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17

合集下载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7课给瓶子穿新衣▏人美版(北京)

一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7课给瓶子穿新衣▏人美版(北京)

教案名称:一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第17课给瓶子穿新衣▏人美版(北京)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瓶子的基本画法,能够运用撕、剪、贴等方法给瓶子设计新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环节,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珍惜物品、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本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如何给瓶子设计新衣。

让学生了解瓶子的基本画法,然后教授如何运用撕、剪、贴等方法给瓶子设计新衣,进行创作实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瓶子的基本画法,学会运用撕、剪、贴等方法给瓶子设计新衣。

难点:如何设计出独特且美观的瓶子新衣,如何处理瓶子的细节部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瓶子模型、绘画工具。

学具:彩纸、剪刀、胶水、画纸、铅笔、水彩笔。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瓶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讲解:教师讲解瓶子的基本画法,演示如何运用撕、剪、贴等方法给瓶子设计新衣。

3.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创作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4.作品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欣赏、评价。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可以采用流程图、关键词等形式。

七、作业设计: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运用所学知识给家里的瓶子设计新衣,下节课带来展示。

八、课后反思:一、导入环节:导入环节是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的重要步骤。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各种有趣的瓶子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关注瓶子的外观和功能,激发他们对给瓶子设计新衣这一活动的兴趣。

例如,可以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瓶子,如饮料瓶、酱瓶、化妆品瓶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和不同之处。

二、新课讲解:在新课讲解环节,教师需要详细讲解瓶子的基本画法,包括瓶子的形状、结构、比例等方面的知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材主要内容有:长征的背景、长征的经过、长征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长征的历程,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已经学习了有关中国革命的历史,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的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长征有更全面的了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长征的背景、经过和意义,认识长征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征的背景、经过、意义。

2.教学难点: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和资料,自主了解长征的背景、经过和意义。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3.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长征过程中的典型事件,深入理解长征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2.资料:有关长征的图片、视频、案例等。

3.课件:制作与本课相关的内容,包括图片、文字、动画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长征的背景,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长征的经过。

教师通过课件呈现长征的路线图,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征的历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长征过程中重要战役的胜利及意义,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回答的方式,检查学生对长征知识的掌握情况。

17《爬天都峰》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7《爬天都峰》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7《爬天都峰》第一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爬天都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读通课文,自主书写本课的生字,注意重点笔画。

2.整体把握写作材料。

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按爬山前、爬山中、爬到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

3.研读站在山脚下的所见、所想,感知爬山前的害怕紧张。

初试身手,写一写跑步比赛的场景。

教学重难点:1.能读通课文,自主书写本课的生字,注意重点笔画。

2.整体把握写作材料。

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按爬山前、爬山中、爬到峰顶后的顺序来写的。

教学准备:完成备学单教学过程:第一板块:明确学习目标直接导入,明文体1.出示课题17.爬天都峰今天我们学习习作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谁来读读课题(点拨,去哪里,干什么说清楚了),一起读。

2.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读这个题目我们就知道它是一篇写事的文章。

【板书:写事】3.以事件为题的文章我们在刚刚学过神话单元中有吗?(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是的,这几篇文章也是以事件为题的。

4.这是本单元的导读,有两项学习任务,第一个学习目标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第二个任务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

5.还记得《麻雀》这篇课文是怎样把一件事写清楚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交代清楚、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清楚)第二板块:明了事件,理清顺序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把一件事情写清楚。

一、检查备学课前同学们已经备学了这篇课文,有的同学读了3遍、有的读了5遍。

同学们在自评中说都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了,有的还能有感情地朗读呢。

词语会读了吗?笔陡的石级叫人发颤攀着铁链手脚并用留作纪念汲取力量第一行:字音都读准了有的同学“发颤"不明白?(发抖)一起读,第二行:也难不倒大家一起读第三行:好的,一口气都读准了,看来同学们课前下了不少功夫。

1.这里边有好多的生字,课前同学们试写了生字。

这是****的,书写正确、美观,老师给她三颗星!*其中“攀”这个字结构比较复杂,不容易写好。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能读、背诵并理解《古诗三首》的内容和意义,熟悉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能力目标:能够大声朗读、抒情朗诵诗歌,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现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 教学内容及难点(1)内容:《古诗三首》包括《登鹳雀楼》、《静夜思》、《春晓》三首唐诗。

(2)难点:诗歌朗诵和体会,以及对《登鹳雀楼》这首长诗的理解。

3. 教学方法(1)讲授方法:采用讲解和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内涵和情感,提高语言表现和演讲技巧。

(2)互动交流法:通过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引导他们自主探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朗诵演练法:借助多媒体及音像资料,让学生进行朗诵演练,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表现自信。

4. 教学过程(1)热身运动:让学生进行轻松活动,活跃大家的情绪状态。

(2)导入新课:通过班级朗读和老师的讲授,向学生介绍《古诗三首》的背景和作者,让学生感受到唐诗的魅力和诗歌的本质。

(3)分组朗读: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配合节奏和韵律进行诗歌朗诵,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抑扬顿挫和深刻意义。

(4)板书讲解:将教学要点用图示等形式呈现在黑板上,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5)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和思考,了解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开拓他们的思维视野。

(6)课后练习:布置朗读训练和思考题等课后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教学手段(1)多媒体教学设施:善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让学生看到和听到诗歌的实际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2)课堂黑板:利用黑板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教学内容,更好地记忆和应用。

(3)音像资料:选用优秀的音像资料,让学生听到真正高水平的朗诵方式和效果,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活动,我认为取得了如下成效:1. 吸引学生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运用了多种方法来吸引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和音像资料,让学生看到和听到诗歌的实际效果,提高学习兴趣和效果。

17《长城》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3篇

17《长城》教案 优秀教学设计3篇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17长城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

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

从北京出发,不过一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

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

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

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

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

打仗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侯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生字:崇峻嘉峪瞭屯垒魄课后练习:1.长城真有气势呀,我要通过朗读把这种气势表达出来。

2.我们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3.下面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用的真好,我们来体会体会。

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一、课题:长城二、课型:精读课三、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盘旋、城砖、城墙、屯兵、堡垒、打仗、呼应、肩膀、智慧、凝结、气魄雄伟”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激起民族自豪感,产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4.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设计巧妙,感受长城的雄伟气势。

通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古诗三首教学设计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7个生字,正确书写“断、楚”等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抹、磨”。

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

默写《望天门山》。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体会诗文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断、楚”等5个生字,正确读写诗句中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理解词义句意,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3.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理解诗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

1.在以前的学习和阅读中,同学们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

现在,我们来背诵古诗,好不好?学生自愿背诵李白的古诗。

(5首)2.同学们朗诵得真熟练,感情也很丰富。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

(板书:李白)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教师评议。

(课件出示2)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万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烈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被称为“诗仙”。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课件出示3)望天门山唐·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精选17篇)

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精选17篇)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精选1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精选1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教学设计篇1【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9个词语,认识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二小是为了帮助八路军消灭敌人光荣牺牲的小英雄。

教育学生热爱小英雄,学习小英雄。

【教学重点】重点是通过课文学习,知道小英雄王二小是如何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的。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识记本课生字。

难点是有些词语学生不容易理解。

【课前准备】1、挂图或投影片。

2、生字词卡片。

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小八路》讲的是一个勇敢的、爱学习的小八路。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讲儿童团小英雄王二小机智勇敢地和敌人作斗争的课文。

你们知道什么是儿童团吗老师告诉你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建立的少年儿童的组织,叫儿童团。

参加儿童团的孩子叫儿童团员。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儿童团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1、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要看清拼音,读准每个字的音,先自己认真读一遍,再同桌互相交替读、听,纠正读音。

读过以后,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三、检查初读情况: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卡片。

先读生词,再读生字。

用齐读、开火车读的方法,检查生字读音,提醒学生注意“王”的韵母是后鼻音。

“常”的声母是翘舌音,韵母是后鼻音。

“军”、“前”、“面”三个字的韵母都是前鼻音。

2、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纠正读音和指导长句子的停顿。

四、教师范读:(或放朗读课文的录音)讨论: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只要意思大体上说正确就行。

)五、理解课文,指导朗读: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本节课自己学到了什么?
-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和收获?
-对今后的古诗学习,有什么期待和建议?
4.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古诗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古诗阅读和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课三首古诗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学生对于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古诗背后的文化内涵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挖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同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此外,三年级学生正处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年龄阶段,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本课三首古诗的内容及主题,分别是《山行》、《枫桥夜泊》和《夜书所见》。
2.学会本课生字、词,并能准确读写,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如“远上”、“寒山”、“石径”、“夜半”、“江枫”等。
3.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古诗中所描绘的山水画面,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古诗的美,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通过图片、音乐和动画,让学生沉浸于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之中,为理解古诗的情感打下基础。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究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17《孤独之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7《孤独之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17《孤独之旅》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孤独之旅》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

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恐惧和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

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涵深刻意味。

文中杜小康的人物形象,是在成长过程中丰满起来的。

而小说中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如芦荡、风雨)又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学习这篇课文,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励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为此,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在自读中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在朗读中进入情境,体会作品意蕴;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

初步把握鉴赏小说的一般原则。

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内容,体会标题的含义。

2、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课文主题。

3、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4、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扩展视野,丰富情感体验,树立奋进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实际,深层感悟小说意味。

教学方法1、诵读法小说的语言平白、朴实,没有过多的文采修饰,符合少年主人公单纯、简单的生活。

文中出色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起重要的作用。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进入作品情境,理解课文内容。

2、点拨法教学中通过设置疑点,引导学生质疑思索,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自主探究,丰富情感体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对文题“孤独”含义的深层领悟。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到了初三,都觉得自己长大了。

的确,你们的身高超过了父母、老师,但你的心理“长大"了吗?能否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雨?有一个少年,因家道中落而失学,跟随父亲到芦苇荡里放鸭。

生活的艰苦、精神的寂寞,使他痛苦也令他长大。

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你有这样“长大”的体验吗?今天我们学习小说《孤独之旅》。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3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3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7 昆明的雨一、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

可适当调节。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了解昆明雨的特点,品味文章的语言。

2.感受作者对几十年前昆明的雨的怀念之情。

3.把握课文叙写景、事、物的线索,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重点: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体会作者情感。

难点:培养关注日常生活细节的习惯,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三、课前导入同学们,雨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笔下寄托情感的载体,比如有“潇潇暮雨"“寒雨连江”的悲情与愁苦,也有“润物无声"“空山新雨”的喜悦和希望。

那么,今天我们就跟随汪曾祺先生一起走进《昆明的雨》,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

四、知识链接1.作者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剧作家,毕业于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原北京京剧团编剧。

其散文求雅洁,少雕饰,克制而有神采,内敛而不宣泄。

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塔上随笔》等。

2.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84年5月,与同年发表的《翠湖心影》《泡茶馆》《跑警报》等文,一道构成了汪曾祺的“昆明忆旧"系列。

这篇文章写作的缘起是“宁坤索画”。

宁坤即巫宁坤,是作者在西南联大的同学。

1957年,汪曾祺和巫宁坤都被划分为右派,“我俩同时落难,从此天各一方"(巫宁坤《花开正满枝——汪曾祺辞世十周年祭》),在一系列政治运动中历经磨难,两人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在北京重逢。

1984年,巫宁坤写信请汪曾祺画一幅画,强调“要有我们的第二故乡昆明的特色,往我家徒四壁的墙上一挂,就见画如见人了”。

可见,汪曾祺是在为劫后余生的巫宁坤(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自己)画一幅不重技之巧拙而只求写其精神的画作。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7 爬天都峰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7  爬天都峰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17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爬天都峰》是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7课。

这是一篇描写作者爬天都峰的亲身经历的记叙文。

作者以生动的语言、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爬山的艰辛与乐趣,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本文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培养勇敢、坚持的品质,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爬天都峰的过程和心情;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联系自身经历,深入体会课文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情感;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爬天都峰的过程和心情。

2. 体会作者描绘的大自然美景,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面。

3. 培养学生勇敢、坚持的品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态环境的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文插图、爬天都峰的视频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天都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2. 学生分享对天都峰的了解,教师总结并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 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3. 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总结并板书课文标题。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1. 学生自主选择段落进行细读,边读边思考:作者是如何爬天都峰的?他在爬山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2.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分享对作者爬天都峰过程的理解。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键信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四、品读课文,感受美景1.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品读,边读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

北京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7猎人笔记

北京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7猎人笔记
4.强化实践,培养能力:
-设计丰富的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创编小故事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5.情感教育,渗透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理解猎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
-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进行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引导,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
2.激发兴趣:教师简要介绍猎人的职业特点,引导学生对猎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产生好奇心。
师:猎人是一个古老的职业,他们勇敢、智慧,依靠打猎为生。那么,猎人和动物之间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带着好奇心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
(二)讲授新知
1.生字词学习:教师带领学生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确保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书写。
-阅读理解:理解猎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把握课文的主旨,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语言表达: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型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重难点: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养成自主预习、复习的好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学会倾听、交流、分享,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本课的生字词。大家跟着我一起读:猎(liè)、人(rén)、笔记(bǐ jì)……
2.课文朗读:教师示范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听我朗读课文。注意听我的语音、语调和节奏。读完之后,请你们也试着朗读一遍。
3.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猎人与动物之间的互动,感悟课文主旨。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家长协助监督,确保作业质量。通过完成作业,希望同学们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教师将认真批改作业,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第17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第17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第17课《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篇一: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怀疑与学问》精品【教学构想】《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

因此,我想从议论文教学的结构人手,既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又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使两者得到统一,从而使传统教法与教学创新得以有机结合。

【教学】[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

因此特别喜欢考证。

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

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

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

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

这就是做学问。

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板书课题)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思考题四:文章用了哪些议论方法?(此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四、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7课《昆明的雨》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昆明的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细读课文,运用圈点批注法,寻觅昆明雨景中最有味道的画面,并绘制成一张“昆明雨景"明信片。

在品析语言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作者“淡而有味”的文字。

感受作者对昆明生活的想念和喜爱之情。

2.通过仿写,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诗意与美。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PPT展示学生之前绘制代表扬州特点的画,设置情境,请学生帮忙。

我有一位外国朋友,热爱生活,最爱旅游。

他想去昆明,无奈疫情下暂时去不了,如果让你画一幅能体现昆明的画,你会选择画什么麻烦大家给推荐一下。

(预设)生:选择昆明的美食“过桥米线"、昆明的滇池、石林……汪曾祺先生也给朋友画了一幅有昆明特点的画,你们知道他画了什么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汪老先生画了什么。

PPT展示课文第一段文字,学生齐读。

宁坤要我给他画一张画,要有昆明的特点。

我想了一些时候,画了一幅:右上角画了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末端开出一朵金黄色的花;左下画了几朵青头菌和牛肝菌。

题了这样几行字:昆明人家常于门头挂仙人掌一片以辟邪,仙人掌悬空倒挂,尚能存活开花。

于此可见仙人掌生命之顽强,亦可见昆明雨季空气之湿润。

雨季则有青头菌、牛肝菌,味极鲜腴。

汪曾祺先生选择了画一片倒挂着的浓绿的仙人掌和几朵青头菌、牛肝菌。

也正是这样的一幅画牵动了汪曾祺对昆明的一缕情思,并写下了一篇文章——《昆明的雨》。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汪曾祺的脚步,漫步昆明雨中,去发现和感受昆明雨的美,绘制昆明明信片。

二、雨中漫步,渐入雨境【学生活动】1. 经过小组的自主学习,用文中一句话概括作者对“昆明的雨”的情感、态度。

预设:我想念昆明的雨。

(2)我想念昆明的雨。

(11)朗读指导:表达“想念"之情要读的舒缓一些。

2.昆明的雨”有什么值得想念的地方作者所想念的仅仅是昆明的雨吗请同学们拿起你的笔,默读课文,圈点出本文围绕“昆明的雨",写了那些内容预设: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白兰花……卖杨梅的苗族女孩,送缅桂花的房东母女。

八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八年级-统编版-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目标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2.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3.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激发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长征的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出示图片《毛泽东〈七律·长征〉手迹》,介绍图片展示的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提问: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他们在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探究新知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一)战略转移【教师活动】出示《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讲述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

提问:国民党对红军采取了什么行动?【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围剿”红军。

【教师活动】结合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原因。

【学生活动】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使红军英勇奋战一年,付出了重大牺牲,也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教师活动】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讲述1934年10月红军从瑞金出发,突围西进,攻克贵州遵义的过程。

(二)遵义会议【教师活动】出示图片《遵义会议会址》,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遵义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知道: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17盼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7盼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17盼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17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

3、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动作等描写方法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现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感受小主人公因新雨衣而产生的“盼"。

教学难点:通过捕捉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神态、心理、动作等描写方法感受“我”的情感变化,体现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破题导入由标题“盼"字入手。

出示《说文解字》中字的注释:用刀分别物是分之范式。

再引出的注释:分目流露出另有专注期待是盼之范式。

引出“盼”的含义:期待、渴望、盼望,从而导出本课课题《盼》,(齐读课题)出示教学目标。

二、检查预习1、生字词重点强调易错的字音。

2、问题:围绕“盼"写了“我”的哪些表现?(盼什么?)三、整体感知梳理脉络1、以“盼什么?"为主提问,引导梳理文章结构。

复述文章主要内容(将围绕“盼”我的具体表现串联起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指名回答,老师总结指导。

明确:本文主要讲述了得到新雨衣的“我",急切盼望下雨感受雨点打在雨衣上的感觉,最后如愿以偿穿上新雨衣的故事。

四、深入探究情感变化过渡:作者盼望的最终是穿上新雨衣,到底新雨衣有什么魔力?介绍一下。

1、借助“重读”探的心情指名回答:淡绿色透明有袖筒(出示新雨衣课件)作者喜欢吗?作者喜欢的原因是什么?在原文中找到答案。

指名回答:不像那种斗篷式的(出示斗篷似的雨衣)如果让你选择会选择哪一款?答:有袖筒的雨衣。

你们走进了小主人公的内心,她也是这样想的(出示句子)怎么?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

穿上这件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自由朗读,读出主人公的什么心情?(惊喜兴奋)找出能体现这种情感的词语并重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触摸春天》教学设计
十堰市郧西县涧池乡风景小学张芳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流畅、多姿多彩”等词语。

2、了解盲人是怎样来了解世界的。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后三个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深意。

二、过程与方法
采用“整体感知、部分体验与主题实践、整体回顾”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讨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2、体会生命的权利、价值意义,感受生命的美好;培养珍爱自己生命、努力实现自己生命价值的意识。

学习重点:
理解含义深刻句子,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

学习难点:
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学习课时:2课时
学习准备:
1、提前阅读整组课文,初步感知本组课文内容,自学生字。

读好阅读链接中的文章。

2、师生共同收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图片及影象资料。

学习过程:
一、揭题引趣
1、同学们,春天美吗?谁来说这美丽的春天?
2、出示课题,读课题。

春天这么美,让我们轻轻地再读一读课题。

3、理解触摸。

(用手摸)盲人仅仅是用手去触摸吗?(板书:触摸)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小组合作检查生字新词读写及运用。

3、集体检查认读运用情况。

(正音:悄然、磕磕绊绊理解:弧线曲线)
4、齐读词语。

5、交流反馈,指名学生回答。

(盲人心中的春天很美……)
三、再读课文,体验感悟(体会春光美)
盲女孩安静不仅用手触摸春天,还用心感受着春天。

安静感受到的春天是那么美。

你是从哪些句子看出来呢?
1、读一读课文,找出描写安静感受到春光美好的句子。

2、把找到的句子多读几遍,读给你的同桌听听,读出春天的美。

3、交流反馈;谁想把找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4、指导朗读。

(一起随着安静去轻轻地感受春光的美)
四、品读课文,深入领会主题。

(体会生命美和心灵美)
(一)走进安静的内心世界
1、课文中有很多描写安静内心活动的句子?仔细读一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
子。

找出句子后,用心读一读句子,细细地体会,和小组同学或他组同学交流交
流。

指名回答。

2、自由读这些句,说说你感受到什么?
小结:虽然安静他看不见,可她正用心触摸着春天,感受着生活。

正是她的这种
用心地体会,让他有了一次全新经历了,甚至我们常人也不容易做到的经历。


面我们就跟着安静去感受她全新的经历。

(二)感受安静全新的经历自由读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安静都经历了什么?
1、安静抓住了蝴蝶,蝴蝶在他的手指间扑腾。

(理解奇迹)
如果让你去抓一只停在月季花上的蝴蝶你一定抓的住吗?可盲女孩安静却抓住
了。

这真是一个——(奇迹)。

带着理解试读这段话。

指名读。

2、理解灵性。

(安静用心的感受)她的灵性为他自己创造了一个奇迹。

让我
们和安静一起细细得感受这种奇迹。

齐读这段话。

3、从扑腾这个词语感受到什么?
4、教师随机小结。

(三)深入领悟安静的心灵体验。

过渡:安静抓住了蝴蝶,全新的经历带来了新的体验.这种不经意的奇迹给他
带来了什么心灵体验呢?
1、自由读课文,找找有关的句子。

2、交流反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段落。

3、安静感受到什么?——飞翔。

身为一个盲人,他感受到蝴蝶在飞,这真是
一个奇迹。

他看不见啊,怎么可以感受到呢?我们再读读这段话。

(安静把蝴蝶
放了。


4、是啊,安静把蝴蝶给放了。

如果是你抓住了那只蝴蝶,你会怎么做?当蝴
蝶在安静手里扑腾时,安静在想些什么呢?
5、多么善良的安静啊!发蝴蝶从安静的指间飞走了。

读句子。

思考:安静能
张望吗?她张望到什么了?
小结:他仿佛看到了蝴蝶飞翔的样子就像一条美丽的弧线,就仿佛美好的生
命在她眼前涌动。

6、安静虽然是个盲童,蝴蝶的飞翔让她触摸了春天,她用心地感受着生活。

可见,她的内心是——(多姿多彩的)。

五、升华主题,总结全文
小结:安静是个盲童!但她心灵的眼睛更亮!她的内心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个
多彩世界。

此时,你想对安静说些什么呢?安静,我想对你说: 盲童安静那美好的心灵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感动,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让
我们来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课外拓展
1、介绍学生看海伦。

凯勒和其他一些自强不息的残疾人。

2、读读背背自己喜欢的段落和句子。

3、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热爱生命的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