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

合集下载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二语习得研究是语言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旨在探讨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机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国际交流的增多,二语习得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研究背景主要包括学习者的动机、学习环境、语言输入等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以及不同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表现出的个体差异。

通过深入研究二语习得的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可以更好地指导语言教育实践,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是二语习得研究的基础,对于深入理解和探讨二语习得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二语习得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语言习得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因素和机制,以及通过研究了解如何更有效地教授第二语言。

通过深入研究二语习得的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语言教师和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的复杂性,优化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语言习得的效率和质量。

二语习得的研究也有助于拓展我们对语言习得的认识,促进语言学和教育学等学科领域的发展。

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探讨其在语言习得领域的重要性和意义,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准确的理论框架,从而促进二语习得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2. 正文2.1 认知心理学模式认知心理学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模式,该模式主要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和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模式认为,学习二语是一个认知过程,学习者通过对语言的认知和处理来逐渐掌握二语。

这一模式强调学习者的注意力、记忆、思维和语言处理等认知功能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认知心理学模式认为,学习者在学习二语时会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来理解和处理语言输入,通过积极的认知活动来获取和消化语言知识。

在认知心理学模式的框架下,研究者可以通过实验研究和认知心理学理论来探讨二语习得的认知机制和规律。

可以通过眼动实验来研究学习者在阅读时的注意分配和理解过程,通过记忆实验来研究学习者对语言知识的存储和激活方式。

近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建 立 其 学 习策 略 培 训 模 式并 考 虑 如 何 把 它 纳入 汉 语 教 学 计 划 与 体 系 中去 ,再 通 过 实践 检 验 策 略培 训 对 汉 语 学 习的 有 效性 ,
用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之问的关系 , 是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
学 习策 略 的第 一项 定 量研 究 。


研 究成 果
20 00年江新 的《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策略初探》 一 文, 则使用 国外流行 的语言学 习策 略量 表(IL 对外 国留学生学 SL )
习汉 语 策 略 进 行 研 究 , 讨 性 别 、 语 、 习 时间 、 语 水 平 等 探 母 学 汉
汉语 作 为第 二 语言 学 习策 略 研究 是 一 个新 兴 的研 究 领域 , 研究 正 处 于起 步 阶段 , 究 成果 还不 成 系 统 。本 文 主要 从 两 个 研 层次 来 说 明 。 ( ) 在权 威 期刊 中发 表 的论 文 来看 一 从
1 观性 的 研究 。 . 宏 宏观 研 究是 对一 个 事 物 的全 貌 的研 究 【 ・ l 邶 在 这 里 指 的 是对 外 国学 生 在 汉语 学 习 听 说 读 写 四个 方 面 的学
习策 略情 况 进行 全 面 的研究 。
杨翼 19 98年发表 了 《 高级汉语学习者 的学 习策略与学 习
留学 生 写作 错 误 , 出 了学 习者 在运 用 学 习策 略 时 的 一些 偏 差 得 性 的学 习 策 略 , 出现 在 字 、 、 句 成分 和 句 子方 面 的 ( 内, 即 词 组 语
习者汉语学习策略的特点及其异同。她研究的结论是 , 同阶 不 段的学习者所采用 的学习策略有很强的一致性和规律性 。 他们 在形 式策略、 母语策略 、 管理 策略、 准确性策略方面大同小异 ,

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

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

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二语习得研究与外语教学的关系及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二语习得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的领域,融合了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为外语教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然后分析这些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和影响。

本文还将讨论当前二语习得研究的前沿动态和热点问题,如二语习得者的个体差异、学习环境的影响以及新技术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等。

本文将对未来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并提出在外语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利用二语习得研究的成果,提高外语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二、二语习得理论框架二语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涉及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观点。

为了全面理解二语习得的过程和机制,我们需要构建一个综合的理论框架。

这一框架不仅包括经典的二语习得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互动主义,还需要纳入近年来的新兴理论和研究成果,如动态系统理论和神经语言学等。

行为主义理论主张通过刺激和反应来塑造学习者的语言行为,认为语言学习是通过模仿和反复练习来实现的。

这一理论在外语教学中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控制性,注重机械练习和纠错。

然而,行为主义理论忽视了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和认知能力,因此无法完全解释二语习得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认知主义理论则强调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和认知能力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这一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通过推理、分析和归纳等方式理解语言的规则和结构。

在外语教学中,认知主义理论提倡采用发现式学习和任务型教学等方法,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互动主义理论则注重语言学习中的社会互动和语境因素。

这一理论认为,语言学习是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相互促进。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3 中介语研究§4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10多元发展模式§11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母语VS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

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

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促使学习者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摘要: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已有四十几年的历史,至今已发展成为一个自成体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热点。

本文简要叙述这些年来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结合社会实际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成果;研究展望一、引言随着“以学生为中心”思潮的产生,语言教学研究的重点开始从教学法的研究转向对学习者的研究。

研究者们开始积极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对语言学习的影响,其中包括学习者的年龄、性别、语言学技能、认知与学习风格、学习策略、情感因素(如动机、焦虑)等。

作为学习者个体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策略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二、国外研究成果总结o’malley和chamot(1990)将策略分为三大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

oxford(1990)将策略分为两大类: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

直接策略又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

间接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

根据这个分类系统,oxford还制定出了相应的语言学习策略量表(sill)。

cohen (1998)根据运用策略的目的,把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学习语言的策略和运用语言的策略。

ellis(1994)指出,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在策略使用上存在着以下五大差异:(1)善学者关注语言的形式,多用参考书获得相关语言知识,对语言的新知识(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比较敏感,善于从错误中学习。

(2)善学者也关注语言的意义,从上下文中猜测意义,并设法表达自己的意思。

(3)善学者通常积极参与一切可能对语言学习有益的活动。

(4)善学者通常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具有较高的意识程度,并能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很好地进行调控。

(5)善学者能灵活、恰当地使用策略,并不是同时注意语言的形式和意义,而是根据需要,有时注意语言的形式,有时注意语言的意义。

回顾综述二语习得研究方法

回顾综述二语习得研究方法
综合分析
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全面评估不同学习者的二语习得情况,为 教学和研究提供启示和建议。
07
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性
实验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
能够控制变量,明确因果关系; 实验结果可重复验证,具有较高 内部效度。
缺点
实验环境可能与真实环境存在差 异,影响外部效度;对实验者和 参与者要求较高,实施难度较大 。
缺点
难以将结论推广至更广泛群体;可能存在主观偏见或信息不 全等问题。
对比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优点
通过比较不同组别或情境,揭示差异和共性;有助于深入理解现象或问题的本质 。
缺点
对比组和实验组的选择可能存在偏差或不匹配;对比过程中可能忽略其他潜在影 响因素。
08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总结
二语习得受多种因素影响
背景
二语习得研究作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 学的重要分支,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多元文化的交融 ,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二语习得研究的重要性
01
02
03
语言交流
二语习得研究有助于提高 语言学习者的交流能力, 促进跨文化交流。
教育改革
二语习得研究为教育改革 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推动语言教育的创新和 发展。
多样性
03
考虑不同背景、不同阶段的二语学习者,以增加案例的多样性
和广度。
案例分析过程
数据收集
通过访谈、观察、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案例 相关数据。
案例描述
详细描述案例的背景、人物、事件等,呈现 案例的全貌。
数据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类和编码,以 便进行深入分析。
案例解释
分析案例中的关键问题和现象,解释其产生 的原因和影响。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现状与前瞻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现状与前瞻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回顾、现状与前瞻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回顾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历程,深入剖析当前的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作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对于理解人类语言学习的机制、优化语言教学方法和提高语言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概述二语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然后回顾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历程,包括早期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演变以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当前中国二语习得研究的现状,包括主要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成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探讨新的研究方向和方法,以期推动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中国二语习得研究的回顾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末,那时主要是对外语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进。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开始逐渐与国际接轨,研究领域和深度也不断扩展。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语言学习的普遍规律和特点,如语言学习的阶段性、语言学习的个体差异等。

这些研究多采用描述性和经验性的方法,对二语习得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随着认知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的兴起,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开始关注语言学习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

研究者们开始运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究二语习得的认知策略、学习策略、学习动机等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语料库语言学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开始进入新的阶段。

研究者们开始利用大规模语料库和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二语习得进行量化分析和数据挖掘,揭示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和特点。

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在过去几十年里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和成就。

从最初的探索阶段到现在的深度研究,从简单的描述性分析到现在的量化研究,二语习得研究在中国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然而,也应看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中国的二语习得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需要继续加强研究力度和创新意识,为推动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和实践的改进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

成熟的标志: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最初的理论假设发展成为一系列的理论模式。

总之, 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一、母语和目的语母语: 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 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也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 也称目的语, 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 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第一语言: 指儿童由您最先接触和习得的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 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的概念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三、习得与学习这一对概念用来区分, 两种不同的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方式。

习得: 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 及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四、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依据学习者语言习得环境来区分。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目的语在该国家是工人的交际工具。

外语习得, 在课堂之外不作为交际工具。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获得方式和环境。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六、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例: 你过来了吗?你说对的。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诞生那天起, 就与语言学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2.区别: 一方面, 就研究对象而言, 母语者的语言系统;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另一方面, 研究目的不同,第三, 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分析和解释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整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整理

1.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这种语言可能是他的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甚或第四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比如,美国学生无论在美国学习汉语,还是在中国学习汉语,其目的语都是汉语。

如果他们同时在学习法语,那么法语也是他们的目的语。

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2.第一语言:是我们从小就学会的语言,简称"一语",也叫"母语"。

第二语言:在掌握第一语言之后,人们还可以继续学习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的语言,简称“二语。

“第一语言”通常是指学习者的母语或本族语而言的。

尽管有些时候,学习者的第一语言并不是他的母语或本族语。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因此,“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他语言。

3.第二语言习得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SLA这一术语也可以指一门学科,即研究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和规律的学问。

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也可以看做心理学的分支。

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4.外语习得是指人们学习外语的过程。

外语指外国的语言,属于第二语言,但第二语言却不一定都是外语,二者所指范围不同,第二语言与外语是包容关系,第二语言所指的范围比外语要广。

二语习得的环境也同外语习得的环境不同。

5.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二语习得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诸多学科交叉的,有明确研究对象及一整套独立于普通语言学、一般语言习得理论的完整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独立学科,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代应用语言学的前沿阵地和相关学科。

如外语教学法理论的基础理论研究。

全世界尤其是欧美国家的语言学界、语言教学界等领域普遍认可二语习得研究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a.研究对象不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以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为研究对象。

第一章 二语习得研究概述

第一章 二语习得研究概述
狭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主要包括: 1.语言教学研究 (如教学理论研究、课程与大纲设计、教学过程等) 分支 2.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3.语言测试研究 ……
二、一个独立的交叉学科(跨学科特点)
研究对象的性质
决定
跨学科的性质
1.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
2.语言获得的一系列心理过程
3.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新领域:关于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汉语学习者的策略研究,如学习策略和交际策 略,汉字学习策略 (二)汉语学习者汉语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如态度、 动机,语言能力倾向、学习焦虑因素

汉语认知研究(语音、词汇、汉字) 海外习得研究
第二章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 对比分析
1.定义: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 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偏误来源
1)母语负迁移 2)目的语知识迁移 过度概括/过度泛化 3)文化因素负迁移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学习策略方面:迁移、过度泛化、简化 交际策略方面:回避、语言转换 5)学习环境的影响
5)评估偏误:对偏误分析的标准进行评估 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 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对偏误的评估不同 评估标准问题

国外大部分学者不刻意区分这两个概念,认为可以互
相替代,因此产生了“第一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
习得”或“自然状态下的语言习得” “教学环境下
的语言习得”。
但国内学者试图严格区分两种不同的方式
母语习得

二语学习(学得) 有意识 有(课堂讲授) 有计划 有教材 通常无,非自然环境 有序输入 注重形式

学习
明晰的 有意识的 explicit learning formal learning conscious learning knowing about a language

二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

二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

二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 Document serial number【LGGKGB-LGG98YT-LGGT8CB-LGUT-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0 ---- 2011 学年第 2学期)学院(中心、所):外国语学院专业名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课程名称:二语习得理论基础论文题目:二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授课教师(职称):张海涛(教授)研究生姓名:张建萍年级: 2010级学号:成绩:评阅日期:A Survey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Study Abstract:Second Language has been the concerned problem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study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under research in the study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is paper begins from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background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study, then makes a brief exposi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core questions (definitions, classifications, strategy training and affecting factors)Key Words: learning strategy;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strategytraining; affecting factors二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摘要:二语学习策略备受教师和学生关注。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综述一、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第二语言学习已成为教育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作为影响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核心议题。

本文旨在对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综述,以期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为有效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而采取的一系列思维和行为活动。

这些策略涉及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如词汇记忆、语法理解、听力训练、口语表达等。

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不仅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成果,还反映其学习风格和自主学习能力。

关于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学习策略进行了分类和描述,并探讨了其与学习成绩、学习动力、学习环境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也有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关注如何通过策略培训提高学习者的策略意识和使用能力,进而促进其第二语言学习的发展。

尽管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对于学习策略的定义和分类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习者在策略使用上可能存在的差异以及如何将策略培训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等。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理解和应用,为教学实践提供更加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是一个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和深远影响的领域。

通过全面综述和分析相关研究成果,本文旨在为第二语言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促进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1. 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及挑战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第二语言学习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不仅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更是适应国际化发展趋势、拓宽国际视野的必备能力。

第二语言学习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人的沟通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还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推动国际间的合作与发展。

第二语言学习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王建勤)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王建勤)

三、参考文献



(6)蒋祖康 (1999)《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7)David Nunan (2002)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8) William Wiersma (1986)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fourth edition) Published by Allyn and Bacon, Inc.. (9)王建勤主编(2006)《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 习者语言系统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 (10)王建勤主编(2006)《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 习者习得过程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 (11)王建勤主编(2006)《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 习者与汉语认知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三章 第二语言习得发展模式研究 第四章 克拉申监控理论的五个假设 第五章 第二语言习得的社会语言学研 究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学研究
二、课程内容



第七章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研究 第八章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研究 第九章 第二语言习得与课堂教学 第十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第十一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方 法
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期望



很显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的是第二语 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 机制,学习者的策略等问题。 这些研究试图回答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如何获 得第二语言这个基本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对语言教师的期望可以作 出某种程度的承诺。因为,第二语言习得研 究最终要服务于语言教学,最终目的是要回 答语言教师提出的有关语言获得的问题。

第二语言应用性学习策略研究

第二语言应用性学习策略研究
于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1 言输 入 的 可 理解 性 和 可应 用 性 没 有 达 到所 需 的 要 求 。 . 语 2由于 第 二 语 言 的教 学 大 多 在 课 堂 内开 展 , 生 受 时 间 、 . 学 环 境 、 数等 因素的影响 , 能得到充 足的操练 、 人 不 良好 的 指 导 来 发展 其 语 言 交 际 能 力 。 3由 于 不 少 课 本 中 的 语 言 输 入 受 母 文 化 环 境 、 文 化 内 . 母 容 的影 响 , 异 文 化 环 境 中不 能 得 到 合 宜 的应 用 , 而 影 响 了 在 从 学 生 语 言 输 出 的 机会 ,使 第 二 语 言 不 能 像母 语那 样 成 功 地 应 用 和掌 握 。 尽 管 他 们 在 这 一 方 面 的论 述 与 探讨 有一 定 的 结果 ,但 至 今 这 一 问 题 在 学术 界 仍 被 广 泛 讨 论 。 语 言 输 入 “ 入” 输 这一 术 语 原 指 计 算 机 信 息 处 理 过 程 中被 植 入 的信 息 。在 语 言 学 习 中 , 言 输 人 指 学 习 者 得 到 的 各 种语 言 内容 。 语 如: 、 组、 词 词 短语 、 子 及 段 落 等 。在 实 际 生 活 中 , 论 对 机 句 无 器 还是 对人 . 入 的 可 接 受 程 度 是 有 一 定 的 限制 的 。一 旦 超 输 过 了其 可 接 受 的 程 度 ,输 入 的信 息 就 会 受 到 阻 挡 。 为 此 , 对

0 50 ) 6 2 1
个 启示。
关键 词 : 二 语 言 学 习 输 入 互 动 输 出 第 相 比第 一 语 言 的 学 习 内容 、 习方 式 与运 用 机 会 , 少 语 学 不 言 研究 者 指 出 .第 二 语 言 学 习 及 习 得 不 成 功 的主 要 原 因可 归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复习资料

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埃利斯(1994)明确地将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的概念区分开来。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的目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

这种语言学习基本上是在课堂上进行的。

“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简单地说,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这种语法是一种隐性的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包括:1)能指出哪些声音或语素的组合是母语中可能存在的,哪些可能是不存在的。

2)能区别符合语法的句子和不符合语法的句子。

3)能区别出一些结构相同或相似,但实际意义却不同的句子。

4)能辨别出结构不同但意义有联系的句子。

5)能辨别出句子的歧义,即同一结构具有一个以上的释义。

6)能意识到句子之间的释义关系,即结构不同的句子具有相同的语义。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表现。

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理想的母语者根据“递归规则”生成无限递归的句子。

第二节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一、发展阶段(一)20世纪50-60年代:理论初创阶段(二)20世纪70年代:理论大发展阶段1.偏误分析2.中介语理论假设3.习得顺序研究4.监控模式5.文化适应模式(三)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熟阶段1.语言学视角2.社会语言学视角3.认知视角4.社会文化视角二、理论成熟的标志1. 调查研究的领域和涉及的领域扩大2. 由理论假设发展为理论模式3. 研究方法日益科学化三、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的发展(一)80年代,汉语习得研究起步。

1984鲁键骥“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1985年,第一界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1987年,吕必松“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研究”评价: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缺乏系统研究、分析方法不够严谨、疏于解释和评价。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

语言表层上的对比分析受到学者质疑。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对比分析的理论阐述包含三方面:即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 分析方法及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1、基本假设是语言迁移。
(1)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分布,甚至文化迁移至 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2)正迁移与负迁移。
(3)差异(difference)&
常指其母语或本族语,是就语言习得的时 间而言的。 第二语言: 指第一语言之后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包 含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第四语言或其他 更多语言,是就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而言 的,与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具体概念及实例辨析
概念辨析: 母语及本族语 第一语言及第二语言 举例分析: 海外华人 吉尔吉斯、哈萨克、乌兹别克等地区的多
第二章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 用比较的方法来预测和预防学习者在语
言表达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偏误分析: “以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学习为中心”
第一节 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 初衷: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
language learning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
克拉申( Krashen):“习得” (acquisition) 为隐性知识, “学习”(learning)为显性知识, 二者是不同类型的知识,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 识不能转化为隐性知识。其观点为“无接口观点” (non-in-terface position)和“强势观点” (strong version)
二语习得研究的跨学科性质由其研究对象 决定:
1. 涉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语言学 2. 涉及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心理学 3. 包括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心理语言学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应用性研究--以语言的输入、互动和输出为例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应用性研究--以语言的输入、互动和输出为例

入 的信 息就 会 受 到 阻 挡 。为 此 ,C r e (9 7 od r 16 ) 对 “ 到的语言输入”和 “ 受的语言输入” 得 接 作 了 区 别 ,前 者 被 称 为 “ p t ,后者 被 称 为 i u” n “na e 。 他 认 为 只 有 后 者 对 语 言 学 习 才 是 itk ” 有 意 义 的 。 此 后 ,不 少 学 者 在 这 一 领 域 中相 继 提 出 自己 的 新 看法 。其 中 ,G s as的论 述 相 当深 刻 ,对 语 言 学 习和 语 言 教 学 来 说 有 很 大 的 启 发 性 。 G s 将 语 言 输 入 的 接 受 演变 到 语言 输 出的 as 产 生 的 整 个过 程 分 为 五 个阶 段 : 1 得 到 的 语 言输 入 ) 2 理 解 的 语 言输 入 ) 3 语 言 接 受 ) 4 )知 识 的 结合 5 语 言输 出 ) 根 据 Ga 的 这 一 模 式 和 C r e s od r所 提 出 的相关 见解 ,我们可 以知道 学生得 到语 言输入
前 言 在 语 言 学 习 和 语 言 习 得 的过 程 中 ,语 言 输 入 、 学 习互 动 和 语 言 输 出是 三 个 十 分 重 要 的 方 面 。 严 格 地 说 ,忽 视 了对 这 三 个 方 面 中的 任 何 个 方 面 的 了解 与 研 究 ,语 言 学 习就 不 能 有 效 地 发 展 ,语 言 习得 也 不能 有 效地 产 生 。研 究 结 果表 明,世界上几乎所有 的双语学 习者 和使用 者 ,其 第 一 语 言 皆 比 第二 语 言好 。这 是 什 么缘 故 呢 ? 当我 们 对 之 作 一对 照 和 比 较 时 ,我 们 能 清 晰 地 发现 ,他 们 语 言 学 习 的 方 式 、得 到 的语 言 输 入 的可 理 解 性 和 可 应 用 性 对 他 们 语 言 学 习 的成功来说是重要的。婴儿在学习第一语言时, 得 到 的 语 言 输 入 是 十 分 理 想 的 。不 然 ,其 无 法 理 解 和 反 应 。 人们 等 待其 做 出 语 言 回 答 的 态 度 是十分 耐心 ;不然,其无法完成。人们对其产 生 的语 言 输 出的 回 音 是积 极 的 、热 忱 的 ;不 然 , 其不能不断地开展交流。 相比第一语言的学习内容 、学 习方式 、以 及 运 用 机 会 ,不 少 语 言 研 究 者 指 出 ,第 二 语 言 学 习 及 习 得 不 成 功 的 主 要 原 因 可 归 咨 于 以 下 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综述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综述

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综述王璐璐1戴炜栋2提要:本文针对二语习得研究的跨学科特点,从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文化、认知等视角对二语习得研究方法进行系统梳理,把学习者语言准确性、复杂性、流利性测量方法和语料库分析方法作为补充研究视角,阐述了各研究视角对二语习得研究的不同认识及其不同语料收集分析方法。

文章最后总结了我国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的应用现状,指出研究方法本身没有对错优劣之分,我国二语习得研究者应灵活选择和组合运用不同视角下的研究方法并使之本土化,开展多方验证以推进二语习得研究科学化发展。

关键词:二语习得;研究方法;研究视角Abstract:This study provides a general surve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research methods according to such domains as linguistic,psycholinguistic,sociocultural,cognitive,language proficiency(the measurement of lan-guage accuracy,complexity and fluency)and corpus analysis research.It examines thoroughly the techniques of col-lecting learner language samples and the methods of analyzing them in the research domains,and points out that each method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The paper finally makes a summary of SLA research method appli-cation in China,and suggests that SLA researchers should employ effective methods for their research topics and seek various experimental treatments to ensure scientific research.Key words: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research methods;research domains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112(2014)05-0029-091.引言二语习得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大概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教学策略研究

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教学策略研究

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教学策略研究二语教学是指在个体已经掌握了一门语言的基础上学习另一门语言,二语教学是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教学策略是围绕着帮助二语学习者发展跨语言的语言敏感性,了解他们如何学习和使用语言,并帮助他们有效地掌握二语。

本文将介绍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教学策略。

二语教学策略的概念二语教学策略是指提供对二语学习者理解、使用和组织二语所需的技能和系统,教学策略对于促进学习和提升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它可以帮助二语学习者开发他们的认知和语言技能,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

表观学习与深入学习表观学习是指一种机械性、被动的学习方式,而深入学习则强调理解、探究、应用,同时也强调将语言知识应用于真实的交际语境中的创造力。

在二语教学中,一个有效的教学策略是鼓励学生进行深入学习,让学生通过听、说、阅读和写作的实践来帮助他们掌握二语技能。

因此,教师需要确保教学材料是高质量的、具有挑战性的,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学习动机和创造力,同时也能让他们从中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

情境与任务导向情境和任务导向是指教师设计的环境,能够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下知道如何使用语言。

例如,教师可以把学生放在一个商店情境中,并让学生学习如何问问题、如何购物和如何支付等。

通过这样的模拟,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语言和语言使用的情境。

教师也需要设计特定任务,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更好的学习,从而让学生在知道了如何在特定的情境下使用语言的基础上进行各种任务,进一步提升语言的应用能力。

高低情境跨越式学习高低情境跨越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在一种情境下获得语言技能并将其应用于另一种情境下,没有这种情境的限制。

例如,在一个低情境下,学生可以通过口头练习学习口语表达技能,然后将这些技能应用于更高情境的激烈讨论中,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教师角色教师在二语教学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们需要成为学生的学习导师、问题解决者和培训师。

在课堂中,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并及时为学生提供有用的反馈和解释,同时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并指导学生如何自我评估和监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0 ---- 2011 学年第2学期)学院(中心、所):外国语学院专业名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课程名称:二语习得理论基础论文题目:二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授课教师(职称):张海涛(教授)研究生姓名:张建萍年级:2010级学号:201021003010成绩:评阅日期:A Survey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Study Abstract:Second Language has been the concerned problem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study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under research in the study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his paper begins from the introduction to the background of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study, then makes a brief exposi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core questions (definitions, classifications, strategy training and affecting factors)Key Words: learning strategy;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strategy training; affecting factors二语学习策略研究概述摘要:二语学习策略备受教师和学生关注。

学习策略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从学习策略研究的背景出发, 对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培训、影响因素等核心问题进行了简明的论述和分析。

关键字:学习策略;定义;分类;培训;影响因素一引言长期以来,外语教学研究的中心一直是教学法。

到了20世纪7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重心发生了巨大变化,由研究教师如何教转移到探讨学生如何学。

因此,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二语学习策略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1958年心理学家Newell Shaw和Simon提出“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y)以后,引起心理学家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

随着信息处理理论、元认知理论的兴起与发展,学习策略的概念不断扩大,应用越来越广泛,从而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及全球探讨的热点问题。

本文主要对国内外学习策略的研究成果作梳理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习策略的发展状况。

二学习策略的定义众多的西方学者对学习策略持有不同的观点,在解释这一概念时也使用了不同的专业术语和定义角度。

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观点:1.Dufly(1982): 学习策略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2.Stern (1983): 策略用来特指语言习得者采用的方法的一般趋势或总体特征, 而将技巧这一术语留下, 用来指那些可视行为的具体形式。

3.Weinstein &Mayer (1986): 学习策略是习得者在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行为与思想, 使用学习策略的目的是为了影响习得者的编码过程。

4. Chamot (1987): 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易于回忆语言的形式与内容而采用的技巧, 方法或刻意的行动。

5. Rubin (1987): 学习策略是有助于语言系统发展, 由习得者建立并且直接影响学习的策略。

6. Oxford (1989): 语言学习策略是习得者用来促使语言学习变的更成功,自主, 愉快的行为与行动。

国内学者也对学习策略做出了不同的定义,主要有:1. 史耀芳(1991)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有意识地调控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

2.黄旭(1992)强调,“学习策略”是在元认知参与下的内部方法的总和,用以促进其获得知识或技能的。

3.胡斌武(1995)认为“学习策略”是“内部学习方式或技巧”。

4.邵瑞珍( 1997)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采用的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活动。

5.刘儒德(1997)认为,“学习策略”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复杂方案。

6.燕国材(1998)认为,“学习策略”是对学习步骤与学习方法、技巧所作的优化组合,精巧安排。

通过分析国内外学者的不同定义可以发现,对“学习策略”概念的定义角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学习策略是可视行为还是内隐性的心理活动(二)策略是学习方法的总体特点还是完成某个具体学习任务所采取的学习方法或技能。

(三)策略是否是学习者意识(潜意识)范围之内的活动。

(四)策略是否对学习的发展产生直接的作用。

国内外学者关于学习策略的定义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学习策略的特点,归结起来可以表述为:①学习策略可能是内部的心理活动,如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 也可能是外界的操作程序和步骤。

②学习策略可指总的学习思路和特点, 也可指完成具体活动所采用的技巧。

③对学习的影响, 有的是直接影响, 如记忆策略, 有的是间接影响, 如社会/情感策略。

④策略的选择和运用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下意识的。

⑤策略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 即学习策略的使用具有目的性。

⑥策略涉及语言和非语言活动。

⑦语言策略能够运用母语和非母语进行。

⑧策略的运用因人因事而异。

三学习策略的分类为了探明学习策略的层次和结构, 进而给学习策略分类, 学者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迄今为止, 已经确认了几十种学习策略。

上个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尝试对学习策略进行了分类, 但是这样的分类缺乏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或认知理论的支持, 显得比较粗糙。

进入80年代,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语言学习策略进行了分类, 使得分类更加细化和科学, 并且日渐成熟(钱玉莲2005)。

较早对学习策略进行系统分类的是O’Malley 和Chamot。

她们在1985年根据学习者的水平,把学习策略分为初级学习者的策略,中级学习者的策略和高级学习者的策略。

1990年根据信息处理的理论又修订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

元认知策略用于监督、调节和自我调整语言学习行为;认知策略用于学习语言的活动之中;社会/情感策略是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接触和使用语言的机会。

三类策略中元认知策略处于核心地位, 对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起调节, 控制作用。

Snowman等( 1986)认为学习策略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一般策略, 如有效地分析学习情境中的各种变量及其关系, 制定学习计划; 二是具体策略, 主要指熟练地使用各种学习方法, 监控学习进程和必要时修改先前的计划或方法; 三是元认知。

Nisbet等( 1986)把学习策略要素按三个层次排列起来: 第一层次是一般策略, 与态度和动机有关; 第二层次是宏观策略, 这个层次的策略主要包括调控、审核、修正和自评; 第三层次是微观策略, 这个层次的策略主要有质疑与计划。

Skehan( 1989)把学习策略三分为: 有关学习过程的策略、增加学习机会的策略和有助于学习管理的策略。

Oxford( 1990) 根据策略与语言材料的关系将策略分为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

所谓直接策略就是策略的使用与所学语言有直接联系,对其进行大脑加工的策略,包括记忆策略,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

间接策略则是与所学语言无直接联系,只为其提供间接辅助的学习策略,包括元认知策略,社会策略和情感策略。

Rubin & Thompson(1994)根据使用目的不同,把学习策略分为语言知识学习策略(如语音学习策略、词汇学习策略、语法学习策略)和语言技能发展策略(如听力理解策略、说的策略、阅读策略和写作训练策略等)。

Cohen(1998)根据学习策略的用途把学习策略分为语言的策略和使用语言的策略。

前者指为学习语言而使用的策略,又包括识别材料、区分材料、组织材料、反复接触材料和有意识记等;后者指为运用语言而使用的策略,包括检索策略、排练策略、掩盖策略和交际策略。

我国学者文秋芳(1996)根据Skehan的观点将策略分为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

前者与学习过程有关,后者与语言学习材料有关。

管理策略对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具有制约作用,其蕴含的能力具有很强的迁移性,能跨学科、跨专业、跨时空发挥作用。

学者们对学习策略分类的标准和出发点不一样,分类的结果也就不同。

不过我们也可以发现现有的学习策略分类方法已初步认识到学习策略的特性,比如多维性,多等级性,多成分性以及动态性。

四学习策略的训练关于学习策略培训, Hosenfeld( 1979) 首次提出了可以对学习者有意识地进行策略训练的观点。

Wenden 和Rubin( 1987) 编辑出版的Learning strategies is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论文集中, 内容涉及到策略培训。

主要观点有:Pearson 和Dole (1987) 学习策略训练方法是有关第一语言学习的,但是该策略同时也可以应用于第二语言和外语的学习。

它的主要步骤是:①教师通过直接解释策略的重要性及策略使用来示范策略;②教师指导下的策略训练;③教师帮助学生确认策略并决定策略使用的场合;④学生独立训练策略;⑤将策略应用到新的学习任务。

Oxford( 1990) 提出了学习策略训练的三种方式:①意识训练, 即对策略的了解和对策略价值的认识:②短期集训, 指在实际任务中集中学习和运用一种或几种策略。

该项训练要提供给学习者关于策略的知识及何时如何使用策略及对其效度的评价:③长时训练, 包括短时训练的内容, 特别强调训练学习者监控, 评价自己的策略运用, 另外长时训练包括的策略更多、更系统。

Tyacke( 1991) 在讨论策略培训时指出:①训练要有深度不要浮于表面:②训练应多样化, 因学习者有各种各样的类型, 所以不应用单一的所谓成功学习者使用的策略作为训练模式:③训练应和语言内容的教学结合起来, 不应孤立地教授策略。

Chamot 和O’Malley (1994) 提出的四步模式作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训练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尤为有用。

这一帮助学习者完成语言学习活动的方法分成以下四个步骤:计划——学生计划完成学习任务的方法及选择有助于完成任务的策略;监控——学生通过注意他们的策略使用和检查理解程度而监控自我表现;问题解决——学生找到所遇问题的解决办法;评价——学生学会评价他们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使用策略的有效性。

Weaver 和Cohen(1994)提出以策略训练为基础的外语教学(Strategies- Based Instruction)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