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的三重属性看异化劳动

合集下载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

从哲学角度界定,所谓异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是一个用以表达本质的存在,主体向客体转化关系的概念。

劳动是人类的社会属性,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活动,人才能称其为人,也才能从事多方面的活动,从而在各个方面发展和完善自己,但是劳动不仅有其积极的一面还有其消极的一面。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在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和资本家极端对立,劳动发生了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创造了财富,而财富却为资本家所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

因此,这种财富及财富的占有、工人的劳动本身皆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

这就是劳动异化。

1 异化劳动的内容手稿中对于异化劳动理论主要表述为四个方面的内容:(1)劳动对象的异化。

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劳动产品成了不依赖于生产者工人的异己力量,即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

按一般经验,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人的内在本性,劳动产品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主体应该在劳动产品中实现自己并理所当然地将其占有。

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类劳动这一创造性活动反而变成了非人的外在力量,劳动者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和自己的劳动,劳动对他而言,变成了一种异化的、外在的、脱离了人的本性的东西。

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人与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

(2)劳动本身的异化。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人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都体现在劳动产品上。

此外,通过这种活动人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暖,同时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幸福和愉悦。

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则完全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活动中并不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并不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并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到损伤,半青神遭到摧残”。

从人的三重属性看异化劳动

从人的三重属性看异化劳动

[ 献 标 识 码 ]A 文
[ 文章 编 号 ]1 0 — 1 6 (0 2 o 一 O 1一 O 。8 7 3 2 1 )5 l 4 6
Th i n t d La o r m h r p c i e o a ' Tr p e At r b t e Ale a e b r f o t e Pe s e tv f M ns i l ti u e
从 人 的 三 重 属 性 看 异 化 劳 动
易 小 明
( 首大学 哲学研究所 , 南 吉首 吉 湖 460) 10 0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摘 要]马 克 思对 异 化 劳动 的批 判 基 于这 样 的 一 个前 提 : 对 于人 之 自 由 自觉 的 活 动 的 类 本 质 的 强调 , 其 即 这
实是 对 于人 的类 同一 性 的 强调 和 尊 重 。基 于这 样 一 种 视 角 , 的 活 动 就 往 往 被 看 作 是 一 种 劳 动 付 出与 劳动 收入 能 人
从 理 想 的 类 利 益 统 一 之 角 度 来 看 待 现 实的 有 利 益 差 异 的 人 的 劳动 时 , 实 的 劳 动就 被 看作 了异化 的 劳 动 。 现
[ 键 词 ]类 性 ; 体 性 ; 体 性 ; 关 群 个 差异 ; 化 劳动 异
[ 图分 类号 ]B 一 O 中 0
第 2 6卷 第 5期 2 1 年 9 月 O 2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
Vo . 6, . 1 2 No 5
Se p. 2 0 1 2
J u n 1 {H u a n v r iy S ca ce c s o r a O n nU i e s t ( o ilS in e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其启示共5页word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其启示共5页word资料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解读及其启示一、马克思人的本质及异化劳动理论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揭示了人的本质。

马克思从经济学入手,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这一现象。

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并以此分析了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私有制。

从而指出,只有扬弃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才可以实现“人的真正的复归”。

与马克思思想比较,其前的哲学家们也提出过关于人的异化的各种观点,从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论”,再到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的本质的异化。

但是他们都没有看到,甚至联想到具体的人的劳动与异化会有怎样的关系。

马克思也正是从这一基本角度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异化的劳动。

在《手稿》中,马克思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异化劳动理论。

首先,马克思指出了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的异化。

他首先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而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 “他把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具有历史形式的事实” [1],并指出当时的事实就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数量就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2]马克思用这样的逻辑得出的一个结论:“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者相对立。

” [3] 然而,产品是劳动的结果,是异化的一个方面,那作为生产产品的劳动(生产行为)本身必然也是异化了的。

其次,马克思阐述了劳动者同他的劳动活动的异化。

劳动活动应该是劳动者的本质,是其内在的东西,但是被异化后,“劳动对工人来讲是外在的东西,不属于他的本质;他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 [4],由于这样的劳动不是自愿的,为此劳动者受尽摧残,“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

马克思将以上两个方面归结为“物的异化”。

在此之上,马克思指出了“人的自我异化”,即人的类本质的异化。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当代中国的价值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涵义异化劳动是一个综合概念。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用表达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各部分内容之间具有一种规律性的相互的关联。

而这种关联的核心就是对社会活动的主体——人的关怀。

人是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出发点,而其落脚点也是人,即在扬弃异化劳动的基础上达到人的本质复归,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异化劳动包涵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方面规定“物的异化”,即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的奴役”,表现为“人”的贬值和“物”的增值,其发展规律为:原初的劳动对象化——异化劳动——扬弃异化回归到非异化的劳动对象化;第二方面规定“劳动行为本身的异化”,其发展规律为:原始的自由劳动过程——被迫的强制劳动过程——更高水平的自由创造性的劳动过程;第三方面规定“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其发展规律为:人的原初的类本质——人的异己的本质——复归到人类本质;第四方面规定“人同人相异化”,其为前三个规定的直接结果,涵义是人在生产中的社会关系和发展规律:原初的非异化生产关系——异化生产关系——共产主义。

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它对于反思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对于我们重新关注人的自身,重新审视人的价值及人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作用,思考人类的发展前途,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异化现象都具有非常深刻的价值和引导作用。

(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价值异化现象在私有制社会产生,但异化现象不是私有制社会独有的。

现今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非公经济取得了合法地位,而且在发展迅速,因此异化现象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在探讨人类社会发展时曾说过,“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现今我国社会存在着不少异化现象,让我们看到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物质文明与政治、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平衡。

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理论

异化劳动理论一、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物的异化”;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自我异化”; 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

(一) 第一重规定: 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即“物的异化”。

这是指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归劳动者自身所有,而归资本家所有,并被资本家用来继续作为支配劳动者的手段。

“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与劳动者相对立,其结果是导致工人的赤贫,并且工人生产劳动越多,他就被剥削得越多,就越是贫穷。

以至于说到“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至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

”(二) 第二重规定: 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即“自我异化”。

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

劳动者的劳动不属于自己,而属于资本家,即在生产中,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

因此,工人在自己劳动过程中感觉到肉体的折磨和精神的摧残。

(三) 第三重规定: 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

这是从第一、第二规定中抽象出来的。

正是因为劳动产品、劳动活动都异化了,所以人的类本质也异化了。

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目的。

而在异化劳动中,人的活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它在异化劳动中成为了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

这就把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把工人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了。

人的类本质消失了,人成为一种经济动物。

工人的劳动仅仅成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和动物的生命活动没什么区别。

其唯一的区别就是动物是直接从自然界索取,而人是从经济社会中非通过自由自觉的活动去获得。

(四) 第四重规定: 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

这是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

当工人的劳动产品、劳动不直接归工人所有时,他必定归另外的人所有; 当工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时时,实际上就是同另一个人相异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异化观及其现实意义20141261713 李雅蕉初次接触“异化”这一词是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也是在此书中创立劳动异化理论体系。

马克思运动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本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和整个社会历史,提出新概念叫做异化劳动。

“异化”一词源于哲学,揭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即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

说到异化,黑格尔认为异化就是绝对精神的外化,蕴含着辩证法的因素,从唯心主义出发,把绝对理念看作是先于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是异化的主体。

这是理念自身的运动,又是理念向自身的回归。

黑格尔的本体是理念,又称之为客观精神。

费尔巴哈从人本唯物主义出发,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异化观,把异化概念运用于人的本质考察,认为异化的主体是感性存在的人,理性、意志、感情是人的本质,认为宗教中的上帝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是人的本质异化的产物。

马克思开始批判黑格尔法哲学,他认为宗教异化的根源在于世俗基础的分裂即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对立,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异化”(“政治异化”是指世俗生活分裂为政治生活与市民生活,人异化分裂为“公民”与“私人”,“法人”与“市民”,政治国家是市民社会的异化。

)理论,他认为财产是人类劳动的产物,现在却成了只是在少数人手中被占有的私有财产,,而作为劳动者没无法享受自己劳动出来的财产,所以马克思开始对人类的劳动本身着手分析“经济异化”,认为私有财产出现的根源在于人类劳动的异化。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有四规定:一是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二是劳动行为与劳动者相异化;三是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四是人与人相异化。

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资本家为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不断剥削工人的劳动产品,工人生产的越多,工人自身得到最低而唯一的工资,创造出的财富全为资本家所占有,“劳动产品是劳动的对象化,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但现在劳动的对象化却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工人的非现实化;工人对自己产品的关系成了一个异己的关系。

论情感劳动异化的三重维度

论情感劳动异化的三重维度

论情感劳动异化的三重维度情感劳动的异化呈现出性别、阶层和种族等维度的异化,这三重异化分别表现为女性身体、公共空间及身份的异化;精神属性和阶层品质的异化;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劳动者情感和有色人种情感的异化。

研究情感劳动的异化的多维度问题,旨在分析不合理因素被超越的可能,从而促进劳动者得以正常发挥自身本真情感、实现创造性潜能和发展内在主体性品质等。

在夯实国家社会主义的执政基础,为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构建、变革和调整提供基本思路上和在决定国家社会主义的良好形象方面,意义重大。

标签:情感劳动;异化;性别;阶层;种族随着全球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劳动形式越来越从物质劳动转向非物质劳动,从只生产物质产品日益转向生产象征符号、思想观念和文化内容。

非物质劳动主要有三种:知识劳动、符号劳动和情感劳动。

这三种已成为信息时代取代传统工业时代的新型劳动形式。

其中,情感劳动是通过操控劳动者情感的虚拟的或实际的人际交往的劳动模式,涉及对表情声音、仪容姿态等身体的展现来完成。

情感作为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需要做出的主观反映,是人的一种属性存在和功能性存在,如感激、喜爱、同情、恐惧、焦虑、愤怒和轻蔑等正面或负面情感。

它本质上不具备经济价值,但雇佣方借助一种通约的置换,将不同层次、不同面向(正面或负面)的劳方情感占有、支配和消费,量化为某种外部存在,最终纳入交换计算体系和服务计算体系。

这样,情感就具有了经济性价值,情感劳动的异化也就随之发生,由于该劳动控制方式基本上由劳动阶层承担,因此造成了后者情感的普遍异化。

异化并非简单来自于性别差异、阶层对立或种族歧视等单个维度作用的结果,而是几乎呈现完全重叠的样态,具有几个维度的“异化的同时性”。

情感劳动的异化多维度研究不仅拓展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新视域,为情感劳动的理论探讨提供了新范式,也在实践中回应和解决了现实需求。

一、性别维度性别在社会性别语境中具有与阶级对等的结构,性别关系体现着独特的权力形式,这是因为“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奴役同时发生的”①。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作者:赵宝鹏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06期[摘要] 当前国人常将“异化”一词滥用,造成不少误解。

这就需要我们回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就是黑格尔精神异化说,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异化观和赫斯经济异化思想。

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种内涵,一是劳动者同劳动产品相异化,这是异化的表象。

二是劳动者同劳动本身相异化,这是异化劳动的根本的首要的异化形式。

三是人与自身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自身的类本质相异化是劳动活动本身异化的必然结果。

四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相异化。

异化劳动理论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方法论,它的灵魂自否定,劳动自己否定自己。

[关键词]马克思;异化劳动;内涵[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当前常将“异化”滥用,造成不少误解。

大多有这么几种:首先,将异化当做“异己物”“陌生物”的一般关系,凡是人类所不知道、不熟悉陌生并使人害怕的东西都被称为“异化物”。

其次,当做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关系,凡是应当怎样而实际上又未能怎样都称为“异化现象”。

再次,当做主观上受限制、受压抑的一种心情,凡是不顺心,不满意,愤愤不平和无法解脱的处境都当做异化现象。

最后,当做客观上不合理或不合逻辑的代名词。

如果这些都是异化,那么马克思所说的“扬弃异化”是不可能的,上述现象在生活中是消除不了的。

异化物必须是人的自由意志和主体性选择的产物,然后才对人产生压迫,异化的前提是人的整体独立性。

这就需要我们回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重新解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1 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理论渊源马克思异化劳动的直接理论来源就是黑格尔精神异化说、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宗教异化观和赫斯经济异化思想,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并不是这些观点的简单杂凑,而是对他们的批判继承,可以说是异化观的革命。

1.1 黑格尔的精神异化说在黑格尔的视域中,异化是一个辩证法概念,它意味着从感性确定性到绝对精神,从绝对精神到自然界、人类社会再回复到绝对精神这个过程中,自我从自身中发现矛盾、分裂为对象,在对象身上发现自身,实现主体与客体统一的过程。

人的本质劳动和异化劳动的认识

人的本质劳动和异化劳动的认识

人的本质劳动和异化劳动的认识
人的本质劳动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劳动往往被异化了。

异化劳动是指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与他的劳动产品相分离,劳动者成为了自己劳动产品的奴隶,而不是产品的主人。

在异化劳动的情况下,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的掌控权,他们的劳动不再是自由、自觉的,而是被迫、无奈的。

这种劳动状态不仅会导致劳动者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还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人的本质劳动,反对异化劳动。

这就需要我们从制度、文化等多个方面入手,推动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让劳动者能够在自由、平等、公正的环境中进行劳动。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素质,增强自己的劳动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人的本质劳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他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的现实情况进行深入观察和
分析,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劳动中的内在矛盾和压迫。

马克思将异化劳动理论概括为四个
方面的内涵。

第一重内涵是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关系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所创造的
产品不再属于劳动者自己,而是被资本家所占有和支配。

劳动者将自己的劳动力卖给资本家,资本家通过占有劳动产品实现了对劳动者劳动的实际支配。

劳动者失去了对劳动产品
的支配权,也就失去了对自己劳动成果的享有权。

通过占有劳动产品,资本家对劳动者进
行压迫和剥削,使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被剥夺。

第二重内涵是劳动者与自己劳动的关系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不再把自
己的劳动作为自己的自由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手段,而是把劳动看作是一种必须卖身的活动,是为了获得生存所必需的报酬而进行的劳动。

劳动不再是劳动者自身的需要和自愿,而是
被迫和强制进行的,劳动者成为资本家雇佣的劳动工具。

第三重内涵是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的关系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之间的
关系变得敌对和竞争。

由于资本家雇佣劳动者的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家会以尽可
能少的雇佣人数和最低的工资水平来获取更大的利润。

这就使得劳动者之间的就业机会变
得稀缺和有竞争性,劳动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争夺工作机会和资源的竞争关系。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也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劳动观。

它提出了劳动是人类活动的基础、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迁等重要观点。

本文将从四重内涵来探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第一重内涵:劳动与人的关系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就是劳动是人类活动的基础。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的一种关系,人通过劳动来改变自然界,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不断地掌握和应用自然界的资源,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资本主义的存在,人们的劳动变得越来越无趣、枯燥、单调。

人们在劳动中不再感受到自由和创造的快乐,劳动变成了一种荒废和虚无的状态。

这种情况导致了劳动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使得人们逐渐丧失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生存和繁荣需要依赖于自然界的资源,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也不仅是单纯的物质关系,而是包括了所有的自然条件、自然规律和自然环境。

现代社会中,由于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控制和剥夺变得越来越大,这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空气、水源、土地等资源的恶化已经对人类生存和繁荣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重视自然保护,倡导可持续发展。

第三重内涵:社会制度与生产方式的变迁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中,还阐述了社会制度与生产方式的变迁对劳动的影响。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人类的劳动方式发生变化的过程。

不同的生产方式有不同的劳动方式和劳动形式,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资本主义制度强调为了利润和效益,企业会将劳动者变成机器,使劳动不断细化和强化,从而导致了劳动的异化。

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倡导一种新的生产方式,那就是人本主义的生产方式。

在这种生产方式下,我们要重视人类的智慧和创造,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劳动不再是单纯为了生产和经济利益,而是始终以人为本,符合人类的利益和需要。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马克思思想中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其社会历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从而为我们理解社会现实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

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是指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所遭遇的四种不同形式的异化现象。

下文将对这四种内涵进行详细阐述。

第一重内涵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物化异化。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往往被剥夺了个人的所有权,成为了资本家的财产。

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成为了商品,而商品的交换往往是在资本家的支配下进行的,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成果失去了控制和支配权。

这种物化异化不仅使劳动者无法享有自己劳动成果的权利,还使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成为了资本家对其的剥削资本,使劳动者与他们的劳动成果发生了断裂,失去了劳动的满足感和价值认同感。

第四重内涵是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社会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不再是一个自由的个体,而是成为了社会中的一个孤立的个体。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竞争和剥削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敌对,并且在劳动过程中资本家为了利润最大化,使得劳动者之间发生了利益冲突。

劳动者不再是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社会成员,而是被迫成为了一个孤立的存在,使得劳动者的心灵与社会之间发生了断裂。

使得劳动者感到孤独和无助,对社会产生了不信任和不满的情感。

通过上述对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的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异化劳动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动者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

与此马克思也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异化的根源和实现的路径,指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道路,才能够实现对劳动者的真正解放,建立人类的新型社会。

对这四重内涵的深入理解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也有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和解决社会现实的问题。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经济思想史论文-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经济思想史论文-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内涵及其现实意义-经济思想史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诞生经历了从黑格尔的哲学意义上的异化到费尔巴哈的人的异化的转变过程。

在吸收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劳动思想合理成分的基础上,马克思重新诠释了异化劳动。

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将自己所有的东西转化为自己对立的东西,这就是异化即劳动异化,即在一定条件下,主体向客体转化,把自己的力量转化为奴役、支配自己的力量。

马克思认为劳动本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种人的社会属性转变为异己力量,反过来驾驭、奴役劳动者。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物的颠倒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中物不断增值,人不断在贬值,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剥掉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华丽外衣,对资本主义社会提出强有力的控诉,并在批判的声音下呼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解放。

一、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一)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劳动产品本应该是人们劳动作用的对象,理所当然地归劳动者所有,为他们的生存发展贡献力量。

在异化劳动中,劳动对象不依赖于劳动者而存在,于劳动者之外。

本属于劳动者所有的劳动成果的劳动产品不为其所有,并同劳动者自身对抗,劳动对象成为支配控制劳动者的外在力量。

另外,劳动产品应是劳动主体的对象化,劳动者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劳动产品,确定和实现自我。

处于异化劳动下的劳动产品虽仍是劳动的对象,但它不是对劳动者的确认。

在这种外在、对立的关系之下,人们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反而对他们自己越不利。

现阶段,由于生产力的限制,生产技术也不够先进等因素,社会财富不够充裕,劳动产品仍然是不归劳动者所有的异己力量。

市场经济导致企业仍以盈利为目的,在私企中这种目的更为明显。

这些企业中的劳动者虽然是产品的生产者,但是产品不归他们所有,劳动者被产品驾驭。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三重维度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三重维度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三重维度吕㊀霖1ꎬ张依萱2(1.云南民族大学㊀马克思主义学院ꎬ云南昆明650000ꎻ2.河北大学㊀马克思主义学院ꎬ河北保定071002)㊀㊀摘㊀要: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对前人劳动理论的超越ꎬ完成了马克思从哲学视角分析人的活动到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人的活动的转变ꎬ不仅在当时ꎬ而且在现代社会也引起了广泛重视与讨论ꎬ具有经久不衰的研究意义和价值ꎮ将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分为劳动主体㊁劳动客体与劳动本身三个维度ꎬ讨论其异化状态和表现ꎬ有助于加深对异化劳动理论的理解ꎮ关键词:异化ꎻ劳动ꎻ共产主义中图分类号:A81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9-1890(2019)04-0013-03收稿日期:2019-10-08作者简介:吕㊀霖(1994-)ꎬ女ꎬ山西乡宁人ꎬ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2017级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ꎻ张依萱(1996-)ꎬ女ꎬ河北承德人ꎬ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ꎮ㊀㊀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ꎬ马克思就提出了异化劳动的理论ꎮ随着«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一系列著作的诞生ꎬ马克思的异化理论逐步走向成熟ꎬ形成了完整的异化理论体系ꎬ其中包括异化劳动和异化交往等重要理论成果ꎮ异化劳动理论是研究马克思异化理论体系不可回避的论题ꎬ也是一个需要首先认识的论题ꎮ一㊁劳动主体:客体化劳动是人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标志ꎬ人将其视为自己维持生存的途径本无可厚非ꎬ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通过打猎㊁耕种或织布等种种劳动方式来获得生活资料ꎬ维持自己的生存ꎬ这是人们主动进行的劳动行为ꎮ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会产生压迫感ꎬ不会有被人或自己劳动获得的生活资料所束缚的感觉ꎬ是自己和自己的付出所得的主人ꎮ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ꎬ人们有意识的消极对待这种赖以生存的方式ꎬ以免受到其对自己的迫害ꎮ一旦有不必劳动的机会他们绝不会去主动劳动ꎮ在这种情况下ꎬ劳动给人带来的是痛苦㊁压迫ꎬ而非收获的满足感ꎮ他们 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ꎬ而是否定自己ꎬ不是感到幸福ꎬ而是感到不幸ꎬ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ꎬ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㊁精神遭摧残ꎮ [1]当生产还不能完全的自动化ꎬ还需要人的参与ꎬ此时人才有价值ꎬ人的劳动才有意义ꎮ否则ꎬ失去了生产对自己的需要ꎬ人将一无所有ꎮ在这种情况下ꎬ人已经完全沦为工具ꎬ丧失了主体地位ꎮ这里需要注意的是ꎬ劳动不是人确证自己的方式ꎬ而是生产对于人的需要ꎮ与此同时ꎬ劳动者失去了作为有思想的人的主体性ꎬ成为流水生产线上普通的一环ꎮ使劳动者客体化ꎬ并与之相对立的力量就是资本家ꎬ二者都没有逃离被异化的命运ꎬ只是异化的方式不同ꎮ在资本主义社会ꎬ异化是一种普遍的现象ꎬ不仅工人失去了劳动主体的地位ꎬ资本家也不再从事劳动ꎬ所以更谈不上劳动主体性ꎮ资本家通过雇佣工人生产便可以解决生存的问题ꎬ甚至在生产中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ꎬ使自己不用通过劳动便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富ꎬ这是由于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ꎮ资本家把追逐实利和资本的扩张作为生存本能ꎬ不仅剥削工人而且构成市场竞争ꎬ使社会市场化㊁人被物化ꎮ资本家看似是自由的主体ꎬ占据着生产资料ꎬ并雇佣工人为自己生产产品㊁创造财富ꎬ实际上也是其奴隶ꎮ 作为资本家ꎬ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ꎮ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ꎬ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ꎬ这就是增殖自31 第29卷第4期2019年㊀12月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OURNALOFWUHANMETALLURGICALMANAGER SINSTITUTE㊀Vol.29No.4㊀㊀㊀Dec.2019身ꎬ获取剩余价值ꎮ [2]资本家对于资本来说也是丧失了主体性的ꎬ沦为了被物质利益所驱动的傀儡ꎮ所以ꎬ当工人梦想单纯推翻资本家从而结束自己被压迫的命运ꎬ这种想法是不彻底的ꎬ殊不知这两个阶级是相互依存的ꎬ他们只看到了两个阶级的差异性ꎬ却忽视了同一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ꎮ二㊁劳动客体:主体化马克思指出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客体也产生了异化ꎮ这里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ꎬ是生产资料反客为主ꎬ操纵了人的劳动ꎮ生产资料在哪里ꎬ劳动者就出现在哪里ꎬ而不是客体随着劳动主体移动ꎮ这就说明是劳动者追逐生产资料ꎬ依赖于此ꎬ导致了劳动客体的主体化ꎮ一旦某一天高度的自动化生产不再需要等量数量的工人ꎬ就会有大批的工人成为失业者ꎬ极易加剧社会矛盾ꎮ于是ꎬ看似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是工人ꎬ但实际上工人离开了生产资料就无法生存ꎬ找不到除此以外的生活来源ꎬ被牢牢的束缚在生产线上ꎮ另一方面ꎬ工人从事劳动生产出的产品却与自己相分离ꎬ作为异己的产物归资本家所有ꎮ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ꎬ即劳动产品ꎬ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ꎬ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ꎬ同劳动者相对立ꎮ [3]工人的劳动成果越多ꎬ就越与自己的劳动对象相分离ꎮ然而当劳动者购买生活资料时ꎬ购买的竟是自己的劳动成果ꎮ换言之ꎬ劳动者劳动的目的是购买自己所生产的东西ꎮ产品不仅不是劳动者的所有物ꎬ甚至成为了支配㊁统治劳动者的力量ꎮ同时ꎬ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使工人误以为得到了平等的交换ꎬ却忽视了自己创造的价值远超于工资水平ꎮ劳动者拼命劳动想要获得更多的工资ꎬ摆脱自己悲惨命运的同时ꎬ也是为资本家创造更多财富的过程ꎮ劳动客体的主体化还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现象ꎮ首先ꎬ产品成为商品ꎬ不仅作为劳动者的压迫力量ꎬ还是资本家获取利益最直接的工具ꎮ资本家通过买卖商品实现财富的积累ꎬ也只有卖出商品获得利益㊁完成资本的周转之后才能进行再生产ꎮ资本家与劳动者在这个意义上终于有了共同点ꎬ那就是他们都作为物的奴隶ꎮ即便资本家并不参与劳动ꎬ但还是生存在这个过程当中ꎮ其次ꎬ货币作为资本的代表成为人们争相追逐的对象ꎮ货币成为一切人的目的 无论是劳动者还是资本家ꎮ同时ꎬ任何人的价值㊁任何产品的价值等都要通过货币衡量ꎬ货币成为了人们衡量一切的尺度ꎮ三㊁劳动过程:机械化这里所说的劳动过程机械化不是指机器化的生产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等正面的效用ꎮ当然ꎬ机械化带来的效率的提高㊁操作的便利等优势不可否认ꎬ但生产过程机械化的同时ꎬ人的劳动过程也被机械化ꎮ在现代化的流水生产线上ꎬ劳动者与机器同步化ꎮ劳动者从属于机器而存在ꎬ日复一日地循环同样的操作ꎬ只要机器开始工作ꎬ劳动者也必须回到自己的岗位上ꎬ被机器牢牢地束缚住ꎮ在劳动过程中ꎬ人们不得不尽可能地消除自己 多余的 情感和需求ꎬ以免影响了工作效率ꎮ这样ꎬ人们如同真的机器一般ꎬ只需要不加任何感情地与机器配合生产ꎬ完成自己的生产任务就算结束ꎮ生产过程的机械化使原本有别于机器具有思想意识的人ꎬ沦为僵化的人形机器ꎮ可以说ꎬ机器化的生产只为资本家带来了更多的利润ꎬ却没有带来劳动者的解放ꎮ相反ꎬ劳动者因为机器化的生产反而更加劳累ꎬ不仅没有消除劳动者身体的疲惫ꎬ更使劳动者的心理更加扭曲ꎮ人在机械化的劳动过程中逐渐变得孤独㊁冷漠ꎮ虽然人是有意识㊁有个性㊁有情感的动物ꎬ但几乎已经在这种循环往复的劳动中慢慢被磨灭ꎮ劳动者留下的看似与机器的唯一区别就是ꎬ人必须解决吃饭㊁睡觉等生理问题ꎬ而机器不必ꎮ没有人意识到ꎬ人虽然像机器一样为资本家生产产品ꎬ但机器本身只是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ꎬ而劳动者却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完成了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ꎬ还创造出了更大的价值ꎮ只是劳动者本身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ꎬ资本家也不会主动说出真相ꎮ从另一个角度出发ꎬ在这样的情况下ꎬ可以如同机器一样不断重复的劳动者被挑选进参与这个生产过程ꎬ然而那些顶不住压力与精神崩溃的人只得被资本家抛弃ꎬ被自己所从事的劳动抛弃ꎬ最终难以为继ꎮ可以看出ꎬ在生存压力与劳动压力下ꎬ人们要么变成了刻板僵化的机器ꎬ要么被整个社会所抛弃ꎮ四㊁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揭露了私有制给劳动者带来的多重伤害ꎬ并从理论上对其进行剖析与批判ꎬ使人们意识到了根本性的问题ꎮ三重维度的异化使人与社会都濒临崩溃的边缘ꎬ无法正常地生活和生产ꎬ更不必说对人的完善和发展ꎮ无论是劳动主体㊁劳动41吕㊀霖ꎬ张依萱: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三重维度客体还是劳动过程都亟需从这种不安的环境中解脱出来ꎬ恢复正常的状态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ꎬ只有消灭了社会分工ꎬ消灭私有制ꎬ才能为人的自由劳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ꎮ到那时ꎬ人不必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谋求生存ꎬ不必受到分工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折磨ꎮ人们可以自由地开展自己的劳动ꎬ不再受到外在因素带来的影响ꎮ打破分工ꎬ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事相应的劳动ꎬ使人的创造灵感充分涌流ꎬ实现自由的劳动ꎻ消灭私有ꎬ人的劳动成果归自己所有ꎬ也就有了充分的动力ꎬ更加主动ꎮ人劳动是为了发展完善自己ꎬ把劳动当做发挥个人价值的一种方式ꎬ为社会的建设贡献自己力量的途径ꎬ是主动的㊁自觉的㊁自愿的ꎮ工人得到了全面的解放ꎬ也就意味着首先要实现普遍的人的解放ꎬ因为只有实现了全人类的解放ꎬ工人才能自己解救自己ꎮ人完成了人的劳动本质的回归ꎬ打破资本的束缚ꎬ每个人不仅参与劳动ꎬ把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ꎬ成为劳动的主体ꎬ还要将其在与自己本质背离的境况中解救出来ꎬ恢复人本身的主动性㊁能动性和创造性ꎮ人不是出于维持生存的目的而进行劳动ꎬ而是人的第一需要ꎮ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新的视角下进行了重新把握后ꎬ可以看出马克思受费尔巴哈的影响ꎬ开始站在以人为本的视角观察和思考劳动规律ꎬ突破了之前的劳动理论鼓吹其为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ꎬ对其带来的否定影响却避而不谈的局面ꎮ无论是实现全人类的解放ꎬ还是仅就冲出资本主义的牢笼ꎬ都必须从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入手思考和解决问题ꎮ另外ꎬ马克思在探究异化劳动的同时ꎬ在揭示了其对人的危害后ꎬ并没有止步于此ꎬ还找到了人类实现劳动本质回归的方法㊁找到了出路ꎬ并对未来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做出理想的描绘ꎬ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和目标ꎮ参考文献:[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2000:54.[2][斯洛文尼亚]齐泽克.敏感的主体:政治本体论的缺席中心[M].孙晓坤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ꎬ2006:80.[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ꎬ1985:47.责任编辑:董㊀柯(上接第23页)参考文献:[1]吴隽宇ꎬ关洁茹. 海绵城市 概念及其理论研究进展述评[J].南方建筑ꎬ2018(3):34-39. [2]邵正宵ꎬ贾忠华ꎬ唐双成ꎬ等.暴雨分布对LID设施设计深度及径流削减效果的影响[J].给水排水ꎬ2018(S):76-81.[3]黄思奕ꎬ唐砺璐ꎬ田润卉ꎬ等.城市改造中的政府与民众 以武汉 海绵城市 建设为例[J].中国住宅设施ꎬ2018(4):47-50.[4]王中航.海绵城市规划经验探索 以珠海市为例[J].2018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C].2018:1-8. [5]鲁长安ꎬ吕丹.海绵城市建设的系统架构与创新路径 以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为例[J].治理现代化研究ꎬ2018(3):90-96.[6]胡启贤.海绵城市建设国内外比较浅析 以镇江和哥本哈根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ꎬ2018ꎬ26(23):84-86.[7]田娇ꎬ张德锦.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探析 基于重庆万盛地区的调研[J].上海城市管理ꎬ2018(5):59-62.[8]周凌.海绵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若干问题探讨[J].给水排水ꎬ2018(8):52-56.[9]倪燕翎ꎬ王炳旭.武汉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现状及思考[J].人民长江ꎬ2018(3):45-48.责任编辑:周小梅5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19年第4期。

马克思劳动异化

马克思劳动异化

联系当代现实谈谈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学说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是早期马克思思想中的核心思想。

谈到马克思主义劳动异化思想,我想有必要说明下劳动异化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通过“外化”“异化”和“自我异化”三个基本概念的运用,对早期资本主义社会所发生的劳动异化现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和分析,其主要内容包含四个方面:第一,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第二,劳动本身的异化;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第四,人同人相异化。

首先,我认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的理论不是从虚构的东西出发的,而是从事实出发的。

“异化劳动”理论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这种规律性虽然不像自然科学那样能按照自然规律对将发生的现象做精确预言,但它仍然指明了社会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一种社会实践的理论。

它揭示劳动的异化一方面在人类发展的一定阶段势必要发生的,另一方面又是不合理的;它召唤人们通过社会制度的改革克服劳动的异化;它批判私有财产制度,推动共产主义的社会革命。

马克思反对把理论建立在虚构的东西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在手稿中所描述的有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的事实,是马克思那个时代的人都能观察到的事实。

马克思从这个事实出发揭示“异化劳动”: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在国民经济的那种现状下,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和外化。

为什么这一事实能够表明劳动的异化呢?马克思运用辩证法向我们揭示什么是劳动的本质。

我们越是看清什么是劳动的本质,我们就越能理解为什么说这一事实不过表明劳动的异化。

马克思不是简单地为劳动的本质下一个定义,而是通过论述劳动的各个环节的辩证运动向我们显示什么是劳动的本质,同是也就揭示了劳动的异化。

对异化劳动的理解

对异化劳动的理解

对异化劳动的理解对异化劳动的理解异化劳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失去对产品和劳动的控制,从而使劳动变得无趣、单调和机械化。

这种情况是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以及资本家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而导致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为了生存和谋生,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成为雇佣工人。

然而,在雇佣劳动的过程中,劳动者不再是产品的主人,而是成为资本家的工具。

资本家将劳动过程分为不同的细分环节,使劳动失去了整体性和创造性。

劳动者只是按照资本家预先制定的劳动程序进行机械重复的劳动,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

异化劳动还体现在劳动者与劳动的产品和劳动过程之间的疏离。

由于分工的存在,劳动者只负责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很难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和产品的最终结果。

劳动过程被分割成一个个孤立的环节,使得劳动者对整个过程失去了掌控感。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对自己的劳动产生了疏离感和无力感,劳动变得缺乏意义和满足感。

异化劳动还导致了劳动者与其他劳动者之间的竞争和敌对关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对劳动的压榨和剥削使得劳动者之间不再是团结合作的关系,而是相互竞争的关系。

劳动者为了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和报酬,不得不与其他劳动者竞争,这进一步削弱了劳动者的团结和力量。

针对异化劳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劳动异化的关键是消灭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私有制。

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才能真正成为劳动者自己的劳动,劳动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创造力,劳动过程可以得到整体化和有机化的改造。

同时,社会主义社会还可以建立起共同利益和团结合作的劳动关系,使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和平等。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

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四重内涵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其哲学思想体系中的一项核心观点,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工人的剥削和劳动者的异化现象。

不过,许多人对于“异化劳动”这个概念并不清楚,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解释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内涵。

1. 劳动过程中的物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只被雇用了他们的劳动力,他们的身体和精神都是资本家所不关心的。

这就意味着,工人的劳动并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是为了生产资本家需要的商品而存在。

这样的劳动被称为“抽象劳动”,其结果是这个劳动过程中的劳动者像一件商品一样被物化了。

在这个过程中,工人的个人能力和个性都被抹杀,他只是成为一种生产工具。

这样使得工人与他们创造的产品分离出去,工人对于这些产品没有任何的感知和主观的情感,工人的劳动也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力学行为,这就是劳动过程中的物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受到了破坏,生产活动只是为了满足利润和市场需求,这导致了劳动者对于自己的工作完全失去了控制权。

因此,工人的劳动过程渐渐地变成了一种让人感到枯燥与单调的劳动。

他们必须在枯燥无味的生产线上不停地重复同样的动作,而这些动作却不是他们自己决定的。

另外,工人的劳动往往被细分和精细划分,使得工人们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外效果内空心,而又被要求快速完成任务,使得工人无法在工作中感到任何的乐趣和自我实现的满足。

这就是劳动过程中的异化。

3. 产品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的生产不再是满足人们的需要,而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

这导致了一种现象:工人所生产的产品,却不是为工人或其他人使用的,而是为了卖给别人赚钱。

因此,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联系变得微弱甚至消失了,工人们的产品不再是他们自己需要的东西,也不会引起他们的兴趣或自豪感。

他们只是生产出一种可以给资本家带来利润的商品而已,这就是产品的异化。

4. 社会关系的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人财产的存在和私有制的制度安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相对陌生和互不关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人的三重属性看异化劳动理论易小明1李永生章佳摘要: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基于这样的一个前提:即对于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的类本质的强调和尊重,这其实是对于人的类同一性的强调和尊重。

基于这样一种视角,人的活动就往往被看作是一种劳动付出与劳动收入能够对等的理想的活动。

但是,人既是类性的存在,又是群体性的、个体性的存在,因此,人的现实活动既有类的统一,又有群体性的、个体性的差异与分离,并且,群体性、个体性的差异与分离时常会冲击甚至破坏类性的统一。

于是,当人们从理想的类利益统一之角度来看待现实的有利益差异的人的活动时,现实的就必然被看作是异化的,异化劳动理论由此而生。

异化劳动之根在于差异的客观存在,它先于私有制,因此,消灭私有制并不能直接消灭异化劳动之根。

关键词:类性,群体性,个体性,异化劳动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是其在分析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针对资本主义的分工提出来的,是人造成的自己对自己的本质力量的否定,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产生的历史条件、内在规定以及实现异化劳动的扬弃的途径给予了系统的论1易小明(1965—)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李永生、章佳,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述。

作为马克思早期的重要理论,异化劳动一经提出,便在理论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由于受不同解释路向的影响,以及异化劳动理论自身的内在丰富性,人们对这一理论的分歧和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有人认为,异化劳动理论作为批判和扬弃资本主义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应当得到应有的重视;但也有人认为,由于异化劳动理论本身带有浓厚的黑格尔思辨唯心主义色彩,因而是不成熟、不完善的。

我们认为,对于异化劳动的理解离不开对人的理解。

人是类性、群体性和个体性的现实统一,但这种统一并非时时和谐一致,而是三重属性之间时常产生矛盾,某种意义上讲,异化劳动的本质就是三重属性之间特别是人类内部群体分离与类统一之间的冲突。

人是通过劳动来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的,人既在劳动中追求实现类整体的利益,也在劳动中追求实现群体、个体的利益。

但是,人的个体、群体分离往往会阻滞人类个体、群体、类利益的实现,特别是人类内部的重大群体分离——阶级分离会对人类整体利益产生重大的阻滞性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经济利益上的,更是人作为人而存在的存在意义上的,即阶级群体分离意义上的异化劳动一定程度上使人特别是工人失去了其内在的类本质规定,其主体性、能动性、自由性大打折扣,这种状态理应得到改善。

本文试图将异化劳动理论放在人的三重属性理论的视域下来理解,认为从主体的角度来讲,异化劳动由于是人类内部的群体、个体分离造成的,因而是不可避免的,对异化劳动的”过度”异化,还应当给予合理的校正,这种校正的重要方面,就是正义制度的建立。

一、人的三重属性理论人是类性、群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直观地看,人的三重属性表现于人的三重客观存在形式,即类的存在形式、群体的存在形式、个体的存在形式。

人的三重属性与人的三重存在形式是同时并存的,人的三重存在是人的三重存在形式的具体内容,而人的三重属性则是人的三重存在的内质规定,它现实地表现于人的三重存在过程之中。

人的三重属性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交互作用中不断生成的,这种生成既是一种自然的生成,也是一种社会的生成,既有其内在的自然基础,更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它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差异同一关系中发展起来的。

所谓类性,就是指所有人类个体都共同具有的区别于动物的内在本质;所谓群体性,是指人类同一群体共同具有的区别于其他群体的内在本质;所谓个体性,就是人类个体所表现出来的区别于其他个体的内在本质。

类性,既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据,也是人类内部群体、个体认同的根据;群体性,既是人类内部不同群体区别的根据,也是同一群体中个体认同的根据;个体性既是人类内部个体相区别的根据,也是同一个体自我认同的根据。

可见,人的三重属性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差异——同一关系中生成发展起来的。

将人理解为类性、群体性和个体性的统一,这并不是我们的任意揣测,而是有其现实根据的。

从存在论角度而言,人的三重存在样态是人的现实存在内容的具体表现,人的具体存在并不是一个毫无”先在”规定的任意过程,它是规定与反规定、封闭与开放、本质与生成的统一。

人的存在之所以表现为”三重”存在,是因为人的三重属性将其存在规定为这样的存在,因此,人的三重属性便成为了人的三重存在的某种先在规定。

虽然,三重属性框架内的具体内容会随着人的存在的历史展开而不断变化,但框架本身的三重性结构却难以改变,并且它将伴随着人类发展的始终。

其实,从现象与本质相统一的角度来讲,现象即本质的现象,本质即现象的本质,形式即内容的形式,内容即形式的内容。

因此,人的三重存在形式、人的三重存在、人的三重属性是内在统一的,现象本身就是本质的存在过程。

人的三重属性是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差异——同一关系中生成的。

类性主要是在人类与动物差异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同一关系中经过劳动而形成的;群体性主要是类中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同一群体不同个体之间的同一关系中生成;个体性主要在是一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同一个体的自我同一关系中生成。

生成就是一个过程。

类性的生成依赖于类的存在方式,有什么样的类存在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类性,人的类性是自然类性与社会类性的统一。

对于动物而言,它们作为一个类的确客观地存在着,但由于它们不具有抽象思维,无法抽取把握这种客观存在的同一性,因而无法形成类意识,更无法形成类意识基础上的”社会关系”,它们只能是一种自然的类存在而不能提升为一种社会的类存在。

对人类而言,他们却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形成自觉的类意识,将客观的类存在转化为主观的类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因而人的存在是自然的类存在与社会的类存在的统一,其类性当然也是如此。

而这一切都是在历史过程中完成。

类的分化便形成群体。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自然对人的压力慢慢松懈了,于是同一自然种群内部成员体之间的各种差异得以显现出来,他们沿着这些先在的差异之缝分解为许多的大小集团,类便分解为不同的群体。

一方面,这些不同的群体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另一方面,他们又处于不断地演变过程中,在不断地分裂、聚合、重组。

人的个体性表现出现较早,但成熟却较迟。

人的个体性是人最直观、最直接、最现实的存在,从纯粹自然的角度来讲,个体性时时刻刻都在表现,但从社会的角度来讲,成熟人个体表现恰恰是社会高度发展的产物,因为成熟的个体表现不仅是社会化的表现、更是道德化的表现,是人类文明历史积淀的结果。

人的类性、群体性和个体性之间也存在同一性和差异性。

从其同一性来看,类由群体组成,群体由个体组成,当然类也可以直接由个体构成,这种关系使三者之间都内含着他方的因素,从一定程度、范围之内都表现着他方的属性;从其差异性来看,类性、群体性和个体性毕竟有各自的不同规定,其间存在着差别,它们都会按照各自的内在要求呈现自身,因而一定条件下必然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二、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问题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种阐述,是以非异化的理想劳动为前提的,它内含着以下两个基本预设:第一,从劳动成果分配的质的方面来讲,劳动成果的分配同劳动成果的创造相一致,即谁创造谁拥有。

第二,从量的方面来讲,劳动成果获取的多少同劳动付出量的应当具有对等关系。

我们从这两种预设来分析异化劳动的具体内容。

关于异化劳动的内容,马克思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

马克思首先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这样的客观事实:“工人生产的产品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工人创造的商品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

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劳动产品因工人劳动而生成,它是工人劳动的物化形态,应当由生产者支配才是。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产品却反过来成为了压迫劳动者的敌对力量,工人在生产产品的同时也生产出了奴役自己的异己的东西,这就是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异化。

“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

第二,工人同自己的劳动活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中、表现在工人与其生产的劳动产品的关系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表现在劳动活动本身。

本来,劳动是人的本性和第一需要,是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是”生活的乐趣”③,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却变成迫不得已的苦差使,变成一种维持生存的手段。

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由地发挥自理论视野己的本质,而是受到身心两方面的摧残。

劳动对工人来说已不再是本能的需要,而是强制性的、折磨人的东西,是一种”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④。

人在劳动时只有动物性的精神和体力的付出,只有当人在执行生理性的动物机能时,才是在履行人的机能,这样人在劳动时已经失去了人的本性,只剩下动物性,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荒唐的颠倒:“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⑤劳动对工人而言已不是显现本性的活动形式,而是异化为造成自身不幸的一道枷锁。

第三,劳动者与他的类本质相异化。

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活动带有人的族类的全部特征,人的族类特征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进行生产,而人则能按照客观的规律去生产,但是由于劳动已异化变质,劳动已失去了自由自觉的本性,于是人的族类生活也就被异化了。

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了他的类生活”,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这样就造成了”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

”⑥这样,人就丧失了人的类本质而变成非人类的存在物,人类就丧失了自己,从人类异化出去而降低到动物的水平,变成了“精神上和肉体上非人化的存在物”。

⑦马克思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不仅是生理的人、个体的人,同时也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所以人在积极实现自己本质的过程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⑧。

然而在私有制条件下这一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也异化了。

异化劳动使得劳动成果“属于有别于我的另一个存在物”⑩,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

而这另一个人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恰恰就是工人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所生产出来的资本家。

人与人相异化则说明,在资本主义这个异化的社会里,每一个人,不仅工人而且包括与其相对立的资本家,都与合乎人的类本质的真正的人相异化:这种异化关系既是劳动异化的结果,也是劳动异化得以实现的根源和条件。

4.人与人关系的相异化马克思指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