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教学设计: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的第2课。

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既继承了先秦儒学思想的内核,又根据汉代民族国家大一统的社会需要加以发展,形成入学独尊,并由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对中国人的思想、文化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

二、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归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并分析其目的;通过对背景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对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认识,即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一定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2)说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内容及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并归纳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3)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实质,探究思想统一对维护和巩固政治统一的作用,理解社会核心思想文化与政治统治之间的辩证关系。

2、过程与方法:(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无为到有为”,归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提出的背景,并分析其目的;(2)适当补充材料,并指导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说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的主要内容。

(3)比较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与孔孟儒学的不同,归纳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儒学成为正统”,让学生列举出汉武帝使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国家统治思想的史实,理解儒学独尊地位和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地形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指导学生理解儒学思想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原因,使其对封建思想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上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

(2)引导学生学习董仲舒严谨治学的态度,帮助学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引导学生认识任何时代都需要人才的出现,而人才是建立在求真、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上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设计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和新儒学的含义,理解并说出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锻炼和提高史料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能够树立历史唯物主义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难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导入。

教师提问:西汉初统治者以“黄老之学”作为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实施黄老政治。

黄老政治的施行有哪些积极影响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过渡:黄老之学对西汉初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景帝时手握实权的窦太后对其十分崇信,不允许有变动。

所以当儒生辕固生指斥老子之言,提倡儒学时,引起了窦太后的大怒。

不过到了汉武帝亲政时期,黄老之学还是被取代了,这是为什么呢?环节二:新课讲授(一)背景教师过渡: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在多媒体上呈现的图片材料,和之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思考。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黄老之学虽然在汉初稳定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汉面临着新的问题,主要是郡国并行制之下地方诸侯势力逐渐壮大,严重威胁了中央的权威;再加上北方匈奴对汉朝虎视眈眈,导致边患不止,而这些新的问题是黄老之学提倡的“无为而治”无法解决的。

因此黄老之学面临危机,不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教师提问: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状况,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是渴望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的,因此需要一种符合他政治策略的新的思想学说,究竟是哪一种学说得到了汉武帝的青睐呢?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就是儒家学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自我调整,儒家学说已经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二)新儒学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百家讲坛——董仲舒》视频片段,提问:这套理论体系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套理论体系就是董仲舒的新儒学。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过程与方法: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2、难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兴起的背、内容。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法,同时配合史料阅读、课堂讨论四、教学时间:2课时五、教学器具:多媒体设备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后期,蔚然大宗→秦朝时候,遭到打击→西汉初年,逐渐复苏”。

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黄老之学)(1)含义:“无为”就是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2)原因:客观原因:汉初,经济残破,社会贫困,国力不强。

主观原因:吸取秦亡教训,缓和阶级矛盾(3)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4)表现: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措施:①减免田租;②免自卖奴婢者为庶人;③士兵回家,授田宅,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5)影响:积极:经过60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消极: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势力威胁中央、土地兼并、匈奴侵犯导致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

——要求加强中央集权2.汉武帝的“有为而治”:(1)原因:①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②社会潜伏着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匈奴为患等问题;③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2)措施:汉武帝“有为”的表现:A、政治:必修①:P12、P14:①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②加强皇权:用身边做侍从、秘书工作的人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③“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B、经济:必修②:P17: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稳定物价。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产生的时代背景,领会其内容和实质,了解其推行的措施,分析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会运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来分析思想活动的时代背景。

通过分析董仲舒的核心主张,学会分析思想与专制政治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措施,解读其对中国后世的重大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两汉、宋、明被多次改造,一方面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衍生了许多新的文化内涵,我们的态度是取精去粗,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汉武帝推行推行新儒学的措施。

难点:对董仲舒新儒学主张实质的分析。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第一目从“无为”到“有为”教学要点:①汉初“无为而治”的原因及效果。

②“无为而治”产生的新问题及时代新要求。

第二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教学要点:①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②董仲舒出现的途径③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伦理、经济主张及目的。

第三目儒学成为正统教学要点:①在组织方面②在理论经典方面③在教育方面④重大影响。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1.从“无为”到“有为”导入设计:出示孔子、秦始皇、刘邦三人像,提出这三个不同时代的人物主张何种治国方略?是何原因?从而导入新课。

采用史料研读的方法,补充《史记》《汉书》相关材料使学生理解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汉初,由于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统治阶级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因此,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

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

当时,五经博士仅为具官待问,在政治上并未得到重用。

然而儒、道两家在政治、思想上的斗争相当激烈。

汉武帝即位时,社会经济已得到很大的恢复和发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说课稿1
4.创设情境,如角色扮演、辩论赛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事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5.结合现实生活,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方法。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教学难点:儒家思想与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的区别和联系;汉武帝独尊儒术的深层次原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学生年龄大约在15-18岁之间,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善于通过网络等途径获取信息。在认知水平方面,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历史事件。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较高的兴趣,特别是对于思想流派和重大政策变革。在学习习惯方面,大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自主思考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二)媒体资源
为了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历史纪录片、图片、音频等资源。这些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是:
1.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提供生动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2.历史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感,提高学习兴趣。
3.图片:直观展示历史人物、事件、文化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3.小组报告:让学生分组准备关于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报告,通过报告的形式,学生可以深入研究和展示所学知识,同时提高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II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III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进行客观评价,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文献资料、图片等资源,自主学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影响及其在汉代政治、文化、思想领域的地位,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3.教学评价:
(1)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合作探究、习题练习等环节的表现,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口头提问、书面作业、小组讨论报告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理论的核心观念,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在汉代政治、文化、思想领域的影响。
2.难点:
(1)董仲舒新儒学理论的内涵及其在汉代政治、文化背景下的提出。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后世政治、文化、思想发展的深远影响。
(3)如何引导学生客观、全面地评价这一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的观点。
4.视频观看与反思:
推荐学生观看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关的历史纪录片,如《中华文明·汉代篇》等,要求学生在观看后撰写观后感,反思这一历史事件在现代社会中的启示。
5.口头作业:
鼓励学生在课后与家人、朋友分享本课所学内容,讨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在当时的意义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作业布置注意事项:

高中历史必修3精品教学设计7: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3精品教学设计7: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从“无为”到“有为”(一)汉初,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背景: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内容:轻徭薄赋等影响: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日盛(二)积极有为思想成为时代需要,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原因:1.实力增强:经过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增强,国力日盛。

2.社会潜伏危机: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社会稳定和中央集权。

二、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体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董仲舒著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一)来源: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二)内容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

3.道德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原因、条件(1)根本: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2)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察举制,举孝廉)(3)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4)教育:儒家经典“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二)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维拓展】一.西汉新儒学与先秦儒家思想特征的显著区别先秦儒学特点:(1)内容:主要是“仁”、“仁政”的民本思想,体现道德修养和治国原则;内容具体化,没有形成抽象的理论基础;(2)地位:属民间学派。

西汉新儒学体系特点:(1)内容:继承了儒家民本、仁政思想;外儒内法,融儒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为一体,形成新儒学体系。

(2)地位:儒学独尊,儒学政治制度化,宗教化;宣扬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带有神权色彩。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设计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的史实教学重点: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内容、特点;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对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具体理解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情境导入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儒家——推崇“人治”, “德治”,即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

一、从“无为”到“有为”(背景)“道家哲学正好符合汉初统治者的需要,他们的政策是除秦苛法,与民休息,使国家在长期的耗尽一切的战争后恢复元气。

到元气恢复了,道家哲学就不再适用了,而需要一个进一步建设的纲领。

统治者们在儒家学说中找到了它。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1、汉初无为,休养生息汉初,接秦之敝……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chúnsì),而将相或乘牛车。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战国时期,道家学说中又产生了追求治身(养生)和治国的黄帝之学,倡导“无为而无不为”的“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

汉初采用黄老学说,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如减轻田租,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士兵复原,给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徭役等。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汉书.食货志》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将恢复和增强2、武帝有为:解决社会潜伏的危机材料一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会从以逆京师。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材料二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匈奴复绝和亲。

大入上郡、云中各三万骑,所杀略甚众而去……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此外,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撰写论文、制作手抄报等,巩固所学知识。同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儒家思想,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撰写论文: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原因、过程及影响》为主题,要求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论文要求结构清晰,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4.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复杂性、曲折性,激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责任感。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认识到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针对本章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掌握了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但对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具体原因、过程及其影响可能了解不深。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思想的关系、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存在一定的困惑。
3.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的应用有哪些?
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发言,互相交流,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列举汉武帝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如仁、义、礼、智、信等,并分析其在古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伦理等方面的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1.汉武帝为何选择独尊儒术,而不是其他学派?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2.提问:“西汉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请大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结合教材,详细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1)原因: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加强国家治理,需要统一思想,强化意识形态。
人教版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西汉时期的历史背景,特别是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掌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的基本过程、原因及影响。
3.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如仁、义、礼、智、信等,并分析其在西汉时期受到独尊的原因。
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过程: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选拔儒家学者为官员,推广儒家教育。
(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2.教师通过典型史料,分析儒家思想的基本观点,如仁、义、礼、智、信等,以及在西汉时期受到独尊的原因。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提出讨论问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5.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心得体会:
(1)如何看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
(2)从“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百家,独尊儒术”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历史学科方面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对秦汉时期的历史有所了解,但大部分学生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的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在学科能力方面,学生已具备初步的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但批判性思维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有待提高。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人教版必修3)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2)理解“举贤良”的用人政策是国家政治、经济和国防的需要,以及汉武帝以后的新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3)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2)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材分析:建议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汉书·董仲舒传》的有关文字资料,让学生从第一手资料中初步了解董仲舒其人其事,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些基础知识的铺垫。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阅读古文献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随历史学习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潜质。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可以设计导入性问题,如: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儒家思想是什么时候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的?对儒家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的重要人物有哪些?在学生回答了这些比较浅易的问题之后,进一步深入提出新的问题:为什么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受到独尊的地位?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种关系说明了什么?等等。

对第二步提出的问题,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要求带着问题进入新课。

这样用问题导入,可以引起学生对教材的不断地探求、发掘,从而获取最大的信息量,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教师: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三教九流,各种学派即相互批驳,又相互融合,形成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高中历史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①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朝经济逐渐恢复,国力日盛。

②但也存在一些社会问题:北方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日益膨胀威胁西汉稳定;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③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1、董仲舒:汉武帝举贤良对策,他上《天人三策》受重用。

汉朝儒家代表,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新儒学思想的特点:糅合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①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②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大力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

③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④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思考:“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上述观点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其社会根源是什么?你认为上述思想对我国后世有什么影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是西汉封建政治大一统局面对思想文化领域里的需要。

即需要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

对后世的影响:正面有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正统思想,成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影响极其深远。

但是,在封建社会后期阻滞了学术思想的发展,阻碍了科技文明的进步,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①思想方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政治方面:用儒生参与国家大政。

③教育方面:兴办太学,立博士,传五经,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全国各郡设学校,推广儒学,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注重查阅相关资料,力求内容准确、观点鲜明。
2.注意文章结构,合理安排篇幅,突出重点,条理清晰。
3.作业提交时间:下周一下午放学前。
3.人文素养:通过学习儒家思想,培养学生尊重师长、关爱他人、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事件的深层原因、影响以及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认识不够深入。此外,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人物评价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
(2)新课内容: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过程及影响,引导学生分析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与这一事件的关系。
(3)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以及这一时期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4)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儒家思想在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应用。
3.比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前后的文化、教育状况,阐述这一政策对后世的影响。
学生通过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概括如下:
1.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2.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理解:学生能够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影响,掌握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儒家思想在这一时期的地位。

人教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人教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案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背景。

2.掌握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了解儒学独尊的具体表现。

过程与方法:1.通过问题导学、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索出汉初实行“无为而治”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2.材料分析使学生具体掌握董仲舒儒家思想的内容。

3.资料列举使学生理解儒学成为正统的具体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董仲舒思想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儒学思想,并对儒学思想产生一定兴趣。

通过对汉代教育事业建立的学习,是学生认识到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的重要性。

【重难点】重点:1.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内容、特点。

2.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表现。

难点:对董仲舒儒学思想的具体理解。

【教学过程】课堂导入:多媒体课件展示“北京天坛”的图片,北京天坛是明清皇帝祭天、祈谷之地,建筑反映天地关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请思考:最早把天地人关系上升到理论并被统治者接受是谁?由此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板书】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背景——从“无为”到“有为”1.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阅读材料: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思考:如果你是汉初的统治者,你会采用哪家思想治国?(1)含义:“无为”而“无不为”(2)原因:秦末战火频繁,导致汉初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教训,缓和阶级矛盾(3)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4)方法:与民休息(5)成果: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强盛但是,在经济实力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强盛的同时,汉王朝又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诸侯国实力膨胀(七国之乱),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白登之围)。

这时候,汉王朝需要改变治国思想:变“无为”为积极“有为”。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二历史人教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教材分析: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二、学情分析:1.普通高一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

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

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三、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认识。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六、教学过程:课程导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是什么思想?儒家思想在什么时候成为正统思想,这和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有关。

带领学生回忆知识:儒家思想产生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荀子、孟子的继承和发展,使儒学成为蔚然大宗,秦朝“焚书坑儒”的政策使儒学陷入低潮,那汉朝会采取哪家思想呢?这和当时的形势有很大关系。

一、从“无为”到“有为”汉初形势:材料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学生总结归纳:战争破坏,经济凋敝,那么什么措施呢?(休养生息,与民休息,)这便是道家的“无为”思想,休养生息的具体措施:(课本8页,学生指出‘老师讲解’)问题:汉初积极“无为”取得一定效果,有没有隐患呢?图片:“白登之围”“七国之乱”激发学生兴趣材料展示:材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晁错《论贵粟疏》隐患:匈奴为患、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阶级矛盾过渡:国力昌盛时,面临问题汉武帝采取“有为”还是“无为”措施?(有为)汉武帝“有为”措施:推恩令、霍去病、卫青北击匈奴设身处境:如果你作为汉武帝:“有为”的措施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但哪家思想可以为“我”所用呢?(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加以分析)指出董仲舒杂糅其他思想的新儒学指出新儒学“新”在哪里。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1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历史事件、人物、思想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具备以下特点:
1.学生对汉武帝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一定认识,但可能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具体原因、过程及影响理解不够深入。
2.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可能缺乏批判性思维,容易受到教材或他人观点的影响。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导致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的消亡。
4.请学生结合所学,思考以下问题并写出自己的看法:
(1)如何看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历史事件?
(2)在现代社会,如何借鉴儒家思想,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5.教师推荐一本关于汉武帝时期的历史书籍,要求学生课后阅读,并撰写一篇读后感,字数不限。
3.教师结合教材,详细讲解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如仁、义、礼、智、信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影响。
(2)儒家思想与其他诸子百家思想的区别和联系。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2.请学生选择一位汉武帝时期的思想家,如董仲舒、司马迁等,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生平和主要思想,下一节课与同学分享。
3.教师提供一组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史实陈述,要求学生判断其正误,并说明理由。例如:
(1)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
(2)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已经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4.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以人性化的语言进行讲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的现代人奠定基础。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西汉武帝时期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
3.通过案例分析、比较等方法,使学生深入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对后世中国的文化、政治和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享观点、小组讨论等形式,深入探讨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3.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正确把握讨论方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2.提出引导性问题,如:“你们认为,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统一思想、文化的重要性如何?”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观点。
3.导入本节课的主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引导学生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2.结合现实生活,阐述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儒家思想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
4.教育学生学会珍惜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的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人性化的语言进行讲解,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为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现代人奠定基础。
5.实践与应用:结合现实生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讨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

秦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 的官方学说。 2.汉代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 统治秩序,神化皇权,由此成为封建 正统思想。
3、从“无为”到“有为”
汉武帝为了巩固统一,加强中 央集权,需要“有为”的政治 思想作支撑,那么什么样的思 想符合当时统治的需要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 出
1、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内容
3、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影响
1、董仲舒生平(前179 ---前104年)
积 极
消 极
三、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思想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表 现 政治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教育 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从 此,教育被儒家垄断。




教科书:儒家经典—五经 教 官:五经博士 ——儒学垄断教育
官办最高学府:太学,考试合格做官 ——凭儒学入仕 地方教育系统:郡县立学校 ——儒学在民间独尊
广川(今河北景县)人,西汉哲 学家和政治家。汉武帝朝举贤良 文学之士,三次应对策问《天人 三策》受赏识、为官.晚年著 《春秋繁露》创制新儒学体系. 建议“诸不在六艺(礼、乐、射、 御、书、数)之科、孔子之术者, 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武帝采纳其建议,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格局,被此后两千余年间封建统治者沿袭。
考点整合
考点整合一 中国古代 的三种治国思想
1.儒家推崇“人治”,即治
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 “仁政”,是一种民本思想。
2.法家主张“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 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 的中央集权国家。

高中历史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教案2人教版必修3

高中历史第2课“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教案2人教版必修3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标感悟】: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二、【重点难点】: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制度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思考与讨论】: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重要内容?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该扬弃的?2、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内容和地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五、【巩固检测】:(一)选择题:1.(原创)秦统一六国后,儒家学派遭受沉重打击的主要原因是()A. 此时没有什么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来领导儒家学派B.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C. 在战国后期的“百家争鸣”中儒家学派处于劣势D. 儒家学派的主张在当时已经过时2.(原创)关于下图所示帝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数次在全国“举贤良对策”B. 在他统治时期,我国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C. 在他统治时期特别赏识董仲舒D. 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诸子百家的经典3.(原创)董仲舒是通过汉朝哪种选官途径进入官员行列的( )A. 凭太学资格B.“举贤良对策”C. 依家族势力和声望而选评D. 科举考试4.(2004年高考上海卷,3)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董的对策()A.指出了汉武帝弱点 B.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触犯了汉武帝忌讳 D.迎合了汉武帝意愿5. 董仲舒提出的下列哪些主张或者思想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①君为臣纲②父为子纲③孝为“天经”、“地义”④仁、义、礼、智、信⑤夫为妻纲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6.(原创)下列哪部著作是董仲舒的作品 ( )A B CD7.儒家经典在汉武帝时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其中被称为《五经》的是( ) ①《易》②《大学》③《诗》④《礼》⑤《书》⑥《春秋繁露》⑦《春秋》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⑤⑦ C.①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⑦8.(原创)下列哪项不是太学举办的影响( )A.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B.非贵族家庭子弟也可以凭太学资格入仕C.儒学的地位大大提高D.全国包括地方的教育系统也得以建立9. 儒家思想长期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A.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发挥B. 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C. 儒家思想被广泛传播D. 儒学成为士人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10.董仲舒认为,“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 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课程目标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创办太学等手段,逐步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认识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的价值
2、过程与方法:
用资料分析法理解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用阅读分析法理解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仁政思想对稳定社会、发展经济有积极作用;通过汉代教育体系的建立认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关键,重视教育对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汉武帝重视儒学的具体措施。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
一、从“无为”到“有为”
(一)汉初,吸取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背景: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内容:轻徭薄赋等
影响: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日盛
(二)积极有为思想成为时代需要,汉武帝举“贤良对策”,原因:
1.实力增强:经过休养生息,汉朝经济实力增强,国力日盛。

2.社会潜伏危机: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社会稳定和中央集权。

二、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体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董仲舒著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一)来源: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二)内容
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学说。

3.道德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

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原因、条件
(1)根本:董仲舒新儒学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

(2)政治: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察举制,举孝廉)
(3)思想: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4)教育:儒家经典“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二)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思维拓展】
一.西汉新儒学与先秦儒家思想特征的显著区别
先秦儒学特点:
(1)内容:主要是“仁”、“仁政”的民本思想,体现道德修养和治国原则;内容具体化,没有形成抽象的理论基础;
(2)地位:属民间学派。

西汉新儒学体系特点:
(1)内容:继承了儒家民本、仁政思想;外儒内法,融儒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为一体,形成新儒学体系。

(2)地位:儒学独尊,儒学政治制度化,宗教化;宣扬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带有神权色彩。

(3)实质: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的需要,体现思想专制。

二.评价董仲舒新儒学
积极(1)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2)促进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塑造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消极(1)神学迷信,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
(2)思想文化专制,容易扼杀民族创造力;
(3)“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不利于科学思想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