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国文教学

合集下载

叶圣陶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

叶圣陶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

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叶圣陶我们当国文教师,必须具有两个基本观念。

我作这么想,差不多延续了二十年了。

最近机缘凑合,重理旧业,又教了两年半的国文,除了同事诸君而外,还接触了许多位大中学的国文教师。

觉得我们的同行具有那两个基本观念的诚然有,而认识完全异趣的也不在少数。

现在想说明我的意见,就正于同行诸君。

请容我先指明那两个基本观念是什么。

第一,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

第二,国文的涵义与文学不同,它比文学宽广得多,所以教学国文并不等于教学文学。

如果国文教学纯粹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不含有其他意义,那么,任何书籍与文篇,不问它是有益或者有损于青年的,都可以拿来作阅读的材料与写作的示例。

它写得好,摄取它的长处,写得不好,发见它的短处,对于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增进都是有帮助的。

可是,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象轮辐一样揍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所以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

说到教育的意义,就牵涉到内容问题了。

国文课程标准规定了教材的标准,书籍与文篇的内容必须合于这些个标准,才配拿来作阅读的材料与写作的示例。

此外,笃信固有道德的,爱把圣贤之书教学生诵读,关切我国现状的,爱把抗战文章作为补充教材,都是重视内容也就是重视教育意义的例子。

这是应当的,无可非议的。

不过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灌输固有道德,激发抗战意识,等等,而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

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

要达到这样地步,仅仅读一些书籍与文篇是不够的。

必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学科以外的一切训练也注重这方面,然后有实效可言。

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当其任的唯一学科。

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

国文教学自有它独当其任的任,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

大学国文课程学习感言

大学国文课程学习感言

时光荏苒,转眼间大学国文课程已经接近尾声。

回首这段学习历程,我感慨万分。

在这门课程中,我不仅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国文学习的重要性。

以下是我对大学国文课程的一些学习感言。

一、国文课程让我领略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大学国文课程涵盖了诸多方面,包括先秦诸子、唐宋诗词、元明清小说等。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著作,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首先,先秦诸子的思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子、孟子、庄子等先贤的智慧,让我对人生、道德、政治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他们的思想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

其次,唐宋诗词让我陶醉其中。

那些优美的诗句,如“春江水暖鸭先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等,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些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再次,元明清小说让我领略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魅力。

从《红楼梦》到《水浒传》,从《西游记》到《三国演义》,这些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感情。

二、国文课程培养了我的审美情趣在大学国文课程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更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1. 增强了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各种文学作品,我学会了如何分析、鉴赏文学作品,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水平。

2. 培养了审美情趣。

在学习过程中,我逐渐发现,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哲理和审美价值。

这使我更加热爱文学,更加珍惜生活中的美好。

3. 丰富了精神世界。

国文课程让我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宁静,使我的精神世界得到了充实。

三、国文课程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大学国文课程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认为国文课程对我综合素质提高的几个方面:1. 提升了人文素养。

国文课程让我了解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提高了我的民族自豪感。

2. 培养了批判性思维。

在学习过程中,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对各种观点进行分析、评价,这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

浅谈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浅谈高校大学语文教学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要 打破这 种 尴 尬 的 局 面 , 首先 , 就 要 先 改 变 心 态, 要 明 白语 文 教 育 不仅 仅 是 “ 工具” , 更 重 校过分强调专业 , 学 校和 学生 只重 视专业 训练 , 很 多训练 都是机 械 的、 重
复的, 这就 使得 学生 的思 维僵化 、 固定 。而且 一味地 强 调专 业训 练 , 也使 得学 生在学 习 的时候变得 功利 , 对像 语 文这 种一 时 三刻很难 看 到提高 和成效 的课程
2 0 1 3 年第 l O期 第2 9卷 ( 总3 4 6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 OU RN ALOF E D UC A T I ON A L S 唧 J T E0F J I UN P 】 王 ( C E
No .1 0, 2 01 3
VO L 2 9
To t a l N 3 4 6
作者简介 : 付东博 ( 1 9 8 7 一 ) , 女, 吉林 白城人。吉林艺术 学院公共基础部 , 助教 , 硕士 , 研究方 向: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76
化训练……所谓文化训 练就是使学生对 于物 , 对于 我, 对 于今 , 对 于古 , 更 能 明 达 … …这 自然 不是 国文 科 目的责任 , 但 国文也应 当分担起这个责任 。 ” …
二、 大学语 文教 学方 式的 改革

高校 大学语 文教 学 中存 在 的问题
在多年来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学生们的人文素 养下降、 语言表达能力低下、 写作水平下滑已经成为 了一个 普 遍且 令人 担忧 的问题 。而语 文恰恰 是这 一
切 的基础 , 无论 学 习 什 么专 业 , 文字、 语 言都 是 学 生

作家作品 , 而忽视外 国的作 家作 品。无论是 中国社 会还是中国文化 , 在近代 以后方方面面都多少受到 西方 文化 的影响 , 这 是 不 能否 认 的 , 所 以, 让 学 生 在

大学国文第三讲 无用之用ppt

大学国文第三讲 无用之用ppt

老子和庄子的政治思想比较
老子 讲述统治者的‚无 为‛,‚无为而治‛ 也是一种高明的治 术,为统治者服务。 较多地论述了政治 哲学问题,具有广 泛的适应性。
庄子 既反对一切政治,又不 宣传合作主义,还对当 时所有的统治者进行了 猛烈的抨击,对劳动人 民给以同情; 从总体上看,他不是教 人去抗争,去争取生存 的权力,而是引导人们 追求精神的满足和超脱
【惠施】:万物千差万别,精彩纷呈。 【庄子】:万物本来没有差别,差别在于你我的心和比 较。 Round 2——差别是不是人心? 【惠施】:何解? 【庄子】:没有人的比较何来美丑?非彼无我,非我无 所取。没有心没有物,没有物没有心。你在说美的时候, 就实际上已经选择了参照物,丑也同时诞生了,而也许 你我并没注意。 【惠施】:子之言差矣!万物的差别不在你我的比较和 分别心,而是万物的‚自性‛决定的,因为他们本身有 差别啊!我们的语言、分类、总结等不过是为了描述一 种现象和真理。而万物自己本身的差别,才导致了我们 描述的不同。如果不然,我们该怎样准确描述?
1)生平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 时代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宋国蒙城(河南商 丘)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
生平
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 据《史记》记载,庄子年轻时曾任蒙地的漆园小 吏。楚威王闻其有贤才,以厚礼聘其为相。庄子 不就,并表示‚终身不仕‛,‚以快吾志‛,后 一直过着织履糊口的隐居生活。
原文
翻译 有个做客得人听说了这 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 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 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 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 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 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 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 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 巧越国发难,入侵吴国, 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 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 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 他。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高教第二版)课程教学大纲
一、总学时数:
80课时(第一学期)
二、适用专业:
学前教育专业高中起点大专课程
三、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大学语文》是我院学前教育专业高中起点一年级的公共必修课,是一门综合性的素质教育课程。

其教学目的和任务在于:一是通过优秀语文作品学习、鉴赏水平的提高,使学生的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健康;二是通过对优秀文章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

四、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讲授规定的12篇必讲篇目,选讲一定数量的自选篇目。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和体悟能力。

3、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名段。

4、结合教学,播放2至3次著名影视文学作品。

五、课程教学环节的安排和方法
1.课程安排(明细附后)
2.课程教学方法
本门课程的教学通过研讨教材、听取讲授、课堂讨论、写作训练、拓展阅读等学习环节,来拓展他们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对优秀作品
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的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3.考核方式:全院统考
六、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1.教材:《大学语文》(第二版),陈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辅助教材:《大学语文》拓展读本,陈洪、李瑞山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七、必要的说明
本课程使修课学生,激活、强化、重组其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积累,在更高的级别上研习较复杂的语文材料,提高对优秀汉语文章的的鉴赏力,体认文章写作要领和语言表达技巧,改善表达、交流与沟通能力,提高语文实际应用水平,同时使内心世界更为充实、丰富和健康。

课程安排。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大学语文》课程简介
一、课程发展历史沿革
“大学语文”是建国前及建国初高校面向大一
学生开设的国文必修课,曾名“大一国文”。 后高校院系调整,“大学国文”逐渐被取消。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重新开设,定名为“大学 语文”,为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所开设的公 共必修课。
二、课程定位
本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课,着重培养学生阅 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想文化修 养和人文素质,增强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通过本 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突破思维定势,激发创造精神,建构灵活创新的 思维方式。 2.积累中国语文、中国文化等有关知识,提高学生 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3.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的思想道德情操,提升其综合 人文素养。 本课程内容主要是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
4.盛唐时期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 它的开创者是谁? 陶渊明(东晋)开创田园诗派。 谢灵运(南朝宋)开创山水诗派。
5.志怪与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什么? 东晋干宝《搜神记》,南朝宋刘义庆《世 说新语》。
王国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 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 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 者也。”(《宋元戏曲考序》)
2.先秦散文的分类? 先秦文学的突出特征是文史哲交相融汇, 诗乐舞三位一体。 先秦散文是指与诗歌形式相对的所有的 先秦时期的文字。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与 诸子散文两大类。商代的甲骨卜辞是我国最 早的散文雏形,而真正具有文章意义的散文 出自《尚书》。
3.中国诗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两大源头是什么? 《诗经》与《楚辞》,两者并称 “风”“骚”。

三、教学教材、内容与方法
教材编排体例。(三种)
精选教材篇目(10—15篇)。 简介文章文学背景。 从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欣赏文章。 引入比较法、引申法教学。

大学国文课程总结感言

大学国文课程总结感言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在大学里度过的国文课程即将结束。

回首这段时光,我感慨万分,心中充满了对国文老师的感激、对同学们的怀念,以及对国文课程的热爱。

在这里,我想对这段美好的国文时光做一个总结,以表达我对国文课程的热爱之情。

一、国文课程的意义国文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

通过学习国文课程,我们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和独特的艺术,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怀。

二、国文课程的学习收获1. 提升文学素养在国文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作品,我们的文学素养得到了很大提升。

2. 增强文化自信国文课程让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当今世界,我们更应该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3. 提高审美能力国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如山水诗、花鸟画等,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作品,我们的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美。

4. 锻炼思维品质国文课程中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仔细品味、深入思考,从而锻炼我们的思维品质。

5. 培养人文精神国文课程让我们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仁、义、礼、智、信等。

这些美德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石,也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保障。

三、国文课程的遗憾尽管我在国文课程中收获颇丰,但仍有一些遗憾:1. 时间有限,无法深入学习更多经典作品。

2. 由于个人兴趣和能力的限制,对某些文学作品的理解不够深入。

3. 在课堂讨论中,有时因表达不清而错失交流的机会。

四、对国文课程的期待虽然国文课程即将结束,但我对国文课程的期待并未减少。

我希望:1. 国文课程能够继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国培养更多具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人才。

大学国文期末收获总结

大学国文期末收获总结

大学国文期末收获总结一、学习态度的改变大学国文课程是我大学生活中必修的一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自己在学习态度上的改变。

刚进入大学的时候,我对国文课抱有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觉得这门课程并不重要,只是随便听听就好。

但是随着课程的深入,我逐渐改变了这种态度。

我发现国文课中讲述的是深入人心的文化知识,它不仅有助于我提升我的阅读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的审美情操。

因此,我开始认真对待国文课,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阅读能力的提升国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不仅了解了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不同文学流派的特点,还学会了如何正确阅读一篇文学作品。

在国文课上,老师教会了我们如何分析文章的结构、揣摩作者的用意,并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作品。

通过不断的阅读和分析,我的阅读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各种文学作品,并从中领悟到人生的智慧。

三、文学素养的提高大学国文课程还培养了我对文学的兴趣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在国文课上,我们学习了许多经典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文学作品,我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我也从中学到了许多人生的哲理和人情世故。

这些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深深地触动了我,激发了我的文学创作的热情。

我开始写一些随笔和诗歌,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通过写作,我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还能够提高我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讨论的收获在大学国文课上,老师鼓励我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

通过参与课堂讨论,我可以尽情地表达我的观点和看法,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和思辨。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能够获取到更多的知识,还能够锻炼我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和讨论也激发了我的思维,拓宽了我的眼界。

通过课堂讨论,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文学作品中的意义和价值。

从“大一国文”到“大学文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学习内容的演变浅探

从“大一国文”到“大学文学”——“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目标、学习内容的演变浅探
袍宽袖 ,有飘 飘欲仙之慨 , 使我们知道孔子还有热爱 自由 生活 的一面 ” 等等 。【 4 】 汪曾祺 先生此 时也就读 于西南联大 , 回忆说 , “ 他 在 大

行《 修正专科学校规程》 也是在第 8 , 条规定 “ 各科专科学校 以党义、 军事训练、 国文、 外国文为共同必修科 目” J 14 。 I 99
V0. 1 No 5 13 .
Oc. O1 t2 O
从“ 大一 国文” 大学文学 ’ 到“ ’
“ 学语 文 " 程教 学 目标 、 习 内容 的 演 变 浅探 大 课 学
董奇峰
( 北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 徽 淮 北 25 0 ) 淮 安 3 0 0

要: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 , 大一 国文” “ 课程 为 高校公 共必修课 , 多一流 学者 曾执教 过 , 许 留下许 多佳话 。
大学生 的知识结构 、 审美情趣 、 读书和接收信息 的方式乃 至学习诉求等 , 也和 3 O年前迥异 。 在这样 的背 景下 , 梳理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目标 、 习内容等发展变化 的轨迹 , 学 对 于该课程 的教材建设 、 教学方法 、 习 目标、 学 评价标准等 如何 与时俱进地更好适应 时代 、 社会 、 学生对大学语文课 程的要求等 , 是有意义的 。
“ 时期 ” 新 的开端 。17 9 8年秋 , 时任南 京大学校长 的匡亚 明,倡议重新 开设 “ 大学 语文 ”课并在 南京大学率先开 课 , 至今 已有3 0余年 。此间 , 由于中 国社会政治 、 经济 、 文化的巨变 , 高等教育 的培养 目标 、 教学模 式 、 价标准 , 评
室” “ 华 、 ;清 北大 、 开的名教授 , 仙过海 , 南 八 各显神通 。闻

中西结合 古今同源——光华大学几位名教授谈国文教学(下)

中西结合 古今同源——光华大学几位名教授谈国文教学(下)
I == 兰
中西 结 合
古今 同源
( 下 )
光 华 大 学 几 位 名 教 授 谈 国文 教 学
华 东师 范大 学 中文 系 赵志伟
本刊 记 者 吴炜晏
吴炜晏
( 以下 简 称

“ 吴” ) : 赵 老 师 好 , 上 次 我 们
大 学 教 授 兼 国 文 系 主任 。 因 “ 五 卅 ” 运动 与校 长 b 舫 济决 裂 ,与该校部 分 师生另 组私 立光 华 大学 。1 9 2 5 年任 清华教职 。 1 9 2 7年 受 聘 南 京 第 四 中 山 大 学 ( 后
赵 :我 通读 了这 三篇 论 文 ,总结 起来 大概 有 三个 大 的 方面 可 值 得 我 们 思 考 ,或 者 说 在 今 天仍 有 阅 读 的价
值 。 第一 ,批 评 国文教 学无 效 ,主张 以学 生 自学 为主。
吴 : 这 一 点 显 然是 受 杜 威 进 步 教 育 思 想 的 影 响 ,
北 京 师 范 大 学的 邱 椿 、浙 江 大 学的 郑 晓 沧 、华 东师 范
大 学 的孟 宪承 等先 生也 都 是 教 育界 非 常著 名 的人 物 。
史和教 育理 论 的 大 家 怎 么也 关心 起 中小 学 的 国文教 学?
赵 :这 便 是 我 们 今 天 要 介 绍 他 的原 因之 一 。 更 为 可 贵 的是 孟 宪承 谈 的初 中 国文 教 学 很 靠 谱 ,虽 然 他 喝
“ 估 ” 出 分量 的 ,我 们 必须 深 入 读 他 们 的 书 才 知 道 他 们 的学 养 。 好 , 回头 再 来 说 说 孟 宪 承 。 他 是 江 苏 武 进 ( 今 常 州 ) 人 。 早 年 就 读 于 常 州 府 小 学 堂 ,1 9 0 8年 考 入上海 南洋公 学 ,1 9 1 2年 入 上 海 圣 约 翰 大 学 ,1 9 1 6 年 毕 业 后 受聘 执 教 清 华 学 校 。 1 9 1 8年 公 费 留 美 ,入 华 盛 顿 大 学 教 育 系 , 师从 杜 威 。 1 9 2 0年 获 硕 士 学 位 , 转 入 英 国伦 敦 大 学攻 读 哲 学 、 心理 学 、 教育 学和 教育 史。次年 1 1月 回 国 受聘 为南 京 高 师暨 东 南 大 学 教 授 ,

大学国文范文

大学国文范文

大学国文范文国文课是大学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学习国文,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在大学国文课上,我们不仅要学习古代文学作品,还要学习现代文学作品,了解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在国文课上,我们学习了很多古代文学作品,比如《诗经》、《楚辞》、《史记》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思想、文化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学习这些古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人的生活、思想、情感,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和韵味。

除了古代文学作品,我们还学习了一些现代文学作品,比如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等。

这些作品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对我们了解现代文学的发展和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学习这些现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感受到现代文学的独特魅力和韵味。

在国文课上,我们不仅学习文学作品,还学习了一些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比如《文心雕龙》、《诗品》等。

这些理论和方法对我们了解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通过学习这些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特点,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总之,大学国文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通过学习国文,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和韵味。

通过学习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学创作的规律和特点,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希望大家在国文课上能够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国文水平,感受到国文的魅力和韵味。

21年大学生国文欣赏课程得赏析

21年大学生国文欣赏课程得赏析

21年大学生国文欣赏课程得赏析篇1我的爱好之一就是读书。

大学国文的讲课方式和高中不同,老师向我们介绍作家作品,讲述很多故事,带领我们了解他们的风格、情感、志向,以及中国不同时代的特点。

我很喜欢老师的讲课风格与方式,让我更有兴趣读名家名作,了解不同时期中国的社会,了解人民的生活,更加了解中国。

大学国文课程内容分为古代、现代、当代,十分广泛,而且内涵很深,有很多思考点。

老师引领我们思考,过程中我们与作者共鸣,自己的思想也变得深刻,精神境界有所提高。

篇2大学国文是物理学院通选课中的一门必修,我选的是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课程之好完全超出我的预期。

我对中国文学读得不很多,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了解到了很多中国现当代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

并且透过老师的讲解,了解到很多深层次的作品意义与意韵,以及很多没有机会通过常规手段获取的文化背景。

我相信对理科学生来说,有这样一门课能够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是非常值得一上的。

陈晓明老师作为资深的文学评论家,讲的东西真的很深刻,能够引起思考;并且他和很多知名作家很熟,也跟我们分享了很多有趣的、真实的文学感觉,真是太酷了,很羡慕。

助教老师非常认真负责,每次都会早到并坐在第一排。

总而言之,我上这门课收获颇丰。

建议的话,目前来说学完了现当代部分,想到的就是《大学国文》或许可以不局限于大陆地区的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部分,我国台湾省很多诗人的缺席总是让我觉得有些遗憾。

篇3与其他的文学类学科相比,大学国文课更多地是一种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作家和经典作品进行一个概述性的内容赏析和背景分析,而不是针对某一个专业的文学领域进行深入讲解。

相对于文科生群体而言,虽然在理科生群体中不乏有对文学名著颇为感兴趣者,但是由于对不同作家的写作风格和时代背景不甚了解,因此在阅读一些文学作品的时候大多走马观花,而不去也不会思考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心思想和启示警醒,也不能体会到作者在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而微妙的情感。

大学问 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

大学问 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

目录分析
文艺与中国文 脉
中国文学的正 宗
诗与诗教
《诗》亡然后《春 秋》作
六义·四 始·风·雅
二南风教
风与雅
骚人屈原 芳馨悱恻
最伟大的悲剧英雄
《招魂》属阴,《天 问》属阳
“尤愤懑而极悲哀”
要眇宜修
《离骚》与屈原的 自我证道
大儒荀子之赋
纯粹的文字艺术
《子虚赋》:盛世 文章之代表
父女辞赋家的为己 之赋
诗人与写诗的人
杜甫何以是杜甫
雕:杜甫的生命图 腾
以大鹏为生命图腾
以超越之眼悲悯着历 史,也悲悯着人类
天才李白与七言歌行 七言绝句与天才李白
思无邪之旨与花间词
继武《国风》的小山 词
雅词 词格之变与不变
史·诗·曲
元人散曲不足代表元 人高致
元人杂剧才是元朝 “一代之文学”
明清传奇:中国雅文 学的最后辉煌
作者介绍
徐晋如,字康侯,号胡马,斋名缀石轩、忏慧堂,1976年12月27日生于江苏盐城,当代著名诗人、学者。现 任深圳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兼任深圳国学院教务长、深圳市儒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香港孔教学院永远名誉院长。
精彩摘录
这是《大学问·国文课:中国文脉十五讲》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从欧阳修到苏轼 只论是非,不论利害
苏轼平生第一 伟大之文字
“吾生无恶, 死必不坠”
1
一代有一代之 文学?
2
诗盛于唐而非 诗胜于唐
3
唐诗各体皆备
4
唐诗格调并具
5 唐诗影响所及,
达于社会每一 阶层
1
诗圣的原始含 义
2
诗史与杜甫的 全新创造
3
托物寓志的另 类历史书写

“国文教学法”时期,侧重于研究语文的

“国文教学法”时期,侧重于研究语文的

“国文教学法”时期,侧重于研究语文的侧重于语文的教。

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年)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设立师范馆(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师范馆开设的《教育学》中有“各科教授法”一章,其中也有“国文教授法”。

这说明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最初是孕育于教育学之中的,侧重于研究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与技术。

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年)语文(当时称“国文”)教学研究之始,多称“教授法”,如1918年,由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研究会出版的夏宇众著《中学国文科教授之商榷》等。这种研究逐步使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从教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称“教授法”是因为当时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的“教”,而很少涉及学生的“学”。

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法时期(1924—1939年)1919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的陶行知倡导把“各科教授法”改变为“各科教学法”,以便把研究的对象由教师的“教”拓展到学生的“学”。

他当时草拟的方案曾遭校方拒绝,但逐步被有识之士接受。黎锦熙于192年出版了《新著国语教学法》。

1934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学及师范学校教育检定暂行规定》中,规定师范学校设“国文教学法”。

1938年《师范学院规程》中也规定开设“国文教学法”或“国语教学法”,陆续出版的专著教材有:王森然《中学国文教学概要》、袁哲《国语读法教学原论》、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蒋伯潜《中学国文教学法》等。

中华大学大一国文修课实施要点

中华大学大一国文修课实施要点

中華大學大一國文修課實施要點
99.4.21 通識中心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二次課程規劃委員會會議通過
99.5.06人文社會學院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一次院課程規劃委員會會議通過
99.5.12九十八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二次校課程規劃委員會會議通過
一、本實施要點適用於自99學年度起入學之本校日間大學部學生必修之大一國文課程。

二、本校通識教育中心(以下簡稱本中心)依據學生能力將大一國文課程分為基礎班、進階班二級。

三、本校新生必須於每年九月初參加由本中心舉辦之中文能力分級測驗,並填寫選課志願。

測驗成績在後
四分之一之學生列入基礎班,其餘四分之三之學生列入進階班。

重補修及未參加中文能力分級測驗者,一律列為基礎班。

四、基礎班之學生一律編入應用語文課程班級,進階班之學生依選課志願及測驗成績,編入文學、哲學、
應用語文三類課程。

五、測驗及分班結果將於測驗後一週,公佈於本校網頁最新消息區、通識教育中心網頁及以學校email通
知學生。

學生須依照分班結果上課,若未依照規定上課並取得學分,不得畢業。

六、不適合參加上述分級考試之外籍學生,得由系上向本中心申請並經審查通過後,免受本要點之規範,
並得改修國合處相關華語課程。

七、自99學年度起本校學生修習大一國文課程流程圖請參見附圖一。

八、本要點經各級課程規劃委員會議審查通過後實施,修正時亦同。

中華大學大一國文修課作業流程圖
基礎班 進階班。

简析文化强国视域下的国文教育

简析文化强国视域下的国文教育

简析文化强国视域下的国文教育[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051-02当代大学生在传统道德文化强国的视域下应该更为积极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合格的高校学生,学习大学国文课程不仅是审美的精神享受,更是精神层面的成长。

一、何谓大学国文国文是建立在国学大的背景下展开的。

广义的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狭义的国学是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国文是指本国的语言文学作品,民国时期的国文就是现在所说的语文科目。

“国文”顾名思义,堂堂一国之文,中华民族的五千年的文明之根,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之根、文化之根。

它唤起的是我们意识深处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依赖感。

需要说明的是,1949年之前,“语文”被称作“国文”。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国文课的学习更强调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现代语文的学习则更强调功能、更强调应试,进而忽略了原有的本族文化意蕴的深刻内涵。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厚的文化积淀。

“国学”就是指根植于中华大地的、以儒家思想为主干的中国文化精粹,它是我们民族精神成长发育的基石,也是一个国民尤其是大学生应该接受的基本素养。

然而,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化带来的文化多元现象,弱化了我们对“国学”的传承。

而大学的人文素质课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传承文化的重大使命,作为教师更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们汲取国学瑰宝中人文素养的精华,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大学国文教育现状(一)主动学习意识不足当下主流意识是功利的,从而忽略了人文素质课基础课的学习,当代大学生普遍认为专业课才是自己立足社会的基本,忽视了写作、演讲、面试的能力。

这些综合能力才是一名合格大学生毕业的立足之本。

现在的学生书写能力不及高中水平,错字处处可见,表达能力欠佳,在这个时候更需要唤醒他们对国文学习的主动意识。

大学国文课程感言

大学国文课程感言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在大学校园中度过了三年的美好时光。

在这段时间里,我参加了许多课程,其中最让我受益匪浅的便是国文课程。

国文课程让我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在忙碌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港湾。

在此,我想对国文课程表达我深深的感激之情。

首先,国文课程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传统文化。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实用主义,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而国文课程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的文化根基,让我明白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如何孕育出如此灿烂的文化瑰宝。

通过学习《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我感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情怀,体会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感慨。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其次,国文课程锻炼了我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国文课程中,老师常常引导我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让我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让我在学术研究、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受益匪浅。

此外,国文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我们学会如何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种能力的提升对我今后的职业生涯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国文课程让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国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共同探讨文学作品的内涵,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种交流让我们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让我们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正是这些朋友陪伴我度过了大学时光,让我在国文课程中收获满满。

此外,国文课程还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

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诸多名家的生平事迹,了解了他们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如何坚守自己的信念。

这些故事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让我学会了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如何在挫折面前坚持前行。

回顾过去,我在国文课程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知识和人生经验。

以下是我对国文课程的一些感悟:1.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有责任传承和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国文课程让我更加珍视我们的文化底蕴,让我明白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大學國文教學參考文獻有關歷年來專家學者對大學國文課程的討論意見,大概可分為國文教學的困境(問題)、定位、內涵(目標)、教材編選與詮釋、教學方法等。

(一) 國文教學的困境(問題)有關大學國文教學的困境與問題,早在1985、1986年即由《國文天地》雜誌社,舉辦一連串會議,並邀請專家學者為大學國文教學把脈,如:1.〈「問題重重的大學國文」座談會〉(林慧峰,1986)2.〈大學國文問題會診〉《國文天地》編輯部,19863.〈國文教育診斷書──誰來根治十大疑難雜症〉《國文天地》編輯部19864.〈是大一國文還是高四國文〉(喬衍琯,1985)5.〈救一救大一國文〉(張火慶,1986)6.〈「革新大一國文」座談會〉(衣若芬,1988)7.〈為國文教學走出一條活路〉(蕭麗華,1986)8.〈革新大一國文教學之我見〉(簡宗梧,1988)9.〈取下國文教學的兩道緊箍兒──談目前大專國文教學的困境與及解決之道〉(黃忠天,1991)10.〈解除緊箍咒──給國文教學一條活路〉(陳萬益,1992)11.〈大一國文教學的探討 〉(簡光明,1994)12.〈大學國文教學的回顧與前瞻 〉(詹海雲,1994)13.〈尋找國文科教學在e世代的生命力〉(張娣明,2003)(二) 國文教學的定位在大學國文課程的定位上,八十二年大法官判定部訂必修課程違憲,國內各大學展開修訂各校必修課程的工作,大學國文課程或由必修改為選修,或由四學分改為三學分、或融入通識課程中。

有關此方面的探討,有:1.〈第四片土司麵包──訪社會人士談大一國文〉(陳義棟,1986)2.〈論今日「大一國文」的必要性〉(張雙英,1988)3.〈大一國文的加減問題〉(王文顏,1988)4.〈超越「大一國文」-淡江大學「文學與藝術欣賞」及「中國語文能力表達」之規劃與示例〉(林保淳,1997)5.〈普遍性與殊異性──談技職體系國文教學的定位思考〉(傅正玲,2002)6.〈技職體系下的國文教育 〉(許錟輝,2001)等。

(三) 國文教學的內涵(目標)因為大學國文課程的定位多樣化,在國文教學的內涵與教學目標的訂定上,也出現重新探討的可能,如:1.〈從理論與實際看所謂大學國文通識化 〉(葉國良,1994)2.〈學習是為了讓生活更容易──談國文教學中的情意開發〉(廖玉蕙,1996)3.〈國文學習方向的省思〉(畢仙蓉,2002)4.〈大學國文教育的人文精神與實踐的省思〉(李玲珠,2003)5.〈醫護學院國文課程融入通識精神之探討-以高雄醫學大學與輔英科技大學“國文"課程為例 〉(簡光明,2004)6.〈人文教育素養與國文教學〉(朱榮智,2005)等。

(四) 國文教材編選與詮釋隨著「革新大一國文的」聲音四起,陸續有學者在教材與教法上提出建議。

在教材上的改革,從重編教材的探討,如:1.〈大一國文教材芻議〉(喬衍琯,1988)2.〈如何編選理想的國文教材〉(王熙元,1991)3.〈關心專科學校的國文教材〉(陳麗明,1991)4.〈理工學院大一國文擬目〉(劉君燦,1986)5.〈法學院大一國文擬目〉(蔡錦昌,1986)6.〈商學院大一國文擬目〉(元之,1986)7.〈農學院大一國文擬目〉(黃俊傑,1986)8.〈醫學院大一國文擬目〉(陳勝崑,1986)9.〈音樂學院大一國文擬目〉(洪惟助,1986)10.〈當前大學國文教學改進之觀察與省思:以清華大學、政治大學、台灣大學為例 〉(何寄澎,1990)11.〈國立政治大學國文教學之興革措施及其檢討 〉(簡宗梧,1992)12.〈台灣文學與國文教學 〉(許俊雅,1997)13.〈文學批評與國文教學 〉(蔡宗陽,1997)14.〈田野經驗在國文教學中的價值〉(劉智濬,2001)15.〈極短篇在技職校院國文教學中的運用〉(簡光明,2004)16.〈原住民文學與國文教學〉(陳昭瑛,1996)17.〈主題式教學在國文科教學上的可能〉(陳宗民,2000)18.〈「祭十二郎文」國文教學與死亡教育之結合〉(劉英蘭,2000)19.〈親愛的,我把〈蘭亭集序〉變成「生命教育」了!!〉(王妙純,2004)20.〈國文教學對心靈環保的啟迪—以本校國文教材為例〉(劉竹青,2005)21.〈大學國文課程的建構與省思:從生命教育角度切入〉(林立仁,2006)22.〈探一探以多媒體觀念製作國文教材的路──紅樓夢多媒體系統介紹〉(羅鳳珠,1993)23.〈「國內各大學院校大一國文教材與國語文能力培養之關係」研究報告〉(謝大寧,2003)24.《傾聽語文: 大學國文新教室》(謝大寧編,2005)。

(五) 國文教學方法有關探討國文教學方法的論文,如:1.〈國文教學重在生活化 〉(陳清安,1982)2.〈豐容倩飾話教學──從表情上更新大一國文的教法〉(楊振良,1986)3.〈當課堂上請來了劉姥姥──古典教學的互動理念〉(康來新,)4.〈台灣國文教學法研究概述 〉(王更生,)5.〈「講光抄」落伍了:談雙向溝通的國文教學 〉(葛芳譚,1990)6.〈談大一國文教材教法〉(曾忠華,1992)7.〈談大一國文教材教法〉(曾忠華,1992)8.〈「技職院校大一國文教學方法」研究〉(陳昭利,2003)9.〈國文教學藝術技巧研究〉(黃隆正,2004)10.〈電影在國文教學上的運用─以「春風化雨」為例〉(余昭玟,1997)、11.〈簡報軟體在國文教學上的運用--以史傳文學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為例〉(彭珊珊,2003)12.〈簡報軟體在國文教學之運用--以古典小說為例〉(胡蘭芳,2003)、13.〈秀出魅力四射的創意國文─多媒體影片製作在國文教學上的運用〉(陳忠信,2004)14.〈古典與科技牽手─資訊融入國文科教學〉(陳智弘,2002)15.〈資訊融入國文教學舉隅〉(張世聰,2002)16.〈國文教學的本質與多媒體設計 〉(信世昌,1994)17.〈以人物為主軸的歷史文化網數位資料庫設計-以蘇軾為例〉(羅鳳珠,2003)18.〈多元智慧與國文教學〉(陳智弘,2000)19.〈多元智慧於技職院校國文教學之運用──以抹茶美學文本為例〉(蔡秀采,2004)20.〈大一國文多元智能取向教學策略 — 以古典詩歌為例〉(王靖婷,200721.〈大學國文教學範例──墨子經說下篇的光學知識〉(鄭志明,1986)、22.〈讓古典走入現代─大學國文教學創新與課程設計實例〉(王靖婷,200 6)二、文獻出處1.王文顏(1988)〈大一國文的加減問題〉,國文天地,4卷07期2.王妙純(2004)〈親愛的,我把〈蘭亭集序〉變成「生命教育」了!!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卷5期3.王更生()〈台灣國文教學法研究概述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7卷3期4.王熙元(1991)〈如何編選理想的國文教材〉,國文天地,6卷11期5.王祥齡、劉梅琴(2003)〈中國古典詩中視覺意象的媒體再現—以古辭相和曲的江南一首為例〉,第二屆全國國文科教材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6.王靖婷(2006)〈讓古典走入現代─大學國文教學創新與課程設計實例〉,2006通識教育學術研討會:「人文、環境與健康的對話」7.王靖婷(2007)〈大一國文多元智能取向教學策略 — 以古典詩歌為例〉,通識學刊第一卷第二期8.元之(1986)〈商學院大一國文擬目〉,國文天地,2卷03期9.衣若芬(1988)〈「革新大一國文」座談會〉,國文天地,4卷07期10.朱榮智(2005)〈人文教育素養與國文教學 〉,人文研究與語文教育,1期11.李玲珠(2003) 大學國文教育的人文精神與實踐的省思。

中山通識教育學報,第3期,頁67~83。

12.李壽菊(2003)〈「大一國文」的定位與教學策略-鳥瞰格局教學法〉,第二屆全國國文科教材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3.老志均(1994)〈背誦──國文教學之重要環節〉,國文天地,9卷10期14.何寄澎(1990)〈當前大學國文教學改進之觀察與省思:以清華大學、政治大學、台灣大學為例 〉,教育資料集刊,15期15.余昭玟(1997)〈電影在國文教學上的運用─以「春風化雨」為例〉,國文天地,13卷01期16.沈翠蓮(2003)〈直接和間接教學策略在大學國文教學的應用〉,第二屆全國國文科教材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7.林立仁(2006)〈大學國文課程的建構與省思從生命教育角度切入〉,銘傳大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應用中文組」──國文教材教法之學理與應用18. 林保淳(1997)〈超越「大一國文」-淡江大學「文學與藝術欣賞」及「中國語文能力表達」之規劃與示例〉通識教育季刊,4卷4期19.林啟屏、謝大寧(2004)〈大一國文教學與當代知識〉,人文社會科學教育改進計畫電子報,十期20.林慧峰(1986)〈「問題重重的大學國文」座談會〉,國文天地,2卷03期21.洪惟助(1986)〈音樂學院大一國文擬目〉,國文天地,2卷03期22.胡蘭芳(2003)〈簡報軟體在國文教學之運用--以古典小說為例 〉,萬能技術學院教學研究與改進研討會專輯23.信世昌(1994)〈國文教學的本質與多媒體設計 〉,教學科技與媒體,16期24.姚振黎(2003)〈知識管理之國文創意教學析論〉,第二屆全國國文科教材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25.許俊雅(1997)〈台灣文學與國文教學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卷3期26.許錟輝(2001)〈技職體系下的國文教育 〉,國文天地(17卷14期27.黃忠天(1991)〈取下國文教學的兩道緊箍兒──談目前大專國文教學的困境與及解決之道〉,國文天地,6卷11期28.黃俊傑(1986)〈農學院大一國文擬目〉,國文天地,2卷03期29.黃隆正(2004)〈國文教學藝術技巧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30.陳永瑢(2003)〈一堂與古典文選相遇的課-文心雕龍神思篇教學設計〉,第二屆全國國文科教材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31.陳宗民(2000)〈主題式教學在國文科教學上的可能〉取自.tw/wwwcourse/chinese/02_EduAssessment/STUDIES/Them e%20Teaching.htm32.陳忠信(2004)〈秀出魅力四射的創意國文─多媒體影片製作在國文教學上的運用 〉,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4卷6期33.陳昭利(2003)〈「技職院校大一國文教學方法」研究 〉,萬能技術學院教學研究與改進研討會專輯34.陳昭瑛(1996)〈原住民文學與國文教學〉,國文天地,12卷02期35.陳清安(1982)〈國文教學重在生活化 〉,師友,17536.陳麗明(1991)〈關心專科學校的國文教材〉,國文天地,6卷12期37.陳智弘(2000)〈多元智慧與國文教學 〉,教師天地,106期38.陳智弘(2002)〈古典與科技牽手─資訊融入國文科教學 〉,國文天地17卷11期39.陳義棟(1986)〈第四片土司麵包──訪社會人士談大一國文〉,國文天地,2卷03期40.陳萬益(1992)〈解除緊箍咒──給國文教學一條活路〉,國文天地,8卷01期41.陳勝崑(1986)〈醫學院大一國文擬目〉,國文天地,2卷03期42.陳徵毅(2003)〈大學國文教學新評價 〉,新世代人才培育學術研討會大會手冊‧論文集43.喬衍琯(1985)〈是大一國文還是高四國文〉,國文天地,1卷05期44.喬衍琯(1988)〈大一國文教材芻議〉,國文天地,4卷05期45.康來新()〈當課堂上請來了劉姥姥──古典教學的互動理念〉,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卷2期46.張火慶(1986)〈救一救大一國文〉,國文天地,1卷10期47.張世聰(2002)〈資訊融入國文教學舉隅 〉,國文天地,17卷11期48.張娣明(2003)〈尋找國文科教學在e世代的生命力〉,第二屆全國國文科教材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49.張雙英(1988)〈論今日「大一國文」的必要性〉,國文天地4卷07期50.傅正玲(2002)〈普遍性與殊異性──談技職體系國文教學的定位思考〉,輔英通識教育年刊,第一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