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航海家的发现
青岛版科学五四制四上第18课《航海家的发现》ppt课件(3)
2.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的是( D )
A.冬天人在室外呼出的“白气”
B.放在敞开的瓶子中的水,过一段时间会变少
C.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慢慢的变小,最终消失
D.寒冷的冬天窗户玻璃出现的冰花
3.日光灯管用久后,两端会变黑,这是灯丝钨发生
了( B )
(特殊:水在任何温度下都会蒸发为水蒸气)
2、物态变化过程的吸热与放热
某晶体的物态变化过程
物态变化过程吸热的有:熔化、汽化(沸腾与蒸发)、升华。 物态变化过程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练一练
1、下列现象各属于什么物态变化过程? (1)从冰柜中取出的冰棍,常会看到冰棍冒“白气”_液__化____ (2)冬天,能看到呼出的“白气”。____液__化________ (3)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了。______升_华_______ (4)寒冷冬夜,玻璃上常会结层冰花。_____凝_华______ (5)屋顶瓦上结了一层霜。_____凝__华______ (6)早晨有浓雾。_____液__化_______
雪
二、凝华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凝华时放热
窗玻璃上的冰花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冷的玻璃直接凝华成小 冰晶而形成的。
霜前冷,雪后寒
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若气温偏高,则无霜生 成,因此,“霜前冷”是必然的。 而“雪后寒”是因为雪熔化时需要从空气中吸收大量 的热量,导致气温降低,使人觉得寒冷。
18 航海家的发现
交流我们对地球的认识
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
中国古代:天圆地方
印度古代:塔状
历史上人们是怎样证实大地是球体的?
16~17世纪,航海业的发展,麦哲伦环球航行
航海家的发现
西欧—美洲
西欧—好望 角—印度
环球旅行
美洲——America
1492年 欧洲——美洲
洪都拉斯
哥伦布向西出航四次,发 现了中美洲地峡和南美洲 大陆。
菲律宾 麦哲伦死亡之地
西班牙 塞维利亚
麦哲伦海峡
时间 1487年
支持国家 葡萄牙
探险家 迪1492~1498年 1497年
1519~1522年
西班牙
葡萄牙 西班牙
哥伦布 达· 伽马
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半径大约为6300千米。用带子围着 地球赤道绕一圈,这条带子要有4万千米长。若乘坐每小时 飞行800千米的飞机环绕地球一圈,要连续飞行50个小时。
1487 葡萄牙 里斯本
好望角
葡萄牙 里斯本 卡里库特
马林迪
达· 伽马
1497年 葡萄牙— —印度
达· 伽马
好望角
亚美利哥——Amerigo
2016秋青岛版科学(五四制)四上第18课《航海家的发现》(1)PPT课件
盾形说
浑天说
温馨提示:
➢分别在伞面和桌面上模拟海面实验。 ➢驾驶帆船“进港”的同学要控制好船速, 不要太快。 ➢观察者在帆船的对面观察,眼睛要平视, 把你最初看到的、接着看到的、 最后看到 的帆船样子画在记录单上。
地球大小
地球赤道周长:40091千米 地球赤道半径:6378千米 地球表面积:510067866平方千 米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xue/ 美术课件:./kejian/me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i/ 生物课件:./kejian/she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i/
青岛版科学五年制四年级上册
航海家的发现
PPT教学课件
天圆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方说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 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盾形说
浑天说
天如同鸡蛋,地像蛋黄,天大地小,天里还有水,包着地。
古人为什么会有种种不同的猜测?
天圆地方说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PPT论坛: 语文课件:./kejian/yuw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谢谢大家
谢谢
谢谢大家
2019年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18航海家的发现》word教案 (2)
(青岛版五年制)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五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18.航海家的发现教科书说明众所周知,地球是圆的,但人类是如何发现地球是圆的,从古到今经历了怎样的一个认识过程,这是学生不太了解的。
所以本课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人类对地球的探索历史,由猜想到实地勘察直到运用现代技术准确测绘,才使得我们对地球的形状、大小等概貌有了越来越准确的认识。
在这一过程中,人类为此进行了极其艰辛的努力,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从而使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教学目标:1.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史。
活动准备:教科书以辽阔的大海及乘风破浪的帆板运动为背景,提出了课前准备的指向:查阅资料了解古人对大地形状是如何猜想的?历史上人们是怎样证实大地是球体的?目的是提示学生有目的地去查阅人们对地球的猜想及认识方面的文字及图片资料,了解有关地球的知识,为课堂交流活动做好资料准备。
活动过程:活动一:交流我们对地球的认识。
包括两个环节。
教科书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照现在人们对地球的认识——从猜想——历史上人们对地球的探索这一思路进行编排的,学生通过课外搜集的资料与生活经验展开探究。
因此,教科书先提供了人造卫星从宇宙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图,通过卡通“这是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讨论和交流。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资料交流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表达和交流能力。
然后教科书采用“资料卡”方式,呈现了地球的形状、大小方面的相关知识。
这也是一种交流的形式,将部分教学内容明确地提供给学生,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同时也是对学生交流内容的辅助。
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一种学习方法,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
青岛小学科学四上《18航海家的发现》word教案 (3)
(青岛版五年制)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第五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18.航海家的发现今天学习《航海家的发现》。
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航海家如果一直向一个方向走的话,那样不就走出地球去了吗?是呀!那为什么没有走出去呢?什么原因呢?当我把问题抛给学生后,课堂气氛立刻热闹起来。
明白的,不明白的都要说说自己的理解。
有的学生直接否认,那是不可能的;有的学生谈到了地球引力;有的学生这样来说:就像我们蒙着眼睛走路,走的过程中,自然就转弯了,而我们没有意识到……给学生机会,他们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在圆的上下左右各画一个人(用线来表示),然后并画了一条外切线。
结合学生的经验提问:人站在地球的不同地点,那么他会感觉哪是上,哪是下呢?在问题提出后,学生便又一次争论开了,这次是在认识了地球上的“上、下”后展开的。
人在地球上走的过程中,由于不管走到什么地方都是感觉到头上是上,脚下是下,那样虽然感觉是在沿直线运动,其实路线已经发生了偏折,但人们是意识不到的。
在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我又介绍了古时候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学生笑过后,更加深了对地球的认识。
当学生了解了地球引力是一种相互吸引力后,一位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人为什么会摔倒了。
人在摔倒的时候,重心发生了变化,地球在吸引我们,我们也在吸引地球。
学生忍不住到黑板上画了起来。
这样一来,如果不能控制好重心的话,那样地球和人在相互吸引中自然就摔倒了。
虽然他还没有理解这种相互吸引力是相等的,但是相对的,却可以感觉到他已经对地球引力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下来,再让学生观察物体自由下落的过程,了解地球引力的方向。
学生在理解了地球引力的方向后,立刻开始解释:为什么我们抛出去的物体总要落到地面上?当我们给物体的力量减弱的时候,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物体自然还要下落。
地球引力对于学生来说了解的已经很多,但它仍然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抽象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他们更好的去理解。
航海家的发现说课稿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课是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小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单元,承当着为本套教科书后续单元——《地球和地表变化》奠定根底的任务,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概况,学会用“解暗箱〞的方法探究地球的奥秘。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这一科学史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开展的观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新课程的标准和我对本课的理解,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1、科学探究:〔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对“地球概貌〞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和猜测。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开展的。
〔2〕愿意合作交流。
3、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难点: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本课授课地点:二楼多媒体实验室。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程序设计:基于以上这些问题的考虑,也为了更好地开展各项活动,真正突出活动的实效性、层次性、有效性,我设计了三个活动主题:第一,交流我们对地球的认识;第二,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第三,历史上人们是怎样证实大地是球体的?1、第一个环节中,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并运用启发式语言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这美丽的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有关地球你知道什么?4、自由活动:5、拓展活动:教学中给学生多一点活动,少一点限制。
因为,科学课的探究内容有很多是不能在四十分钟内完成的,可以将本课的探究活动拓展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课外继续进行更加深入的自动探究和实践创新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先谈一谈自己的构思,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想象,在有方案地组织学生将自己的课幻故事进行展示交流。
如举办墙报展示、科幻故事会等。
(整理)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航海家的发现》课堂观察报告》
《18航海家的发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课堂观察报告地点:科学实验室观察科目:科学观察年级:四年级观察课题:18航海家的发现一、观察缘由学生观察模拟实验视频,并通过模仿微视频的方法,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亲历发现的过程,认识和理解地球的形状。
二、观察方式课堂观察学生使用微课的效率与模拟实验的效果三、观察情况学生在家观看微课的效果比较好好,掌握了视频中介绍的模拟实验的方法,在自己的实验过程中操作流畅,得到了正确的结论。
1、猜猜想想,做出两种设定:“大地是平的”和“大地是弯曲的“两种猜想,在老师的引导下,思考:如果你在海岸边遥望大海,会不会有所发现呢?2、3、讨论用桌面和伞面模拟海面,小帆船模型在海面航行,亲自体会,设计利用平的桌面和曲的伞面做模拟实验验证猜想。
亲身实验一思考:用帆船模型,在水平桌面上由远及近移动,视线沿桌面水平面观察,看到了什么现象?完成桌面“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模拟实验和桌面“远航归来”的模拟实验;亲身实验二思考:将帆船模型在雨伞上移动,请你在另一侧观察,先看到了什么,后看到了什么?完成伞面“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模拟实验和伞面“远航归来”的模拟实验;各个小组学生非常迅速有序的完成实验,并体会到科学证明的乐趣。
学生认真完成任务,效果鲜明,学生效率最高,学习效果最好,各方面能力都比较强。
从使用微课的效果及学生分组实验情况看,整体上很好,它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效的尝试、正确的操作,可以比较好地掌握操作技能,达成目标。
四、观察后的思考小学科学课堂中借助微课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实验的效率,是属于“翻转课堂”的形式,它特别适合某些小学科学实验。
它不但节约了时间,还大大培养了学生自主高效学习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兴趣。
同时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老师能够及时发现并能及时反馈,提高实验效率。
当然在利用好微课的基础上,师生的交互也是不能忽略与忽视的,如果学生仅仅对着视频观看,缺乏师生交流与学生动手操作,那么科学探究的效果就会降低,所以要合理运用利用微课,启发学生动脑思考,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科学探究能力才会得到最好的发展。
【推荐】新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18航海家的发现》教案 (3).doc
(青岛版五年制)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反思第五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18.航海家的发现今天学习《航海家的发现》。
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航海家如果一直向一个方向走的话,那样不就走出地球去了吗?是呀!那为什么没有走出去呢?什么原因呢?当我把问题抛给学生后,课堂气氛立刻热闹起来。
明白的,不明白的都要说说自己的理解。
有的学生直接否认,那是不可能的;有的学生谈到了地球引力;有的学生这样来说:就像我们蒙着眼睛走路,走的过程中,自然就转弯了,而我们没有意识到……给学生机会,他们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在圆的上下左右各画一个人(用线来表示),然后并画了一条外切线。
结合学生的经验提问:人站在地球的不同地点,那么他会感觉哪是上,哪是下呢?在问题提出后,学生便又一次争论开了,这次是在认识了地球上的“上、下”后展开的。
人在地球上走的过程中,由于不管走到什么地方都是感觉到头上是上,脚下是下,那样虽然感觉是在沿直线运动,其实路线已经发生了偏折,但人们是意识不到的。
在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后,我又介绍了古时候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学生笑过后,更加深了对地球的认识。
当学生了解了地球引力是一种相互吸引力后,一位学生说:老师,我知道人为什么会摔倒了。
人在摔倒的时候,重心发生了变化,地球在吸引我们,我们也在吸引地球。
学生忍不住到黑板上画了起来。
这样一来,如果不能控制好重心的话,那样地球和人在相互吸引中自然就摔倒了。
虽然他还没有理解这种相互吸引力是相等的,但是相对的,却可以感觉到他已经对地球引力有了初步的认识。
接下来,再让学生观察物体自由下落的过程,了解地球引力的方向。
学生在理解了地球引力的方向后,立刻开始解释:为什么我们抛出去的物体总要落到地面上?当我们给物体的力量减弱的时候,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物体自然还要下落。
地球引力对于学生来说了解的已经很多,但它仍然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抽象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他们更好的去理解。
《航海家的发现》PPT课件
地球赤道周长:40091千米地球赤道半径:6378千米地球表面积:510067866平方千米
地球大小
青岛版科学五年制四年级上册
航海家的发现
- .
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天圆地方说
盾形说
浑天说
天如同鸡蛋,地像蛋黄,天大地小,天里还有水,包着地。
浑天说
天圆地方说
盾形说
古人为什么会有种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同的猜测?
温馨提示:
《航海家的发现》优秀教案
《航海家的发现》教案《航海家的发现》优秀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航海家的发现》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课是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小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单元,承担着为本套教科书后续单元——《地球和地表变化》奠定基础的任务,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概况,学会用“解暗箱”的方法探究地球的奥秘。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这一科学史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培养过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多数学生已经具有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新课程的标准和我对本课的理解,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1、科学探究:(1)能通过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它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了解地球的概貌。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对“地球概貌”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和猜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合作交流。
3、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三、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通过多渠道查阅、整理资料,使学生知道地球有关知识。
难点: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四、教学准备:教师:认识地球的视频。
文字及图片资料。
学生:查阅人们对地球的猜想及认识方面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本课授课地点:二楼多媒体实验室。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与学法:《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航海家的发现》教案一等奖
《航海家的发现》教案一等奖《《航海家的发现》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航海家的发现》教案一等奖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航海家的发现》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本课是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小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单元,承担着为本套教科书后续单元——《地球和地表变化》奠定基础的任务,主要侧重于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概况,学会用“解暗箱”的方法探究地球的奥秘。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这一科学史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培养过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多数学生已经具有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新课程的标准和我对本课的理解,我确定以下三维目标:1、科学探究:(1)能通过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它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了解地球的概貌。
(2)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对“地球概貌”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和猜想。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愿意合作交流。
3、科学知识:(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三、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通过多渠道查阅、整理资料,使学生知道地球有关知识。
难点: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四、教学准备:教师:认识地球的视频。
文字及图片资料。
学生:查阅人们对地球的猜想及认识方面的文字及图片资料。
本课授课地点:二楼多媒体实验室。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青岛小学科学四上《18航海家的发现》word教案 (4)
(青岛版五年制)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第五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18. 航海家的发现18. 航海家的发现一、教学目标:1.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史。
二、重点难点: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难点: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四、课前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地球及人们对地球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并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
教师准备:古人对地球形状、大小的猜想;盖天说、混天说及麦哲伦、哥伦布航海史等资料、一些有关地球的音像资料。
五、教学过程:动一:师:你认为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是什么样子的?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收集到的资料,然后根据小组内的整理集体交流并填写下表:我们的发现信息来源如:地球是一个球体,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百科全书》生:根据整理的资料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活动二:1.师生谈话:科学家借助高科技手段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大小,那么,古代的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的?他们认为地球是什么样子的?”2.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和获得的信息,并在班内展示图片资料。
3.师出示图片:认识古人对地球的猜想,并通过观察。
讨论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猜想。
小结: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凭借视觉去观察认识,所能看到的只是头顶的蓝天,脚下的平地。
活动三:1.师生同讲关于历史上人们证实大地是球体的故事。
2.集体交流: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拓展活动:展示交流科幻故事六、教后反思:学生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航海家的发现(新授法)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2.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难点:能通过查阅整理资料了解地球的形状及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提出问题,并能依据事实解释假设。
三、教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地球及人们对地球认识过程方面的资料,并对自己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初步的整理。
教师准备:古人对地球形状、大小的猜想;盖天说、混天说及麦哲伦、哥伦布航海史等资料、一些有关地球的音像资料。
四、教法:讲解法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
师:你认为我们居住的地球形状是什么样子的?
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收集到的资料,然后根据小组内的整理集体交流并填写下表:
生:根据整理的资料提出问题,共同解决。
活动二:
1、师生谈话:科学家借助高科技手段知道了地球的形状、大小,那么,古代的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的?他们认为地球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讨论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和获得的信息,并在班内展示突图片资料。
3、师出示图片:认识古人对地球的猜想,并通过观察。
讨论他们为什么会这样猜想。
小结:科学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凭借视觉去观察认识,所能看到的只是头顶的蓝天,脚下的平地。
活动三:
1、师生同讲关于历史上人们证实大地是球体的故事。
2、集体交流: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拓展活动:
展示交流科幻故事
课后反思:
了解哥伦布环球旅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