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骈俪化发展
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2012年1月20日出处:赋帝司马呈祥潘氏审辑作者:高校讲座【教学设想】本章不作重点要求,只作介绍,几篇美文布置学生课外阅读。
第一节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一、建安文章:1、建安文风“以气质为体”,影响及建安文章注重“气质”。
曹丕提出“诗赋欲丽”,加速了东汉以来文章渐趋骈化的进程,推动骈文臻于成熟,建安文章“气”与“丽”的结合,为后世确立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典范。
2、在建安各体文章中,曹操的教令甚具异彩,饶有通脱之风。
其《让县自明本志令》自叙身世志愿,恳切率真。
3、曹丕、曹植的书札,能随境生趣,慷慨任气,文采焕然。
曹植的表文也是情文并茂。
二、抒情小赋的繁盛:1、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面,其标志是抒情小赋的涌现,从而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
沿着东汉以来情理赋发展的方向,魏晋之际的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
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
2、王粲的代表作《登楼赋》将荆州的离异之感于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融为一体,即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论辩文的勃兴:魏晋是继春秋战国以后又一个思想高峰,各种思想交锋争辩,受谈辩风气的影响,论辩文出现高潮。
其中嵇康的辩论文最为杰出(前面已讲过)。
第二节南朝美文的衍化1、南朝文坛沿着魏晋以来文章追新逐丽的趋向继续发展,并带有阶段性的特点。
刘宋时代,抒情体物的华美文章繁盛起来,至齐梁时期,变本加厉,美文的影响力还波及北方。
2、元嘉三大家的美文创作。
3、陈寿的《三国志》,叙事议论,高简有法,质而不野。
范晔的《后汉书》合史职与文才于一体,尤其是纪传的论赞部分,对偶工稳,辞采润泽,声律协畅,显示出以骈文论史的高超水平。
史传文学的递嬗轨迹,反映了南朝美文的衍化。
4、刘勰的《文心雕龙》以“深得文理”著称,但也表现出卓尔不凡的骈文才力。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繁荣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尤其是诗歌方面的发展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
在这个时期,诗歌的创作题材多样,形式多变,诗人们以其独特的才华创作了一大批优秀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个人情感与思想,也反映了社会和时代的变迁。
本文将以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为主题,探索这一时期诗歌的演变与变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的动荡和社会的变革,诗歌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在前期的魏晋时代,以及南北朝的时期,诗歌创作主题逐渐从宫廷政治转向了个人情感与生活体验,反映了社会思潮的变化。
魏晋时期的诗人们常以咏史抒怀为主题,他们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以及对时代变迁的思考,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看法与感受。
南北朝时期的诗人,则更加注重表达个体的内心世界,他们以写景抒怀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示了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触动。
无论是魏晋还是南北朝,诗歌的题材都逐渐走向了多元化,创作的主要目的也从宫廷政治转向了对个体情感和人生意义的表达。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的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与前代的五言绝句相比,诗人们开始探索新的诗体形式,如七言绝句、律诗等。
这一时期的诗歌形式更加多样化,并且在题材与情感表达方面,注重个性的发挥与自由的表达。
尤其是七言绝句在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当时主流的诗歌形式。
七言绝句的诗句比五言绝句更加宽敞,使得诗人们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更具延展性和表现力,七言绝句的应用也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诗人们的创作风格也呈现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特点。
诗人们在表达情感和思想时越来越注重独特性,追求个性化的表达。
在南北朝的时期,一些诗人更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如王羲之、谢灵运等人。
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诗风和表现手法,使得诗歌的创作更具个性和艺术性,成为了当时诗坛的翘楚。
总的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诗歌的发展脉络承载了诗人们对个人情感与社会思潮的表达,也在形式与风格上呈现出了多样化与个性化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和散⽂魏晋南北朝是我国辞赋发展的⼀个重要转变时期。
从先秦辞赋的抒情化转向了西汉以咏物为主的散体⼤赋,⾃东汉末年开始,以抒情咏物为主的⼩赋逐渐增多。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仍有散体⼤赋,但咏物抒情⼩赋占了较⼤的⽐重,成为这个时期辞赋的主流。
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赋与骚体辞赋不同,这⼀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与⼩赋作者于⼀⾝,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与合流的趋势。
赋体受诗的影响,语⾔趋向骈偶化。
骈偶作为⼀种增加语⾔对称美的修辞⼿法,被辞赋家们逐渐刻意追求和雕琢,于是骈⽂逐渐取代了辞赋,成为“⼀代之⽂学”。
骈⽂和散⽂是相对⽴⽽存在的。
散⽂是⼀种⽐语⾔精练⽽⼜不受形式约束的⾃由体⽂章。
由于⽂⼈⼤量地⾃觉运⽤骈偶这种修辞⼿法,因⽽南北朝的散⽂并不发达,只在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作中有些优秀作品,成就较⾼的是北魏郦道元的《⽔经注》和北魏杨之<洛阳伽蓝记》。
⼀、魏晋南北朝辞赋魏晋时赋的发展呈现出两种趋势。
在内容⽅⾯是咏物赋增多,⼤多取材于“草区禽族”,⽽在此外的⼀些作品中抒情成分增多,在形式⽅⾯则表现为除个别⼤赋外,作品的篇幅普遍短⼩,⾏⽂也⽇趋活泼,很⼤程度上摆脱了汉赋堆积名物辞藻的板重之习。
最能代表这⼀时期辞赋发展成就的,当推曹植、王粲、潘岳和左思等⼈。
曹植最著名、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洛神赋》。
赋序称“感宋⽟对楚王神⼥之事,遂作斯赋”,可知此赋的写作是受到宋⽟《神⼥赋》的启发。
它以浪漫⼿法,通过幻想境界,描写了⼀个神⼈相恋,⽽⼜⽆法结合,终于含恨分离的悲剧故事,充满着抒情⽓氛与神奇⾊彩。
作者将⼀位端庄秀丽的美⼥形象刻画得⼗分⽣动传神。
特别是写她将⾄的神情,更画出了⽔上⼥神的特点,给⼈以若真若幻的感觉,“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尘,动⽆常则,若危若安,进⽌难期,若往若还”。
这种描写,其成就远⾮宋⽟《神⼥赋》可以⽐拟。
王粲在辞赋⽅⾯的成就远远超过他的诗歌。
曹丘在《典论·论⽂》中说:“王粲长于辞赋。
论述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发展史
论述魏晋南北朝的诗歌发展史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大致包括魏、晋、南朝(宋、齐、梁、陈)和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代,从220年到589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发生了政治动荡、社会变革,文化艺术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
诗歌作为文学的一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一些显著的发展和变化。
1.乐府诗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逐渐成为主要的文学体裁。
乐府诗是一种以音乐演唱为主要目的的歌谣,以其简练、朗朗上口的特点受到广泛欢迎。
代表性的作品有《蝴蝶泉辞》、《长歌行》等。
乐府诗歌具有浓厚的民间风情,反映了社会百态、人生况味。
2.五言绝句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绝句逐渐崭露头角。
这种形式简洁明快,适合歌颂抒发个人情感,成为后来唐代诗歌的主要形式。
代表性的作品有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
3.文人士大夫诗歌的兴盛: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兴起对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注重修辞技巧,倡导清新淡泊的文学风格,形成了“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
代表性的诗人有曹操、陶渊明、谢灵运等。
4.佛教诗歌的发展:随着佛教的传入,佛教诗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得到了发展。
佛教诗歌多以宣扬佛教教义、抒发出禅悟心境为主,代表性的作品有慧远的《赞佛赞颂歌》等。
5.南北朝时期的变革:随着南北朝时期南北分治,南北文化逐渐分道扬镳。
南朝文学多以婉约细腻见称,北朝文学则更为豪放奔放。
这种地域性的差异也在诗歌创作中得以体现。
总体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丰富多彩的时期,诗歌在这个时期经历了从乐府诗到五言绝句,从宫廷雅乐到文人士大夫的独立创作等多重变革,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和散文
1、向秀与《思旧赋》
• 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 内怀(今河南武徙西南)人。魏 晋竹林七贤之一。官至黄门侍 郎、散骑常侍。向秀雅好读书, 与嵇康、吕安等人相善,隐居 不仕。景元四年(263年)嵇康、 吕安被司马氏害死后,向秀应 本郡的郡上计到洛阳,受司马 昭接见任散骑侍郎、黄门散骑 常侍、散骑常侍,与任恺等相 善。向秀喜谈老庄之学,曾注 《庄子》,“妙析奇致,大畅 玄风”(《世说新语·文 学》)。注未成便过世,郭象 承其《庄子》余绪,成书《庄 子注》三十三篇。另著《思旧 赋》、《难嵇叔夜养生论》。
三、创作特征。
• 第一,与两汉的辞赋创作相比,这一时期赋的题 材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抒情、说理、叙事、登 临、伤别等内容,无一不可入赋。
• 第二,赋的抒情性大大加强,而在体制上则趋于 短小,长篇巨制的大赋的数量逐渐减少,因此, 抒情小开的创作成为这一时期辞赋创作的一大特 征。
• 第三,由于受到骈文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辞赋在 句式上逐渐骈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赋体,即 骈赋。
• 抒情赋。抒情赋在汉代就间有出现,司马相 如的《长门赋》、张衡的《归田赋》、赵壹 的《刺世疾邪赋》,都充满赋家浓重情思, 富有诗意。从建安开始,这类小赋更加兴盛。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觉醒时代,作家多用作 赋来驰骋才华。赋文甚多,呈现出缤纷灿烂 摇曳多姿的局面。这时期的抒情赋篇幅短小, 语言凝炼,诗意浓重。它们有的十几句成文, 有的数十句一篇,情思活泼,主题集中。抒 情性极强。语言清丽流畅,赋中夹杂大量的 诗句,诗意很浓、用典较多,且用典故中的 本事议论抒情。抒情与描写结合,多借用自 然界的形象事物表现社会生活的抽象性,形 象生动。
《洛神赋》
• 这篇赋,表现出曹植赋出色的描写笔力。如洛水女神出现 的一段: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历程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历程一、背景介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混乱和社会动荡,诗歌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重要载体。
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和风貌。
二、三国时期的诗歌发展1.诗人纷纷脱离官场在三国时期,由于战乱和政治不稳定,许多才华横溢的诗人纷纷离开官场,投身于诗歌创作。
其中代表性的有陶渊明、谢灵运等。
2.山水田园题材盛行在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中,以山水田园题材最为盛行。
诗人们通过描绘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厌倦。
三、晋朝时期的诗歌发展1.文人墨客的活跃晋朝时期,诗歌创作更加多元化。
文人墨客在社交场合中积极交流,互相切磋,使得诗歌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2.诗歌题材的丰富晋朝时期,诗歌题材变得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继承山水田园的传统题材外,还涌现出了描写爱情、友情和人生哲理等主题的作品。
四、南北朝时期的诗歌发展1.南朝与北朝的分裂南北朝时期,中国政权分裂为南朝和北朝两个对立的政权。
这一分裂导致了诗歌创作风格上的差异。
2.南朝的文人诗派在南朝时期,由于政治相对稳定,文人们以乐府诗和琵琶诗为代表的“继承派”成为主流。
他们在古乐府诗的基础上创作,形成了独特的南朝文人诗派。
3.北朝的豪放派与南朝相比,北朝时期的诗歌创作更加豪放开放。
北朝的豪放派诗人以杜牧、李白等为代表,他们的作品充满了奔放的音乐性和豪情壮志。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诗歌创作:在本文中指的是以诗歌形式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艺术创作。
2.山水田园题材:指以山水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创作。
3.文人墨客:指具有文学才华的士人群体。
4.乐府诗:古代民歌诗的一种,以五言或七言绝句形式创作,多用于歌唱和伴奏。
5.琵琶诗:以琵琶音乐和琵琶演奏为主题的诗歌创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辞赋概况
展/示/联/家/风/采骈文辞赋对联2019.E I 骈文辞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辞赋概况文丨李牧童虽然辞赋是有汉一代之文学,但学者赵逵夫认 为,若从艺术成就来看,汉魏南北朝才是辞赋发展最 为充分和成熟的辉煌时期。
这一时期的辞赋特色,首先是抒情化的回归,辞 赋的主流是风格清新的咏物抒情小赋。
其次,从语 言形式来看,辞赋的骈偶化很明显,出现了一种新的 赋体——骈赋。
从表现题材来看,纪游和两性情爱 主题的辞赋大量出现,并有不少同题赋作,诗赋合流 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一些赋作出现了五七言诗句揉 合的现象。
另外,这一时期也是辞赋理论的发展成 熟阶段,产生了像《文心雕龙•诠赋》这样系统化理论 化的学术著作。
究其成因,一则汉末以来的党锢之祸和黄巾起 义等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整个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 间,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残酷的权力斗争,政局极不稳 定,文人士大夫人人自危,大都避谈政治,厌世自 保。
儒家礼乐那一套已经分崩离析,代之而起的是 老庄及佛教思想的盛行。
《晋书》中描述当时的社会 风气道:“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 为辨,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油为通,而狭节信;进仕 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 勤恪。
”儒家重视群体,老庄强调个体,个性的觉醒造 就了文学的自觉,抒情化的冋归成为了大势所趋。
而两性关系本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食色性 也”,两性情爱题材成为表现主题之一,也自在情理 之中。
其次,魏晋时期汉语声律学得到系统发展,尤 其是南齐永明之际,周顒、沈约等人倡导“四声八病”之说,并将其应用到诗文创作之中,对辞赋的骈偶化 乃至律化影响颇大(骈赋和骈文虽然都是骈偶化的 文字,但其主要区别在于,骈赋是有韵之文,而骈文 则是无韵之文)。
李调元曾说道:“永明、天监之际,吴均、沈约诸人,音节谐和,属对密切,而古意渐远,庾子山沿其习,开隋唐之先躅。
古变为律,子山实开 其先。
”(《赋话》)这一时期的辞赋发展,又可以大致分为建安正 始、两晋、刘宋、齐梁陈隋等几个阶段(按:学者叶幼 明的分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辞赋概况
展/示/联/家/风/采骈文辞赋对联2019.E I 骈文辞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辞赋概况文丨李牧童虽然辞赋是有汉一代之文学,但学者赵逵夫认 为,若从艺术成就来看,汉魏南北朝才是辞赋发展最 为充分和成熟的辉煌时期。
这一时期的辞赋特色,首先是抒情化的回归,辞 赋的主流是风格清新的咏物抒情小赋。
其次,从语 言形式来看,辞赋的骈偶化很明显,出现了一种新的 赋体——骈赋。
从表现题材来看,纪游和两性情爱 主题的辞赋大量出现,并有不少同题赋作,诗赋合流 的现象也比较突出,一些赋作出现了五七言诗句揉 合的现象。
另外,这一时期也是辞赋理论的发展成 熟阶段,产生了像《文心雕龙•诠赋》这样系统化理论 化的学术著作。
究其成因,一则汉末以来的党锢之祸和黄巾起 义等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整个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 间,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残酷的权力斗争,政局极不稳 定,文人士大夫人人自危,大都避谈政治,厌世自 保。
儒家礼乐那一套已经分崩离析,代之而起的是 老庄及佛教思想的盛行。
《晋书》中描述当时的社会 风气道:“学者以老庄为宗,而黜《六经》;谈者以虚荡 为辨,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油为通,而狭节信;进仕 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 勤恪。
”儒家重视群体,老庄强调个体,个性的觉醒造 就了文学的自觉,抒情化的冋归成为了大势所趋。
而两性关系本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食色性 也”,两性情爱题材成为表现主题之一,也自在情理 之中。
其次,魏晋时期汉语声律学得到系统发展,尤 其是南齐永明之际,周顒、沈约等人倡导“四声八病”之说,并将其应用到诗文创作之中,对辞赋的骈偶化 乃至律化影响颇大(骈赋和骈文虽然都是骈偶化的 文字,但其主要区别在于,骈赋是有韵之文,而骈文 则是无韵之文)。
李调元曾说道:“永明、天监之际,吴均、沈约诸人,音节谐和,属对密切,而古意渐远,庾子山沿其习,开隋唐之先躅。
古变为律,子山实开 其先。
”(《赋话》)这一时期的辞赋发展,又可以大致分为建安正 始、两晋、刘宋、齐梁陈隋等几个阶段(按:学者叶幼 明的分法)。
29魏晋南北朝骈文与散
第九章魏晋南北朝骈文与散文魏晋南北朝是我国文章由散文逐渐向骈文转变,骈文取代散文,成为“一代之文学”,几乎独占文章园地的时期。
[1]骈文,即骈俪文,也叫骈偶、四六等。
两马并驾曰骈,两人并耕曰偶。
以两两相对的句子构成的文章,就叫骈文。
所谓相对,首先是指句意的排比,其次指句法上的对仗工整。
再次在声律方面,骈文一般要求平仄相对,声韵相协。
最后骈文往往还以用典为工,以博雅见长。
通过典故的广泛运用,扩大作品的艺术容量,收到词约而意博的效果。
骈文和散文是相对而存在的。
散文是一种比口语精练,而又不受形式约束的自由体文章;骈文则是一种以对偶为主的规范化、格律化的文体。
它们不仅有不同的体制要求,而且有各自的特色,情调和风格有明显的差别:散文讲求伸缩离合之法,以错综变化为能,骈文则强调句式的对仗,以整齐工巧为美;骈文着重声律词采的排比,使其上抗下坠,铿锵有声,散文则往往用气势取代声律,用开合顿挫的方法,以形成磅礴的气势。
散文以简练、朴质、平淡、本色为高,骈文则以典雅、含蓄、凝练、浓丽为贵;散文长于叙事析理,骈文则便于写情状物。
至魏晋时期,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文学的重要特点就是词采华丽,骈偶也就更被文人大量地自觉地运用,从而使骈文与散文分道扬镳,各自发展。
不过,魏晋骈文,对偶声律都不甚严格。
比较严格的骈文,始自任昉、庾信以后。
概言之,骈文滥觞于汉魏,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
第一节建安魏晋时期的骈文、散文建安曹魏时期是我国散文史上一个开风气的时代。
这时期文章的一个显著的变化:即清峻,通脱。
另一个变化是抒情化和骈偶化。
曹氏兄弟及建安七子的文章大都骈散兼行而以偶句为主,加上这个时期的作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文心雕龙·时序》),文章更是笔带感情,一唱三叹,慷慨悲凉,于整饬中带着清刚疏朗之气,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个时期散文的代表作家为三曹、诸葛亮、七子中的孔融、陈琳、阮瑀与嵇康、阮籍,此外,如繁钦、杨修、吴质及陆凯、韦昭等人的文章也都写得颇有情致。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三、北朝文风——融合的表现
郦道元《水经注》与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若夫藻扃黼帐,歌堂舞阁之基;璇渊 碧树,弋林钓渚之馆;吴蔡齐秦之声,鱼龙 爵马之玩;皆薰歇烬灭,光沉响绝。东都妙 姬,南国佳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莫不 埋魂幽石,委骨穷尘。岂忆同辇之愉乐,离 宫之苦辛哉?”(《芜城赋》)
(二)齐梁文风——新变
1.抒情小赋的勃兴
江淹《恨赋》《别赋》;
任昉《奏弹刘整》;
3.诗体赋的创作实践
庾信《春赋》《哀江南赋》并序; 徐陵《玉台新咏》序
“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 壮士不还,寒风萧瑟。荆璧睨柱,受连城而见欺; 载书横阶,捧珠盘而不定。钟仪君子,入就南冠 之囚;季孙行人,留守西河之馆。申包胥之顿地, 碎之以首;蔡威公之泪尽,加之以血。钓台移柳, 非玉关之可望;华亭鹤唳,岂河桥之可闻?”
( 《哀江南赋序》)
4.写景文的精致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见故国之旗鼓,感平生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 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 情也,将军独无情哉?”(丘迟《与陈伯之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 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 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 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 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 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 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吴均《与 宋元思书》)
孔稚珪《北山移文》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下有芍药之诗,佳人之歌。桑中卫女,上 宫陈娥。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 伤如之何!至乃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 白露,光阴往来,与子之别,思心徘徊。”
南北朝的骈(pián)文的辉煌与散文的发展(文学的演变0410)
南北朝的骈(pián)文的辉煌与散文的发展(文学的演变0410)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一种文体,也叫骈体文。
因句式两两相对,犹如两马并驾齐驱,故被称为骈体,尤其常以四字句六字句形成对偶。
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与朱元思书》吴均)。
所以又称四六文。
在声韵上,讲究协调平仄以求韵律和谐;修辞上注重藻饰和用典。
由于骈文对形式技巧要求很严格,所以情思的表达往往受到束缚,但运用得当,也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骈文起源于汉末,形成并盛行于南北朝时。
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其赋作就是源自骈文的律赋。
唐代公文亦为骈文,即四六体。
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辞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
到了韩愈的时代,骈体文仍然流行,他和他的同道把骈文称为“时文”,而把骈文形成以前的古代散文称为“古文”,也就是先秦的单行散句,在形式上没有限制的文体。
韩愈、柳宗元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首遭一挫,入宋之后,在欧阳修等人率领之下,古文运动掀起第二轮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骈文自此渐衰。
不过,因为其特殊的艺术价值,骈文始终没有消亡,直至清末,骈文仍属流存的文体之一。
六朝是骈文突飞猛进的时代。
我国散文从东汉已经开始追求形式的整饬华美,魏晋时期已形成了骈体文,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骈文的高潮。
骈文几乎占有了一切文字领域,文学领域几乎除了诗歌就全归骈文统驭了——只在历史和其他学术著作中,散文才保有一块微小的地盘。
骈文词藻华丽,对偶工整,音韵优美,进一步发展了文学表现的技法,突出的是华丽纤巧的形式美,所以常招致“文胜质”、“形式主义”的批评,内容上失于空虚贫乏。
当然,总有才情之辈能驾驭繁复的艺术形式,做到“文质彬彬”,这个时期也产生了流传千古的骈文名篇。
其中代表作除了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和吴均的《与朱元思书》这样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精美骈体小文外,还有传世的“长篇”,如:瘐信的《哀江南赋》,江淹(“江郎才尽”的主人公)的《恨赋》与《别赋》等。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被誉为古代文学的
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的文学在创作内容、艺术风格和文学思潮上都展
现了丰富多样的特点。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逐渐从以政治为主题的骈文转向了以个
人情感和哲学思考为中心的散文。
刘宋时期的文学成就尤为突出,代
表作家如鲁迅、陶渊明等人,他们以自然和田园生活为题材,描绘了
丰富的田园景色和深厚的人文情感,形成了清新自然的鲜明风格。
南北朝时期文学思潮丰富多元,其中佛教对文学的影响较为显著。
佛教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文章,表达了对世界的关注和对内心修行的
追求。
南朝文学更为浪漫主义,审美趋向于纤细婉约,内容更加注重
感情的表达和内心的独白;北朝文学则更注重历史与社会现实的揭示,追求雄奇豪放的风格。
总而言之,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呈现了多元化的特点,既
有深刻的哲学思考,又有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这些特点都为后来的
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试述南北朝骈文和散文发展情况
试述南北朝骈文和散文发展情况
南北朝时期是文学发展的重要阶段,骈文和散文都在此时期有所发展。
以下分别对南北朝的骈文和散文发展情况作简要概述。
1. 骈文的发展:
骈文是一种具有对偶、声韵、典故等特征的文体,主要流行于南朝。
在南朝,骈文受到帝王和贵族的重视,加上音韵学的发展和它在文学创作上的运用,形成了骈文畸形发展的局面。
骈文注重形式,讲究对偶和声韵,因此具有浓厚的艺术色彩。
在南朝,许多重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骈文形式写成的,例如范晔的《后汉书》、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2. 散文的发展:
散文在南北朝时期也有一定的发展。
虽然骈文在南朝文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散文在历史、地理等学术性著作中仍有所运用。
例如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等作品,以其朴素真实的描写和浓郁的文学色彩,成为了南北朝散文的代表之一。
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骈文的束缚,为散文的发展探索了新的方向。
总的来说,南北朝时期是文学发展繁荣的阶段,骈文和散文都在此时期有所发展。
然而,由于骈文在南朝文学中占据主导地位,散文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
然而,在历史、地理等学术性著作中,散文仍然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高峰与转型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高峰与转型魏晋南北朝时期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它既是古代文学的发展阶段之一,也是文学思想从前代转向后代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学形式的多样化以及文学思想的转变成为了主要特点,受到庐山名士、永嘉学派等多个学派的影响,从而开创了中国文学的新纪元。
一、文学形式的多样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形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化。
首先是骈文的兴起,骈文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篇章句式、词汇、用法相同,或呼应、差错、对偶的文体。
骈文通常分为对仗、交错、复合、相生、贯联、谐锁六大种类。
此外,诗歌、词曲、章奏以及散文等文学形式也被广泛使用。
在诗歌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乐府新声”和“琵琶新曲”等流派。
其中,乐府新声是一种继承汉代乐府诗的文学形式,它把传统乐府诗的爱国主题转向生活的感悟和个人情感;而琵琶新曲则是流传于广大民间的歌曲,它们的题材更加广泛,有的讴歌了各种美好的情感和人物,有的则讽刺了社会黑暗面的存在。
在散文方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散文以“永嘉文化”为代表,永嘉文化在散文中强调写作技巧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注重对自然环境、人生哲理和社会状况的反思以及对现实的批判。
二、文学思想的转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文学形式多样化,而且文学思想也经历了脱胎换骨式的变革。
在文学思想的转变过程中,庐山名士和永嘉学派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庐山名士是比较早期出现的文学学派,它把自然景观和人类生活融入文学中,强调“自然”和“人”的关系,重视描写景物和感悟人类存在的较深的内涵。
永嘉学派则强调文学批判和转型的作用,反对以史官和议衡派为代表的传统笔墨。
他们通过文学来揭露社会的黑暗面并致力于推动社会变革。
同时,他们也对文学方式进行改革,将文学从书呆子的传统笔墨中解放出来,形成了多样化和多样化的文学形式。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高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文学领域(如诗、散文、小说等)都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佳作和代表作。
这些杰作常常体现了该时期文学形式的多样性和文学思想的转变。
从曹植《洛神赋》看辞赋在魏晋南北朝的演进之路
从曹植《洛神赋》看辞赋在魏晋南北朝的演进之路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的时代,这一时期的文学,在文学史上并不是“显学”,往往被看作是为唐诗的出现做着各种准备而已。
然而事实上,六朝三百六十年的时间里,孕育着无限的创造力,文学的发展异彩纷呈,在很多方面甚至是空前绝后的。
在辞赋上,六朝文坛诗赋并存,相互影响,走向诗赋合流,又有各自发展的轨迹。
曹植最擅长辞赋和诗两种文体,写作辞赋的数量在六朝数一数二。
才高自负的谢灵运曾不惜赞美地评价曹植说,“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洛神赋》是曹值晚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千古传唱的辞赋精品,具有广泛的影响。
它创作于曹植进京朝见曹丕、返回封地时,一路上车困马乏,途经洛水之畔,曹植在失意徘徊中,仿佛见到了传说中的神女,这位美妙绝俗的洛神与曹植互诉衷肠、两情相悦,最终又因人神殊途而永别。
曹植借“人神爱恋”的主题有所兴发。
赋中的洛神是前代文人心中共同的女神形象,也是曹植理想信念的化身,是他苦闷和惆怅的精神寄托。
从名流千古的天才之作《洛神赋》中,可以看出辞赋在六朝的演进之路。
一、辞赋在六朝的地位辞赋产生时是介乎文字与音乐之间的一种形式,以文学感染力本身作为目标,类似古希腊“吟唱”的史诗。
朱光潜先生曾说,“赋,是放大了简短的大规模的描写诗,也可以说的富丽的韵文。
”六朝的辞赋在两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变化。
1.辞赋地位高,创作风气盛。
诗歌历来诗被看作是文学的正统,然而六朝时辞赋地位与诗并肩,居文苑主流。
主要表现在,辞赋作品总量多、创作人数多。
据统计,六朝辞赋作者有284人,作品存世095篇,是现存汉赋的六倍,辞赋创作可谓盛况空前。
时人傅玄,还曾鄙视过当时尚在形成中的七言诗,认为写七言诗不入流。
2.辞赋对六朝其他文体产生影响、给以能量。
胡适曾说,“六朝的文学可说是一切文体都受到了辞赋的笼罩”,六朝的文学有“辞赋化”的倾向。
赋,讲究义深辞美,需要有大量的阅读和知识储备,因此被认为“会须作赋,始成大才士”。
谈谈魏晋南北朝的骈文
谈谈魏晋南北朝的骈文作者:***来源:《中华瑰宝》2021年第10期在骈文走过的漫长历史中,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是最为重要的时期。
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可谓名家辈出,佳作如林。
无论是写景状物、缘情抒怀,还是论事说理,都出之以骈文。
什么是骈文?骈是成双作对之意,一篇文章之中,有较多的对偶句子,即称之为骈文。
骈文之历史骈文的形成,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早在先秦时代,诗歌文章里便有对偶。
经由两汉,对偶成分渐多。
到了东汉末,尤其是建安时期,骈偶已常见于不少作者的笔底,也日趋工整。
试看蔡邕《郭有道碑序》“若乃砥节砺行,直道正辞,贞固足以干事,隐括足以矫时。
……于时缨緌之徒,绅佩之士,望形表而影附,聆嘉声而响和者,犹百川之归巨海,鳞介之宗龟龙也。
……蹈鸿涯之遐迹,绍巢许之绝轨,翔区外以舒翼,超天衢以高峙”云云,已经是典型的骈文语感:对偶工整,句子较短,以四字、六字为多。
多用四字、六字,形成一种既整齐又有变化的节奏,后世骈文往往如此。
到了西晋陆机,可以说典型的骈文已经成熟。
这不仅因为他的作品骈偶成分多而工整,更由于他运用这种文体得心应手。
钱锺书先生曾说:“汉魏文章,渐趋偶俪,然时有单行参乎其间。
蔡邕体最纯粹,而庸暗无光气,平板不流动,又多引成语,鲜使典实。
及陆机为之,搜对索偶,竟体完善,使典引经,莫不工妙,驰骋往来,色鲜词畅,调谐音协……俪之体,于机而大成矣!”(《上家大人论骈文流变书》)此后至于南朝,骈俪作风成为文坛主流。
齐梁时在声律理论的影响之下,在搜对索偶时更加注意音声的和谐,同时在用典、辞藻方面也越发讲究,南朝末期的徐陵、庾信乃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
骈文至此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余风一直及于唐代。
整个唐代,骈文都还是占主导地位,虽有中唐韩愈、柳宗元等人有意识地反对骈体,以“古文”相号召,但彼众我寡,未能动俗。
直到宋代欧阳修、王安石和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等,方才逐渐改变骈文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
但是骈文并未绝迹,而且在一些应用文体中,还是必须使用骈文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诗论”发展轨迹
On t h e De v e l o p me n t T r a j e c t o r y o f“ P o e t r y T h e o r y ”i n t h e
We i ,J i n,a n d No r t h e r n a n d S o u t he r n Dy n a s t i e s
i n a t i n g f r o m E mo t i o n ” ,t h e o t h e r i s“ P o e t r y E x p r e s s i n g o n e ’ S Wi l l ” . B e f o r e t h e We i a n d J i n d y n a s t i e s ,l i t e r -
石 恪
( 安 顺 学 院 人 文 学院 , 贵州 1 安顺 5 6 1 0 0 0 )
摘 要: “ 诗缘情” 与“ 诗言志” 是我 国古代文论中一对重要 的范畴 , 魏晋之前文论家评论诗歌 以“ 诗言志” 为主, 在“ 文学 自
觉时代” 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提 出了“ 诗缘情” 范畴。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论家把诗歌的“ 美” 回归到了文学本身, 从曹丕的“ 诗赋 欲丽” 与“ 文以气为主” , 陆机的“ 诗缘情而绮靡” , 发展至革新派萧纲的支持和复古派裴子野的误解 , 最终在诗论集大成 者刘勰
Ab s t r a c t : I n t h e C h i n e s e C l a s s i c a l L i t e r a r y T h e o y,t r h e r e a r e t w o m a j o r c a t e g o r i e s : o n e i s“ P o e t r y O r i g —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骈俪化发展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骈俪化发展摘要:从骈俪化的起始看来,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 四六法海》说: “自李斯《谏逐客令》始点缀华词, 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始点缀故事, 是骈体文之渐也”。
可以看出,虽然骈俪化的萌芽初生于周秦两汉时期, 但真正应用于诗、赋创作中,并成为作者的一种自觉形式上的感情诉求是在汉末魏晋始时期。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骈俪化倾向发展至高峰,其诗、赋中的骈偶句所占比例也比较重。
齐梁以后则比例下降, 表现出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形式均衡美、对称美、和谐美的理性思考。
本文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文作,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骈俪化的发展,并阐述其影响。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诗赋骈俪一、骈俪化的初始阶段汉字的形式是一字一音,特别是在古汉语中,单音节词较多。
所以当古代诗赋者在创作时组词成句,在结构和音步上都较容易拼成骈偶句。
骈俪化是汉语中的天然的一种特点,因此诗与赋中,作者对于骈句的运用也有其自然性的一面,但根据相关考究发现,周秦诸子时作者已经可以创作骈句,其影响一直延至秦汉时期,一些文人开始有意识地运用骈句在诗歌中的作用,以至于发展成为了一种骈俪化的风气。
骈俪化的倾向在魏晋时期的诗与赋中已经较为明显了。
从代表作家看,主要是曹植和陆机。
曹植所作的赋,根据其自己的《前录自序》称有 78篇之多, 就现如今所保存的文献看来, 骈俪化的程度都很高, 再例如《洛神赋》中所计包括赋序在内共 178 句,其中的对句就有27联,54句, 约占全赋的30%左右;而在《节游赋》共 51句, 对句 11联, 22句, 约占全赋的43 %左右。
可以看出,骈俪化的程度已经很高了。
再说到陆机,根据《晋书 . 陆机传》,陆机在吴亡后曾“退居旧里, 闭门勤学,积有十年”。
十年期间,他对前人的文学贡献作出了仔细的清理,从理性的角度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并揭示了其中的规律。
他指出,文学作品要用美德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情怀。
在遣词造句方面,应该追求词句的精巧完美。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和内容特色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和内容特色呢?我是“不识书中仙,终日太疯癫”的疯癫妍,我来回答。
骈文“出道”即巅峰,它起兴于汉末,通达于魏晋,繁盛于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骈文之华美,姿貌之万千,蔚为大观,真谓是陆机在《文赋》中说的:“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藻思綺合,清丽千眠。
炳若缛绣,悽若繁絃。
”综合而论,骈文有如此艺术美的表现,是基于其整练的句式、和谐的声律、精要的用典等艺术特点的交互作用;就其内容特色来说,主要有抒情述感、论事辨理以及写景状物等三大特色。
我将从以上几个方面回答问题。
一、魏晋南北朝骈文的艺术特点01 整练的句式:四言为主,辅以六言“骈”本为并列之意,它最基本的特质是辞句的整齐并列,基本句式是偶数的四言,与四言接近的适合句式是六言。
另外,四言因语句简短,而且多由实词组合,全文句句铺陈,首尾相接,读来则有整练之感。
而且在许多四言句中,每两句或一层间,以转接虚词,或以虚词领起,乃使文气灵活而不呆板,由于义理精确,朗诵时更觉遒劲。
事实上,在齐梁以前,骈文句法还比较疏散,篇中常杂以长短参差之句,故文章虽辞句匀整,但气势稍显不足。
如范晔《后汉书·中兴二十八将传论》中的这段文字:“绳以法则伤恩,私以亲则违宪。
选德则功不必厚,举劳则人或未贤,参任则群心难塞,并列则其弊未远。
言选德弃功,参差杂用,即怨望必多,故云难塞。
若论功弃德,并列於朝,即菹戮相仍,故云未远。
不得不校其胜否,即事相权。
言尊功而不尊德,此功权於德,任德而不任功,此德权於功。
”这段引文,多五、六、七言句,但如果将其中的“则”、“言”“若”、“即”、“此”等虚词或附加语剔去,余下的仍是四言。
而到了齐梁以后,尤其是梁陈时代,文章句法,更进而定型为四六,于是通篇呈现出句式上的匀整之美。
定型的骈文句式虽只这两种,可是把这两种句式反复交错运用,呈现的姿势仍是纷繁的。
如刘峻的《重答刘秣陵沼书》中,其前半部分除用以提领及收束的散行单句外,其余大致为四言句,如文章的结尾这段:“若使墨翟之言无爽,宣室之谈有征,冀东平之树,望咸阳而西靡;盖山之泉,闻弦歌而赴节,但悬剑空垄,有恨如何!”“若使墨翟之言无爽”二句,除却“若使”二字的提领,实为六言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诗歌的骈俪化发展摘要:从骈俪化的起始看来,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六法海》说: “ 自李斯《谏逐客令》始点缀华词, 自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始点缀故事, 是骈体文之渐也” 可以看出,虽然骈俪化的萌芽初生于周秦两汉时期, 但真正应用于诗、赋创作中,并成为作者的一种自觉形式上的感情诉求是在汉末魏晋始时期。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骈俪化倾向发展至高峰,其诗、赋中的骈偶句所占比例也比较重。
齐梁以后则比例下降, 表现出在更高层次上追求形式均衡美、对称美、和谐美的理性思考。
本文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相关文作,介绍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骈俪化的发展,并阐述其影响。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诗赋骈俪、骈俪化的初始阶段汉字的形式是一字一音,特别是在古汉语中,单音节词较多。
所以当古代诗赋者在创作时组词成句,在结构和音步上都较容易拼成骈偶句。
骈俪化是汉语中的天然的一种特点,因此诗与赋中,作者对于骈句的运用也有其自然性的一面,但根据相关考究发现,周秦诸子时作者已经可以创作骈句,其影响一直延至秦汉时期,一些文人开始有意识地运用骈句在诗歌中的作用,以至于发展成为了一种骈俪化的风气。
骈俪化的倾向在魏晋时期的诗与赋中已经较为明显了。
从代表作家看,主要是曹植和陆机。
曹植所作的赋,根据其自己的《前录自序》称有78 篇之多, 就现如今所保存的文献看来, 骈俪化的程度都很高, 再例如《洛神赋》中所计包括赋序在内共178 句, 其中的对句就有27联,54 句, 约占全赋的30%左右;而在《节游赋》共51 句, 对句11 联, 22 句, 约占全赋的43 %左右。
可以看出,骈俪化的程度已经很高了。
再说到陆机,根据《晋书. 陆机传》,陆机在吴亡后曾“ 退居旧里, 闭门勤学, 积有十年”。
十年期间,他对前人的文学贡献作出了仔细的清理,从理性的角度总结了文学创作的经验,并揭示了其中的规律。
他指出,文学作品要用美德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情怀。
在遣词造句方面,应该追求词句的精巧完美。
从他的作品中看,其骈俪化的程度也是相当高的。
其中抒情短赋如《述思赋》, 对句比例已达到50% , 就连以说理为主的《文赋》也十分讲究句式的骈偶。
曹植和陆机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都属于特出的人物, 他们都主张文学形式的华美巧丽, 在赋的骈俪化方面也是开风气之先。
但是这一骈俪化的倾向在当时却招致一部分人的诟病, 表明文坛上对骈俪化文风的态度还存在分歧。
张华以陆机文章之“ 才多” 为恨, 后人也批评他作文“非对不发”。
但曹、陆创作中的骈俪化倾向对南朝赋与诗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人在南北朝文学家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 钟嵘《诗品》将二人列入上品, 并给予高度的评价, 说曹植诗“ 词采华茂”, 说陆机诗“ 才高辞赡, 举体华美“,” 咀嚼英华, 厌饫膏泽, 文章之渊泉也“。
对其文辞华美, 形式精工的特点推崇备至。
而在对谢灵运、颜延之等南朝诗人的评价中, 钟嵘一再强调他们对陈思、士衡风格的继承。
说他们的诗歌“ 巧似”,“ 错彩镂金“ , 既讲究文采, 又追求句式的对偶。
这一点也为明清以来的大多数诗评家所认可。
由此可以想见, 从汉末建安开始的辞赋骈俪化倾向对南北朝诗赋的影响。
、骈俪化的展开阶段南朝宋、齐时代, 诗赋中的骈俪化完成了量的积累, 对句的质量比较此前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主要表现在:对句中的虚词逐渐消失, 同字对减少, 对句成份的词性、内容、平仄等方面的要求日益精密。
由此带动了赋与诗在结构、组织、句式等方面的革新。
从赋说赋家们理性地对赋的语言句式进行探索, 刻意求工、精心设计, 使赋的语言形式具有更强的抒情、描写、铺叙功能, 使之成为结构均衡整饬、音韵圆转流利、词藻华美巧丽的美的文体。
从晋末开始至宋、齐二代 , 诗歌语言也呈现出明显的骈俪化趋势 , 五、七言诗在句法 组织等方面逐渐向近体诗过渡。
杂言体、歌行体虽也有诗人注意 , 但已非诗坛主流。
这些 变化都是骈俪化所导致的。
《文心雕龙.明诗 》 曰 :“宋初文咏 , 体有因 革; 庄老 告退 , 而 山水方滋。
俪采百字之偶 , 争价一句之奇 情必极貌以写物 , 辞必穷力而追新。
此近世之所竞也。
“在政治斗争中失意的士族文人已厌倦了谈玄论佛 , 转而纵情山水、耽于诗赋之华美精雅 的创造 , 以此显示对庶族出身的皇族的文化优越感。
诗歌在题材上并无变化 , 只是由此前 的寄意玄远转而追求俪词美句 , 但注目的焦点由“悟道”转向诗歌形象美、情韵美。
明代 许学夷 《诗源辨体 》云 :“五言自士衡至灵运 , 体尽俳偶 , 语尽雕刻 , 不能尽举。
然士衡语虽雕刻 , 而佳句尚 少, 至灵运始多佳句矣。
”由此可以看出魏晋至南朝 , 骈俪化的渐进历程 , 以及南朝诗人在骈俪方面的创新。
试 以 谢灵运的《登池上楼 》为例 , 可以发现 : 全诗只有两联不是对句 , 几乎为 “俳体诗 ” 了。
胡应麟 《诗薮 》说谢诗 “风神华畅 , 似得天授 , 而骈丽已极” 。
句式的骈偶必然 会使诗人更加注重诗句中词语的音、形、义的锤炼 , 因此骈俪化可以促使诗歌的形式更趋 精巧。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 评上引 一诗的话可以证明这一点 , 他说这诗“ 迢递圆莹 , 章法、句法、字法 , 尤臻神化 ” , 正是这个意思。
这一特点在谢诗中是很普遍的。
骈俪化 及其引起的诗的结构组织日趋精工的倾向在同期其他作家的诗中 也很普遍。
如谢惠连《西 陵遇风献康乐 》五章就几乎全篇俳体 , 并且在形式上已经相当工整。
总体由义对而渐求音 对, 这种语言骈俪化的倾向与同期赋是一致的。
从诗中对句数量的增多乃至通篇用对句的 现象可以看出 , 诗人此时构思的焦点仅在句上。
因为是积句成篇 , 还未象后代律诗般以篇 运句 ( 即篇中什么位 置用对句、什么位置不用对句都有规定 ) 。
此外对句比例极高的如 刘骏 《济曲阿后湖》 , 此诗五言八句 , 句句用对 , 不仅讲义对 , 也讲音对。
这首诗的前四 句在词义、词性和平仄上都已经十分讲究。
可见在诗中是意义的对偶先于声音的对偶而出 现, 是意义的对偶引发了声音的对偶。
即使从一些风格有别于时流的作家看 , 骈俪化也不 例外。
如鲍照出身庶族 , 其多数作品的风格与时不同 , 然而其作品也明显表现出骈俪化的倾向。
如其 《登黄鹤矶 》几乎通篇是 内词语的选择上很注意情韵、色彩的搭配的组合都十分和谐、统一 , 很有意境。
综上所述 , 在魏晋赋骈俪化的影响下 的态度 , 较少理性思索。
但其积极的影响 织、语言风格方面的求工求美。
其结果 圆融 ; 使赋体渐趋整炼 , 脱离散文化的特点。
三、骈俪化的成熟期齐梁时代是南朝文学发展的高峰期 , 也是诗赋骈俪化的成熟期。
随着此时士人对文学 语言形式探索和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 文士们对诗赋过度偶化所引发的弊病已经开始反思 这实际就是对诗赋体式及其表现功能的理性思考。
齐梁时期 , 陆机《文赋》所提倡的 “音声叠代 , 五色相宣”的作赋方法 , 已渐为赋家 所接受 , 使赋的对句更趋整炼 , 不再为趋附时风 , 片面追求外在以骈偶之美。
此期诗赋的骈 俪化已非单纯追求量的增加 , 而且更注重对句表现力的扩张。
如对句门类的定型、对句在 诗中位置的确定 , 以及意句单位基本格局的 确立等。
这是骈俪化走向成熟的标志。
以下试 分论之。
第一 , 对骈俪化的理性思考。
从作品中看出,多数诗赋中对句比例都在七八成以上。
诗中全篇皆对的也不少。
但从齐梁之交开始 , 这种过热的势头锐减 , 对句数量反而变少。
对句 , 在种类上有正对、反对、数字对等。
对句联 , 因此每个对句联内两句中景物、动作、情绪等, 南朝宋大多数作家对骈偶风气持一种完全趋同, 则在于由句式的骈俪化引发了诗与赋在结构组 是使诗中的句型及对句种类更加丰富 , 意境日趋表明理性思考的介入。
《梁书.何逊传》说: “ 倾观文人质则过儒, 丽则伤俗”。
已经认识到文章创作中骈句过多的局限。
在诗的方面, 除写景的小诗偶有全篇句句皆对外, 其余对句比例均已减少。
作家们已经在有意识寻求句法的迭宕起伏。
如张融《别诗》, 谢朓《同谢咨议咏铜雀台》, 孙鑛文《选集评》评价云: “ 婉似初唐风调, 但未作对联耳”。
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亦》云: “ 悠扬有情, 微开唐响”。
说明对诗中全篇用对的反对。
再如谢朓《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 钟惺《古诗归》评价此诗说: “引领”四句“似唐人应制诗”。
又云: “起结俱是近体佳境”。
作者构思之焦点已在全篇的起结, 而不只在句式上了。
因此并不盲目追求对句的数量, 而更多地从全篇的结构着眼安排对句, 这就必然要考虑在整体中的对句与其他句子的均衡与协调。
第二, 诗赋意句格局的定型。
所谓意句格局是指诗赋中的最基本的描写单元或意义整体。
对篇中的段落而言, 它相对较小但完整自足, 是构成段落的基本单元。
骈俪化的共同趋势使诗和赋中的意义单位模式定型为“联”,一联内包含字数相同的两个子句。
构成一篇中最基本的意义单元。
这个基本模式可以说是形成中国诗歌其他一切形式美的基础。
例如诗歌篇章的组织、修辞的运用、声韵的安排等都以此为依托。
对赋而言, 意句模式的定型也意味着赋的整体组织构架的精巧化, 结构外观整齐均衡, 联内音节浏亮, 意韵深沉。
具有诗的建筑美、音乐美。
由上面的统计表中的组句模式的情况可以看出, 齐梁小赋在句子组织上主要采取对句和非对句的组合, 长篇赋则间或有末尾系诗的情况。
非对句的特点是句子模式也是“ 联”, 虽然不讲意义对偶, 但讲声音对偶。
这在汉魏赋中是少见的。
由此可见, 诗赋意句基本模式——“联”的定型, 其意义不仅在于获得了外观上的骈偶之美而且在于作家通过意句联的整饬均衡化, 把骈偶为美的倾向渗透到了诗、赋语言形式的深层, 引发了诗赋语言形式的革命。
从诗的方面说, 句法的整饬似乎与生俱来, 可是齐梁以前的诗还偶有一个意句包含三、四个子句的情况。
文人拟作的民歌体诗还有一联两个子句不同字数的。
也有的虽一联两个子句字数相同, 但两句的停顿(音步)并不合于常例。
赋的意句模式的变化较为明显, 汉魏古赋散文化程度很高, 刘宋初期的辞赋虽急剧骈化, 但象谢惠连《雪赋》、谢庄《月赋》等仍有古赋意味。
句式上尚有一个意句包含两个以上不等的子句的情况。
永明以后, 四声平仄用于诗赋, 以凸现语言的声音之美。
遂使普通的音对单位限制在两句之内, 一联之中。
先前松散的意句单位不得不收紧为两个子句的联, 先前对仗的骈句则一仍其旧。
构成诗赋篇章的意句单位格局的定型, 从下面的对比中可以看得出来永明前的诗赋如鲍照的《拟古八首》、王微的《杂诗二首》之二等等, 都还有一个意句含四子句的情况。
如上举鲍诗之一:凿井北陵隈, 百丈不及泉, 生事本澜漫, 何用独精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