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下期教育学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数学教育学复习大纲2010

数学教育学复习大纲2010

2010年数学教育学复习大纲适用专业:(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数学)一、复习要求了解数学教育学的性质和任务及其在数学以及教育学体系中的地位,理解数学的教学论、课程论与学习论的基本理论,掌握数学教学的方法与基本原理,并能依据数学新课程的改革理念设计数学课堂教学,熟练掌握中学数学解题的理论与方法。

二、主要复习内容●数学学习概述1.作为常识的数学。

2.数学学习与数学化。

3.数学学习的分类与层次。

4.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重点:1.学校数学与数学科学、大众数学。

2.建构主义观下的数学教与学。

3.例说数学化的过程。

4.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标准》理念下的数学学习1.提供有价值的学习内容。

2.倡导有的学习方式意义。

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重点:数学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数学研究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

●数学学习与学生发展1.数学学习与学生的发展。

2.数学学习与学生情感发展。

3.数学学习与认知策略的发展。

4.数学学习与数学素养的发展。

重点:1.数学认知策略。

2.数学素养。

●数学学习与解决问题1.解决问题的含义。

2.解决问题的过程。

3.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

重点:1.解决问题的概念。

2.解决问题的数学教学实践。

3. 数学解题策略。

●数学学习的方法论基础1.数学学习与数学思维方法。

2.几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3.基于数学思维方法的学习活动。

重点:1.数学中的合情推理。

2.函数与方程思想。

三、考试时间和考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80分钟;考试题型为:填空题、名词简释、简述题与论述题;总分100 分。

四、参考书目孔企平等编著《数学新课程与数学学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一、概念1.教育:词源中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也是促进人身心发展的过程;教育学中分为两类。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意识的培养人、影响人的活动。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称为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各种形式的学校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

即教育者根据―定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影响,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事实和教育问题)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学科。

3.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4.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人再到老年的连续不断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包括三方面含义:一是指发展的内容,主要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二是指发展的过程,它是一个数量不断积累和在此基础上出现质变的发展的过程;三是指发展的水平。

随着新内容的出现,个体身心发展会不断达到新的水平。

5.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

6.课程:课程是学校组织并提供给师生互动的、旨在使学生产生一定变化的经验。

广义的课程: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范围的影响。

狭义的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的、内容、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

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之中。

7.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是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产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反映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所要回答的问题是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学》提纲范文

《教育学》提纲范文

《教育学》提纲范文
一、引言
1.教育学概述
2.教育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二、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1.教育学的定义和范畴
2.教育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3.教育学的理论发展历程
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过程
2.教育目标
3.教育主体
四、教育学的教学方法
1.传统的教学方法
2.现代的教学方法
3.探索性的教学方法
五、教育学的教育管理
1.教育规划
2.教育评估
3.教育政策
六、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1.教师教育
2.学生发展
3.教育创新
七、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1.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2.教育制度
3.教育学习理论的深化和发展
结语
1.对教育学的总结和展望
2.教育学的意义和使命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规律的学科,是一门探究人类教育活动本质、目的和方法的学科。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实践,其目的是使人类教育
活动能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教育学
作为一个综合性学科,涉及教育的各个领域,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

在现代社会,教育学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

教育学
理论的发展和教育实践的不断完善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具有重要
意义。

因此,对教育学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对于推动教育和发展具有
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教学方法、教育管理、实践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对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敬请期待。

教育学复习提纲(考试专用哦)

教育学复习提纲(考试专用哦)

1、教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是一切影响人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影响学生,使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形成各种能力以及良好道德品质的活动。

2、教育学:是专门研究教育的学科,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如何培养人的学问)1、简述世界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第一,教育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第二,大力加强基础教育,不断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第三,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和结合,职业教育多层次地发展;第四,精英化高等教育与大众化高等教育同时推进;第五,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第六,终身教育体系在逐步构建。

(对以上六个特征应加以适当解释和展开)六、分析题:答:1、这段话所表达的教育思想是:教育应该加强学生的自主性或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即让学生多动脑思考,多动手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形成学生的能力。

2、这段话对一个未来教师的启示是:教师不应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成为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应注意启发学生多思考(即所谓“悟”),要求学生多动手。

(还可以适当展开论述)1、教师成长:教师成长是指教师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以及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

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作为人的教师”的成长,强调教师个体身心的健康发展;二是“作为教师的人”的成长,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

2、学生发展:学生发展是指学生随着时间和年龄的递增而发生的个体的身体和心理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将身心两方面加以适当解释与展开)1、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答:有四方面的因素,1)社会环境;2)学校文化;3)个人经历;4)自我更新。

(将这四方面加以解释与展开)2、影响学生发展因素有哪些?答: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家庭、学校、同辈群体。

(将三方面加以展开和论述)2、试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

所谓“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教师的人”的成长过程,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点复习:第二章

2010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考点复习:第二章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④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③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2、简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②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③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④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②人力资本理论。

3、教育受制于社会生产力,同时又要具有相对独立性。

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为哪几个方面?①在一定的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

②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4、科学技术教育对的影响。

①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③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5、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发展的作用。

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②教育推进科学体制化;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6、信息技术与教育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③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7、简述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①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等级制教育,网络教育却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

②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劣标准所依据的是掌握在他人手中的“筛选制度”,而网络教育所依据的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兴趣选择”③传统教育是较严格意义上的“年龄段教育”,而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者是“无年龄段教育”。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即研究如何培养人的科学。

2、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人力资本及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指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变化而进行的信息搜索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或多或少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和精神收益。

3、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反映在教育对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4、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6、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和对课程本身的评价。

7、教学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9、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10、德育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11、班级管理: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

12、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以及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师是教育影响与学生间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13、现代教育的发展特点是什么?第一,教育的终身化第二,教育的全民化第三,教育的民主化第四,教育的多元化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14、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15、简答教育目的的作用及其构成导向作用、选择作用、激励作用、协调作用教育目的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社会性质和方向作出规定,以期待培养出与一定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人;二是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即指明受教育者在知识、智力、品德、体质、审美等方面的发展,以期受教育者形成某种个性品质。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纲要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3.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4.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6.教育目的: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7.儿童个体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8.德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9.德育的功能:是指德育的社会性功能、个体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的总和。

是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之一。

10.美育:是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11.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的组织安排的。

12.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13.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14.教学模式: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教育学的产生发展过程及代表著作和代表人物
3、什么是教育?其本质属性是什么?关于教育起源的几种学说
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4、教育的功能是什么?小学教育的地位和特点是什么?什么是
义务教育?
5、学校的特点是什么?学校文化从形式上由有哪几部分构成?
6、什么是儿童发展?历史上几种儿童发展观的基本观点是什
么?儿童发展的特点及对教育的要求是什么?
7、教师劳动的特点是什么?教师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怎样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8、什么是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9、确定我们国家教育目的理论依据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
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如何落实我们国家的教育目的?
10、什么是德育?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途径和方法是什么?什么
是智育?小学智育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11、什么是课程?什么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决定课程的基本
关系有哪些?怎样理解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12、课程的一般结构包括那些要素?小学目前的课程类型有哪
些?
13、怎样理解教学活动的本质?常见的教学模式有哪几种?
14、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如何在教育过程中贯彻这些原
则?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什么?什么是班级授课制?其特点是什么?课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综合课的基本结构是什么?
15、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如何运用?
16、小学教学工作实施的一般过程是什么?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
么?
17、课外活动的特点是什么?课外活动的设计、指导原则是什么?
18、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是什么?如何转化后进生?。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定义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定义主要针对“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1)前制度化教育(2)制度化教育(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了义务教育的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依据教育正规化程度划分的教育形态。

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三、教育发展过程1、古代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型、刻板性、教育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

2、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3、近代教育特点:(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的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4、20世纪以后的教育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教育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同步练习】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答案: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教育(狭义)答案: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答案: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填空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______教育的过程。

答案:非制度化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_______教育。

答案:学校简答1、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是什么?参考答案:(1)阶级性;(2)道统性;(3)专制性;(4)刻板性;(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2010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2010

《高等教育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本章在正式讲述高等教育问题之前简要介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高等教育研究的阶段、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发展动因、学科体系、主要的研究方法等问题,使大家对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本章重点是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和特征。

1、高等教育作为一种活动源远流长。

在历史长河中,它曾走过了19 世纪末以前漫长的成长阶段,度过了20 世纪的扩张时期,现已跨入了21 世纪的门槛。

2、高等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和系统研究阶段。

3、高等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的发展除主体动因外,主要是高等教育事业的推动、高等教育的内部矛盾和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等促进的。

第一节高等教育发展简况4、成长中的高等教育主要指19 世纪末以前高等教育从萌芽到雏型、成型而趋于完善的过程。

5、高等教育的萌芽阶段,在西方为古希腊时代;在中国为春秋战国时代。

6、古巴比伦的“寺庙学校”把学问分成两级,一为初级教育,传授读写知识,一为高级教育,除读写训练外,还学习文法、苏美尔文字等;古埃及也有“寺庙学校” ,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传授知识与探讨学问并重。

7、“七艺”,即文法、修辞学和辩证法(三艺)、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四艺)。

8、中国在殷商时期,便有“右学” 、“辟雍”、“泮宫”等高层次的学问传授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所数千人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9、高等教育萌芽阶段的显著特点:①高等教育机构性质不明确,教育职能不确定;②专业教育性质模糊,③学生年龄参差不齐,④教学形式以非正式的方式进行,⑤这时的高等教育不是相对于普通教育而是相对于当时的知识水平而言的,故后人将其表述为“高级学问”(higher learning )。

10、高等教育的雏型阶段,主要指形成于西方的中世纪大学教育和中国汉代的太学及唐、宋的书院教育。

11、人们溯源现代高等学校时,一般都认为是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开始的。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第一讲教育学与教育一、概念教育学、教育二、重点内容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阶段3、教育的产生与发展4、教育的本质5、教育的基本要素6、教育的社会职能第二讲教育与社会重点内容: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2、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第三讲教育与人的发展一、概念人的发展二、重点内容1、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2、人的身心发展规律3、几种主流理论: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第四讲教育目的一、概念教育目的二、重点内容1、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2、我国的教育目的、全面发展教育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的关系4、几种主流理论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教育准备生活说、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第五讲教师一、概念教师、师生关系二、重要内容1、教师的劳动特点2、教师的职业素养3、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及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4、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第六讲课程一、概念课程、课程编制二、重要内容1、几种重要理论学科课程论、活动课程论、形式课程论、实质课程论2、课程的类型3、影响课程制定的因素4、课程编制及三个层次5、课程编制的原则第七讲教育制度一、概念学校教育制度二、重点内容1、学制建立的依据2、现代学制改革的趋势3、我国的学制发展第八讲教学一、概念教学、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二、重要内容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2、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3、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4、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5、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6、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第九讲德育一、概念德育、德育过程、德育方法二、重要内容1、德育的任务2、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4、德育原则的含义和贯彻要求5、德育方法(概念、特点和要求)第十讲班主任工作一、概念班级、班主任二、重要内容1、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2、班主任的素质要求3、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法。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起源于生产劳动,其本质是培养人(或引导人)。

2、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

3、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

4、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P6(1)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提高了社会物质生产能力,使产品有了剩余,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这就为有人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创造了条件。

(2)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出现,使统治阶级需要一种专门机构培养其官员、武士和文人以维持政权。

(3)出现了记载和传递知识经验的工具——文字,科学文化知识也有了相当数量的积累,这对学校的出现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进行教育活动的地点也逐渐固定下来,这又为学校的出现准备了教育内部的条件。

5、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

6、《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7、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说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8、广义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第三章教育与个体发展1、个体发展在内容上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

2、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P41-424、对于年轻一代,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尤为明星。

这是因为:(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人们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是在受过专门训练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3)教育能够根据科学的要求,协调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使遗传素质和环境的影响向有利于受教育者的方向健康发展;同时,可将学校、社会、家庭的影响有效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共同对受教育者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但是,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的发挥也是有条件的。

当社会影响和家庭教育与学校一致,教育者能按教育规律做好工作,学生又能积极主动参与时,教育就能发挥主导作用;否则,就不能起主导作用。

教育可以影响社会环境,但不能决定和改变整个社会环境,所以教育不是万能的。

教育学最全复习提纲

教育学最全复习提纲

复习(识记、理解、应用)第一讲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教育学的概念教育的构成(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和条件。

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主要标志是什么?著名教育家的思想及其代表作。

对“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基本认识与评价。

第二讲人、社会、教育教育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教育的两个基本规律。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要素及其各自的作用。

对环境因素的基本理解。

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含义及其特点。

为什么说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理解社会生产力、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对教育的人的制约性的理解和认识。

第三讲教育目的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具有哪些功能。

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价值取向是什么?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

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教材P142-143)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第四讲教师怎样全面认识教育的劳动特点及其价值?如何理解教师的社会地位(专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职业声望)你认为新时代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教师的职业态度和教师的信念、高尚的师德修养、良好的职业形象、多元的知识结构、多向的教育交往、完善的能力结构、健康的心理素质)什么是教师专业化?学校教育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特征?应该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五讲课程课程的基本类型有哪些?理解课程设置在结构上应该如何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如何理解隐性课程的内涵与意义。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第六讲教育理论与实践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什么是教学观?现代教学观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我国中小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是什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上好一堂课所要遵循的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绪论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是一门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二、教育学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代表作典型的有哪些?1. 教育学雏形时期代表人物和代表作:(英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英国)洛克:《教育漫话》(法国)卢梭:《爱弥儿——论教育》(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2.教育学学科形成时期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问世首先,赫尔巴特明确表示教育学要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就必须形成教育的基本概念和独立的教育思想。

其次,赫尔巴特以心理学、伦理学为基础,应用一系列概念,建构了相对完整、独立的教育学体系,形成了赫尔巴特独有的教育学话语体系和研究典范。

3、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学》2.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和《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何在?教育学是师范院校的专业基础课,教育学知识是每一位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学习和研究教育学是必不可少的。

具体来说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在于:(一)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二)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大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三)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四)了解教育规律和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五)提高教育实际工作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六)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第一章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概念如何表述?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管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第一章:教师----认识教育第1节教育是什么——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系统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1.教育是一种社会想象;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3.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一)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包括教育媒体、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活动方式和教育环境)。

(二)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桥梁;3.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三、教育的产生和发展1.远古(原始社会)教育的原始性表现:非独立性、贫乏性、无阶级性;2.古代(农业时代)教育的表现:独立性、丰富性、阶级性、教育的第一次分化,古代学校的出现;3、现代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蒸汽机”第一次工业技术革命阶段(18世纪末-19世纪后期);“电气化”第二次(19世纪末-20世纪中期);“信息机”第三次(20世纪中叶—目前)。

第2节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的目的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在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要求(一)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1.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理论基础,全面发展的惟一方法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2.鲜明地提出培养人的政治方向(社会主义政治方向);3.主张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二)教育目的的结构:两个组成部分:对培养何种社会成员(角色)的规定(社会主义公民);对教育对象形成何种素质结构的规定。

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

(三)教育目标1.教育目标体系: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还可分解为课时目标)2.教育目标的分类:认知领域(知识、原理、定理等);能力领域(一般智能、各学科的特殊能力、思品能力等)情意领域(信念、情趣、态度、价值观等)3.教育目标的实施顺序:教育行动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教育目的。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

教育学复习提纲(识记、理解、应用)第一讲教育与教育学教育教育学的概念⏹教育的一般性定义(广义性定义)⏹教育就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就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教育活动宏观:(作为教育科学总称)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作为单独学科的)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作为师范院校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教育的构成(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教育的三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活动系统。

教育产生的主要原因和条件。

主要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教育具有永恒性的根本原因。

条件:劳动语言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1、农业社会的教育2、工业社会的教育、3、信息社会的教育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主要标志⏹1、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5、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著名教育家的思想及其代表作对“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基本认识与评价。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大教学论》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被看作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

第二讲人、社会、教育教育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教育在解决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的过程中,教育基本着眼点和出发点不是直接指向解决社会发展问题,而是指向人的发展(因为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

《教育学》提纲以及复习要点整理

《教育学》提纲以及复习要点整理

《教育学》授课提纲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教育影响三、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第二节永恒的教育一、教育的产生: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二、教育的发展:(一)原始社会的教育(二)古代社会教育(三)现代教育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

第三节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基本问题(一)社会--教育--人(教育同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同人发展的关系)(二)教育的基本问题与教育观:教育的基本问题是教育观的核心四、教育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一、教育学的孕育(17世纪以前)《学记》--世界教育史上最早、内容最丰富的教育专著《论语》--孔子(弟子)二、形成独立学科阶段:萌牙:1632年,(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建立:1806年,(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三、科学化的发展阶段四、教育学的基本问题(一)社会--教育--人教育同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同人发展的关系(二)教育的基本问题与教育观教育的基本问题是教育观的核心(三)防止几种倾向教育万能倾向;功利主义倾向;技术主义倾向。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1.教育的领导权;2.受教育权;3.教育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政治制度的影响:1.培养所需人才;2.制造舆论;3.促进民主: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3.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

2010教育学章节重点(小抄完整)2010教育学小抄(教育学重点、教育学复习资料)教育学试题及答案2010

2010教育学章节重点(小抄完整)2010教育学小抄(教育学重点、教育学复习资料)教育学试题及答案2010

2010最新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章(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概念界说?(1)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联系在一起是孟子;《孟子.尽心上》对教育的理解“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教育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

(3)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才被正式用来言说教育。

2、教育定义?广义: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广义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学校教育:是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包括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

4、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5、为什么说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1)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2)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3)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简述学校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选择教育影响并向受教育者施加教育教育影响的过程。

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教育的过程是受教育者根据自己的发展水平和主观愿望选择教育影响,并将教育影响内化为自己的身心发展内容的过程。

7、、学校教育制度概念?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育学复习提纲(总结)

教育学复习提纲(总结)

教育:1.(广义)既包括制度化的教育,也包括非制度化的教育,它是众多形态教育的总称。

2.(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它是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由社会专门机构即学校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影响,促使人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得活动。

(日常所说的教育)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制度:是根据国家的性质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施的总称。

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它是教育方针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1.教学是以课程为中介的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2.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3.教学将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教学原则:是教师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或指导原理。

教学策略: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采用多样的手段和谋略,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课程:1.课程即学科(教学科目);2.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3.课程即学习经验。

4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5.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课程设计:教育学意义上的课程教学方案的研究与计划制定。

德育:即育德、养德的过程,是“道”的内化外显过程,是善念内存于心外施于人的过程。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

学生:是正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上学期间的人所特有的身份。

师生关系:即教师和学生在交往和相互作用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的关系,包括师生间的作为社会成员的一般社会关系,更指向作为特殊身份的教育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社会性是人类教育与动物“教育”的本质区别。

2、学校教育的特点: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家庭教育的特点:启蒙性、随机型、经验性;社会教育的特点:对象的全民性、地点的广泛性、内容的实用性、时间的终身性、形式的开放性。

3、中国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书经、易经、礼记、春秋;“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欧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4、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社会化;教育生产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现代化;教育多元化。

1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受教育者(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中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依据的一切事物的总合,具体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组织形式、教育环境等)第二章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是一门专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孔子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结合,学以致用,注重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主张有教无类;我国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专著,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仅1229个字,却以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比喻、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

6、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启发式;柏拉图的《理想国》——追求完美;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全面发展;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最早教育论著;(英国)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捷克)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的《大教学论》是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专著1632年写;(德)康德:1776年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学教育学专著,1806年出版,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

7、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学科发展的分化和综合;理论导向上的冲突与融合;研究方法的多元互补。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一)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二)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三)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四)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一)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二)宣传思想,形成舆论;(三)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2、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一、生产力对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一)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生产力为教育发展提供人力与时间;生产力为教育发展提供财力与物力)(二)生产力教育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三)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四)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教育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1、提供劳动者对生产过程要求的理解程度和劳动技能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工作效率2、能合理操作、使用工具和机器,注意对工具和机器的保养和维修,减少工具的损坏率3、提高劳动者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能缩短学习新技术或掌握新工种所需的时间。

4、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5、可以提高劳动者加强生产管理的渴望和能力(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现代教育具有传递、积累、发展和再生产科技生产力的经济功能,具有使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中心环节的功能,现代教育又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和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最有效的形式。

3、文化的五种形态:物质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观念形态文化、活动形态文化、心理行为形态文化4、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

5、学校文化的特征: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学校文化是一种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第四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出生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积极的变化过程。

2、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2)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3)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成熟、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

4、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被动的5、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及各个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及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6、教育如何适应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制约青少年儿童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教育是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教育要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必须考虑到青少年儿童发展的内部矛盾,要从他们身心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出发,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到从一切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第五章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1)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2)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客观需求和穿早的可能条件(3)提出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4)提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3、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5条规定4、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坚持社会主义方向(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3)培养现代人的品质5、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第六章教师与学生1、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一(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各自的思想感情;具有独特的个性);(2)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具有身心发展的全面性;具有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和可塑性;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关怀的需要);(3)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的主体;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2、学生享有人身权(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和荣誉权)、受教育权3、教师的概念接受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为其主要职责的专职人员,即是我们所称的教师。

4、教师角色的特点(1)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3)示范者的角色;(4)管理者角色;(5)父母与朋友的角色;(6)研究者角色6、教师劳动的特点:(1)特殊的复杂性;(2)独特的创造性;(3)鲜明的示范性;(4)显效的长期性7、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一)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与技能;2、了解所教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二)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教师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1)新的教育观: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2)新的学生观: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能积极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3)新的教育活动观:教育活动具有双边共时性、灵活结构性、动态生成性、综合渗透性2、良好的素质(1)科学文化素质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的教育科学知识;基本的美学知识(2)教育能力素质加工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交往能力;自学与研究(学科研究与教育研究)能力(3)职业道德素质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精神,良好的道德修养。

(4)心理素质积极乐观的情绪;豁朗开达的心胸;坚韧不拔的毅力(5)创新素质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能力;创新教育人特征格8、学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教师教——学生学);(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亦师亦友);(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学相长)9、学校师生关系的特点(1)民主平等;(2)爱生尊师;(3)教学相长10、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1)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思想基础:教师的权威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与无知上,而是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以促进其冲锋发展的能力之上,建立在对学生坦率、开朗的基础上;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或是提供利用的资料库,而是帮助学生在自学的道路上迅速前进的向导,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2)建立教师威信影响教师威信的因素: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技能;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善与同学交往的能力;教师对评价手段的合理运用(3)善与同学交往师生交往经历的基本步骤:接触——亲近——共鸣——信赖(4)发扬教育民主,倾听学生意见对学生一视同仁,善于换位思考、理解学生,满足学生正当要求。

第七章课程1、学科课程(以学科逻辑为中心编排的课程,各学科均有特定的内容、一定的时数和学习期限);活动课程(打破学科知识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儿童的需要、兴趣和能力为基础,以儿童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为中心而实施的课程);综合课程(通过合并相邻领域学科的办法,把若干门教材组织在一门学科中综合而成的课程)。

(4)显性课程(在学校情境中为实现一定教育目标而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课程);隐性课程(那些难以预期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影响的课程)。

2、、课程目标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