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庆:从小老板到塑料大王

合集下载

经营之神的精神财富

经营之神的精神财富

经营之神的精神财富作者:吴彩琴来源:《现代工商》2012年第11期台湾商帮中,有一大批著名的民营企业家,包括王永庆、郭台铭、王雪红、高清愿等,他们敢于创业,富有爱心,在各自的行业做出了辉煌的成绩。

特别是王永庆,更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人物。

他是台塑集团的创始人,从塑料制品起家,涉足10多个行业,逝世时真实身家高达113亿美元,曾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王永庆的成功,不只是财富的炫目,更在于他的创业理念折射出来的台商特色,他的精神财富引领着台商驰骋全球,无往而不胜。

从米店老板到塑胶大王王永庆祖籍福建长坑。

入台前,王家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几代人都以种茶为生,只能勉强糊口。

王永庆的父亲王长庚整日照看茶园,微薄的收入勉强支撑着家庭日常开销。

9岁那年,王长庚不幸患病卧床休养,王永庆用瘦小的肩膀,帮助母亲分挑生活的重担。

15岁那年,王永庆小学毕业,先到茶园做杂工,后到台湾南部嘉义县的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学徒。

翌年,王永庆作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开米店自己当老板,启动资金是父亲向别人借来的200块钱。

他像许多台商一样,走上了艰苦创业的道路。

王永庆的小店开张后,生意十分清淡。

隔壁的日本米店,具有竞争优势;城里的其它米店,拴住了新老顾客。

16岁的王永庆,施展超强的营销能力,不仅挨家挨户上门推销大米,而且免费给居民淘陈米、洗米缸。

用现在的话来说,王永庆向老百姓提供的是针对性极强的“个性化服务”,在维系客户关系上占了上风。

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米里掺杂着米糠、沙粒和小石头,买卖双方见怪不怪。

王永庆在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杂物拣剔干净,让买主得到实惠,一来二往便成了回头客,米店从一天卖不出12斗,到后来一天能卖100多斗。

几年下来,米店生意越来越红火,王永庆筹办了一家碾米厂,完成了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

从那个时候起,王永庆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抗战胜利之后,台湾经济开始发展,建筑业势头堪称最好,王永庆敏锐地发现机遇,抓住木材经营生意,结果获利颇丰。

高三第二轮复习作文素材篇:王永庆

高三第二轮复习作文素材篇:王永庆

王永庆的经营之道
压力管理 退一步即无死所 所谓压力管理,就是在人为压力逼迫下的管理之 道。具体地说,就是人为地造成企业整体及所有从 业人员存在紧迫感。“一勤天下无难事”,王永庆 始终对此深信不已,他认为承受适度的压力,甚至 主动迎接挑战,更能充分体现出一个人的旺盛生命 力,因此无论对人还是对己,王永庆都提倡严格要 求。 奖励管理 物质+精神
王永慶的死因
15日晚9時38分(美東時間16日9 時38分)驟逝。死因一度傳出是 因一口痰堵住食道,引發心肺 衰竭,但台塑集團表示“是在 睡眠中安詳辭世”。
透视财富的本质,它终究只是上天托付作妥善管 理和支配之用,没有人可以真正拥有 。
人生最大的意义和 价值所在,乃是藉 由一己力量的发挥, 能够对于社会作出 实质贡献 。 ——王永庆
王永庆为了贯彻“从基层做起”的理念,严格规定台塑关系企业的 大专新近人员,不论任何科系,不论将来担任何种职务,更不论他是谁 的儿子(王永庆的儿子也比例外),一律得参加轮班训练,从最基层做 起。在六个月的训练期间,他们将被派到泰山、彰化、宜兰、高雄等厂 区,直接到生产的最前线,实际参与轮班的生产作业。
第六課 切身感
培养休戚相关的切身感 企业的管理制度若能造成员工的切身感 员工的潜能可能发挥到十成以上
切身感的经营哲学 三和尚挑水喝
只有一个和尚时,下山提水与他个人有切身关系(否则一定没 水喝),所以会去提;两个和尚时,下山抬水与他们有切身关系, 所以会去抬;三个和尚时,我推给你,你推给他,自私心涌现,切 身关系消失,当然没有人愿意去提水。 王永庆认为,人性都是自私的,只有自己的事业最有切身感, 才会下苦心去经营。企业的管理制度与工作环境若能造成员工的切 身感,员工的潜能至少可以发挥到十成以上。 王永庆说:“企业规模发展愈大,人员用得愈多,切身感就会 逐渐淡薄,这似乎是很难避免的自然趋势。以我的看法,要求,比 较可行的方式应该是找适当的人和你合作,使他和公司的经营纯净 休戚相关,因此而产生切身感,和你同心协力,谋求发展。”

台湾塑胶集团 王永庆家族的传承简述

台湾塑胶集团 王永庆家族的传承简述

京师律师所马华桂律师家庭财富管理律师简述台湾王永庆家族传承的布局和路径台塑接班布局从小米商到打造亚洲最大石化王国,台塑大王王永庆五十二年的奋斗充满传奇。

台塑集团是台湾最大的工业集团,第二大民营集团,也是世界最大的石化企业之一,共有30多家子公司和事业部,经营领域横跨塑胶、化纤、货运、机械、医疗、教育等行业,在美国、印尼及香港等地设有6家海外分公司。

2001年,王永庆开始进行退休交棒计划。

五年来,王永庆默默进行交棒布局,从成立决策小组、拔擢新的专业经理人。

台塑集团复杂的家族生态远远超过台湾其它家族企业。

王永庆有三房太太、王永在有两房,光是第二代子女就有十七人。

如今兄弟俩功成身退、一起退出第一线经营,其间种种布局更透露出经营之神精准的计算和智慧。

尽管王永庆兄弟共同创业,但要让第二代的十五人彼此相亲相爱,几乎是件不可能的任务,偏偏王永庆又高悬“永不分家”的原则。

原则和现实要如何兼顾,接班制度成为一大考验。

在集团内部的上市公司“台塑四宝”之间,家族成员也相互持股,目的就是用来增加未来各系分家的难度,但也为后来王永庆家族诉讼埋下了隐患。

王永庆家族的五大信托王永庆先生早在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为了稳定海外石化原料供应与运输,于1976年在利比里亚成立了台塑海运,也分别于1976年及后续1990年在利比里亚成立了9家规模不等的境外公司,包括万顺投资公司、秦氏投资公司等。

王永庆兄弟从2002到2005年间,分别通过在美国与百慕达的律师事务所,在百慕达群岛与开曼群岛成立了五大信托,这五大信托是控制众多私人投资公司的控股者。

王永庆遗产税恐创台湾纪录王永庆到底遗留多少遗产,以及是否缴纳遗产税,一直成谜?据台湾财政部门人士透露,对王永庆遗产税案,最近台塑王家确实派人赴台北税务部门申请延长3个月,因此依税法规定,最迟在今年7月15日要申报遗产税,且适用旧制遗产税最高税率为50%。

财政部门相关人士说,初步分析王永庆被课征遗产税,将比已故英业达前副董事长温世仁缴纳遗产税40多亿还要多,可能创下新高纪录。

王永庆 从小老板到台湾首富之路

王永庆 从小老板到台湾首富之路
王永庆 曾在总结成 功经验时表示 , 他
认为最有效 同时也最 有意义的做 法 , 是选
择“ 永远 追求更大贡献 ” 作为企业 的 目标 。
划 ,其 中包括 利用美国援助兴 建石化工业基 本原料聚氯 乙烯。
立 了台湾 塑胶 工业股份有 限公 司。之后 。 在塑胶 领域大获成功
大批企业。
11 9 7年 1月 1 8日 。台北县 新店的 一个贫苦 农 家喜添新 时年 3 8岁的王永庆 大胆接手 了当时这一无人 看好 的项 目。 成 当时 。祖籍在福建省 安溪县的王家过 着十 分艰难 的生活 。 的王永庆 先后成 立了南亚塑胶 工厂 、 台湾化学纤维 工业公司等
奖励 以年终奖金与改善奖金最 为有 名。王 永庆私下发给管理人 员的奖金称 为“ 另一 包” 即公开奖金之外 的奖金。对于一般职 , 员, 则采取 “ 创造利润 , 员工分享 ” 的做 法。 台塑 员工都 知道 自己 的努力会 得到 相应
的报酬 , 因此都拼命地工作 , 王永庆 的“ 奖 励管理” 制度造成 了“ +1 3 的效果 。 1 =”
维普资讯
_ 王 ▲ - 永

他是 台湾首富 。 身价 5 4亿美元 ; 的企业创 建至今已 5 净 。 主得 到了实惠 。 他 0 买 一来二往便 成 了回头客 。有篇文章说 , 起
多年 。他 当了 5 0多年 的董事长 ; 他被誉 为台湾经济奇 迹的象 初王 永庆 的米店 一 天卖 米不 到 1 2斗 。后来 一天 能卖 1 0多 0
几代人都 以种茶为生 。 只能勉强糊 1。王永庆 的父亲王长庚整 3 :
日照看茶 园 。 微薄的收入勉 强支撑着一个 家庭 的正 常开销 。 9岁

经营之神崇尚朴素人生观

从200元起家到塑胶大王

从200元起家到塑胶大王

从200元起家到塑胶大王作者:钟晓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版》2010年第08期从借的200元起家,到后来的塑胶大王,从米店小老板到“经营之神”。

王永庆开启了一个又一个的商业传奇。

从米店小老板到塑胶大王1917年1月18日,台北县新店的一个贫苦农家喜添新丁,这就是后来被尊为“经营之神”的王永庆。

当时,祖籍在福建省安溪县的王家过着十分艰难的生活,几代人都以种茶为生,只能勉强糊口。

王永庆的父亲王长庚整日照看茶园,微薄的收入勉强支撑着一个家庭的正常开销。

9岁那年,王长庚不幸患病只得卧床休养,王永庆开始用自己瘦小的肩膀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重担。

15岁那年,王永庆小学毕业,先到茶园做杂工,后到台湾南部嘉义县的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学徒。

第二年,王永庆作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开米店自己当老板,启动资金则是父亲向别人借来的200块钱。

问题随之而来,王永庆的小店开张后没有多少生意,原因是隔壁的日本米店具有竞争优势,而城里的其他米店又拴住了老顾客。

不过,16岁的王永庆展现了超强的营销能力,不仅挨家挨户上门推销自己的大米,而且还免费给居民掏陈米、洗米缸,照现在的话说,王永庆向嘉义县老百姓提供的是针对性极强的个性化服务,在维系客户关系上逐渐占了上风。

此外,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掺杂着米糠、沙粒和小石头,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

王永庆在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杂物拣干净,买主得到了实惠,一来二往便成了回头客。

有篇文章说,起初王永庆的米店一天卖米不到12斗,后来一天能卖100多斗。

几年下来,米店生意越来越火,王永庆筹办了一家碾米厂,同时完成了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

从那个时候起,王永庆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经济开始发展,建筑业势头最好。

王永庆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便抓住时机经营木材生意,结果获利颇丰。

这个普通农民的儿子,居然成了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

这时,经营木材业的商家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王永庆的先进经商经验可借鉴

王永庆的先进经商经验可借鉴

/ 作者:SEO浪子王永庆的先进经商经验可借鉴王永庆15岁,开始在嘉义一家米店打工;16岁,开始创业,靠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在嘉义开了一家米店;28岁,通过建碾米厂、做木材生意已经积攒了5000 万元,成为一个小资本家;40岁,成立了台湾塑料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并把发展触角伸向海外。

台塑是其踏入石化工业领域的起点,也是成功的基石,更开创了台湾塑胶工业的先河;47岁,投资4亿台币,设立台湾化学纤维股份有限公司,给台湾纺织界带来革命性的变动,在台湾的纤维工业发展史上写下了崭新的一页;50岁,事业不断扩张,旗下的公司逐渐形成一个颇具实力的集团,并登上台湾第一财团的宝座,成为台湾最大的民营企业;60岁始,台塑集团的业务进入一个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成为台湾唯一晋身国际大厂商的民营企业集团。

1984年,被美国《财经》杂志评为国际五百大企业之一。

……王永庆经营成功的八个秘诀:追根究底:对问题不追究到水落石出,绝不罢休;务本精神:凡事只求根本,只求合理,不问结果;瘦鹅理论:忍饥耐饿,坚韧不屈,等等机会的到来;基层做起:脚踏实地,按部就班,从基层做起,成功的机会就愈大;实力主义:学历不等于实力,实务经验愈丰富,成功的机会就愈大;切身感;制定让员工有切身感的管理制度,发挥员工最大潜能;价廉物美:坚持供应价廉物美的原料给下游客户,企业得以蓬勃发展;客户至上:买卖双方唇齿相依,给客户利益自己才能有最大利益。

那么王永庆当年有过无数次的危机,他本人形成了一套渡过危机的理论,他管它叫什么呢?叫"瘦鹅理论",有人说这"瘦鹅理论"是怎么回事呢?当年王永庆曾经开过米场,他开米场的时候,有不少碾过的废弃的米,他觉得扔了可惜,怎么办呢?他就养了不少家禽,鸡、鸭、鹅,用这些米喂这家禽。

当时那个时候是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在台湾,当时正是日军控制的这样一个政治局面,粮食得实行配给制,你一家一户该吃多少粮食,人家给你配,家家户户没有多余的粮食,你说用什么来喂这些家禽呢?所以基本上家家户户就把家禽散养,你们自个儿出去找食吃去。

王永庆的传奇故事分享

王永庆的传奇故事分享

王永庆15岁小学毕业后,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

第二年,他用父亲借来的200元钱做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

为了和隔壁那家日本米店竞争,王永庆颇费了一番心思。

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里混杂着米糠、沙粒、小石头等,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

王永庆则多了一个心眼,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的杂物拣干净,这一额外的服务深受顾客欢迎。

王永庆卖米多是送米上门,他在一个本子上详细记录了顾客家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等。

算算顾客的米该吃完了,就送米上门;等到顾客发薪的日子,再上门收取米款。

他给顾客送米时,并非送到就算。

他先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

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刷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

这样米就不至于因陈放过久而变质。

他这个小小的举动令不少顾客深受感动,忠诚度自然提高。

从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庆最终成为今日台湾工业界的“龙头老大”。

后来,他谈到开米店的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虽然当时谈不上什么管理知识,但是为了服务顾客做好生意,就认为有必要掌握顾客需要,没有想到,由此追求实际需要的一点小小构想,竟能作为起步的基础,逐渐扩充演变成为事业管理的逻辑。

”同样是卖米,为什么王永庆能将生意做到这种境界呢?关键在于他用了心!用心去研究顾客的心理,研究顾客的需要,研究如何去满足顾客的需要。

他只比别人多做了一步,却成就了他一番伟业.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服务的价值。

顾客从其他米店也可以买到米,但从王永庆的米店里买米,会感觉自己所买的不仅仅是米,这超出的价值便是服务。

如果去衡量服务标准的话,衡量的标准便是:你是否在与顾客交往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细心地为顾客的方便与顾客的利益着想了?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在如今技术高度发展、产品趋同的形势中,一个企业如果想存活并发展,就一定要有超越产品的让顾客愿意为之捧场的理由。

只有乐于把方便给予他人,把利益给予他人,把温暖给予他人,把服务给予他人,才能塑造出企业独特的魅力,赢得顾客心为客户着想,还要在客户的利益上,为客户考虑。

塑胶大王王永庆

塑胶大王王永庆

塑胶大王王永庆文/冷凌谁会想到,这个乡下的碾米匠会成为全球第16位顶级富豪呢?王永庆,赫赫有名的台塑集团的创始人,一个令福建人骄傲的工业巨子。

19史记40年代,福建安溪县金田乡的一位40岁左右的妇女,携带儿子和儿媳,离开家乡,乘船漂渡到台湾新店,这位妇女,就是王永庆的高祖母许雪娘。

王永庆祖辈在福建泉州安溪以种贩茶叶为生,高祖父去世后,家近日益窘迫,高祖母便率全家迁到台湾谋求新的生机。

到了王永庆这一代,王家的生活更加困难,父亲长年卧病在床,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她母亲维持。

王永庆15岁时,便离开家乡,到嘉义的米店当小工。

一年后,他以父亲的名义筹到一笔款,开了一家小小的米店。

他开米店,为了争取顾客,一斗米只赚一分钱。

开店一年后,他有了许多固定的客户,于是又购买了一些碾米的设备,由米店扩大为碾米,由此来改善卖一斗米才赚一分钱的苦境。

他用延长工时,节俭度日来积聚财富,在当地26家碾米厂中,他排在第3位。

1943年,王永庆27岁,开始转向做起了木材生意。

为了经营好木材业,他的足迹踏遍了台湾著名林场。

1950年,他开始转向塑胶这一新兴产业。

经过3年的考察,1954年,王永庆登记成立台湾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他出资50万美元,并吸引了美资67万美元。

1956年,台塑建厂完成,正式开工生产,每月产量只有100吨塑胶,是世界上同类企业中规模最小的。

当时台湾的需求量每月只有75吨,生产的PVC塑胶粉卖不出去,库存堆积如山。

“台塑”面临严重危机,已濒于破产边缘,王永庆再次陷入困境中。

王永庆悟到仅靠台湾市场是不行的,只有开拓外销市场,才能找到塑胶生产的出路。

打开市场后,他决定扩产,把产量增扩到1200吨。

到1958年,王永庆成立了南亚塑胶加工股份有限公司,吸收台塑的PVC粉,加工制造各类塑胶产品,于是台塑公司产量大增,成本下降,加工制造的各类塑胶产品达千余种。

台塑从此在台湾称雄。

1980年,王永庆正式在美国德州休斯顿筹建一家全世界规模最大的PVC塑胶工厂,其中包括生产EPC、VCM和PVC的企业各一家,年产量各为24万吨,总计72万吨。

每日名人故事:从小处做起的王永庆

每日名人故事:从小处做起的王永庆

每日名人故事:从小处做起的王永庆【中国卷】企业家:从小处做起的王永庆名人档案王永庆,著名企业家,1917年1月出生于中国台湾。

1954年筹资创办中国台湾第一家塑胶公司,1957年建成投产。

靠“坚持两权彻底分离”的管理制度,他的台塑集团发展成为中国台湾企业的王中之王。

在中国台湾的富豪中他雄居首席,是台湾唯一进入“世界企业50强”的企业王。

名人故事王永庆的父亲是一位茶农,收入微薄。

在王永庆九岁的时候,父亲得了重病卧床不起,于是王永庆开始和母亲一起承担家庭重任。

王永庆十五岁时从学校毕业了,便开始在茶园做杂工。

接着他又在嘉义县的一家米店当起了学徒。

但只做了一年,他就决定自己开米店。

老板好当,好老板却不好当。

此时,嘉义县虽然不大,却已经有大小近三十家米店了,米行的竞争已经十分激烈。

当时王永庆是个只有二百元本钱的小老板,要在竞争激烈的米行立住脚,可以说他丝毫不占优势。

他只能在一条不起眼的巷子里租一个特别小的店面,这样小又没有名声的米店,谁会主动光顾呢?所以在刚开张的那段日子里,他生意冷清、门可罗雀,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房租都有可能成为很大的问题。

别看王永庆才十六岁,他却能冷静地分析自己家米店没生意的原因。

首先,他注意到隔壁的日本米店,顾客因为习惯的原因,喜欢去那里。

进而,他考察了城里其他米店的情况,基本上把每家米店的经营特色都琢磨了一遍。

这时,他王永庆发现自己对手的实力真是不可小瞧,然而他是不会轻易放弃的。

年轻气盛的王永庆开始了自己独特的上门推销服务,他亲自背着米挨家挨户地去推销,这样一天下来,不仅把自己累得半死,买米的人也不多,这是怎么回事呢?连着几天晚上王永庆都睡不着,是呀,谁会轻易相信一个小商贩的上门推销呢?那么该怎样取得对方的信任和认同呢?王永庆翻来覆去地回忆自己推销时的一举一动和对方的反应,最后王永庆决定还是在自己的米上做文章。

原来当时在中国台湾,因为大多的稻田还是靠农民的双手来收割,加工的技术也很落后,所以米里往往会存留很多小石子或土块等杂物。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

1988年,美国权威杂志《福布斯》曾报道,在全世界拥有10亿美元以上资产的富豪中,王永庆以40亿美元居第16位!王永庆从不名一文的农家子弟到亿万富豪,从不识“塑料”二字的外行到赫赫有名的塑料博士、“世界塑胶大王”,他的奋斗历程传遍了全世界。

成功经营米店,小试身手王永庆1917年1月18日生于台北县新店,原籍福建省安溪县。

安溪县是个有名的穷地方,到了王永庆的曾祖父那一代,日子实在过不下去了,只好狠狠心,漂洋过海到台湾来谋生,定居在嘉义县的新店镇。

他的父亲王长庚是个茶农,一年到头辛苦着,全家也只能勉强糊口。

王永庆9岁那年,他的父亲不幸生了一场大病。

王永庆勉强读到小学毕业,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学校。

小学毕业那年,王永庆到一个茶园当杂工,像父亲一样开始了辛苦的茶工生涯。

祖父在去世前把他叫到床前说:“你是读过书的人,希望你不要再困在这里,还是立志出门闯天下吧!”15岁的王永庆明白祖父的意思,也从父亲的身上看到了茶农生活的惨淡前景,于是下决心走出山区,去寻找另外的生计。

他背上简单的行囊来到台湾南部的嘉义县县城,在一家米店里当了小伙计。

王永庆在送米之外,花了不少心思悄悄地学习老板经营米店的技巧。

第二年,他就对经营米店感到胸有成竹了,于是他让父亲帮他借来200元钱做本钱,自己在嘉义开了一家小米店。

米店刚开张就碰到了困难。

原来,他的隔壁是一家日本人开的米店,当时日本人在台湾是一等公民,况且这家米店开业时间又很长,居民们习惯上那里买米,很多都是那家店的老主顾。

因此,王永庆的小米店一天到晚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当时,由于稻谷加工的技术很落后,米里夹有糠、沙粒、小石子等,买卖双方都认为是很正常的事。

为了打开销路,王永庆提高米的质量,把米中的杂质一粒粒拣干净。

他一家家地走访附近的居民,说动一些住户同意试用他的米。

他主动为顾客送米上门,还要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

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擦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再将陈米放在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

台塑大王王永庆成功两诀

台塑大王王永庆成功两诀

台塑大王王永庆成功两诀作者:来源:《金点子生意》2009年第03期在全球经济被金融海啸波及之时,这位被称为“经营之神”的中国人,其成功经验之精华尤显启发价值。

今年10月15日辞世的台湾塑料大王王永庆,被世人誉为华人经营之神。

王永庆小学毕业就辍学,从嘉义开米店出发,开过砖厂,做过木材生意,后来从事塑胶发大财,从新台币200元的成本发展到资产近3万亿元新台币,去年创下营收总额新台币1兆9674.38亿元、资产总额2光4623.97亿元佳绩,成为台湾最赚钱的企业集团。

在福布斯杂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亿万富翁排行榜上,王永庆以91亿5500万美元排名第178位。

王永庆的创业传奇,真可谓倾笔难尽,萃取其成功经验之精华,最经典的是两条。

这两条对于面临世界金融海啸的经营界人士,尤有启发价值。

经营行业辩证取舍:永立”朝阳”市场潮头王永庆书写经营传奇,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精于选择经营行业,他总是辩证地处理取与舍的关系,无论选择何种行业,标准都是:一定要在最好的时机进入,也一定要在市场饱和前退出。

王永庆1916年出生于台北茶农家庭。

童年成长在极度贫苦和艰辛的境况中。

15岁那年小学毕业,先到茶园做杂工,后到台南嘉义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学徒。

第二年,王永庆做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开米店自己当老板,启动资金则是父亲王长庚向别人借来的200元钱。

16岁的王永庆并不知道自己具备经营才能,他只希望可以赚钱养家。

但从他后来的回忆和讲述中,俨然已经显现了一个营销天才的雏形。

由于竞争激烈,他想到了以最贴心的服务胜出。

他不定时到客户家“巡视米缸”,将估计能食用的天数记在册子上,等到客户即将用完的时候,即送米再度拜访。

取得许可后,把旧米先倒出来将米缸擦拭干净,再将新米倒入,然后再把旧米倒在上面。

王永庆以服务打响知名度,他的店成为当地业绩最好的米店。

几年下来,米店生意越来越火,王永庆筹办了一家碾米厂,碾米厂的发展为他快速地实现了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

“塑胶大王”的销售策略

“塑胶大王”的销售策略

“塑胶大王”的销售策略王永庆,台湾著名的企业家,他从一个小米店起家,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创建了台湾省最大的民营企业,他的销售观念和方法,值得众多企业和销售人员学习、思考和借鉴。

1931年,16岁的王永庆在嘉义开了一家米店。

当时米店生意很难做,因为生意的对象是每个家庭,而他们却已经有了固定的米店供应。

王永庆只得挨家挨户去拜访推销,好不容易才争取到几家愿意试用。

面对这一困境,王永庆心里想;“如果我米的品质与服务不比别人好的话,这几家好不容易争取来的试用客户,说不定在试用之后,又会回头向原来的米店买了。

这么一来,连原来的试用者也保不住,更谈不上去争取其他新客户了。

”于是,基于“处处为客户着想即客户至上”的想法,王永庆就在米的品质,服务和收款上下苦功夫。

1932年,台湾的农村还很落后,稻谷在收割之后,都是铺在马路上晒太阳,稻谷碾成米后,米堆里还有米糠、砂粒或小石头等杂物。

因为这种现象很普遍,不但卖米的人忽略了,买米的人也都见怪不怪。

王永庆认为这样的米品质太差了,他就把杂物拣净之后,才把米卖给顾客,王永庆的米自然受到顾客所爱。

当时顾客要到米店买米,王永庆认为,要等客户上门才有生意做,完全是被动的,他制定了一套改被动为主动,方便客户的服务方法。

每当有客户上门买米时,他就提出一个要求说:“你要买的米,我送到你家里好不好呢?”客户当然说好,米那么重,有人愿意送米到家,那是求之不得的事。

等到王永庆把米送到客户家里之后,当然要把米倒入客户的米缸中。

这个时候,他就掏出一个小小的笔记本,记下这家的米缸容量,然后,他向客户说:“下一次,你不用到我们店里来买来了。

”客户大吃一惊,他接着说;“我会把米送到你家里来。

您能告诉我贵府有几个大人?几个小孩?一天米的用量大概是多少?”于是,王永庆算出这家客户米的用量,以及这次送来的米大约食用的天数。

在客户吃完米的前两三天,他就主动把米送到客户家里去。

这么一来,不但这家客户可能确保无断米之虞,而且他也可以确保客户不会因为断了米而临时转向其他米店买米。

王永庆的创业故事

王永庆的创业故事

王永庆的创业故事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对于创业者来说更是如此,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到了成功给他们带来的光环,却没有看到,在成功之后,他们付出了我们不曾忍受的艰难困苦。

下面店铺分享关于王永庆的创业故事。

王永庆的创业故事:第一个100万王永庆年龄:逝于2008年,享年92岁。

创业时间:1932年开了一家米店第一桶金:木材生意1916年生于台湾新店直潭的王永庆,出身贫寒,父亲体弱多病,大多仰赖母亲务农维持家计。

15岁的王永庆离开故乡远赴嘉义工作,在一家米店做学徒小工。

勤奋好学的王永庆,除了完成自己送米的本职工作以外,还处处留心老板的经营窍门。

16岁时,王永庆靠着父亲四处张罗的200元资金开了自己的米店。

面临众多竞争对手的压力,王永庆认为勤奋工作是自己能改变困境的法宝。

隔壁的米店一般下午六点就打烊了,而他十点半才关门。

此外,王永庆也开始运用一些自己摸索出的技巧。

比如卖米时,他会主动问对方家里有几个人,以估算出这个家庭大概在哪一天吃完米,在这一天快到来时主动送米上门。

依靠这样的贴心服务,王永庆的米店受到很多老顾客的青睐,他又创立了碾米厂。

后来在朋友的资助下,他从1943年开始了木材生意,由于缺乏相关经验,不久后便血本无归,这段时间也是他创业以来最黯淡的时期。

后来朋友的再次出手帮忙,他才得以在木材行业立稳脚步。

随着日本战败退出台湾,当地的各种基础建设需要大量木材,王永庆由此积累起了资本。

1951年,战后起步的世界石化行业开始在东亚兴盛,当时台湾经济部门负责人尹仲容号召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加入这个行业。

在检视银行系统的账户后,相关部门发现从开米店起家的木材商王永庆竟然是存款最多的企业家之一,高达千万元。

王永庆接受了尹的建议,进入塑料行业,1954年成立了福懋塑料公司(即台塑集团的前身)。

我幼时无力进学,长大时必须做工谋生,也没有机会接受正式教育,像我这样一个身无专长的人,永远感觉只有刻苦耐劳才能补其不足。

商道精英-王永庆

商道精英-王永庆

《商道精英-王永庆》*王永庆——宝岛经营之神在全球华人富豪当中,台塑集团董事长、人称“塑胶大王”的王永庆是凭个人奋斗走向商业成功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

王永庆出名不仅因为他拥有巨额财富,还因为他在商业经营乃至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人格魅力。

---------------昔日米店今日台塑(1)---------------1932年,16岁的王永庆在台湾嘉义开了一家米店,从此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当时,小小的嘉义共有米店26家,竞争非常激烈。

王永庆不知深浅,贸然投身此行,景很不乐观。

他的全部资金只有父亲为他东挪西借来的200元钱,他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小小的铺面。

由于米店规模小,地处偏僻,又缺乏知名度,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怎么打开销路呢?王永庆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古训:“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

”他没钱,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时间和力气。

那时候,稻谷加工非常粗糙,大米里有不少糠谷、沙粒。

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买家卖家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王永庆却从这里找到了突破口。

他和来米店帮工的两个弟弟一齐动手,将夹杂在大米里的糠谷、沙粒统统清理干净。

这一来,他店里的米质比其他米店要高一个档次。

在服务方面,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王永庆却增加了这一服务项目。

无论天晴下雨,无论路程远近,只要顾客叫一声,他立马送到,而且免收服务费。

一天晚上,天下着倾盆大雨,王永庆忙完店里的活计,已是深夜。

他上床躺下,迷迷糊糊刚睡着,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

开门一看,原来是嘉义火车站对面一家客栈的厨师。

厨师说客栈来了几位客人,还没吃饭,刚巧厨房没米了,请王永庆帮忙送一斗米过去。

当时,卖米的利润极其微薄,一斗米只能赚一分钱。

从心情上来说,王永庆不愿冒着这么大的雨赚这一分钱,但为了维持平日的信用,他二话没说,量了一斗米,披上一条麻袋当雨具,将米送到客栈。

回来时,全身都湿透了。

王永庆给顾客送米,并非送到就算,还要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

塑料大亨王永庆谈发家法宝

塑料大亨王永庆谈发家法宝

10/30/2013
• 他曾经修理打谷机,这句话对于他的成功有重大 的意义。打谷机虽然是构造很简单的机械,他丌 是机械工程系出身,对机械并丌内行,但经过修 理打谷机的经验,他便得到粗浅的机械知识,这 个知识对于他后来的汽车事业,一定有极大的帮 劣,如果他没有这一段经验,恐怕创造汽车的构 想,就丌会实现了。
10/30/2013
• 我们常常在丌知丌觉当中有一种错误的想法,认 为我有文凢、有学问,自认是懂事的了丌起的人 物,凡事自恃,丌检讨,丌认错,好高骛进,丌 切实际,丌甘做一点有用的事。想要做大事,丌 只做一点,却从来丌一点一点实实在在做,劢脑 筋与为取巧占便宜,好大喜功,贪图近利,丌做 有根基的小事,丌由基础做起,这样的人,成事 丌足,败事有余,企业里如果这样的人占多数, 真是非常危险的。
10/30/2013
• 做一点有用的事,可以有贡献,同时获得经验充 实自己,这便是最好的报酬。经验丰富了,自然 奠立未来成大功、立大业的基础。以这样的观念 做事,金钱便是副产品;相反的,如果丌是为了 汲取经验,只为追求金钱而工作,这样的工作一 定很痛苦,并丏永进丌会满足,这是本末倒置的 做法,是在做没有根基的事业。
10/30/2013
经验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 我很喜欢汽车大王福特说的一段话。他说:我起 刜在农田里工作,以后我曾修理打谷机,后来又 操作锯木机。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猜想,如果他 是在自己的农场,在自己的田地工作,很可能后 来丌会转到锯木场去操作锯木机,即使田地是他 家自己的,也可猜知小农家庭必定是穷苦的,所 以才会由农场转到锯木场操作机器。他是丐界有 名的汽车大王,如果没有这一段话,我们丌会料 到他的青年时代是做小工的。
10/30/2013
• 俗语说丌经一事,丌长一智,充分说明经验可以 增迚智慧,经验可以使你创造事业,当然财富跟 随而来,所以福特说,经验是人家抢丌去的东西, 是丐界上最宝贵的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先 ,台塑的企业规模越来越大 ,生产P C V 塑胶粉粒的原料
来 源 是 一 个 越 来越 严 峻 的 问题 。 台 塑 在 美 国 有 1 家大 工 厂 ,但 台 4 塑与 拥 有 尖 端 科 技 与 电脑 的 美 国对 手 竞 争 ,压 力 之 大 可 想 而 知 。
自己企业 内部先行健全起来 ,是一条最好 的选拔人才之道 。”王
番心得。他认 为人 才往往就在你的身边 ,求才应从企业内部去
寻 找 。 他说 : “ 找 人 才 是 非 常 困 难 的 ,最 主 要 的是 , 自己 企业 寻 内 部 的 管理 工作 先要 做 好 ;管 理 上 了轨 道 , 大家 懂 得做 事 ,高层 经理 人 才 有 了知 人 之 明 ,有 了伯 乐 ,人 才 自然 就 被 发 掘 出来 了。
永 庆 分析 指 出 。剧 篷
他们必须开辟更多的原料基地 ,企业才会有生命力。这是企业 的
压力之一。
其 次 ,全 体 从 业 人 员 的压 力。 台塑 的主 管 人 员最 怕 “ 午餐 汇 报 ” 。 王 永 庆每 天 中午 都 在 公 司 里 吃 一 盒 便 饭 ,用餐 后 便 在 会 议 室 里 召 见 各 事业 单 位 的主 管 ,先 听 他们 的 报告 ,然 后 会 提 出很 多 犀 利 而 又 细 微 的 问 题 逼 问 他 们 。 主 管 人 员 为 应 付 这 个 “ 餐 汇 午
借 小钱 。
5 、我 个 人认 为 ,我 们 输 给 人 家 的地 方是 生 活 以及 工作 的观
念 和 态度 。
部属 的奖励 也极 为慷 慨。 台塑的激励 方式有 两类 。一 类是物质
0 2 6
原 籍福 建 省 安 溪 县
1

19 1 6 年
月18 日 出生 于 台北 县 新 店 直


16
15
岁 辍 学到 嘉 义 做 学徒 工

岁时用 所 借 的2 0 0 元 钱 开 了
员如 此 狭 窄 ,发展 经济 深 为缺 乏 资源 所 苦 , 台塑 企 业 可 以 不 必 这 样 辛 苦 地 致 力 于谋 求合 理 化 经 营 就 能 求 得 生 存 及 发 展 的话 ,我们 是 否 能做 到 今 天 的 P C V 塑胶 粉 粒 及 其他 二 次 加工 均 达 世界 第一 , 不 能 不 说 是 一 个疑 问。 他 又 说 : “ 究 经 济 发 展 的 人都 知 道 , 为 研 什 么 工 业 革 命 和经 济 先进 国 家会 发 源 于 温 带 国 家 ,主 要 是 由于 这 些 国 家 气 候 条件 较 差 ,生 活 条 件 较 难 ,不 得 不 求 取 一 条 生 路 ,这 就是压力条件之一。” 事 实 的 确 如 此 。 台塑 企 业 能 发 展 至 年 营 业 额 逾 干 亿 元 的 规 模 ,可 以 说就 是在 这种 压 力逼 迫 下 ,一步 一步 艰 苦 走 出来 的 。 王 永 庆 把 这 一 问 题 的研 究 成 果 ,融 入 企 业 管 理 中 ,创 立 了 “ 力管 理 ” 的方 法 ,就 是 人 为地 造成 企 业 整 体 有 压 迫 感 和 让 台 压 塑 的所 有 从 业 人 员有 压 迫 感 。
的 也有 七 八 十 万 元 。 此 外还 设 有成 果 奖 金 。 对 于 一般 职 员 ,则 采 取 “ 造 利 润 ,分 享 员 工 ” 的做 法 。 员 工 们 都知 道 自己 的努 力 会 创 有 代 价 的 ,这 极 大 地 激 发 了他 们 工 作 的 积极 性 。 除 了 以上 两 套 管 理 方 法 ,在 人 员选 拔 、 使 用上 王 永 庆 也 自有
够过关。
2 、追 求舒 适 与快 乐的 代 价 ,就 是 刻 苦 耐 劳 。
3 、一根 火柴不够一毛钱 ,一栋房子价值数百万 ,但 一根 火
柴 可 以烧 毁 一 栋 房 子 。 4 、要 挖 洞 , 就要 挖 大 洞 ; 借 钱 ,就 要 借 大钱 , 不要 到 处 要
奖励管理
合 理 的 激励 机 制 是 ,王 永 庆 对 员工 施加 巨大 的压 力 ,同 时 对

黑 包 :另一种是给特殊有功人员的杠上开包。1 8 年黑包发放的 6 9
情 况 是 :课 长 、专 员 级 新 台 币 1 万一 2 万 ; 处长 高专 级2 万 一 0 O 0
3 万 ;经理级1 0 0 O万。同时给予特殊 有功人员2 O 0 万—4 0 0 万的杠 上 开包 。业绩突 出的经理 们每年薪水加红利可达 四五百万 元,少
压 力管理
王 永 庆在 总结 台塑 企 业 的 发 展过 程 时说 : “ 果 台 湾 不 是 幅 如
的 ,一 类 是精 神 的。 台塑 的金 钱 奖 励 以 年终 奖 金 与 改 善 奖 金最 有 名 。 王 永庆 私 下 发 给 干 部 的奖 金称 为 “ 一 包 ” ( 为是 公开 奖 另 因 金 之 外 的奖 金 ) “ 一 包 ” 又 分 两种 :一 种 是 台塑 内部 通 称 的 。 另
王 氏 语 录
1 、天下的事情 ,没有轻轻松松 ,舒舒服服让你能获得的,
凡事一定要 经过苦心追求 ,经验 ,才能真正 明了其 中的奥妙而有
所收获。
报” ,每周工作 时间不少于7 / l ,他们必须对 自己所管辖部 门 0Jq \, 1 的大事小事了然于胸 ,对 出现的问题作过真 正的分析研究 ,才能
口逝者
王永庆: 从小老板到塑料大王
图/ P CF
2 0 年 1 月 1 日 ,被 台 湾 人 誉 为 经 营 之 神 的 台 塑 集 团创 办人 王 永 庆 先 生 因担 忧 美 国 金 融风 暴 对 08 0 1 台湾 产 生 的 冲 击 ,前 往 美 国 视 察 公 司 生产 线 。在 美 国 东 部 时 间 1 月 1 日上 午 因 心 肌 梗 塞 导 致 心 0 5 肺 衰 竭 过 世 。享 寿 9 岁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