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经典课《孟子》教案 2

合集下载

《孟子》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孟子》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孟子》教学设计(精选15篇)《孟子》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的: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乐观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乐观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乐观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

教法:读析、质疑、合作争论、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

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需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久去学习。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第七专题——天下国家,《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同学言行的一部书。

二、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家乡曲阜不远。

是闻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诞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月推算,好像不行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三、背景介绍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同学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当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见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同学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日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下面是小编整理提供的《孟子》两章教案,欢迎阅读与参考。

《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的1.理解古代哲人的思想。

2.顺畅朗读、背诵文育课文。

3.积累文言词汇。

4.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1)顺畅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朗读课文,尽量能琅琅上口。

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二章〉选自〈孟子·公孙丑〉,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

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

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

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

本文是一篇短论,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正课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2、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孟子》教学教案

《孟子》教学教案

《孟子》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孟子》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要观点和思想。

(2)能够分析《孟子》中的经典论证和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孟子思想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孟子》的核心思想。

(2)学会对比分析,将《孟子》与其他儒家经典进行对照,了解其独特之处。

(3)运用孟子思想,提升自我修养和人际交往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仁爱、忠诚、诚信等品质。

(2)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培养批判性思维,敢于挑战权威,追求真理。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孟子》简介及孟子其人(1)介绍《孟子》的成书背景、作者及传世地位。

(2)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迹,把握其思想发展脉络。

2. 第二课时:《孟子》核心思想之一——性善论(1)分析性善论的基本观点及其论证过程。

(2)探讨性善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启示。

3. 第三课时:《孟子》核心思想之二——仁政(1)阐述仁政的含义、意义及其实现途径。

(2)分析仁政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4. 第四课时:《孟子》核心思想之三——义利观(1)理解义利观的基本内涵,区分义与利的关系。

(2)探讨义利观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5. 第五课时:《孟子》经典论证与修辞手法(1)分析《孟子》中的经典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

(2)欣赏《孟子》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设问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孟子》的基本内容及其核心思想。

(2)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3)《孟子》中的经典论证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孟子思想中的一些抽象概念和理论。

(2)如何将孟子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孟子》的基本内容和核心思想。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深入理解孟子思想。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2. 通过阅读理解、课堂讨论和活动设计,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判断能力;3.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增强其对智慧、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教学重点:1. 概述《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2. 解读文中的主要观点和论述;3. 分析作者的意图和表达。

教学难点:1. 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表达方式和意图;2. 辨析作者的论述和观点。

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阅读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3. 分析法:由浅入深地解读文本,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的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复述《孟子一章》的主要观点。

2. 提问学生:你们对孟子有怎样的了解?他所讲的哲学思想与其他思想家有何不同?二、阅读与理解(20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孟子二章》。

2. 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有何意义?- 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 你认为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想表达什么?三、精读与解读(30分钟)1. 引导学生针对文中的关键观点和论述进行解读和分析。

2. 分组讨论:针对以下问题,分组讨论,并在全班分享你们的观点:- 孟子认为人生而有异同之分,这是什么意思?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孟子提到的“哀不能入人之怀”和“乐不能入人之形”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理解?四、总结(10分钟)1. 请几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全班共同总结《孟子二章》的主要观点和意义。

2. 通过总结,回答开篇提问: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观点有何不同?你认为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五、拓展活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与本文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小组展示。

2. 鼓励学生从其他文本中寻找与孟子相似或不同的观点,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四年级经典课《孟子》教案 2

四年级经典课《孟子》教案 2

《孟子•梁惠王(上)》第5章教学目标:1、学生能流畅地读诵《孟子•梁惠王(上)》第5章,正确把握读音、断句,读诵流畅,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比较有感情地朗诵经文,体味经典的魅力。

2、学生在反复读诵的基础上,能流利地背诵经文。

3、学生初步了解经文大意,感受孟子所主张的“仁者无敌”、“仁政”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愉悦地读诵,并能有兴趣地背诵。

2、了解孟子所主张的“仁政”的意义。

教学准备:1、《孟子·梁惠王》朗读录音.2、《孟子·梁惠王》译文。

3、静心音乐。

课时安排:2-3课时教学过程及方法:一、知止而后有定(导入)1、静心:呼吸训练。

2、师生问好,谈话: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爱”思想。

3、复习《论语·宪问第十四》节选: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道也!”4、短评,过渡。

二、学而时习之(新授)1、复习《孟子·梁惠王上》第3、4章。

2、揭示新课:板书课题《孟子•梁惠王(上)》第5章3、自读学生自读,明辨字词读音,初步断句。

4、范读第一遍,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仔细聆听,体会经典韵味。

第二遍,可播放读诵录音,学生边听边把重点的字(多音字、难读难认字)圈出来(注音),教师巡回指导。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2. 引导学生产生对《孟子》的阅读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简述《孟子》的主要内容。

3. 强调《孟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的了解和兴趣。

3. 教师总结并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第二章:孟子简介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的生平事迹。

2.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内容:1. 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孟子的思想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学生分享对孟子生平事迹的理解。

3. 教师总结并讲解孟子的思想特点。

第三章:《孟子》的经典名句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让学生体会孟子的思想智慧。

教学内容:1. 选取《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解读并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展示《孟子》中的经典名句。

2. 学生分享对经典名句的理解。

3. 教师讲解经典名句的含义及启示。

第四章:孟子的仁爱思想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引导学生践行仁爱精神。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仁爱思想。

2. 仁爱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仁爱思想。

2. 学生分享对仁爱思想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仁爱精神。

第五章:孟子的义利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义利观。

2. 正确义利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教师讲解孟子的义利观。

2. 学生分享对义利观的理解。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如何应用。

第六章:孟子的道德修养观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教学内容:1. 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2. 良好道德修养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教材:《孟子》第二章(《性善》)段落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本章内容,包括对孟子对人性本善的观点的理解;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孟子的理论观点,并与其他经典文献进行对比;3. 培养学生对社会伦理问题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孟子的观点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激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引导学生讨论对人性的理解和评价;- 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如“人性本善还是本恶?”、“人的行为是受天性还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更大?”等。

2. 阅读理解(10分钟)-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观点和论证;- 学生可以标记重要内容,或者做笔记。

3. 小组讨论(15分钟)- 将学生组织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讨论以下问题:a. 孟子为什么认为人性本善?b. 他是如何进行论证的?c. 你认为孟子对人性的观点正确吗?为什么?d. 孟子的观点与《论语》中孔子的观点有何不同?e. 对于当代社会和教育的意义是什么?4. 小组展示和讨论(15分钟)- 每个小组轮流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和讨论;-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同时从听到的其他小组的观点中挑战和补充自己的观点。

5. 总结归纳(10分钟)- 教师对孟子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并提醒学生不同的观点和理论;- 教师对孔子和孟子的观点进行比较,并引导学生思考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学生观点可以进行投票,展示不同的意见和观点。

6. 知识延伸(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孟子的观点如何应用到社会实践和个人生活中;-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现实问题,如公平正义,教育制度,家庭教育等,进行思考和分析,并给出自己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7. 结束(5分钟)-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提醒学生记住本次课程的重点观点和问题;- 学生可以提问、回顾或给出自己的学习感悟。

评估方式: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小组讨论、展示和讨论、个人思考)2. 学生的笔记、问题和讨论记录3. 学生的个人思考和应用能力4. 学生对孟子观点的理解和评价是否准确和深入。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孟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能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

3. 运用孟子的思想分析和评价现实社会教育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掌握《孟子》第二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2. 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与当代教育问题相对照分析。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短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回忆“教育”的含义和目的,并引出孟子的教育观念。

2. 学习(30分钟)
a. 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第二章,并标注重点内容。

b. 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重点内容,归纳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并记录在黑板上。

c. 教师指导学生理解孟子的教育观念和思想,解答学生疑问。

3. 运用(15分钟)
a. 学生个人或小组选取一个现实社会教育问题,运用孟子的
思想进行分析和评价。

b. 学生就自己分析的结果进行展示和讨论。

4. 拓展(10分钟)
a.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孟子的教育观念在当代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和局限性。

b.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任务。

四、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参与情况和表现。

2. 学生个人或小组的分析和评价作业的质量和深度。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

《孟子两章》教案(详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的作者、背景及地位。

2. 激发学生对《孟子》的兴趣,培养阅读经典的习惯。

教学内容:1. 介绍孟子及其思想。

2. 简介《孟子》的主要内容。

3. 阐述学习《孟子》的重要性。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关注孟子及其思想。

2. 讲解《孟子》的主要内容。

3. 强调学习《孟子》的意义。

练习与作业:1. 学生课后阅读《孟子》一章。

第二章:孟子简介教学目标:1. 了解孟子的生平事迹。

2. 掌握孟子的主要思想。

教学内容:1. 孟子生平事迹简介。

2. 孟子主要思想概述。

教学步骤:1. 讲述孟子的生平事迹。

2. 分析孟子的主要思想。

练习与作业:2. 绘制孟子思想脉络图。

第三章:孟子论人性善恶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的人性善恶观。

2. 掌握孟子论人性善恶的论证方法。

教学内容:1. 孟子论人性善恶的观点。

2. 孟子论证人性善恶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孟子的人性善恶观。

2. 分析孟子论证人性善恶的方法。

练习与作业:第四章:孟子论仁义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的仁义观。

2. 掌握孟子论仁义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孟子论仁义的观点。

2. 孟子论证仁义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孟子的仁义观。

2. 分析孟子论证仁义的方法。

练习与作业:2. 结合生活实例,阐述对孟子仁义观的理解。

第五章:孟子论道德修养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2. 掌握孟子论道德修养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孟子论道德修养的观点。

2. 孟子论证道德修养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孟子的道德修养观。

2. 分析孟子论证道德修养的方法。

练习与作业:2. 结合自身经历,阐述对孟子道德修养观的理解。

第六章:孟子论治国理政教学目标:1. 理解孟子的治国理政观。

2. 掌握孟子论治国理政的方法。

教学内容:1. 孟子论治国理政的观点。

2. 孟子论证治国理政的方法。

教学步骤:1. 讲解孟子的治国理政观。

2. 分析孟子论证治国理政的方法。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7篇)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7篇)

孟子二章优秀教案及反思(优秀7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怎样分析本文写了什么。

明确:要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应该先分清层次,再概括出层意,进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这一结构特点,最后看本文统领全文的关键句是什么。

)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么?(揠苗助长),什么意思?(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把事情弄坏)这里还有一句名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你们懂得它的意思吗?说说。

(学生说不上,老师就析题:施行仁政的人就会很多人帮助,不施行仁政的人很少有人帮助他)你们知道它们的出处么?它们出自《孟子》。

今天,我们就来学《〈孟子〉二章》中的第一篇文章。

一、作者介绍:孟子生活在社会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与民同乐”,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施“仁政”。

二、学法指导: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富有辞采,必须熟读才能有所领会。

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要读准确句子的节奏。

三、理解文意:1、学生听课文录音,勾画出重点字词(粟、“畔”通“叛”:背叛)2、初读课文,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句子。

(小组讨论解决疑问,重点强调几个词语的活用:环、域、固、威、顺)3、教师小结:请指出句子的含义: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夫”c、“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4、整体感知全文:你认为孟子想阐述什么问题?你的理由是什么?争论(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我可以这样提问么?请指教)5、辨析学生提出的中心论点,局部分析,明确作者的思路。

第一段:开篇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了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的观点,即要具备“人和”这个条件)第二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第一自然段有关系么?(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第一段的前部分内容)第三段:本段谈了什么内容?和课文的前面部分有关系么?(举例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第一段的后部分内容)第四段:作者为什么认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本段的目的是什么?(“人和”才是最有利的作战条件。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孟子二章教案(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孟子二章教案1教学目的:一、学习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和“生于忧患”的观点。

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含义。

三、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教学重点:一、学习领悟孟子“得道多助”和“生于忧患”的观点。

二、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的含义。

三、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教学难点:一、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

二、朗读、背诵能力的提高。

课型:精读课。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1、导语:“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将儒家学派发扬广大的就是孟子。

现在,我们就通过连续两篇课文来学习一下孟子这位名人。

”2、简介有关孟子的文学常识。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是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

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

继承孔子的学说,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

宋元以后,地位日尊,元至顺元年封为邹国亚圣公,明嘉靖九年定为“亚圣孟子”,在儒家中其地位仅次于孔子。

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

3、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帮助其纠正不足之处。

4、联系课后练习一,进一步要求学生读出节奏。

然后有气势地齐读课文。

5、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行翻译课文的意思。

重点词句:天时,地利,人和;环而攻之,池,委而去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6、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哪句话?分论点是什么?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中心论点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分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章开籍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的实质,即“多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 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教案标题:孟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复述孟子第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2. 分析孟子第二章中所举的例子,理解孟子的教育观点;3. 运用孟子的思想,探讨当代教育问题;4.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学习孟子第二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2. 学会分析例子,理解孟子的教育观点。

三、教学难点:1. 运用孟子的思想,探讨当代教育问题;2.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孟子第二章的原文和翻译版;2. 与孟子教育思想相关的其他调查研究资料;3. 讨论课的教学准备。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以小组形式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你对孟子的教育思想有什么了解?b. 你认为现代教育体系是否符合孟子的教育观点?为什么?2. 学习主要内容:a. 引导学生阅读孟子第二章的原文,并解释其中的不理解之处;b. 讲解孟子第二章的主要思想,重点解释孟子提出的“明明德”和“亲民”的观点;c. 分析孟子举的例子,解释孟子对于教育的理解和要求。

3. 拓展讨论:a. 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针对孟子教育观点的现实应用进行探索;b. 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展开整体讨论。

4. 学业提升活动:a. 学生个体写一篇文章,分析孟子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b. 学生互相评价文章,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

六、课堂巩固:1. 教师对学生文章的评价和总结;2. 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和解答疑问。

七、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评价和意见,修改文章;2. 预习孟子第三章,准备下节课的讨论。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热身活动、学习主要内容、拓展讨论、学业提升等环节,全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案中的小组讨论和个体写作等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并提高了课堂气氛。

同时,教师及时给予学生的反馈和建议,对学生的学习作业起到促进作用。

然而,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加强学生的互动性,提供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多样化的练习,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

国学课程教案《孟子》第一章:导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作者、时代背景和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认识《孟子》在国学中的重要地位。

激发学生对《孟子》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1.2 教学内容介绍孟子的生平及其思想特点。

简介《孟子》的主要篇章和思想内容。

分析《孟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价值。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和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培养他们的国学素养。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检查学生课后阅读《孟子》的篇章情况。

第二章:孟子的仁爱思想2.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孟子的仁爱思想及其内涵。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仁爱思想分析社会现象。

2.2 教学内容讲解孟子仁爱思想的来源和特点。

分析《孟子》中关于仁爱思想的典型论述。

举例说明仁爱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仁爱思想的内涵。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检查学生课后阅读《孟子》相关篇章的情况。

第三章:孟子的义利观3.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孟子的义利观及其内涵。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义利观分析道德行为。

3.2 教学内容讲解孟子义利观的来源和特点。

分析《孟子》中关于义利观的典型论述。

举例说明义利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实例来理解义利观的内涵。

3.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情况。

检查学生课后阅读《孟子》相关篇章的情况。

第四章:孟子的人性善恶论4.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孟子的人性善恶论及其内涵。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人性善恶论分析人的行为。

4.2 教学内容讲解孟子人性善恶论的来源和特点。

分析《孟子》中关于人性善恶论的典型论述。

举例说明人性善恶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024最新-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

2024最新-孟子二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

孟子二章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漂亮的编辑帮家人们整理的《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优秀3篇),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反复诵读,掌握朗读节奏,疏通文意。

2、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背诵全文。

3、赏读并学习运用孟子的雄辩艺术。

1、理解中心论点,理清本文论证思路。

2、赏读并学习运用本文孟子的雄辩艺术。

一、直入导新课提到中国古代文学,我们大多想到的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实在此之前的先秦散文,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藏。

在这座宝藏里,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提到儒家经典,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另外一部经典,那就是《孟子》。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这一部经典的经典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跟着孟子学雄辩。

二、初读明节奏1、通过视频了解孟子:推行仁政;民贵君轻;长于雄辩。

2、学生初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读出雄辩之势。

三、品读赏雄辩1、过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混战激烈,他们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热衷于战争,有的是为了生存,有的是为了一统天下,实现霸业。

因为战争连绵,老百姓生活痛苦不堪,“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种社会现实,孟子奔走呼告,希望各国君主能推行仁政,反对不义战争。

请看第一章标题中“得道”是什么意思?推行仁政。

要我们细细地品读这篇文章看孟子如何运用他的雄辩艺术向君主们推行仁政主张的。

2、学生通读全文,根据文下注解了解文章大意并研读思考。

3、分享交流。

学生1:要雄辩先得有自己的观点。

孟子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师:请你分别解释一下“天时”“地利”“人和”是什么意思?学生1:天时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是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人和是指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二章教案二

《孟子》二章教案二

孟子二章教案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的作者及其作品背景;2.理解《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3.掌握《孟子》二章的核心观点;4.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文学解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孟子》二章的核心观点;2.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文学解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2.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和文学解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孟子》的作者孟子及其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1.教师简要讲解《孟子》二章的主要内容,介绍其中的核心观点。

第三步:分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要求各组选择一篇《孟子》二章的段落进行深入讨论;2.每组讨论完后,派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进行补充和提问。

第四步:重点解析1.教师重点解析学生讨论中出现的难点和疑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孟子》二章的核心观点。

第五步:归纳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对《孟子》二章的核心观点进行归纳总结;2.学生可以通过使用思维导图、总结表格等方式展示归纳结果。

第六步:相关阅读1.教师提供相关阅读材料,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孟子》和其思想。

五、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选择其他章节的《孟子》进行深入研究,了解更多孟子的思想;2.学生可以选择一段文字,进行文学解析;3.学生可以尝试写一篇关于孟子的读书笔记。

六、教学评估1.学生小组讨论的质量和结果;2.学生对《孟子》二章核心观点的理解和归纳总结的质量;3.学生完成的相关阅读作业的质量。

七、课后作业1.完成相关阅读材料的阅读和相关练习;2.撰写一篇关于《孟子》的读书笔记。

以上就是《孟子》二章教案二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示例

语文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示例

语文教案-《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二章的内容及寓意,感受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学习孟子辩论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己的论证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升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孟子》二章的文言文词汇及句式。

2.孟子辩论的方法和技巧。

3.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孟子辩论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孟子·梁惠王上·第六节》1.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孟子》章节,分享学习心得。

(2)简介《孟子·梁惠王上·第六节》的背景和主题。

2.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词和句式的理解。

(2)教师辅导学生翻译课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

3.分析课文(1)讨论孟子与梁惠王的辩论焦点。

(2)分析孟子辩论的方法和技巧。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2)教师点评学生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孟子·梁惠王下·第六节》1.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2)简介《孟子·梁惠王下·第六节》的背景和主题。

2.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词和句式的理解。

(2)教师辅导学生翻译课文,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

3.分析课文(1)讨论孟子与梁惠王的辩论焦点。

(2)分析孟子辩论的方法和技巧。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就课文内容展开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2)教师点评学生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5.拓展活动(1)分组讨论:孟子在辩论中如何运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技巧?(2)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6.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1.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有所提高。

2.学生在辩论方法上有所收获,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孟子》教案

《孟子》教案

《孟子》教案(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计划、党团报告、合同协议、策划方案、演讲致辞、规章制度、条据文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plan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孟子》教案《孟子》教案做为一名老师,就在所难免地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课堂教学总的的部门纲要和行动方案。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二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二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二教学目标1.理解孟子提出的“性善论”和“恻隐之心”的概念。

2.掌握孟子的“养气、教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六个方面的思想。

3.能够分析孟子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性善论和恻隐之心1.引出孟子的性善论:人类天生就是善良的,与先秦诸子的性恶论相反。

2.解释“恻隐之心”的概念:人的同情心和怜悯心,是人内心的本能反应。

3.探究孟子提倡的“立人之本”的观点,即在对待他人时,应该先看到他人的善良本质,而非只看到他人的过错。

第二部分:养气、教化、修身1.讲解孟子的“养气”概念:要保持心态平和,不受外界干扰。

2.解释孟子的“教化”观点:父母和教师应该教育孩子,让他们受到正确的认知和道德教育,成为真正人道的人。

3.分析孟子的“修身”思想:每个人都应该通过自我反省和修炼,培养自身德行和品性。

第三部分:齐家、治国、平天下1.探究孟子的“齐家”理念: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家庭的和睦和亲情对于个人和整个社会都有正面的影响。

2.分析孟子的“治国”思想:孟子认为政治应该是仁爱和智慧的体现,君主应该遵循仁政,使人民得到幸福和安定。

3.引出孟子的“平天下”理念:孟子强调君主应该尽力减少战争、减轻民众的痛苦,努力实现整个国家的和平与安定。

教学方法1.讲解式教学法:由教师逐一讲解孟子的思想和概念。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并能够与他人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

3.体验式教学法:通过观看现代社会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孟子的思想对现实的影响。

总结本节课主要是通过引出孟子的性善论和恻隐之心,传授孟子的六大思想,强调孟子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其中,教师采用了讲解式、互动式和体验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互相讨论和体验中更好地理解并落实孟子的思想。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

《孟子》二章教案示例最新3篇孟子二章教案篇一1、了解两篇短文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并能从中受到启发。

2、学习两篇短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并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3、掌握两篇短文的论辩语言。

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二课时一、教学目的要求:1、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中心论点)。

2、学习课文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4、掌握课文的论辩语言。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目的要求3、4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预习:看注释,试译全文;编提纲,试背全文。

2、简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全书共七篇,计261章,约35000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告子》。

3、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接力赛诵读课文,后教师范读。

(2)教师巡视,释疑点拨。

(3)对照书下注释,学生独立思考,逐段疏通并翻译。

4、概括课文的中心论点。

5、同桌学生编写结构提纲。

6、课文重点论述了“人和”的重要性,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例子,举例论证。

7、提问:(1)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孟子是否主张打仗?(2)本文论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3)第一段和第二、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三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8、整理:(1)通假字:“畔”同“叛”。

(2)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

(3)字词:多音字:夫;一词多义:利、道、池、兵、之、而;古今异义:亲戚、去。

(4)词性活用:域、固、威9、小结:这篇课文运用了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论述了“人和”对于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意义。

10、作业:(1)、领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并简要比较两篇短文的差异。

《孟子》二章教案部编版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二章教案部编版 孟子两章教案

孟子两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这本古代经典著作的背景和作者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孟子》第二章的内容,包括《尽心》和《尽言》两篇文章的要点和主旨。

3.培养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孟子的思想进行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使用文献研读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孟子》第二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主要观点。

2.掌握孟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道德修养和君子风范。

难点1.学会使用文献研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将孟子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规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孟子的背景和主要思想,激发学生对这位伟大思想家的兴趣。

2. 学习《孟子》第二章的内容1.第一节:介绍《孟子》第二章的概况和组成部分。

2.第二节:逐篇解读《尽心》和《尽言》两篇文章。

3. 文献研读和讨论1.学生分组阅读文献,并准备相应的问题。

2.分组讨论各自的阅读体会和问题。

3.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4. 思考和行为规范1.通过案例和生活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2.引导学生讨论并制定一些行为规范,如:尽责任、尽孝道、尽友情等。

5. 总结和巩固1.对整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相关的练习和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质量。

2.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学生对文献研读方法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资源1.学校图书馆或网络上的《孟子》文本。

2.相关的讲义和资料。

3.分组讨论的问题和案例。

4.教学用的投影仪和幻灯片。

六、教学延伸1.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经典著作,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人文素养。

2.拓展孟子思想的应用领域,如教育、政治、经济等。

3.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活动或比赛,提高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

以上就是《孟子》两章教案的内容。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孟子》这本古代经典著作的背景和作者的主要思想,理解《孟子》第二章的内容,并学会使用文献研读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梁惠王(上)》第5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畅地读诵《孟子•梁惠王(上)》第5章,正确把握读音、断句,读诵
流畅,在熟读的基础上能比较有感情地朗诵经文,体味经典的魅力。

2、学生在反复读诵的基础上,能流利地背诵经文。

3、学生初步了解经文大意,感受孟子所主张的“仁者无敌”、“仁政”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愉悦地读诵,并能有兴趣地背诵。

2、了解孟子所主张的“仁政”的意义。

教学准备:
1、《孟子·梁惠王》朗读录音.
2、《孟子·梁惠王》译文。

3、静心音乐。

课时安排:2-3课时
教学过程及方法:
一、知止而后有定(导入)
1、静心:呼吸训练。

2、师生问好,谈话:
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爱”思想。

3、复习《论语·宪问第十四》节选:
宪问耻。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

”“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如其仁!”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子贡曰:“夫子自
道也!”
4、短评,过渡。

二、学而时习之(新授)
1、复习《孟子·梁惠王上》第3、4章。

2、揭示新课:板书课题《孟子•梁惠王(上)》第5章
3、自读
学生自读,明辨字词读音,初步断句。

4、范读
第一遍,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仔细聆听,体会经典韵味。

第二遍,可播放读诵录音,学生边听边把重点的字(多音字、难读难认字)圈出来(注音),教师巡回指导。

5、扫除读诵障碍
字音:
①多音字:丧、王、省、薄、长、夫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wàng)、省(shěng)刑罚、薄(bó)税敛、事其长(zhǎng)上
②疑难字:洒、耕耨、溺、挞
③字词:
①洒:洗雪耻辱
②仁者无敌
6、读诵
(1)读诵第一小节:梁惠王曰……如之何则可?
趣味讲述:“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重点:梁惠王的耻辱在吃了“败仗”,要报仇雪恨。

朗读:第二句重点突出方位词:东败于……西丧地于……南辱于……
读诵方式:小组竞赛读、齐读等,突出梁惠王的心理和语气。

(2)读诵第二小节:
比较朗读:王施仁政于民……(彼施暴政于民)彼……
断句参考: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入/……,出/……,可使制梃/以挞……
……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重点:仁者无敌
朗读重点:四字短语,孝悌忠信、坚甲利兵、事其父兄、事其长上、养其父母、兄弟妻子、往而征之、陷溺其民……
7、学生朗读
随机静心调整状态。

三、择善而固执(巩固)
1、熟读
以各种形式(接龙、分组、分男女、分角色、领读、对读等)反复读诵,强调“百遍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间可穿插放松的小游戏,增加趣味。

2、展示
3、突破疑难,讲述:
孟子的“仁政”思想,民为上,爱民,养民,不违时夺民。

四、尽善尽美(激进)
1、回顾学习内容,归纳重点。

2、表扬读诵认真,听讲专心,勤于思考的学生,对趣背巧记的同学予以称赞,有时间请他(她)介绍方法,互助共赢。

3、背诵展示,学生熟读成诵。

译文参考:
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

(可是)传到我手中,东边败给了齐国,我的长子也牺牲了;西边又丢失给秦国七百里地方;南边被楚国欺侮,吃了败仗。

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洗恨雪耻,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

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

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养父母。

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

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古语)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

‟大王请不要怀疑这个道理了。


课后反思:
《孟子•梁惠王(上)》第6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畅地读诵《孟子•梁惠王(上)》第6章,正确把握读音、断句,读诵流畅,熟读成诵。

2、学生初步了解经文大意,感受孟子“仁政”思想中“养民”的重要意义。

3、复习《孟子•梁惠王(上)》第
4、5章。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愉悦地读诵,并能有兴趣地背诵。

2、了解孟子所主张的“仁政”中“养民”的意义。

教学准备:
1、《孟子·梁惠王》朗读录音.
2、《孟子·梁惠王》译文。

3、静心音乐。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及方法:
一、知止而后定(导入)
1、静心训练:
(1)呼吸
(2)听音乐
2、谈话、点评
班级同学之中,哪些同学受人尊重?为什么?
有的人受人拥戴,有的人被人唾弃。

关键在乎民心,民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

二、温故而知新(复习)
1、齐读复习《孟子•梁惠王(上)》第4章。

点名抽查读诵情况。

2、齐读复习《孟子•梁惠王(上)》第5章。

小组读诵。

三、学而时习之(新授)
1、范读全文
教师范读,学生认真聆听,标注疑难字词。

2、学生自读,读音正确。

字词疑难:
(1)多音字:语(yù)、恶(wū)
(2)疑难字:嗜(shì)杀、浡(bó)然、沛(pèi)然、槁(gǎo)
3、学生通读,语句通顺。

断句参考:望之/……就之/……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勃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4、自由读诵。

四、择善而固执(巩固)
1、熟读展示
以各种形式(接龙、分组、分男女、分角色、领读、对读等)反复读诵,强调“百遍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间可穿插放松的小游戏,增加趣味。

2、突破疑难,趣味讲述:
(1)孟子眼中的梁惠王其人形象:非君子也。

复习:《论语子张第十九》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白话解:子夏说:「君子的容貌,从外表看起来好象有三种变化,起初远远望见
他,觉得很庄重,接近之后又觉得很温和,等到听他说话之后,又觉得他义正辞
严,一丝苟且也没有。


(2)孟子“仁政”思想中“养民”的重要意义。

孟子用比喻阐述主张:顺应民心,让民心温暖,民心自然归顺之。

朗读重点: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浡然兴之、天下之民、引领而望
形象描述:引领而望(学生模仿情状)
3、朗读,略带感情。

五、尽善尽美(激进)
1、优美朗读。

2、熟读成诵。

译文参考:
孟子谒见了梁襄王,退出来后,对人说:“在远处看,他不像个国君,走到跟前也看不出他的威严。

他突然发问道:…天下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道:…天下统一了就会安定。

‟(他问:)…谁能使天下统一?‟我答道:…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使天下统一。

‟(他又问:)…谁会归顺服从他呢?‟我回答道:…天下的人没有不归顺服从的。

大王了解禾苗生长的情况吗?七八月间遇到天旱,禾苗就枯蔫了。

(假如这时候)天上忽然涌起乌云,降下大雨来,那么禾苗就又能蓬勃旺盛地生长起来了。

果真这样,谁又能阻止它生长呢?当今天下的国君没有不好杀人的。

如果有不好杀人的,天下的老百姓必然都会伸长了脖子期望着他了。

果真这么做了,老百姓归顺他,就跟水往低处奔流一样,浩浩荡荡,谁又能阻挡得住呢?‟”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