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

合集下载

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 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古义:限制。 今义:地域 以:凭,靠。 本句话旳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不
不战则已。
进一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 则“战必胜”。
摆出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构造图解
地利不如人和战争事例
论证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得出结论 得道多助, 治国道理
失道寡助。
• 艺术特色:
• 1、层次清楚,构造完整, 论证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 善于说理。
• 2、利用排比、对偶、顶真 等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具 有极强旳说服力、感召力。
迁移到别旳地方去),不能靠划定 旳边疆旳界线。
• 固国:巩固国防。 • 威:震摄。兵革之利,武器旳强大。
•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 亲戚畔之: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 畔,通“叛”,背今叛义。:因之婚:他姻联,成代旳词关。系 •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 故君子有不战:故,所以。有不战,
•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
系旳家庭或它旳组员。
•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 域 古义:界线,限制 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 2.通假字。 • 畔通“叛”,背叛。亲戚畔之。 • 3.虚词。 •之 • 代词 他 亲戚畔之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 孟子故事 • 孟母三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孟子两章》课文理解

《孟子两章》课文理解

《孟子两章》课文理解第一篇:《孟子两章》课文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重点字词:1、三里之城:内城2、七里之郭:外城3、环而攻之:围4、池非不深也:护城河....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

6、委而去之:委,放弃。

去,离开。

7、....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以:凭借8、寡助之至:极点9、亲戚畔之:亲戚:内外亲......属。

畔:通“叛”。

10、天下顺之:归顺、服从1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巩固。

12、威...天下:震慑。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利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利形势,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使人民安居下来而不迁移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能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

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三、通假字:亲戚畔之:通“叛” 背叛.四、词类活用:1、域名:限制(名作动)2、固国:巩固(形作动)3、威天下:震慑(名作动)...五、课文思路:第一部分(l—3句):论述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在决定战争胜负中作用大小不同。

第一句提出中心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第二句举攻城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第三句举守城的失利,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第二部分(第4句—结尾):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语文:第25课《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鲁教版八

语文:第25课《孟子两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鲁教版八
7、 人恒过( 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 )
8、入则、出则 ( 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
译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 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 傅说从筑墙工 作中被任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 被举用, 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任 用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 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 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 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 了解。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 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 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骨,饿 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 乱/ 其所为,所以/动 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 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一、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及释义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论证。一方 面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客观)环境中造就 的;同时又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 亡的因素和个人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 推出论点:逆境出英才。
正方:只有逆境才能造就人才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1、“是人”怎么解释?是指哪些人?

《孟子两章》总结

《孟子两章》总结

• 正面事例:司马迁——宫刑 正面事例:司马迁 宫刑——《史记》 \\ 宫刑 《史记》 勾践——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灭吴 \\ 贝多芬,张 勾践 卧薪尝胆 灭吴 贝多芬, 海迪等 • 正反事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吴。夫 正反事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灭吴。 差贪图享乐,终亡国。 差贪图享乐,终亡国。
6)而 )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表并列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表并列) 攻之(表修饰) 环而攻之(表修饰) 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但是) 环而攻之而不胜(表转折,但是) 去之(表顺承) 委而去之(表顺承)
7)于 ) 畎亩//困 ①在:发于畎亩 困于心/征于色 征 版筑/举 ②从:举于版筑 举于士/起于鲁 起 由于,因为: 忧患, ③由于,因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天将降大任于 ④给: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对于: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 ⑤对,对于: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胡不见我于 ⑥向:胡不见我于王 仓鹰击于殿上/行十日十夜而至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 ⑦到:仓鹰击于殿上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 郢/飞于北海 飞
七、内容理解
1、孟子的文章长于言辞,多用排比, 、孟子的文章长于言辞,多用排比, 语言有气势,试举一例说明。 语言有气势,试举一例说明。 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用了三个否定句构成排比句,增强语 用了三个否定句构成排比句, 强调“地利”不足恃, 势,强调“地利”不足恃,治国应靠 人和” 应实行“仁政” “人和”,应实行“仁政”, 引出主 气势磅礴的语言使说理更加有力。 旨,气势磅礴的语言使说理更加有力。
2)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 )舜发于畎亩之中,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开头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 (开头列举事例有什么作用? ) • 运用排比进行举例论证,增强语势, 运用排比进行举例论证,增强语势, 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 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 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 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 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就了不平凡的事业。有力证明人才是 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 在艰苦环境中磨炼的,同时引出下文 议论。 议论。

孟子两章 富贵不能淫

孟子两章 富贵不能淫

富贵不能淫【作者】孟子及其弟子【朝代】战国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1景春:与孟子同时代的人,纵横家。

⑵公孙衍: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曾在秦国为相,又曾佩五国相印。

⑶张仪:战国时期魏国人,纵横家,秦惠王时为相,游说六国连横以服从秦国。

⑷惧:害怕。

⑸安居:安静。

⑹熄:同“息”,平息,指战火熄灭,天下太平。

⑺是:这,这个。

⑻焉:怎么。

⑼子:你。

⑽未学:没有学。

⑾之:“丈夫之冠也”及下文“女子之嫁也”中的“之”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⑿丈夫之冠: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

冠: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

古人二十岁既为加冠。

⒀父命之:父亲给予训导;父亲开导他。

命:教导、训诲。

⒁母命之:母亲给予训导。

⒂嫁:出嫁。

⒃往:去,到。

⒄戒:告诫。

⒅女:(rǔ),通“汝”,你。

⒆必敬必戒:必:一定。

孟子两章翻译及原文

孟子两章翻译及原文

孟子两章翻译及原文孟子两章是如何翻译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资料,欢迎阅读哦。

孟子两章翻译及原文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的君主不战则已,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推荐一、教学目的:1.赏析本文比喻、对比等修辞方法,欣赏运用对话方式进行说理或论辩;2.了解文言代词和疑问语气词的一些用法;3.分析孟子提出的舍生取义和与民同乐思想的进步性、局限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1.《鱼我所欲也》第二段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论述应该舍生取义的道理,既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

孟子两章教案_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两章教案_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两章教案_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课文《孟子两章》出自九年级下册语文书课本,其原文如下: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人。

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人称孔子为“圣人”,而孟子为“亚圣”,与孔子合称“孔孟"。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主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orG。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是] 这。

(12)[也] 表判断语气,“是”。

(13)[非]不是。

(14)[池]护城河。

(1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6)[坚利]精良。

坚,坚固。

利,锋利。

(17)[米粟]粮食。

(18)[多]充足。

(19)[委]放弃。

(20)[而] 连词表顺承。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要点_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要点_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学习要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孔子'仁'的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仁政'说,主张以'仁政'来统一天下。

孟子还主张'性善'论。

首先通读课文一遍,扫清文字障碍,了解文章内容。

一、字1、读准字的音寡()夫()域()戚()粟()2、通假字亲戚畔之畔:pàn叛,背叛二、解词人和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限制。

固国固:使……巩固。

失道道:天道,失道就是违背道义。

学习本文1、本文的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

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

3、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

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4、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快速通读课文,掌握生字生词,理解大概内容。

一、字1、读准字的音畎亩()傅说()胶鬲()空乏()2、通假字法家拂士拂:bì弼,辅弼。

衡于虑衡:héng横,梗塞,指不顺。

二、解词所以动心忍性忍:使……坚韧。

而后作作:奋起,有所作为。

学习本文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本文第一段为什么要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从反面论证了这一点?列举一系列历史人物是为了说明逆境(困境)对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选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广之治理国家更应如此。

语文: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图文详说课件

语文: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图文详说课件

从进攻一方的失利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 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城:城墙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衣。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sù):指粮食。 多:充足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古义:放弃。 今义:委任 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
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仍有积极影响.
★ 《孟子》,儒家经典之一,为孟轲与其弟子万 章等著.全书七篇,《汉书· 艺文志》著录十一篇.东 汉赵岐《孟子章句》分为内篇七,外篇四.今本 《孟子外书》系明姚士伪撰.赵岐将七内篇各分上、 下,为十四卷.《隋书· 经籍志》、《新唐书· 艺文志》 著录十四卷.内容记述孟子政治活动及仁政、孝义、 性善等政治伦理哲学思想.南宋朱熹将《孟子》与 《大学》、《中庸》、《论语》合为「 四书」.
•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 • 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 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 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 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 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 件. 摆出观点,提挚全文。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 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 如地利也.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 古义: 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而,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是: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八年级语文孟子两章PPT教学课件

八年级语文孟子两章PPT教学课件

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来后作者是 怎样进行论证的?使用什么论 证方法?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 证,为什么还要写第四段?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
不如
地利
城 :




守方
塞翁失马
选自《淮南子》
•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敌亡而 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 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 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 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 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 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 互包含,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
居安思危、乐极生悲、过犹不及。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 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 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巴尔扎克
塞 翁 失 马 焉 知 非 福
结构助词:的
亲戚畔之
代词:他,指代寡助之君
2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代词:它,指代驴子
寡助之至 3 辍耕之垄上
动词:到、去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虽我之死
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无义
5 何陋之有
宾语前置标志,无义
6 久之,目似瞑 语气助词,无义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翻译:(一座)周围三里(那样小)的城,只有方圆七里的 外城。

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两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三里之城,
方圆三里的内城。
七里之郭,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 环而攻之而不胜。 •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夫fú,句首发语词
环,围 。 而:表转折,却
•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词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 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 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 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 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 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 1、背诵课文,以文 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 进行赏析一下。 • 2、你知道孟子的有 关故事或语录吗?
• 艺术特色: •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严 密,并使用事实论证,善于说理。 •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辞 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说服 力、感召力。
• 排比 •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对偶 •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顶真 •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 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
• 孟子故事 • 孟母三迁
• 孟母断机杼
布置作业 • 1、背诵全文并归纳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及通假字 • 2、预习第二章。
• 字词小结 • 1.古今异义。 郭 古义:外城 七里之郭 今义:姓氏 •池 古义:护城河 池非不深也 今义:池塘 •去 古义:离开 委而去之 今义:到……去 • 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 亲戚畔之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 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委
古义:放弃 委而去之 今义:委任 • 域 古义:界限,限制 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 今义:地域 • 是 古义: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今义:判断动词

八年级上语文孟子两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语文孟子两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语文孟子两章知识点【古今异义】(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2)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3)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一词多义】(1)戒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2)之往之女家(动词,到)妾妇之道(助词,的)与民由之(代词,指正道)【词类活用】(1)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形容词使动用法;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4.重点内容大丈夫的做法: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大丈夫的操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

这样才叫大丈夫。

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

2.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

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

3.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前者为无原则的顺从(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如张仪等人,无原则的顺从秦王的意思。

而大丈夫则表示为“富,贫,威”是对仁义礼的坚守,正如儒家倡导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重点字词舜(shùn)畎(quǎn)亩胶鬲(gé)曾益(zēng)拂士(bì)【通假字】(1)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古今异义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2)富贵不能淫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淫乱(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4)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6)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劳其筋骨(劳:使……劳累)饿其体肤(饿:使……饥饿)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动心忍性(忍:使……坚韧)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出则无股国外患者(出:在国外)(3)名作动:人恒过(过:犯错误)【一词多义】(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介词,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词,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在) (3)拂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4)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其他重点词语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担子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3.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4.征于色征:征验5.而后喻喻:明白,了解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7.国恒亡恒:常3.重点语句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孟子两章

孟子两章

界:界限
所以说,不能依靠边疆的界限来限制老百姓(的迁居)
固 国 不 以 山 溪 之 险, 固:巩固 国:国防
不能依靠险要的山河来巩固国防,
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威:震慑
不能依靠锋利的兵器铠甲来震慑天下。
得 道 者 多 助 , 失 道 者 寡 助 。 得道:实施仁政 寡:少 者:…的人
【思考】:结合文本和孟子的政治思想, 你认为“故曰”之后的这段文字,与之 前的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的论述有什么关系?
• 递进关系 • 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
为什么孟子一贯反对战争,为何一上来要先对决定 战争胜负的三要素进行议论?
• 引出孟子真正想要向国君推荐的主张——仁政。 • “得道”实际上就是“人和”的本质。 • 所以,孟子论述”天时„„人和“,最终目的在于宣 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仁政思想。
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的国家,
国 恒 亡 。 然 后 知 生 于 忧 患 而 死 于 安 乐 也 。 恒:常常 于:因为 而:表并列
国家常常会灭亡。这样之后才知道(人和国家)因为忧患而生存发展, 因为安乐而走向灭亡。
温水煮青蛙
1、第1段提到古代几个人物?他 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 六个。 • 共同点:一开始地位低微,经历磨难后得到重用。
孟子两章
• “一阴一阳谓之道。” ——《易经》
• “道可道 ,非常道。”——《道德经》
•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 者。” ——《道德经》
“一阴一阳谓之道。”
• 【译文】:阴阳的交合是宇宙
万物变化的起点。 • 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反 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 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 • 无论自然、人事,都表现出此道。

《孟子两章》01

《孟子两章》0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曾益其所不能。
空乏:资材缺乏,这里用如动词. 拂:不顺. 曾益:增加. 曾:同“增”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 定要先使他的思想受折磨,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 使他的身体受到饥饿,使他这个人身受贫困,在行 事上使他受到扰乱和不顺.(通过这些)来让他的 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强他(过去)做不 到的能力。
益 古义: 增加;更加 今义: 利益 恒 比喻
今义: 长久
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 常常 这样以后 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 奋起,指有所作为。 bì 同“横”,梗塞,不顺 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在外面, 同“弼”,辅佐。 被人了解 在里面,指国内。 指国外。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 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试标出下边句子的节奏
/ / 1、舜发于畎亩之中, /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 / 管夷吾举于士 ------/ / 2、故天 /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必先苦其心志, / / 劳其筋骨, // 饿其体肤, /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
中心论点 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 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足以使人 灭亡的道理了。
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留——保留原有的专有名词 删——删除一些语气词 换——将单音节实词替换为双音节词语 添——添加出容易省略的主语、介词或宾语 倒——倒换原句颠倒的语序
1、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 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 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 译成 “使……”

孟子两章文言文翻译

孟子两章文言文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

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限定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境的界限;巩固国防,不靠山川的险要;威慑天下,不靠武力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戚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君主,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野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在这个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用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起来,以不断增长才干。

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而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侵犯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导致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孟子两章》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两章》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孟子两章》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孟子两章》是《孟子》中选入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两篇文章。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古文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作品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作品注释:(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标题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2)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4)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5)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6)必:一定。

(7)然而:这样却。

(8)是:这。

(9)城:城墙。

池:护城河。

(10)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装备不是不坚硬锐利。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硬,锐利。

(11)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1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固:巩固(1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威:震慑。

兵革之利:武器装备的锐利,这里意思延伸为武力。

(15)寡助之至:得到的帮助少到了极点(16)亲戚:身边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 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降: 是: 下达 大任: 重大责任 这样的 使…痛苦 心志: 苦: 劳:使…劳累 内心 使…受饥饿 体肤: 使…受贫困 饿: 空乏: 躯体 违背 扰乱 拂: 乱: 动: 使…惊动 忍: 使…坚韧 曾: 不具备的才能 同“增”,增不能: 加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要使命给这样的
如何看待孟子“人和”的主张
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 “仁义”思想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强调指出了做任何事情必须要顺乎 民心。这一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进 步性,也反映了孟子在那个历史发 展特定阶段中的远见卓识和对人民 力量的重视,今天对于我们也有借 鉴作用。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孟子提出 “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 社会的统治,这就不可避免的使他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 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奋起有所作 为;憔悴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表现在声 音上,然后才能被人们了解。
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 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 《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 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 秦,《说难》、《孤愤》、《诗》 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故述往事,思来者。及如左丘明无 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 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司马迁《报任安书》)
展开辩论,明确主旨
联系生活,拓展升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 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请 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一些 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 《离骚》。
韩非囚秦,《说 难》、《弧愤》。
司 马 迁 受 宫 刑 而 作 《 史 欧阳修两岁丧 记 父却勤而成才 》
赏析课文,理清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 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 论述的?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小城环而攻之而不胜 举例论证 正 城高兵力量足而不守
域民 道理论证 固国 反 威天下 得出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艺术特色
• 1、层次清楚,结构完整,论证 严密,并使用类比论证,善于说 理。 • 2、运用排比、对偶、顶真等修 辞手法,气势磅礴,具有极强的 说服力、感召力。
孟子语录: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的思想: 性本善 施仁政 行王道 民贵君轻
文,整体感知
1、注意把握朗读的字 音、停顿、重音。 2、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初步理解课文。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 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 利也,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 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 /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 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 /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研读课文,把握文意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扫清字词障 碍,疏通文意 。 2、归纳整理本课的文言知识,疑 难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自读课文,说出蓝字的意思 1、 舜发于畎(quǎn)亩之中, 2、傅说(yuè )举于版筑之间, 3、胶鬲(gé )举于鱼盐之中, 4、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6、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7、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8、行拂(fú )乱其所为, 9、所以动心忍(rè n)性, 10、曾(zēng)益其所不能。 11、人恒过,然后能改, 1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4、入则无法家拂(bì )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 15、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人,一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 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使他做事不顺,用(这样的方法)使他内心 惊动,使他性格坚韧起来,增加他过去所不 具有的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 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恒: 常常、往往 过: 犯错误 有所作为 衡: 同“横”,梗塞,指不 作: 顺 古:明白,了解; 古:表现; 征: 喻: 今:比喻 今:出征
记得有首歌曲是这样唱 的:“数英雄论成败,古今谁 能说明白,千秋功罪任评说, 海雨天风独往来,一心要江山 图治垂青史,也难说身后骂名 滚滚来„„有道是得民心者 得天下,看江山由谁来主 宰„„”
“得民心者得天下”, 这是自古常言.回顾中国几 千年王朝更替史,旧王朝 腐朽不堪而使民心背离, 这时新王朝就顺应民意而 夺取天下。今天我们就来 学习课文《得道多助,失 道寡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 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 下顺之。
得道:施行“仁政”的君主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之:他,代词。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 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 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 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 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爱迪生小时候一边卖报一边 作化学试验。有一次,不慎在 火车上引起了火,被车长打聋 了一只耳朵。由于他的刻苦努 力,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 家。
曹雪芹举家食 粥而写出了不朽 的《红楼梦》。
贝多芬即使 在双耳失聪的情 况下,仍然坚持 音乐创作,奏出 不朽的经典。
优越的条件容易消磨人的意志, 腐蚀人的健康肌体,使人丧失成功 的上进心;而艰苦的环境,无论坎 坷的道路,却能磨练人的意志,增 长人的上进心。美国剧作家帕特里 克说的“痛苦使人思索,思索使人 明智,智慧使人生命持久”,足以 说明逆境的优越性。
•青蛙在开水里逃生 •青蛙在温水里死亡
你知道吗?
一位动物学家对生活在非 洲大草原奥兰治河的羚羊群进 行研究。他发现,东岸羚羊群 繁殖能力要比西岸的羚羊群强, 而且奔跑速度也不一样,每一 分钟要快13米,为什么会存在 这些差别呢?
原来如此!
原来,东岸羚羊群之所 以强健,是因为在他们附近 生活着一个狼群,西岸羚羊 群之所以弱小,是因为在他 们缺少了一群天敌。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 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 古:起,指被任用;今:发生 发: 举: 古:被举用,被选拔;今:举起 畎亩: 田间、田地 古:狱官; 市: 士: 市场
今:士兵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 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 管夷吾从狱官(手中获释)被任用为相,孙 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奴隶 市场上被(赎回)并登上相位。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郭: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围。 而,第一个表顺承,第二个表转折,却。 夫环而攻之:夫fú,句首发语词。
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 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 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 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 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 排比 •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 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对偶 • 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顶真 • 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联系现实,拓展升华
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只靠“人 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 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 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 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 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看法?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 ①声音洪亮 ②读准字音、节奏 ③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 筑之间,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 举于/ 士,孙叔敖 / 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 市,故/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 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 心/ 忍性,曾益/ 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 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 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 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研读课文,把握文意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 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 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 主观条件。
摆出论点,总领全文。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 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以:凭借 君子有不战:君子:指上文说的“得道 者”;故,所以;有不战,不战则已。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 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深入论证并得出结论“得道” 即“得人和”则“战必胜”。
域: 古义:限制(名作动)今义:地域 以:凭,靠。 固国:巩固国防(形作动)。 威:震摄(形作动)。 兵革之利:武器的强大。 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 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 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用一组形式相同的排比否定句, 从反面进一步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 革之利。
交流资料,走进孟子
作品简介
《孟子》是记载孟子及 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 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孟子》是以记言为主 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 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 尖锐、机智而雄辩,逻辑严 密;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 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 道理,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 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 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对后 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 轼等影响很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