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以高中教材中的一篇古典诗词为例《雨霖铃》
从“教”与“学”反思古典诗歌教学--以《雨霖铃》为例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古典诗歌 《 雨霖铃》
文献标识码 : A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 中, 由于种种 限制 , 诗歌的教学与诗歌本身
中图分类号: G6 3 3 . 3 1 对教师“ 想教什 么” 的反思
通 过 那 么 多 的 教案 总结 , 不难 发 现 , 教师 对 于 雨 霖 铃 的教 的韵 味 之 间有 着 很 大 的 落 差 。欣 赏 诗 歌 过 分 纠 缠 于 词 句 及 构 学 内容基 本 上 还 是按 照课 程 目标 的“ 知识 与 技 能 、 过程 与 方法 、 思 ,反而会破坏诗歌本身的整 体美 。如果我们欣赏时把注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 的 三 维 目标 展 开下 面 几 点 的 。但 是 这 么 多 力集 中在个别字词或技法上 ,就会破坏这种整体 的美感 。特
配 乐 诵 读 全 词 、品悟 和情 感升 华 。从 教 师 在 教 学 实 践 中呈 现 个 就 是 关 于 诗 的 教 学 设计 缺 乏 诗 味 和 艺 术 性 。由于 种 种 限
的种种材料和传递的信 息看 , 教学 内容主要分为 以下几点: ( 1 ) 教师指导学生 的诵读 , 落脚 点在于逐字 的品味全词 。
过教学课例 的统计 ,教师像讲文言文那样对诗歌作逐字逐句 在诗歌教学 中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 笔者认 为诗歌教学最重点 的解释 占了绝大部分,有 些直接将诗歌变为一篇散文让学生 的是通过意境让学生体验作者的感情起伏变化 ,并通过抓住 读翻译后 的散 文。笔者认为这样会破 坏了诗歌的意境之美 , 情感变化 的点与作者进 行心 灵的交流 ,让学生在期待 中迎来 如此 , 便 是一 堂成功 的诗歌鉴赏课 。 以 致于把诗歌中丰富细腻的情感和灵性变成了一堆枯燥无味、 下一节课堂的到来 , 死记硬背的符号, 语言的美感、 情感的激荡、 精神的愉悦、 思想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共3篇《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1《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一、课程背景《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代表作,是一篇较长的绝句诗。
此诗是柳永的自嘲和抒发爱情不遂之情的产物。
学习此诗,不仅能加深对唐诗的理解和欣赏,还能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二、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特点;2.理解《雨霖铃》诗歌的真正含义和转折点;3.感悟《雨霖铃》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古人情感世界。
三、教学内容1.柳永的生平背景和诗歌创作的特点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了解柳永的生平背景,如他的身世、性格和生活经历等。
同时,配以柳永诗歌的赏析,让学生了解柳永的诗歌创作特点和流派,如他的小调词和绝句诗等。
2.《雨霖铃》诗歌的真正含义和转折点学习《雨霖铃》时,教师可以逐句逐句地解读诗歌的含义。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柳永用“雨霖”来形容铃声?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柳永的抒发的情感有哪些?重点解读转折点:“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到“乱乱翻翻,总总这这,道道涟涟”这一段,柳永用“乱乱翻翻”和“总总这这”来交替并列,和之前冷清凄惨的语调形成鲜明的对比。
讲解这一转折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转折,体会到人生的波澜,从而感悟到生命的真谛。
3.感悟《雨霖铃》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古人情感世界学生在了解了柳永的生平背景和《雨霖铃》的诗歌含义后,可以通过诗歌朗诵、情感表演和心得分享等方式感悟诗歌的内涵和柳永抒发的情感。
通过此过程,不仅能感悟到古人的情感世界,还能加深对人生的思考和反思,从而增强自我认知和生命意义的探究。
四、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方法,通过提问、讨论、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从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
2.情感表演法在课堂上,老师可以运用情感表演法,让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中提取情感原料,表达出对《雨霖铃》诗歌的感悟和理解,从而增强学生的情感素养和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必背古诗词《雨霖铃》的原文、译文、注释和赏析
【导语】古诗词是语⽂课程⾥最重要的考试题⽬,同学们要重视起来,以下是⽆忧考整理的⾼⼆语⽂必背古诗词《⾬霖铃》的原⽂、译⽂、注释和赏析,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初歇。
都门帐饮⽆绪,留恋处,兰⾈催发。
执⼿相看泪眼,竟⽆语凝噎。
念去去,千⾥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
此去经年,应是良⾠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说? 译⽂ 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急促,⾯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阵急⾬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已催着出发。
握着⼿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相对,千⾔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这⼀程⼜⼀程,千⾥迢迢,⼀⽚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望⽆边。
⾃古以来多情的⼈最伤⼼的是离别,更何况⼜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了。
这⼀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不在⼀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能和谁⼀同欣赏呢? 注释 ①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修建⼀座长亭供⾏⼈休息,⼜称“⼗⾥长亭”。
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送别的地⽅。
②凄切:凄凉急促。
③骤⾬:急猛的阵⾬。
④都门:国都之门。
这⾥代指北宋的⾸都汴京(今河南开封)。
⑤帐饮:在郊外设帐饯⾏。
⑥⽆绪:没有情绪。
⑦兰⾈:古代传说鲁班曾刻⽊兰树为⾈(南朝梁任昉《述异记》。
这⾥⽤做对船的美称。
⑧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
⑨去去:重复“去”字,表⽰⾏程遥远。
⑩暮霭:傍晚的云雾。
沈沈:即“沉沉”,深厚的样⼦。
楚天:指南⽅楚地的天空。
暮霭沈沈(沉沉)楚天阔:傍晚的云雾笼罩着南天,深厚⼴阔,不知尽头。
今宵:今夜。
经年:年复⼀年。
纵:即使。
风情:情意。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
柳永《雨霖铃》说课稿柳永《雨霖铃》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柳永词两首》。
我准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谈本课教学。
一、教材分析《柳永词两首》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主要涉及宋词,而柳永在宋代词人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是宋代第一位专力写词的文人,他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的词人,他是婉约词派的创始人。
所以教材把他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也是高中课本宋词的第一课,凸显了其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的能力。
《望海潮》和《雨霖铃》是柳永的代表作品,建议在教授时把《雨霖铃》放在第一课时,因为学生有先入为主的思维,而这首词更能体现词人的婉约风格,还有,《雨霖铃》这首词感情细腻,可分析的内容较多,理解了这首词,对于《望海潮》的分析就变得简单而且水到渠成了。
今天我就重点说说《雨霖铃》这首词。
二、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对宋词的接触较少,通过对初中阶段诗歌的学习,已经能感受其中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准备用诵读、讲解、合作探究等方法相结合。
四、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在诵读中体会《雨霖铃》的凄清意境和思想情感;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词画结合,把握词的内容和写作思路;2、点拨引导学生初步掌握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深入探究,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感受词的魅力,感受古人离别时幽怨伤感之情,伤离别,重真情。
五、教学重难点:1、在朗读中品味意境;2、引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与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六、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播放来自网络的一段视频《雨铃霖》。
高中诗词鉴赏课堂教学——以《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例
为伊 消得 人 憔悴 。
句 中“ 切” 字 为韵 脚 , 因此必 须 重读 , 且 拉 长尾 音 , 读
采用这样 的方式 , 不仅能够让学生 回顾 已学过 的 知识, 更重要的是能够活跃课堂氛围, 进而激发学生的
学 习 兴趣 。
出词人 内心 的凄 凉之感 。 节奏 、 语 速 等应 尽量 慢 下 来 。 “ 念 去去 ” 为领起 字 , 读 时也应为 重音 , 读 出沉重感 。 “ 今 宵酒 醒何 处 ? 杨柳 岸 晓风 残月 ” 作 为 经典 词 句 , “ 何处”
( 一) 温故知新, 活跃课堂气氛 “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经
常会 采用温 故知新 的方式来 引入 新课 。 这 种方式能够让 学生 深入理 解 旧知识 , 进而 顺理 成章地接 受新知识 的教 授。 ( 俪 霖铃 ・ 寒蝉 凄切 选 自人教版 高 中语 文课 本必修 四第 二单元 。 对于 古诗词知识 的积累与运 用是教师重 点
他在 当时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 己缠绵悱恻 、 凄婉动人的离别之景。这就基本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
调: 悲凉 、 哀怨。
二、 读之 妙用, 深刻理解
( 一) 朗诵之 妙 教 师 应该 重 视 朗诵 在 古 诗 词 鉴 赏 课 堂 中的 重 要 性。 一 位优 秀 的语文教 师 , 总是能 够 明了“ 书读 百遍 , 其 义 自见 ” 的道理 , 善于 通过 引导学 生反复 朗诵 来使他 们
晚, 骤 雨初 歇 ” 仅用 短 短 的 l 2个 字 便 向读 者 点 明 了词
残月、 伊人 , 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凄美之景。 “ 今宵酒醒何 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 ” 词人解酒 消愁却只能换来愁更
【高三作文】鹤冲天.雨霖铃
【高三作文】鹤冲天.雨霖铃“鹤冲天.雨霖铃”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由于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主题,广为流传。
本文将从诗歌的意境,艺术特色和写作手法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鹤冲天.雨霖铃”这首诗的意境给人一种飘逸悠远之感。
诗中借用“鹤”和“雨”两个形象,烘托出了寒意袭人的秋天。
而“冲天”、“霖铃”的描写,更给人一种往高处冲的自由意境。
整首诗给人一种急迫的感觉,似乎把人们的思绪推到了天上,给人以空灵轻盈之感。
诗歌的意境无疑与其艺术特色密不可分。
整首诗采用了“景中有人”和“人中有景”的手法,将人与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无论是描写鹤飞向天空,还是用宏大的意境描写雨落霖铃,都给人一种宇宙浩瀚的感觉。
诗歌通过对雨霖铃的描绘,非常成功地表达了人们对于空灵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运用了排比和对仗的手法,使诗的节奏感十分强烈,给人以一种律动感和节奏感。
这使得整首诗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艺术特色而脍炙人口。
诗歌的写作手法也是引人注目的地方。
诗人运用了押韵和对仗的手法,使诗歌更加和谐。
诗人用“湖光秋月两相和”来描绘秋天的氛围,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与人之间的交融来表达主题。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使诗中的意象更加鲜明。
比如将鹤冲天与雨霖铃相对照,既暗示了对于自由的追求,也表达了对于生活的坚持和执着。
通过对“鹤冲天.雨霖铃”这首诗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到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善于运用意境、艺术特色和写作手法。
整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描写手法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审美体验。
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鹤冲天和雨霖铃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由和追求的渴望,同时也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这首诗不仅给读者带来了欣赏之乐,也给我们带来了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
《雨霖铃》说课稿(5篇)
《雨霖铃》说课稿(5篇)《雨霖铃》是宋代柳永的名篇,雨霖铃说课稿怎么写?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作者勤劳的小编帮家人们找到的《雨霖铃》说课稿【较新5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雨霖铃》说课稿篇一一、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IV第二单元7首宋词中的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更是宋词婉约派的名篇。
本词无论在文学史中还是在教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该词上片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全词通过虚实相济、融情入景的手法集中反映了词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学习本词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通过把握诗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来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目标】根据本文感情细腻,情景相融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心理特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感情和意境,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⑴过程与方法目标:合作学习进行探究,通过美读、美赏、美说,品味局部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⑴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浓浓的别离之情,体会短暂与永恒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诗词,对于诗词鉴赏的方法和诗词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了解本文融情于景的手法并不难,重点就在于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
而品赏这首宋词的真挚感情和凄凉的意境,相对困难在于了解本词中典型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方法教学本身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据此采取以下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诗词鉴赏历来是学生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但在之前的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并且对诗词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已经基本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雨霖铃》诗词赏析
《雨霖铃》诗词赏析《雨霖铃》是一首抒发离别之苦的词,其作者是北宋时期的柳永。
该词通过描述与情人的离别,展现了一种深沉、哀婉的情感。
以下是对这首词的赏析:词的上阕首先通过描绘秋景来渲染离别的氛围。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词人以凄凉的自然景象作为背景,为接下来的离别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
接下来的"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三句,词人将目光转向离别的一幕,用简练的笔墨将矛盾和挣扎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下阕中,词人进一步深入到离别的情感中。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三句,词人借用古人的情感,表达出离别的痛苦,并且强调了秋天这一特定季节对离别的渲染。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则是对离别后情状的一种假设和猜想,展现出深深的留恋和不舍。
这首词的美在于它以朴素、自然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描绘出了人类普遍的情感——离别之苦。
柳永通过对秋天、长亭、骤雨、兰舟等典型景象的描绘,以及对情人之间留恋和挣扎的细腻刻画,成功地展现了人类情感中深沉的一面。
整首词的结构严谨,意境深远,使读者在感受离别之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的艺术功力。
此外,这首词对后来的诗词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柳永在词中的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被后来的许多诗人所借鉴。
比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欲寄采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就有着与《雨霖铃》相似的情感表达。
总的来说,《雨霖铃》是一首充满情感、意境深远的词。
它不仅展示了柳永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展现了他深沉、真挚的情感世界。
这首词的赏析是一个充满感性和理性的过程,让人在理解和欣赏这首词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一篇山水词,这篇词通过对雨霖铃声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沉沦、流离失所的忧伤与深情。
这篇词语言简洁,寓意深刻,是一篇经典的唐词代表之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授《雨霖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唐诗的了解和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文献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雨霖铃》背景、名家评价和主题内容。
2. 学习《雨霖铃》词的形式和语言特点,掌握词的基本结构和辞藻。
3. 通过分析词的语言、情感和意境,深入理解柳永的创作思想和精神面貌。
4.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鉴赏古典文学的习惯,开拓文学视野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介绍《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和评价。
针对学生对唐代文学的陌生和不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彩色图片、小故事、名句摘抄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社会风貌、文学思潮。
2. 介绍《雨霖铃》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
通过分析词牌的构成和发展、词牌的音节和格律、词的修辞和表现等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特色。
3. 逐段分析《雨霖铃》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一段段分析词的情感转折、意境反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唱、背、解释、写作等方式,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4. 阅读如何应该鉴赏《雨霖铃》的文学价值。
通过探究词的意义、文学价值、出版影响等多方面,帮助学生明白《雨铃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份杰出的艺术精品5. 进行文献研究和创新写作。
通过学习《雨霖铃》的研究方法和细节、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在创新写作上启发学生跨越历史的限制,将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
三、教学策略1. 交互式课堂互动。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小组合作、PPT汇报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雨霖铃高中语文课文原文
雨霖铃高中语文课文原文
《雨霖铃》是我国鲁迅先生的诗歌名作,它深深地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也被许多教师在
语文课上教授。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梦的力量,尤其是爱的梦想,可以超越时空,消融一切
困难与阻碍,让人们铭记了梦想的力量。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雨霖铃动时,感慨一别离”是诗歌开篇的歌谣,这是男主人公
在遥远的塘边漂泊时看到穿过人头上时,下起小雨,铃儿也着节奏地作响。
他引着这小雨
带来的离别之情,在心底把昔日美好的爱情深深记住,“发丝半留-恨”。
诗歌接着叙述云轻雾漫的山川桃花林,细霭凝伫的清秋夜,“又陇头马嘶,又见沙头船”,
那种幻想情色之外,真切反映出心底暗淡的痛楚,他回想起他相爱的女子留给他的爱的话语,“今夜月明人尽望,相思空断肠。
”
最后,他将这一切都牢牢记在心中,而昔日的别离反而把无限的思念更加深刻,“未久思量,空艰佳节又一年;山色空蒙雨亦晴,莫待无言起舞蹈。
”面对离别,他还是期待团聚,期待爱情的晨曦,用自己充满希望的视野拨开年、时空带给他们的阻隔,这恰恰是一首爱
情之歌,也是唱诉梦想的力量的歌。
思维穿梭了时空,这首《雨霖铃》中的多场景反映出的爱情是深深的,也让这份爱情变得
更加令人动容。
从诗歌中,可以看出,梦想的力量可以立竿见影地改变乏味和空虚,在梦
想中,时间和空间并不能阻挡爱情,特别是一方爱的那么深,可以让爱情长存不灭,让彼
此有期盼,有靠近的距离和力量。
《雨霖铃》的情意深深印在读者的心中,把爱的力量暗涌在读者的心里,愿这份爱不断发扬,行于海内外,直到永远。
高中语文文言文柳永《雨霖铃》原文和译文(含赏析)(最新整理)
柳永《雨霖铃》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译文: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住。
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就纵然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赏析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是一个浪漫词人,一个江湖词人,也是一个与词共着生命的专业词人。
他一生混迹于乐工歌妓间,这些人都跟当时主要供歌唱的词有着血缘关系,这种生活决定了他以毕生精力来写词。
郑振铎先生生说他“除词外没有著作,除词外没有爱好,除词外没有学问"(《中国插图本文学史》)。
这虽然说得有些绝对,但确能概括初他作为一个专注于词的创作的词人的基本特点.柳永的词大都是在“偎红倚翠”生活中“浅斟低唱”的产物。
前人说他“工于羁旅行役"(《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这是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上不同于前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他离乡背井,长期浪迹江湖,体尝到了生活中的种种苦况;又因此常常不得不与所恋的人离别,故所作多怨苦凄悲之辞。
雨霖铃高中语文必修几
雨霖铃高中语文必修几
《雨霖铃》这篇课文是高中语文的必修课之一,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一、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
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
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和高一阶段已接触过一些诗词,对李清照等婉约派词人有所了解,并有浓厚的兴趣,渴求有关的文学知识,但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尚为欠缺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资源与策略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讨论—鉴赏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想象意境法、拓展法等。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会合理、充分使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式、探究式学习,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古典诗歌传统意象在作品中传情达意的效果。
2、教学难点:
(1)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
(2)体会理解的基础上背诵《雨霖铃》。
《雨霖铃》教案 (语文版高一上册)共3篇
《雨霖铃》教案 (语文版高一上册)共3篇《雨霖铃》教案 (语文版高一上册)1《雨霖铃》教案(语文版高一上册)引言《雨霖铃》是唐代大诗人柳宗元所作的一首七绝,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
它通过描绘秋夜时雨声落在芭蕉叶上发出的“铃铃”声,抒发了诗人对思乡之情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之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雨霖铃》这首诗歌。
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宗元和他的代表作品;2.了解七绝的特点和韵律;3.理解和分析《雨霖铃》的意境和表现手法;4.通过诗歌学习扩大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了解柳宗元和他的代表作品讲解柳宗元的生平、文学性格和代表作品。
2.了解七绝的特点和韵律讲解七绝的诗歌形式、节奏和韵脚等基本要素,领会七绝诗歌表现方式和特点。
3.理解和分析《雨霖铃》的意境和表现手法讲解诗歌的字词、句式、声韵、形象等方面,比较《雨霖铃》和其他诗人对雨的描写,探索诗歌的情感、语言和艺术特点。
4.通过诗歌学习扩大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从诗歌中学习优美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丰富的词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1.理解和分析《雨霖铃》的意境和表现手法2.通过诗歌学习扩大词汇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三、教学难点1.理解和分析《雨霖铃》的意境和表现手法2.准确把握柳宗元的文学性格和艺术特点。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和解读,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描写。
2.分组讨论法分小组,各自讨论《雨霖铃》的情感表现、表现手法及诗歌结构,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创设情境法结合相关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创设丰富多彩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学流程(一)导入1.教师带领学生听赏音乐并设问:你们听的这首音乐让你们想到了什么?这首音乐给你们带来的是什么样的情感和感受?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入今天的学习内容:“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伟大的诗歌《雨霖铃》,它和这首美妙的音乐一样,能够让我们感受到秋夜里的清凉和幽静。
雨霖铃鉴赏诗词
雨霖铃鉴赏诗词
《雨霖铃》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作的一篇短文,其中蕴含许多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篇具有很高价值的文学作品。
以下是一首名为“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诗词,其中也涵盖了《雨霖铃》的主题和意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诗词通过寒蝉的鸣叫、对长亭晚望、骤雨初歇等细节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孤独和思念之情。
其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一句,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以及对时节流转的感慨和无奈。
而“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则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助,对于现实的无奈和无所适从。
这首诗词对于《雨霖铃》的鉴赏具有一定价值,抒发了作者无意中表现的主题和意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悲欢离合的深刻体悟和感慨。
高中语文说课稿《雨霖铃》
高中语文说课稿《雨霖铃》一、教材分析《雨霖铃》是婉约词的代表作之一这是一首别离词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特别清楚:分离别之前、离别之时、离别之后层层深入离情别绪淋漓尽致令人叹为观止这首词具有较高的鉴赏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二、学情分析作为高一年级的学生对宋词知识已经有所接触已经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鉴赏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三、学习目标1.知识和技能感知作品内容体会词中凄清的意境和哀伤的离愁2.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意象来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伤离别的愁绪培养学生健康、敏锐的审美情趣(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四、学习重点和难点感受词人在词中流露出的浓浓离别之愁;领会全词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了突破学习重难点我将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来实现从而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五、说教法与学法新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①诵读讨论法②提问点拨法③自主探究法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课文营造氛围播放《送别》歌曲将学生带到一种悲凉的氛围之中我设计的导入语: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宋词婉约派代表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伤离别”的?(二)读听结合整体感知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然后听配乐示范朗诵再让学生尝试配乐朗读在读和听的过程当中我会给学生设置如下问题:找出所描写的景物及分析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听)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层层深入地诵读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词的情感基调带着问题读和听强化读和听的目的性(三)具体赏析揣摩名句在这一环节中我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分析这些景物(意象)所抒发的感情是如何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这一问题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体会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漫的浓浓的离愁从而对情景交融这一手法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这就初步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这两句词的典型景物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设计意图:情景交融这一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法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找意象、分析意象特征和所包含的情感、赏析名句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这种表现手法体会诗歌意境更深刻地体悟到宋词婉约之美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并教给学生以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此外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并各抒己见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使自己的赏析活动更活跃更丰富更能体现出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独特个性(四)背诵(在完成课文分析的基础上我将组织学生背诵)设计意图:古语道:“腹有诗书语自华”背诵一定数量的优秀作品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是大有裨益的这一环节的设置就提高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实现当堂任务当堂完成(五)课堂练习拓展延伸(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应是“授之以渔”并让学生及时有效地学以致用——为强化学生对赏析情景交融的方法的掌握因此我就设置一道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读李华的《春行即兴》赏析这首诗的情景交融)七、说板书(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形成以下的板书这个板书可以帮助学生更完整的理解课文)上阙:冷清秋之景离情别绪归期渺茫下阙:伤离别之情前途黯淡命运难测八、课后作业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一个务实的语文老师应该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外大量的历练来达到“不需要教”的目的这节课我布置课外作业:请任选一角度对《雨霖铃》进行赏析写出自己的独特见解200字左右。
雨霖铃诗歌解读
雨霖铃诗歌解读
《雨霖铃》是中国古代文人极具影响力的一首诗歌。
它由唐代
文学家柳宗元创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而闻名于世。
这首诗以抒发作者内心情感为主题,通过描绘雨中的铃声,表
达了作者对逝去的爱情的思念之情。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意象,使诗词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倚遣千行泪,各随风与雨”,通过借
喻雨滴与眼泪的相似之处,来表达作者心中的伤痛和离别之苦。
此外,诗中还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作者在描绘雨声的同时,也揭示了雨滴触碰大地的声音对他的启示。
他认为雨露滋润大地,使万物生机盎然,正如人们在困境中遭受磨难,也能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这种对自然与人生的类比,展示了
作者批判观察力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总体而言,《雨霖铃》是一首充满哲理意味、表达了诗人深情
和对人生的思考的优秀诗作。
它通过诗人细腻的观察和独特的表达
方式,传达了深沉的情感和对生命的独特见解。
另外文章中提到不引用不可查证内容,根据规则,我无法在此引用文化解释来支持上述观点。
可是《雨霖铃》的出现和影响广泛证明了其在诗歌史上的重要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以高中教材中的一篇古典诗词为例,从三个层次予以鉴赏。
陈建森教授总结出中国诗词鉴赏有三个层次:细读、欣赏、言赏,即言、象、意。
诗词都是通过语言作为媒介来创作的,因而,诗词鉴赏首先就要从字词句章入手,准确地理解它们在诗词中的意义和作用;第二个层次就要欣赏了,即从诗词中出现的意象出发,借助修辞格或修辞手法,分析意象的组合关系及其所寄托的意义;尽管是分析意义,但是我们鉴赏的目的仍然没有达到,于是要进入第三个层次,言赏。
言赏,就是要纵观作品的整体,把握诗词的意境和文化意蕴。
下面我们就以中学语文课文: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为例,从这三个层次入手进行赏析。
作为一个“除了词外没有著作,除了词外没有爱好,除了词外没有学问”的痴词作家,柳永在其代表作《雨霖铃》里借助典型的物象,营造了一个凄美的意境。
在这个意境里,作者不仅描绘出了恋人彼此间的思念,再现了分别时的悲怆,而且他还把词作主人公对生活的无奈以及离别时那抹谈谈的哀愁展现得淋漓尽致。
真可谓《雨霖铃》里情几多,众人从古评到今。
一、细读:从这首诗的字词章句入手进行鉴赏。
《雨霖铃》又写作《雨淋铃》,据说这个曲目是由唐玄宗所创。
当初,唐玄宗听到雨中铃声响起,想到了自己心爱的妃子——杨贵妃,故作此曲以示怀念自己与贵妃间那凄美的爱情,所以本曲自诞生之初就充满了哀伤之情。
后来当柳永因仕途受挫,被迫离开京都,在与恋人分别的之时,有感而发,填写了下边这首著名的词作: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表现的核心情感就是那份永恒的思念。
为了表达因分别而产生的思念,作者不仅深情地叙述了内心的独白,而且还描绘了兰舟催发、无语凝噎的送别场面,特别是那词作后边那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的无奈,都使因分别而产生的思念具有了永恒且感人的特点。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既可以看作是作者的独自,又可以看作是恋人分别时的一种无奈,然而,无论是独白还是无奈,其核心成份都是那种恋人彼此间的刻骨铭心的思念。
特别是这句独自配合“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环境描写,使其与李清照那句“只恐双溪舴艋舟。
载不动、许多愁。
”有异曲同工之妙,把那种无形的情感物化成了一个个具体的事物。
为了表达心中的思念,作者在留恋处,当兰舟催发时。
通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场面描写,加深了对这种情感的表达。
此情此景,此时此刻,还有哪个读者从中体会不到那浓浓的思念呢?李煜心中的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而柳永心中的思念则时而像那缥缈的“烟波”,升腾飘荡于千里;时而像那沉沉的“暮霭”存在于辽阔的天空;后一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既是对分别后的一种设想,也是对分别时思念的一种转述,一种无奈。
特别当知晓此去经年,当知晓良辰好景虚设时,面对千种风情,想到分别后无人可以说起的无奈,怎么能说这种情感不是一种因为分别而产生的思念?
二、欣赏:从这首诗的意象入手进行鉴赏,分析它所寄托的意义。
分别时的思念本不应该达到悲怆的程度。
然而,此次分别既有作者仕途受挫而远离京都的被迫,又有暗含与恋人不知何时的相逢的苦楚,因而,这种思念也就必然会达到悲怆的程度。
在词作中,为了表现自己心中的悲怆,作者选择了以下诸多的意象作为载体。
首先,“寒蝉凄切”表现着一种悲怆。
“骤雨初歇”本无可厚非,“长亭日暮”也属自然,然而,在“寒蝉凄切”的配合下,它就不免使读者的心中产生一种悲怆的情感了。
试想一下,在一个充满寂寥的秋日,在一个日暮长亭的时候,听着蝉儿凄切的悲鸣,谁的心中能不为之而悲怆?其次,作者又在词作中引入了另外一个更加悲怆的意象,那就是“清秋节”。
逢秋而悲是众人的心态,特别是当离别与寂寥的秋天相逢,除了增添心中的悲怆,别无选择。
此时此刻,更会让我们读者记起那些诗句“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亲”、“高柳乱蝉嘶”、“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
无论是你记起的是哪一句,都会使你在分别的时刻产生悲怆的心情。
再次,“杨柳岸,晓风残月”也是送别典型意象。
众所周知,古人有折柳送别的风俗。
关于这一点,在许多诗句中也有所体现,如“伤心路边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再如“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在汉语里,“柳”与“留”同音,当杨柳岸配以“晓风”和“残月”的时候,就使这分别的思念不断地凝华、不断地升级而演变成读者心中的那股悲怆。
虽然苏轼在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过这样的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作为一个普通的读者,在晓风之中,面对地上的杨柳岸。
面对天上的“残月”,怎能不产生悲怆的情怀?
三、言赏:从这首诗的整体风格入手进行鉴赏,把握它的文化底蕴。
《雨霖铃》词作中表达的情感,不仅仅是众人心中因离别而产生的一种思念,不仅仅是因为思念而产生的一种悲怆,作者在词作中还表达出一种无奈,一种面对现实生活而无所适从的无奈。
首先,在词作中,作者的第一重无奈体现在“帐饮无绪”和“兰舟催发”这一句上。
在分别的时刻,主人公借酒消愁,虽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的理性思考,产生“借酒销愁愁更愁”
的感悟。
但一句无“帐饮无绪”还是把这种生活的无奈倾诉给了自己的读者;本来不应该离开,也不想离开,但在那留恋处,主人公面对兰舟的催发,还是不得不远行。
于是就产生了第二重的无奈:不得不彼此分开。
分别时,心中的千言万语无从说起。
一句“无语凝噎”又是多么地无奈啊!下一重的无奈是离别又逢清秋节。
对于离别的伤感。
江淹曾经说过一句这样的话:“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柳永不仅与江淹有同感,而且他用“清秋节”与衬托自己的离别,为了强调自己这次离别的与众不同的,他又选择一个非常能够表现自己心情的词语,即“更那堪”。
正是这几个简简单单的字,把柳永心中那与种与众不同的离别之情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无奈。
最后一重无奈就是“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句所表达的情感。
与自己的知音不得不别,在分别的时候又不知从何说起,然而这些无奈对于分别后的无奈而言,显然是微不足道的。
因为在此分别后,主人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再也找不到人儿倾诉了。
千种风情与人无人可说的境况相对比,真可谓是一种升级版无奈。
柳永在《雨霖铃》里还通过对比的手法再现了另一种情感——哀愁。
尽管这种哀愁没有分别时思念那样的浓重,尽管这种哀愁没有因思念而产生的无奈那样明显,也没有分别的悲怆那样令人伤感,但在词作的对比中,它还是或多或少地使历代读者的心中荡起了层层的涟漪。
例如,在词作中,作者利用兰舟催发与主人公不愿意离别进行了对比。
一边是主人公执手看泪眼、无语凝噎,另一边是兰舟催发。
这种愿意与不愿意之间的对比,在谈谈的哀愁中把分别的思念与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作者运用虚写“千种风情”与想像中的“更与何人说”进行对比。
这种对比的结果,不只是使读者产生淡淡的哀愁,而且,在这中淡淡的哀愁中还混入了分别的思念、离别时的悲怆和生活的无奈。
特别是另外一重对比更令人欣赏不已,那就是作者利用传统的离别物象与自己此时心情形成的对比。
总之,《雨霖铃》是一首抒情之作。
分析其中蕴含的多重情感,不仅有利于我们理解词作的主要内容,而且更有利于我们把握词作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