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问题及对策
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问题及对策范文大全
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问题及对策范文大全第一篇: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问题及对策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问题及对策摘要:城市化发展鲜明的反映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城市化在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化发展,但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许多问题。
本文将对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带来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进行探究。
关键词:城市现代化、逆城市化、原因、问题、对策一、什么是逆城市化逆城市化广义上来说是城市化后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都市的小城镇、非大都市区或远方较小的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狭义上来说一些大都市区人口迁向离城市郊区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的过程。
我国的逆城市化首先表现为现代化基础设施开化寺乡农村延伸,其次表现为城市市民福利制度开始覆盖农村。
本文研究和探讨的逆城市化主要是指发生在上海,北京等经济高度发达的大城市中的逆城市化现象。
据北京的一项最先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人中,有54.5%的人近期有意到郊区投资,70%的人有意到郊区购买第二居所。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人士,希望过上周一周五在市中心写字楼里上班,周六、周日在农村田园风光里休闲的“五加二”式的生活。
在东南沿海为数不多的城里人相中了那些无人居住的无名海岛,盘算着怎样在那里投资,重新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
二、逆城市化出现的原因(一)、人口高度密集,房价过高中国拥有13亿多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与此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农村人口拥往沿海发达城市,导致上海、北京、广州、南京等特大城市人口高度密集。
人口密度过高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
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因为那里的生态环境相对于城市来说比较绿色。
同时,随着中国房价的一路攀升,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城市购买一套住房,压力巨大。
但是,对于传统的家社会的中国老百姓来说,拥有了一个家就相当于拥有了后半生的保证和全部的幸福。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一、城市化概述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
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
”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
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
新型城镇化中的“逆城市化”现象分析与思考
新型城镇化中的“逆城市化”现象分析与思考□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中印/文城市化是西方国家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薪型城镇化是我国通往的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厂近年来,我国的城镇1化建设取得飞速发展,但同样也带了很多问题,在尚未步入成熟阶段的情况下W出现了“逆城市化”等相关现象。
从城镇化发M W tW络出发,结合当前现状探析产生原茵,才能提升认识和把握_好方向,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化城市化逆城市化城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 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 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 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 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一词来自于 西方发达国家,并不断推广成为国际上 通用的概念。
而城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概念的 一词,其含义与城市化有相同之处,但 并不完全等同于城市化。
首先,在新中 国广袤的土地上,不仅仅有城市与农村,还存在着大量的小城镇,其在国家建设 和社会发展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 色,这是不同于西方单一地二元结构构 成,所以完全套用“城市化”概念并不 能很好指导中国实际的建设。
其次,从 马克思主义角度,城市的本质是社会制 度下的人造环境,而城市化一方面是资 本控制和作用下的结果,是资本本身发 展需要创建一种适应其生产目的的人文 物质景观的后果。
不可否认,城市在人 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片 面追求城市化最终会陷入另一种“异化”中。
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取 代“城市化”的“城镇化”应运而生。
传统的城镇化建设,主要从人口集 聚、非农业产业扩大、城镇空间、城镇 观念意识四个主要方面进行讨论。
而新 型城镇化的提出,也有别于传统的城镇 化。
最根本地从观念意识上发生转变,是以往城市优先发展向以人为核心的理 念的转变,并在原有内涵和方式上实现 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逆城镇化”的内涵、影响及应对之策
党 政 干 部 论 坛
W,t l 均 内 疆 \ 及 直 对 之 菜 ll他 l 贰
。 王 永 龙
“ 城镇化 ”是指 乡村人 口不愿转化为城镇人 口 逆 亦 即反 城 市的过程 , 特点 是 “ 其 反城 市 ”拒 绝 “ , 城镇 化” 我国正处 于现代 化的征 程之 中 , 。 城镇化建设正在 大力推进 , 为此要特别提防“ 逆城镇化” 现象。 “ 逆城镇化” 内涵及特点 的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标第二从转移对象来看逆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准中给城镇化的定义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是大城镇人口停止增长甚至减少人口和其他资源的村型向城镇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流向开始转向中小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周围的郊区镇人口转化亦即城市不断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小城镇
经 济 众 说
减缓 , 最终 稳定在 8 %~ 0 0 9 %之 间。 中 , 镇化 率达 其 城 到 5 %即表示 已进入城镇化时期 , 0 城镇人 口开始多于 农村人 口。 发达 国家 的城镇化经历快速发展之后进入 城镇化进程 的第三个阶段才 出现 “ 逆城镇化 ” 现象 , 也 就是说城镇化率发展 到 8 %~ 0 0 9 %以后 ,人 口就开始 向郊 区回流 , 进入“ 逆城镇化” 阶段。 第二 , 转移对象来 看 ,逆 城镇化 ” 主要 特征 从 “ 的 是 大城镇人 口停止增长甚至减少 , 口和其他资源 的 人 流 向开始转 向中小城市 ,特别是大城市周 围的郊 区、 小城镇 。 究其 主要原 因是农 民不愿意进城 , 排斥城市 。 当然 , 有些城里 人包括 “ 转非” 农 的失地农 民 , 想转户 口到农村去一 “ 非转农 ” 但 目前 尚属少 数 。 , 有人 研 究认为 , 目前并非有 多少城里人想 当农 民 , 而是一 些 人借此与农 民争抢利益 。即使 是有人真心当农 民 , 也 是个别现 象 , 它也不代表“ 逆城镇化 ” 阶段 已经到来。 第三 , 从城镇 化建设来 看 ,逆 城镇化 ” “ 具有发 展 村镇的力量 , 具有积极意义 。 首先 , 利用“ 逆城镇化” 的 力量 , 可解 决“ 城市 病” 促使城 乡同发展 、 , 共繁荣 。 其 次 , 用“ 利 逆城镇化 ” 的力量发 展村镇 , 高小城镇 的 提 吸引消费的能力和 自身消费力 , 就是吸引 中心城镇的 人流 、 物流和产业 流 , 为二 三产 业的蓬勃 发展奠定 坚 实 而深厚 的基础 。 外 , 此 在创造 吸 引和驻 留“ 逆城 镇 化” 的条件上着力 , 就是强化特有 的天然优势 、 历史优 势, 以及创造新优势。 可见 , 借助 “ 逆城镇化” 的力量发 展村镇 , 是促使村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捷径和一 “ 的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口的流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迅速加速。
然而,这一进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土地资源的浪费。
在一些大城市,城市扩张过程中大量的农田被开发为住宅区和商业用地,而这些土地的开发往往没有经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利用。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土地管理,确保土地的有效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其次,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的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工业和交通的发展,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等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绿色发展。
例如,引入清洁能源,发展公共交通和鼓励使用环保材料等措施可以帮助减少污染并提高城市生活质量。
第三,城市化还伴随着社会问题的出现。
随着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失衡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公平公正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农村地区的支持,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以减少农村居民涌入城市的压力。
此外,城市化也导致了城市拥堵的问题。
尤其在大城市,交通状况不仅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的覆盖率,并采取有效的交通管理措施,如限制车辆数量和推广共享出行模式。
最后,城市化进程还带来了城市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随着人口结构的转变,人们的养老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提供合适的养老服务,并鼓励人们早期进行养老资金积累和规划。
总之,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虽然带来了许多机遇,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需要加强土地管理,推动绿色发展,加强社会保障与支持农村地区发展,发展公共交通和解决交通拥堵等问题,以实现可持续城市化发展。
只有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实现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正在日益加速。
但在城市化的背后,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人口、环境、社会和经济等方面,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人口问题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增长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加,给城市的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与此同时,城市化也吸引着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资源供给不足、社会和谐难以维持。
对策:人口规划为了解决人口问题,政府应该制定完善的人口规划,逐步控制城市人口的增长。
这包括从教育、医疗等方面引导人口向三四线城市等中小城市转移,限制大城市的人口数量增长,并且通过建设城市群等手段,分散和减缓城市人口的膨胀。
环境问题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城市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建设城市所产生的工业废气、垃圾、废水等都会导致环境污染,进而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
对策:生态城市建设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政府应该推进生态城市建设,通过节能减排、建立废弃物资源化和生态系统修复等手段,优化城市生态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同时也需要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打击生产企业的非法排污行为。
社会问题城市化过程中,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城市的人口流动性较强,使得人际交往的距离加大,社会关系变得越来越疏远。
城市化还加剧了社会贫富差距,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危机。
大城市的人口聚集也导致了治安问题的存在。
对策:社会和谐建设政府应该在城市化进程中注重社会和谐建设,鼓励社会团体、社会企业等积极参与,加强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增加社会各阶层的互动与联络,增进人民之间的感情与信任。
同时也应该制定和完善社会福利政策,保障民生,减轻社会贫富差距。
经济问题城市化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发展,但也存在着一系列的经济问题。
首先是城市土地资源的高昂成本,使得城市房价居高不下。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现象研究-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例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现象研究-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例,不少于1000字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然而,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中心区域在城市化进程中发生了向外迁移的趋势,城市变得更加分散和扁平化,这种现象不仅会对城市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也会对城市居民的生活造成不利影响。
本文将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例,探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现象。
一、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逆城市化现象在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地价和房价的上涨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土地和房价在城市中心区域迅速上涨,这使得许多商业设施和人口转移到郊区和郊县。
由于土地成本更低、房价更便宜,刚刚兴起的新城镇获得了较高的吸引力。
2. 人口结构的变化城市化进程造成了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集中,大量的外来人口使城市中心区域的居住环境和治安水平下降,这促使人们向外迁移,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
3. 产业结构的转移随着城市化发展,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转变,传统的制造业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同时,新的服务业和信息技术业在东部沿海地区兴起,这使得城市化进程中的就业和经济发展向更加高效的城市规划区域转移。
二、逆城市化的影响1. 社会隔离和文化断层逆城市化使得不同社区之间的联系减弱了,邻里之间的联系也变少了,人们越来越难以认同彼此之间的文化差异和社会差异,这使得社会隔离和文化分裂日益加剧。
2. 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城市中心区域的流失使得城市周边地区的交通压力和环境污染加剧,尤其是大量汽车进入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质量。
3. 人口老龄化的加速逆城市化导致许多年轻人和中产阶级向郊区和县镇迁移,在城市中心区域留下的居住人群大多是老年人和低收入人口,这使得城市中心区域的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加快,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构成了隐患。
三、逆城市化的应对措施1. 实施城市再生计划针对城市中心区域的老化和衰败,应该制定城市再生计划,并且通过税收、基金拨款等方式提供经济扶持,让中心区域变得更加宜居和宜业。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内容提要】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贫困化问题、公共安全管理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实现“三集中”,解决农村农民贫困问题,广开就业门路,大力提高社会就业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加强对城市的安全管理;三是对资源性问题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摘要题】城市化【关键词】城市化/贫困问题/安全问题/资源问题城市化是乡村变为城市的复杂过程,是社会发展中重要的世界性现象。
城市化进程是城市人口比重快速提高和城市的生产不断扩大的过程,也是社会经济变化的地域空间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我国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此找出相应的对策来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现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开放。
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来看,我国1978年的城镇化水平为17.92%,1982年的城镇化水平为20.8%,1990年为26.2%,2001年为37.7%,2003年已达到40.53%,至2003年底,我国共有设市城市600个,建制镇20600个,城镇总人口5.03亿。
从目前来看,已经有几亿农民转移到城市。
这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国城镇化发展的结果。
我国城市化进程是逐渐加速的,从1978年至1995年这17年,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65个百分点,1995年至2003年这8年平均每年提高1.44个百分点。
这个时期的城市化还是在严格的迁徙限制的状况下实现的。
也就是说,过去25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在户籍制度的阻遏下实现的。
2003年改革户籍制度,今后没有了制度因素的限制,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势必要加速,即比现在每年提高1.44个百分点更快。
假设2010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5个百分点,那么2020年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7%,很可能更高。
若依据最乐观的预测,2020年时我国人口只有13.26亿,按67%—70%的城镇人口比例,城镇人口为8.9亿—9.3亿,17年内将增加3.6亿—4.0亿城镇人口[1]。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一、城市化概述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
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
”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
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1.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问题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主要就是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虽然一方面缓解了农村区域劳动力过剩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城市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拥挤的问题。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农民工流动性大,房屋保障滞后,难以得到足够的住房保障;
2、城市社会服务水平低,公共安全、治安、卫生清洁和交通出行等公共设施不够;
3、城市建设过程当中出现过度开发导致的土地消耗、城市污染和水资源消耗;
4、城市管理上出现了权力与财力联结的现象,给管理有关的行政程序失去了效力;
5、城市人口过度集中,城市交通拥堵严重,城市环境污染严重。
上述问题的对策主要是:
1、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实行入住补贴、租赁补贴等政策,提高农民工、农业转移劳动力的房屋保障率;
2、加强城市社会服务水平,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加强城市社会公共服务;
3、严格执行城市建设的环境保护措施,完善城市规划,限制过度开发;
4、加大对城市行政程序的监督力度,严格执行现行法律法规;
5、提高城市公共交通便利程度,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强化城市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与对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城市化带来了许多机遇和好处,如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活水平、推动科技创新等。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城市人口过度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社会分化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
因此,深入研究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一)城市人口过度膨胀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入城市,城市人口数量急剧增加。
这导致城市住房紧张、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
特别是在一些大城市,人口密度过高,给城市的承载能力带来了巨大挑战。
(二)资源短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对资源的需求大幅增加。
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等都面临着短缺的困境。
例如,城市用水紧张,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季节性缺水;城市建设用地不足,导致房价居高不下;能源供应紧张,制约了城市的发展。
(三)环境污染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生活等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和污染物,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
空气、水和土壤质量下降,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不仅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也降低了城市的生活品质。
(四)交通拥堵城市人口的增加和车辆的增多,使得交通拥堵成为许多城市的顽疾。
道路拥堵不仅浪费了人们的时间和精力,还增加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城市的运行效率。
(五)社会分化城市化过程中,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社会分化现象日益严重。
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在居住、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发展。
二、解决城市化进程中问题的对策(一)科学规划城市发展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是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重要前提。
要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科学确定城市的规模、功能分区和发展方向。
加强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建设的规划,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水平。
分析逆城市化现象和产生原因
分析逆城市化现象和产生的原因当代中国社会大规模而又频繁的逆城市化现象的发生是人口众多的新中国在当时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之下所选择的以计划经济为主要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必然产物,因而当代中国的逆城市化既有其发生的历史基础,又有其出现的现实根源。
新中国成立初,在被迫采取“一边倒”国际政策的前提下,中国走上了苏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以苏联模式为蓝本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最重要特征即在于重工业优先发展。
以追求经济高速增长为主要目标的重工业发展战略使中国工业脱离了劳动力剩余和资金短缺的基本国情,向着资本密集型而非劳动密集型的方向发展。
从“一五”至“五五”期间,轻工业在国家建设投资比重中始终未超过7%,而重工业除“一五”期间为36.1%以外,其他时间都一直在45%以上,“二五”期间甚至高达54%。
[14]另据测算,每百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所容纳的劳动力,轻工业为257人,而重工业为94人,约为轻工业的1/3.[15]因此,重工业的过度发展必然产生“资本排斥劳动”的内在机制,造成资本形成要素中短缺的资金对过剩的劳动力的排斥,从而严重制约了城市工业发展吸纳劳动力的潜力。
在大力推进重工业发展的同时,国家在这一时期还有意识地限制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导致建国以来我国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甚至趋于停滞、萎缩。
据统计,1952年,全国每万人口中有零售商业、饮食业、服务网点95.7个,1978年下降到13个。
在全部职工中,从事第三产业人员的比重也从1952年的60.2%下降到1978年的36.7%。
[16]这便极大地限制了城市就业岗位的增加。
城市重工业的“过度”发展和轻工业、第三产业的滞后是导致建国后中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最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建国30年的时间里长期滞后的农业经济也难以承担过多的城市人口。
为发展重工业,中国在农业方面的投资长期不足,除1963—1965年农业基建投资在国家的基建投资中达到17%以外,其余时间都在10%左右。
城市化进程问题与解决方案
城市化进程问题与解决方案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城市化的加速推进,中国的城市面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对于推动国家经济发展、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环境质量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围绕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问题一:城市扩张带来的环境问题城市扩张是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环境问题。
比如城市交通拥堵、垃圾处理不当、水资源紧张、空气污染等引起的烦恼。
这些问题不仅损害了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也影响着城市的生态环境。
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呢?解决方案:1.减少机动车辆,提倡公共交通:机动车辆是城市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的主要源头。
政府可以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市民步行、非机动车出行等方式,减少机动车辆的使用。
同时,城市规划更多地考虑步行和非机动车出行的条件。
2.加大环保投入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城市绿化、废水处理、垃圾分类和处理等方面的环保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市民的作用,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共同建设美丽的城市。
3.提升城市规划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方案,充分考虑城市发展所需的自然条件和公共设施,并保护生态环境,规划一些公园、自然保护区等生态区域,打造面向未来的城市。
问题二:城乡差距依旧存在城乡差距一直是困扰城市化进程的问题,这不仅表现在贫富差距和生活水平差异上,而且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与城市的差距,影响了农村地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呢?解决方案: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具备现代化基础设施是城市与农村的重要区别之一,加强农村电力、通讯、道路等基本设施建设,加强城乡联动建设有利于将城市的优势优势互相补足。
2.推进新型农村建设:新型农村建设就是在保持传统农村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同时,通过建设生态特色小镇和乡村旅游,培养新农村的地域特色,发展相应的产业和服务业,努力落实城乡协调发展战略。
3.修改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可以减少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不平等,可以实现农民进城、城市化进程以及建立公共服务等相关问题。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第一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摘要: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也是我国走向经济大国的必经之路,不仅加大了城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农村地域发展,平衡了城乡发展的节奏,拉动了国内消费,也带动了城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但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同时也产生了诸多问题,例如城市人口拥挤、交通问题、住房紧张、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公共安全管理问题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才能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健康化、有序化、科学化。
关键词:城市化问题对策一、城市化概述城市化,也称为城镇化、都市化,是指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社会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经历了这样的过程,社会才能有更大的创新和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大量农民工流向了城市,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可谓“追梦改革万里春,农民潮涌作工人。
荒滩野岭高楼起,立体网联城市群。
”但是,正在进行中的城市化也给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
因此,单纯、刻意、过激地进行城市化,并不适宜中国的国情及稳健发展的需要。
当务之急是将当前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总结出来并找出相应的对策,正确认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李善同指出:在选择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时,应当优先考虑如下几个方面:1.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2.有助于缩小区域差距、优先区域布局。
3.有利于资源节约与利用。
4.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李研究员提出的标准将对我们找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供坐标,指明方向。
中国城镇化尚未成功 “逆城镇化”却悄然涌现
中国城镇化尚未成功“逆城镇化”却悄然涌现资深投资银行家温天纳撰文指出,有人说中国“未富先老”,现在更有人说中国尚未完成城镇化,却消失“逆城镇化”的现象。
这篇文章具有肯定的借鉴意义。
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约在5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水平,也低于进展中国家60%左右的水平。
中国城镇化进程始终为国家进展的重点,原应大有作为,但出人意料的是近年消失“逆城市化”异象。
部分城市人群离开城市,流向更小的城市或者返回农村地区,“逆城市化”现象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更为明显。
在国家政策中,中国的城镇化与工业化一样,都只走完上半场,城镇化的下半场仍旧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气,下半场在规模和质量方面均需提升。
在国家进展策略上,中国的城镇化率仍会提升,新型城镇化进展战略中设定的目标是到2023年,城镇化率要达60%左右,大约有1亿农夫将会转移到城镇。
不利社会及经济进展在中国城镇化尚处低水平的阶段,消失这种“逆城市化”现象对社会及经济进展确定不利的。
缘由何在?内地有不少舆论分析报告,笔者认为值得去探讨。
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加速,城镇化建设快速推动,1978年城镇化率17.9%,到2023年已首次突破50%,城乡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然而,由于城乡之间户籍壁垒的存在,城镇化并未在根本上转变城乡二元结构,以户籍基础测算的城市化率长期停滞,而更深层次的缘由在于附着在户籍制度上的利益差异。
近年来,随着中国不同户籍带来的利益不断变化,城市户籍相对农村户籍的优势有所弱化,中国东部发达地区甚至消失了户籍“非转农”现象。
“非转农”是什么?目前中国城乡户口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非转农”落户就是把非农业户口转为农业户口,把户口落到相对应的农村。
“逆城市化”现象是指不情愿进城落户,甚至把户口从城市迁回农村的社会现象。
消失“逆城市化”现象的一部分缘由是由于农夫身份获得的利益愈来愈多。
不过,并非全部“逆城市化”现象背后都是巨大的利益诱惑。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现象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现象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现象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化普及率持续提高,城市日益繁荣。
然而,城市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逆城市化现象,如城市人口逆流、城市转移现象、城市空心化、城市退化等。
这些逆城市化现象对城市的稳定和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计划从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探究,重点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逆城市化的概念、起因、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2.逆城市化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规律性分析;3.逆城市化现象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与政策应对研究;4.针对逆城市化现象提出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
预期成果和意义: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现象,可以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实情况和问题,也可以为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此外,本研究还有可能成为有关部门决策参考的依据,为国家城市化发展提出科学性建议和对策。
研究难点和可行性:逆城市化现象主要涉及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个领域,涵盖面广而复杂。
本研究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究,难度较大。
但同时,研究结论将有助于规范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效益,对于实现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刘海燕. 中国城市化发展中的逆城市化问题分析[J]. 浙江社会科学, 2017(3): 56-64.张树军,朱红玉.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现象及其应对[J].地理研究,2019,38(12):2926-2938.丁瑜瑄.城市内部的逆城市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基于济南市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19,29(4):111-121.。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因为受制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所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既呈现出世界各国的共性特征,同时又显现出自身的个性差异。
在新中国成立后半个多世纪的城市化建设过程中,无论是城市的数量,还是城市的功能均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加速推进与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尤其是随之而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异地就业步伐的加快,使得我国城市化过程中本身所累积的诸多矛盾日益凸现出来。
概括地讲表现在六个方面。
1.城乡分割,协调性较差。
在长期计划经济“城乡分治”制度的作用下,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得以产生、固化乃至于不断强化。
政府借助于户籍制度、劳动用工制度、粮油供给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教育制度等一系列制度的推行,逐渐形成了城乡有别的管理体系。
城乡居民由于居住地域的差异和职业的不同最终演化成身份和地位的差异,即所谓的城乡差别。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城市本身具有区位优势和功能优势,其聚集经济效应的强化作用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形成了“城市一工业、农村一农业”的产业格局,最终使得城市和乡村演化成两个彼此相对独立的人为的封闭系统。
由于城市的磁化作用,使得农村中原本匮乏的资金和人才被城市合理“掠夺”。
城乡之间的公平问题作为市场经济难以克服的固有缺陷在我国表现得更为明显。
2.结构雷同,特色不明显。
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肇始于重工业化发展战略的需要,因此,其地域空间布局和主导产业培植上皆表现出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
首先,表现在城市空间布局上的行政偏好。
一是在城市选址和规划上的强烈行政垄断。
政府包办了城市建设中的一切事务,而作为切身利益者的城乡居民几乎被完全排斥在外;二是绝大多数城市都是所在地政府驻地,政治色彩十分浓厚。
相比之下,城市产生、发展的最主要动力的经济因素反而退居次要位置。
其次,城市之间产业结构的雷同成为普遍现象。
出于政治因素而非经济因素的考虑,大、中、小城市均希望借助各种游说手段为当地争得更多的项目和资金,并通过构建完备的工业体系,努力为政府官员创造更多的政绩。
浅谈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资源短缺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过程中 出现的又一个问题,也是城市化发展的障 碍。 城市化对能源,包括电、煤、石油、燃气 等需求都将有很大的增长。
我国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建立在资 源大 量 消 耗 的 基 础 上 , 我 国 单 位 GDP 能 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 3 倍多。 每万元 GDP 消耗的钢材、铜、铝、铅、锌分别是世界平 均水平的 5.6、4.8、4.9、4.9 和 4.4 倍。 目前, 我国的城市化率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随 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源的需求将大幅 度上升,资源成为限制城市未来发展的重 要因素,土地、水、电、石油等资源和能源 紧张已经呈现。
3、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问题是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其中最主要 有空气污染和水污染两个方面。 我国城市的空气污染在空间分布上 呈现较强的区域特征,城市及其周边地区 的污染强度明显高于农村,其中以特大型 和大型城市表现最为突出。 同等规模城市 的空气质量又因工业结构、 经济发展水 平、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程度以及所处地区 气候特征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另外,我 国城市水环境污染形势十分严峻,城市河 段的水质污染严重。 除此以外,近年来一些城市周边地区 的农业面源污染也愈发突出,农药、化肥 的低效使用,导致氮、磷大量流失于湖泊 和土壤, 使得湖泊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 重,从而影响居民生活。 4、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问题。 城市用地和规划规模失控,出现盲目 发展,造成大量耕地荒废。 有的城市在城 市规划过程中, 盲目将用地规模扩大,诱 发盲目的“圈地运动”。 城市发展和建设占用土地的速度过 快,近些年,我国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快 于人口增长。 “十五”期间,新增城镇建设 用地 618 万亩, 城市人均建设用地达 1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问题及对策摘要:城市化发展鲜明的反映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城市化在一方面促进了城市化发展,但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许多问题。
本文将对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带来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对策进行探究。
关键词:城市现代化、逆城市化、原因、问题、对策一、什么是逆城市化逆城市化广义上来说是城市化后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都市的小城镇、非大都市区或远方较小的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狭义上来说一些大都市区人口迁向离城市郊区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的过程。
我国的逆城市化首先表现为现代化基础设施开化寺乡农村延伸,其次表现为城市市民福利制度开始覆盖农村。
本文研究和探讨的逆城市化主要是指发生在上海,北京等经济高度发达的大城市中的逆城市化现象。
据北京的一项最先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人中,有54.5%的人近期有意到郊区投资,70%的人有意到郊区购买第二居所。
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人士,希望过上周一周五在市中心写字楼里上班,周六、周日在农村田园风光里休闲的“五加二”式的生活。
在东南沿海为数不多的城里人相中了那些无人居住的无名海岛,盘算着怎样在那里投资,重新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
二、逆城市化出现的原因(一)、人口高度密集,房价过高中国拥有13亿多的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与此同时,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大量农村人口拥往沿海发达城市,导致上海、北京、广州、南京等特大城市人口高度密集。
人口密度过高不可避免的带来了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
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因为那里的生态环境相对于城市来说比较绿色。
同时,随着中国房价的一路攀升,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城市购买一套住房,压力巨大。
但是,对于传统的家社会的中国老百姓来说,拥有了一个家就相当于拥有了后半生的保证和全部的幸福。
所以,无论房价如何疯长,中国人买房的信仰都不会改变。
既然市区的房价过高,那么对于经济不那么富裕的人来说,就可以变相选择去郊区购买住所,适当的减轻经济上的压力。
加上,私家车的普及,交通设施的逐步完善,居住在郊区并不会对人们的出行和工作带来影响。
(二)、追求宁静的田园生活当前推动中国逆城市化发展的主流群体以富人群体为主。
他们经济相对富裕,但是大多从事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工作压力巨大。
所以他们内心深处比常人更加追求一种宁静的田园生活,希望藉由这种宁静的田园生活来帮助他们减轻来自工作上的压力,舒缓自己的情绪。
同时,还有一部分老年人选择迁居到郊区农村来安度晚年,因为那里远离城市的嘈杂和拥挤,适合老年人颐养天年的心愿。
当然,也不能忽略一部分爱好自由的年轻人天性中对这种田园生活的追求驱使他们加入逆城市化的大军中。
(三)、农村经济的相对变好促进村镇发展,普遍使用的力量有两类:一类是依靠农村和小城镇自身的实力,即依靠小城镇所管辖的区域的经济的自然增长和农村人口的转移。
一类是依靠政府的支持,即“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
改革开发和中国城市化的大力发展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
现在的农村无论是在交通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娱乐设施建设方面都有了很大水平的提高。
这就促使和吸引一批人口来农村居住。
因为,即使是在农村,其实也是可以享受得到与城市差不多的生活水平。
同时逆城市化也可以推动农村的发展。
逆城市化的潮流涌向哪里,哪里的乡镇发展的速度就快。
利用逆城市化趋势发展小城镇和乡村,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小城镇和农村成为中心城市自我优化、减轻空间压力的广阔平台,促使中心城市的空间结构更加合理,产业优势更加突出,聚集效应和带动效应更加强大。
由此形成的中心城市和中心小城镇,乡村彼此之间产业呼应、优势互补、良性循环。
(四)、城市交通拥挤,工业污染严重上文中提到大量来自农村和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导致城市人口高度密集,从而不可避免的带来交通拥挤的现状。
因为,当前中国的私家车增长速度是突飞猛进的,当城市中的人越来越多的利用私家车来代替步行,自行车,电动车,公交车等交通工具时,原有的城市道路将不能满足大家的出行需求,从而造成交通拥挤现象的出现。
城市化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早期只注重效益而忽视对环境的影响的旧工业模式给城市带来了大量的环境污染。
废水,废气,废渣,重金属,有毒尘埃和气体,不但污染了城市的环境,也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城市令人堪忧的现状促使了大量人口向农村地区流动。
三、逆城市化现象带来的问题(一)、对农村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逆城市化出现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城市的压力,当大量人口开始向农村迁移时,为了适应人们生活的需要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农村为了发展不可避免的会走上招商引资的道路,再加上迁居到农村的商人也会出于便捷的考虑,将自己的产业迁移到农村。
于是农村开始走向城市化,新的工业城市将慢慢形成,原本清新自然的农村环境将受到严重的污染。
除此之外,农村的私家车也将不断增多,以满足还在城市工作的人群的出行需求,这样就会带来大量的汽车尾气污染和噪音污染,污染环境的同时也打破了农村原有的宁静。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要求加大大量人口涌入农村生活,无论是短期生活还是长期生活,为了满足众人的生活需求,农村都必须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
原来的道路需要扩宽,停车场将要被开拓出来。
除此之外,电力设施需要更新,娱乐设备也要一步步建设。
大型仓储超市和农贸市场也需要备建设以满足衣食住行的需要。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逆城市化为农村改善了原有的生活环境,但是考虑到农村并没有足够的资金建设这些基础设施,这就需要乡镇政府大量出资,或者开发农村赚取资金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三)、无形中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隐形压力增加搬去农村生活表面上看起来轻松惬意,但是事实上,人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布置在农村的新家。
同时对于那些只是在周末前往农村休假的白领阶层来说,一来一回往返农村的路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可能周五晚上直到深夜他们才能赶到位于农村的新家,周一早上凌晨他们就需要出发返回城市上班。
原本是为了放松心情,缓解工作上的巨大压力,但是这样奔波与城市和农村之间,他们可能不但不能充分享受两天愉快的休闲假期,还要遭受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这样人们的生活压力就在无形中增加了,生活节奏更快。
(四)、“城市空洞”现象的出现“城市空洞”现象是逆城市化的显著表现。
所谓“城市空洞”现象,就是指白天繁华的城市到了晚上就冷冷清清,毫无生机。
这是因为,大量在城市工作的人口,他们将自己的家安置在农村,他们每到下班就离开城市,去农村过夜。
这样到了夜晚,城市的商场,超市等服务行业在关门之后,整座城市就如同死城一般,没有来往的人群和车辆,与白天拥挤喧闹的繁华行成了鲜明的对比。
四、解决逆城市化问题可以采取的对策(一)、控制人口增长,继续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虽然在沿海发达城市,人口老龄化现象已经出现,但是相对于整个中国来说,人口基数过大,每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依旧庞大。
这就造成了人口密度进一步上涨。
所以为了缓解城市化的节奏,同时也为了逆城市化更加和谐的发展,控制人口增长是需要坚持并且长期坚持的一项政策。
控制人口增长,继续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必不可少。
(二)、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减轻城市污染环境友好型工业要求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工业,降低能耗,节能减排,坚持可持续化发展道路。
环境友好型工业不仅能够改善当前的城市环境,减轻城市的工业污染,而且还能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
因为他们不会因为资源枯竭和城市污染严重而难以生存。
所以,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工业,减轻城市污染。
这样大量的人口将不会因为环境问题前往农村生活,逆城市化问题将得到一定的缓解,中国的城市化也会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
(三)、加强城市和城乡之间道路的建设,缓解交通压力私家车的增多,城市交通压力增大,电视新闻经常报道一些大堵车的事件。
所以我们要加强城市和城乡之间的道路建设,缓解交通压力。
因为这样在一方面可以为城市居民出行增加便利,人们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路上,也不会因为堵车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另一方面加强城乡之间道路建设可以方便城乡之间的来往和交流。
城市的交通得到缓解,逆城市化现象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同时,人们的生活也会得到改善,生活节奏可是适当的减缓。
(四)、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低碳生活随着城市污染的加剧和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人们越来越重视保护环境,倡导低碳生活。
低碳生活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对城市的污染,降低对资源的浪费,缓解交通的压力,同时也可以让我们人类更快更好的居住在城市当中。
其实,就算没有逆城市问题的出现,我们也应当积极倡导低碳生活。
因为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我们不仅要我自己这一代人考虑同时也要为我们后代的子子孙孙考虑。
诚然,当前的中国逆城市化现象与欧美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和不足之处。
首先,中国的逆城市化发展水平不高。
其次,“伪逆城市化”现象出现,这是与当前中国的政策是密切相连的。
政府对于农村的优惠政策,让大量城市户口想要变成农村户口,而农村户口的人也不愿意转成城市户口,从而导致了“伪逆城市化”。
无论如何,中国的城市化正处在高速发展的进程之中,逆城市化现象也将越来越普遍,越来越趋于正常化。
参考书目:《中国发展报告2010——促进人的发展的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城市化模式及其转变研究》盛广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城市与人——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策》宁克平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城市化进程中的重大社会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李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参考论文:《我国与发达国家的逆城市化现象对比分析》王小伟朱红梅《资源开发市场》2006年4月《从价值观的维度透视当代中国“逆城市化”现象》于华珍刘定禹《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4月《论“逆城市化”实质是远郊化》郑卫李京生《城市规划》20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