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微观政治——论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

合集下载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阐释-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阐释-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阐释|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摘要:大众文化在二十世纪前期就曾被广泛地研究,起初大多数学者由于受到法兰克福学派悲观态度的影响而批判和否定大众文化,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的出现则扭转了这一态势。

他积极探寻大众文化中的正面因素,为全面认识大众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大众文化是大众在文化工业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日常生活的交界面上创造出来的,大众通过大众文化施行着他们对于社会体制的反抗。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阐释;大众文化早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就盛行于欧美,它的迅速发展蔓延之势引来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因其与精英文化相比所具有的显而易见的缺点而成为被批判的对象。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以精英主义的姿态批判大众文化,贬低大众文化的审美价值,并且悲观认为大众文化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它是适应统治意识形态需要而产生的,大众在大众文化中丧失了主体性,成了没有辨别力和批判力的被动的盲群。

与法兰克福的理论家不同,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并不是文化工业强加给大众的,而是在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工业提供的产品的交界面上生产出来的,并且大众在文化产品面前也不是无能为力的,他们有自己的选择性,只有那些被大众选中了的文化产品才有可能成为大众文化的文本,进而创造出大众文化。

那么,菲斯克是怎样界定大众的呢?文化工业提供的怎样的文化产品才有可能成为大众文本呢?大众对文化产品又是怎样辨识的呢?为何大众会心甘情愿地沉浸于大众文化之中呢?一、界定大众菲斯克认为大众是一组变动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刻和情境之中可存在于不同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中。

也就是说,大众是主动的,可以从属于不同的大众层理,并在各层理间频繁流动,这是由大众的实际利益驱动的。

因此,虽然大众文化之形成是对宰制性力量反应的结果,它不是大众文化的一部分,但宰制性的社会群体的成员也能参与大众文化,不过他们必须改变他们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从权利结构的上层抽身出来。

约翰菲斯克

约翰菲斯克

约翰菲斯克费斯克的能动型大众文化理论突出地强调了大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强调了大众的文化辨识力、生产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充分肯定了大众文化的积极功能,尤其是肯定了其在意义、快感和社会认同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以往的文化精英主义者那里,大众常常被视为一群原子化的、同质化的、没有定型的、无法区隔的乌合之众,是一个没有辨识力的浓密的集合体,他们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都处于文化产业巨头的控制之下,处于被动无助的、被灌输和被麻醉的境地。

与此形成鲜明的对照,费斯克充分地肯定了大众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在他看来,大众的自主性、文化生产力和创造力来自于他们被边缘化和被压迫的从属地位,“弱势者通过利用那剥夺了他们权力的体制所提供的资源,并拒绝最终屈从于那一权力而展现出创造力。

”【37】他认为大众并不是一个单质的整体,而是包含了各种由于利益关系、政治立场和社会联系所形成的群体,是一个复杂多元的组合。

尽管大众依然很容易被权力中心所影响带有易变性,但是它不再是单一的角色,而是动态的、主动的而不仅仅只是屈从。

费斯克认为对于“大众”这个群体的研究,必须是在多元的角度和基础之上,这个群体的内部充满了各种对立的力量,尽管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一直同化着这个群体,但是他们依然带有着各种个样的社会身份,而这样多重的身份就要求资本主义生产的产品必须和这些角色和身份相匹配和适应。

费斯克坚决反对这样的观点:“资本主义都是在多元化的外表下生产意识形态”;“人民是一群傻瓜…”等。

他认为如果大众是复杂和多元的,大众文化要在广大的人群中流行,就必须适应复杂和多元的需要,因此它自身也就必须是复杂和多元的。

由此大众文化正是由大众创造的,而不是由文化工业从外部施加的。

大众文化是由大众在文化工业的产品与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它产生于内部或底层,而不是来自上方。

大众文化不是消费,而是文化——是在社会体制内部,创造并流通意义、快感的积极过程。

文化工业所能做的,乃是为大众制造出文本材料或文化资源,以便大众在生产自身的大众文化时有所选择,这样的选择可以是接受或者是拒绝。

从《理解大众文化》看约翰·费斯克的文化理论

从《理解大众文化》看约翰·费斯克的文化理论

第30卷 第2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V ol.30 No.22010年4月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Apr. 2010收稿日期:2009-12-10作者简介:邓筑虹,女,1978年生,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从《理解大众文化》看约翰•费斯克的文化理论邓筑虹(广东海洋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广东 湛江 524025)摘 要:解读约翰•费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了解费斯克的文化理论,认为:费斯克对大众文化进行了语义转换和辩解,由此强调大众文化的创造性、娱乐和逆反功能。

然而,尽管费斯克对大众文化的乐观有着鼓舞人心的地方,但他对大众的文化生产力是否标举过高,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费斯克;大众文化;生产者式文本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10)02-0080-05On Fiske’s Cultural Theory in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DENG Zhu-hong(Foreign Affairs Office ,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 Zhanjiang 524025, China )Abstract: Since 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 is the most theoretical of John Fiske’s works, it can shed light on Fiske’s cultural theory. As is shown in this book, Fiske proposes a redefinitionof popular culture that sets great store by its creativity, entertainment and rebellious spirit. Though Fiske’s optimistic view of popular culture is inspiring, whether he has over-evaluated the creativity of popular culture still needs to be investigated.Key words :John Fiske; Popular culture; Producerly text.作为“世界知名的文化研究健将”,[1]7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1939-)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活跃在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是任何研究大众文化和电视文化都无法绕开的重要人物。

浅谈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

浅谈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

浅谈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李 静(湖南师范大学中文系 湖南长沙 410081)摘要:约翰・费斯克因其“文化消费主义”的研究主张成为当代英美学界炙手可热的大众文化理论家。

在面对繁复多样的大众文化现象时,兼具学院教授和大众文化迷的这一看似矛盾的身份,却为他提供了一种阐释大众文化的崭新视角。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简单论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研究。

首先是廓清大众文化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其次是阐述费斯克本人关于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最后是费斯克文化研究理论上的局限与缺陷。

关键词:费斯克;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中图分类号:D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6)0009-000082-02作者简介:李 静(1993-),女,汉族,湖南岳阳人,学历: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论。

一、大众文化研究的两个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的英文翻译有两种,分别是mass culture和popular culture。

Mass culture是上世纪早期使用的术语,用来描述受到商业利益驱使的文化产物,尤其像是电影、广告、电视等传播媒体。

早期的大众文化mass culture作为作为工业化的结果,其特征是强权性、复杂性、同一性,说到底是平庸和异化。

而今天所讲的大众文化则是popular culture,它产生了难以估算的商业利益,一跃成为现在各个国家重点培养的产业(例如美国和日本),并开始向压迫它已久的高雅文化叫板。

但费斯克才是引导大众文化完成真正转向的关键人物,他修正了法兰克福学派偏激的文化产业论,结合前人观点提供了一种理解大众文化的崭新视角。

(二)关于“大众”的解释法兰克福学派对于“大众”的批判一直以来是最猛烈最彻底的。

他们认为当代产业机构和社会机构使群众同一化的结果便是“大众”,当代社会中的群众本质就是固定不变的大众性。

通过这个定义,法兰克福学派敲定了大众文化的贬义色彩。

成群的人享受和消费的事物被冠以“大众”之名,这些消费群众也因此被看低,他们毫无意识和辨别力地被动接受社会商品喂给他们的精神鸦片。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范文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范文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篇一一、引言约翰·菲斯克是当代大众文化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他的理论对理解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变迁,重新认识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系统分析菲斯克的理论观点,并通过具体实例对这一理论进行深入解读,以实现对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

二、约翰·菲斯克理论概述约翰·菲斯克的理论主要关注大众文化现象,他强调大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他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由社会大众共同创造的文化现象,具有多元性、多样性和互动性等特点。

菲斯克的理论关注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众文化的定义与特征: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社会大众共同创造的文化现象,具有多元、多样和互动的特点。

这种文化形式不仅包括传统的艺术形式,还包括新兴的媒介文化等。

2. 媒体与大众文化的关系:菲斯克强调媒体在大众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媒体为大众提供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观点的平台。

3. 符号学与解码理论:菲斯克运用符号学和解码理论来分析大众文化的传播过程,关注受众在接收信息时的解读与反应。

三、理论的具体分析接下来,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菲斯克的理论进行具体分析:1. 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如提供娱乐、传递价值观、反映社会问题等。

以电视剧为例,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电视剧为观众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同时,也传递了社会价值观和反映了社会问题。

2. 媒体与文化传播:菲斯克强调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在互联网时代,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等为大众提供了更多表达自己的机会,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3. 符号学与解码:菲斯克运用符号学和解码理论来分析大众文化的传播过程。

在广告中,广告商通过运用各种符号和隐喻来吸引受众的注意力,而受众在接收这些信息时也会进行解码和解读。

四、实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菲斯克的理论,本文将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费斯克大众文化理念

费斯克大众文化理念

费斯克⼤众⽂化理念2019-07-31⼀、费斯克⼤众⽂化理论的独特定位费斯克⼤众形象的复杂性跟他在理论上所采取的独特定位具有密切关系。

我们知道,⼤众⽂化研究产⽣了两个具有重⼤影响的学派,即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

两者都⼒图通过对⼤众⽂化的分析来刻画现代⼤众的真实⾯⽬。

双⽅的分歧和⽭盾就集中体现在⼤众形象上。

前者认为,现代⼤众是被动的接受者,是被意识形态奴化了的对象,他们缺少主体性,失去了反抗⼒,因⽽在现代社会批判或⾰命活动中往往充当统治阶级的“帮凶”;后者则认为,⼤众是⼤众⽂化的真正创造者,他们不仅在⼤众⽂化中得到了⾃我认同,⽽且还通过⾃⼰的⾏动改变了整个⽂化格局,因此,⼤众和⼤众⽂化值得寄予希望和重托。

随着⽂化研究的符号学转向,法兰克福学派的⼤众⽂化理论⽇渐式微,⽽伯明翰学派的⼤众⽂化理论却⽅兴未艾。

费斯克的⼤众⽂化理论深受伯明翰学派的影响,但同时保持着同法兰克福学派相同的理论旨趣。

从理论内容和⽅法来看,费斯克遵循的是伯明翰学派的传统,即⼒图运⽤符号学原理来解读⼤众⽂化,从⽂化⽣产和媒介传播两个⽅⾯凸显⼤众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费斯克强调说,“⼤众⽂化是从内部和底层创造出来的,⽽不是像⼤众⽂化理论家所认为的那样是从外部和上层强加的。

”但是,从理论旨趣来看,费斯克⼜并没有脱离法兰克福学派所开辟的⽂化批判模式。

费斯克说,“同质的⽀配⼒始终会遭遇异质⼒量的抵制。

”即是说,⼤众⽂化是对抗作为主流⽂化的意识形态的重要⼒量,具有不可估量的政治意义。

这是费斯克⼤众⽂化理论的突出特点。

对此,现代⼤众⽂化研究的新秀英国的默罗⽐克看得很清楚,她说:“理论⽤不着总是把⼈们直接引向政治,但是在最近的⽂化研究领域,使我感到担⼼的是理论探讨变得越来越⽂学化和⽂本化,最终使我对为什么要研究这样的研究对象感到迷惑⼀系列问题的缺席令我吃惊。

只有约翰费斯克⼀⼈讨论现实经验和⽇常⽣活的⽂化现象。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费斯克的⼤众⽂化理论综合了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的各⾃特点,表现出⼀种独创性。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是一位备受尊重的文化研究学者,他以对大众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分析而闻名。

通过他的独特视角,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大众文化的本质和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约翰·菲斯克的视角下探讨大众文化,并探讨其对当代社会和个体的影响。

约翰·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是由人群中共同的价值观和信仰构成的,它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大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消遣方式,更是社会共同认同和社会交流的一种方式。

在菲斯克看来,大众文化不应该被轻视或忽视,它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化形式,可以塑造个体的思想和行为。

约翰·菲斯克的观点中,大众文化是一种受众广泛的文化形式,它通过大众媒体和传播渠道传达并塑造了观众的想法和价值观。

大众文化不仅仅是娱乐,更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批判。

通过大众文化,人们可以了解到社会上的种种问题和挑战,也可以通过它来解决这些问题。

在菲斯克看来,大众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演变和发展的。

大众文化中的流行元素、价值观和观念都是受时代和社会背景影响的,它们的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大众文化视为“低俗”或“浮华”,而应该从中找到社会变迁的线索和趋势。

菲斯克对大众文化的理解并非停留在纯粹的社会现象和表面现象,而是深入解构其中的符号和象征。

他认为,大众文化中的各种符号和象征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和启示,通过它们可以理解社会的文化逻辑和人们的行为模式。

菲斯克呼吁人们要关注大众文化中的符号和象征,从中找到对社会和人类的启示。

大众文化对个体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大众文化,个体可以获取到各种信息和知识,可以了解到社会的发展和变化,也可以从中获取到对生活和世界的认知。

大众文化会塑造人们的观念和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我们需要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大众文化,不仅要享受它带来的乐趣,更要分析和思考其中的含义和影响。

大众文化的政治功能_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

大众文化的政治功能_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

费斯克以大众文化研究而著称。

他的一个重要尝试就是要阐明大众文化的政治潜能,这点是与文化研究的传统同条共贯的。

文化研究的焦点在任何时候都受制于当时的政治事态,其主要工作被认为是对政治的干预。

如凯尔纳所说,“对于意识形态、控制和抵制、文化的政治等的研究将文化研究引导到了对于处于权力结构里的文化产品、实践和体制等的分析,同时表明文化怎样既为控制提供手段和力量,也为抵制和抗争赋予种种策略。

这一政治性的焦点进一步地强调了文化的效应以及文化产品的受众的作用。

”[1](P63)费斯克把政治理解为一种总是对抗着的各种力量之间的斗争过程,也总是有关缔约联盟、有关界定并重新界定何为对抗的事务。

[2](P198)与此相应,他的大众文化政治也是一个范围相对宽泛的概念。

政治并非仅仅局限于直接的社会行动,那只不过是冰山的尖顶,坐落在更为隐形却非常真实的政治化意识之上。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大众潜藏的政治意识会冲破表面,显形为社会层面的政治行动,而这正是费斯克关注的焦点所在。

他试图探究的是,大众文化在政治上是反动的还是进步的?大众文化进步性的政治潜能可以何种方式打破社会的表层?宏观政治(macropolitics )与微观政治(micropolitics )之间,激进的(radical )和进步的(progressive )思想与行动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正是在这些问题上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形成了鲜明的分歧,从而提供了分析大众文化政治潜能的另一种视野。

一、大众文化政治:问题的提出费斯克关注大众文化政治潜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众文化政治经常遭受误解。

对一些思想家来说,大众狂欢式的快感仅仅发挥了社会安全阀的作用,文化工业所许可的受抑制的表达快乐和忿恨的方式,最终仍有助于维持现行的社会权力结构。

他们也否认符号的或内在的抵抗的政治效应,认为这些抵2010年第3期大众文化的政治功能———费斯克与法兰克福学派等的分野陈立旭作者简介陈立旭,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社会学文化学教研部教授(浙江杭州,310012)。

从《理解大众文化》看费斯克的文化理论

从《理解大众文化》看费斯克的文化理论

文化长廊从《理解大众文化》看费斯克的文化理论石涧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摘 要:通过对费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进行解读探讨,辨析他所提出的文化理论,得出费斯克对大众文化在语义上进行了转化和辩解,更倾向于强调大众文化的创造力、娱乐性以及逆反作用的结论。

虽然费斯克在大众文化的乐观方面有着积极正面之处,不过对于大众文化的生产力是否过于标榜,也是有待商榷的问题。

关键词:费斯克;大众文化;文化理论作者简介:石涧(1988-),女,汉,山东济南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180-02引言:约翰•费斯克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活跃在文化研究领域的一名著名学者,人们称它为“世界知名的文化研究先驱”,在研究大众文化和电视文化方面有着不少出色的成果。

本文将对《理解大众文化》这部有着强烈理论色彩的著作进行解读和剖析,对于了解费斯克的文化理论有着比较大的帮助,是研究这位学者文化理论的最佳方式。

一、“大众文化”的意义转换众所周知,法兰克福学派在大众文化方面一直持有批判态度,阿多诺与霍克海姆在其著作中认为大众文化是资本主义极权主义的表现形式,概括来讲,这一学派对于大众文化的批判是这样的:大众文化不具备文学意义,是一体和平面化的,而大众在接受文化商品时处于被动地位,不存在创造性和能动性[1]。

受这一学派思想影响,学术界对大众文化的态度呈现出两级化的态势,也就是精英主义和悲观主义,大众文化则是成为一种被批判和贬低的文化,不过伴随大众消费社会的逐渐满意,学界的意识形态也发生了转变。

人们的生活方式变成了以商品消费为主,大众文化也就成了大众构筑自道德伦理的资源[2]。

在这一背景下,新的大众文化批评视野开始萌芽。

费斯克主张构筑一种平民化、乐观的新型大众文化批评观念。

具体来说,费斯克摒弃了法兰克福学派所一直沿用的“mass culture”的说法,而是使用了“pupular culture”[3],这让费斯克的研究角度产生了本质上的变更。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范文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范文

《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篇一一、引言约翰·菲斯克是当代文化研究领域中备受瞩目的学者之一,他的大众文化理论对于理解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再认识,探讨其理论的核心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

二、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核心观点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以批判性、多元性和互动性为特点,其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大众文化的多元性: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并非单一同质的,而是由多种不同的文化元素构成的。

这些文化元素包括语言、符号、价值观等,它们在不同的社会群体中产生不同的意义和影响。

2. 受众的主动性:菲斯克强调受众在文化消费过程中的主动性。

他认为,受众并非被动地接受文化产品,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知识,积极地解读、理解和再创造文化产品。

3. 文化的互动性:菲斯克认为,文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

这种互动不仅发生在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过程中,也发生在受众的消费和再创造过程中。

三、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研究方法约翰·菲斯克的研究方法具有跨学科性、实证性和批判性等特点。

他运用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对大众文化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大众文化的多元性、主动性和互动性。

他的研究方法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分析具体的文化现象,揭示其背后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

四、约翰·菲斯克大众文化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应用价值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在当代社会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首先,它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文化现象,包括媒体文化、网络文化、消费文化等。

其次,它有助于我们认识受众在文化消费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

最后,它有助于我们探索文化的互动性,促进不同文化元素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试论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定义观

试论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定义观

i epu rmoerao a l,o jciea d c n rt a ay i o o ua utr. shlfl r e sn be be t n o cee n lss fp p lrc l e o f v u
Ke r s J h ik ;p p l rc l r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e a t fma i g d ;r lv n e ic i n t n y wo d :o n F s e o u a ut e h r o k n o ee a c ;d s rmia i u o
可以这 么说 , 对于 大众文 化 的定义 是任何 大众 文化
研 究者理论分析 的第一起 点 , 其作 用恰 如理论 地 图的方 向标 , 引领着 每一 位研究 人士 各具 特色 的理论 旅程 。因 为, 从某种意义上说 , 给出的大众文 化定义 的色 调也就标 示着其总体 立场 、 观认 识、 宏 价值 归属 的色彩 。所 以, 事
i e n o ua e c n e t e h s e h l s o n cin b t e n c l r n i tl n t s e o i v ,a t e a d r b l d a a d p p lc o c p , mp a i st ec o e c n e t ew e u t ea d l e s ea d s e s sp st e c i n e e‘ z o u f y r i v l u a a i t fte p p lc .T i d fnt n i o r a e e t o x a a ig t e f n t n n o i o f o u a ut r n i s c p bl y o o u a e h s e i o s f e t n f re c v t h u c i sa d p st n o p lrc l e a d o i h i i g b i f n o i p u

费斯克的微观政治思想解析

费斯克的微观政治思想解析
权 力量 。大众 文 化始 终 是 一 种关 于 冲突 的文 化 , 它 总是关 系到 生 产社 会 意 义 的斗 争 , 些 意义 对 这
都 等众多 理论 家理论 的基础 上 已经深入 到微 观政
治领 域 。一 方 面费斯克 认为 由于 大众对 大众文 化
的参 与 , 特别 大众 对 大 众 文 化文 本 的 解读 中是 随
是 社会 实践 的一 种持 续 演 进 , 的社会 权 力 的 分 配 它 及 可能 的再分 配 。 [2 样 , ”1伺 ] 费斯 克 也 强调 大 众文 化 的政治 功能 。“ 大众 文 化 是 由居 于从 属地 位 的
部 和底层 , 不是外 部 和上层 , 映的是一 种从 属 而 反
者 对抗 霸权 的力 量 。从 某 种 意义 上 说 , 还是 一 它 种涉 及种族 、 性别 的微 观政 治文 化_ 。 2 ] 其实 , 费斯克 在 对 大众 定 义 中就 已经 开 始 了 其 微观 政治 转 向。费斯 克认 为 : ‘ “ 大众 ’ 不是 一 并
从属 者 而言颇 有益 处 , 并 非 是 主流 意 识形 态 所 但
钟意 的那 种 , 场斗争 的胜 利 , 管它是 怎样 地稍 这 不 纵 即逝 , 不管 它受 到怎样 的限制 , 也 最终 总会能 够 创 造 出大众 的快 乐 , 因为 大众 的快 乐 始终 是 社 会
性 的 和政 治性 的”】 。可 以看 出 , 斯 克 强调 大 ¨2 l 费
为 大 众 文 化 起 了正 名 的 作 用 , 不 适 当 地 扩 大 了 大 众 文 化 的抵 制 意义 。 又 关键词 : 费斯 克 ; 观 政 治 ; 众 文 化 微 大 中图 分 类 号 : 0 文 献标 识 码 : D I 1 . 9 3 jis . 6 16 7 . 0 0 0 . 2 G 2 A O : 0 3 6 /.sn 1 7 -4 7 2 1 . 4 0 7

约翰

约翰

约翰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摘要:法兰克福的文化工业理论弥漫着一种浓重的精英主义与悲观主义气息,他们眼中的大众是被动的、屈从的、受操控的,大众文化只不过是体现统治集团意识形态的文化工业。

而费斯克从大众入手,深入分析了大众构成的复杂性,看到了大众在文化生产中的能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因此,他对大众文化的态度是积极的、乐观的,他相信大众在微观政治层面通过文化创造能够促成社会体制的循序渐进的进步,最终促进社会的变革。

《武林外传》一剧的成功包含着约翰·费斯克大众文化观。

关键词:大众主动性;生产者式文本;约翰·费斯克作为当代英美学术界著名的大众文化理论家,因其“文化消费主义”的研究主张而被西方学术界普遍称为西方当代大众文化研究代表人物,他尝试建立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倡导积极快乐和随意休闲的大众文化理论,强调大众文化的能动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1]一、大众主动性一直以来,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作为文化工业的屈从者是同质的,无差别的,只能被动、消极地接受由文化工业灌输或强加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这种大众观试图通过否定大众差别来否定在大众文化生产过程中的积极能动作用,把体现统治(宰制)集团意识形态的文化等同于大众自己的文化,或把文化工业产品等同于大众文化。

与此相反, 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则认为,大众文化并非体现支配性意识形态的文化工业产品,而是大众对于文化产品的解读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大众以一种积极的、为我所用的方式创造自己的意义和快感,从而逃避和抵制着支配性意识形态的控制。

并且,正是大众的这种微观层面的创造性和抵抗性,不断侵蚀和瓦解着统治意识形态,并最终可能实现社会的政治进步[1]。

他认为“大众文化”中“大众力量”是一组变动的效忠从属关系,它们跨越了所有的社会范畴,而形形色色的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内,可以属于不同的大众层理,并时常在各层理间频繁流动。

”在这种“变动的社会效忠从属关系”中,大众具有“游牧式的主体性”(nomadic subjectivities)。

浅论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论文

浅论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论文

浅论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论文浅论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论文范文论文关键词:大众文化快感文化工业论文摘要: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以凸显大众的主动性、创造性、抵抗性而著称,强调大众从文化消费中获得的“快感、意义”,并挖掘和研究了大众文化的权力运作机制与文化抵杭过程。

但这类文化研究在刻意强调平民的文化抵抗的积极意义时,忽视了西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中依然普遍存在的政治经济上极端不平等的事实。

一、约翰·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思想渊源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直接利用了两种当代思想文化资源。

其一是法国文化理论家德塞都的学说。

德塞都在《日常生活实践》一书中强调,被支配的社会集团可以通过采用某些策略从占支配地位的文化体系中夺取某些局部的利益。

他指出,尽管大众文化的消费者不能控制它的生产,但却能控制它的消费。

在这种意义上,文化商品不仅是消费者接受的对象,也是接受者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材料。

接受者可以在使用过程中颠倒其使用价值和功能,使之部分符合自身的利益。

任何大众文化形式在它企图施加控制的同时,都会导致颠覆或抵抗。

费斯克利用的又一思想资源是八十年代出现的“快感”理论,它直接受惠于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

这种快感理论把快感看作是一种对等级秩序和权威控制进行抵抗的重要资源。

但对费斯克快感理论更重要的支持则来自于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对身体快感的论述。

巴特认为,身体是脱离意识形态的,因为它是自然而非文化的产物,这样它就成了抵抗文化控制的最后一个据点,身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抵御意识形态的有限的空间,属于身体的快感也就成了意识形态的对立物,具有了积极意义。

二、约翰·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费斯克正是在吸收了德塞都、巴赫金和巴特等人的上述思想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与法兰克福学派针锋相对的大众文化理论。

在此之前,关于大众文化最集中、同时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论述来自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

约翰.菲斯克视角下的大众文化约翰·菲斯克(John Fiske)被认为是一位杰出的文化理论家,他的重要著作《大众文化的结构和内涵》(1989)探讨了影响人们思维和行为的不同文化类型,以及大众文化的影响程度。

另一方面,菲斯克还湿身投入了理解大众文化的表现形式的努力,例如电视、报纸和电影。

菲斯克指出,大众文化不仅是受政治权势影响的,而且是通过社会结构和个人关系,形成出来的文化。

在大众文化分析中,菲斯克提出了“多一维度思维”的概念,将权力、关系和公民权利等思维方式进行结合。

他指出,这种多维度的思考方式是一种复杂的概念,它把社会公正和自由论进行结合,并且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如新闻、娱乐等。

他更关注的是大众文化如何使人们相互关联,即他所谓的“情感社会”,他指出,这种情绪关联是通过对文化符号的“共鸣和共享”而形成的。

例如,大众文化形式如电影可以使每个人都能够体验和共享大众文化中的符号。

菲斯克也指出,这种共享甚至可以延伸到语言,因此他在其著作中提出大众语言的概念,大众语言可以通过视觉文字,抽象的符号和比喻的手段,表达复杂的思维概念,以此来改变大众文化的理念。

此外,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也是充满矛盾的,一方面,它可以促进社会伦理,以及对某些文化特征的认同;另一方面,它可以滋长一种文化对抗和孤立感,甚至误导社会。

因此,大众文化不仅是一种社会参照框架,也可以引发某种文化反抗感,这就是菲斯克认为大众文化具有冲突性的原因。

综上所述,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非常全面,他将多个文化层面的概念和观点汇集到一起,探讨了大众文化的复杂性:它不仅是社会文化的象征,也可以深刻影响人们的情感,而它可能存在一些矛盾和潜在的危险。

试论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

试论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

试论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作者:梁嘉敏来源:《牡丹》2019年第21期约翰·费斯克是西方当代大众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对大众文化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他的大众文化研究是对原有理论的突破。

本文从三个方面对约翰·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研究理论进行分析,首先阐明费斯克对大众文化的界定与定义,其次深入剖析其大众文化理论中主观能动的大众观,最后围绕他的理论核心观点,指出其大众文化研究理论存在的局限。

费斯克是当代著名的大众文化理论家,尝试建立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并出版了和大众文化研究相关的多本著作,包括《理解大众文化》《电视文化》《解读大众文化》等。

几乎完全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的精英文化理论,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大众身上,尝试发现大众身上的积极影响作用。

此外,他在《大众经济》中从大众的角度对经济形态进行了解读,揭示了“金融经济”和“文化经济”两种经济理论。

文化商品就在这两种经济领域中流通。

在金融经济中,流通的是金钱,代表统治的力量;在文化经济中,流通的是意义和快感,展现了大众的解码差异。

费斯克指出:“在文化经济中,观众作为生产者,权力是相当大的。

”整体来看,这一理论对大众文化研究的启示意义是:肯定大众的能动性地位,大众文化不是文化工业的产物,而是由大众创造的;大众文化是符号的战场、斗争的场所。

一、约翰·费斯克对大众文化的定义大众文化通常有两种翻译,一种是mass culture,一种是popular culture,也代表了两种观点。

费斯克把大众文化定义为后者,popular culture,从中指出大众文化不是从外部和上层强加的,而是从内部和底层创造的。

麦克唐纳则将大众文化定义为mass culture,指出它是标准文化、程式文化、重复文化和肤浅文化的同义语,是为一种虚假的感官刺激而牺牲了许多传统的价值观念。

而法兰克福学派则认为大众只是被动地接受生产者提供的精神鸦片,他们没有辨别力,处在一种毫无意识的接受状态。

走向微观政治——论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

走向微观政治——论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

Going to Micropolitics——On the Popular Culture
Theory of Fiske
作者: 和磊
作者机构: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出版物刊名: 兰州学刊
页码: 177-182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微观政治
摘要: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过分强调了大众能动性的反抗与创造,而忽视了对压制大众反抗的体制(资本主义体制)的阐述,体制在费斯克那里更多的只是大众反抗的背景,大众是根本不可能挑战这体制的。

这就使得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在大众积极反抗的乐观中又陷入了反抗有限的悲观中。

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的悖论性源自他对革命政治的理解。

当费斯克由宏观政治(革命)走向微观政治(革命)后,大众所有的反抗便都具有了一种游戏及消费的性质。

这是人们批评费斯克最多的地方。

超越精英主义与悲观主义——论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

超越精英主义与悲观主义——论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

超越精英主义与悲观主义——论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关于大众文化的讨论在中国已经持续了相当一段时间。

但是,由于国内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资源(包括问题意识、研究路径与价值取向)主要来自法兰克福学派,尤其是阿多诺的文化工业理论,(1)所以在大多数的文章中一直弥漫着一种浓重的精英主义与悲观主义气息。

精英意识主要表现在批评者在美学上贬低大众文化文本的审美价值(如平面化、单一化、复制化等),而悲观主义则表现为笼统地把大众义化视作是适应统治意识形态需要而生产出来的、意在巩固这种意识形态的文化工业产品,并认为在大众文化引导与影响之下,大众变成了完全没有个体自由意识与反抗可能性的被动群众(mass),他们在接受大众文化的时候完全没有自己的选择性、能动性与批判性。

大众文化的进步政治潜能在任何意义上都是不可能的。

(2)在70年代以后的西方传媒研究领域,这种精英主义与悲观主义的大众文化理论已不占主流地位。

一些理论家尝试变换思维路径,重新审视大众文化的特性,尤其是它与支配性权力结构的复杂关系,挖掘其进步的政治潜能。

J·费斯克(H.Fiske)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代表。

从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费斯克出版了一系列大众文化的研究著作,尝试建立不同于法兰克福的大众文化理论。

我以为,介绍费斯克的研究成果,尤其是他的更具理论色彩的著作《理解大众文化》,或许会为国内大众文化研究提供新的问题意识与审视角度。

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有两个基本的预设,一是大众文化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商品(文本),是一体化、平面化的,没有任何美学价值并体现着统治意识形态;二是人民大众在接受这些文化商品时是完全被动的,没有任何能动性与创造性可言。

对于第一个预设,费斯克没有太大的异议;分歧主要在如何看待大众阅读的本质。

费斯克认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人民大众想要拒绝现代工业提供的文化商品,自己创造自己的文化产品是不现实的,这种情况只有在前工业社会才有可能(如民间文学的作者就是人民大众本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众文 化理 论是 如何 走 向微 观政 治而 受人诟 病 的 。

的商品以与权力集团对抗 , 因此 , 大众必须凭借他 “ 们手头拥有的东西度 日, 而他们所拥有的, 便是文化
( 和其 他 ) 业 的产 品 。大 众 文 化 的 创 造 力 与 其 说 工
在于商品的生产 , 不如说在于对工业商品的生产性 的使用 , 大众的艺术乃是 ‘ 权且利用 ’ 的艺术。 _ 也 ”3 就是利用资本主义的物品反抗资本主义 。 这“ 有啥用啥” 的抵制艺术 , 具体体现在 费斯克
所 说 的 “ 置 ” ecroai ) “ 贴 ” 种 行 为 外 ( xoprtn 和 拼 o 两 中。外 置实 际上 就是 “ 收 编 ” 是 被 支配 者 从 宰 制 反 ,

反抗 : 求快感 的 符号游 击 战 寻
( ) 一 符号 游击 战
性体制所提供 的资 源和商品 中, 利用 “ 现成可用之
最 多 的地 方 。
[ 关键 词] 费斯 克; 大众文化理论 ; 微观政治 [ 中图分 类号] 0 G5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0 5— 4 2 2 1 )5— 17- 6 [ 10 3 9 (0 1 0 07 0 收稿 日期 】 2 1 — 3—1 01 0 2
i. I. 81 拳羽 21 0 01 5 .
LA ZHo U N XUE KAN
一 文 化 研 究
走 向微观 政治
论 费斯 克 的 大众 文化 理 论
和 磊
( 山东师 范大 学 文学 院 , 山东 济南 201) 504
[ 摘要 ] 费斯克的大众文化理论过分 强调 了大众 能动性 的反抗 与创造 , 而忽视 了对 压制 大众反抗 的体制 ( 资本主 义体
制 ) 阐述 , 制在 费斯克那里更 多的只是 大众反抗 的背景 , 的 体 大众是根 本 不可能挑 战这体 制 的。这 就使得 费斯克 的大众 文化 理论在 大众积极反抗的 乐观 中又陷入 了反抗有 限的悲观 中。 费斯克 大众 文化 理论 的悖 论性 源 自他对革命政 治的理 解。 当费
斯克 由宏观政 治( 革命 ) 向微 观政治( 走 革命 ) , 后 大众所有的反抗便都具有 了一种 游戏及 消 费的性质 。这是 人们批评 费斯 克
生产 者式 的抵 制方 式 , 费斯 克 认 为 : 这 种 实践 在 意 “
在《 理解大众文化》 费斯克分析了大众 的各 中,
识形态上也许不是抵抗性的, 但它是生产性 的, 有快
1 77
感 可言 的 , 而且 在 经济 上它 即使 不是 抵抗 性 的 , 至少 是 逃避 于体 制 之外 的 。 ” 在 与 体制 或 权 力 集 团 的直 接 对 抗 中 , “ 啥 这 有 用啥” 的抵 制艺 术 便 体 现 出了一 种 符 号 游击 战 。而 之 所 以说 是符 号 战 , 因 为 这 种对 抗 并 不 是 真 正 意 是 义 上 的物 理身 体 上 的反 抗 或 颠 覆 , 然更 不 是 一 种 当 革 命性 的运动 , 只是 一种 象 征意 义上 反抗 或抵 制 。 而 这种 游击 战 花 样 很 多 , 括 使 用 “ 计 ” 引 诱 保 安 包 诡 , 上 当而 开他 们 的玩 笑 , 商 场 顺 手 牵 羊 或 把 价 钱 高 在
物 ” 创 造 出 自己 的文 化 。外 置 在 费 斯 克 那 里 更 多 , 的是 一 种破坏 性 的 反抗 , 把 自己 的牛 仔 裤 弄破 就 如
强 调反 抗 , 关注 大众 的各 种积 极 的反抗 形 式 , 是 费 斯 克大 众 文 化 理 论 的 核 心 。他 , 却不可能永远消除。 他通过分析《 ”1 十七 岁》 杂志的插 图指出:优势体系不可能完全得到受 “ 统治阶级的同意, 怨恨或反抗永远存在 , 不同的读者
共识 的程度 也会 有相 当大 的差 别 。 ”
是一种典型的外置行为 , 是对 资本主义现有资源 的
破坏性的抵制 。“ 拼贴” 则强调了对资本主义现有 资源的再组合与再使用 , 是一种 比较缓 和但依 旧是
滑稽模仿 、 羞辱 、 亵渎 、 喜剧性的加冕和废黜等 ,3 ()
费斯克又通过 巴赫金 的狂欢理论 , 具体分析 了
电视 节 目《 滚与 摔跤 》 阐述 了大 众 文 化反 抗 的快 摇 ,
感 。费斯 克 首先 指 出 了巴赫金 所发 现 的 民间狂 欢节
三种 主 要 的 文 化 形 式 , ( ) 式 化 的 奇 观 (i a 即 1仪 rul t set ls ,2 喜剧 式 的语 言作 品—— 倒 装 、 仿 、 pca e) ( ) c 戏
[ 作者简 介】 和磊 , , 学博士 , 男 文 山东师 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 士生导师。 硕 [ 基金项 目] 山东师范大学博 士科研 启动项 目资金 资助 。
费斯 克是 大众 文 化 研 究 中重 要 的代 表 性 人 物 , 他 的大 众 文化理 论 在大众 文 化研 究 领域 占据着 重要
种 反抗 体 制 的方 式 方 法 , 些 方 法 总 起 来 说 就 是 这 “ 且利 用 ” m kn o 的艺术 。而之所 以这 么 说 , 权 ( aigd ) 是 因为 大众 在资 本 主义社 会里 无法 生产并 流 通 自己
地位 , 他对大众能动的反抗性及创造性的强调 , 使得 他的大众文化理论具有了强烈的乐观 主义精神 ; 但 当他把这种反抗与创造限定在资本主义社会 内部而 无法逾越乃至真正去对抗资本 主义制度时 , 的乐 他 观精神又必然带上了悲观主义色彩 。费斯克的悖论 源于他对政治的理解 , 当他 由宏观政 治( 革命 ) 向 走 微观政治 ( 革命 ) , 后 大众所有 的反抗便都具有 了一 种游戏及消费的性质。本文要考察的就是费斯克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