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八单元 21 杨氏之子 优质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公开课)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杨氏之子》的含义和主题;–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熟练朗读课文;–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语;–知道课文中的生动语言和描述方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和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课文情节的喜爱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家庭孝敬的认识和重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词语;–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情感表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一些意境和情感描写。
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板书、课件、教材相关素材。
2.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整洁、温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课前小组讨论、图片展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子欲养而亲不在”这句话的含义。
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学习新课1.师生共同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解释生词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三、讨论根据课文内容,进行问题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杨氏之子的行为对父母的意义和影响。
激发学生对家庭孝敬的认识。
四、拓展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活动,让学生发表对课文的感想和理解。
五、作业布置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写一篇心得体会或故事延续。
五、教学反思这节课上,学生的表现整体较好,但在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方面还需加强。
下节课要结合课文内容,加大情感指导,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体会。
以上为教学计划,借此启发学生对于《杨氏之子》这篇文章的理解,希望能帮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内涵,继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让学生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4、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同学们在前几节课中学到了两首写小孩子的古诗,一起来读读。
(课件出示)刚才,我们背的都是古诗。
古诗语言简短,但是意韵丰富,诵读起来朗朗上口。
一、导入新课1.古人写的诗叫古诗,那古人写的文章叫——古文。
古文又叫文言文,它语句简短,字词的意思与我们现在的语言文字差别也很大。
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一起去学一篇文言文,去认识一个聪慧的小孩。
板书课题。
读一读课题(生读)杨氏之子。
2.谁知道课题的意思?“氏”指的是(姓氏)。
这里的“之”指的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
老师姓刘,在古代就称作——那你就是—()之子二、接触文本,读通课文,理解句子意思1、学习文言文,朗读很重要,你们会读吗?先请大家打开课本48页,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
(板书:读)2、指名读。
第一次读就读得字正腔圆,真了不起。
正音:“为、应”。
3、听老师读。
听老师怎么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
出示课文,生自由反复读读。
男生读,注意了停顿,如果能用气息把词语连起来会更有古文的味道,齐读。
4、大家读得很好。
怎样学好文言文呢?常用的一个方法是借助书中的注释和工具书(板书),把文言文的字词变成一句一句的话来理解。
(课件)下面请同学们按照老师说的方法自学课文。
要求 1.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情?2.逐字逐句地理解课文。
三、出示填空,检查自学情况1.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文章主要讲了杨家小儿才()岁,是个()的孩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课《杨氏之子》教案(定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课《杨氏之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杨氏之子》的故事内容;–理解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掌握文章中生字词的意义;–学习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和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阅读《杨氏之子》,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华美德;–培养学生热爱阅读、热爱学习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掌握故事情节,理解作者用词。
2.难点:掌握生字词的意思,能够准确表达对文章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课《杨氏之子》教材;2.辅助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3.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图片、关于《杨氏之子》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利用图片和故事情节导入《杨氏之子》的故事,引起学生兴趣。
2.教学展开:–细致讲解文章内容,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和段落;–解释生字词的意义,帮助学生增加词汇量;–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想;–组织朗读和角色扮演,加深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
3.活动设计:–设计小组合作任务,让学生展开合作探讨;–布置课外阅读任务,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了解。
4.课堂总结:–小结故事主题,梳理故事情节;–回顾重点词汇,强化学生词汇记忆。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但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扩展学生思维,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21《杨氏之子》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21《杨氏之子》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古代汉语寓言故事,选自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故事讲述了一个聪明机智的杨氏之子,通过他的聪明才智,解决了一个难题,并赢得了人们的赞赏。
本文旨在通过故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些重要的汉语词汇和句型,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汉语基础,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基本的汉语词汇和句型。
然而,对于一些复杂的词汇和句型,他们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可能对古代汉语的故事有一定的陌生感,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和运用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2.能够理解故事的内容和寓意,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和思维能力。
3.能够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和理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故事的内容和寓意,掌握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2.难点:对于一些复杂的词汇和句型,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五. 教学方法1.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理解。
2.互动式教学: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任务型教学:通过完成任务,让学生将所学的词汇和句型运用到实际中,巩固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案:准备教材和教案,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和连贯。
2.多媒体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具,如PPT、图片等,用于辅助教学。
3.作业和测试题:准备作业和测试题,用于巩固和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例:你们听说过杨氏之子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
2.呈现(10分钟)朗读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故事的内容。
然后,通过问答、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的情节和人物。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杨氏之子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统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选自《世说新语》。
它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一个机敏善对的九岁男孩形象。
全文情节简单,人物巧妙逗笑,颇具诙谐情调,犹如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扇窗,让他们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历史先贤,感受言语智慧。
教学目标:1. 运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读通文本,争取当堂背诵。
2. 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读懂古文,欣赏文言语句的表达艺术。
3. 充分展开对话,聚焦高阶思维,理解杨氏之子对答的机智。
4.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1.充分展开对话,聚焦高阶思维,理解杨氏之子对答的机智。
2.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对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释题活读,感受文言趣味复习导入这节课我们共同认识古时候一位孩子,他就是——读题“杨氏之子”,齐读课题。
杨氏之子的“之”是什么意思?那么杨氏之子就是指谁家的孩子?2.学以致用,你们能这样称呼自己吗?你们会这样介绍同学、老师和家人吗?【设计意图:由于孩子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是有距离的,不是很熟悉文言的表述的。
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的文言特点,理解课题关键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仿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消解了学生对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读准节奏,体味文言味道学生自渎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解决文中的两个多音字(1)“为设果”的“为”读第四声为谁准备水果的意思,所以读第四声。
(2)“儿应声答曰”的“应”读第四声3.读好文言文,还得读准节奏,刚刚听大家读的时候,发现这两句话读得不准确。
怎么读?(1)孔指以示儿曰(谁指着什么给谁看?读正确节奏)孔/指以示儿/曰(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理解“家禽”为家里的鸟,从而读懂节奏)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放入文中同桌之间互读,看看是否能读准字音,读好节奏。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21 《杨氏之子》 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21 《杨氏之子》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应对的小男孩如何巧妙地化解了杨氏和氏璧的纷争。
课文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孩子的聪明才智和对国家大义的忠诚。
本文语言简洁、情节紧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对文言文也有了一定的接触。
但学生在理解课文中的对话和寓意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领会其中的道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对话和寓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机智、勇敢、爱国的品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对话和寓意,培养学生机智、勇敢、爱国的品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中的氛围。
2.对话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文对话,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3.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机智、勇敢、爱国的品质。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为学生提供正确的课文朗读音频,帮助学生掌握课文节奏。
2.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课文内容、图片等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学生跟读,纠正发音。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对话和寓意。
学生分角色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对话练习。
4.巩固(10分钟)教师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课比赛说课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优质课比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第21课,本节课选自《世说新语·言语》,讲述了一个关于杨氏之子机智应对孔君平的故事。
文章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对话以及感悟杨氏之子的智慧。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学生在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字词和古代文化知识的障碍。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中的对话。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感悟到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培养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中的对话。
2.教学难点:理解文言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感悟杨氏之子的智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自主解决遇到的问题,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音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杨氏之子的趣味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和句子翻译的问题。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对话,理解杨氏之子的聪明才智。
4.说文解字:教师讲解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5.感悟智慧:学生分享自己对杨氏之子智慧的感悟,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部编版五下语文第八单元第21《杨氏之子》教案
部编版五下语文第八单元第21《杨氏之子》教案
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杨氏之子的故事内容,掌握中心思想和主要情节。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对孝道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品德观念。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把握中心思想。
•难点: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蕴含的孝道精神,提炼出感悟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3. 教学准备
•班级课本《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课堂教学PPT
•板书、黑板笔
•学生讨论小组的准备
4. 教学过程
第一步:导入
通过对《杨氏之子》故事背景的简单介绍,引起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第二步:学生阅读
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内容,着重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第三步:讨论分享
组织学生讨论故事中体现的孝道精神,引导学生表达对故事的感悟和理解。
第四步:语言表达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故事内容,把握故事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帮助学生提炼出深层次的感悟。
第五步:活动设计
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工合作,共同展示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5.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杨氏之子》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升了对孝
道精神的认识和感悟。
6. 课后作业
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总结故事中体现的孝道精神,以及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孝道精神,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亲
情和孝道,做一个懂得孝顺父母的好孩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含2课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含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课文内容,领会21杨氏之子的性格特点和行为举止。
2.能够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对好人善行的认知意识,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和同情心。
3.能够通过分组讨论、朗读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准备
1.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2.教具:课文《21杨氏之子》、黑板、彩色粉笔、课件等。
3.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等。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出《21杨氏之子》的主题。
2. 学习课文
•让学生跟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情节发展。
•分组讨论,探讨21杨氏之子的性格特点和行为。
第二课时
1. 合作阅读
•分组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表现。
2. 课文解读
•教师对关键词汇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意义。
3. 情感体验
•讨论课文中的道德意义,引导学生感悟21杨氏之子的行为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四、教学反思与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实施,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21杨氏之子》这则故事,领会好人善行的价值观。
通过分组讨论等形式,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下一步可以进一步拓展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创作,巩固对21杨氏之子的理解。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适当调整,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第一课时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课《杨氏之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杨氏之子》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和语段。
3.能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2.培养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杨氏之子》的主要内容。
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语段。
难点1.分析课文中难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2.运用课文中所学内容进行阅读和理解。
三、教学准备1.课文《杨氏之子》课文原文和音频。
2.课文习题和配套教辅材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导入:请学生回想并简述上节课的内容。
•引入新课:引导学生通过图片、音频等方式预习本课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1.讲解词语:–哀号:悲痛地叫喊。
–乃:表示假设。
2.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三、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师生共同解读生词和句子。
2.学生课文朗读,老师点评。
四、课后练习1.完成课后习题,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师生共同讨论,澄清疑惑。
五、板书设计•词语:哀号、乃•句子:孝的故事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杨氏之子》这篇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正确运用其中的词语和句子。
在课堂互动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朗读表达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以上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杨氏之子》这篇课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杨氏之子》赛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第21《杨氏之子》赛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杨家之子杨修在曹操面前机智应对的故事,展现了杨修聪明、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本文语言精炼,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五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故事情节的把握和人物性格的分析有一定的基础。
但针对本文的文化背景、语言表达和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性格,感受语言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待人接物的道理,培养尊重他人、谦逊有礼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2.难点:文化背景的理解;语言表达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感知;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培养批判性思维;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情感共鸣,培养尊重他人、谦逊有礼的品质。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文化背景等;2.教材:准备课文原文,方便学生阅读;3.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用于拓展学生视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杨修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认为杨修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印象?进而引出本文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点评,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4.巩固(10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教师提问,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课《杨氏之子》教案(定稿)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课《杨氏之子》教案(定稿)一. 教材分析《杨氏之子》是一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杨氏家族的一个聪明孩子如何巧妙地应对梁国君主的提问。
这篇文章语言简洁,情节紧凑,充满了智慧和幽默,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领悟到智慧的力量。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文章的大意和结构。
但他们在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到智慧的力量,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对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难点: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领悟课文所传达的智慧。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景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分组合作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相关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资料3.分组合作学习的小组安排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板书,呈现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引导学生朗读并翻译。
在此过程中,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和句式进行操练。
可以通过填空、改写、问答等形式进行练习。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共同完成一些小组任务。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21 杨氏之子(优秀教案)
21 杨氏之子教学目标1.认识 2 个生字,会写 3 个生字。
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文章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的意思。
教学重点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杨氏之子的聪颖机智。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课题,感受文言1出示课题“杨氏之子”,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吗?“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的人家的儿子。
说明:“之”是助词,相当于“的”。
2读读课题,说说这个课题的语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教师小结:这是古代汉语,也叫文言文。
3大声地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和现代汉语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
4自由地说说你感受到的差别和不同。
学生可能的回答:很难读通顺;有些字没见过,不好认;意思不懂;句子很短……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进行教学:(1)学习生字“惠、曰、禽”,认读多音字“为(wèi) ”“应(yìng)”。
(2)结合课文中的有关字词,讲解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和现代汉语比较的知识,比如:有些古汉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文言文中多是单音节词等。
二、熟读课文,理解意思(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
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
比较困难的句子,可能需要教师重点指导:(1)为设果,果有杨梅。
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小孩”。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难点是“夫子”的理解。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
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
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
水果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吧。
”小孩应声回答:“我可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三、质疑问难,背诵课文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问?2背诵课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课《杨氏之子》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课《杨氏之子》教案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课《杨氏之子》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21课《杨氏之子》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杨氏之子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4.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
5.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教学难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诣、禽”2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梁、诣、禽”3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聪惠、应声”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按触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意图导入(8)分钟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出示课件学生自由阅读(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互相交流:以上句子具有什么特点?(都是文言文,也叫古文。
)3.交流古文:(1)古文中“曰”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的意思。
)(2)“我”在文言文中怎么说?(吾)(3)那么“你”在文言文中怎样说?(汝)(4)如果想表达一个小孩子可以好好教诲、培养的意思可以怎么说?(孺子可教也。
)4.谁能完整地背诵我们学过的一篇文言文?(指名多个学生背诵《自相矛盾》。
)5.谈话导题: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21 《杨氏之子》 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杨氏之子》的内容,理解主要情节和人物性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故事情节的展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内心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思辨和比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杨氏之子》的故事背景,引起学生兴趣。
2. 学习主体1.学生跟读教师朗读故事,师生一起分析故事情节,理解关键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进行角色扮演,体会人物内心的矛盾和挣扎。
3.学生分组讨论故事的主题和寓意,展示不同见解。
3. 拓展延伸1.学生自主进行亲子阅读,邀请家长一同讨论《杨氏之子》中所表达的道德意义。
2.组织学生写作《杨氏之子》读后感,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3.教师根据学生的作文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
4. 总结反思教师带领学生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梳理故事中的重要情节和人物发展,引导学生发表看法和感想。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能掌握《杨氏之子》的故事情节,还能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综合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今天的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但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和总结故事内容,加强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六、教学反馈下节课教学将重点关注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供参考。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杨氏之子》这篇课文的情节及主要人物。
2.学习并运用《杨氏之子》中出现的生字词汇,提高词汇量。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4.能够从《杨氏之子》这篇文章中领悟到一定的人生道理。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主要情节。
2.认识和掌握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汇。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细致阅读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隐含含义。
2.运用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教学准备1.教师备好教材及教案。
2.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如图片、PPT等。
3.课堂上要有合适的互动环节,例如小组讨论等。
4.要在课前对学生进行适当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分组讨论学生对于《杨氏之子》的理解,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
3.教师对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汇进行解释,并要求学生背诵这些词语。
4.针对文章中的难点进行解释和讨论。
5.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回家再次阅读课文,整理出自己的读后感。
第二课时1.学生逐句朗读课文,教师适时解释生字词汇。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加深对于情节的理解。
3.学生分组讨论《杨氏之子》中所传达的主题和主要人物形象。
4.教师搜集同学们不同的看法,进行展示和分享。
5.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对于课文中主要人物形象的理解。
第三课时1.总结前两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口头交流对于《杨氏之子》的理解。
2.引导学生展开对于文章中主题的讨论,并辅导学生写出自己的见解。
3.教师结合班级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并补充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
4.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写作。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有待提高,下节课将增加更多有趣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选择阅读,希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在评价方面,可以增加一些互动性的评价方式,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力。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 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故事情节,把握故事主旨。
2.能够品味文学作品,感受文学之美。
3.能够运用正确的语音和语调朗读课文。
4.能够正确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生字词,初步运用生字词。
二、教学重点1.理解《杨氏之子》故事情节。
2.理解故事中表现出的人物形象。
3.掌握故事主旨。
三、教学难点1.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色彩。
2.运用生字词进行语言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课本、教学课件。
2.黑板、粉笔、讲台等教学辅助工具。
3.录音机、音响设备等。
4.人物卡片、教学挂图等。
五、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利用引语或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主题。
2.展示–列举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后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
3.导读–简要介绍《杨氏之子》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
4.讲授–逐段讲解故事,重点讲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5.练习–针对故事内容设计练习题,引导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6.阅读–要求学生课后认真阅读故事,加深对故事的了解。
六、教学方式1.讲授法:通过讲解故事内容和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主题。
2.互动交流法:通过提问、小组合作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
七、教学评价1.课后布置相应的作业,考察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运用。
2.考察学生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八、教学反思1.总结课堂教学,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必要时针对性调整教学策略。
2.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不断完善教学工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成绩。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 教材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为《21 杨氏之子》,讲述了少年杨汉忠勇敢无畏的故事。
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到勇敢、正直等优秀品质的重要性。
2. 教材特点•以生动的故事展示主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正直和勇气•适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故事情节•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杨汉忠的品质和行为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内容,把握主题•能够描述杨汉忠的品质和行为2. 教学难点•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运用适当的语言描述人物形象1. 活动一:导入通过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片段或图片,引发学生对《21 杨氏之子》主题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活动二:整体阅读让学生大声朗读文章,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询问学生对文章的主题理解和感受。
3. 活动三:分段理解分段讲解文章内容,解读不理解的词语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主要情节。
4. 活动四: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对杨汉忠品质的理解和评价,总结故事中的重要道德意义。
五、教学延伸1. 课外拓展让学生写一篇文章,讲述自己生活中或者生活中的他人身上发生的关于勇气和正义的故事。
2. 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读后感,写一篇短文展示对《21 杨氏之子》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通过学生的上课表现、参与度、课堂表现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2. 学生评价学生综合考核包括课后作业、课堂讨论表现、课后表现等方面。
1. 教学反思与总结教学中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等进行总结。
2. 教学改进计划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下节课的教学改进措施和计划。
以上就是对部编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21 杨氏之子》的教学设计,希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品德培养。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21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2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
2.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含义。
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21杨氏之子》展开。
故事围绕杨兄弟在父亲买米的过程中相互帮助、分享快乐的情节展开,体现了家庭和睦、团结互助的主题。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1.重点: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的主旨。
2.难点:通过分角色朗读和情感表演,理解人物内心世界。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案、角色卡片、分组卡片、录音设备。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阅读材料。
五、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5分钟)•通过图片、视频或相关小故事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课文(15分钟)•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依次进行师生互动,解答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
3. 学习课文(20分钟)•分组卡片分发给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导师式点评,引导学生理解角色内心情感。
4. 课文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关键词句,让学生解释理解。
•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课文中的教育意义。
5. 情感体验(20分钟)•演绎课文片段,让学生体验课文中人物的情感。
•分组讨论,每组用表演形式呈现故事中的主要情节。
六、课堂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梳理学生学习收获。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七、课后作业•背诵课文中的关键段落。
•完成相关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自主阅读相关文学作品,写读后感。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旨在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21杨氏之子》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加强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杨氏之子备课素材【教材分析】《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
本课描述了杨氏之子的聪明,把杨氏之子巧妙的回答描写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
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
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
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
”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和主人公的聪慧。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作者介绍】刘义庆(403-约444),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
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
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
不久,以病告退,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典叙》、《世说》10卷、《集林》200卷、《幽明录》20卷、《宣验记》13卷、《小说》10卷, 有《宋临川王刘义庆集》8卷。
《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刘义庆“秉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义”,“招聚文学之士,远近必至”。
当时有名的文士如袁淑、陆展、何长瑜、鲍照等人都曾受到他的礼遇。
他门下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他们根据前人类似著述如裴启的《语林》等,编成该书。
刘义庆只是倡导和主持了编纂工作,但全书体例风格大体一致,没有出于众手或抄自群书的痕迹,这应当归功于他主编之力。
有的日本学者推断该书出于刘义庆门客、谢灵运好友何长瑜之手。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世说新语》内容简介:《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
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
《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
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
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
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在《世说新语》的3卷36门中,上卷4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9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这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另有下卷23门--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溺、仇隙。
主要思想:《世说新语》今存最早刊本为宋绍兴八年董弅所刻三卷本,共36门。
其上卷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4门,这正是孔门四科,说明此书的思想倾向有崇儒的一面。
但综观全书多有谈玄论佛的内容,其思想倾向并不那么单纯。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笔记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
从《世说新语》及相关材料中魏晋士人的言行故事可以看到,魏晋时期谈玄成为风尚,而玄学正是以道家老庄思想为根底的,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世说新语》艺术特色:《世说新语》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有许多广泛应用的成语便是出自此书。
《世说新语》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不仅使它保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言名句,更为全书增添了无限光彩。
如今,《世说新语》除了文学欣赏的价值外,人物事迹、文学典故等也多为后世作者所取材、引用,对后来的小说发展影响尤其大。
后世影响:《世说新语》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是记叙轶闻隽语的笔记小说的先驱,也是后来小品文的典范,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仿照此书体例而写成的作品更不计其数,在古小说中自成一体。
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
梁国梁国,西汉时期诸侯国,位于今河南省东部,山东省南部,占据河南开封至山东泰安之间的领地。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以秦东、砀两郡建立梁国,都城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
后来皇子刘恢、吕后之弟吕产、汉文帝四子刘揖、窦太后次子刘武先后被封于此,经过多年经营,梁国成为西汉最强大的封国,珠宝玉器多于京师,面积最大时拥有四十八城,其皇家园林梁园(亦称睢园、兔园)规模宏大、景色秀丽。
梁国名人辈出,贾谊是梁怀王太傅、司马相如、枚乘、邹阳等曾是梁孝王门客,是为汉赋之源,在梁国主打梁园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世说新语》中的两则小故事(一)《谢太傅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在一个下雪的冬日里,谢太傅召集孩子们谈论有关做文章的事。
一会儿,雪下大了,谢太傅很高兴,就问孩子们:“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说:“用空中撒盐勉强可以比方。
”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用柳絮因风飞舞来比方。
”谢太傅大笑,非常高兴。
(二)《徐孺子篇》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
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这则故事的大意是: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
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给句子中的“闻”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闻:(1)听见;(2)听见的事情;消息;(3)有名望的;(4)用鼻子嗅;(5)姓。
1.你好,今天有幸能见到你本人,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啊!( )2.西湖是全国闻名的风景区。
( )3.今天晚间的新闻真让人寻味。
( )4.你闻出这是什么味了吗? ( )5.闻家的人都搬到外省去了。
( )二、读读比比,在停顿恰当的句子后面画“√”。
1.(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 )(2)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 )2.(1)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三、读一读,填一填。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的《》,这部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闲谈轶事的小说。
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男孩的故事。
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饶有情趣。
阅读能力大提升四、整体感知。
1.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2.你喜欢孔君平说的话还是杨氏之子说的话?为什么?五、补充文章内容,并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_________。
孔君平_________其父,父不在,_________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_________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课文补充完整。
2.结合阅读体会,你认为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多选题)(1)都根据人物姓氏来借题发挥。
(2)杨氏之子以否认的语气表示出杨梅不是自己家的果子。
(3)指出了孔君平的“孔”是孔雀的“孔”。
(4)既否定了孔君平的话,还保留着对长辈的尊重。
3.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会有怎样的反应?请从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加以描绘。
思维创新大拓展六、课堂上老师指导一年级学生学习《姓氏歌》,为了让学生加深对姓氏的印象,老师鼓励学生举例说说自己是怎样准确地记住某个姓氏的。
杨晓同学说:“当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些人用诈骗的手段骗取大量金钱的时候,我觉得这样的钱充满了铜臭。
我记住了‘钱’这个姓氏。
”班里一个叫钱军的同学不乐意了,他站起来接着杨晓同学的话说……假如你也姓钱,你会怎样说?能既风趣幽默,又不伤人感情。
参考答案:一、1.(1) 2.(3) 3.(2) 4.(4) 5.(5)二、1.(1)√ 2.(2)√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言语九岁四、1.“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两家的关系很好,常来常往。
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孔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
可见,孔与孩子很熟。
2.此题没有标准答案,意在考察学生对于课文中的这一问一答是否真正理解,答案无论是喜欢“孔君平”的话还是杨氏之子的话都可以,只要能说出为什么以及话的意思即可。
五、1.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君平指着杨梅给杨家儿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果子。
”杨家儿子答道:“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2. (1)(2)(4)3.孔君平一听,心中一惊,心想:这孩子反应机敏,能言善变,真聪明。
目前,我还没佩服过九岁的孩子,他是其中之一。
于是,孔君平开怀大笑,他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厉害,厉害,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呀!”六、示例:星期六下午,我看到杨晓同学用十元钱买了一大盘“杨”肉串,吃得津津有味,我当时感到原来“钱”和“杨”肉串一样都充满着诱人的香味,我不但加深了对“钱”姓的感情,也记住了香喷喷的“杨”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