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的形成与河道变迁

合集下载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可是一查黄河近2000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

黄河在近2000间来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

那么黄河是怎么变化的呢?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黄河变化历程,欢迎阅读。

黄河变化原因:河道变迁据历史记载,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受到近1593次泛滥威胁,而因泛滥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决口一千多次。

最近的一次黄河大改道是在1855年清咸丰帝5年。

在那次黄河大改道之前,黄河下游流经路线,按照现时中国行政区域划分,大体上经过河南的荥阳、郑州、原阳、延津、封丘、中牟、开封、兰考、濮阳,后经山东的曹县、单县,再经安徽的砀山、萧县、最后入江苏的丰县、沛县、徐州、邳县、睢宁、宿迁、泗阳、淮安、涟水、阜宁、滨海然后入黄海。

但在改道后,于铜瓦厢缺口后,黄河冲破原有的河道,改东北走向,在山东境内借大清河入渤海。

最近因为风化问题越来越严重,现在专家说,如果人类再滥砍滥伐的话,黄河的源头很可能会被淹没在风沙之中。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是这条被誉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大围斩,风沙处处。

专家指出,人类违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滥砍滥伐是破坏水源的主要原因,使这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也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下的另一个遗址。

黄河变化原因:气温转寒,暴雨集中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

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

黄河变化原因:人口迅速增长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550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

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越严重。

第二章 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

第二章 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

第二章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黄河象一条金色的巨龙,横卧在祖国的北部大地上。

它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七十五万二千四百四十三平方公里。

黄河流域是我国文明最早的发祥地,其中下游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一、黄河的历史与现状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

发源于青海高原巴颜喀拉山脉黄河正源应为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的各姿各雅山的卡日曲。

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

据地质演变历史的考证,黄河是一条相对年青的河流。

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

到新生代第四纪中期,在陕甘宁盆地堆积了大量的黄土。

以后地面又抬升,形成黄土高原。

接着,又由于长期的流水侵蚀,各个盆地逐渐联通,最后切过我国地势上以地质构造不同为其骨架的三大阶梯,自西向东,由高及低,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

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成为黄河的上游,黄土高原成为它的中游,华北平原是它的下游。

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黄河及其许多主要支流都成为世界上少有的多泥沙河流。

黄河从河源到河口,由于流经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流域条件差异较大,加上输沙过程中的冲淤影响,所以含沙量和输沙量的变化也十分复杂。

黄河中游含沙量和输沙量都迅速增加。

从下游来看,黄河水沙的来源和组成,本体上可以分为四个区域。

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于原始人类生存。

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

因此,探讨历史时期黄河的变迁及其由此而带来的沧海桑田的转变过程,无疑对我们研究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黄河下游河道的迁徙黄河是一条变迁无常的河流,有史以来曾发生过多次大小规模不同的改道。

在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抵淮河口的黄淮海大平原上,它时而北流注入渤海,时而南流夺推进入黄海,来回滚动,到处留下了变迁的痕迹。

第三章黄河变迁

第三章黄河变迁

1048年(北宋庆历8年)河决澶州商胡埽(今濮阳东),为第三次重大
改道。河分北、东两条河道。
北流走向: 今濮阳东-清丰东-馆陶东-临清西-故城东 -武强东-青县东-静海西-天津西入海。 东流走向: 1 . 京东故道:基本与隋唐同。
2 . 横陇故道:自今清丰县东与京东故道分出-南乐东-高
唐西-陵县东-乐陵南-沾化北入海。 3 . 二股河:今南乐西-莘县西-入西汉大 河故道-平原
• (4)中河 • 康熙年间靳辅主持开凿,自宿迁至清河,避 开了宿迁以南的黄河河道。至此,黄、运完全分 离。 • 江、淮之间南河的治理 • (1)永乐十三年(1415年),总漕运陈瑄在淮安 开凿“清江浦渠”,避开黄、淮、运交汇的清江 浦。 • (2)清江浦以下实现了湖、运分离 ,避免了漕 舟行驶湖上的风涛之险。 • (3)对南河入江口的疏浚和新运口的开凿。
通州
• 运河聊城风光
杭州
济宁
无锡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 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
东明南-定陶西-曹县南-砀山北-
萧县北-经徐州,于邳县由泗入淮。 (6/10)

1180年(金大定二十年)河决卫州,
东南经延津北-封丘南-兰考北-睢 县南-商丘南-砀山北-经徐州由泗 入淮。
(五)第五次重大改道
1232年人为决河于归德凤池口(今商丘西北),构成黄河第五 次重大改道。这次改道形成多条河道,主要如下: 1. 夺濉入淮。 2.夺汴入淮。3. 夺涡入淮。 4.夺颍入淮。此前黄河南徙不超过 唐宋汴河一线,至此夺颍、夺涡入淮,黄河下游河道已经到达了 这个扇形平原的西南极限。 • 1351年贾鲁治河,挽河东南走由泗入淮的故道,这就是“贾 鲁河”。 • 贾鲁河走向:今兰考县东-曹县南-商丘北-砀山西-萧县北 -经徐州入泗,由泗入淮。 • 明初黄河基本以贾鲁河为干流,明中叶以后多股并存,其中 主要有:1.夺颍入淮(大黄河)。2.贾鲁河(小黄河)。3.夺涡 入淮。4.夺濉入淮。5.由曹县、沛县入运河。6.曹县、鱼台入运 河。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

水质污染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黄河水质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 严重影响,破坏了水生生物栖 息地,影响了生物多样性。
对水资源的影响
黄河是重要的水资源,水质污 染影响了水资源的质量,降低
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长期饮用被污染的水会对人体 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患病
的风险。
05
黄河的治理和保护
工业废水
沿黄地区的工业废水是黄河水质污 染的主要来源之一,特别是化工、 造纸、印染等行业产生的废水。
农业污水
沿黄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污 水也是黄河水质污染的重要来源。
生活污水
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进 入黄河,也是水质污染的原因之一 。
固体废弃物
沿黄地区的固体废弃物随意丢弃, 导致有害物质随雨水流入黄河,对 水质造成污染。
04
黄河的水质污染
水质污染的现状
黄河水质污染严重,主要表现在氨氮、总磷、高锰酸盐等指标超标,其中氨氮和 高锰酸盐是主要的超标污染物。
黄河水质污染的范围广泛,从上游到下游,几乎整个流域都存在水质污染问题。
水质污染的程度不断加深,许多河段的水质已经达到了劣V类,甚至出现黑臭现象 。
水质污染的来源和原因
地表径流
黄河流域内的地表径流也 是黄河水源的一部分,但 相对较少。
黄河水源的变化及其原因水源 Nhomakorabea少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 的影响,黄河流域的降水量减 少,冰川融水也相应减少,导
致黄河水源减少。
水质恶化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 程,黄河流域的水污染日益严重 ,导致黄河水质恶化。
泥沙淤积
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水 流冲刷容易造成泥沙淤积,使得河 床抬高,水位上升。

中国黄河历史简介

中国黄河历史简介

中国黄河历史简介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六长河流。

中国的两条母亲河之一,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噶达素齐老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千米,流域总面积79.5万平方公里(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公里)。

黄河源头位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玛曲、约古宗列曲是黄河的正源。

黄河依次穿越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蜿蜒东流,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莱州湾)。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间为中游,河长1206公里,流域面积34.4万平方公里;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公里,流域面积只有2.3万平方公里。

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100公里,总面积达795000平方千米。

黄河中游因河段流经黄土高原,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1977年录得最高含沙量达920千克/立方米,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

由于兴建水库以及流域林草覆盖率提高等原因,近年来黄河泥沙含量锐减,悄然出现变清态势。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黄河及黄河流域对人类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

扩展资料:黄河河道变迁地质史演变考证,黄河属于较为年轻的河流,约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更新世,黄河流域还只有一些互不联通的内陆水系。

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和夺袭,经历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后,各湖盆间逐渐联通,形成黄河水系的雏形。

距今约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周定王五年(前602年)黄河在黎阳宿胥口(今河南浚县西南)决徙,偏离禹河故道,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为史载大禹治水后黄河第一次大改道。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据文献记载,有史以来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在西起郑州、北至天津、南抵淮河的黄淮海大平原上留下了其变迁的历史痕迹(如题头图)。

笔者借鉴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①,史海钩沉,勾勒出历史时期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大体情形,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了解相关史实,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渗透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概况1.先秦西汉时期先秦时期,古黄河的下游河道在冀中平原上游徙漫流,形成多股河道,故有“九河”之称。

这一时期下游河道的河床是比较稳定的,据谭其骧先生考证,在筑堤以前,黄河下游河道见于古代文献记载的有《山海经·山经》、《尚书·禹贡》、《汉书·地理志》三条(以下简称《山经》河、《禹贡》河、《汉志》河)。

三河皆北流入海。

“堤防之作,近起战国。

壅防百川,各以自利。

”②由于没有堤防,每遇汛期,免不了要漫溢泛滥。

战国中期筑堤以后,《山经》河和《禹贡》河断流,专走《汉志》河,河口在今黄骅附近,这是历史上黄河河口第一次大的变迁。

此种情况一直沿袭到西汉末年。

西汉时,黄河决溢11次,主要是在中后期。

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在瓠子(今濮阳西南)决口,洪水东南泻入巨野泽,由泗水入淮,这是西汉最著名的一次决溢,历时20余年,直到元封二年(前109年)才堵塞回归故道。

其后,黄河多有决溢。

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黄河在魏郡元城以上决口,久不堵塞,泛滥于济、汴之间长达60年,直到东汉王景治河,才结束这种局面。

2.东汉至隋唐五代时期东汉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因势利导,筑起了西自荥阳(今荥阳东北)东至千乘(今滨州市蒲城)海口的大堤,黄河流经今黄河和马颊河之间,由利津附近入海。

这种状况历经魏晋南北朝至唐末没有变化,史称此为东汉河道。

从王景治河迄唐末,黄河下游河道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无重大变迁,决溢较少。

黄河在这一时期的安流,除王景治河的作用外,主要是少数民族南下,北方滥垦滥伐的现象大为减少,草原植被得以恢复。

黄河多次改道的原因

黄河多次改道的原因

黄河多次改道的原因
黄河多次改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地壳运动:黄河流域位于中国大陆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界区域,地壳运动频繁,造成了地质构造的变化,导致黄河河道发生改变。

2. 水沙变化:黄河水患频发,河水中携带大量的泥沙,随着水流冲刷河床,泥沙会引起河床的改变和侵蚀,进而导致黄河改道。

3. 河道堆积:黄河水源地位于青藏高原,河水中的泥沙随着水流下泄,部分泥沙在平原地区沉积,堆积形成土地。

土地的堆积会改变河道的走向和水流分布,导致黄河改道。

4. 人类活动干扰:人类在黄河流域进行的水利工程和河道整治等活动也会影响黄河的水流方向和泥沙分布,引发黄河的改道。

综上所述,黄河多次改道的原因是地壳运动、水沙变化、河道堆积和人类活动干扰。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黄河河道的频繁变迁。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

历史时期黄河变迁

(3)水绥沙沉
黄河出峡谷进入平原,比降骤 然减小,流速降低。由于防洪 问题未彻底解决,下游河道的 上段十分宽浅。因此中游带来 的大量泥沙,不能全部送入海 洋,必然产生严重淤积。
2、社会因素
(1)黄河上中游地区植被 遭到破坏,加大了水土流失 的程度。
(2)政治中心的东移。
(3)宋、元以后为了保证 京畿地带的安全及政治上和 经济上的统一,加固黄河大 堤,这种人为的因素,对黄 河的决徙及流向影响很大。
明弘治年间,筑断黄陵冈,堵 塞黄河北流的通道。
黄河河道由兰阳、考城,迳归 德、徐州、宿迂,南入运河, 会淮水东注于海。
筑断黄陵冈和兴建太行堤的结 果,“北流于是永绝,始以清 口一线受万里长河之水。” (《明史。河渠志》)
六、清咸丰五年以后黄河下游河道
咸丰五年六月,河决铜瓦厢, 至长垣县兰通集,分两股:
鄂陵湖
湖的面积为628平方公里,平 均水深17.6米,最深可达30多 米,蓄水量为107亿立方米。
积石山
3、黄河中游
从托克托至桃花屿 特点:黄河流经山陕黄土高原 的峡谷之中,流速较快,由于 穿行黄土高原之间,黄河中泥 沙含量主要泥沙含量主要源于 此。但由于流速较快,泥沙的 沉积不突出。
4、黄河的下游
黄河的决口和泛滥,在北 至津沽南达江淮的二十五万 平方公里的广大范围内,曾 制造了无数次田园、城镇和 人口被吞噬的惨剧。
(1)西汉武帝元光三年 (前132年)瓠子决口,洪 水泛滥所及达十六郡,历时 二十余年,“城郭坏沮,稸 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 庐。”
(2)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 的一次决口,洪水在河、济之 间泛滥达六十年之久。
古河水东过洛汭后,自今河 南荥阳广武山北麓东北流, 至今浚县西南大伾山西古宿 胥口,然后沿着太行山东麓 北行。在今河北曲周县南, 接纳自西东来的漳水,然后 北过大陆泽,在今天津市东 南入于海。

初二地理黄河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二地理黄河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二地理黄河知识点总结归纳黄河是中国的第二长河流,也是中国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学习黄河的地理知识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将对黄河的一些关键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黄河的地理位置黄河位于中国的北部,总长度约5500公里。

它的发源地位于中国的青海省,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七个省区,最后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横跨了中国的东西两岸,涵盖面积广大。

二、黄河的重要支流黄河有两条重要的支流,它们是鸭绿江和满洲里河。

鸭绿江是黄河左岸的支流,发源于中国的西藏,流经甘肃和内蒙古,最后注入黄河。

满洲里河是黄河右岸的支流,发源于中国的黑龙江省,流经内蒙古,最后注入黄河。

三、黄河的特点与形成1. 上游和中游地区:黄河在上游和中游地区流量大,水流湍急。

这是因为黄河流经的地势高,有很多陡坡和峡谷,水流势头猛烈。

2. 下游地区:黄河在下游地区逐渐变得平缓,水流较为平稳。

这是因为黄河流经的地势较为平坦,河道宽阔,水流缓慢。

黄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壳运动和长期的水力侵蚀作用。

长期以来,黄河一直在不断形成和变迁中。

四、黄河的重要水利工程黄河作为中国重要的水资源,经过了长时间的开发和利用。

在黄河流域,有许多重要的水利工程,例如引黄灌区和黄河水利枢纽工程。

1. 引黄灌区:黄河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黄灌区。

这个工程的目的是将黄河的水引入到干旱的地区,用于灌溉农田和供给人民饮用水。

2. 黄河水利枢纽工程:黄河水利枢纽工程是通过修建水坝和水库来管理和控制黄河的水流。

这些工程可以用于防洪、发电和供水等。

五、黄河的意义和保护黄河对于中国的农业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黄河灌溉了大量的农田,为中国的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黄河还为中国的工业和城市供水提供了重要的资源。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问题,黄河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水土流失、水污染和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都对黄河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威胁。

因此,保护黄河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古代黄河的变迁

中国古代黄河的变迁

中国古代黄河的变迁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位于中国北方地区,属世界长河之一,全长约5464公里。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流域从远古走来的黄河中国平原河流大都发源于西部高原地区,含沙量一般都较高,导致历史上经常泛滥决口,加之人为干预的因素,河道变迁极其复杂。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

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黄河自北到南大范围的泛滥区黄河自远古以来即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混浊即有“浊河”之称。

公元1世纪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浊,号为一石而六斗泥”。

唐宋以后泥沙有增无减。

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约束,时久形成悬河。

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轻则漫口决溢,重则河道改徙。

据粗略统计,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见于20世纪50年代前历史记载的约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二三十次,洪水遍及范围北至海河,南达淮河,纵横25万平方公里,对中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黄河历史上的重大迁徙历史上黄河入海口曾多次发生改变。

在战国初期,人们将古黄河下游河道称为“禹河”,也就是“禹贡大河”,或者称之为“山经大河”。

谭其骧根据《北山经·北次三经》所载入河诸水,与《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所载的河北水道相印证,发现禹贡大河流至河北深县后,山经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会合虖沱水,又北流至蠡县南,会合泒水、滱水后,继续北流至清苑县折而东流,经安新县南、霸县北,东流至天津市东北入海。

西汉末年,《汉书·地理志》及《汉书·沟洫志》的河水,也就是《水经·河水注》的“大河故渎”,认为是大禹治水以后黄河的第一次改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11年),发生第二次大徙。

黄河多次改道的自然原因

黄河多次改道的自然原因

黄河多次改道的自然原因
1.泥沙淤积严重:黄河上游流经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土壤质地疏松、植被覆盖率低,雨水冲刷导致大量泥沙被携带入河。

到了下游平原地带,水流速度减缓,携沙能力减弱,造成泥沙大量沉积,使得河床逐年抬升。

这种现象在历史上被称为“善淤”,是黄河改道的根本原因之一。

2.地形地貌影响:黄河中下游地形平缓,河道坡度小,河水流动易受地势左右。

在山东丘陵和华北平原交界处,黄河面临北上或南下的选择,受到地质构造活动及地壳变迁的影响,原有的河道可能因地形变化而无法继续维持,从而寻找新的出海口。

3.洪水灾害频繁:黄河流域降雨分布不均,夏秋季节集中且强度大,容易形成山洪暴发,河流流量突增,对原本已经抬高的河床构成巨大冲击力,易于发生决口甚至大规模改道。

4.河漫滩演变与湖泊洼地作用:黄河在历史上曾经通过一系列湖泊洼地和河漫滩区域,这些地方往往成为洪水时的天然滞洪区。

当洪水过后,河流可能会改变原有路径,流向更容易排水的新通道。

黄河下游改道的原因

黄河下游改道的原因

黄河下游改道的原因
黄河下游改道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壳运动:黄河流域地壳的隆升或沉降等地质变动会导致
河流的改道。

地壳运动可能引起地势的抬升或下降,导致黄河改变原有的流向。

2.季节性洪水:黄河自古以来就以其洪水泛滥而出名,特别
是夏季。

大量的季节性洪水可能改变河流的排水方向,导致河道发生变动。

3.泥沙淤积:黄河是中国最大的泥沙搬运河流之一,长期以
来带来大量的泥沙。

泥沙的淤积和沉积可能改变河床的形态,引起黄河改道。

人为因素:
1.河道疏浚和护岸工程:为了控制洪水和提高航运能力,人
们进行了大量的河道疏浚和护岸工程。

这些工程有时会改变黄河的原始河道,导致河流改道。

2.水利工程: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如水库、人工堤坝等,
用于控制黄河的水流和水位。

这些工程改变了黄河的自然流向,并可能导致河道变动。

3.城市建设和农田开发:人们的城市建设和农田开发也会改
变河流的流向和排水系统。

大规模的人工填埋、道路和建筑物的兴建可能改变黄河下游地区的局部水流情况。

这些自然和人为因素可能相互作用,导致黄河下游河道的频繁变迁和改道。

黄河是中国最大的河流,其改道对沿岸地区的环境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黄河的管理、治理和保护一直是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

论述历史时期黄河改道变迁的原因。

论述历史时期黄河改道变迁的原因。

论述历史时期黄河改道变迁的原因:
(1)自然地貌和土壤因素。

黄河流经青藏高原,再到黄土高原。

特别是在黄土高原,由于黄土颗粒细,孔隙多,耐冲性差,遇水则变为泥流,到下游华北平原堆积形成悬河。

(2)气候环境因素。

黄河流域全年降水的70%都集中在夏秋,多暴雨,洪峰流量大大高于年平均流量,形成暴涨暴落,极易冲坏河堤。

研究表明黄土高原侵蚀中自然侵蚀占70%,而人类加速侵占只占30%,这就是说自然地貌、土壤和气候环境是造成黄土高原侵蚀的最主要原因。

(3)人类活动因素。

由于人类的不合理开发,特别是采伐不节制,使黄河中游地区的森林受极大大的摧残,水土流失因此越来越严重,黄河水患也越来越酷烈。

论述历史时期黄河改道变迁的原因

论述历史时期黄河改道变迁的原因

论述历史时期黄河改道变迁的原因第一次大改道之前的河道,从前把它称为“禹河故道”,以为是大禹治水时疏导而成的河道。

这是春秋战国时人们所记过的一条古河道,也是有文字记载以来最古的一条河道。

自今武陟东北流经河南北部,折北穿过河北中部,折东入海。

第一次大改道,是在春秋中叶(公元前602年)。

自今河南浚县南改道折向东,又东北经山东西北部,入河北境,循今卫河河道,北汇合故道入海。

这条河道稳定了约470年。

到汉武帝以后后,又经常闹决口,尤其是在两汉之际(即公元前30年到公元70年)的百年之间,黄河决口改道决口,整治无用,后来封建统治者干脆不管,任其横流。

春秋时期的黄河中游的水大概就这么清澈第二次大改道,是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

黄河主流东决,从今山东入海,分支溢流在今鲁西豫东一带,又60年至东汉明帝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在水利工程师王景规划主持下,才把河决流,疏导成为固定的河道,百年河患至是方息,这就是历史上第二次大改道。

第三次改道,是在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

黄河在今濮阳东决口,北流循今卫河入海。

王景固定河道后,自今濮阳以西别故道,往东行,经流今黄河以北,至利津入海。

东汉大河稳定了700多年,到宋朝又是屡决屡塞,于是至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河决濮阳东。

第四次改道,在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

黄河决口于阳武(今原阳)东注梁山泊,分为二派。

第三次改道后12年,又在今河北大名东决出一股,东北循马颊河入海。

自北宋亡数十年,黄河主流有时行东股,有时行北股,有时二股并行,还有决徙在二股以外。

北宋既亡,华北平原在女真落后民族统治之下,黄河局势陷入大混乱。

黄河下游游塞,决口日渐向西发展,决流散漫无归,往往同时存在着好几条河道,彼此互为主流。

经过60余年之久,至章宗明昌五年,河决阳武(今原阳)东注梁山泊,分为二派,其十分之二、三的水由北清河(今黄河)入海,其十分之七、八的水由南清河(泗水)入淮,这就是第四次改道。

黄河河口演变的基本特征

黄河河口演变的基本特征

黄河河口是指黄河流经山东省东部进入渤海的地区。

黄河河口的演变是指黄河河口地区在长期的河流冲积和海洋侵蚀作用下,河口位置、河道形态和河口湾的变化过程。

黄河河口演变的基本特征如下:
1. 河口位置变迁:黄河河口的位置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变迁。

由于黄河的泥沙沉积和海洋侵蚀的作用,河口位置会不断向东或向西移动。

在过去几千年中,黄河河口的位置曾经移动了数十公里。

2. 河道形态变化:黄河河口的河道形态也会发生变化。

由于河流的冲积作用,河道会不断淤积,形成河床的抬高和河道的变宽。

同时,海洋的侵蚀作用也会导致河道的侵蚀和淤泥的搬运,使河道形态发生变化。

3. 河口湾的变化:黄河河口湾是指黄河在注入渤海之前形成的湾区。

由于河流的冲积和海洋的侵蚀作用,河口湾的形状和大小会发生变化。

在过去几千年中,黄河河口湾的面积曾经扩大和缩小过多次。

4. 河流泥沙的沉积:黄河是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之一,每
年带来大量的泥沙。

这些泥沙在河口地区会沉积下来,形成河床的抬高和河口湾的填埋。

这种泥沙的沉积是黄河河口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总的来说,黄河河口的演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受到河流冲积和海洋侵蚀的双重作用影响。

这种演变对于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都有重要的影响。

高中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黄河知识点归纳总结黄河,中国第二长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它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九个省份,最终注入渤海。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黄河的知识点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

本文将对高中黄河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黄河的地理特点黄河的总长度约5464千米,流域面积约752万平方千米。

它是我国北方重要的水源地和农业基地。

黄河地貌复杂多样,包括高山区、高原区、平原区等。

黄河的水量较大,河水带有较多的泥沙和黄色颗粒,因此得名黄河。

黄河水的特点是富含养分,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黄河的发源地和流域黄河的发源地位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的北麓,主要由五个源头组成,包括乌鞘岭源、果洛源、马鬃山源、河源峡源和临江源。

这些源头都位于高原地区,气候寒冷,水源充沛。

然后黄河从青藏高原逐渐向东流动,穿越了巴颜喀拉山脉、黄土高原等地形,最终抵达渤海。

三、黄河的主要支流黄河的主要支流有十二,包括罗伊河、阳川河、白河、浑河、洋河、巩义河、丰水河、新洲河、淇河、魏河、卫河和滹沱河。

这些支流来源于黄河流域的其他河流,起到了提供水源和调节黄河水量的重要作用。

四、黄河的流域发展与变迁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在历史长河中,黄河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多种原因,黄河也经历了多次洪水灾害和河道变迁。

这些变迁导致了黄河的流域面积不断变化,也对周边地区的人们生活带来了影响。

五、黄河的经济价值和利用黄河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灌溉河流之一,对农业生产起到了关键的支撑作用。

黄河流域的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此外,黄河也为电力发电、水运和旅游业带来了机遇。

很多大型水利工程和风景名胜都位于黄河流域。

六、黄河的保护与治理黄河长期以来存在着治理难题,包括水土流失、洪水灾害等问题。

为了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退耕还林、水土保持工程等。

黄河是怎样形成的黄河的成因是什么

黄河是怎样形成的黄河的成因是什么

黄河是怎样形成的黄河的成因是什么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其形成过程是如何的呢?下面就让店铺来给你科普一下黄河是怎样形成的。

黄河的形成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

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

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

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

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

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

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

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

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

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

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黄河的上游河源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的河口镇为上游,河道长3471.6公里,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公里,占全河流域面积的53.8%。

黄河上游玛多县多石峡以上称河源区。

河源当地称玛曲。

“玛”即玛夏,藏语意为孔雀,“曲”是河,“玛曲”即孔雀河。

孔雀河起始于约古宗列盆地西南隅卡日扎穷山的玛曲曲果日(意即黄河源头山),山坡前泉群汇集成东、中、西三股泉流,东股最大,当地藏民称它是玛曲曲果(黄河源头),其地理位置为东经95°59′24″及北纬35°01′18″。

三股泉流汇合后,串联许多大小水泊,逐渐形成了一条6~9米宽的小河,东北流入约古宗列。

描述黄河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描述黄河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描述黄河冲积扇的形成过程黄河,中国的母亲河,源自青海的巴颜喀拉山,经过九曲十八弯的河道,最终注入渤海。

沿途,黄河带来了丰富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随着河水的冲刷和沉积,形成了黄河冲积扇,这是一个庞大而神奇的地貌景观。

黄河冲积扇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首先,黄河的水流湍急,携带着大量的泥沙和碎石,冲刷河床并将这些物质带到下游。

当河水流速减慢时,它会失去悬浮的能力,泥沙和碎石开始沉积在河道底部。

随着时间的推移,沉积物逐渐堆积形成河床,使得黄河的河床逐渐升高。

当黄河流经平原地区时,水流减缓,泥沙和碎石更容易沉积。

这里的地势平坦,流速减慢,河水开始分流,形成了许多小的河道。

这些小河道在河水的冲刷下逐渐扩大,形成了一片片广袤的冲积平原。

沉积物在这里堆积得越来越厚,逐渐形成了黄河冲积扇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河冲积扇的规模不断扩大。

冬季,黄河的水量减少,泥沙更容易沉积,河床上的沉积层不断加厚。

而夏季,黄河的水量增加,泥沙携带力增强,沉积层被冲刷,但仍有一部分物质被带到了冲积扇的前缘。

这样,黄河冲积扇的前缘就不断向前延伸,扇形不断扩大。

黄河冲积扇的形成过程中,还伴随着河道的变迁。

由于沉积物的堆积,河道逐渐抬高,而河水则寻找新的路径,重新开辟河道。

这种变迁不断重复,导致了黄河冲积扇的分支河道众多,形态复杂。

黄河冲积扇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缓慢的过程,需要几千年甚至几万年的时间。

然而,正是因为这个过程,黄河冲积扇成为了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丰富的沉积物为这片土地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得这里的农作物生长茁壮。

同时,黄河冲积扇也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家园,孕育了灿烂的文明。

黄河冲积扇的形成过程,见证了黄河的伟大,也展示了自然的力量。

它是黄河的礼物,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让我们珍惜这片土地,保护黄河,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的形成与河道变迁
作者: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文化研究中心尚群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黄土高原、华北平原,注入渤海。

自古以来,黄河以“善淤、善决、善迁”著称,给黄河下游地区的地理面貌和社会经济带来了重大影响。

黄河的形成
关于黄河形成时代的问题,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

依据各自研究成果,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黄河形成于更新世(距今约240万至1万年)以前,第二种观点认为黄河形成于早更新世(距今约240万至73万年),第三种观点认为黄河形成于晚更新世(距今10万至1万年)。

晚更新世是黄河形成的重要阶段,第三种观点成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黄河的形成与演化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它是地质构造、地貌、气候变化和水文等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青藏高原隆升、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反映东亚构造地貌和自然环境变迁的重大地质事件。

早在第四纪(距今258万年),黄河干流尚未形成,黄河流域分布着一些独立的湖泊,并且互不相通。

新生代以来,由于印度洋板块和亚欧大陆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于亚欧大陆板块之下,形成了差异性的升降运动。

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导致我国地势从东高西低向西高东低的演变。

自中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持续挤压和碰撞,导致青藏高原隆升。

青藏高原的隆升,带来了明显的环境效应,改变了大气环流的运动模式,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向亚洲内陆输送,使亚洲内陆沙漠和干旱化以及风尘堆积的出现。

中更新世(距今100万至10万年)以来,地壳运动使青藏高原大幅度隆升,这不仅使高原环境骤变,也使青藏高原出现大范围冰川。

季节性的冰川融化加大了河川的径流,为黄河的贯通奠定了水动力的基础。

距今约60万年,黄河切穿李家峡,黄河上游发展到李家峡以上
地区。

距今约15万年前,黄河切穿龙羊峡进入共和盆地。

末次间冰期气候变暖,使冰川融化加剧,黄河上、中游从各自独立的内流水系逐步相互连通,因而干流水量增加,这些巨大的水量汇集于古三门湖,使得古湖水位升高。

至晚更新世湖水开始从东部三门峡地垒山地低缓的分水垭口向东溢流,并不断下切,最终切穿三门峡。

黄河干流进入黄淮海平原,最终形成东流入海的黄河水系。

黄河河道的变迁
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携带大量泥沙到达下游,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抬高,容易造成泛滥。

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的开发,造成森林、草原和沟洫系统的破坏,导致黄河决溢改道。

黄河决溢范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纵横25万平方公里,大的改道有6次。

根据河道的主要流向,黄河下游河道的历史变迁大体可分为四个时期:从春秋战国至北宋时期。

这一时期黄河以北流为主,流经河北平原中部由渤海湾入海。

春秋中叶(公元前602年),河道自河南浚县南改道折向东,又东北经山东西北部,入河北境,沿着今卫河河道,北汇合故道入海。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东决,从今山东入海,分支溢流在今鲁西豫东一带,后经王景治河修筑了由荥阳东至千乘(今山东利津一带)的千里黄河大堤,使黄河和汴河分流,各行河道,此后黄河出现了800年的安澜局面。

北宋时期黄河下游河道虽有多次变化,但直到北宋末年黄河仍然保持在纵贯河北平原中部至天津入海的河线上。

从金元至明嘉靖后期。

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杜充在滑县以上李固渡(今河南滑县西南沙集镇约1.5公里)以西扒开河堤,使黄河东流,在今山东巨野、嘉祥一带,汇入泗水,夺淮入海。

这次人为的决河使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是黄河的第三次重大改道。

从这一年至明嘉靖后期长达400年间,黄河下游分成数股入淮,相互迭为主次,黄河下游河道干流的流势逐渐南摆。

元代以后,黄河下游分成数股在今黄河以南、淮河以北、贾鲁河颍河以东、大运河以西的黄淮平原上不断泛滥、决口和改道。

为保护祖陵和漕运的畅通,明朝政府尽可能使黄河的干流保持在开封、徐州
一线上。

从明嘉靖后期至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

在这300年间,“南流故道始尽塞”“全河尽出徐、邳,夺泗入淮”,黄河由此演变为单股汇淮入海。

由于黄河河道长期固定,大量泥沙堆积,所以明代后期黄河下游大部分河段成为“悬河”。

这一时期,河南境内的河道出现过一段相对安流的时期,而山东、苏北境内河段决口次数增多。

后经万历年间潘季驯治理,徐州以上才最后固定为今日废黄河。

嘉庆以后,政治动荡,河政废弛,堤防残破,新的改道灾难的发生已不可避免。

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以后河道由山东利津入海时期。

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铜瓦厢决口,开始时分成三股洪水,都在山东寿张县张秋镇穿运河,汇入大清河,由利津入海。

于是黄河下游结束了700多年夺淮入海的历史,又回到由渤海湾入海的局面。

此后的20年间,洪水在山东西南地区到处漫流,直到1876年将全线河堤完成,黄河下游河道趋于稳定。

黄河河道变迁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黄河历史上经常决口、泛滥和改道,给黄河下游平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

洪水过后,平原上沉积大量泥沙,扰乱了自然水系,形成沙丘、沙地和岗地,把原先发达的农业区变成了旱、涝、碱的常灾区。

如豫东、豫北平原沙地是黄河历次决口和泛滥堆积而成的,多呈带状分布于古(废)黄河故道和泛水主流地带及其两侧。

如延津县北部古为胙城县地,今天是连绵不断的沙丘和沙岗,这里人口稀少,道路湮没。

黄河的决口还淤平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许多河流和湖泊,如济水的湮塞主要受黄河善淤、善决的影响。

由于黄河正流的频繁迁徙,济水的支流不断受到干扰,特别是西汉末年(公元11年)的黄河决口侵毁了济水,以及历代在济水流域开挖的人工河渠,也影响了济水河道并使其水源日渐枯竭。

到清咸丰黄河第六次改道时,济水便全部不复存在。

荥泽位于今河南郑州市西北一带,后因黄河主流北移,水源断绝,它便逐渐干涸了。

圃田泽位于今中牟县西北,唐代圃田泽“东西四十许里,南北二十许里,上下二十四浦,
津流径通,渊潭相接。

”由于明清黄河的泛滥,直接淤平了圃田泽。

类似的情况广泛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上。

黄河的溃决还摧残了黄河流域城市和经济的发展。

频繁的水患严重破坏了城市建筑和内外水陆交通条件,造成了城市工商业的衰落。

元代经过贾鲁治河,朱仙镇迅速兴起,开封依靠朱仙镇作为外港,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但清代频繁的河患,使开封城市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朱仙镇因水患失去繁荣,使开封水陆交通失去优势,造成了城市破败、居民贫困。

从历史上看,黄河变迁史实际是洪水和泥沙矛盾演变的历史,防洪问题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黄河迁徙无常,难于治理,因此不仅要了解黄河河道的历史变迁规律,还要研究未来的演变趋势,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治理,以保障沿黄区域安全无虞。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