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
《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刘和珍君》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记念刘和珍君》讲课教师平遥三中李国栋【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明确人物形象,学习及借鉴刘和珍为正义而斗争的精神。
3、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及句子含义。
2、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难点】重点语句的理解。
【主要教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时安排】拟定两课时【时代背景】课文中写到的“三·一八”惨案是继“五卅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以下见课文注释①)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迫退往塘沽。
大沽口事件发生后,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7日,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国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第一课时(本节课)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政府屠杀爱国请愿人民的血的历史,是二百多名请愿群众倒在血泊中的惨烈的一幕,更是中国人残害中国人的一场罪恶、一场悲哀、一场耻辱!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
7.1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一课时学生版
1
7 《记念刘和珍君》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
2. 理清文章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重点难点】
透过作者对人物的刻画,分析刘和珍的形象。
【学习过程】
[自主感知](每空1分,共12分)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噩耗..( ) 羽翼.( ) 菲薄..( ) 桀骜..( )喋血..( ) 虐.杀( ) 创.伤( ) 尸骸.( ) 攒.射 ( ) 屠戮.( )浸渍..( ) 殒.身不恤.( )
[深入探究](共15分)
1.自读课文,给课文每一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7分)
2.自读第一、三、四、五节,摘录与刘和珍生平事迹相关的句子,概括文章叙述了刘和珍的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的人? (8分)
[拓展延伸](共8分)
除了刘和珍外,作者在文中还提到了杨德群、张静淑,这三位女学生都可以归属于一类人,就是文中所提到的——“猛士”。
除了“猛士”这类人,作者在文中还写到了几类人?请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找出其它几类人。
【当堂检测】(共6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寥.落(liào) 黯.然(àn) 攒.射(cuán) 喋.
血(dié) B.浸渍.(zì) 噩.耗(è) 绯.红(fěi) 创.
伤(chuàng) ….…………………………………………………………………………………….……………….密……………………………封……………………………线……………………………….……………………………………………………。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 传记阅读感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鲁迅的生平传记,了解他的成长经历和思想转变,撰写一篇感悟文章。
- 评论文章:要求学生关注当代评论家对鲁迅作品的研究,学会从多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 对比分析文章:要求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分析不同作家在表达烈士纪念时的创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
2. 拓展建议:
- 鼓励学生课后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感受鲁迅文学的魅力,并尝试撰写阅读心得或感悟。
- 建议学生查阅历史资料,深入了解“三·一八”惨案的背景和影响,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分析。
- 组织学生进行传记阅读,了解鲁迅先生的人生轨迹,探讨他的个人经历如何影响其文学创作。
-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评论家对鲁迅作品的研究,学会从多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首先,我发现部分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感到陌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深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鲁迅作品的介绍,让学生对鲁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有更全面的了解。此外,我还计划组织学生进行鲁迅作品的阅读活动,以提高他们对鲁迅文学的兴趣。
其次,在课堂讨论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讨论氛围不够活跃。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采用更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同时,我也会在讨论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 鲁迅作品中的批判性思维及其在当代的意义。
2. 当堂检测:
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设计以下检测题目:
(1)简答题:
- 请简要描述《记念刘和珍君》的基本结构。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6则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潜力:(1)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
(2)理清文章思路。
二、过程与方法:(1)透过阅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
(2)透过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潜力。
(3)透过“关键句”来理清思路,明确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刘和珍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其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设计意图】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其实是对“三·一八”惨案的述评。
文章第一、二节是说写作的缘起,侧重于探求本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好处。
作者的笔触涉及到三类人:反动势力、爱国青年和处在中间状态的所谓的“庸人”。
他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无耻的流言,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
一方面告诫爱国青年要注意斗争的方式,另一方面颂扬“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勇毅,激励人们“更奋然前行”。
高度表现了一代伟大作者爱憎分明的态度和深邃独到的思想,能够激发我们青年的爱国热情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将着重点放在理解词句、把握文意、挖掘主题上,对于文章的思路则简略带过或忽略不讲。
新教材,新要求,教师务必做到旧课文新教法,将教学重点放到理清思路上。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悲愤之情。
2、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教学难点:文章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和写作本文的好处。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把握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
一、导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
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一位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
总之,对学生的爱,对反动势力的 恨,对庸人的失望,这一切汇成一 股强烈的悲愤情感,贯穿全文。 “不说”是因情太烈;“说”亦是 情之所至。这种看似貌似矛盾的说 法,实质是感情无比深沉的表达方 式。 作者的感情脉络:悲痛──愤怒──理 智的思考。
三、依据感情脉络,理清文章结构 总体思路 局部思路 悼念刘和珍君 控诉反动政府 痛斥走狗文人 唤醒麻木庸人 追述生平事迹 概括惨遭杀害 详写遇难经过 请愿不足取 精神显希望
( zì 浸润、渗透)
(cuá n集中射击)
(fēi 鲜红,本文应指淡红) (lù 屠杀,大批残杀 ) (gà n既有才能,又有经验)
长歌当哭 (dà ng用写文章代替哭泣) 殒身不恤 (yǔn 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mǒ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抹杀 Mò 抹墙 mā抹桌子
第
一 课 时
文先 坛生 从已 此经 感作 彷古 徨, !痛 忆 旧 雨 ,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 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 显得异样地宁适。 我不愿进舱去, 独自靠前舷而坐。 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 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 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 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 „„我站起 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
思路顺序
爱
逻顺 辑序
记 念 刘 和 珍 君
写作缘由 ( 1、 2) 记念主体 ( 3、 4、 5 ) 教训意义 ( 6、 7)
恨 生前
遇害 否定 逻顺 肯定 辑序
时顺 间序
检
1.理解背诵第二部分
2. (2015· 湖南高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 心 【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 请和尚做佛事。“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 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啰! 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 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导学案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中语文第8课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本文的时代背景。
(2)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课前预习】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
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二、探索背景:本文是一篇悼念性抒情散文,写于1926年4月1日,是为纪念在“三·一八”惨案中遇难的刘和珍烈士而写的。
1926年初,正在中国大地进行的民族民主革命性质的一场大革命形势很好,帝国主义扶植的北洋军阀段祺瑞临时执政府危机四伏。
为了帮助盘踞东北的奉系军阀进关消灭倾向革命的冯玉祥将军统率的国民军,日本帝国主义于1926年3月12日开出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被迫反击。
3月16日,日本帝国主义纠集英、美、法、意、荷、比、西等八国公使,以最后通牒方式向北洋政府提出撤除大沽口国防设施等无理要求。
为了反对帝国主义这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北京各界人民于3月18日在天安门集会,会后结队赴段祺瑞执政府请愿,要求政府拒绝八国通牒。
段祺瑞执政府竟令卫队开枪射击请愿群众。
当场死47人,伤123人,鲁迅的学生刘和珍也在遇害之列,是为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记念刘和珍君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何玮一、课标要求:1、理清文章思路和写作目的,划分文章结构,把握写人记事类散文的写作特点,学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
2、散文语言含蓄隽永,通过品味关键语句,读出其深厚的内蕴。
3、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做有正义感的爱国青年。
二、学习重点:1、理清思路,划分文章结构,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2、在分析文章的基础上,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通过复习,简介一下本文作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散文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
2、解题《记念刘和珍君》从题目看,这是一篇纪念性的回忆性文章,属记叙文;关于题目中的“记念”,而不用“纪念”是因为“记”有记住不忘的意思,还兼有“记录”的意思。
3、了解故事背景1926年初,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
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持的段祺瑞临时政府摇摇欲坠。
3月12日下午,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军的国民军,日本帝国主义的两艘驱逐舰悍然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忍无可忍,被迫还击。
16日,日本帝国主义反而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帝国主义国家向段政府发出最后通牒,限18日上午作出答复。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制造了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
刘和珍等都在遇害者之列。
二、检查预习情况,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纪念刘和君珍定稿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第一课时【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 完成本学案前首先反复朗读这篇课文,勾画标记重点字词,理清文章思路。
2. 仔细阅读学案上作者及背景,记忆相关知识。
认真完成相关训练。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及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运用速读、精读,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刘和珍等革命青年的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导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滴水石穿·夯实基础】1.了解作者及背景(1)鲁迅(1881-1936),原名,字,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5月,他首次用“鲁迅”这一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等。
(2)背景介绍: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祺瑞府摇摇欲坠。
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
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即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
(参考注释一)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记念刘和珍君》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必修一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必修一篇一:必修一记念刘和珍君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惨案发生的当天,鲁迅先生就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称这一天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此后在《死地”》《空谈》等文中,连续猛烈地抨击了中外反动派“诱杀”青年的“禽兽”行为,揭穿“流言家”的谎言,哀悼和歌颂爱国青年。
1926年4月1日,鲁迅先生再次写下了忧愤深广、感情浓郁的叙事性悼念杂文《记念刘和珍君》。
【合作讨论】1、听朗读,正音、正字,并体会作品的情感。
在听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再自读课文,回答下面问题:提问①:课文的七节中哪几个小节集中写了刘和珍君? 明确:三、四、五节。
提问②:第一、二:小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交代写作缘由提问③:第六、七小节又起什么作用? 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直义。
小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缘由,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三一八”惨案的教训和意义。
三者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的总体思路。
【探究突破】分析第一部分(一、二节)的思路1、学生齐渎后,思考本部分写作的缘由,文中是否有提示性的语句?如何理解这句话?作者为什么一再强调?明确:文中具有提示性的语句是“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
“必要”何在呢?其一是要悼念、祭奠遇害者刘和珍君,正如文中所言:“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其二则在于唤醒庸人,因为“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鲁迅先生为了让人牢记这笔血债,唤醒国人打破这“非人的世界”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板书:奠烈士醒庸人2、学生讨论:从写作的缘由出发是常见的思路,为什么关于写作缘由说了那么多的话,也就是思路在第一、二部分为什么老围绕这一点展开?明确:可以看出,作者借写作缘由这个话题,把发生惨案两周来各方面的动态都概括进/ 9 去了。
6.1《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doc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第 1 课时)
本课文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 1 第三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都
是写人记事的散文,也是高中首次接触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单元
教材分析 要求通过人、事的描写把握人物个性,揣摩作者情感和深意,学
会现代文阅读基本技巧。《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比较复杂的记
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先提出观点,在文章中找到依 意铺垫。主要
据并略作说明(提问各小组代表)
途径是突出 学生主体,通
示例:
过系列问题,
第 1 自然段写了刘和珍一件小事——预定全年《莽 发 挥 学 生 主
观能动性,培
原》(让学生读出文章中原句:“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 养 学 生 快 速
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提示记叙文 写人记事基
预设:(提问学生,生生、师生讨论探究完成,最后再 本方法
出示 PPT)
①多次描写刘和珍的微笑和温和态度。明确:外貌神态
描写。 ②黯然泣下。明确:神态描写。 ③欣然前往请愿。明确:心理行为描写。 ④预定《莽原》杂志、反抗杨荫榆。明确:行为描写。 小结:文章通过外貌、神态、行为、心理描写刻画人物 性格气质。 4.思考:全文是以什么样的视角描写刘和珍的? 明确:限知视角(非全知视角),即作者只写自己直接 接触和了解到的刘和珍,增强真实性和可信度。
5.请愿被害:热情、正义、勇敢、不畏强暴
一个优秀好青年
良的人。
④刘和珍参加和平请愿被虐杀(第四、五节):学生找
出并朗读这些句子(“况且始终微笑的……喋血呢”“然
而即日……棍棒的痕迹”“我没有亲见……只是没有便
死”)
明确: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和珍正义、热心、勇敢、不畏
记念刘和珍君(第一课时)
追求进步思想 不畏强暴 有责任感 和蔼善良 敢于斗争、热忱爱国
生平事迹
三、缅怀先烈,明确使命 (一)缅怀先烈
花 巾 帼强 不权 让不 须畏 眉笑
靥 如
是 女 子殒 柔身 肠不 铁恤 骨从
容 如
1、请仿照上联拟写下联,以悼念刘和珍先烈。 上联:赴国难真猛士显真精神 下联:悼芳魂小女子铸大勇毅
2、请仿照下面的句子,完成给刘和珍君的颁奖词。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 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 说,现在却觉得有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 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 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 年。
二、熟读课文,了解先烈 (四)小结如下:
第一节 第三节 第四、五节
预定莽原 反抗校长 虑及母校 始终微笑 欣然请愿 惨遭杀害
社会安定、和谐
珍惜拥有
经济发达、国强民富 拥护党的领导
生活富足、万国景仰 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先 烈
渴求真理,嫉恶如仇、勇 于斗争,有远见,责任感
特 强烈,和蔼善良可爱,敢
点 于斗争、热忱爱国
学习先烈的精神,与 时俱进,努力完善自 我。
一、了解背景,铭记历史
观看短片《无声的中国——三·一八惨案》
背景概括
军阀纷争,列强欺凌 群众抗议,政府镇压,文人诬陷
二、熟读课文,了解先烈 (一)文章的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文章写了刘和珍君的哪些事
情?这些事分别体现了她什么样的个性特点?速读课文完成下表。
所在段落 第一节第2段 第三节第2段 第三节第2段 第五节第2段
事迹概括 预订《莽原》 反抗校长 虑及母校 欣然请愿、惨遭杀害
展现个性 追求进步思想 不畏强权 有责任感 敢于斗争、热忱爱国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记念刘和珍君》赖炜【教学目标】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3、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教学重点】1.联系社会背景,了解刘和珍遇害过程。
2.把握作者情感发展脉络,领会本文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关键句子的含义并试图背诵。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刘和珍的照片)她是谁?二、题解“记念”,今天写作“纪念”。
“君”,表示尊重。
三、作者简介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四、背景介绍1926 年3月12日,日本海军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国民军开炮还击,日舰被逼退。
事后日本帝国主义纠合英、美、法等国,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政府提出种种无理要求,并准备武力进攻。
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请求援助政府外交。
段祺瑞执政府门前的卫队荷枪实弹,如临大敌,枪声响了,一场预谋的大屠杀开始了。
刘和珍君就在遇害者之列……五、检查预习1、准确读出下列加点字的音。
桀骜(jiéào)赁屋(lìn)黯然(àn)喋血(dié).....噩耗(è)惮(dàn)杀戮(lù)浸渍(zì)....2、解释下列词语桀骜:形容性情倔强。
骜,不顺从。
寥落:稀少。
菲薄:这里是微薄的意思。
攒射:(用箭或枪炮)集中射击。
长歌当哭:意思是用写文章来代替哭泣。
长歌,引吭高歌,这里是写文章,当,当作。
深味:深深地体会。
造化:指自然界。
3、概括每段大意,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一——二)说明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
《记念刘和珍君》(教师稿,配学案)
备注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了解时代背景,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的思路
过程和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散文写人记事的语言,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综合运用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革命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感受鲁迅刚正不阿的性格、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惨案发生后,反动军阀的走狗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诬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
事件过后,鲁迅怀着满腔的悲愤,写下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4月1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
3、分析第三部分
1、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怎样表达?由此总结出怎样的教训?
明确:不赞成徒手请愿。运用比喻,大量木材——小块煤;大量血——社会历史前进一小步;请愿大量流血——不能推动社会进步;“徒手”,更多血——更不能推动进步。反动派的本质是“吃人”,应该改变斗争方式。
2、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2、“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明确:根据上文,缘由有两个方面,一是反动派的残酷镇压,一是反动文人的恶毒诬蔑。在这白色恐怖下,人们还怎敢说话呢?但沉默后的结果将会怎样?作者列举不同的前途,即暗示只有“爆发”才是唯一的出路。
3、“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
3、人物简介
刘和珍,是一名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的学生。1926年3月,大沽口事件发生。18日清晨,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中午她扛着白底黑字大校旗,冲入段棋瑞执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人群中。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22岁。君:是对人的尊称,以此来称呼刘和珍等遇害青年,这是对他们的礼赞。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纪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联系时代背景,调动学生已有的中国现代史知识,认识“三一八”惨案的背景、过程、影响等,并了解刘和珍等学生的情况,以丰富和深化对课文的感受、理解。
2.理解文中精辟的语句,尤其是精警的议论。
二、能力培养目标1.学习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层次,把握思想感情2.学习课文章法,品味语言,训练诵读,积淀语感。
3.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趣味。
三、德育渗透目标拯救中国首先要改变庸人大众的麻木的灵魂,鲁迅认定自己的使命就是疗救愚弱的国民的灵魂,唤起民众。
引导学生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澎湃的激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精神。
学习过去那个年代的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敢精神。
【重点、难点】《记念刘和珍君》具有政治性、战斗性和抒情性特点,是中国现代散文名篇,有些语言精辟却难懂,文中的思想厚重却不容易把握。
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就成为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1.强化诵读,注重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思想感情,体会艺术手法和语言运用之妙,以诵读促进感悟、鉴赏。
2.本文语言精警,富有思想含量,感情充沛,如歌如诗,光从语言上说,本文也是鲁迅作品中甚至是现代文学中难得的名篇。
对这些精美的语言,要反复地读,鼓励学生背诵下来。
结合全文和段落的语境揣摩有些语句,也可以让学生仿写。
【学生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切实做好课前预习;课堂上学生诵读、思考、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课前预习1.将课文读两遍;2.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概括每一部分大意;3.认真阅读注释;4.找生词、难句,自己先试着理解;难以理解的词句,可以同学中讨论。
二、背景结合注释①介绍“三一八”惨案及刘和珍。
3.18(惨案)──3.25(追悼会)──4.1(成文)└────────两星期───────┘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共3篇《记念刘和珍君》教案1《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课文是《记念刘和珍君》,该篇文章是中国著名的女性文学家李天命先生为了纪念他的逝世的朋友、同事刘和珍而写的一篇短文,篇幅短小,内容简洁有力,是一篇注重人文关怀的抒情散文。
本篇文章通过对逝者的缅怀,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慨,对逝者人格的肯定,以及对逝者所代表的美好品质的赞颂。
同时,在人文关怀与个性表现方面,也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对社会风尚的一些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习掌握本文的基础知识,即重点词汇、词语搭配、句型结构和段落结构。
2)培养学生对批判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结合个人生活经验,深入探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特征。
3)通过语言交流和讨论,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逝者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配合多种学习模式,如个人朗读、小组合作、学科交融、情景还原等,开展多元感悟。
2)让学生自主发挥,开展“仿写”、“扩写”、“采访讲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
3)采取“情景式教学”、“观摩式学习”、“互动式讲解”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1)培养学生对逝者的思考和关爱情感。
2)引起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人生价值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
三、教材分析1. 文本基础知识1)写作手法本篇文章不拘泥于传统的文学风格,情感表达方式基于真实生活的体验,同时属于日常语言的范畴,让人感觉十分亲切、温暖,伟大与普通深情结合,在真诚表达的状态下略显朴素。
2)文章结构文章由一个总的开头总结结尾构成,总结部分采用发问方式引出全文,开头说明刘和珍去世的新闻以及文章的主题,主体部分是对于朋友的缅怀和赞扬。
3)叙事角度作者在文章中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式的叙述方式,通过介绍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关系,抒发自己对逝者的追思,并深刻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人生价值。
4)修辞手法本篇文章的修辞手法注重朴素真实,但在拟人、比喻、夸张、对比、排比等方面也用了不少的手法,让文章更具活力和感染力。
高一上册语文《纪念刘和珍君》课文、教案及反思
高一上册语文《纪念刘和珍君》课文、教案及反思课文一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
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难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二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离三月十八日也已有两星期,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
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她的姓名第一次为我所见,是在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理清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2)根据思路,探索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3)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认识反动政府的残忍以及反动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教训,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勤奋学习。
教学重点:理清总体思路和局部思路,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关键文句的理解。
教学设想:着生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在此基础上,理解关键文句,进而把握作者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听写字词检查词语含义情景导入展示目标1导入:在我国文学史上,闪烁着一颗璀璨的巨星,他领着我们回过《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看了《社戏》,了解了《一件小事》。
今天,我们再随着他重温“三•一八”惨案的历史,一起《记念刘和珍君》(板书)。
这位巨星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鲁迅先生(板书)。
设计二:忘不掉那南斯拉夫大大使馆被炸的硝烟;忘不掉那打着“民主”旗号的美国的卑劣行径和无耻谰言;更忘不掉我们的三位记者不幸以身殉职。
同学们,假如你是他们的同事或亲朋好友,要为这三位烈士写一篇纪念性的文章,你将如何安排文章的整体思路呢?这节课我们就看看鲁迅先生为了“记念刘和珍君”是如何布局全文思路的。
2、展示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一)、背景资料“三•一八”惨案是继“五”惨案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大屠杀,它的直接导火线是1926年3月12日的大沽口事件。
帝国主义国家悍然侵犯中国主权的强盗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
在党的领导下,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运动展开了。
3月17日下午,部分学校、团体代表到政务院请愿,执政府卫队竟用刺刀刺伤代表多人,广大群众更加愤怒。
3月18日上午10时,李大钊作了演说,正午12时,两千多群众高唱《国民革命歌》,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打倒段祺瑞”“驱逐帝国主义公使出境”“取消不平等条约”等口号,进行游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1881-1936)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 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 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 “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 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写作思路
(1-2)写作缘由
(为什么写)
(3-5)烈士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
(写了什么)
(6-7)教训和意义
(有何作用)
合并归纳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表明写作目的 (1、2); •第二部分、追忆烈士和惨 案真相(3、4、5); •第三部分、总结教训和意 义(6、7)。
理清思路:
一(1-2):介绍写作缘 由 ( 为什么写)
为什么要纪念刘和珍? 怎样纪念刘和珍? 纪念刘和珍有什么意义? 对照前面的每个部分的概括, 看看这篇文章的写作思路?
思考:课文7部分中哪几部分写了刘和珍君? 3、4、5节 1、2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写作缘由 6、7节又起什么作用? 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 总结:全文思路的起点是本文的写作原由,既为什么要 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再叙 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议论惨案的教训和意义。三者 相互交错,始终统一于“记念”这一中心。这就是本文 的总体思路。
1932年11月27日摄于北京师范大学操 场
①大孝子——百善孝为先
②师生恋——革命情愫
③可爱父亲
一个苦难的民族需要什么样的人?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 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 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 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 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 邦。因( )的一死,使 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 为,也因( )之一死, 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 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 )的灵柩,在夜阴里 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 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 人。原名 周树人,字 豫才 , 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第一篇白话小说 《狂人日记》 。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 ,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作品集有: 小说集:《 呐喊 》《 彷徨 》《 故事新编 》(历史小说〕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 野草 》 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 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呜呼!三月一十八!
作诗:刘半农 作曲:赵元任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民贼大试毒辣手,
半天黄尘翻血花!晚来城郭啼寒鸦,悲风带雪吹!地流赤 血成血洼!死者血中躺!伤者血中爬!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养官本是为卫国! 谁知化作豺与蛇!高标廉价卖中华!甘拜异种作爹妈!愿 枭其首籍其家!死者今已矣,生者肯放他?! 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
• • • • • • • • •
整体感知,把握线索 给课文每部分拟小标题 写作缘起、纪念死者 唤醒庸人、牢记血债 刘和珍概况 刘和珍遇害 刘和珍遇害经过 三一八惨案的教训 惨案的意义
明确:课文七个部分的内容概括
① 介绍写作缘由。 ② 交待写作目的。 ③ 回忆认识过程。 ④ 抒写惊愕义愤。 ⑤ 叙述遇难经过。 ⑥ 总结经验教训。 ⑦ 热情讴歌赞颂。
《可惨与可笑》
《记念刘和珍君》 《空谈》
无花的蔷薇
假如这样的青年一杀就完, 要知道屠杀者也决不是胜利者。 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 …… 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 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 将来的事便要大出于 屠杀者的意料之外。
这不是一件事结束, 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 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 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
“记”:
相当于“纪“,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 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
思念 怀念 悼念 悼念 “念”: “念”指出本文也是一篇抒情类的文章。
学习重点目标 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君”:对刘和珍的尊称。
聆 听 鲁 迅 的 声 音
记 念 刘 和 珍 君7.纪《记念 刘和珍君》(鲁迅)践离朗诵 标
记念刘和珍君
鲁 迅
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
第
一 课 时
三味书屋
“我不知道家里人为什么要将我送到私塾里去了, 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从一扇黑油 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 三味书屋。
百草园
“我家的后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百草园。—其 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郁达夫 《怀鲁迅》
鲁迅的魅力
清醒的
孤独的
深刻的 悲凉的
力量之声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1926年3月18日,北京各界五千多人在天安门前 集会抗议帝国主义和反动军阀的暴行,会后高呼着“ 打倒帝国主义”的口号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这 时数百名荷枪实弹的士兵,突然向群众队伍开枪射击。 随后士兵们又手持马刀、刺刀追杀群众。造成了死47 人,伤200多人的惨剧。 死难烈士中就有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 杨德群。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思路顺序
爱 逻辑顺序 恨 生前 时间顺序 遇害 否定 肯定
(3~5)追忆刘生平
(6~7)教训和意义
劝戒徒手请愿 激励奋然前行Fra bibliotek逻辑顺序
下课啦!
立仆
惩创 浸渍 攒射 绯红 屠戮 干练
(chuà ng惩罚、惩治)
( zì 浸润、渗透)
(cuá n集中射击)
(fēi 鲜红,本文应指淡红) ( lù 屠杀,大批残杀 ) (gà n既有才能,又有经验)
长歌当哭 (dà ng用写文章代替哭泣) 殒身不恤 (yǔn 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mǒ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抹杀 Mò 抹墙 mā抹桌子
三· 一八天安门 前集会
学生结队前往 段祺瑞执政府 请愿
“三、一八惨案”后鲁迅的纪念活 动:
1926、3、18、上午《无花的蔷薇之二》 1926、3、24 ,去女师大瞻仰杨、刘遗容。 1926、3、25,追悼会,学生会干部、共产党 员程毅志要求鲁迅写纪念文章。《死地》
1926、3、26
1926、4、1 1926、4、2
制作 07 2007年下学期
注音
páihuái
制作词语卡片
徘徊 长歌当哭 dàng 菲薄 fěibó 踌躇 chóuchú 桀骜 jié’ào 黯然 àn 噩耗 è 肆无忌惮 dàn 喋血 dié 攒射 cuán 屠戮 lù 浸渍 zì 绯红 fēi 和蔼 ǎi 殒身不恤 yǔn xù
正字正音
给下面红色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寥落 菲薄 桀骜 不惮 喋血 尸骸 (liá o 稀少) (fěi 微薄) (à o 性格倔强) (dà n不怕) (dié流血满地) (há i 尸骨、尸体) (pū 立刻倒下)
整体把握:
①交代写作缘由
②进一步交代缘由
③回忆认识过程
二(3-5):叙述生平及遇 难经过 ( 记念主体)
④闻听请愿遇难
⑤详叙遇难经过
三(6-7):总结教训,指 明意义。
⑥总结经验教训 ⑦热情讴歌赞颂
总体思路 (1~2)记念的缘由
局部思路
悼念刘和珍君 控诉反动政府 痛斥走狗文人 唤醒麻木庸人 追述生平事迹 概写遇难经过 详写遇难经过
“倔强”
“尖锐”
“文豪”
“严肃”
躲横 破 运 进眉 帽 交 小冷 遮 华 楼对 颜 盖 成千 过 欲 一夫 闹 何 统指 市 求 ,, , , 管俯 漏 未 他首 船 敢 冬甘 载 翻 夏为 酒 身 与孺 泛 已 春子 中 碰 秋牛 流 头 。。 。 。
自 嘲
俯 首 甘 为 孺 子 牛
横 眉 冷 对 千 夫 指
郁达夫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 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 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 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 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 邦。因( 鲁迅 )的一死,使 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 为,也因( 鲁迅 )之一死, 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 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 鲁迅 )的灵柩,在夜阴里 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 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