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播效果的层级性

合集下载

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知识点总结

传播学知识点总结1、传播学学科建设的六字方针:积累、批判、创新2、传播学的知识层次分为:理论传播学、历史传播学、实用传播学、边缘传播学3、传播学的研究方法的主要种类:1)哲学方法2)专项方法(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语言学方法)3)横向方法(控制论方法、信息论方法、系统论方法)4)具体方法4、传播学的五位创始人1)拉斯韦尔(1902-1977年)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者,提出5w传播模式(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有什么效果,即控制分析、传播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及效果分析),内容分析法,主要研究《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技术》。

2)勒温(1890-1947年)美籍犹太人,传播学中“把关人”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的社会学家,他最先提出守门行为和守门人的概念,著有《群体生活的渠道》3)霍夫兰(1912-1961年)美国著名的实验心理学家,宣传与传播研究者,他将心理实验法带进了传播学,主要研究传播效果,著有《大众传播实验》、《传播与劝服》,否定了早期的“子弹论”,主要针对传播效果、宣传、说服性进行研究。

4)拉扎斯菲尔德(1901-1976年)奥裔美籍著名社会学家,著有《人民的选择》,提出二级传播理论(传播效果及机制研究),“既有政治倾向的作用”选择性接触机制、意见领袖,传播学研究方法的“工具制造者”,创立了数理(定量)研究方法。

5)李普曼(1889-1974年)德国犹太人,著有《舆论学》,提出拟态环境及刻板印象概念。

5、传播学的研究现状:1)传播学已流传、扩散到世界各地(传播学的优越性、适应性及伸缩性)2)传播理论多姿多彩,学术流派层出不穷3)研究方法灵活多样,研究领域不断扩大4)研究机构相继成立,科研队伍不断壮大5)研究专著大量出版,学术刊物纷纷创办6)设立传播专业,培养传播人才6、传播学的研究趋势:1)鲜活化趋势(新的学说和观点以及分析丰富多彩)2)融合化趋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各自独立的母体、主干学科相互融合)3)科学化趋势(积极探索传播规律、构建理论体系、推进传播教育的态势)4)操作化趋势(依据传播规律提出传播对策、通过分析传播问题提出解决方案)5)分支化趋势(要素研究、层级研究、领域研究、交叉研究、比较研究、影响研究)6)本土化趋势(迎中有拒,拒中有迎)7、传播的五种概念(即五说):1)共享说(传播是信息共享的过程)2)影响说(传播是影响受传者行为的过程)3)反应说(传播是是受传者对传播信息的反应)4)互动说(传播是信息的交流与沟通)5)过程说(传播是传递信息、思想及观念的过程)8、传播的定义: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

舆论的传播规律

舆论的传播规律

舆论的传播规律
一、传播规律
1.传播以及引起共鸣:传播如果有趣有特色,往往会被快速传播,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有趣引起共识,印象深刻的传播会在短时间内形成社会舆论的共鸣。

2.层级转发的引流效应:传播的过程中,有层层流转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层级转发”,层级转发可以让传播的过程变得更引流,有助于更多的社会舆论参与其中。

3.归类建档:社会舆论的传播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以总结的方式,归类建档,建立出传播规律。

4.形成定势:在传播规律下数量较多的同一种类型传播信息,会形成一定的定势,规定社会舆论的走向方向。

5.主题的爆发:传播的规律可以通过主题的爆发现象来反映,一些争议性的话题、新鲜事物往往就能引发大量的讨论,爆发出社会舆论。

二、传播要素
1.内容:传播过程中传播内容是最关键的要素,超越传播平台,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内容可以有价值可以有趣,才能有社会舆论参与其中。

2.渠道:传播内容发出之后,传播渠道也是很重要的,不同的传播渠道定位不同目标人群,合理的传播渠道,有利于更好的传播效果。

3.受众:社会舆论的传播要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就要有合理的目标受众,设计相应的营销活动,吸引符合要求的目标受众参与其中。

4.效率:传播的效果不只是依靠传播的内容,也在于传播的效率,多样的传播手段,有效分发传播内容能有效提升传播效果平台更有效地影响社会舆论。

5.实时性:如果传播的内容不能及时发布,很难吸引人们去讨论,及时发布有利于更好的传播效果,让传播内容在更短的时间出现在更多受众面前。

广告策划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武汉学院

广告策划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武汉学院

第一章测试1.广告策划就是为了促进销售。

()A:错B:对答案:A2.从营销学的意义上来看,广告策划的本质是为了促进销售。

()A:对B:错答案:A3.策划的广告活动周期越短,内容越详细。

()A:错B:对答案:BP理论属于营销主义广告理论。

()A:对B:错答案:B5.“广告即推销”这一主题体现的是营销主义广告思想。

()A:错B:对答案:A6.推销主义广告的集大成者是()A:艾·里斯B:罗素·瑞夫斯C:大卫·奥格威D:杰·特劳特答案:C7.长期广告策划指的是()的广告策划。

A:1年以内B:其他都不对C:1-5年D:6个月内答案:C8.广告策划由哪几部分构成?()A:主体B:对象C:依据D:方案答案:ABCDE9.根据时间长短,可以把广告策划分为哪些类型?()A:短期广告策划B:年度广告策划C:其他都不对D:长期广告策划答案:ABD10.天猫的广告、京东的广告等都属于()广告?A:专项广告B:促销广告C:长期广告D:整体广告答案:AB第二章测试1.广告策略是广告战略的具体表现。

()A:对B:错答案:A2.广告战略对广告策略有制约作用。

()A:错B:对答案:B3.新产品投放市场的时候,要采取提醒性广告策略。

()A:对B:错答案:B4.中国大妈抢购黄金这一现象可以用科利法解释。

()A:错B:对答案:A5.科利法注重各项指标的量化。

()A:错B:对答案:B6.针对消费者需求不大的产品,可以采取()广告策略。

A:无差别B:集中C:差别化答案:A7.系列广告属于是从()角度进行广告战略设计的?A:时间B:目标市场C:内容D:品牌形象答案:C8.课程内容中的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的广告属于()A:提醒性广告B:品牌形象广告C:竞争性广告D:系列广告答案:C9.方言广告往往属于()A:时间B:区域C:品牌形象D:内容答案:B10.广告的信息目标包括()A:提醒性目标B:行动目标C:说服性目标D:告知性目标答案:ACD11.广告的战略目标包括()A:购买目标B:信息目标C:行动目标D:传播目标答案:BCD12.从市场的角度选择广告策略,常见的有()策略。

传播学的传播效果名词解释

传播学的传播效果名词解释

传播学的传播效果名词解释传播学是对人类传播行为及其效果进行研究的学科。

而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行为所产生的结果或影响。

本文将对传播学中的一些关键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传播学的传播效果。

一、观众媒介选择观众媒介选择是指观众在面对多样化的媒介和信息时,根据自身需求、兴趣和价值观,有意识地选择合适的信息来源和传播渠道。

观众媒介选择是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决定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和深度。

二、信息认知信息认知是指接收者在传播过程中对信息的理解和加工。

它包括感知、处理和理解信息的过程。

信息认知是传播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信息在接收者心中的意义和价值。

三、信息记忆信息记忆是指接收者对传播信息长期保存和回忆的能力。

它分为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两个阶段。

信息记忆是传播效果的评估之一,它决定了信息在接收后是否能够持久影响接收者。

四、信息态度信息态度是指接收者对传播信息所持有的评价和看法。

它可以是积极态度、消极态度或中立态度。

信息态度能够体现传播效果,因为它将影响接收者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和行为反应。

五、行为改变行为改变是指接收者在接受传播信息后,改变了原有的思想、信念或行为。

行为改变是传播效果的最终目标之一,它衡量了传播是否成功影响了接收者的行为。

六、满意度满意度是指接收者对传播行为和传播结果的满意程度。

它包括对信息的理解、接受程度和对传播者的态度等方面的评价。

满意度也是传播效果的一个重要评估指标,它能够反映接收者对传播过程的认可和满意程度。

七、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传播行为对整个社会或特定社群所产生的影响和变化。

它可以是社会价值观观念的改变、社会结构的调整,或对社会群体行为方式的影响。

社会影响是传播效果最广泛和深远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能够改变社会习惯、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八、反馈效应反馈效应是指接收者对传播行为的反馈和反应。

它可以是对信息的回应、对传播者的评价或对传播效果的评估。

反馈效应是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帮助传播者了解接收者对信息的接受程度和改进传播策略。

精准聚焦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精准聚焦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精准聚焦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张树庭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话语权,已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既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也必须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布局上讲实谋、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一、坚持系统观念,明确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的使命任务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当前,做好国际传播工作,不仅要传承走出去的历史实践经验,更要具备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良好外部环境。

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

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他强调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必须大力弘扬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观。

中华文明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能够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传播学概论之3,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传播学概论之3,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

组织传播
什么是组织
古代汉语的“组织”:“织纴组紃”或“树桑麻,习组织”。对其作 初步引申,如荀子所谓“人能群”以致驾驭强于己的牛马、唐代孔颖 达说的“文德能治民,如御马之执矣,使之有文章如组织”,都有利 用组织进行管理的含义。 机械或静态组织观:强调组织的结构性功能、标准化目标以及组织内 部的权力等级和制度化特征,但忽视构成组织结构的最活跃因素—— 人。 动态组织观:把组织视为充满人文生机活力的动态群体,突出了人的 合作意愿,共同目标以及相互间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保持积极的沟通态度对下行传播是十分重要的。
组织内的传播网络:正式渠道之水平传播
在组织权力系统中处于同层次的人们或单位之间的讯息(或信息) 流动,其目的是为了相互之间的协调和配合 水平传播节时高效,但无限制的水平传播可能破坏组织的权力系 统和造成信息过载的毛病。 水平传播的功能:
协调工作 解决问题 分享信息 解决冲突
人际传播与个人社会化
社会化:从个人角度来说,指的是个人学习语言、知识、 技能、行为准则等等以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从社会角度 而言,指的是社会成员形成大体一致的观念、价值和社会 规范体系,从而使社会秩序维持、社会发展的连续性得到 保证的过程。 个人的观念社会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观念的形成, 二是社会观念的形成(包括对他人和社会的基本看法、社 会价值和行为规范的接受等等)。无论在哪一个方面,人 际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人格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人际传播与个人社会化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自我是人们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逐渐获得的,其中并无先天成 份。人的思维过程很大程度上是“主体的我(I)”与“客体的我 (Me)”之间的互动过程。主我是创造者、创始人,是冲动的、 无组织、无方向、不可预测的那部分自我。客我是社会的代表, 是主我所思考的客体对象,是在其它时间和地点想到的自我。 客我的形成要经过三个阶段:模仿阶段、游戏阶段和博奕阶段。 有了这三个阶段,一个内在化、社会化的客我就形成了。

传播失效如何界定

传播失效如何界定
标 的 不 同 。 对 传
播 效 果 的 衡 量 不 应 设 定 统 一 的 标
求 的 传 播 效 果 绝 大 多 数 还 是 停 留 在 浅 层
扩 大 的过 程 : 之 达 教 授 从 受 众 心 理 的角 林 度 也 提 出 了传 播 效 果 的 两 级论 ,他 认 为 , 传 播 信 息 的作 用 点 是 受 传 者 的 心理 。 么 那 传 播 效 果 就 可 能 有 两 级 。 首先 , 传 者 的 受 心 理 在 传 播 信 息 作 用 前 后 如 果 发 生 了 变
度 . 重 要 的还 追 求 深 层 的影 响 学 生 人 生 更
口 李 金 玲
行 一 些 思考 。
关 键 词 :传
播效果 层 级 性
社 会 并 弓 起 了 社会 的变 化 . 播 就 产 生 了 I 传
第 二 级 效果 。
林 之 达 教授 认 为 , 播效 果 的 层 级 性 传 有 两 个 意思 : 是 传 播 信 息必 须 首 先 作 用 一 于 受 传 者 的 心理 系统 .产 生 诸 如 动 机 、 理 想 、 负 、 心 、 心 、 力 之 类 的心 理 能 。 抱 决 信 毅 心 理 能 外 化 为 行 为 , 用 于 社 会 。 产 生 作 才 社会 效 果 。 是 传 播信 息作 用 于 心 理韵 深 二
得 到 的 却是 冷 冷 的 回应 或 排 斥 : 播者 希 传
望 揭 露 一 些 黑 暗 面来 告 诫 人 们 商 或商 品 主 为 此 广 告 所 付 的 版 面 费 . 于广 告 商 或 对 商 品主 来 说 是 不 公 平 的 , 对 于 靠 赚 取 广 而
告 费 生 存 的 报 业 、 播 、 视 是极 有 利 的 。 广 电

微信三个层级传播的贯通

微信三个层级传播的贯通

个人传播
微信的个人传播是指用户通过朋友圈、私信、微信群等渠道,将信息传递给自己的好友和 亲人。这种传播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信任度,因为信息是由个人发出的,接收者往往 是熟悉的人
个人传播的特点如下
传播范围有限:个 人传播的信息只能 传递给自己的好友 和亲人,传播范围 相对较小
信息质量较高:由 于个人传播的信息 是由自己发出友和亲人进行适度的互 动可以增加彼此之间的联系和信任,从 而更愿意接受你的信息
第2部分
社群传播
社群传播
微信的社群传播是指用户通过加入微信群,将信息传递给更多的群成员。这种传播方式具 有很强的群体性和互动性,因为信息是由多个用户共同传递的,接收者也是由多个用户组 成的群体 社群传播的特点如下
微信:三个层级 传播的贯通
2
-
目录
CONTENTS
1
个人传播
2
社群传播
3
大众传播
01
微信作为一款社 交媒体应用,具 有强大的传播能 力
微信:三个层级传播的贯通
02
它的传播方式可 以分为三个层级: 个人传播、社群 传播和大众传播
03
这三个层级相互 关联,共同构成 了微信的传播体 系
第1部分
个人传播
互动性强:个人传播 具有很强的互动性, 用户可以通过评论、 点赞等方式与好友进 行交流和互动
个人传播
在个人传播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建立良好的个人形象:在微信上建立良 好的个人形象,可以让好友和亲人更加 信任你,从而更愿意接受你的信息
发布有价值的内容:发布有价值的内容 可以让好友和亲人觉得你的信息是有用 的,从而更愿意分享给你的朋友
适度参与:适度参与微信群的讨论和活 动,可以增加自己在群内的知名度和影 响力,从而更容易地将信息传递给更多 的群成员

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影响力传播模型比较

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影响力传播模型比较

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影响力传播模型比较在当今信息时代,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交流观点和传播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信息在社会网络中的传播和影响过程,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影响力传播模型。

本文将比较几种常见的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影响力传播模型,包括线性阈值模型、非线性阈值模型和层级传播模型。

一、线性阈值模型线性阈值模型是最简单且最常见的影响力传播模型之一。

该模型基于假设:每个个体在社交网络中有一个固定的阈值,当其被影响的节点数量超过该阈值时,该个体将接受信息并传播给其邻居节点。

线性阈值模型的数学表达式如下:i(t+1) = θi * ∑(j∈N(i))x(j,t)其中,i(t+1)表示个体i在下一个时间步的状态,θi表示个体i的阈值,N(i)表示个体i的邻居节点集合,x(j,t)表示节点j在当前时间步的状态。

尽管线性阈值模型简单易懂,但其无法很好地解释现实社交网络中信息的传播过程。

因为该模型假设每个个体的阈值固定,无法考虑到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

因此,研究者们提出了非线性阈值模型。

二、非线性阈值模型非线性阈值模型是对线性阈值模型的改进和扩展。

相比于线性阈值模型,非线性阈值模型考虑了个体的动态阈值,即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对信息接受的敏感性。

常见的非线性阈值模型包括独立级联模型(Independent Cascade Model)和线性阻塞模型(Linear Threshold Model)。

独立级联模型假设每个节点以概率p独立地将信息传递给其邻居节点,而线性阻塞模型则通过计算节点的加权总和来确定信息的传播情况。

三、层级传播模型与线性阈值和非线性阈值模型不同,层级传播模型考虑了信息在网络中的传递路径。

该模型认为信息在网络中传播时,会依次影响不同的层级,从而产生层级传播的效应。

层级传播模型具有更高的表达能力,能够更好地模拟实际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现象。

常见的层级传播模型包括时序模型(Temporal Model)和时空模型(Spatiotemporal Model)。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

《传播学概论》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传播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 传播学的定义- 传播学的概念: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递和交流过程的社会科学学科。

- 传播的本质:传播是信息的流动,是人类社会互动的基础。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信息:信息的概念、特性、分类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

- 符号:符号的定义、功能、类型及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

- 传播过程:传播的模型、要素(如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及其相互作用。

- 传播环境:社会、文化、技术等环境因素对传播活动的影响。

二、传播学的发展历程1. 创立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 奠基人:哈罗德·拉斯韦尔、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等。

- 里程碑事件: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5W传播模式。

2.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理论发展:两级传播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

-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内容分析法等在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

3. 成熟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学科交叉:传播学与文化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融合。

- 技术影响: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传播学理论的影响。

三、传播学的研究方法1. 定量研究方法- 调查法:问卷设计、样本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 实验法: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 内容分析法:编码、分类、量化内容特征。

2. 定性研究方法- 深度访谈法:访谈技巧、数据整理与分析。

- 观察法: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的应用。

- 案例分析法:案例选择、数据收集与分析。

3. 混合研究方法- 方法论: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原则。

- 实践应用:如何在实际研究中运用混合方法。

四、传播学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趋势1. 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传播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 研究成果:我国传播学者的理论贡献和实践探索。

- 行业应用:传播学理论在新闻、广告、公关等领域的应用。

第三章 传播的类型与功能

第三章 传播的类型与功能

传播机制之一—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传播机制的种类: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群体模仿与 “匿名性”;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 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 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集合行为中的暗示 更接近于临床医学中的催眠暗示。集合行为的参加者 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 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 信和盲从。而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 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 的过程。 集合行为中信息和情绪的传播,主要受到暗示和感染 机制的制约。
群体传播—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所谓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 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 的一个基本准则,但要特别注意的是对多数意 见的服从决定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基于理 性判断作出的。在不少场合,群体压力也会带 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 美国心理学家所罗门· 阿什在50年代进行的小群 体趋同行为实验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形成原因:一是信息压力,二是趋同心理。
第三章
传播的类型与功能
传播的类型 传播的功能
第一节
传播的类型
以传播层次划分的类型 自我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自我传播
定义:又称内向传播,是在人的个体思维中进 行的传播活动。 作用:1、有助于人们作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 判断与认识。2、有助于人们说服自己实事求 是地看待问题,坚持或放弃某一观点。3、有 助于人们求得心理平衡。4、有助于人们整理 自己的思维,保证正常进入外向传播。 特点:随时性;随意性;无保留性;记载性差。
负面影响:

探讨新闻发布会的传播效果

探讨新闻发布会的传播效果

探讨新闻发布会的传播效果会展宣传是一项重要工作,其效果将决定会展项目的受关注程度、公共形象,并对会展项目的营销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在各类会展宣传方式中,新闻发布会是一项正式的媒体专项活动,也是广泛宣传会展的最好方式之一。

1、新闻发布会与会展宣传1.1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是社会组织直接向新闻界发布有关组织信息、解释组织重大事件而举办的活动,有通用的一般流程,在各类社会经济活动中应用广泛。

其运作方式是通过正式邀请记者、新闻媒体负责人、各相关组织机构代表及政府官员出席,将有关本组织的信息传递给新闻媒体,再通过新闻媒体将信息传递给社会公众。

1.2会展活动宣传会展宣传是会展产品信息的传达和告知,目的是使各种人群知晓、了解会展活动,并产生一定的兴趣和期待。

会展宣传分为广告宣传和公关活动两类,新闻发布会属于媒体专项公关活动,通常在会展活动的策划筹备阶段、营销推广前期、展会开幕之前和闭幕之后举办。

1.3新闻发布会在会展宣传中的作用新闻发布会的主要作用体现在传递信息、塑造形象和促进招展招商三个方面:首先,通过信息发布,新闻媒体和相关组织可以获得会展项目的最新信息,并将其传递给社会公众,使展会被广泛知晓、充分了解。

其次,借助正式的、一定规格的新闻发布活动,会展项目组织者可以显示自身的专业水平、组织能力和职业素养,给参与者留下良好的印象,并通过媒体和社会舆论传递给社会公众,从而起到塑造良好公共形象的效果。

最后,通过信息的沟通、宣传和引导,使目标客户充分了解会展项目、做出参展决策,推动招展招商目标的实现。

2、新闻发布会在会展宣传中的传播效果评估2.1新闻发布会的传播学模型新闻发布会是较为典型的“两级传播”,信息先由新闻发言人传递给媒体,再由媒体传递给大众:新闻发布会的信息始于其举办主体,采集加工后在新闻发布会现场通过新闻发言人传递给媒体记者,以上过程构成第一级传播;然后,记者将所获信息加工成新闻报道,通过大众媒体向公众发布,构成第二级传播。

湖北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

湖北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3

湖北省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阅卷人一、现代文阅读(35分)得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构建相互依存和协同发展的共同体,以弥补个体力量的有限及满足人类交往的需要,是人类一直以来的努力和尝试。

随着媒介技术的更新以及全球化的深入,人类之间的交往和联系不再受到传统血缘和地域的限制,共同体概念在原始形态的基础上不断在新的语境中重新建构,更多具有当代意义的共同体不断兴起,如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学术共同体等各种形态。

共同体概念甚至还逐渐上升至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高度。

当下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即是超越民族、国家与意识形态的“全球观”。

当代意义上的共同体形成必须经过一个逐步建构的过程,总体而言离不开共同的目标、认同与归属感三个基本要素。

在脱离了血缘和地域联系的当代共同体中,“共同情感”作为凝结差异化个体成员的动力与纽带正变得尤为重要。

②长期以来,中国在跨文化传播中倾向于强调“大国理性”,对外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优先以理性认知模式和逻辑架构推进传播活动,“以理性的话语方式向国际社会推介大国形象”。

然而,面向复杂多变的国际现实、基于文化差异与文化陌生感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情感沟通相比其他沟通形式更具本能性的迅速反应机制与认知基础。

国际受众接触来自异质或陌生文化背景的媒介信息时,更可能优先启动直觉性的潜在情感反应机制实现信息判断和接收,而并非必然通过周密的理性逻辑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

情感不仅能够调节个体对媒介信息的注意、判断、记忆等认知处理过程,同时还可能潜移默化地浸染和形塑个体间的社会化互动以及群体结构化进程。

故而,将“情感机制”引入中国故事跨文化传播的策略建构中、以其探索中国故事如何凭借“共同情感”实现有效沟通与深化认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③媒介理想传播效果的达成离不开传播者与传播对象的共同参与,传播对象对信息实现内化认同是传播致效的要旨。

传播对象的情感内化需经过若干环节。

这一内化认同路径中,首要环节是吸引传播对象的注意力,继而完成信息选择、判断等“初级阶段”的认知处理,情感因素的合理纳入将推进这一过程的实现进度。

新闻发布会在会展宣传中的传播效果评估

新闻发布会在会展宣传中的传播效果评估

新闻发布会在会展宣传中的传播效果评估作者:洪晔来源:《卷宗》2014年第10期摘要:新闻发布会是一种常用的会展宣传方式,是会展项目的重要信息载体和公关形式,其传播效果影响到会展项目的公共形象、营销及办展效果。

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借助新闻发布会的传播学模型,分析其传播效果的产生机制、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总结新闻发布会在会展宣传中的传播效果评估方法,并探索其影响因素和加强效果的途径。

(本文原刊于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8月)关键词:新闻发布会;会展宣传;传播效果;两级传播在会展活动的运营过程中,宣传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其效果将决定会展项目的受关注程度、公共形象,并对会展项目的营销效果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各类会展宣传方式中,新闻发布会是一项正式的媒体专项活动,也是广泛宣传会展活动的最好方式之一。

然而目前新闻发布会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其效果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在会展学科领域,也鲜见关于新闻发布会传播效果的研究。

1 新闻发布会与会展宣传1.1 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是一个社会组织直接向新闻界发布有关组织信息、解释组织重大事件而举办的活动。

其主要运作方式是通过正式邀请记者、新闻媒体负责人、各相关组织机构代表及政府官员出席,将有关本组织的重要信息传递给新闻媒体,再通过新闻媒体将信息传递给社会公众。

新闻发布会有通用的一般流程,出席人的身份类型多样但较为固定,是形式正规、规格隆重、以沟通信息为主要目的的传播活动,在各类社会经济活动中应用十分广泛。

1.2 会展活动宣传会展宣传是会展产品信息的传达和告知,目的是使各种人群(包括消费者群体和会展活动的各种相关者)知晓、了解会展活动,并产生一定的兴趣和期待。

会展宣传主要分为两大类,即广告宣传和公关活动。

新闻发布会归类为公关活动,属于媒体专项公关活动。

表1-1 会展宣传活动类型会展宣传贯穿会展活动的各个阶段,在会展项目的策划筹备、营销推广、展期和展后阶段都可配合不同类型的宣传活动以达到适当的宣传效果。

新闻传播:媒体传播层级结构模板

新闻传播:媒体传播层级结构模板

国外媒体传播层级结构:分析国外媒体 传播过程中的层次划分
• 国家级媒体:如CNN、BBC等 • 地区级媒体:如各州、市报纸、电视 台等 • 地方级媒体:如社区报纸、电视台等
媒体传播层级结构的优势与局限性
媒体传播层级结构的优势
• 信息传递效率:通过层次划分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 舆论引导能力:有利于政府和媒体进行舆论引导 • 文化传播效果:有利于文化传播和价值观传播
媒体传播层级结构的局限性
• 信息传播壁垒:层次划分可能导致信息传播壁垒 • 舆论监督缺失:部分层级媒体可能存在舆论监督缺失 • 文化多样性:层级结构可能导致文化多样性的缺失
媒体传播层级结构的未来发展
媒体融合: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 内容融合:整合媒体资源,提高内容质量 • 技术融合:运用新技术,提高传播效率 • 管理融合:优化媒体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
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 真实性:准确传播信息,避免失实报道 • 公正性:不偏袒任何一方,保持客观公正 • 时效性:迅速传播新闻,满足公众需求
新闻传播的技巧
• 新闻选材:选择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 • 新闻写作:运用恰当的语言和形式表达 • 新闻传播: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和方式
02
媒体传播层级结构的理论基础
CREATE TOGETHER
DOCS
DOCS SMART CREATE
新闻传播:媒体传播层级结构模板
01
新闻传播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新闻传播的定义与类型
新闻传播的定义
• 信息传播:通过媒体渠道传递信息的过程 • 新闻传播:以新闻为主要内容的信息传播
新闻传播的类型
• 新闻报道:对新闻事实的客观报道 • 新闻评论:对新闻事件的分析与评价 • 新闻宣传:通过媒体宣传特定观点或政策

浅谈智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情传播

浅谈智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情传播

2023.10基于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建构的智媒体生态系统日益深远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

在智媒体时代,新闻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流程被深度重构,传统的媒体业态正在并将继续深化调整,自媒体平台的日益发达也深刻改变着新闻信息传播格局。

智媒体语境下,受众的信息接收渠道更加多元,各类社会热点事件的曝光量增加,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时间也呈日益增多态势。

一、智媒体时代的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特征在智媒体时代,大众传播的分众化趋势日趋明显,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下,传统的媒体机构及自媒体平台发展日新月异,人人都有摄(照)像机、人人都有话筒、人人都是“记者”正成为现实。

传播技术、传播工具和媒介的日益发达,使得突发事件舆情传播概率大为增加。

总体来看,智媒体时代突发事件舆情传播呈现以下几方面特征:1.信息生成的即时性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

在这一背景下,随着互联网技术及智能手机等各类终端的普及,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信息可以实现即时生成、即时传播。

依托互联网、智能终端设备、自媒体平台等软硬件技术,包括突发事件在内的社会热点直播已经日益成为新闻传播的常态。

从传统的新闻机构来看,无论是央视及各省市电视台等电视媒体,还是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及各地的报社、电台等新闻机构,都在不断强化视频直播、图文直播等传播业态。

在以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上,一方面有上述传统新闻机构的账号进驻,另一方面大量自媒体账号也在逐步实现热点事件的直播或快速传播,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已经成为媒介传播的常态。

2.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爆炸性按照传播规律,突发事件自带流量。

一方面它刺激了公众的猎奇心理和敏感神经,对新鲜事物和现象,人们有着去了解和探索的本能。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人们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另一方面,突发事件带有天然的新闻价值属性并契合新闻传播规律,成为媒体争抢的新闻资源。

传播学概论2013年新版

传播学概论2013年新版

第一章第一节传播的特性:形态多样性时空遍布性行为伴随性极端重要性传播定义:所谓传播就是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信息:即事物的存在方式以及对这种方式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信息,物质,能量是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传播为形式,信息为内容,两者密不可分与信息形影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和人类传播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广义的传播,而是其中一部份,即人类传播传播的定义:广义:系统传受信息的行为,狭义:人传受信息的行为第二节从符号的角度,把传播分成口语,文字,图像,实物语言传播(口语,文字) 非语言传播(图像,实物)人类传播:二分法:亲身传播,大众传播四分法: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大众传播的优点;快,广,多,好缺点:反馈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人际传播特点:人自身+机械化,规模:少数人,空间小,周期不规则,角色,随时可以替换,反馈灵活,信息不规范组织传播:人自身+机械化电子化媒介,规模特定,较多数人,空间中,周期较规则,角色有所规定,反馈有点困难,信息较规范大众化传播特点:手段机化,电子化媒介,规模不特定,多数人,空间,大周期规则,角色固定,反馈十分困难,信息规范模式:文字模式图像模式数字模式传播的基本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线性模式:5W 拉斯韦尔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取得什么效果5W贡献:首次较为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的结构和过程率先明确界定了传播学的研究领域R 布雷多克 7W 在5W的基础上加了情境动机控制论模式:其主要贡献在于明确变:单向直线性为双向循环性,引入反馈的机制,从而更客观,更科学地反映了现实的传播过程社会系统模式:个人层面,组织层面社会层面从功能性分为传播可分为工具性和消遣性李普曼人生活在两个环境里现实环境虚拟环境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种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结果就是现实自我达成的预言: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面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为现实第二章威尔伯,施拉姆创办了世界上和一个大众传播学的博士课程,1947年,创办了最早的传播研究所,是第一个被冠以传播名称,并能授予学位的学术单位传播学缘于欧州,诞生在美国拉斯韦尔与5W模式勒温与把关人理论霍夫兰与劝服研究拉扎斯菲尔与两级传播理论李普曼与<舆论学》施拉姆是传播学领域的创始人传播学两大流派: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1997年,孙旭培主编的《华夏传播论》出版,是国人试图推进传耿学本土化的一次尝试2002年,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传播学分会,CAC选举张国良为首任会长,这是中国传播学界建立的第一个学术共同体,具有里程碑意义第三章人类传播大致经历了五个历史阶段: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口语特点:口语具有表述的自由性口语传播主要依托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口语使用的声音符事情,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口语传播的意义增强人际沟通,维系社会,促进思维,传承文化语言体现了媒介最基本的功能,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二座重大的里程碑文字传播特点克服了口语的转瞬即逝性克服了物理空间和距离的局限文字记录的精确性印刷传播时代德国工匠古登保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术的基础上创告字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类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成为可能1833年,本杰明,戴伊在纽约创办的《太阳报》,使大众化报纸的风潮席卷西方世界,装人类带入大众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挣脱了印刷必不可少的物质电子媒介的种类:电影,广播,电视,电子媒介的影响:促进经济推动政治方便生活传承文化网络传播时代网络传播是指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辅助,能提供多种网络传播方式来发挥包括捕捉,操作,编辑,存贮,放映,打印等多种工能的信息传播活动互联网具有以下特点:信息量巨大技术融合信息双向流动超越时空限制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被誉为20世纪的思想家,先知,圣人,以媒介即讯息,地球村等论断闻名全球高登指出媒介融合的形式媒介科技融合所有权融合战术融合结构融合信息采集的融合新闻呈现方式的融合詹金斯阐述了媒介融合的五种形式技术融合典型意义上的经济融合文化融合全球融合电子报纸之父罗杰媒介综合集团的经验,以佛罗里达的《坦帕先驱报》为中心,被称为:坦帕模式是旧止前人们最津津乐道的一种媒介融合实验媒介融合的前景一,数字化是媒介融合的技术基础二,受众需求使媒介产为融合进一步向跨集团方向发展三,媒介融合将对新闻传播和新闻教育产生重在影响第四章大众媒介舆论监督内容首先要保证媒介与公民的知情权,这是舆论加大产的前提前件在强调新闻自由的基础上,舆论监督对政治权力能有效制约1789年,法国大革命中诞生的《人权宣言》明确提出,自由传达思想与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这新间自由之父,杰弗逊总统明确主张,报纸应对政府提供一种其他机构无法提供的监督作用一般认为,超过500万人使用的媒体,才被称为大众传播媒传播与社会的关系传播寓于社会之内社会对传播的影响:社会的分层为传播的阶梯性提供了可能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传播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传播的发展水平传播对社会的作用:协调社会发展监视社会环境塑造社会形象促进人个的社会化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施拉姆等人的报刊四种理论:主要论点是报刊总是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特别是报刊反映一种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控制的方式分析总结了报刊的四种理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集权主义理论:15世纪中叶报刊是国家的仆从,维掮五友的权威和利益,绝对服从政治权力,国家或政府有权对报刊等出版特进行事先审查和严格控制。

5w层级逻辑关联

5w层级逻辑关联

5W层级逻辑是一种常见的传播学理论,它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即谁(Who)说了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说(To whom)、说了多少(How much)以及产生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这种理论模型在各种传播情境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分析一个具体的5W层级逻辑的传播案例时,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逻辑的关联性和影响力。

例如,假设我们探讨一个关于环保意识的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

首先,这个广告是由一家环保组织制作的,其目的是提高公众对环保问题的认识和关注。

这个组织通常被视为“谁”,他们在广告中表达了他们的观点和立场,即“说了什么”。

其次,这个广告通过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传播,这些渠道是广告的“渠道”。

这些渠道的选择和组合直接影响了广告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即“对谁说”。

在这个案例中,广告的目标受众是广大公众,因此选择合适的渠道至关重要。

在广告制作方面,广告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是关键因素。

广告的内容应该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能够引起公众的共鸣和关注。

广告的表现形式则应该符合目标受众的审美和习惯,以便更好地传达信息。

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广告的“说了多少”。

最后,广告的效果是评估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

广告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公众是否对环保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关注?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广告的效果也反映了广告的传播策略和技巧是否得当,即“产生了什么效果”。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5W层级逻辑在传播过程中的关联性和影响力。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播过程的基本要素,还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传播效果,从而优化传播策略。

总的来说,5W层级逻辑在各种传播情境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基本要素之间的逻辑关联。

通过深入分析具体的传播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种逻辑的关联性和影响力,从而优化我们的传播策略,提高传播效果。

在线健康信息传播的层级化效果——基于微博糖尿病议题的主题建模与共词聚类分析

在线健康信息传播的层级化效果——基于微博糖尿病议题的主题建模与共词聚类分析

在线健康信息传播的层级化效果——基于微博糖尿病议题的
主题建模与共词聚类分析
邵远航
【期刊名称】《新媒体研究》
【年(卷),期】2024(10)1
【摘要】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普及,在线健康信息的传播规模正不断扩大,并出现层级化的趋势。

以糖尿病为例,选取来自微博的相关博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主题建模
与共词聚类,得到五大层级,并通过秩和检验比较五大层级对于用户在线参与行为的
影响效果。

研究发现,数据统计层级的博文虽然数量较少,但最能引起用户交流互动。

相反,预防宣传层级的博文虽然占比高,但其传播效果较差。

【总页数】4页(P12-15)
【作者】邵远航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新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
【相关文献】
1.微博“大V问政”典型传播模式分析--基于30个微博问政议题的实证研究
2.基于微博传播信息流的微博效果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
3.基于LDA的企业微博主题传播超网络建模及分析方法
4.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健康传播网络“关键影响者”—
—以“HPV疫苗”微博议题为例5.微博健康传播议题设置特点及问题研究——以2022年微博健康知识相关热搜话题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播失效如何界定-精选文档

传播失效如何界定-精选文档

传播失效如何界定传播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传播活动的成功与否 , 因此传播的现象 : 传播者希望作品中的优秀人物给读者或观众以鼓舞时 得到的却是冷冷的回应或排斥 ; 传播者希望揭露一些黑暗面来告 诫人们不能这样做 , 结果却是这些事情的愈演愈烈 ; 广告商投巨 资拍播画面精美、令人赞叹的广告片后 , 现实中的产品却无人问 津。

这些都是传播失效的表现。

但由于媒介类型的多样性及传播 目标的不同 , 对传播效果的衡量并没有统一的标尺。

笔者认为 关于传播失效的界定可以从传播效果层级性和传播效果分类这 两点来进行思考。

从传播效果层级性看有层级性的。

关于传播效果层级性 , 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 : 一种是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 一种是四川社会科学院的林之达教授在 传播心理学新探》中提出的传播效果两级论。

根据学者们大体一致的看法 , 传播效果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的效果属于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 第二层面的效果属于心 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 ; 第三层面的效果属于失效的界定至关重要。

在一些传播过程中 , 常存在让传播者尴尬 衡量一条信息是否有良好的传播效果 , 不仅仅是以受众的知 晓率、接触率或信息到达率为衡量标准的 , 有时候还需考虑更深 层次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传播效果 , 因为传播效果是具行动层面上的效果。

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 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林之达教授从受众心理的角度也提出了传播效果的两级论他认为, 传播信息的作用点是受传者的心理,那么传播效果就可能有两级。

首先, 受传者的心理在传播信息作用前后如果发生了变化,那么传播就产生了第一级效果; 其次,如果变化了的心理还外化为行为,作用于社会并引起了社会的变化, 传播就产生了第二级效果。

林之达教授认为, 传播效果的层级性有两个意思: 一是传播信息必须首先作用于受传者的心理系统, 产生诸如动机、理想、抱负、决心、信心、毅力之类的心理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传播效果的层级性论传播效果的层级性-----------------------------------------------------------------------------------林之达郭晴(2006-01-14 11:55:37.0)传播效果是传播活动的目的所在,价值所在,又是评价传播者、评价传播媒体业绩的重要依据,因而成为传播理论界研究得最多的课题。

在传播学理论中有关传播效果的理论是比较多的。

在以传者为本位的信息短缺时期,相继就有“靶子论”、(1)“个体差异”、(2)“社会分类论”、(3)“社会关系论”、(4)“两级传播论”;(5)在由传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过渡直至信息爆炸时期,又提出了“顽固受传者论”、(6)“使用与满足理论”(7)等;不仅有微观的个体受传效果理论,还有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理论,如“沉默的螺旋理论”(Noelle-Neumann,1974)、“议程设置理论”(McCombs/Donalnd Shaw,1976)、“知识沟理论”(Tichenor et al. 1970)、“大众传播效果依赖模式论”(Ball-Rokeach DeFleur,1976)等等。

这些传播效果理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或者可以说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那就是它们乃是直观的产物,是对传播后果表象的直观总结、概括和抽象而不是从传播作用于人的生理、心理机制上去考察所得的结论。

由于不是从深层的内在机制去考察,就看不到心理系统是传播致效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工序,是传播向传播效果转变的能量转换器,看不到传播和心理的互为依存、相依为命的特殊关系,就很难揭示传播效果的层级性,因而对传播效果的描述是笼统的。

传播效果的笼统描述不仅影响传播效果测评的全面、正确、系统,还会造成包括传媒运营在内的各种传播决策的失误。

为了突破对传播效果笼统描述的局限,为了消除对传播效果笼统描述给传播实践带来的负面影响,笔者近年对传播效果的层级问题进行了考察。

下面将考察及其结果汇报如下,敬请各位同仁指教。

一、传播作用于人的生理、心理机制既然对传播效果的笼统描述是对传播后果表象的直观总结、概括和抽象,而不是对传播作用于人的生理、心理机制考察的结果,那么,我们就从传播作用于人开始考察。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歧义和误会,在考察之前我们特别强调:这里所说的传播既不是动物传播,也不是所谓的“内向传播”(8),而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社会传播,即人与人之间通过沟通、交流信息以达到思想感情的交流或者说精神交往的目的而进行的信息传播;这里所说的传播效果是指某一特定的传播信息作用于受众所产生的效果。

此外,在传播效果测评实践中还有传媒效果的提法。

所谓某一传媒效果或某一栏目的效果实际上是这一媒体或这一栏目在一定时间里传播的所有信息作用于受众后所产生的综合效果。

人,作为社会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任何人都必须与别人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为此,人与人之间都不可避免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可以把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万千种相互作用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暴力、强制力进行作用;另一类是用非暴力、非强制力进行作用。

前者使用的是物质形态的手段(诸如拳头、皮鞭、监狱、警察、军队、规则等等);后者使用的是观念形态的信息。

前者的作用点是对象的机体及其所依存的物质生活环境;后者的作用点乃对象的心理系统及其所依存的精神生活环境。

传播对人的作用属于后者,即使用信息作用于人的心理系统。

传播的作用点不是对象的机体而是对象的心理系统,这是由人体各器官的分工和传播的信息的性质所决定的。

人要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必须和环境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

物质的交换由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和皮肤的汗腺来承担;信息的交换由心理系统来承担。

人要适应环境、改造客观世界,必须具备一定的体力和精神力量。

体力的能量通过呼吸和消化获得,精神力量通过心理活动获得。

消化、呼吸所加工生产的能源材料是空气和食物,心理系统所加工生产的能源材料是传播送来的信息。

人体各器官的严格分工以及随着分工带来的各器官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各器官相互替代的能力几乎降到零。

把空气送进胃里,专事消化的胃就不能替肺进行O2和CO2的交换。

同样,如果把信息送错了门,送到心理系统以外的任何组织系统,它们对信息都一窍不通,不起任何反应。

传播的信息只有进入受传者的对口的心理系统,才会受到应有的接纳。

因为,只有心理系统才有接待信息的特设门户——感觉器官,只有心理系统才有把表征信息的符号转换为相应的神经兴奋的魔法般的能力,只有心理系统才能根据储存的个体和社会的经验,把传来的神经兴奋翻译为观念形态的传播内容加以理解,只有心理系统才可能在注意、记忆、想像、思维、情感、意志、兴趣、动机、气质、性格、能力等心理品质上,对观念形态的传播内容作出相应的反应和变化,也只有心理系统才可能把这些反应和变化聚合为心理能(9),并外化为言行,有时还操纵言行对象化或物化为社会效益。

可见,受传者在接受传播的使者——信息——时,非心理莫属。

传播的信息要从受传者的除心理系统以外的任何部位进去都是徒劳的,传播的信息不能绕过心理系统也绕不过去,不能跨越心理系统也跨越不过去。

传播者要想传播致效,只有把信息送进心理系统,因为,只有心理系统才是受传者体内专门使用信息这种能源材料加工生产精神产品的组织系统,受传者身上也只有这个系统才配有接纳信息的感应器、接收器(各种感觉器官)。

因此,我们说,心理系统是传播致效过程中一道不可或缺的关键工序。

这道工序是传播信息致效过程中绕不开、跨不过的必须经过的唯一工序。

在传播实践部门工作的有些同志比较轻视对考察对象进行科学地界定。

笔者曾与一位资深的宣传工作者谈起宣传学研究中给“宣传”下定义时,他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中国共产党搞了几十年宣传,从没有给宣传下过什么定义,仍然把宣传搞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

我也从未给宣传下过什么定义,几十年来仍然把宣传工作搞起来了。

给宣传下定义其实是在做概念游戏。

”甚至在传播学界也有“没有必要下定义”的意见。

因此在给“传播效果”和“传播效果的层级性”界定之前有必要举一实例来说明给它界定的必要性。

有一个宣传部门在向上一级宣传部汇报关于宣传江总书记“三个代表”讲话的效果时用下面的内容来说明:第一、他们在多少份报刊上发了多少篇宣传“三个代表”的文章,这些报刊的发行量各自是多少。

第二、他们在多少个广播电台上播送了多少篇宣传“三个代表”的广播稿。

第三、他们在多少个电视台上播发了多少个宣传“三个代表”的节目。

第四、他们组织了多少场宣传“三个代表”的报告会,听众一共有多少。

第五、他们办了多少展览,来参观的有多少人。

这些内容是说明不了传播效果的。

因为,发了那么多文章,播送了那么多广播稿和电视节目,办了那么多展览,如果受众没有读、没有看、没有听就不能算有效果;受众读了、看了、听了,但没有理解“三个代表”的道理也不能算有了效果;受众读了、看了、听了也理解了,但如果不赞同“三个代表”的观点还是不能算有了效果。

可见,用以上内容作为指标来衡量、检测传播效果是徒劳的,错误的。

在传播实践中,类似这种用传播活动或其它不恰当的指标来衡量、检测、描述传播效果的错误还相当多。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错误,其原因就在于没有明确传播效果的科学内涵,没有认识到传播效果具有层级性及其传播效果层级性的含义。

那么,什么是传播效果呢?我们认为,既然传播信息的作用点是受传者的心理,那么,传播效果就可能有两级。

首先,受传者的心理在传播信息作用前后如果发行生了变化,那么,传播就产生了第一级效果;如果变化了的心理还外化为行为作用于社会并引起了社会的变化,那么,传播就产生了第二级效果(10)。

这些心理变化以及以心理变化为中介所引起的社会变化如果与传播者的期望一致,就叫正效果;相反,叫负效果;变化为O,则叫无效果。

结合前面的论述,我们看到传播效果的层级性有两个意思:一是传播要产生社会效果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传播信息作用于受传者的心理系统,经过心理反应产生诸如动机、理想、抱负、决心、信心、毅力之类的心理能;第二步,心理能外化为行为,作用于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果;二是传播的信息作用于心理的深浅程度,从浅层的感觉、知觉到中层的思维、情感,再到深层的意志、个性(人格)心理品质。

不同类型的传播所追求的目标不同,作用于心理的深浅程度不同,因而,衡量、检测不同类型的传播效果的指标、尺度也有所不同。

如报纸首先追求发行量(订阅量和零售量)即追求拥有最多的读者量,然后将拥有的庞大读者群作为可受其广告传播影响的用户卖给广告商。

所以报业主追求的传播效果绝大多数停留在浅层或中层的传播效果上,而对于改变读者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深层传播效果却很少关注。

这就是为什么由报社主持的传播效果调查使用得最多的往往是衡量、检测浅层传播效果的指标,如订阅率、阅读率、关注率、接触率、市场占有率、读者的年龄、性别、文化、职业、收入等等的构成以及读报的时间、地点分布等等指标(11)。

广播、电视追求的传播效果与报纸相似(12);而教育传播追求的传播效果不仅有浅层、中层的知晓度、理解度、赞同度,更重要的还追求深层的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信奉度;广告传播追求的更是具体而全面的传播效果:不仅要求媒体到达率、广告到达率,还要求广告传播作用于消费者心理系统后引起心理的变化:对广告内容(广告所介绍、描绘的商品或服务项目)的知晓、理解、偏爱等方面的变化,更要求已变化了的心理外化为购买行为,正如台湾广告传播效果研究的著名学者樊志育教授所说:“广告之功能在于对广告商品毫无关心的一般大众,作强烈的诉求以改变其心理,激起购买动机,使其发生购买行为。

”(13)。

当然,有的学者不赞成在衡量、检测广告传播效果时使用“销售尺度”而应用“传播尺度”,因为,引起“购买行为”除了广告传播这一因素外,还有商品的价格、质量、功能以及商家的营销策略和推销员的素质等等因素决定着购买行为(14)。

既然传播效果具有层级性,衡量、检测每一层次的传播效果的指标系列又不相同,而不同类型的传播出于自己特殊的功利目的所达到的传播效果层次又不尽相同,因此,我们不能强求所有传播媒体使用同一指标系列来衡量、检测其传播效果。

但是,对于传播效果层级性的理论考察则有必要把衡量、检测各层次的指标系列都标示出来供不类型的传播媒体在衡量、检测其传播效果时参考、选用。

(一)衡量、检测传播作用于受传者感觉、知觉层次但还没有牵涉到思维的指标系列。

衡量、检测受传者对传播内容的感知程度的主要指标是知晓度,以知晓度为总指标的分指标系列有:注目率、点击率、接触率、到达率、关注率、浏览率、阅读率、收听率、收视率、接触时间及时段分布、细读率、细看率、细听率、对传播内容的回忆率或复述率等等。

(二)衡量、检测传播作用于受传者思维、情感层次的指标系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