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观察物体》课标解读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观察物体》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观察物体》说课稿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观察物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材中通过多个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如何观察物体,并能够用语言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体特征。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但他们在观察物体时,往往只注意到物体的某一部分,而忽视了整体。

此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强,他们在描述物体时,往往无法准确表达所观察到的物体特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并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体特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

2.操作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观察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观察物体》。

2.探究新知:学生分组进行观察物体的活动,每组选定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物体的一般方法。

3.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4.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补充。

5.布置作业: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一个物体,并用语言描述给家长听。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5《观察物体(一)》说课稿2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5《观察物体(一)》说课稿2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5《观察物体(一)》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一)》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和丰富的练习,帮助学生掌握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操作能力,他们对物体和几何图形有一定的认知。

但是,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他们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体验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过程,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并能用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培养观察能力和几何直观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并用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图形。

2.教学难点:学生发展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观能力,能够从不同方向观察和描述物体和几何图形。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自主发现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和技巧。

3.实践操作法: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过程。

4.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物体: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用语言描述所看到的图形。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说课稿2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说课稿2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一)》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一)》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内容主要包括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的认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并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进行观察和操作。

但是,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对于一些几何图形的认识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让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能够正确地辨别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力,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和操作活动,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能够正确地辨别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

2.教学难点: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培养,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提高观察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讲授法、观察法、操作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通过直观的教具和几何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

同时,我会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引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活动。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

4.总结提升: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学生明确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重要性,并能够正确地辨别一些基本的几何图形。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教材解析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教材解析 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

《观察物体》教材解析一、教材介绍本单元是让学生初步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或几何体,所看到形状图是不一样的,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实现从立体图形到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初步教授三视图的知识;在有层次的观察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和推理,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并能根据表象进行思维和推理,积累学生数学活动经验,达到课程教学中的三个核心目标: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

(一)以学生认知发展为基础,精心选择观察的物体,注重学生观察经验的积累和运用1.为使学生获得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经验,首先要选择学生熟悉和喜欢的物体作为观察物,调动学生观察的兴趣,教材中观察熊猫玩偶情景图,为了便于区分左右两侧表述中的形状,在熊猫的一只耳朵上戴上蝴蝶结作为“标示性标志”,让学生在活动中用语言描述、动作描述、闭眼记忆等方式进行区分形成清晰的表象。

2.在情景模拟中以直观经验为基础,建立表象,明确不同位置所看到物体的形状,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注重学生观察经验的积累。

3.利用模拟情景图,读懂图中人物与被观察者与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通过“看图-找位置”和“看图-想形状”两个层次活动,唤醒学生在不同位置观察的形状的表象,进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

(二)重视从立体图形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初步渗透三视图知识,沟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积累丰富的观察经验1.通过观察物体的变化,把实物变成立体图形,让学生在观察立体图形过程中,对所学立体图形从整体认识到局部特征的认识,沟通两者之间的关系。

2.在指导学生观察物体时,要引导学生从三个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空间几何,也就是“三视图”,初步渗透“三视图”的思想,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积累丰富的观察经验,为将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打好基础。

3.以多种活动,多种不同的几何体作为观察的对象,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将总结所看到的几何体逐一分析,唤醒相应的表象,从直觉猜想到有序思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1.观察物体》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1.观察物体》说课稿

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1.观察物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人教版新课标二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内容主要包括观察物体的方法、角度和技巧。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为后续学习几何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但他们在观察物体时往往只看到表面的特征,缺乏对物体整体结构的认识。

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还不够丰富,需要通过观察物体来逐步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帮助他们建立空间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提高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物体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到观察物体的乐趣,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提高空间想象力。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交流。

2.教学手段:利用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观察素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如“找出藏起来的物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观察物体。

2.基本概念:介绍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如正面、侧面、上面等角度观察。

3.实践活动:分组进行观察物体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交流分享观察心得。

4.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5.巩固练习:设计一些有关观察物体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

《观察物体》说课稿(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学设计)

《观察物体》说课稿(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学设计)

《观察物体》说课稿(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教学设计)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位置及左右等关系的基础上安排教学的。

教材先从情境入手,组织学生观察长方体讲桌,感悟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而且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发展空间观念。

然后通过各种认面活动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上面,进而学会辨认物体的形状,为今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与依据《课程标准》为这部分内容设定的目标是:“辨认从正面、侧画、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依据这一目标,在深入挖掘教材,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为:教学目标:1、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在同一位置最多能看到三个面,发展空间观念;知道物体的正面、右面、上面,能正确辨认从三个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通过探索与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观察、猜测和空间想象能力。

3、在参与探索实践活动中学会合作、交流与简单的评价,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同,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教学难点: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此外,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观察活动也将作为一项教学重点。

三、教材处理本着“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思想,我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观察活动进行教学的基础上,还创造性地安排了其他观察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四、教法、学法及教学媒介的使用本节课我将采取“引导—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学习活动,并将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及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优化教学。

为此,准备的教具有多媒体课件、玩具狗、长方体纸箱等。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材中包含了丰富的实物图片和生动的案例,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但是,他们在观察物体时,往往只看到物体的表面特征,缺乏对物体整体结构和关系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描述物体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物,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习惯,学会合作与交流。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描述物体的特征。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使他们能够从观察到的物体特征,想象出物体的整体结构。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引导法、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实物模型、图片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引发学生对观察物体的兴趣,导入新课。

2.讲授:讲解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

3.实践:让学生分组观察实物,并描述物体的特征,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4.总结:通过让学生总结观察物体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布置观察作业,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方法观察物体。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简洁明了,突出观察物体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2.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3.描述物体的特征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从学生的知识掌握、实践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进行。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观察物体教材分析 (2)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观察物体教材分析 (2)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教材分析第五单元观察物体(一)“观察物体”是“图形与几何”部分图形的认识中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数学课程标准》的上述要求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能根据具体事物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形或照片;二是能根据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形或照片想象并辨认观察的事物。

观察物体能够了解它的形状、大小、结构,是认识物体的重要途径。

在观察物体时,能不能抓住某一物体区别于其他主要特征,往往受制于观察能力的高低。

然而,观察能力是在观察物体的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本单元是本套书第一次安排观察物体的内容,让学生观察的是生活中常见的、特征明显结构比较简单的物体,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初步的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几何中的“三视图”是工程制图、机械制图的基础,是从物体的正面、上面、侧面观察到的形状。

本单元不讲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使学生知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

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

本单元安排三个例题,例1,四个人观察一个可爱的玩具熊,判断给出的图形是谁看到的;例2,三个人观察一块长方体木板,判断三幅平面图是谁看见的;例3,根据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想象立体图形是什么。

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如下:已学过的相关内容一年级下册:位置:上下、前后、左右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五年级上册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两个物体或一组立体图形的位置关系和形【编排特点】1.由特点鲜明的实物到立体实物,逐步深化观察的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教案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

本章主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方法,并能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但对物体的观察还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

本章内容将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物体,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同时,学生还需要在学习中培养空间观念,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空间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物体。

2.教学难点:学生培养空间观念,理解物体的形状和结构。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观察物体,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交流互动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球、正方体、长方体等。

2.准备一些图片,展示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

3.准备一些游戏道具,如拼图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物体。

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引发学生对观察物体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一些不同形状的物体,如球、正方体、长方体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物体。

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如从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每组学生选择一个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物体。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观察物体教材分析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观察物体教材分析

观察物体说课稿一、说教材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观察物体及对称图形。

这些内容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材是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及已学习了位置及左右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于生活中的实物和学生的操作活动进行教学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而且又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方面:知道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观察、操作、辨认、想象、推理等活动,初步掌握全面、正确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在丰富的活动中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和谐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是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是正确辨认从不同侧面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说学法、教法(一)学法1)说学生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的基础上学习,而且学生平时也在不经意间观察物体,因此学生这节课的内容简单易学,学生也较有兴趣。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方位感不强,他们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错,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看表面。

2)学法指导《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实践操作法、自主探究法也是本节课中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要方式,同时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

精品文档 (189)《观察物体(二)》课标解读

精品文档 (189)《观察物体(二)》课标解读

经典知识,经典范文《观察物体(二)》课标解读一、课标要求《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二学段”中提出了“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了解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二学段”中提出:“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二、课标解读关于“视图”,第一学段要求“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第二学段要求“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第三学段要求“会画直棱柱、圆柱、圆锥、球的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能判断简单物体的视图,会根据视图描述简单的几何体”。

这种要求的层次性,既体现了从整体到局部的认识过程;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逐渐深入、循序渐进。

课标中明确要求,在教学中要关注基于图形的想象和图形之间的转换,发展空间观念除了对常见图形的认识外,《标准》还有另一种对图形观察与认识的要求: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第一学段)能辨认从不同方向(前面、侧面、上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

(第二学段)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展开图。

(第二学段)空间观念作为《标准》内容的核心概念,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

为了促进学生对空间的理解与把握、发展空间观念,《标准》安排了视图与投影、展开与折叠等内容,为学生提供进行二维图形与三维图形之间转换的素材。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视图,视图是平行投影下的正投影,即平行光线将物体投射到与光线垂直的投影面上的“影子”。

另外,在第一、二学段只要求辨认(不要求画出)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图。

例如(《标准》附录2例33),观察下图:请指出从前面、右面、上面看到的相应图形:(第二学段)2经典模板。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例2、例3)

小学数学人教2011课标版二年级二年级上册-观察物体(例2、例3)

《观察物体》课标分析
《观察物体(一)》是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教学内容,也是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途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根据具体事物、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并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抽象、想象、比较、模仿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猜想、勇于表达等数学思考方法;通过对立体图形想象——观察——验证的学习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通过小组学习活动形式,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感受数学学科的思维严谨、理性精神等,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这一核心素养。

本单元包括3方面的内容: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一个简单物体的形状;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一个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在已有的观察物体经验的基础上用推理解决问题。

本节课主要教学例2和例3两个例题。

例2的编排层次与例1基本相同,只是所观察的物体有所变化,由实物变成了立体图形。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过的立体几何图形,初步渗透三视图的知识。

通过观察,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立体图形从整体到局部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沟通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例3的编排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在根据一个面的形状猜想几何体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逐步由根据直觉进行猜想到有序地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为后续四、五年级继续学习《观察物体》奠定知识基础和积累活动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察物体(一)》教材分析
例1展示了4名学生分别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一个熊猫玩偶的情境图,并在情境图下面给出了从这4个方向观察到的形状,让学生判断分别是谁看到的。

从熊猫前面、后面看到的形状有较大差别,学生很容易辨认;但从左、右两个侧面看到的形状基本相同,只是脸、胳膊等的朝向不同,学生辨认起来有一定困难(学生在一年级认识左、右时,只要求以“自我”的方向为参照点辨认左右,对与自己方向想法的人或物为参照点辨认左、右不作要求)。

因此,教材在熊猫的一只耳朵上戴上了一个蝴蝶结作为“标示性标志”,利用这一形象特征降低难度,帮助学生区分左、右两个侧面的学生看到的形状。

通过例1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进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到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本教材在编排时有以下意图:(1)熊猫的位置、方向固定不动,学生要从不同位置进行观察,并对在不同位置看到的图形形成表象;(2)图中分别标出了4名学生的名字,表明用学生所在的位置代替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等方位词,如:“从前面看到的图形是……”可以说成“小明看到的图形是……”,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因为“前、后、左、右”这些方位词都是相对而言,描述起来容易出现分歧;(3)让学生能想象出自己在不同位置看到的形状,从而判断出不同的形状分别是哪名学生看到的。

例2的编排层次与例1基本相同,只是所观察的物体有所变化,由实物变成了立体图形。

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学过的立体几何图形,初步渗透三视图的知识。

所观察的几何体分为3种情况:第一种是对平面围成的几何体进行观察,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第二种是几何体中有平面也有曲面,如圆柱;三是对曲面围成的几何体进行观察,如球。

通过观察,使学生对所学过的立体图形从整体到局部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沟通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例3的编排现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在根据一个面的形状猜想几何体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方法,通过交流,使学生逐步由根据直觉进行猜想到有序地思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能辨认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简单物体和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用推理解决简单的问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辨认从侧面看到简单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感受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