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主要受到西方心理学的影响。

许多中国学者开始翻译和引进西方儿童心理学的经典著作,并将其应用于中国的教育实践中。

这些著作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等。

2. 发展阶段(20世纪40-70年代)在这一阶段,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开始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

中国学者开始从事对中国儿童的实证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理论。

例如,针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发展特点,学者们提出了“依恋理论”和“集体主义理论”,并对儿童社会化、性别认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3. 现代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在这一阶段,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随着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不断改进和技术的进步,学者们能够更准确地测量和评估儿童的心理特征。

同时,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也不断提高,这促使学者们开展更多关于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如儿童焦虑、抑郁和自尊等方面。

三、主要研究领域中国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多个方面,以下是其中几个重要的研究领域:1.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研究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特点,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变化。

2. 儿童心理问题:研究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生原因、预防和干预措施,如儿童焦虑、抑郁和行为问题等。

3. 儿童教育与发展:研究儿童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包括儿童学习、教育环境和教育政策等方面。

研究生心理学教案: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研究生心理学教案: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研究生心理学教案: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体系1. 引言本篇教案介绍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旨在帮助研究生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和阶段。

通过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学习,研究生将深入了解如何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并为日后从事相关职业提供基础知识。

2. 儿童发展心理学简介2.1 定义与目标•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定义•解释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目标2.2 历史沿革•回顾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前沿领域及未来发展趋势2.3 理论体系概述•总结主要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行为主义–认知发育–社会文化观点等3. 婴幼儿期(0-2岁)的发展3.1 生理发展•描述0-2岁婴幼儿的生理发展特征•解释生理因素对婴幼儿发展的影响3.2 社会性与情感发展•探讨社会性和情感发展在婴幼儿期的重要性•分析主要社会性与情感理论,如父母依恋理论等3.3 认知与语言发展•阐述0-2岁婴幼儿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的逐步形成过程•探讨相关的认知和语言发展理论4. 幼儿期(3-5岁)的发展4.1 身体与运动发展•总结幼儿期身体与运动能力的变化特点•探究相关身体与运动发展原理4.2 社交与情绪发展•讨论幼儿社交和情绪能力在该阶段的重要性•如友谊、同伴关系等方面•包括有限反抗行为形式4.3 前操作思维形式出现(行为以外出现意图)•描述前操作思维的概念和特征•讨论相关理论,如皮亚杰等5. 小学期(6-12岁)的发展5.1 学业与认知发展•描述小学期儿童学业和认知能力的发展特点•比如逻辑思维、记忆和注意力等方面5.2 社会性与人格形成•探究小学期儿童社会性和人格特质的形成过程•包括自我概念、道德发展等方面5.3 家庭与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分析家庭环境和同伴关系对小学期儿童发展的重要性6. 青春期(13-19岁)的发展6.1 生理与身体发育•解释青春期生理和身体变化的意义以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6.2 自我认同与角色探索•探讨青春期自我认同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困惑因素如自卑感、自尊问题等6.3 性与恋爱关系•分析青春期性与恋爱关系的发展特点•探究相关理论和对策7. 总结与展望7.1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总结儿童发展心理学对理解人类行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性7.2 研究生应用能力培养•强调研究生在教育、辅导等领域中运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能力以以上大纲为基础,你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进行扩展和拓展,满足3500字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理论是一种有效的社会认知工具,对个体 的社会交往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个体更好地适 应现实生活。因此,对儿童的心理理论进行研究,有 助于儿童增加对自我和他人的认知,及时纠正自己 的偏见、客观准确地评价他人,从而培养其积极理性 的生活态度。
一、概念界定
发展心理学对“心理理论”的探讨源自 Premack 和 Woodruff 对“黑猩猩是否拥有心理理论?”这一问 题的探究,这里的“心理理论”意指推测他人心理状 态的能力。他们的研究激起了发展心理学家们极大
的兴趣,1983 年,Wimmer 和 Pemer 开始从发展心理 学的角度探讨这个问题,并首创了著名的“错误——— 信念”的研究范式。
关于心理理论的概念,不同的专家学者均有着 不同的理解。在近年国内外的研究论文中对心理理 论概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种。
Happe 和 Winner 指 出,所 谓“心 理 理 论”是 指 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 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 等) 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的预测 和解释[3]。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6060(2012)05 - 0122 - 04
儿童心理理论是社会认知发展研究的一个主要 方面,纵观整个研究历程,可以发现儿童心理认知发 展的研究经历了三个主要浪潮: 第一个浪潮直接或 间接地源于皮亚杰的理论与研究; 第二个浪潮是始 于 20 世纪 70 年代早期,关于儿童元认知发展的理 论与研究; 第三个浪潮是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当前 仍然 盛 行 的 关 于“心 理 理 论 ”发 展 的 研 究[1]。 自 1978 年 Permack 和 Woodruff 在《行为与脑科学》杂 志上发表 了《黑 猩 猩 是 否 拥 有 心 理 理 论? 》一 文,首 次提出“心 理 理 论 ”概 念 以 来,在 短 短 三 十 几 年 里, 心理理论已经成为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最活跃、最多 产的领域,是继皮亚杰的理论和元认知之后发展心 理学研究的又一新的思路[2]。
陈英和等( 2001 ) 提 出,心 理 理 论 是 指 个 体 凭 借一定知识体系 对 他 人 的 心 理 状 态 进 行 推 测,并 据此对他 人 的 行 为 做 出 因 果 性 的 预 测 和 解 释 的 能 力[6]。
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心理理论的几个中文概念的 共同点就是都采用了“能力”,但笔者认为陈英和的 概念更为清晰明确地提出了心理理论是一种能力的 观点。
第5 期 No. 5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oi: 10. 3969 / j. issn. 1673 - 6060. 2012. 05. 032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进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王帅青
( 河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123
2012 年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心理状态术语的愿望、肯定程度词、想法、其他心理 状态术语的使用以及心理状态术语使用总数存在显 著相关[10]。
苏彦捷( 2010) 的研究也表明,亲子谈话作为早 期的言语输入,影响了儿童的心理理论获得,母 亲 在亲子谈话中对心理状态的描述与儿童在心理理 论 任 务 上 的 表 现 相 关,母 亲 关 于 心 理 状 态 的 恰 当 的、详述的以及因果式的谈话风格会促进儿童心理 理论的发展[11]。
2012 年 5 月 May. 2012
摘 要:心理理论的研究是近几年来认知发展研究的焦点。总结近些年关于心理理论研究的成果,文章初步梳理
了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历史,介绍了心理理论的提出、概念界定、理论模型和影响因素。在对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的
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探讨其中存在的不足及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儿童; 心理; 理论研究
王茜等( 2000 年) 认为,个体具有心理理论,即 个体具有将自身及其他个体的行为归因为心理状 态的能力,由此产生的对行为原因的推论组成一个 理论系统[4]。
王桂琴等( 2001 ) 认 为,如 果 个 体 能 把 心 理 状 态加于 自 己 和 他 人,那 么 这 个 个 体 就 具 有 心 理 理 论[5]。
收稿日期:2011 - 11 - 15 作者简介:王帅青( 1987 - ) ,女,河南安阳人,2010 级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学心理研究。
122
王帅青: 儿童心理理论研究进展
第5 期
二、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论基础
研究者们分别从儿童心理理论的起源、主客体 关系、社会性发展和知识体系不同的角度对心理理 论进行了探索,目前有关儿童心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有如下几种。
三、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
( 一) 语言能力 张丽锦和吴南( 2010) 的实证研究表明: 作为两 种普遍发展的能力,儿童的语言和心理理论在 4 ~ 5 岁期间获得了快速发展,语言在儿童的心理理论发 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存在年龄差 异,对于 4 岁儿童,语言对心理理论发挥着前提基础 作用; 而 5 岁儿童身上没有发现二者因果关系的证 据。语言和心理理论的因果关系表现在儿童发展过 程中并非以“全或无”的形式出现,而是有一个从强 作用期到弱作用期的变化过程[8]。 ( 二) 亲子关系 桑标( 2006) 对 60 名儿童的研究表明: 母亲主动 参与和儿童心理理论得分不存在显著相关,而指导 游戏的参与方式和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显著相关[9]。 这告诉我们,在亲子互动中,家长的角色没有改变, 仍然是一个指导者,而且也不是家长的主动参与方 式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大,相反还是传统的 父母参与方式———指导游戏促进了儿童心理理论的 发展。此外,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和亲子游戏中母亲
( 一) 理论论 理论论是对儿童发展的心理理论的一种理论解 释,其核心论点是儿童对心理的认识或理解本质上 是像理论的、具有与一般科学理论同样的基本特征。 理论论强 调 经 验 在 塑 造 儿 童 心 理 理 论 发 展 中 的 作 用,认为经验能为儿童提供其不能理解的心理状态 的信息,这些信息最终使儿童理解这种心理状态并 修正和改进他们已有的心理理论。 ( 二) 模拟理论 该理论认 为 儿 童 是 通 过 模 仿 来 了 解 他 人 的 心 理,通过内省来认识自己的心理,然后通过激活过程 把这些有关心理状态的知识概化到他人身上。激活 过程就是指儿童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从而体 验他人的心理活动状态。模拟论强调心理模仿过程 在获取社会认知知识与技能中的重要性[4]。 ( 三) 模块理论 模块论关 注 的 焦 点 是 儿 童 心 理 理 论 的 起 源 问 题,认为儿童心理理论是一种内在的能力。在个体 出生时,心理理论便以模块的形式存在于个体的神 经系统内。儿童通过先天存在的模块化机制在神经 生理上达到成熟而获得对心理状态的认识,经验对 心理理论的出现只起触发作用[4]。 ( 四) 匹配理论 该理论认为,心理理论的发展前提是儿童必须 意识到自己与他人在心理活动中处于等价的主体地 位,即在心理活动情境中儿童逐渐认识到自己与他 人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在 心理活动中的相似性。通过不断观察和确认,儿童 对这种等价关系的认识得以不断发展,从而逐渐获 得系统的关于心理生活的知识[3]。 ( 五) 主导性社会交流理论 有学者研究发现社会交流,尤其是成年人或者 同龄人中的年长者和儿童的交流对儿童心理理论起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把这种成年人或年长者占 主导地位 的 交 流 称 为“主 导 性 社 会 交 流 ”。 主 导 性 社会交流并不是一种地位完全平等的交流,一般地 说,成年人 对 儿 童 的 影 响 力 较 高,处 于 主 导 者 的 地 位。这种主导性社会交流起着对儿童的心理理论的
( 五) 家庭因素 李燕燕等的研究发现,中国母亲的严厉惩罚和 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存在正相关,中国母亲的严厉 惩罚会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16]。 刘慧军等的研究也表明: 母亲的文化程度比父 亲的文化程度对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大,可能 是由于母亲对儿童的照顾与教育时间较多,因此儿 童会从母亲身上获得多方面的社会认知技能。母亲 文化程度越高,可能就会更多注重对儿童的早期教 育,这对其 心 理 理 论 的 发 展 也 会 产 生 一 定 的 影 响。 研究结果也显示,家庭功能的两个维度中,家庭亲密 度与儿童心理理论存在相关,而家庭适应性则与之 无关,家庭功能属于平衡型的儿童其心理理论能力 优于家庭功能属于中间型和极端型的儿童[15]。 还有研究表明,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会 影响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Pemer、Rufman 和 Leekman( 1994) 的研究发现儿童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合作 关系和后来的心理理论任务的成绩相关,而冲突、竞 争、控制的关系和后来的心理理论任务的成绩不存 在相关[17]。这可 能 是 合 作 使 儿 童 对 拥 有 更 加 接 近 的兴趣和情感的兄弟姐妹的思想、行为和感情有更 加深入的洞察。同时,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使儿童 能够和他人更好地合作。 此外,家庭假装游戏能促进儿童心理理论的发 展。家庭中的假装游戏主要是在儿童与父母或兄弟 姐妹间进行的。假装游戏的重要作用是让儿童区分 除了现实之外还有另外一种世界———表征的假装的 世界。早期假装游戏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之间存在 着紧密的关系。儿童早期参与社会性假装游戏的次 数与儿童对他人的信念的理解有显著相关,而且随 着年龄的增长,家庭中假装游戏的重心由儿童——— 父母转向儿童———兄弟姐妹,因此儿童与兄弟姐妹 的假装游戏的数量、质量与儿童心理理论间的关系 更为密切。
( 三) 社会性发展 丁芳等( 2010) 的研究表明: ( 1) 儿童心理理论 与其合作行为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理论水平 可以显著预测合作行为水平; ( 2) 儿童心理理论与 其“马基雅维里主义”( 所谓“马基雅维里主义”是 指个体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去操纵控制他人,对人 冷漠缺乏人情味。它涉及个体的一种世界观和某 种行 为 策 略 的 使 用。 “马 基 雅 维 里 主 义 ”者 从 认 知 上来说,善于揣摩他人心理,利用他人; 同时从情感 上 来 说 ,他 们 很 少 受 到 他 人 情 感 的 影 响 ,这 种 感 情 上的冷酷 有 助 于 对 他 人 的 成 功 控 制。“马 基 雅 维 里 主 义 ”者 有 一 种 特 性 ,总 是 将 负 面 的 意 图 归 因 于 他人并且不期望同他人合作) 之间不存在显著相 关[12]。 林崇德和王益文对儿童攻击性的研究表明: 攻 击儿童包括身体和间接攻击儿童与无攻击儿童的心 理理论 能 力 不 存 在 显 著 差 异。 这 说 明 从 总 体 上 考 虑,如果不划分各类攻击行为,攻击儿童对他人心理 状态的认知及据此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心理理论与 无攻击儿童没有根本差别。这说明攻击儿童的心理 理论至少不比无攻击行为儿童低。总体而言,攻击 儿童与无攻击儿童的心理理论不存在显著差异,间 接攻击儿童的心理理论显著高于身体攻击儿童[13]。 ( 四) 同伴关系 郑信军的研究结果表明: 7 ~ 11 岁儿童的二级 错误信念理解能力随年龄增长显著提高; 7 岁儿童 关于特质因果性的理解有比较高的起点,7 ~ 9 岁加 速发展,之后趋缓; 二级误信念理解能力与同伴接纳 特别是与低年龄段儿童的同伴接纳相关甚低; 受欢 迎学生的特质理解能力显著优于被拒斥学生[14]。 刘惠军的研究表明: 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 儿童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受欢迎组比被拒绝组 和被忽视组的心 理 理 论 成 绩 要 好,同 伴 接 纳 可 作 为一个因素纳入 回 归 方 程,可 以 很 好 地 预 测 心 理 理 论 成 绩[15]。 1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