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的观察与护理45页PPT
合集下载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ppt课件
特点:高温在39 ℃以上
24h动摇范围 超越1℃以上 最低T仍高于 正常
常见病:败血症 、风湿热、
化脓性感染
No Image
热型
No Image
间歇热
No Image
Intermittent fever
特点:高热与正常体温
交替有规律地 反复出现 高温在39℃以上 数小时或几天 低温在正常范 围或以下数小 时或几天
常见病:见于疟疾
No Image
热型
No Image
不规那么热
No Image
Irregular fever
特点: 发热无规律 继续时间不定
常见病:流行性感冒、 癌性发热
No Image
发热
护理措施
No Image
No
病情察看 Image
① 丈量体温: 高热病人每4h测T一次, T恢复正常3d后改为每日1次或2次。 物理降温30min后测T1次,
口表、腋表、肛表分开清洗、消毒。
〔2〕体温计的检查法
No
No
No
甩表至35℃以下→同时放入已测温的40℃ Image
Image
Image
以下的水中→3分钟后取出,读数→误差
在0.2℃或以上,水银柱有裂痕者,均不
能运用。
3. 体温丈量方法
1〕目的 2〕操作前预备 〔1〕评价患者并解释 〔2〕患者预备 〔3〕护士本身预备 〔4〕用物预备
No Image
No Image
电子体温计
感温胶片
红外线感应式体温计
可弃式体温计
水银体温计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①口表:盛水银端较细长,可作口腔或腋下丈量。
24h动摇范围 超越1℃以上 最低T仍高于 正常
常见病:败血症 、风湿热、
化脓性感染
No Image
热型
No Image
间歇热
No Image
Intermittent fever
特点:高热与正常体温
交替有规律地 反复出现 高温在39℃以上 数小时或几天 低温在正常范 围或以下数小 时或几天
常见病:见于疟疾
No Image
热型
No Image
不规那么热
No Image
Irregular fever
特点: 发热无规律 继续时间不定
常见病:流行性感冒、 癌性发热
No Image
发热
护理措施
No Image
No
病情察看 Image
① 丈量体温: 高热病人每4h测T一次, T恢复正常3d后改为每日1次或2次。 物理降温30min后测T1次,
口表、腋表、肛表分开清洗、消毒。
〔2〕体温计的检查法
No
No
No
甩表至35℃以下→同时放入已测温的40℃ Image
Image
Image
以下的水中→3分钟后取出,读数→误差
在0.2℃或以上,水银柱有裂痕者,均不
能运用。
3. 体温丈量方法
1〕目的 2〕操作前预备 〔1〕评价患者并解释 〔2〕患者预备 〔3〕护士本身预备 〔4〕用物预备
No Image
No Image
电子体温计
感温胶片
红外线感应式体温计
可弃式体温计
水银体温计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①口表:盛水银端较细长,可作口腔或腋下丈量。
体温 PPT课件
7.下列病人测体温方法选择正确的是(D) A.婴儿腋下测温 B.呼吸困难病人口腔测温 C.心肌梗死者直肠测温 D.昏迷病人腋下测温 E.精神异常口腔测温
40
历年护士执业考试真题
8.周先生在测口温时不慎咬破体温计,护士首先
应采取的措施是 C
A.了解咬破体温计的原因 B.检查体温计破损程度 C.清29
测腋温
部位:腋窝正中 方法:腋下有汗 先擦干,水银端紧 贴皮肤,屈臂过胸 时间:10min
30
测肛温
取好体位 方法:润滑肛表,
插入3-4cm 测量时间:3min
31
注意事项
1. 测前:清点、检查体温计 2.禁忌症: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腔疾患、口
鼻手术、呼吸困难及不合作者忌测口温; 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死病人忌测肛温;
儿童>成年>老年
年龄 性别
昼夜
运动、药物、 情绪、进食
环境
其他
波动范围不超过0.5-1.0℃
7
异常体温★
发 体温 热 过高
体体 温温 不过 升低
8
一.体温过高 ★
由于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 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 碍等原因,使产热增加或散 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 常范围。
要素一: 病因 要素二:机制 要素三:表现
A.驰张热
B.稽留热
C.间歇热
D.不规则热
E.波浪热
38
历年护士执业考试真题
6.患者张某,58岁,诊断为"菌痢",护士 测量口温时得知其5分钟前饮过热水,为此
应该 (E)
A.嘱其冷开水漱口后再测 B.暂停测一次 C.参照上次测量值记录 D.改测直肠温度 E.告知患者30分钟后再测口腔温度
40
历年护士执业考试真题
8.周先生在测口温时不慎咬破体温计,护士首先
应采取的措施是 C
A.了解咬破体温计的原因 B.检查体温计破损程度 C.清29
测腋温
部位:腋窝正中 方法:腋下有汗 先擦干,水银端紧 贴皮肤,屈臂过胸 时间:10min
30
测肛温
取好体位 方法:润滑肛表,
插入3-4cm 测量时间:3min
31
注意事项
1. 测前:清点、检查体温计 2.禁忌症:精神异常、昏迷、婴幼儿、口腔疾患、口
鼻手术、呼吸困难及不合作者忌测口温; 腹泻、直肠或肛门手术、心肌梗死病人忌测肛温;
儿童>成年>老年
年龄 性别
昼夜
运动、药物、 情绪、进食
环境
其他
波动范围不超过0.5-1.0℃
7
异常体温★
发 体温 热 过高
体体 温温 不过 升低
8
一.体温过高 ★
由于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 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 碍等原因,使产热增加或散 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超过正 常范围。
要素一: 病因 要素二:机制 要素三:表现
A.驰张热
B.稽留热
C.间歇热
D.不规则热
E.波浪热
38
历年护士执业考试真题
6.患者张某,58岁,诊断为"菌痢",护士 测量口温时得知其5分钟前饮过热水,为此
应该 (E)
A.嘱其冷开水漱口后再测 B.暂停测一次 C.参照上次测量值记录 D.改测直肠温度 E.告知患者30分钟后再测口腔温度
发热病人的观察和护理ppt课件
详细描述
发热通常表现为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 散热过程处于动态平衡。当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 体温升高。
发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总结词
发热的病因多种多样,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发热主要由细 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非感染性发热则由机体内部因素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症状。
观察方法
定时记录
设定固定的时间间隔,如每2小 时记录一次体温和其他症状。
持续监测
使用电子体温计等设备持续监 测体温,并记录在表格或电子 设备上。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出现异 常情况及时处理。
询问病史和家族史
了解病人是否有发热相关疾病 史或家族史,有助于判断病因
。
观察频率与记录
观察频率
高热量高蛋白
对于高热病人,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的食 物,如牛奶、鸡蛋等。
心理护理
01
02
03
安慰与鼓励
给予病人安慰和鼓励,增 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解释病情
向病人及其家属解释病情 和治疗方法,消除其紧张 和焦虑情绪。
倾听与关注
耐心倾听病人的诉求和感 受,关注其心理变化,及 时给予心理疏导。
发热病人的病情评估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疫情和疫苗接种政策,及时接种相关疫苗,预防感染。
家庭护理要点
01
监测体温
定时监测体温,了解发热程度和变 化情况。
合理饮食
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 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03
02
多喝水
发热时身体容易脱水,应保证充足 的水分摄入。
发热通常表现为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正常人的体温受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并通过神经、体液因素使产热和 散热过程处于动态平衡。当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时,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 体温升高。
发热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总结词
发热的病因多种多样,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两大类。感染性发热主要由细 菌、病毒、真菌等感染引起;非感染性发热则由机体内部因素如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症状。
观察方法
定时记录
设定固定的时间间隔,如每2小 时记录一次体温和其他症状。
持续监测
使用电子体温计等设备持续监 测体温,并记录在表格或电子 设备上。
观察病情变化
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出现异 常情况及时处理。
询问病史和家族史
了解病人是否有发热相关疾病 史或家族史,有助于判断病因
。
观察频率与记录
观察频率
高热量高蛋白
对于高热病人,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的食 物,如牛奶、鸡蛋等。
心理护理
01
02
03
安慰与鼓励
给予病人安慰和鼓励,增 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解释病情
向病人及其家属解释病情 和治疗方法,消除其紧张 和焦虑情绪。
倾听与关注
耐心倾听病人的诉求和感 受,关注其心理变化,及 时给予心理疏导。
发热病人的病情评估
接种疫苗
根据当地疫情和疫苗接种政策,及时接种相关疫苗,预防感染。
家庭护理要点
01
监测体温
定时监测体温,了解发热程度和变 化情况。
合理饮食
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 免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03
02
多喝水
发热时身体容易脱水,应保证充足 的水分摄入。
第六章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直肠温度持续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脑损伤。 高热持续42℃以上2~4小时可导致休克及严重并发症。
2. 发热的过程及表现
体
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寒战和鸡皮疙瘩
温
上
关系:调定点上移,体温<调定点
升
期
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
2. 发热的过程及表现
表现:皮肤灼热、颜面潮红、口唇干燥 、头痛
高 热
三、异常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一)体温过高
又称发热(fever),由于各种原因使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 超过正常范围。
要素一:病因 要素二:作用部位 要素三:作用结果
腋下温度超过37℃或口腔温度超过37.3℃,可称为发热。
(一)体温过高
1. 发热的程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低热 37.3~38.0℃ 中等热 38.1~39.0℃ 高热 39.1~41.0℃ 超高热 41℃以上
心理护理
1. 体温上升期:了解心理反应,给予精神安慰 2. 高热持续期:解除身心不适,满足合理要求 3. 退热期:清洁卫生,补充营养
四、体温的测量
(一)体温计的种类和构造 1. 玻璃汞柱式体温计
价格便宜,可重复性好, 破碎容易产生汞污染。
无汞玻璃体温计
四、体温的测量
(一)体温计的种类和构造 2. 电子(数字)体温计
降温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体温>39℃,颈部、腋下、腘窝、腹股沟处放置冰袋、冷毛巾等 (局部冷疗);
体温>39.5℃,温水或乙醇擦浴(全身冷疗)。 采用降温措施30min后应测量体温。
补充营养和水分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多饮水,每日以2500~3000ml为宜。 不能进食的病人,遵医嘱给予鼻饲或静脉输液。
2. 发热的过程及表现
体
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寒战和鸡皮疙瘩
温
上
关系:调定点上移,体温<调定点
升
期
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
2. 发热的过程及表现
表现:皮肤灼热、颜面潮红、口唇干燥 、头痛
高 热
三、异常体温的观察及护理
(一)体温过高
又称发热(fever),由于各种原因使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 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升高 超过正常范围。
要素一:病因 要素二:作用部位 要素三:作用结果
腋下温度超过37℃或口腔温度超过37.3℃,可称为发热。
(一)体温过高
1. 发热的程度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低热 37.3~38.0℃ 中等热 38.1~39.0℃ 高热 39.1~41.0℃ 超高热 41℃以上
心理护理
1. 体温上升期:了解心理反应,给予精神安慰 2. 高热持续期:解除身心不适,满足合理要求 3. 退热期:清洁卫生,补充营养
四、体温的测量
(一)体温计的种类和构造 1. 玻璃汞柱式体温计
价格便宜,可重复性好, 破碎容易产生汞污染。
无汞玻璃体温计
四、体温的测量
(一)体温计的种类和构造 2. 电子(数字)体温计
降温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
体温>39℃,颈部、腋下、腘窝、腹股沟处放置冰袋、冷毛巾等 (局部冷疗);
体温>39.5℃,温水或乙醇擦浴(全身冷疗)。 采用降温措施30min后应测量体温。
补充营养和水分
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多饮水,每日以2500~3000ml为宜。 不能进食的病人,遵医嘱给予鼻饲或静脉输液。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课件
智能体温计
结合物联网技术,可实现连续监 测、数据自动上传和异常体温报 警功能,方便远程监控。
远程体温监测技术
无线传输技术
通过无线方式将体温数据传输至终端 设备,便于医护人员实时掌握患者体 温情况。
数据分析与预警系统
对收集到的体温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及时发现异常体温,为防控措施提 供依据。
个性化护理方案
详细描述
护理发热患者时,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注意保暖和休息等措施。同时,应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冰敷等。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
03
护理措施
高热护理
01
02
03
04
高热定义
体温超过39°C,需采取降温 措施。
物理降温
使用冰袋、冰贴等物品,降低 患者体温。
药物降温
遵医嘱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等。
补充水分
高热时患者容易出汗,需及时 补充水分,预防脱水。
低温护理
增加衣物
给患者穿上足够厚 的衣服,保持体温 。
热水袋保暖
可将热水袋放在患 者的身体周围,提 高体温。
低温定义
体温低于36°C,需 采取保暖措施。
调节室温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避免患者受凉。
详细描述
在观察体温的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 其他症状,如寒战、出汗、呼吸急促、脉搏 加快等。这些症状可能与体温异常相关,并 提示可能的病因或病情变化。因此,综合观 察和记录这些伴随症状对于准确评估患者的 状况和制定护理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05
体温观察的发展趋势
新型体温计的应用
红外线体温计
利用红外线技术测量体温,具有 非接触、快速测量的优点,适用 于大规模人群筛查。
结合物联网技术,可实现连续监 测、数据自动上传和异常体温报 警功能,方便远程监控。
远程体温监测技术
无线传输技术
通过无线方式将体温数据传输至终端 设备,便于医护人员实时掌握患者体 温情况。
数据分析与预警系统
对收集到的体温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及时发现异常体温,为防控措施提 供依据。
个性化护理方案
详细描述
护理发热患者时,应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提供充足的水分和营养、注意保暖和休息等措施。同时,应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降温措施,如温水擦浴、冰敷等。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应及时就医。
03
护理措施
高热护理
01
02
03
04
高热定义
体温超过39°C,需采取降温 措施。
物理降温
使用冰袋、冰贴等物品,降低 患者体温。
药物降温
遵医嘱使用退烧药,如布洛芬 、对乙酰氨基酚等。
补充水分
高热时患者容易出汗,需及时 补充水分,预防脱水。
低温护理
增加衣物
给患者穿上足够厚 的衣服,保持体温 。
热水袋保暖
可将热水袋放在患 者的身体周围,提 高体温。
低温定义
体温低于36°C,需 采取保暖措施。
调节室温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 ,避免患者受凉。
详细描述
在观察体温的同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 其他症状,如寒战、出汗、呼吸急促、脉搏 加快等。这些症状可能与体温异常相关,并 提示可能的病因或病情变化。因此,综合观 察和记录这些伴随症状对于准确评估患者的 状况和制定护理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05
体温观察的发展趋势
新型体温计的应用
红外线体温计
利用红外线技术测量体温,具有 非接触、快速测量的优点,适用 于大规模人群筛查。
生命体征观察与护理体温
第6页/共35页
正常体温
部位 平均温度
正常范围
口温 肛温 腋温
37℃ 37.5℃ 36.5℃
36.3~37.2℃ 36.5~37.7℃ 36.0~37.0℃
第7页/共35页
影响体温的因素: 时间、年龄 性别、饮食 运动、情绪
第8页/共35页
二、异常体温--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 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 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 性体温升高 。
判断标准: 腋温>37℃,口温>37.5℃或一 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 。
原因: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第9页/共35页
体温过高的临床分度*
——————————
分度
温度范围
——————————
低热
37.3~38.0℃
中等热
38.1~39.0℃
高热
39.1~41.0℃
超高热
41℃以上
——————————
第10页/共35页
体温过高的临床过程
1、体温上升期
表现:骤升、渐升,畏寒、皮肤苍白、无汗。 护理:保暖、给予热饮
2、高热持续期
表现:皮肤潮红、灼热、呼吸快、深 护理:对因,物理或药物降温
3、退热期
表现:皮肤温度降低、出汗 护理:及时更换衣被、保暖,密切观察病情
第11页/共35页
发热型态*
各种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
1. 稽留热 (Continued fever) 2. 弛张热 (remittent fever) 3. 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4. 不规则热 (irregular fever)
第12页/共35页
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正常体温
部位 平均温度
正常范围
口温 肛温 腋温
37℃ 37.5℃ 36.5℃
36.3~37.2℃ 36.5~37.7℃ 36.0~37.0℃
第7页/共35页
影响体温的因素: 时间、年龄 性别、饮食 运动、情绪
第8页/共35页
二、异常体温--体温过高
体温过高又称发热: 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 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 性体温升高 。
判断标准: 腋温>37℃,口温>37.5℃或一 昼夜体温波动在1℃以上 。
原因: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
第9页/共35页
体温过高的临床分度*
——————————
分度
温度范围
——————————
低热
37.3~38.0℃
中等热
38.1~39.0℃
高热
39.1~41.0℃
超高热
41℃以上
——————————
第10页/共35页
体温过高的临床过程
1、体温上升期
表现:骤升、渐升,畏寒、皮肤苍白、无汗。 护理:保暖、给予热饮
2、高热持续期
表现:皮肤潮红、灼热、呼吸快、深 护理:对因,物理或药物降温
3、退热期
表现:皮肤温度降低、出汗 护理:及时更换衣被、保暖,密切观察病情
第11页/共35页
发热型态*
各种体温曲线的形态称为热型。
1. 稽留热 (Continued fever) 2. 弛张热 (remittent fever) 3. 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4. 不规则热 (irregular fever)
第12页/共35页
稽留热(continued fever)
医疗常识培训 异常体温的观察和护理
28
发热对机体的影响
1、物质代谢的改变
❖ 糖代谢:糖分解代谢↑,血糖↑ ,乳酸↑ ❖ 脂肪代谢:脂肪分解↑,脂肪贮备↓,酮症、消瘦 ❖ 蛋白质代谢: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 ❖ 维生素代谢: 消耗增多;特别是维生素B和C。 ❖ 水、电解质代谢:体温上升期: 尿量明显减少。
高热持续期: 皮肤、呼吸道水分蒸发。 体温下降期: 尿量恢复、大量出汗。
温升高。
情绪: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体温升高。
昼夜:一般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2-8时最高。实验表明 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很 可能是生物节律 的控制中心。
药物:如麻醉药物会使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降低。
体
生理性体温
温
升 高 的
病理性体温
发热 多数病人
(体温 = gt; 调定点)
? 发热和过热的区别在哪
过热 发热 (hyperthermia)
(fever)
病因 无致热原
(产热↑、散热↓、中枢损伤)
发病 机制
调定点无变化
(被动性体温↑)
有致热原
调定点上移
(调节性体温↑)
效应 体温可很高,甚至致命 体温可较高,有热限
防治 原则
物理降温
对抗致热原
• 发热的定义:
• 发热(Fever)——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 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 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时的 病理过程称为发热。
正常体温调节
温度感受器
T > 37℃
POAH
传入N
37℃
T<37℃
传出N
散热
(汗腺、皮肤血管、呼吸)
传出N
产热
(骨骼肌、肝、甲状腺)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PPT课件
2.发热的过程及表现
体温上升期 高热持续期
退热期
2.发热的过程及表现
(1)体温上升期 特点:产热大于散热,体温上升 表现:疲乏无力、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寒战
骤升:肺炎、疟疾 渐升:伤寒≈散热 体温维持在较高水平
表现:
热性面容; 心率增加(体温每上升1 ℃,心率增加10—15次/分); 头痛、惊厥、昏迷、恶心、便秘、腹胀、口干、尿少
③ 测量体温 ④ 准确记录 ⑤ 安置病人 ⑥ 消毒用物 ⑦ 绘制曲线
直肠测温
•侧卧 •俯卧 •屈膝仰卧
(三)测量体温的方法
3.实施
① 核对解释 ② 安置体位
③ 测量体温
④ 准确记录 ⑤ 安置病人 ⑥ 消毒用物 ⑦ 绘制曲线
口腔测温法:
• 将口表水银槽一端斜放于病人的舌下热窝 处
• 嘱病人闭嘴用鼻呼吸 • 3分钟后取出
(三)体温调节
生理性(自主性)体温调节
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下,使产热和散热维持 动态平衡,体温经常维持在一个稳定水平(调定点)
行为性体温调节
二、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
体温:深部体温、表层温度 临床上所指体温:平均深部温度
常以口腔温度、直肠温度、腋下温度为标准
二、正常体温及其生理性变化
第一节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概述 体温(body temperature)
体核温度
皮肤温度
(core temperature) 体壳温度、体表温度
(shell temperature)
人体内部胸腔、腹腔、中 受环境温度和衣着厚薄的影
枢神经的温度
响,较不稳定
相对稳定,较皮肤温度高
一、体温的产生与调节
体温在一日中的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 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发热等
体温的观察和护理课件
正确使用体温计是获取准确体温数据的关键,不规范的使用可能导致测量结果不 准确。
详细描述
在使用体温计时,应遵循正确的测量姿势和时间,避免在剧烈运动或饮食后立即 测量,同时注意检查体温计的完好性,如有破损或过期应及时更换。此外,不同 类型的体温计使用方法也有所不同,需仔细阅读说明书。
误区三:忽视其他症状与体温变化的关系
发热不退
对于持续发热的患者,应寻找病因, 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寒战、颤抖
寒战和颤抖可能是体温升高的表现, 应注意保暖和观察病情变化。
不明原因的体温变化
对于不明原因的体温变化,应及时就 医检查,以便早期治疗。
05
常见误区及解答
误区一:只有发烧才需要关注体温
总结词
详细描述
误区二:体温计使用不规范
总结词
在测量体温的同时,应记录患者的病 情变化和症状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异 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注意安全
水银体温计易碎,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避免水银泄漏。电子体温计的感应头 和显示屏表面要避免划伤或撞击。
03
正常体温范围及影响因素
正常体温范 围
正常体温范围
1
体温的生理波动
2
体温的测量方法
3
影响体温的因素
环境温度
生理状态 疾病与药物
不同年龄段和性别对体温的影响
年龄
性别
女性基础体温略高于男性,但波动范 围基本相同。
04
体温观察与护理
高热护理措施
01
02
03
04
物理降温
多喝水
监测体温
休息
低热护理措施
保暖
适量运动
饮食调理 观察病情
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详细描述
在使用体温计时,应遵循正确的测量姿势和时间,避免在剧烈运动或饮食后立即 测量,同时注意检查体温计的完好性,如有破损或过期应及时更换。此外,不同 类型的体温计使用方法也有所不同,需仔细阅读说明书。
误区三:忽视其他症状与体温变化的关系
发热不退
对于持续发热的患者,应寻找病因, 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
寒战、颤抖
寒战和颤抖可能是体温升高的表现, 应注意保暖和观察病情变化。
不明原因的体温变化
对于不明原因的体温变化,应及时就 医检查,以便早期治疗。
05
常见误区及解答
误区一:只有发烧才需要关注体温
总结词
详细描述
误区二:体温计使用不规范
总结词
在测量体温的同时,应记录患者的病 情变化和症状表现,以便及时发现异 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注意安全
水银体温计易碎,使用时要轻拿轻放, 避免水银泄漏。电子体温计的感应头 和显示屏表面要避免划伤或撞击。
03
正常体温范围及影响因素
正常体温范 围
正常体温范围
1
体温的生理波动
2
体温的测量方法
3
影响体温的因素
环境温度
生理状态 疾病与药物
不同年龄段和性别对体温的影响
年龄
性别
女性基础体温略高于男性,但波动范 围基本相同。
04
体温观察与护理
高热护理措施
01
02
03
04
物理降温
多喝水
监测体温
休息
低热护理措施
保暖
适量运动
饮食调理 观察病情
异常体温的观察与护理
生命体征的观察与护理—体温的观察与护理(护理学基础课件)
(二)体温过低
定义:产热减少,散热增多,体温低于 35℃以下称体温过低。 1、原因:
散热过多 产热减少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 体温调节中枢未发育成熟:
(二)体温过低
2、分期: 轻度 32-35℃ ; 中度 30-32℃ ; 重度 <30℃ ,瞳孔散大,对光反消失 致死温度 <25℃
3、症状:发抖,心跳、呼吸减慢,血压下降, 皮肤苍白冰冷,躁动不安,嗜睡,意识紊乱, 昏迷。
(4)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体温在24小时中变化不 规则,持续时间不定。常见于流行感冒、癌性发热等。
临床常见热型
(5)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升高至39℃以上,持 续数日又逐渐降至正常,数日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称波状热。常 见于布氏杆菌病。
(6)回归热(relapsing fever):体温急骤上升达39℃以上, 持续数日后降至正常水平,数日后又出现高热,如此有规律的交替出 现,称为回归热。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等。
2、发热过程及症状
分为三个阶段:
特点
表现
①体温上升期 产热>散热,体温
上升。
皮肤苍白、干 燥,畏寒、 寒战(骤升、渐升)
②高热持续期
产热≈散热,体温维持 在较高水平
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 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尿量 减少
③退热期
散热>产热,体温 下降
大量出汗、皮肤潮湿、皮肤温 度降低(渐退、骤退)
3、体温过低病人的护理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每小时1次 (2) 保暖:室温、保暖、暖箱 (3)尽快去除病因,做好抢救准备 (4)给与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 质,以补充高热的消耗,提高机体的抵 抗力
四、体温的测量
生命体征之体温观察与护理
体温观察的记录与解读
记录
每次测量结果应准确记录,包括 日期、时间、体温值。
解读
观察体温变化趋势,如持续高热 或低热,应及时就医。
03
异常体温的识别与处理
高热与降温护理
01
02
03
物理降温
使用冰袋、湿毛巾敷额头 、温水擦浴等方法降温, 注意避免使用酒精擦浴。
药物降温
根据医生指导使用退热药 ,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 酚等。
01
确保病人在接受体温测量时,有 足够的隐私保护措施,如使用床 帘、屏风等遮挡物。
02
在测量体温时,应尊重病人的尊 严,避免在公共场合暴露病人身 体或进行不必要的身体接触。
遵循医疗护理规范
医护人员应遵循医疗护理规范,定期 记录和监测病人的体温,确保数据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测量体温时,应按照规定的操作流 程进行,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测量结 果不准确或对病人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
。
体温的异常变化可能反映身体的 某些疾病或病理状态,因此对体 温的观察和护理是临床医学中的
重要内容。
体温的正常范围
正常人的体温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平均值为36.5-37.5°C。
不同年龄、性别和生理状态下, 体温的正常范围略有差异。例如 ,新生儿的体温略高于成年人,
男性的体温略高于女性。
体温的正常范围也会受到环境、 活动量、饮食和情绪等因素的影
体温计的选择与使用
玻璃水银体温计
耳温枪
精度高,但易碎,使用时需小心轻放 。
适用于婴幼儿,但测量结果可能受耳 垢影响。
电子体温计
快速、方便,但对电池依赖性强,需 定期更换。
测量体温的时机与频率
每日定时测量
如早晨起床时、午饭后、晚上睡 觉前。
发热观察与护理 ppt课件
PPT课件
3
二
正常体温和生理变异
正常人体温相对恒定,在一个狭小范围内有所波动, 如腋温波动在36.0~37.0℃之间,以凌晨0~4时最 低,下午5~7时最高,差异在正负1.0℃左右。 正常体温在不同的个体间稍有差异,并受昼夜,年龄, 性别,活动度,药物,情绪,环境等内外因素的影响而略 有波动.
PPT课件 4
•
口温高于37.3℃,肛温高 于37.6℃,或一日体温变 动超过1.2 ℃,即为发热 。
PPT课件 5
•发热可作为临床许多类 疾病的共同表现
•发热的目的:
增加炎性反应、抑制细菌生长、 创造一个不利于感染或其他疾病发 生的病理生理环境。
PPT课件
6
• 妇女月经前期、妊娠期、精神紧张以及剧 烈运动,都会出现一些体温升高现象。受 情绪影响体温可升高2℃,5公里长跑后体 温可达40~41℃,这些均属生理现象。 • 病理条件下的发热主要是由各种病原体感 染引起的,如流感、肺炎、伤寒、疟疾等 引起的发热。 • 也可以是非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热,像中 暑、恶性肿瘤、白血病等引起的发热。
PPT课件
18
㈢发热的临床过程与特点
发热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 ③体温下降期:其特点是散热增加而产热降 至正常调节水平,体温趋于正常。病人表现 为大量出汗和体温降低,此时要及时抹汗, 勤换并添加衣服,注意保暖。
PPT课件
19
六
•
发热体征
(1)全身情况:遇急症发热病人,首先应 测血压、呼吸和脉搏等重要生命体征,并 尽快作出初步诊断,如发热伴呼吸急促, 口唇紫绀者多提示肺炎等呼吸道感染;若 发热伴血压降低、脉速、烦躁,要警惕感 染性休克或败血症。
三
病因与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