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复习

合集下载

《六国论》复习课件

《六国论》复习课件

名句积累: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
势,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用六国破灭的教
训讽刺北宋赂辽。(04年北京卷)
(2)古人云:“以地事秦,
,火不灭。”(苏洵《六国论》)
(05年江西卷)
(3)思厥先祖父,
,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
(07年上海卷)
(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苏洵正是针对这样的现实撰写《六国论》的。苏 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 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 的外交政策。
回顾历史,南宋朝廷,更是如此,一味的苟安, 一味的求和,最后居然为了求和,把个岳飞也给自己 人灭了!最终摆脱不了亡国的命运!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在民众的压力下,表面 上向列强各国“宣战”,暗地里却破坏义和团运动, 向侵略军妥协投降。1901年9月7日在北京签定了丧 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释义。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兵器 )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都,皆)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保全 )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担忧)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满足)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 分,清楚)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 招致 )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等到 )

(08年山东卷)
(5)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6)呜呼!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
不得下咽也。
(7)苟以天下之大,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梳理课件:六国论

2025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材文言文梳理课件:六国论

(4)向
义项 ① 假设,如果 ② 朝某一方向行进 ③ 朝着,面对 ④ 往昔,从前 ⑤ 刚才 ⑥ 接近
例句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又北向,不能得日(《项脊轩志》)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兰亭集序》) 与向之噌吰者相应(《石钟山记》) 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并序》)
(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译文:_齐__国__不__曾__贿__赂__秦__国__,__最__终__也__随__着__五__国__灭___亡__了__,__为__什__么__呢__?__是__因__为_ _它_亲__附__秦__国__而__不__帮__助__其__他__五__国__。__(_得__分__点__:__迁__灭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
例句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屈原列传》)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亭长妻患之(《淮阴侯列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殆
义项
例句
① 接近,差不多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② 大概,恐怕
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石钟山记》)
③ 危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
④懈怠,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2)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管仲相威公”与“愿为小相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
2.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_六__国__灭__亡__,__并__不__是__因__为__兵__器__不__锋__利__,___仗__打__得__不__好__,__弊__病__在__于__贿__赂_ _秦__国__。__贿__赂__秦__国__亏__损__了__自__己__的__力__量__,__这__就__是__灭__亡__的__原__因__。__(_得__分__点__:__兵__、_ _弊_、__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_想__一__想__他__们__的__祖__辈__父__辈__,__暴__露__在__霜__露__之___中__,__披__荆__斩__棘__,__才__有__了__很_ _少_的__一__点__土__地__。__(_得__分__点__:__厥__、__祖__父__、__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国论》知识点复习及答案解析

《六国论》知识点复习及答案解析
4
2.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4.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9.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③洎牧以谗诛(
)④终继五国迁灭( )
6.选出与“义不赂秦”中“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并力西向
B.日削月割
C.不能独完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7.下列各句中均含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
①思厥先祖父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③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⑤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
B.暴秦之欲无厌
()
C.暴殄天物
()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
②“或”的常用义:a.或者 b.有的,有的人 c.也许,或许 d.若,倘若
A.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B.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
C.或此或彼,必居其一
()
D.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
10.下列加粗词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参考答案:
1.①因为、由于②用、凭借③才④连词,“而”,表顺承,来。 2.①全都、一概②承接上文,表示原因,有“因为”的意思③亲附、亲近④相同⑤既然这 样,那么…… 3.①完,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保全;②义,名词活用作动词,坚持正义;③却,动词的使 动用法,使……退却;④事,名词活用作动词,侍奉;礼,礼遇,以礼相待,用作动词⑤日、 月,名词作状语。 4.①它实际上/表示转折意思的副词,②泛指祖辈和父辈/父亲的父亲,③等到到/表示另提 一个话题,④智谋和力量/指认识客观事物及运用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5)故事,旧事、 前例;在现代汉语中则指文学作品中有叙事性的情节。(6)可以,可以凭借,以字单独用 作介词;在现代汉语中可以连用,有“能够”的意思。 5.①招致②通“倘”,如果,连词③等到,副词④灭亡 6.D(D 名词用作动词;AB 名词作状语,C 形容词作动词。) 7.C 8.B 与 D 9.①c a b d ②c b a b 10.C 二 1.苏洵、嘉祐集·权书、苏辙、苏轼、三苏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 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3.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三.1 译: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 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2.译: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3.译: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 四、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论》学习复习题(含答案)

《六国论》学习复习题(含答案)

《六国论》学习复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六国论》是哪位作者的作品?- A. 司马迁- B. 司马光- C. 苏轼- D. 班固答案: B. 司马光2. 《六国论》主要分析了哪六个国家的兴衰?- A. 齐、楚、燕、韩、赵、魏- B. 秦、楚、燕、韩、赵、魏- C. 齐、楚、燕、韩、魏、齐- D. 秦、齐、燕、韩、赵、魏答案: B. 秦、楚、燕、韩、赵、魏3. 《六国论》认为,六国之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什么?- A. 赂秦- B. 赂楚- C. 赂燕- D. 赂齐答案: A. 赂秦4. 《六国论》中,作者提到了哪两位历史人物作为六国灭亡的警示?- A. 孔子、孟子- B. 商鞅、吕不韦- C. 屈原、陈涉- D. 李斯、韩非答案: D. 李斯、韩非二、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六国论》的主要观点。

答案: 《六国论》主要观点是,六国之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2. 《六国论》中,作者是如何评价六国诸侯的?答案: 在《六国论》中,作者认为六国诸侯皆非庸才,然而他们却因赂秦而自毁前程。

3. 《六国论》中,作者对哪两位历史人物进行了赞扬?答案: 在《六国论》中,作者对李斯和韩非两位法家人物进行了赞扬,认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对于六国的灭亡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论述题1. 请结合《六国论》的内容,论述六国灭亡的原因。

答案: 六国灭亡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内部矛盾,诸侯之间互相争斗,力量分散;二是外部因素,即赂秦。

赂秦使得六国实力大减,最终导致灭亡。

2. 请分析《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诸侯的评价。

答案: 在《六国论》中,作者对六国诸侯的评价是复杂的。

一方面,作者认为他们皆非庸才,有才能和抱负;另一方面,作者批评他们因赂秦而自毁前程,缺乏远见和坚守原则的能力。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六国论》课件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六国论》课件

兵器 军队 战争,武力 战争,武力 兵法,战略
率 • 率赂秦耶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全都 顺着 直接的,草率的 带领

•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获得
•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得到的土地
• 此言得之
正确,合宜
• 则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能够
逐而得之。审视,巨身修尾 捕获,抓住
2024届高三一轮复习
《六国论》重点知识梳理
复习目标
1 背诵课文 2 写对易错字 3 积累三个重点实词:兵、率、得
三个次级实词:始、速、视
4 弄懂一个特殊句式:状语后置 5 重点句子翻译
然后得一夕安 寝 . 与 嬴 而不助五国也
兵 • 非兵不利 • 而秦兵又至矣 • 斯用兵之效也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 伐兵
(节选自苏洵《管仲论》) 【注】威公,即齐桓公。
1.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 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句意:功业的完成并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是由 一定的原因引起;祸乱的产生不是发作时所产生,也 会有一定的根源和预兆。
2.下列对文中加颜色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
既得其尸于井
找到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清楚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实现,满足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必须
得 虑而后能得
处事合宜

•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起初
•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开始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起初

《六国论》复习学案

《六国论》复习学案

《六国论》复习学案一【挖空训练】武器)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判断句)赂秦而力亏,破灭相继灭亡。

互,交互,相继。

),全都、一概文章第一段首先提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开头四句话“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就斩钉截铁地给六国之所以灭亡定下结论。

苏洵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不在于它们的武器不锐利,也不在于它们仗打得不好,而是在于他们一味地拿土地作为贿赂,向秦国乞求和平。

“赂秦”就是贿赂秦国。

这实际上是削弱自己力量,助长敌人的侵略野心,促使自己走向毁灭。

所以作者接着申述说:“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然而事实上又并不是所有六国都向秦国奉献土地,而那些没有“赂秦”的国家也破灭了的原因是何,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故意这样设问,然后又作了回答:“不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因此,归根结底,“赂秦”是莫大的致命伤。

以上这些就是通篇的基本论点,突出强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是从六国方面来说的。

用、凭那实际上)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本来对待这样之后)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相当于以致、以至于。

)颠覆,理用得当,正确)之。

第二段先论述“赂秦”的国家灭亡的原因。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是说这些国家的前辈创业的很难;“子孙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是说这些国家的后代只顾眼前的暂时利益,轻易地把前辈辛勤创有的国土随便割让给秦国;“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是说秦国并不因为得到奉献的土地而停止进攻。

这就是第一段结尾所说的“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越向敌人屈服退让,就越增加敌人的气焰,敌人越得到好处,就越要加紧侵略。

所谓“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秦国的侵略欲望根本没有止境,这是秦国侵略者不可改变的本质。

诸侯各国奉献土地一味妥协,只能激起它的更大的侵略野心。

这里,不需要通过作战,就已经判别胜负了,至于诸侯各国的因之而破灭,那更是极其自然的事情。

2024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文梳理运用与训练-《六国论》(素材积累、字词释义,名句默写)

2024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古诗文梳理运用与训练-《六国论》(素材积累、字词释义,名句默写)

2024年高三一轮复习之教材古诗文梳理:《六国论》高考风向+素材积累+120个实词积累之“去”“劝”“却”+挖空释义+理解性默写高考风向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在考教衔接中以考促教。

新课标Ⅰ卷和Ⅱ卷试题增强和统编教材中的基础知识的关联,如文言文阅读的词义理解试题衔接教材内容,而新的文言文断句题可防止考生利用技巧作答,引导一线教学扭转功利化倾向,将功夫下在提高课堂质量、夯实知识基础、培养能力素养上。

看来,2024高考比以往要更注重教材梳理乃大势所趋、提分必备、关键一招、制胜法宝。

现在,助攻来了!素材积累1.素材提取:不畏强敌六国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争相“抱薪救火”般地割地赔款,以求一夕之安寝。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六国从此一蹶不振,终至覆灭。

苏洵以此作喻,劝诫宋朝执政者不要因畏惧强敌而主动送去财货来换取一时太平。

运用示范:一个国家在强敌面前畏首畏尾、不敢作为,最终会失去发展的机会,甚至被吞并。

正所谓:“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假如六国能不畏强秦,积极壮大自己,哪有秦国一统天下的局面?2.素材提取:团结一心六国如果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对付强大的秦国,那么各自保持独立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是,由于各怀鬼胎,各有各的打算和目的,六国之间矛盾重重。

它们不惜推行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纵容秦国攻打他国,殊不知“唇亡齿寒”,“搬起石头终究要砸自己的脚”。

运用示范:(1)一朵花,即使再小也需要雨水的滋润、沃土的给予及阳光的馈赠;一个人,若想有所发展,就离不开众人的帮助与支持,离不开沟通与合作。

无数的历史故事说明了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

曾记否,秦灭六国就是利用六国不团结、不合作的弱点。

故苏洵在《六国论》中说:“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若是六国能团结起来一致抗秦,六国之亡或许能够避免。

六国灭亡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亘古不变的真理。

六国论知识点复习

六国论知识点复习

《六国论》知识点梳理(复习专用)一、文化常识xx《嘉祐集》(嘉祐是xx年号)“xx”(xx、xx、xx)“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三苏”)六国:赂秦——韩、魏、楚不赂秦——燕、赵、齐(借古讽今)北宋契丹、西夏二、文言语法知识虚词(不同用法)以:1.xx攻取之外(用,凭)2.以有尺寸之地(才)3.举以予人(来)省略句:举之以予人4.以地事xx(用)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之:1.较xx所得(结构助词,的)2.xx所大欲(结构助词,的)3.以有尺寸之地(的)4.xx视之不甚惜(代词,土地)5.xx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秦国,后一个“之”指赂秦三国。

都是代词。

)7.此言得之(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而: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4.二败而三胜(递进或并列)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然后:这样以后.实词(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2.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3.当与xx相较(通倘,如果)实词通释1.率: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2.以: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3.xx:xx失强援,不能独完(因为)4.固:固不在战矣(原本)5.举:举以予人(拿)6.然则: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如此,那么)7.判: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确定,断定)8.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9.得:此言得之(对)10.迁:终继xx迁灭(改变)11.与:与嬴而不助xx也(结交)12.既:xx既丧,xx不免矣(已经)13.以、为、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用,作为,招致)14.再:后秦击xx再(两次)15.洎、以:洎牧以谗诛(及,等到;因为)16.诚: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17.向使:向使xx各爱其地(假如)18.数、理: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天数,命运)19.为、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被)20.苟、从: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如果,跟随)一词多义1.非: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xx(不对)才能不及中人,非有xx、xx之贤(没)谪戍之众,非抗于xx之师也(不能)2.或:或曰:xx互丧,率赂xx(有人)xx千里者,一食或尽xx(有时)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人)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 3.得: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此得之(正确)诚不得已(办法)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必须,应该)4.相:当与xx相较(指对方)狼不敢前,眈眈相向(指对方)xx宁有种乎(xx)5.势:有如此之势而为xx人积威之所劫(气势)其势弱于xx(形势)xx,即xx之体势(态势)6.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xx又至矣(名词,军队)xx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7.暴:暴霜露(动词,曝露)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8.事:以地事xx(动词,xx)下而从xx破亡之故事(名词,旧事)9.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10.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11.向:向使xx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12.亡:xx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土地)是故燕虽xx而后亡(灭亡)追亡逐北,xx百万(逃亡)词类活用1.事:以地事xx(名作动,xx)2.义:义不赂xx(名作动,行正义)3.事、礼: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作动,侍奉;礼遇)4.日、月:日削月割(名作状,一天天地;一月月地)5.却:xx连却之(动词使动,使退却)古今异义1.其实:古义:他实际上。

《六国论》新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课内精选篇目梳理

《六国论》新高考语文文言文复习之课内精选篇目梳理

【助记导图】
1.120个实词积累、识记 (1)兵
甲骨文 “兵”是会意字,甲骨文上边是“斤”字,像古代一种斧形的武器; 下边是“廾”字,像左右双手。合起来像双手拿着兵器。表示兵器。
义项 ① 兵器 ② 战争,战事 ③ 军队
士兵 ④
⑤伤害,杀伤
⑥策略
例句 非兵不利,战不善 斯用兵之效也 而秦兵又至矣 草木皆兵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兵法·谋攻》)
义项
例句
① 忧患,祸害 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② 担忧,忧虑 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屈原列传》)
③毛病,疾病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④讨厌
(韩信)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 (《淮阴侯列传》)
【识记方法】 “患”的本义是“担心、发愁”(患,由“串”和“心” 组成,一串串的“心”,说明心事重重。自然是有发愁的事),引申出 “忧患、麻烦”。
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①其实(它的实际数量 ) ②固(本来) ③厌(同“餍”,满足 ) ④弥(更加) ⑤判(决定,确定) ⑥至于(以至,以至于) ⑦颠覆(灭亡) ⑧事(侍奉) ⑨犹(如同,好像 ) ⑩得(适宜,得当)
理解性默写 ①本文观点鲜明,论据充足,论证方法丰富多样,其中使用了比喻论证 来指出赂秦的诸侯国的国君对于祖先打下的江山毫不珍惜的句子是 “_子__孙__视__之__不__甚__惜___,_举__以__予__人__,如__弃__草__芥___”。 ②文中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了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 是“_奉__之__弥__繁__,_侵__之__愈__急__”。 ③文中“_以__地__事__秦__,_犹__抱__薪__救__火__,_薪__不__尽___,__火__不__灭__”几句引用了 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想__一__想__他__们__的__祖__辈__父__辈__,__暴__露__在__霜__露__之__中__,__披__荆___斩__棘__,__才__有__了__很__ __少__的__一__点__土__地__。__(得__分__点__:__厥__、__祖__父__、__暴__)_

《六国论》复习教案(共5篇)[修改版]

《六国论》复习教案(共5篇)[修改版]

第一篇:《六国论》复习教案《六国论》复习教案上课时间:10.11 总课时:36-37课时(两课时) 复习目标:1、能写出“暴、当、厌、无”四个通假字的用法和意义2、能写出“其实、祖父、至于、智力、故事、再”等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意义3、能写出“兵、暴、事、犹”等词在句中的不同意思4、能写出“日、下、完、义、终”等词的活用情况和意义;5、能辨析“而、以、为、之”等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6、能准确翻译课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式。

教学过程:一、学生自读、齐读课文,熟悉回顾课文内容。

(3 分钟)二、学生做学案中文言实词练习:(6 分钟)1.通假字(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通“勿”,不要) 2.古今异义(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今义: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古义:祖辈和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义:到……结局今义:连词(4)可谓智力孤危古义:智谋和力量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古义:先例,旧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6)后秦击赵者再古义:两次今义:又,又一次(7)然后得一夕安寝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8)刺客不行古义:不去行刺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3.词类活用(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2) 名词作动词。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自取下策)/义不赂秦(坚持正义)(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4)形容词作名词。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一词多义(1)兵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1 (2)暴暴霜露(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的) (3)事以地事秦(动词,侍奉)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5)终终继五国迁灭(副词,终于)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动词,坚持到最终) (6)始始有远略(名词,起初)始速祸焉(副词,才) (7)向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8)得较秦之所得(动词,获得) 此言得之(动词,适合,得当) 然后得一夕安寝(动词,获得)三、学生上黑板板演以上内容,教师点评、集体订正。

《六国论》复习导学案含答案

《六国论》复习导学案含答案

《六国论》复习导学案一.复习要点1.作者及历史背景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

号老泉(其家有老人泉,梅尧臣曾为之作诗,故自号)。

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

教二子读书。

嘉祐间(1056)携二子轼、辙至京师(轼、辙于嘉祐二年(1057)三月仁宗殿试,同科进士及第。

轼22岁,辙19岁),翰林学士欧阳修得苏洵文二十篇,荐于宰相韩琦,授秘书省校书郎。

苏洵为文语言明畅,笔力雄健。

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俱为列入'唐宋八大家'。

其著作有《嘉祐集》。

本文选自《权书》(共政论与史论十篇,此为其八)。

战国时,秦于商鞅变法后日强,而六国由于因循守旧,政治混乱而相对衰落,在秦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只能纷纷割地求和终至灭亡。

宋朝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梁、唐、晋、汉、周)军人乱政,采用中央专制集权政策,军权、财权、人权都归中央,将帅无自主之权,这样虽杜绝了军阀拥兵作乱,但也造成了军事上衰颓。

辽(契丹(古族名,古国名)东胡人所建国家,今辽河上游一带)、西夏(党项羌(羌,古族)所建之'大夏',今宁、陕、甘西北部)侵扰,宋军败多胜少,政治外交于是更软弱,'澶(chán)渊之盟'(澶渊,古地名,今河南濮阳县西北)岁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辽向宋索地(索晋阳(今太原)、瓦桥(河北雄县)以南十县地),无奈宋又加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

西夏王李元昊上书请和,宋答应每年给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苏洵此文正是借论六国赂秦招致灭亡这一点(古人论史事不一定很全面,主要在于立论有据,言之成理。

'六国灭亡在于赂秦',此不免片面),批评宋朝贿赂辽、西夏以求苟安的不当,主张任用谋臣奇才而奋起抵御外侮。

此文文笔纵横恣肆、简劲切洽,是议论文之典范。

二、课文内容简讲1、课文共5段,可根据论证过程分为三部分。

(1)第一部分(1段引论)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并把它化为两个分论点: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

《六国论》复习课件

《六国论》复习课件

《论语》经典名句赏读 1.[原文]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 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赏析]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 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仁、礼要 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 的条件之一。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答案 (1)对比论证。文章写了几组对比。①祖辈与父辈创业艰难与子孙 轻易割地的对比:“暴霜露,斩荆棘”与“如弃草芥”。 ②诸侯土地的有限与秦国贪欲的无限的对比:“诸侯之地有限”与“暴 秦之欲无厌”。 ③诸侯贿赂频繁与秦国侵略更厉害的对比:“奉之弥繁”与“侵之愈 急”。通过以上几组对比,说明了诸侯割地的情形和后果,得出了“至 于颠覆,理固宜然”的结论,从而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赂秦 而力亏,破灭之道也”这一分论点。
三、文学常识 论
论,是古代常用的一种文体,分为两种: (1)政论:主要用于发表作者对于时政的见解和主张。 (2)史论:通过评价历史,总结历史教训,为当时统治者提供治国 借鉴。《六国论》就属于史论。
品读研析
下面是本文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回答图后问题。
2.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六国论》在论证过程中采用了哪些论证 方法。
(2)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引用古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火不灭”,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比喻使语言非常 形象、贴切,充分表现出“赂秦”的弊病之大,使论证深入浅出,明白 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3)假设论证。“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运用假设论证的方 法,提出与上文所论史实相反的情况以及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虽为假 设,但又不下断语,表现了文章论述语言的准确性、分寸感,恰到好处。 (4)类比论证。“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 矣。”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把北宋比为六国,借古论今,透露出写这 篇史论的本意,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加深和补充。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重视团结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03
呼吁人们重视团结与合作的重要性,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共同
发展。
跨文化对比:东西方战略思维差异
东方战略思维特点
注重整体性和长期性,强调“和为贵”和“中庸之道”,注重谋 略和智慧。
西方战略思维特点
注重分析性和短期性,强调竞争和实力,注重科技和创新。
东西方战略思维融合
探讨如何将东西方战略思维的优点结合起来,形成更加全面和有 效的战略思维方式。
《六国论》复习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2-31
目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章结构与内容梳理 • 重点词句解析与赏析 • 主题思想探讨与价值观引导 • 知识拓展与延伸阅读建议 • 互动环节与课堂小结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时代背景:战国时期形势分析
战国七雄并立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并立,相 互争霸。
风格特点
语言简练明快,逻辑严密清晰;同 时,作者以史为鉴,借古讽今,表 现出强烈的现实关怀和深刻的历史 洞察力。
03
重点词句解析与赏析
典型句式、修辞手法举例分析
并列句式
文章中大量使用并列句式,如“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通过并列事实,强调齐 国的灭亡与其他五国有共同之处

反问句式
提问与回答
针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进 行回答和解析,帮助学生 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 容。
教师总结本次课程内容要点
回顾课文
《六国论》的背景、作者、主题、论点、论据等 。
重点讲解
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 加深理解。
知识点梳理
对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归纳,方便学生记 忆和复习。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六国论》复习课件

2025届高考一轮复习:《六国论》复习课件

齐:与嬴而不助五国 燕:荆轲刺秦王 赵:诛杀良将
第四段总结历史教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 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把问题的分析由表层 过渡到里层。 第五段得出结论讽谏北宋王朝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第二部分(2、3):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第一层:论述“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二层:论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 第三部分(4、5):作出结论。 第一层:总结历史教训。 第二层:讽谏北宋王朝。
6.《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7.“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 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个字,说明了燕灭亡 的原因。
8.朝代更迭,兴亡有因,可为后世之鉴。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六国灭 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是为了借古讽今,对作者所处朝代的帝王进行 规劝;
都采用了逐层推进的形式;
都是整散结合,运用了对比、比喻、想象、对 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1.苏洵在《六国论》中说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齐心 协力西进对抗秦国,这样可能会让对方食不下咽。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 《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六国论》中,苏洵感慨道,六国若能用赂秦之地“_____________”, 用事秦之心“_____________”,合力抗秦,则秦国也会担心地吃饭也难以 下咽。 4.《六国论》中表现各国先人开疆辟土之艰难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洵在《六国论》里总结六国败亡教训,警告统治者“______________”, 又借古讽今,劝诫当朝统治者,莫要以大宋天下“______________”。

《六国论》高考语文复习课件

《六国论》高考语文复习课件

16.《六国论》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通假字。

例句本字及意义①暴.霜露②暴秦之欲无厌.答案:①同“曝”,暴露 ②同“餍”,满足例句古义今义①思厥先祖.父.父亲的父亲②可谓智.力.孤危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③其. 实 .百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④至.于 .颠覆动词,表示达到某种程度;介词,表示另提一事⑤刺客不.行.不可以,不被允许⑥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 事.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有吸引力,能感染人;文艺作品中用来体现主题的情节答案:①泛指祖辈、父辈 ②智慧和力量 ③它的实际数量 ④以至,以至于 ⑤不去行刺 ⑥旧事词语例句意义或用法(1)兵①非兵.不利,战不善②斯用兵.之效也③而秦兵.又至矣④草木皆兵.词语例句意义或用法(2)得①此言得.之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③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④吾得.兄事之(《鸿门宴》)⑤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⑥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谏太宗十思疏》)⑦洋洋自得.(3)犹①犹.抱薪救火②良将犹在答案:(1)①名词,兵器 ②名词,战争、战事 ③名词,军队 ④名词,士兵 (2)①形容词,对、正确 ②动词,取得、得到 ③动词,能够 ④副词,应该 ⑤动词,同“德”,感恩 ⑥动词,实现 ⑦形容词,得意、满足 (3)①动词,如同、好像 ②副词,还、仍然 ③连词,尚且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①义.不赂秦②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③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④不能独完.⑤始速.祸焉⑥李牧连却.之答案:①名词作动词,坚持正义 ②名词作动词,礼待 ③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④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⑤形容词作动词,招致 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句子。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略秦。

《六国论》名句复习

《六国论》名句复习

《六国论》及《阿房宫赋》的复习一、情景式名句默写1、《六国论》作者用,两句对自己的观点“弊在赂秦”进行解释.2、《六国论》中作者用于表达对当朝统治者劝谏的三句,,。

3、《六国论》中的“, , ,”四句,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阐明六国破灭的原因,“赂"字总领全文。

4、《六国论》中的“,,, "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5、《六国论》中讽刺六国的后代只顾眼前的暂时利益,轻易地把先辈辛勤开辟的国土割让给秦国的句子是: , , , ,,。

6、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所吓到的句子是:。

7、《六国论》中作者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 , ".8、《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

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9、《阿房宫赋》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

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 ;,。

10、《阿房宫赋》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的语句是: ,.11、《阿房宫赋》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 ,, , 。

12、《阿房宫赋》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抨击的语句是:, ;,。

13、《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14、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 ;,。

15、杜牧在文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

高中语文《六国论-复习》课件

高中语文《六国论-复习》课件



秦以攻取之外, 小则获邑,大则 得城。较秦之所 得,与战胜而得 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 战败而亡者,其 实亦百倍。则秦 之所大欲,诸侯 之所大患,固不 在战矣。
秦国凭借攻战获得土地以外 (接受诸侯的贿赂),(不打 仗)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 获得城市。把秦国受贿赂得到 的土地,与战胜得到的土地比 较,它实际多到百倍。把六国 诸侯(贿赂秦国)丧失的土地, 与战败丧失的土地比较,它实 际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欲 望最大的,就是六国诸侯祸患 最大的,(这样,)本来就不 通过战争来决定(胜负)。
“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个举人正准备高兴地吃采喝酒,苏轼开口 了:“各位,该我行酒令了!”他说出了六个字,不紧不慢地把六 盘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后笑眯眯地说:“诸位兄台,请!”
请大家想一想:苏轼行了个什么酒令?( 嬴政并吞六国 ) [战国七雄]— (秦 -楚- 燕- 韩- 赵- 魏- 齐)
• 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 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二.解题
1 . 六国
2. [故事]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二十岁,到京 师卞梁(开封)去考进士。在京师等考期间,有几个自负的举人看 苏轼年轻,瞧不起他,有意戏弄苏轼。六个举人备了六个下酒菜, 延请素轼喝酒,苏轼欣然前往。
古:灭亡。
今: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 推翻合法政府。
祖父 古:祖辈,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本段最好可 分几层?论证的是什么?
小邑
大城
得百倍 失百倍 数量上
对 大欲
大患
赂 秦
得难
献易


有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国论》复习
班级:姓名:学号:
名句默写
1. 苏洵《六国论》评论六国败亡的历史,提出“六国破灭,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的精辟论点,其中描写祖辈创业艰难的句子是“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
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说明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_____ ______”,说明燕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尾指出“苟以天下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告
诫北宋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的主旨。

2.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杜牧《阿房宫赋》“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悲
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_________ _____”,用
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3.古人写文章爱引用前人话语作为论据,如韩愈《师说》中“孔子曰:‘三人行,_____ _____”,苏洵《六国论》中“古人云:‘以地事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如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呜呼!____ _____,非秦也;__ ______,非天下也”,宋代苏洵的《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
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5.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寄寓了作者对所叙对象充满情感的句子,如《六国论》中“以事秦之
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苏洵对六国以地事秦的遗憾之情;《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映了辛弃
疾对英雄刘裕的无限景仰。

6.苏洵在《六国论》中借助“_______ ___,_______ ___”,敏锐地指出了对抗秦国的办法,此举会让对方寝食难安。

7.古代诗文中有许多今昔对比而感慨横生的名句,如苏洵《六国论》“苟以天下之大,
下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
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个字。

10.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
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

”因此,杜牧在《阿房宫》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
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 ___ ,______ _ ___,_____ __ __。

12.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武力抗秦坚持到底的句子是_______ ___ ,______ _ ___,_____ __ __。

解释句中重要词语与特殊句式,然后翻译句子。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