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

合集下载

青岛版八年级上册第5章教案

青岛版八年级上册第5章教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第5章《实数》学案5.1算术平方根宫里中学翟学花教师寄语:我行,我看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数的算术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2、了解求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是互逆的运算,会利用这个互逆运算关系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3、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性质,经历探索算术平方根的过程,体会求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的运算与平方运算的互逆性.重点: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性质,会用跟好表示一个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难点:理解算术平方根的概念、性质。

学习过程一、自学探究1、小朋友做手工,小明同学想制作一个面积为16平方厘米的小木框,这个小木框的边长应取多少厘米?为什么?若正方形小木框的面积如下表数据时,2、已知正方形的边长,我们会计算它的面积,反之,如果知道了正方形的面积,你会求它的边长吗?(1)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21,它的边长是多少?(2)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44,它的边长是多少?(3)一个正方形的面积是81,它的边长是多少?总结归纳一般的,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即(),那么这个正数x就叫做a 的算术平方根,记作“()”,读作“根号a”。

特别的,规定0的算术平方根是0,由此的(a)2=().特别注意: .二、实践操作如上面的问题中,1是1的算术平方根,记作1=1,你能用算术平方根写出上面问题中的解吗?拓展应用,熟练新知1、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100 (2)9/16 (3)0.64 (4)212、用大小完全相同的240块正方形地板砖,铺一间面积为60平方米的教师的地面,每块地板砖的边长是多少米?3、中考链接36的算术平方根是( )3最接近的数是( )估计20的算术平方根的大小在( )A 2与3之间B 3与4之间 C4与5之间 D5与6之间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1、 算术平方根的概念; 2、 算术平方根的性质. 当堂测试 一 填空1、 非负数a 的算术平方根表示为( ),225的算术平方根是( ),0的算术平方根是( )。

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

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
教学反思
方法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知识探究
一个单位长度,然后取一根长度为12单位的细绳,将它首尾相接并围成一个三角形,使得这个三角形的三条边长度分别为3、4、5,再用图钉把这个三角形钉在木板上。
(1)计算一下,这个三角形三边满足a +b =c 吗?
(2)度量以下这个三角形的各个内角,是怎样的三角形?
温馨提示: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联系与区别
定理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内容
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
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
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题设
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
三角形的三边长别为a、b、c,满足
a2+b2=c2
结论
a2+b2=c2
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用途
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
判定直角三角形的一种方法
四拓展应用
1、由下列线段组成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1)12,16,20(2)8,11,13(3)1.5,3.6,3.9
2、在△ABC中,a= ,b=2mn,c= ,其中m,n是正整数,且m>n,试判断△ABC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第周第课时
课题
5.4由边长判定
直角三角形
课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探索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2、熟记一些够股数
3、对斜边-直角边判定方法进行猜想-归纳-验证这一过程,进一步熟练
运用勾股定理,把数和形结合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重难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目录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目录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目录青岛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基本的几何图形1.1 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2 点、线、面、体1.3 线段、射线和直线1.4 线段的度量和比较第二章有理数2.1 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2.2 数轴2.3 相反数与绝对值第三章有理数的运算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3.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3 有理数的乘方3.4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3.5 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简单统计图4.1 收集数据的方式4.2 数据的整理4.3 简单的统计图4.4 统计图的相互转化第五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5.1 用字母表示数5.2 代数式5.3 代数式的值5.4 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5.5 函数的初步认识第六章整式的加减6.1 单项式与多项式6.2 同类项6.3 去括号6.4 整式的加减第七章数值估算7.1 生活中的数值估算7.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7.3 估算的应用与调整第八章一元一次方程8.1 方程和方程的解8.2 一元一次方程8.3 等式的基本性质8.4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8.5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角9.1 角的表示9.2 角的比较9.3 角的度量9.4 对顶角9.5 垂直第十章平行线10.1 同位角10.2 平行线和它的画法10.3 平行线的性质10.4 平行线的判定第十一章图形与坐标11.1 怎样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11.2 平面直角坐标系11.3 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11.4 函数与图象11.5 一次函数和它的图象第十二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2.1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12.2 向一元一次方程转化12.3 图象的妙用12.4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十三章走进概率13.1 天有不测风云13.2 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13.3 可能性的大小13.4 概率的简单计算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14.1 同底数幂的乘法与除法14.2 指数可以是零和负整数吗14.3 科学计数法14.4 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14.5 单项式的乘法14.6 多项式乘多项式第十五章平面图形的认识15.1 三角形15.2 多边形15.3 多边形的密铺15.4 圆的初步认识15.5 用直尺和圆规作图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1.1 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3 角的平分线1.4 等腰三角形1.5 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1.6 镜面对称1.7 简单的图案设计第二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2.1 平方差公式2.2 完全平方公式2.3 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2.4 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第三章分式3.1 分式的基本性质3.2 分式的约分3.3 分式的乘法与除法3.4 分式的通分3.5 分式的加法与减法3.6 比和比例3.7 分式方程第四章样本与估计4.1 普查与抽样调查4.2 样本的选取4.3 加权平均数4.4 中位数4.5 众数4.6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第五章实数5.1 算术平方根5.2 勾股定理5.3 根号2是有理数吗5.4 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5.5 平方根5.6 立方根5.7 方根的估算5.8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5.9 实数第六章一元一次不等式6.1 不等关系和不等式6.2 一元一次不等式6.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二次根式7.1 二次根式及其性质7.2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7.3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第八章平面图形的全等与相似8.1 全等形与相似形8.2 全等三角形8.3 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8.4 相似三角形8.5 怎样判定三角形相似8.6 相似多边形第九章解直角三角形9.1 锐角三角比9.2 30°,45°,60°角的三角比9.3 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比9.4 解直角三角形9.5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十章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10.1 数据的离散程度10.2 极差10.3 方差与标准差10.4 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 第十一章几何证明初步11.1 定义与命题11.2 为什么要证明11.3 什么是几何证明11.4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1.5 几何证明举例11.6 反证法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特殊四边形1.1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3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4 图形的中心对称1.5 梯形1.6 中位线定理第二章图形与变换2.1 图形的平移2.2 图形的旋转2.3 位似第三章一元二次方程3.1 一元二次方程3.2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3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4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5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四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4.1 圆的对称性4.2 确定圆的条件4.3 圆周角4.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4.5 三角形的内切圆4.6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4.7 弧长及扇形面积的计算九年级下册第五章对函数的再探索5.1 函数与它的表示法5.2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5.3 反比例函数5.4 二次函数5.5 二次函数y=ax2图象和性质5.6 二次函数y=ax2+bx+c图象和性.5.7 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5.8 二次函数的应用5.9 用图象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第六章频率与概率6.1 频数与频率6.2 频数分布直方图6.3 用频率估计概率6.4 用树状图计算概率第七章空间图形的初步认识7.1 几种常见的几何体7.2 棱柱的侧面展开图7.3 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第八章投影与视图8.1 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8.2 盲区8.3 影子和投影8.4 正投影8.5 物体的三视图11。

王丽5.4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

王丽5.4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

5.4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课前延伸】1、一个木匠要在所做的家具上判断一个角是否是直角,你们能帮助这位木匠解决这个难题吗?如果只有尺,没有直角,利用已有的知识你能办到吗?2、小故事:古埃及人结绳古埃及人曾用下面的方法得到直角:如图所示,用13个等距离的结把一根绳子分成等长12段,一个工匠同时握住绳子的第一个结和第13个结,两个助手分别握住第4个结和第8个结,拉紧绳子,•就会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其直角在第4个结处。

【课内探究】学习目标:1.掌握由边长可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会用这种方法判断已知三边长度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2.了解勾股数组的概念,能举例说明怎样的三个数组是勾股数组。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断方法,并会应用.教学难点: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判断方法.教学过程一、操作与探索【实验观察一】实验方法:用一根细绳子,小组合作,用手在3cm处固定住,再在4cm处固定住,最后将5cm处与绳子的头固定在一起.思考:1.用三角板测量一下三角形里有直角吗?按这种做法能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吗?2.这个三角形三边长满足了怎样的条件呢?是不是只有三边长为3,4,5的三角形才能构成直角三角形呢?【实验观察二】请任取三个整数,试画出以这三个整数为三边的三角形,看看它们是一些什么样的三角形?例如:1、a=5,b=12,c=13; 2、a=4,b=6,c=8;思考:1.它们是直角三角形吗?2.如果是的话,那么三边满足什么关系?你发现什么了吗?你能用语言描述一下吗?。

3、你能用数学语言表达这句话吗?想一想,这句话与勾股定理有什么关系?。

二、精讲点拨例1 、在下列各题中,a,b,c分别是△ABC的三条边的长,判断△ABC是不是直角三角形:(1)a=1,b=c=(3) a=3x,b=4x,c=5x(x﹥0)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老师给出(1)的步骤,你能总结一下解题步骤吗?请同学们思考。

由例1(3)引出勾股数组的概念:一般地,把能够成为直角三角形三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组。

导学案:5.4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

导学案:5.4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

《14.2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学案学习目标:(1)探索并掌握由边长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2)会应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判别一个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3)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导学过程一.知识梳理1、一个三角形满足什么条件才是直角三角形(1)有一个角是____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有两个角的和为_______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3)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边a.、b、c(c是最大边)满足__________________,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用语言叙述勾股定理的逆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活动一:小组探究由边长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1、画三角形根据以下数据猜想他们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1)5、6、7 (2)3、4、5 (3)5、12、132、请比较上述每个三角形的两条较短边的平方和与最长边的平方之间的大小关系. 并指出最长边所对的角是什么角。

(1)5、6、7 较短的两条边的平方和______最长边的平方。

最长边所对的角是______ (2)3、4、5较短的两条边的平方和______最长边的平方。

最长边所对的角是______ (3)5、12、13较短的两条边的平方和______最长边的平方。

最长边所对的角是______3、按你得到的猜想填空:(1)三角形的两条较短(a、b)的边的平方和与最长边(c)的平方满足,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2)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较短的边(a、b)的平方和不等于最长边(c)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__________直角三角形你的结论: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三、活动二: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1设三角形三边长分别为下列各组数,试判断各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1)7,24,25 (2)5、12、13 (3)13,11 92练习P54活动三:小结本节收获。

八年级数学上册 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学案青岛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 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学案青岛版

5.4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由边长可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会用这种方法判断已知三边长度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2、了解勾股数的概念,能举例说明怎样的三个数是勾股数组。

二、尝试练习:1、如果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一般地,把能够化为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组。

3、下列几组数能否作为直角三角形的边长?说说你的理由。

(1)15,36,39;(2)6,8,11;(3)10,24,26三、课堂探究活动:1、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例1、判断满足下列条件的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1)在△ABC中,∠A=15o,∠B=75o(2)在△ABC中,AC=12,AB=20,BC=16(3)一个三角形三边a、b、c满足a2-b2=c2跟踪练习:1、以下列各数为边长的三角形中,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A、3,4,5B、8,10,6C、13,12,5D、3,6,72、满足下列条件的△ABC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A、b2=c2-a2B、a:b:c=3:4:5C、∠C=∠A-∠BD、∠A:∠B:∠C=12:13:53、勾股数组注意:对于勾股数,我们需要牢记两个条件:①必须满足a2+b2=c2②必须为正整数,两者缺一不可例2、下面几组数中,为勾股数的是()A、4,5,6B、12,16,20C、-10,24,26D、2.4,4.5,5.1跟踪练习:1、下面几组数中,为勾股数的是()A、13,14,15B、9,40,41C、3,-4,5D、6,8,92、拓展延伸:例3、△ABC中,a=m2-n2,b=2mn,c=m2+n2。

其中m,n是正整数,且m>n,试判断△ABC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4、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例4、如图,四边形ABCD中,AB=4,BC=13,CD=12,DA=3,∠A=90o,求四边形ABCD 的面积。

跟踪练习:1、已知:△ABC中,AB=17cm,BC=30cm,BC边上的中线AD=8cm,试说明:△ABC为等腰三角形。

5.4《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导学案

5.4《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导学案

5.4《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导学案设计人:崔振帼使用人:使用时间:学习目标:1、掌握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2、理解勾股数组的意义。

学习重点与难点:灵活运用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学习内容:课本P139-140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课本P139-140,完成课后练习题第1题,小组内交流答案并讨论自学中存在的疑问。

(课前完成)(二)动手实验、探究新知:(自己完成)1、已知:△ABC中,∠A=30°∠B=60°, 则∠C= ,△ABC是三角形。

2、将准备好的12根火柴棒首尾相接并围成一个△ABC,使得三边长度分别为AC=3,BC=4,AB=5,按步骤完成下列问题:(1)计算一下,AC2 + BC2 与AB2的关系是。

(2)度量一下△ABC的各个内角得出△ABC是三角形。

3、按照同样的方法步骤将准备的30根火柴棒首尾相接并围成一个△ABC,使得三边长度分别为AC=5,BC=12,AB=13,你的结论是。

归纳总结:如果一个三角形三边分别为a、b 、c,且满足 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并且我们把能够成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组。

例如:。

4、温馨提示:与勾股定理的联系与区别定理勾股定理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内容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a2+b2=c2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满足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条件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 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a、b、c,满足a2+b2=c2结论a2+b2=c2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用途是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性质判定直角三角形的一种方法(三)变式应用,巩固提高:(小组内合作完成)1、在下列各题中,a,b,c分别为△ABC三条边的长,判断△ABC是不是直角三角形:(1)a=1,b=2,c=3(2)a=2,b=3,c=4 (3)a=3x,b=4x,c=5x(x>0)2、如果三角形三边之比为5:12:13,且周长为60厘米,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3、一个三角形的三边a,b,c满足等式(a+b+c)(a+b-c)=2ab,判断这个三角形的形状。

青岛版初中数学目录

青岛版初中数学目录

青岛版初中数学目录篇一: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新目录)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七年级上册(最新)第1章基本的几何图形 1.1 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2 几何图形1.3 线段、射线和直线1.4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第2章有理数 2.1 有理数2.2 数轴2.3 相反数与绝对值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3.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3 有理数的乘方3.4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3.5 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第4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4.1 普查和抽样调查4.2 简单随机抽样4.3 数据的整理4.4 扇形统计图第5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 5.1 用字母表示数 5.2 代数式5.3 代数式的值5.4 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 5.5 函数的初步认识第6章整式的加减 6.1 单项式与多项式 6.2 同类项6.3 去括号6.4 整式的加减第7章一元一次方程 7.1 等式的基本性质7.2 一元一次方程7.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7.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七年级下册第8章角 8.1 角的表示8.2 角的比较 8.3 角的度量 8.4 对顶角8.5 垂直第9章平行线9.1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9.2 平行线和它的画法 9.3 平行线的性质 9.4 平行线的判定第10章一次方程组 10.1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10.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10.3 三元一次方程组 10.4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11章整式的乘法11.1 同底数幂的乘法 11.2 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 11.3 单项式的乘法 11.4 多项式乘多项式 11.5 同底数幂的除法 11.6 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第12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 12.1 平方差公式 12.2 完全平方公式12.3 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12.4 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第13章平面图形的认识 13.1 三角形 13.2 多边形 13.3 圆第14章位置与坐标 14.1 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 14.2 平面直角坐标系14.3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八年级上册第1章全等三角形 1.1 全等三角形 1.2 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 1.3 尺规作图第2章图形的轴对称 2.1 图形的的轴对称2.2 轴对称的基本性质 2.3 轴对称图形 2.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5 角平分线的性质 2.6 等腰三角形第3章分式 3.1 分式的基本性质 3.2 分式的约分 3.3 分式的乘法与除法 3.4 分式的通分 3.5 分式的加法与减法 3.6 比和比例3.7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第4章数据分析4.1 加权平均数4.2 中位数4.3 众数4.4 数据的离散程度 4.5 方差4.6 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第5章几何证明初步5.1 定义与命题 5.2 为什么要证明 5.3 什么是几何证明5.4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 5.5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5.6 几何证明举例八年级下册(待变动)第1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2.1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12.2 向一元一次方程转化 12.3 图象的妙用12.4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13章走进概率13.1 天有不测风云 13.2 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 13.3 可能性的大小 13.4 概率的简单计算第5章实数 5.1 算术平方根 5.2 勾股定理5.3是有理数吗5.4 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 5.5 平方根 5.6 立方根 5.7 方根的估算5.8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5.9 实数第6章一元一次不等式6.1 不等关系和不等式 6.2 一元一次不等式 6.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7章二次根式7.1 二次根式及其性质7.2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7.3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第8章平面图形的全等与相似8.1 全等形与相似形 8.4 相似三角形 8.5 怎样判定三角形相似 8.6 相似多边形第9章解直角三角形 9.1 锐角三角比9.2 30?,45?,60?角的三角比 9.3 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比 9.4 解直角三角形 9.5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九年级上册第1章特殊四边形 1.1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 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3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4 图形的中心对称 1.5 梯形 1.6 中位线定理第2章图形变换2.1 图形的平移 2.2 图形的旋转 2.3 图形的位似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3.1 一元二次方程3.2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3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4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5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4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4.1 圆的对称性 4.2 确定圆的条件 4.3 圆周角4.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4.5 三角形的内切圆 4.6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4.7 弧长及扇形面积的计算九年级下册第5章对函数的再探索 5.1 函数与它的表示法 5.2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5.3 反比例函数 5.4 二次函数5.5 二次函数y?ax2的图象和性质 5.6 二次函数y?ax2?bx?c 的图象和性质5.7 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5.8 二次函数的应用 5.9 用图象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第6章频率与概率6.1 频数与频率 6.2 频数分布直方图 6.3 用频率估计概率 6.4 用树状图计算概率课题学习质数的分布第7章空间图形的初步认识7.1 几种常见的几何体 7.2 棱柱的侧面展开图7.3 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第8章投影与识图 8.1 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 8.2 盲区 8.3 影子和投影 8.4 正投影 8.5 物体的三视图篇二:青岛版初中数学目录(2015年3月12日整理)青岛版初中数学总目录篇三:新旧版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对照旧版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章基本的几何图形 1.1 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2 几何图形1.3 线段、射线和直线1.4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第2章有理数2.1 有理数2.2 数轴2.3 相反数与绝对值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3.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3 有理数的乘方3.4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3.5 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第4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4.1 普查和抽样调查4.2 简单随机抽样4.3 数据的整理4.4 扇形统计图第5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 5.1 用字母表示数 5.2 代数式5.3 代数式的值5.4 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 5.5 函数的初步认识第6章整式的加减6.1 单项式与多项式 6.2 同类项6.3 去括号6.4 整式的加减第7章数值的估算 7.1 生活中的数值估算 7.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 7.3 估算的应用与调整第8章一元一次方程 7.1 等式的基本性质7.2 一元一次方程7.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7.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2012新版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七(上)(60课时)第1章基本的几何图形(8课时) 1.1 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课时 1.2 几何图形2课时1.3 线段、射线和直线2课时 1.4 线段的比较和作法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2章有理数(5课时)2.1 有理数1课时 2.2 数轴2课时 2.3 相反数与绝对值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13课时) 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4课时 3.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课时 3.3 有理数的(来自: 小龙文档网:青岛版初中数学目录)乘方2课时3.4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课时3.5 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运算1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4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6课时)4.1 普查与抽样调查1课时 4.2 简单随机抽样1课时 4.3 数据的整理1课时4.4 扇形统计图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5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8课时)5.1 用字母表示数1课时 5.2 代数式2课时 5.3 代数式的值1课时5.4 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2课时 5.5 函数的初步认识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综合与实践你知道的数学公式2课时第6章整式的加减(6课时) 6.1 单项式与多项式1课时 6.2 同类项2课时 6.3 去括号1课时 6.4 整式的加减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7章一元一次方程(12课时) 7.1 等式的基本性质1课时7.2 一元一次方程1课时7.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课时 7.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6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9章角 9.1 角的表示 9.2 角的比较 9.3 角的度量 9.4 对顶角 9.5 垂直第10章平行线 10.1 同位角10.2 平行线和它的画法 10.3 平行线的性质 10.4 平行线的判定第11章图形与坐标11.1 怎样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11.2 平面直角坐标系11.3 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 11.4 函数与图象11.5 一次函数和它的图象第1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12.1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 12.2 向一元一次方程转化 12.3 图象的妙用12.4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13章走进概率13.1 天有不测风云13.2 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 13.3 可能性的大小 13.4 概率的简单计算课题学习掷币中的思考第14章整式的乘法14.1 同底数幂的乘法与除法 14.2 指数可以是零和负整数吗14.3 科学记数法14.4 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 14.5 单项式的乘法 14.6 多项式乘多项式第15章平面图形的认识 15.1 三角形 15.2 多边形15.3 多边形的密铺 15.4 圆的初步认识15.5 用直尺和圆规作图第8章角(7课时) 8.1 角的表示1课时 8.2 角的比较1课时 8.3 角的度量2课时 8.4 对顶角1课时 8.5 垂直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9章平行线(6课时)9.1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1课时 9.2 平行线和它的画法1课时 9.3 平行线的性质1课时 9.4 平行线的判定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10章一次方程组(9课时) 10.1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1课时 10.2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2课时 *10.3 三元一次方程组2课时 10.4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3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11章整式的乘除(14课时) 11.1 同底数幂的乘法1课时11.2 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2课时 11.3 单项式的乘法2课时11.4 多项式的乘法2课时 11.5 同底数幂的除法1课时11.6 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4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12章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7课时) 12.1 平方差公式1课时 12.2 完全平方公式2课时12.3 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1课时 12.4 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13章平面图形的认识(10课时) 13.1 三角形4课时13.2 多边形2课时 13.3 圆2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综合与实践多边形的密铺2课时第14章位置与坐标(6课时) 14.1 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1课时 14.2 平面直角坐标系1课时14.3 直角坐标系中的简单图形2课时14.4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1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1.1 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 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3 角的平分线 1.4 等腰三角形1.5 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 1.6 镜面对称1.7 简单的图案设计第2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 2.1 平方差公式 2.2 完全平方公式2.3 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2.4 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第3章分式3.1 分式的基本性质 3.2 分式的约分3.3 分式的乘法与除法 3.4 分式的通分3.5 分式的加法与减法 3.6 比和比例 3.7 分式方程第4章样本与估计 4.1 普查与抽样调查4.2 样本的选取4.3 加权平均数4.4 中位数4.5 众数4.6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课题学习学生课外生活情况的调查第5章实数 5.1 算术平方根 5.2 勾股定理5.4 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 5.5 平方根 5.6 立方根 5.7 方根的估算5.8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 5.9 实数第6章一元一次不等式 6.1 不等关系和不等式 6.2 一元一次不等式 6.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1章全等三角形(9课时) 1.1 全等三角形1课时1.2 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4课时 1.3 尺规作图3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2章图形的轴对称(12课时) 2.1 图形的轴对称1课时2.2 轴对称的基本性质2课时 2.3 轴对称图形1课时2.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课时 2.5 角的平分线1课时 2.6 等腰三角形3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3章分式(15课时)3.1 分式和它的基本性质2课时 3.2 分式的约分1课时3.3 分式的乘法和除法1课时 3.4 分式的通分1课时3.5 分式的加法与减法2课时 3.6 比和比例3课时 3.7 分式方程3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4章数据分析(9课时) 4.1 加权平均数2课时 4.2 中位数1课时 4.3 众数1课时4.4 数据的离散程度1课时 4.5 方差2课时4.6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及方差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综合与实践统计开放日模拟现场会(暂定)2课时第5章几何证明初步(12课时) 5.1 定义与命题1课时 5.2 为什么要证明1课时 5.3 什么是几何证明1课时5.4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1课时 5.5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课时 5.6 几何证明举例4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7章二次根式7.1 二次根式及其性质7.2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7.3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第8章平面图形的全等与相似 8.1 全等形与相似形 8.2 全等三角形8.3 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 8.4 相似三角形8.5 怎样判定三角形相似 8.6 相似多边形课题学习有趣的分形图第9章解直角三角形 9.1 锐角三角比9.2 30,45,60角的三角比 9.3 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比 9.4 解直角三角形9.5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10章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 10.1 数据的离散程度 10.2 极差10.3 方差与标准差10.4 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第11章几何证明初步11.1 定义与命题 11.2 为什么要证明 11.3 什么是几何证明11.4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11.5 几何证明举例 11.6 反证法第6章平行四边形(11课时) 10.1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2课时 10.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课时 10.3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4课时 10.4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1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7章实数(15课时) 6.1 算术平方根1课时 6.2 勾股定理1课时 6.32是有理数吗2课时6.4 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2课时 6.5 平方根1课时 6.6 立方根1课时6.7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与立方根2课时 6.8 实数3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8章一元一次不等式(8课时) 7.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课时 7.2 一元一次不等式2课时7.3 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用题1课时 7.4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9章二次根式(7课时) 8.1 二次根式和它的性质3课时8.2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1课时8.3 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10章一次函数(9课时) 9.1 函数的图象2课时9.2 一次函数和它的图象2课时 9.3 一次函数的性质1课时9.4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1课时 9.5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综合与实践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2课时第11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9课时) 11.1 图形的平移3课时 11.2 图形的旋转3课时 11.3 图形的中心对称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综合与实践哪条路径最短第1章特殊四边形1.1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 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3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1.4 图形的中心对称 1.5 梯形1.6 中位线定理第2章图形变换2.1 图形的平移 2.2 图形的旋转 2.3 图形的位似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 3.1 一元二次方程3.2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3.3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4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5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4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4.1 圆的对称性 4.2 确定圆的条件 4.3 圆周角4.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4.5 三角形的内切圆 4.6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4.7 弧长及扇形面积的计算第1章相似多边形(12课时)1.1 相似多边形1课时1.2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5课时 1.3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课时1.4 图形的位似2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2章解直角三角形(11课时) 2.1 锐角三角比1课时2.2 30°,45°,60°角的三角比1课时 2.3 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比2课时 2.4 解直角三角形2课时2.5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3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3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18课时) 3.1 圆的对称性3课时3.2 确定圆的条件2课时 3.3 圆周角3课时3.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4课时 3.5 三角形的内切圆1课时3.6 弧长与扇形面积计算1课时 3.7 正多边形与圆2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综合与实践图形变化与图案设计2课时第4章一元二次方程(13课时) 4.1 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4.2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课时 4.3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 4.4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课时*4.5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1课时4.6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2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

青岛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学案-第五章

青岛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全册学案-第五章

2hr ,其中 R 是
地球半径(通常取 6400Km).小丽站在海边一块岩石上,眼睛离地面的高 度为 20,她观测到远处一艘船刚露出海平面,此时该船离小丽约有多远?
第 2 课时 5.2 勾股定理
【预习目标】 1、经历运用拼图的方法说明勾股定理是正确的过程,在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 作交流的习惯 2、掌握勾股定理和它的简单应用。 3、尝试用多种方法验证勾股定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什么是算术平方根把概念写下来 学习任务三: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 仿照例 1 的解题格式,自己动手完成下列问题 求下列各数的算术平方根: (1)625; (2)0.0081; (3)6; (4)0。 解:
学习任务四:能运用算术平方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登得高看得远。如图 2—8,若观 测点的高度为 h,观测者能达到的最远距离为 d,则 d
学习任务二:能在数轴上标出√2、√3 等无理数
我们已经知道有理数可以在数轴上表示,那么数轴上只能表示有理数吗?能在数 上标出√2、√3 等无理数吗?开动脑筋试一试吧
试一试: 右图是由 16 个小正方形拼成的,任意连接这些小正方形的两个顶点,可得到一些 线段,试分别找出两条长度是有理数的线段和两条不是有理数的线段。
学习任务二:探索√2 的产生过程以及是无限不循环小数的探索过程 阅读课本中 133 页“实验与探究”回答课本中提出的(2) (3)两问: (2) (3) 学习任务三:能用有理数估计√2 的大致范围,体会无理数与有理数的区别于联系。 用计算器和计算机估计√2 的近似值 1、你能探索出√2 的大致范围吗?把你的探索过程写在下面
2 是有理数吗(2)

新旧版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对照

新旧版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对照

新旧版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对照旧版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章基本的几何图形1.1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2几何图形1.3线段、射线和直线1.4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第2章有理数2.1有理数2.2数轴2.3相反数与绝对值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3.2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3有理数的乘方3.4有理数的混合运算3.5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第4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4.1普查和抽样调查4.2简单随机抽样4.3数据的整理4.4扇形统计图第5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5.1用字母表示数5.2代数式5.3代数式的值5.4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5.5函数的初步认识第6章整式的加减6.1单项式与多项式6.2同类项6.3去括号6.4整式的加减第7章数值的估算7.1生活中的数值估算7.2近似数和有效数字7.3估算的应用与调整第8章一元一次方程7.1等式的基本性质7.2一元一次方程7.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7.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2022新版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七(上)(60课时)第1章基本的几何图形(8课时)1.1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课时1.2几何图形2课时1.3线段、射线和直线2课时1.4线段的比较和作法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2章有理数(5课时)2.1有理数1课时2.2数轴2课时2.3相反数与绝对值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13课时)3.1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4课时3.2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课时3.3有理数的乘方2课时3.4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课时3.5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运算1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4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6课时)4.1普查与抽样调查1课时4.2简单随机抽样1课时4.3数据的整理1课时4.4扇形统计图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5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8课时)5.1用字母表示数1课时5.2代数式2课时5.3代数式的值1课时5.4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2课时5.5函数的初步认识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综合与实践你知道的数学公式2课时第6章整式的加减(6课时)6.1单项式与多项式1课时6.2同类项2课时6.3去括号1课时6.4整式的加减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7章一元一次方程(12课时)7.1等式的基本性质1课时7.2一元一次方程1课时7.3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2课时7.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6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七年级下册第9章角9.1角的表示9.2角的比较9.3角的度量9.4对顶角9.5垂直第10章平行线10.1同位角10.2平行线和它的画法10.3平行线的性质10.4平行线的判定第11章图形与坐标11.1怎样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11.2平面直角坐标系11.3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11.4函数与图象11.5一次函数和它的图象第1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2.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12.2向一元一次方程转化12.3图象的妙用12.4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13章走进概率13.1天有不测风云13.2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13.3可能性的大小13.4概率的简单计算课题学习掷币中的思考第14章整式的乘法14.1同底数幂的乘法与除法14.2指数可以是零和负整数吗14.3科学记数法14.4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14.5单项式的乘法14.6多项式乘多项式第15章平面图形的认识15.1三角形15.2多边形15.3多边形的密铺15.4圆的初步认识15.5用直尺和圆规作图七(下)(61课时)第8章角(7课时)8.1角的表示1课时8.2角的比较1课时8.3角的度量2课时8.4对顶角1课时8.5垂直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9章平行线(6课时)9.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1课时9.2平行线和它的画法1课时9.3平行线的性质1课时9.4平行线的判定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10章一次方程组(9课时)10.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1课时10.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2课时某10.3三元一次方程组2课时10.4列方程组解应用题3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11章整式的乘除(14课时)11.1同底数幂的乘法1课时11.2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2课时11.3单项式的乘法2课时11.4多项式的乘法2课时11.5同底数幂的除法1课时11.6零指数幂和负整数指数幂4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12章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7课时)12.1平方差公式1课时12.2完全平方公式2课时12.3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1课时12.4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13章平面图形的认识(10课时)13.1三角形4课时13.2多边形2课时13.3圆2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综合与实践多边形的密铺2课时第14章位置与坐标(6课时)14.1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1课时14.2平面直角坐标系1课时14.3直角坐标系中的简单图形2课时14.4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八年级上册第1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1.1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1.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3角的平分线1.4等腰三角形1.5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1.6镜面对称1.7简单的图案设计第2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2.1平方差公式2.2完全平方公式2.3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2.4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第3章分式3.1分式的基本性质3.2分式的约分3.3分式的乘法与除法3.4分式的通分3.5分式的加法与减法3.6比和比例3.7分式方程第4章样本与估计4.1普查与抽样调查4.2样本的选取4.3加权平均数4.4中位数4.5众数4.6用计算器求平均数课题学习学生课外生活情况的调查第5章实数5.1算术平方根5.2勾股定理5.32是有理数吗5.4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5.5平方根5.6立方根5.7方根的估算5.8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5.9实数第6章一元一次不等式6.1不等关系和不等式6.2一元一次不等式6.3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八(上)(59课时)第1章全等三角形(9课时)1.1全等三角形1课时1.2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4课时1.3尺规作图3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2章图形的轴对称(12课时)2.1图形的轴对称1课时2.2轴对称的基本性质2课时2.3轴对称图形1课时2.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课时2.5角的平分线1课时2.6等腰三角形3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3章分式(15课时)3.1分式和它的基本性质2课时3.2分式的约分1课时3.3分式的乘法和除法1课时3.4分式的通分1课时3.5分式的加法与减法2课时3.6比和比例3课时3.7分式方程3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4章数据分析(9课时)4.1加权平均数2课时4.2中位数1课时4.3众数1课时4.4数据的离散程度1课时4.5方差2课时4.6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及方差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综合与实践统计开放日模拟现场会(暂定)2课时第5章几何证明初步(12课时)5.1定义与命题1课时5.2为什么要证明1课时5.3什么是几何证明1课时5.4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1课时5.5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课时5.6几何证明举例4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八年级下册第7章二次根式7.1二次根式及其性质7.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7.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第8章平面图形的全等与相似8.1全等形与相似形8.2全等三角形8.3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8.4相似三角形8.5怎样判定三角形相似8.6相似多边形课题学习有趣的分形图第9章解直角三角形9.1锐角三角比9.230,45,60角的三角比9.3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比9.4解直角三角形9.5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10章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10.1数据的离散程度10.2极差10.3方差与标准差10.4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第11章几何证明初步11.1定义与命题11.2为什么要证明11.3什么是几何证明11.4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1.5几何证明举例11.6反证法八(下)(61课时)第6章平行四边形(11课时)10.1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2课时10.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课时10.3特殊的平行四边形4课时10.4三角形中位线定理1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7章实数(15课时)6.1算术平方根1课时6.2勾股定理1课时6.32是有理数吗2课时6.4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2课时6.5平方根1课时6.6立方根1课时6.7用计算器求平方根与立方根2课时6.8实数3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8章一元一次不等式(8课时)7.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课时7.2一元一次不等式2课时7.3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用题1课时7.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9章二次根式(7课时)8.1二次根式和它的性质3课时8.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1课时8.3二次根式的乘法和除法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10章一次函数(9课时)9.1函数的图象2课时9.2一次函数和它的图象2课时9.3一次函数的性质1课时9.4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1课时9.5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综合与实践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2课时第11章图形的平移和旋转(9课时)11.1图形的平移3课时11.2图形的旋转3课时11.3图形的中心对称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综合与实践哪条路径最短九年级上册第1章特殊四边形1.1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1.2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3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4图形的中心对称1.5梯形1.6中位线定理第2章图形变换2.1图形的平移2.2图形的旋转2.3图形的位似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3.1一元二次方程3.2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3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4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5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4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4.1圆的对称性4.2确定圆的条件4.3圆周角4.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4.5三角形的内切圆4.6圆与圆的位置关系4.7弧长及扇形面积的计算九(上)(62课时)第1章相似多边形(12课时)1.1相似多边形1课时1.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5课时1.3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课时1.4图形的位似2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2章解直角三角形(11课时)2.1锐角三角比1课时2.230°,45°,60°角的三角比1课时2.3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比2课时2.4解直角三角形2课时2.5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3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3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18课时)3.1圆的对称性3课时3.2确定圆的条件2课时3.3圆周角3课时3.4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4课时3.5三角形的内切圆1课时3.6弧长与扇形面积计算1课时3.7正多边形与圆2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综合与实践图形变化与图案设计2课时第4章一元二次方程(13课时)4.1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4.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1课时4.3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2课时4.4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课时某4.5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1课时4.6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2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5章走进概率(7课时)5.1随机事件1课时5.2概率的意义1课时5.3概率的简单计算2课时5.4用列举法计算概率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九年级下册第5章对函数的再探索5.1函数与它的表示法5.2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5.3反比例函数5.4二次函数5.5二次函数ya某2的图象和性质5.6二次函数ya某2b某c的图象和性质5.7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5.8二次函数的应用5.9用图象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第6章频率与概率6.1频数与频率6.2频数分布直方图6.3用频率估计概率6.4用树状图计算概率课题学习质数的分布第7章空间图形的初步认识7.1几种常见的几何体7.2棱柱的侧面展开图7.3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第8章投影与识图8.1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8.2盲区8.3影子和投影8.4正投影8.5物体的三视图九(下)(41课时)第6章对函数的再探索(17课时)6.1函数与它的表示法3课时6.2反比例函数3课时6.3二次函数1课时6.4二次函数y=a某2的图象和性质1课时6.5二次函数y=a某2+b某+c的图象和性质3课时某6.6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1课时6.7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1课时6.8二次函数的应用2课时回顾与总结2课时第7章频率与概率(7课时)7.1频数与频率1课时7.2频数直方图2课时7.3用频率估计概率2课时7.4随机现象的发展趋势1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综合与实践质数的分布2课时第8章几种简单的几何体(8课时)8.1几种常见的几何体1课时8.2直棱柱的侧面展开图2课时8.3圆柱的侧面展开图2课时8.4圆锥的侧面展开图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第9章投影与视图(7课时)9.1中心投影1课时9.2平行投影3课时9.3物体的三视图2课时回顾与总结1课时青岛版数学教材在课程内容上的调整本次修订时需要增加或加强的内容共23条,分别落实在各册的有关章节:“数与代数”部分:(1)“知道|a|的含义”,在原实验教科书七(上)第2.3节已经体现,修订稿仍在七(上)第2.3节中出现。

青岛版初中数学课本(新目录)

青岛版初中数学课本(新目录)

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七年级上册第1章基本的几何图形1.1 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2 几何图形1.3 线段、射线和直线1.4 线段的比较与作法第2章有理数2.1 有理数2.2 数轴2.3 相反数与绝对值第3章有理数的运算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3.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3 有理数的乘方3.4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3.5 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第4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4.1 普查和抽样调查4.2 简单随机抽样4.3 数据的整理4.4 扇形统计图第5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5.1 用字母表示数5.2 代数式5.3 代数式的值5.4 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5.5 函数的初步认识第6章整式的加减6.1 单项式与多项式6.2 同类项6.3 去括号6.4 整式的加减第7章一元一次方程7.1 等式的基本性质7.2 一元一次方程7.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7.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七年级下册第8章角8.1 角的表示8.2 角的比较8.3 角的度量8.4 对顶角8.5 垂直第9章平行线9.1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9.2 平行线和它的画法9.3 平行线的性质9.4 平行线的判定第10章一次方程组10.1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10.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10.3三元一次方程组10.4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11章整式的乘法11.1 同底数幂的乘法11.2 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11.3 单项式的乘法11.4 多项式乘多项式11.5 同底数幂的除法11.6 零指数幂与负整数指数幂第12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12.1 平方差公式12.2 完全平方公式12.3 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12.4 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第13章平面图形的认识13.1 三角形13.2 多边形13.3 圆第14章位置与坐标14.1 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14.2 平面直角坐标系14.3 用方向和距离描述两个物体的相对位置八年级上册第1章全等三角形1.1 全等三角形1.2 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1.3 尺规作图第2章图形的轴对称2.1 图形的的轴对称2.2 轴对称的基本性质2.3 轴对称图形2.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2.5 角平分线的性质2.6 等腰三角形第3章分式3.1 分式的基本性质3.2 分式的约分3.3 分式的乘法与除法3.4 分式的通分3.5 分式的加法与减法3.6 比和比例3.7 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第4章数据分析4.1 加权平均数4.2 中位数4.3 众数4.4 数据的离散程度4.5 方差4.6 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和方差第5章几何证明初步5.1 定义与命题5.2 为什么要证明5.3 什么是几何证明5.4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5.5 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5.6 几何证明举例八年级下册第6章平行四边形1.1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3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4 中位线定理第7章实数5.1 算术平方根5.2 勾股定理5.3是有理数吗5.4 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5.5 平方根5.6 立方根5.7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5.8 实数第8章一元一次不等式8.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8.2 一元一次不等式8.3 列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应用题8.4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第9章二次根式7.1 二次根式及其性质7.2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7.3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第十章一次函数10.1 函数的图像10.2 一次函数和它的图像10.3 一次函数的性质10.4 一次函数与二元一次方程10.5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10.6 一次函数的应用第十一章图形的平移与旋转11.1 图形的平移11.2 图形的旋转11.3 图形的中心对称九年级上册(待变动)第1章特殊四边形1.1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3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4 图形的中心对称1.5 梯形1.6 中位线定理第2章图形变换2.1 图形的平移2.2 图形的旋转2.3 图形的位似第3章一元二次方程3.1 一元二次方程3.2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3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4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5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4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4.1 圆的对称性4.2 确定圆的条件4.3 圆周角4.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4.5 三角形的内切圆4.6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4.7 弧长及扇形面积的计算九年级下册(待变动)第5章对函数的再探索5.1 函数与它的表示法5.2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5.3 反比例函数5.4 二次函数5.5 二次函数2=的图象和性质y ax5.6 二次函数2=++的图象y ax bx c和性质5.7 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5.8 二次函数的应用5.9 用图象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第6章频率与概率6.1 频数与频率6.2 频数分布直方图6.3 用频率估计概率6.4 用树状图计算概率课题学习质数的分布第7章空间图形的初步认识7.1 几种常见的几何体7.2 棱柱的侧面展开图7.3 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第8章投影与识图8.1 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8.2 盲区8.3 影子和投影8.4 正投影8.5 物体的三视图。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格式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格式

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格式正确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是非常重要的,在有关数学、地理学及建筑学等多种领域中使用大量直角三角形,因此有权威定量的识别直角三角形的方式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判定直角三角形是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内角或其他变量,采用特定的判定限,从而确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首先,以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

其格式为: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当且仅当满足AB²=AC²+BC²的时候。

因为直角三角形的连续边构成的矩形的面积等于两边边长的乘积,也就是AB和AC组成的矩形等于AB*BC,两边的边长的平方相等,也就是AB²=AC²+BC²。

其次,以内角判断直角三角形的准则如下: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当且仅当它的内角满足A+B+C=180°的时候。

由此可以推论任意一条边减去其他两边的和为90°时,三角形就必然为直角三角形。

第三,也可以以余弦定理判断直角三角形,其格式为:三角形ABC是直角三角形,当且仅当它的三个角的余弦值满足A²=B²+C²-2BC·cosA的时候。

这是因为直角三角形有两个边长都相同的向量,和一个边长不同的向量。

由此,他们的夹角有A=B+C,根据余弦定理有A²=B²+C²-2BC·cosA,如果A²=B²+C²-2BC·cosA就说明A=B+C,三角形ABC就是直角三角形。

通过上述三种方式可以以精确的格式验证一个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特别是计算机领域,使用可以便捷的自动计算准确的判断,使得整个判断过程变得更快捷、更准确。

而且,在决定其他的三角形的形状的时候,也可以使用以上三种格式,在此基础上做出不同的判定,使用这种判断大大提高了提取三角形的精确性。

总之,三角形的形状的准确性的判断,使用正确的判断格式是至关重要的,以上介绍的垂角三角形判定格式,对于确定一个三角形是否可以为直角三角形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其它判断手段的基础。

初中数学 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初中数学 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初中数学如何判断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1. 三角形边长判断法:-如果一个三角形的边长满足勾股定理(a² + b² = c²),其中a、b、c分别为三角形的三条边长,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直角三角形。

-具体判断步骤如下:a. 计算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b. 将边长按照大小排列,如a ≤ b ≤ c。

c. 判断是否满足勾股定理,即a² + b² = c²。

如果满足,则是直角三角形,否则不是。

2. 角度判断法:-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一个角为90度,则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具体判断步骤如下:a. 使用角度测量工具(如角度量规或直角尺)测量三角形的三个角度。

b. 判断是否有一个角度为90度。

如果有,则是直角三角形,否则不是。

3. 斜边判断法:-如果一个三角形的斜边最长,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具体判断步骤如下:a. 计算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b. 找到最长的一条边,记为c。

c. 判断是否满足勾股定理,即a² + b² = c²。

如果满足,则是直角三角形,否则不是。

4.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根据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可以通过已知的边长和角度关系判断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具体判断步骤如下:a. 使用已知的边长和角度,应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计算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

b. 判断是否存在一个角度为90度。

如果存在,则是直角三角形,否则不是。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中的勾股定理是判断直角三角形最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边长关系直接判断。

其他方法一般需要测量角度或使用较复杂的定理,适用于无法直接测量边长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根据三角形的特殊性质来判断直角三角形,如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为45度,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腰边相等等。

总结起来,通过边长判断法、角度判断法、斜边判断法、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等方法,可以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5.4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

5.4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

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呢?
(13) (1) (12) (11) (2) (3) (4) (10) (9)
32 + 4 2 = 52
直角三角形
你能猜想出其中的数学道理吗?
(8)
(5) (6)(7)
做一做:
下面的三组数分别是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b,c: 5,12,13; 6, 8, 10; 8,15,17.
用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与探究,了解由边长可以判定一个三角 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会用这种方法判断已知三边长度 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 2.了解勾股数组的概念,能举例说明怎样的三个数 是勾股数组。
古埃及人把一根绳子打上等距离的13个结,然后 把第1个结和第13个结用木桩钉在一起,再分别 用木桩把第4个结和第8个结钉牢(拉直绳子)。 这时构成了一个三角形,其中有一个角是直角 。
a,
(1)这三组数都满足a2 +b2=c2吗?
(2)分别以每组数为三边长作出三角形, 用量角器量一量,它们都是直角三角形吗?
在∆ABC中, a,b,c为三边长,其中 c为最大边, 若a2 +b2=c2, 则∆ABC为直角三角形;
这句话能够解决什么问题?
在已知三边判断三角形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时, 有哪些步骤?
(2)
练习
1.课本141页练习第1.2题 2.判断由线段a、 b 、 c 组成的三角形是不
是直角三角形:
(1)a=7,b=24,c=25 (2) a=5,b=13,c=12 (3) a=4,b=5,c=6
例题解析
例2 一个零件的形状如左图所示,按规定这个零 件中∠A和∠DBC都应为直角。工人师傅量得这 个零件各边尺寸如右图所示,这个零件符合要求 吗?

5.4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

5.4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

专题复习; 5.4 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繁华初级中学于桂俊学习目标:1、了解由边长判定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会用这种方法判定一个直角三角形。

2、了解勾股数组的概念,能举例说明怎样的三个数是勾股数组。

3、能区别“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并能综合应用。

学习内容:重点:1、了解由边长判定一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的方法,会用这种方法判定一个直角三角形。

2、了解勾股数组的概念,能举例说明怎样的三个数是勾股数组。

难点:能区别“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与“勾股定理”,并能综合应用。

环节设计:一、展示学习成果,互助合作完成(1)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2)通过计算发现:三角形中两短边的平方和等于最长边的平方;(3)利用尺规作图作出三角形,度量内角发现:最长边对的角是直角,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二、课上探究1、a、b、c分别是△ABC的三条边的长,判断△ABC是不是直角三角形(1)a=1,b= ,c= ;(2)a=2,b=3,c=4.解析:(1)在a、b、c中,c为最大边。

因为a²+b²=1²+()²=3,c²=()²=3,所以a²+b²=c²,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

(2)在a、b、c中,c为最大边。

因为a²+b²=2²+3²=13,c²=16,所以a²+b²≠c²,所以△ABC不是直角三角形。

2、设x>0,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x,4x,与5x,判断这个三角形的形状。

解析:因为a²+b²=(3x)²+(4x)²=25x ²,c²=(5x)²=25x²,所以a²+b²=c²,所以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在本题中,x是正整数时,直角△ABC的三边长都是正整数一般地,把能够成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组。

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

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

直角三角形判定定理
由3条有限的直线首尾互相连接的图形,内部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判定1:有一个角为90°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2:若a²+b²=c²的平方,则以a、b、c为边的三角形是以c 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判定3:若一个三角形30°内角所对的边是某一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以这条长边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

判定4:两个锐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判定5: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时可以利用HL ,两个三角形的斜边长对应相等,以及一个直角边对应相等,则两直角三角形全等。

[定理:斜边和一条直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简称为HL]判定6:若两直线相交且它们的斜率之积互为负倒数,则这两直线垂直。

判定7:在一个三角形中若它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条中线所在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条件

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条件

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条件直角三角形是指一个三角形中,其中一个角为直角(90度),而其他两个角为锐角(小于90度)。

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需要通过以下条件进行判断:1. 边长关系: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满足勾股定理,即直角边的平方等于两个其他边长平方的和。

设直角边为a,其他两边分别为b和c,则有a^2 = b^2 + c^2。

2. 角度关系: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所对的角度为90度,而其他两个角度之和为90度。

设直角边所对的角度为A,其他两个角度为B和C,则有A +B +C = 180度,并且A = 90度。

3. 边长关系和角度关系的综合判断:若一个三角形的边长关系满足勾股定理,且角度关系满足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则可以判定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通过以上条件的综合判断,我们可以判定一个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

下面通过几个实例来说明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例1: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3、4、5,我们可以根据勾股定理进行判断。

其中最长的边长5为直角边,而3和4分别为两个锐角边。

根据勾股定理,5^2 = 3^2 + 4^2成立,因此可以判断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例2: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度分别为30度、60度、90度,我们可以根据角度关系进行判断。

其中90度为直角,而30度和60度之和为90度,满足直角三角形的角度关系。

因此可以判断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例3: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分别为6、8、10,我们可以根据勾股定理进行判断。

其中最长的边长10为直角边,而6和8分别为两个锐角边。

根据勾股定理,10^2 = 6^2 + 8^2成立,因此可以判断这个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判定条件仅适用于平面直角三角形的判断,对于空间中的直角三角形需要进行额外的判定条件。

此外,在实际问题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勾股定理来解决一些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计算问题,例如求解缺失的边长或角度大小等。

判定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包括边长关系和角度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4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 <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牢记常用的勾股数
2、掌握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二、学习重点及难点:利用勾股定理判定一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三、导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取三根木棍a,b,c,并使a=3cm,b=4cm,c=5cm,将这三根木棍首尾相接,并围成一个∆ABC,计算一下∆ABC的边长满足a2+b2=c2吗?用量角器量一下∆ABC的各内角,∆ABC是怎
样的一个三角形?
师:在学习了本节内容后,此三角形不用测量,便知道是直角三角形了。

先来看本节的学习目标(见导学案)
(二)自主学习:
自学课本p
139页,p
140
页,完成下列自学题目:
1、已知三角形三边的长,如何去判断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怎样才算一个勾股数组?你能举出几组勾股数的例子吗?
写下你的疑惑吧!
(三)合作交流;展示成果:
成果一:用较短的两边的平方和与最长边的平方比较,若正好相等,则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且最长边所对的角是直角。

成果二:一般的,把能够成为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的三个正整数称为勾股数组。

如:3、4、5;6、8、10;5、12、13;8、15、17;20、21、29等等。

(四)小巩固:判断满足下列条件的三角形是不是直角三角形,若是,指出哪个角是直角
(一)(1)在∆ABC中,AC=12 ,AB=20,BC=16
(2) 在∆ABC中,AC=3 ,BC=4, AB=6
(3)一个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满足a2-b2=c2
(二)课本p141练习
(五)精讲点拨:
例1、如果∆ABC三边分别为m2-1 .2m . m2+1(m >1),那么该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吗?点拨:因为(m2-1)2+(2m)2=m4-2 m2+1+4 m2=m4+2 m2+1=( m2+1)2
所以此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且斜边长为m2+1
例2、有一些细木条,它们的长度分别是2,4,6,8,10,12,(单位cm),从中取出三根首尾顺次连接搭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则这三根细木条的长度分别为()
A.2.4.8
B.4.8.10
C.6.8.10
D.8.10.12
点拨:搭成直角三角形,其三边必符合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即。

62+82=102
小巩固:课本P142习题
(六)课本小结:(学生完成)
①直角三角形的判定:如果三角形的三边A.B.满足a2+b2=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②满足a2+b2=c2的三个正正数称为勾股数,勾股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后,仍为勾股数
(七)达标测评:
1.下列三条线段不能组成直角三角形的是()
A.a=8.b=15.c=17B.a=9.b=12.c=15
C.a=5.b=3.c=2D.a:b:c=2:3:4
2.若∆ABC三边abc满足(a-b)(a2+b2-c2)=0则∆ABC是()
A.等腰∆,
B.直角∆,
C. 等腰∆或直角∆ .
D.等腰直角∆
3.若在∆ABC中,a=m2-n2. b=m2+n 2. c=2mn.则∆ABC是__三角形。

4.已知∆ABC的三边长为a.b.c.且a+b=4.ab=1.c=14试判断∆ABC的形状
(八)拓展提高:
已知a.b.c为∆ABC的三边长,且满足a2+b2+c2+338=10a+24b+26c.试判断∆ABC的形
状。

(九)布置作业 <达标测评>四道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