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环境
《环境规划学》第三章 环境规划的内容
(四)环境预测的内容
2、环境容量 和资源预测
2
1、社会和 经济发展预测
1
5
5、生态环境预测
3、环境污染预测
3
4
4、环境治理和投 资预测
1、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预测
社会发展预测重点是人口预测,其他要素因时因地确 定。经济发展预测重点是能源消耗预测、国民生产总值 预测、工业总产值预测,同时对经济布局与结构、交通 和其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作必要的预测与分析。 经济发展预测要注重选用社会和经济部门(特别是计 划部门)的资料和结论。
常用方法有外推法、回归分析法等。
(六)预测结果的综合分析
目的:找出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主要原因,并由此规定环境规划的对象、
任务和指标。主要包括下述内容:
1. 资源态势和经济发展趋势分析
分析规划区的经济发展趋势和资源供求矛盾,并对重大工程的环 境影响、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说明。
家、城市、工业区等)未来某一阶段环境质量状况的发展方 向和发展水平所作的规定。
1、环境规划目标的基本要求
具有一般发展规划目标的共性:时间性、空间性、计量 性、客观性
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协调(社会经济决定型、环境目 标决定型、协调型)
保证目标的可实施性和先进性
2、环境规划目标的类型
按管理层次分:宏观目标、详细目标 按规划内容分:环境质量目标、环境污染总量控制目
境统计工作要求; 选择性原则:选择现实性、独立性和必要性指
标,并注意代表性和可比性。
3、环境规划指标的类型
环境质量指标——环境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 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为了实行总量控制而采用的
一系列指标。
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为达到污染物总量控制
第三章环境法基本原则
第三章环境法基本原则含义:指环境保护法中规定或者体现的、对环境保护实行法律调整的、适用于环境保护法一切领域的基本指导方针或者基本准则。
它贯穿于整个环境保护法中,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基本内容:环境保护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一:保护优先原则(一)概念:狭义:指在环境保护管理活动中应当把环境保护放在优先的位置加以考虑广义:在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时,要把生态和环境保护放在优先的位置。
(二)内容和实施:1.首先体现在观念的确立上。
体现在环保法总则规定的立法目的、基本国策、环境义务、政府环境责任上。
2.其次体现在环境管理上:环保统一监督管理、纳入规划、制定环境标准3.最后体现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制度上,如: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公益诉讼等。
*第二十九条国家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严格保护。
*各级人民政府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类型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自然分布区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域,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和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以及人文遗迹、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予以保护,严禁破坏。
*第三十条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应当合理开发,保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态安全,依法制定有关生态保护和恢复治理方案并予以实施。
二:预防为主原则一)概念(32页)(二)意义1、现代环境保护的灵魂。
由污染后的消极治理变为事前的积极防治。
2、最大限度体现了法律的公平与效率(三)实施建立以预防为主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四)预防为主原则确立的必要性是由环境问题的特点决定的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一旦出现就难以消除与恢复,甚至具有不可逆性。
治理成本高昂,往往要投入巨额资金环境污染和破坏所造成的危害具有缓释性,具有难以预见性和不确定性,加之科学技术的局限,人类对环境影响的后果难以及时发现。
第三章--环境卫生--大气卫生
第四章大气卫生(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关于对流层,下列哪一项正确( )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C.气温不随高度变化D.能反射无线电波E.能使地球生物免受射线损害2.下列哪项不是紫外线的作用( )A.色素沉着作用B.杀菌作用C.红斑作用D.抗佝偻病作用E.镇静作用3.关于大气中的空气离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新鲜的清洁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B.污染的空气中轻离子浓度低C.空气阳离子对机体有镇静、催眠和降压作用D.空气阴离子可引起失眠、烦躁和血压升高E.空气阳离子与阴离子对机体的作用相同4.有利于形成煤烟型烟雾的条件不包括( )A.地势低凹B.逆温C.空气潮湿D.气温高E.大气SO2污染严重5.下列哪个是大气中的二次污染物( )A. SO2B. H2SC. CO2D. O3E. NO6.影响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气象因素包括( )A.气温、气流、气压、光照B.气温、空气离子、气压、雷电C.气温、气流、气压、气湿D.气温、气流、气湿、雷电E.气温、气流、光照、空气离子7.关于大气污染物的有组织排放,不正确的是( )A.排出高度是指污染物通过烟囱等排放时烟囱的有效排出高度B.污染源下风侧的污染物最高浓度与烟波的有效排出高度的平方成反比C.有害气体的烟波着陆点是烟囱有效高度的10-20倍D.与污染源的距离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的最基本的因素E.近地面的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以烟波着陆点处最大8.大气发生逆温时,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先降低,后又升高B.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C.γ<0D.γ>0E.γ=09.下列哪项不是大气化学性污染物的自净方式( )A扩散 B.微生物分解 C.氧化 D.植物吸收 E.沉降10.下列关于大气二次污染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光化学烟雾是二次污染物B.一次污染物经化学或光化学作用生成c.与一次污染物的化学性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D.二次污染物的毒性往往更大E.刮风时再次进入大气的铅尘是二次污染物11.下列中不属于大气污染对健康直接危害的是( )A.慢性中毒B.变态反应C.急性中毒D.肺癌E.佝偻病12.大气污染对健康的间接危害不包括( )A.臭氧层破坏B.酸雨C.温室效应D.大气能见度降低E.机体免疫力降低13.下列哪项不是"煤烟型烟雾事件"的特点( )A.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煤炭的燃烧产物B.有气温高、气压低、无风、晴朗等气象条件C.多发生在寒冷季节D.易发生在河谷盆地E.受害者呼吸道剌激症状出现最早14.关于"光化学烟雾事件",下列哪项叙述是正确的(A.污染物主要来自汽车尾气B.多发生在早晨C.主要污染物是S02D.多发生于寒冷季节E.多发生于河谷地带15.酸雨是指降水的pH小于( )A. 6.5B. 5.6C. 4.5D. 3.0E.以上都不对16.下列哪项不是燃料完全燃烧时的产物( )A.二氧化碳 B二氧化硫 C.多环芳怪 D.二氧化氮 E灰分17.有关大气颗粒物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大气颗粒物对呼吸道局部组织有堵塞作用B.大气颗粒物在上呼吸道沉积C.大气颗粒物可作为其他污染物的载体D.大气颗粒物上的化学成分有联合毒作用E大气颗粒物可催化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转化为二次污染物18.可吸入颗粒物是指大气中粒径多大的颗粒物( )A.≤100µmB.≤10µmC.≤2.5µmD.≤0.1µmE.≥1µm19.有关多环芳烃的说法错误的是( )A.大气中的BaP与人群中肺癌的死亡率有正相关关系B.大气中的致癌性多环芳烃主要是BaPC.BaP是第一个被发现的环境化学致癌物D.多环芳烃可与大气中的其他污染物反应生成二次污染物E.多环芳烃中有强致癌性的多为四到七环的稠环化合物20.下面关于CO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急性CO中毒的严重程度与血中COHb含量无关B血中COHb含量与空气中的CO浓度呈正相关C.急性CO中毒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D.胎儿对CO的毒性比成人敏感E.吸烟者血中的COHb浓度比非吸烟者高21.关于铅的说法,错误的是( )A.血铅是铅暴露的重要指标B.铅只对神经系统有毒性C儿童对铅的毒性比成人更敏感D.儿童血铅在100µg/L时,可以出现学习能力的下降E.铅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22.有关O3的说法,哪项是不正确的( )A.属于二次污染物B.易进入呼吸道深部C.来自汽车尾气D.可引起哮喘发作E.儿童对O3敏感2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1996)》中,每个污染物的标准分为三级。
第三章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环境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第一节三种生产理论一、三种生产理论概述(一)环境社会系统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二者之间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在这三种交流关系中,物质流动是最基本的,它是另外两种交流的基础和载体。
环境社会系统依据物质运动基础,进一步可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即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1、物资生产:即劳动生产,是指人类利用技术手段从环境中索取自然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所需物资的总过程。
基本参量:(1)资源利用率,指的是将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和从废弃物中取得的再生物转化为产品的比例。
资源利用率高,则意味着在产出同等产品时,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少,加载到环境中的加工废弃物也少。
(2)产品流向比,指提供给人口生产的产品和服务与环境生产的产品的比例。
(3)社会生产力,对应于生产产品的总能力。
2、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既包括人口的再生产(繁衍、生育),也包括人口在其生存过程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费。
基本参量:(1)人口数量(2)人口素质(3)消费方式3、环境生产:是指环境在自然力作用下消纳污染(生产加工过程产生的废弃物,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和产生出自然资源(生活资源如风景,生产资源如森林、水源、矿产等)的总过程。
基本参量:(1)污染消纳力(2)资源生产力(二)三种生产之间的关系见书中第18页图2—1人与环境系统概念模型1、人类对世界系统(环境社会系统)的认识历程:(1)古代文明时代:人类与自然浑然一体,是自然的一部分,世界系统实际上就是自然生态系统,就是自然环境。
三种生产之间,主导作用是环境生产,人口生产与物资生产能力都非常小,包含在环境生产中。
(2)农业文明时代:A、早期阶段,人口生产仍未在世界系统的运行中体现出来;B、中期阶段,人口生产虽得以体现,但仍作为物资生产的一部分。
C、晚期阶段,人口生产系统逐渐发育成独立的系统,并从物资生产系统中脱离。
第三章_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 该案要求在发展的需要和保护环境的必要之间选择 一条中间路线。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本案是一个对于 决定相互竞争的因素具有基本意义的原则,它在未 来的重大环境争端的解决中起重要作用,它被全球 广泛接受而构成现代国际法的一部分。
《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一条 为了实施可持续 发展战略,预防因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 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 环境的协调发展,制定本法。
第三章 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环境保护法基本原则概述 第二节 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原则 第三节 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 第四节 公众参与原则
第一节 环境保护法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原则概述
一、环境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的概念
指在环境保护法中规定或体现的,对环境保 护实行法律调整的基本指导方针。
它是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而产生的社会关 系的基本准则,是环境保护法本质的集中表 现。
• 1992年10月,匈牙利向国际法院提出申请。
• 国际法院本案判决书140段:“通观历史,人类 由于经济或其他原因一直不断地干扰自然。人类 过去从事这种干扰时从不考虑其对环境的影响。 由于新的科学知识和日益认识到以欠考虑和未减 缓的速度从事这种干扰对人类——当代人及其后 代所带来的危险。
• 可持续发展充分表达了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 协调的需要。……对本案而言,双方都应重新审 视盖巴斯科夫电厂运行对环境的影响。尤其是, 它们必须为多瑙河故道和该河两岸支流所释放的 水量找到一个满意的解决办法。”
沿海多个省份出现癌症村
• 浙江萧山坞里村,江苏盐城 东兴村,山东肥城肖家店 村……随着工业化的进程, 一个接一个癌症村出现在东 部滨海经济活跃地带。名单 上还有无锡广丰村,常州新 北区,阜宁县洋桥村,安徽 宿州张庄村,阳谷县西关村、 邵楼村、西汉庄村、国庄村, 天津西堤头村、刘快庄村。
第三章 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
第三章环境安全与国家安全第一节环境安全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一、环境安全问题1.环境安全(1)含义:环境安全又称生态安全,是指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与威胁处于环境或社会经济可承受的范围之内。
(2)环境安全的表现从自然角度看:自然环境及其服务能力处于良好的状况或没有遭受难以恢复的破坏从人类社会角度来看:环境问题的危害程度与解决环境问题付出的代价,不止于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2.环境安全问题(1)界定: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
不同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服务的需求不同,所要求的环境安全临界值不同。
(2)主要类型①突发性环境安全问题:是由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泄漏等突然发生的严重污染事件导致的。
②累积性环境安全问题:是由污染物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的,它们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
3.理解环境安全问题的成因及影响含义如果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超过某个临界值,就会成为环境安全问题。
不同的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服务的需求不同,所要求的环境安全临界值不同成因有些环境安全问题具有突发性,是由超高浓度污染物排放、危险化学品泄漏、核泄漏等突然发生的严重环境污染事件导致的有些环境安全问题是由污染物不断累积或生态退化逐步加剧导致的,它们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累积才能达到产生重大危害的程度影响①能够在短时间内造成重大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响应措施。
②大多数事件的影响随着事件的结束而消失,环境重新回到安全状态。
③有些事件的影响可能几年甚至几十年内都无法彻底消除,导致环境长期处于不安全状态这类环境安全问题一旦发生,其影响会长期存在4.认识环境安全与环境安全问题的关系二、环境安全问题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及其应对1.环境安全的地位项目内容影响通过危及生命和财产安全、损害自然环境的各种服务功能影响国家安全成为经济、政治和军事等安全问题的触发器和放大器,影响国家安全环境安全问题在局地、区域乃至全球都可能发生。
第三章微气候环境
第三章微气候环境第三章1、简述微气候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答:微气候是指生产、生活过程中现场所处的局部环境中的气候状况,包括下列4个最重要的参数:空气气温、空气湿度、气流速度(风速)、热辐射条件。
有的参考文献还增加一个参数:周围表面温度。
微气候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人类作业或起居环境中,气温、湿度、热辐射和气流速度对人体的影响是可以相互替代的。
某一参数的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可以由另一参数的相互变化所补偿。
我们把微气候参数以及对冷热感觉有显著影响的微气候参数的各种组合的综合指标,称之为微气候指标,其中重要的组合有:空气温度和周围表面温度;空气温度、周围表面温度和气流速度;空气温度、周围表面温度、气流速度和相对湿度;空气温度、气流速度和相对湿度;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
2、简述人体基本热平衡方程式。
答:人体单位时间向外散发的热量,取决于人体外表面与周围环境的四种热交换方式,即辐射热交换、对流热交换、蒸发热交换和传导热交换。
人体的热平衡方程为:Qs , Qm , W ? Qc ? Qr , Qe ? Qk 式中,Qs-人体的热积蓄或热债变化率(J/m2 ?h);W -人体为维持生理活动及肌肉活动所做的功(J/m2 ?h);Qm-人体的新陈代谢产热率(J/m2 ? h);Qc-为人体外表面与周围环境的对流换热率(J/m2 ? h);Qr-人体外表面向周围环境的传导换热率(J/m2 ? h);Qk-人体外表面向周围环境的辐射热传递率(J/m2 ? h);Qe-人体汗液蒸发和呼出水蒸气的蒸发热传递率(J/m2 ? h);“,”表示人体得热,“,”表示人体散热。
人体的热平衡是动态的,当Qs = 0时,人处于热平衡状态,此时,人体皮肤温度在36.5?左右,人感到舒适;当Qs > 0时,人感到热;当Qs < 0时,人感到冷。
3、人对微气候条件的主观感受有哪些?如何评价,答:人体对微气候环境的主观感觉,即心理上是否感到满意、舒适,是进行微气候环境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
第三章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3.1.2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 关系
在如何使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发展相 协调的问题上,有两种对立的看法,一是主 张停止经济发展,提出所谓“经济零增长 论”;二是坚持无限发展.先发展经济,然 后再治理污染。两种看法都是把环境保护与 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片面强调二者之间矛盾 的一面,而忽视了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 进的统一的一面。
3.1.3 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 护 协调发展原则的意义
(三)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 是人类健康、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根本保证。 保护和改善环境不仅可以保护自然资源, 也可以改善环境质量,从而减少因环境污染 而引起的各种疾病和死亡。因为环境污染不 仅对当代人健康造成危害,由于环境中致癌、 致畸、致突变物质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类 “基因库”的退化,影响到子孙后代的健康。 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水产力,而 人在生产力发展中起着主动、积极和决定性 作用。
3.1.3 坚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 护 协调发展原则的意义
因此在新时期的经济建设中,必须搞好 环境保护,使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进行、 协同发展。 人们生活在优美的环境中,可以激 发人们更高的创造智慧、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 使人们的劳动技能、创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为经济建设的发陵提供原动力,否则必将影响 生产人的发展。
3.1.5 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原则的贯彻
(三)要把环境问题切实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 发展计划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环境保护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制定和实施发展计划时必须把环境保护目 标和措施纳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计划中, 并加强监督指导。根据《环境保护法》第4条 “国家制定的环境保护规划必须纳入国民经 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使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 建设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
第三章 环境质量基本模型
通常n取2-3
五. 污染物在均匀流场中的分布特征
1. 浓度场的正态分布 (1) 一维流场(瞬时点源)
C x, t = x u x t exp exp kt 4 Dx t 4 D x t M
2
令
x = 2 Dx t
M
则: C x, t = A x
a. 分子扩散:由分子随机运动引起的质点分散现象, 其速度与“热”有关。分子扩散符合Fick第一定律 (质量通量),分子扩散的质量通量与扩散物质的 浓度梯度成正比。 浓度梯度:在某个方向上的浓度变化率
z
I1 Z I1
Δc= c2- c1
X
*
x
x *
c2 Δx
c1
I1 Y
y
分子扩散和浓度梯度示意图 因此,根据Fick定律写出:
M为污染 物瞬时投= C(x, t) 放量, M=QC0
uxC0
(x u x t) exp[为河流 ]exp( kt) A 4D 4 Dx t 截面积, x t
2
(x u x t)2 C(x,t) = [exp( ]exp( kt) 4Dx t A 4 Dx t M
且A=Q/ux
污染物浓度的空间分布只在一个方向上存在显著差异 时,常用一维模型进行描述。
河流
输入:
输出:
变化=输入-输出-衰减
均匀流场
一维模型:
二维模型:
三维模型:
三. 非稳定源排放的解析解
1. 一维流场中的瞬时点源排放 a. 忽略弥散作用,即Dx=0, 2 c c c = Dx 2 u x kc t x x 可得:
实源
虚源 上边界 实源 下边界 虚源 环境宽度无穷大 环境宽度有限
第三章环境质量评价数学模型
0.2 0.04
0.138
1.0 0.30
例子
•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方法 1、单项质量指数法。
pi
ci si
• pi: 大气环境质量指数
• Ci: 监测值mg/m3
• si: 评价质量标准限值mg/m3
• 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n
p
max
pi
(
1 n
pi )
i 1
4、采用环境质量相对百分数作为单因子评价指数 • 用于景观生态学评价和生物多样性评价 ;
如景观多样性指数(H): H=-∑(Pi·lnPi) 式中:Pi为某类型景观所占面积百分数。 • 该值越大,景观多样性越好
二、多因子指数
• 1、加和型分指数 • (1)简单加和型分子数
I=∑Ii • (2)矢量加和式环境质量分指数
• 例生态评价中的标定相当量(系数): Pi=Bi/Boi
式中Pi为评价系数;Bi表示植被生物量、物种量等贮量;Boi 表示标定植被生物量、标定物种量等相对贮量。
• 主要针对环境中的非污染生态因子进行评价,因为 生态因子的地域性很强,很 难在大范围内制定统一 的国家标准。
• Pi值越大,环境质量就越好;越小,环境质量越差。
表1 空气污染指数对应的污染物浓度限值
污染指数
API
50 100 200 300 400 500
SO2 (日均 值) 0.050 0.150 0.800 1.600 2.100 2.620
污染物浓度(毫克/立方米)
NO2 (日均 值)
PM10 (日均 值)
CO
O3
(小时均 (小时均
值)
值)
0.080 0.050
最新云南地理-第三章-地貌环境
第三章地貌环境云南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差异常悬殊。
最高点为滇藏交界的德钦县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 米;最低点在与越南交界的河口县境内南溪河与元江交汇处,海拔仅76.4 米。
两地直线距离为900 千米,高低相差6000 多米。
云南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地形以元江谷地和云岭山脉南段宽谷为界,分为东西两部(见图3-1)。
东部为滇东、滇中高原,地形小波状起伏,平均海拔2000 米左右,表现为起伏和缓的低山和浑圆丘陵,发育着各种类型的岩溶地形。
西部为横断山脉纵谷区,高山深谷相间,相对高差较大,地势险峻,西南部海拔一般在1500~2200 米,西北部一般在3000~4000 米。
西南部只是到了边境地区,地势才渐趋和缓,这里河谷开阔,一般海拔在800~1000 米,个别地区下降至500 米以下,形成云南的主要热带、亚热带地区。
图3-1 云南省地形图第一节云南地貌的形成云南复杂的地貌现状,是本区地貌发育漫长历史的产物。
决定云南现今地貌特点的地貌发育历史,主要是高原面形成和解体的过程。
其形成的主要脉络为:漫长夷平作用所形成的云南准平原+构造抬升而形成的云南高原+ 高原面抬升的同时,各种因素综合作用所形成的高原面解体过程=云南复杂的地貌现状。
一、夷平过程云南省就其整体而言是一个雄伟的高原。
高原是大面积构造隆起抬升过程中因外动力侵蚀切割微弱的结果。
在这一抬升以前,不论过去地壳发展历史如何,地面一般都经过中生代后期和早新生代的构造宁静和遭受侵蚀的时期,形成低缓的准平原。
云南准平原就是从中生代的燕山运动以后,一直延续到新生代的第三纪的中新世时期,云南大地在经历了漫长的夷平作用过程后,形成的广大的夷平面。
二、抬升过程云南高原是自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开始,由于大规模的构造抬升而形成的。
这个抬升过程奠定了云南现今地貌的总轮廓。
但这个抬升过程是不等的,且抬升过程是间歇性的,总的来说,抬升过程从北向南减少,这决定了云南地势北高南低的总的倾斜。
第三章环境标准
(GB 12348一2008)说明
四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标准适用于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 地、白然保护区等地的土壤.
该标准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把全国土壤 分为三类,土壤环境质量划分为三级。
污染物包括:镉、汞、砷、铜、铅、铬、锌、镍和 六六六、滴滴涕。
2类标准适用户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 3类标准适用于工业区; 4类标准适用于城市中的交通干线道路两侧区域。
穿越区域的内河航道两侧区域,穿越城区的铁路 主、次干线两侧区域的背景噪声(指不通过列车 时的噪声水平)执行该类标准。
夜间灾发噪声其最大值不准超过标准的15dB。
GB3096-2008《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二)环境标准
1.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标准管理办法中 对环境标准的定义为: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 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 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 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的总称。
2.作用
✓ 制订环境规划和环境计划的主要依据 ✓ 环境标准是环境评价的准绳 ✓ 环境标准是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 ✓ 环境标准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业厂界噪声标准》) 1985年发布实施的《工业企业噪声设计标准》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测量方法》:
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0类标准适用于疗养区、高级别野区、高级宾馆 区等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位于城郊和乡村的 这—类区域分别按严于0类标准的5dB执行
1类标准适用于以居住、文教机关为主的区域。 乡村居住环境可参照执行该类标准;
➢
➢ 2)分类 ▪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 水环境质量标准 ▪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 环境噪声标准等
第三章环境污染极其治理(新)
重庆
(资料来源;1999年WHO公布的对54个国家272个城市1998年大气污染的评价结果)
主要污染源
燃煤 燃油 汽车尾气
大气污染物
总悬浮颗粒物(TSP) SO2 SO2 NOx CO NOx CxHx 有害气体
粉尘
可吸入颗粒物 哈尔滨大气环境质量指数 SO2 NO2
2001年哈尔滨市空气污染指数级别分布状况
大气污染物
大气污染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一) 氟化物 1. 氟化物的来源 氟化物是重要的大气污染 物。许多工厂排出的氟化物主要为 SiF4 和 HF ,它们易溶于水 , 具剧毒性。大气中氟化 物的污染主要分为二类 : (1) 生活燃煤污染型。 (2) 工业生产污染型。 另外 , 火山活动也是大气中氟的来源之一。
( 二 ) 微波和射频辐射
环境中的微波和射频辐射主要来源于人为活动 : 传播广播、电视讯号的超短波和分米波 ; 雷达脉冲辐射产生的微波和超短波 ; 人造卫星通讯系统地面终端的连续波微波辐射源 ; 大功率的工业、医疗和科研用的射频微波设备形成 的电磁波 ; 家用微波炉发生泄漏时释放的微波 ; 通讯工具发出的电磁波等等。
•地形因素
•影响人体的身体健康 •危害动植物
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30%
•排放总量
•排放源高度 •气象条件
•地形因素
•影响人体的身体健康 •危害动植物 •腐蚀建筑物 •对气候产生影响
按污染物分 (一)分类 按水体类型分 直接 危害人类健康 间接(水中生物、灌溉农田) 公害疾病 (二)危害 富营养化
[水俣病事件]:1953年—1956年,于日本熊本县水俣镇,含无机汞的工 业废水污染水体,使水俣湾的鱼中毒,人食鱼后也中毒发病,1953年水 俣镇开始出现一些手脚麻木,听觉失灵,运动失调,严重时呈癫痫状 态,甚至死亡的病人。
好hao环境保护第三章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有机物
动物 有机物
绿色植物 有机物
分解者
无机物
环境
无机物
6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和物质流动
三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
能量金字塔
生产者
7
二、生态平衡(P43)
(1)生态系统内部动植物种类 和数量相对稳定
(2)生态系统内部物质和能量的输入
特征 和输出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3)食物链结构复杂、互相交叉成食物网
16
水土流失(水蚀)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 个方面。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 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 侵蚀。
17
水土流失(水蚀)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 个方面。 ③地面物质组成。
2、洞庭湖面积减少的原因?
泥沙淤泥;围湖造田
3、中亚咸海面积缩小的原因?
①全球变暖,蒸发加剧;
②大量引水灌溉,汇入湖泊24 水 量减少;
萎缩 海滨
湖泊、海洋
主要防治措 施
9
10
预习p45-52页的内容,填下列表格 生态环 主要分布区域 自然背景 境问题
人为原因
森林破 坏
草场退 化
水土流 失
土地荒 漠化
生物多 样性减 少
物种资源丰 富
湿地 三江低地,湖滨 湿润低平原、
萎缩 海滨
湖泊、海洋
主要防治措 施
11
主要分布区域 自然背景
人为原因
城市建设破 坏其栖息地
休渔期制度
23
主要分布区域 自然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宏观环境分析
政治环境 经济环境 法律环境 科技环境 社会环境 文化环境 自然环境
1、政治环境
1)政治制度
2)政党和政党制度 3)政治性团体
4)国家的方针政策
5)政治气氛。
2、经济环境
1)社会经济结构
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交换结构、消费结 构、技术结构,核心是产业结构 2)经济发展水平 3)经济体制 4)经济政策 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政策、产业政策、国民收 入分配政策、价格政策、货币政策
5、社会环境
1)人口状况
2)社会秩序 3)社会中的权力与结构
4)人们的生活方式
5)工作方式
重点是人口状况
人口规模
人口素质 人口结构
人口政策
6、文化环境
价值观
价值观又分为:
*核心价值观
*非核心价值观(次文化价值观)
7、自然环境
1)自然资源
2)生态环境 3)地理位置
二、微观环境(特定经营环境)
1、竞争者(现存的、潜在的)
2、顾客与供应商(竞价能力) 3、替代品(替代威胁)
4、政府与公众(管制与压力)
的,他们可能伤害了许多合法企业,并 妨碍了新投资和开发新市场,他们也可 能增加消费者支出。虽然每项法令都有 其合法的理由,但从总体上看,却有削 弱创造精神和减缓经济发展的效果。。
4、科技环境
1)社会科技水平
2)社会科技力量 3)科技体制
4)科技政策
思考:新的科技是一种‚破坏性‛的 创造力量?
内部环境
三、环境的特征
变化和不确定性
(变化速度加快,以及由此带来的不确
定性程度的增强)
1、整体性和综合性 2、复杂性 3、不确定性和动荡性 摩尔定律 Intel 公司创建人之一戈登 · 摩尔的经验法则,他
预言微处理器的处理能力每18个月到24个月将增 加一倍。 联 合 国 “ 1999 世 界 电 信 论 坛 会 议 ” 副 主 席 约 翰· 罗斯 (John , Roth) 在 10 日论坛开幕演说时提 出“新摩尔定律”——光纤定律,互联网频宽每 9个月会增加一倍的容量,但成本降低一半,比 晶片变革速度的每18个月还快。
第二节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组织对环境的反应
一、环境对组织的影响
影响表现为: *外部环境是决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 *外部环境影响组织内部的各种管理活动 *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组 织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概括讲,环境对于组织的影响效应分为两 个方面: 有利影响 不利影响
人们对科技的态度,主要取决于他们到
底是看重技术的奇迹,还是技术的过失。 每项重大的发明都会给经济带来飞跃式 发展,在重大发明之间,经济可能停滞 不前。所以经济学家们相信:世界经济 的停滞会持续到有足够数量的重要创新 之前。但在每项重大发明之间,总有些 小的发明填补空白,创造市场和提供投 资机会,刺激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
第一节
环境
环境概述 第二节 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第三节 环境分析
第一节
环境的含义 环境结构 环境的特征
环境概述
一、环境的含义
环境是指与组织活动有关的各种因素的
组合。 (其实质是一个多主体的、多层次的、 不断发展的多维结构系统)
二、环境的结构
外部环境(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3、法律环境
1)法律规范和制度 2)法律执行 3)法律遵守和法律意识 思考: 1、法律的作用? 保护——打击
2、如何理解‚在合法的范围内允许一定
的‘非法’行为的存在‛? 3 、企业立法争论的焦点:管制成本超 过管制利益的平衡点位于何处?
法制并非一直都是被执法者公正地执行
二、组织对环境的反应方式
1、消极反应
负面反应 中性反应
2、积极反应
适应性反应(被动)
创造性反应(主动)
创造性反应
通过广告影响环境
七喜非可乐
签定有利的长期和约 与其他企业合作
兼并、收买和建立战略联盟
影响政府和权力机关的决策
第三节
环境分析
宏观环境分析
微观环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