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脑白质损伤

合集下载

早产儿脑损伤的评估与研究进展

早产儿脑损伤的评估与研究进展

早产儿脑损伤的评估与研究进展【摘要】围产医学的迅速发展提高了早产儿的存活率,同时脑损伤的发生率也在上升。

脑白质损伤是早产儿脑损伤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其幸存者有神经发育障碍,主要有认知缺陷和运动障碍等后遗症。

研究表明,早期进行电生理学、影像学、生化指标等方面的检查,有利于脑损伤的早期诊断。

【关键词】脑损伤;早产儿;振幅整合脑电图脑损伤是早产儿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和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目前对早产儿脑损伤无特效方法,因此早期诊断主要是通过对脑电生理学、影像学及生化等方面进行评估。

现就对早产儿脑损伤的早期评估作综述。

1 脑电生理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神经功能评价技术,是近年来国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用于监测早产儿脑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

因操作简单、图形直观、数据易判读、可进行床旁连续动态监测等优点被受推广与应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aEEG在新生儿脑损伤作用的研究逐渐深入,尤其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变化规律及诊断意义转向早产儿神经预后的评估价值研究。

结果显示,aEEG的异常分类与新生儿HIE的临床分度及神经发育预后有很强的相关性,可作为足月儿HIE的早期预测指标。

一项前瞩性研究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后即开始进行为期96h的aEEG监测,证实后生后48h内的aEEG异常结果与远期神经预后密切相关。

Song等报道用生后72h内的aEEG异常结果和MRI组合预测远期不良结局,其灵敏度为53.4%,特异性为97%,阳性预测值为79%,阴性预测值为89%,但这种相关性只适用于预测脑白质损伤,而在脑室内及脑实质内出血方面却无明显相关性。

Ralser等对23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后18~24h内进行aEEG监测并随访至纠正胎龄12个月,发现生后早期aEEG异常与早产儿不良神经预后成正相关。

总结以上研究结果,早期尤其是生后72h内aEEG结果对预测早产儿远期不良神经预后价值较大。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早期MRI表现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早期MRI表现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早期MRI表现目的探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cerebral white matter damage,CWMD)的早期MRI表现。

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2年10月临床及MRI诊断CWMD 37例。

结果37例早期CWMD 1 w内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呈高信号,局灶性损伤32例,T1等或稍高信号,T2等或稍低信号,弥漫性损伤5例,T1等或稍高信号,T2稍高信号。

病灶位于侧脑室三角区和枕角周围脑白质23例,侧脑室前角周围脑白质16例,侧脑室体部周围脑白质19例。

结论早期CWMD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DWI能发现常规MRI难以显示的早期病变,对早期脑白质损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非常高。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eterm infants with early cerebral white matter damage (CWMD). Methods:The research was prospectively performed on 37preterm infants were diagnosed CWMD according to MRI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July 2011 to October 2012 of our Hospital. All were performed MRI examination in 7 days. Results:The lesions in early stage of CWMD,high signal appeared on DW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32 cases of focal,T1 equisignal or slightly high signal and T2 equisignal or slightly low signal,5 cases of diffuse lesions ,T1 equisignal or slightly high signal and T2 slightly high signal. 23 cases Lesions located in the lateral ventricle triangle and occipital horn ,16 cases around the anterior horn of lateral ventricle,19 cases around the body of lateral ventricle. Conclusion:CWMD earl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lack of specificity,DWI can find conventional MRI can display the early pathological changes,of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for early cerebral white matter lesions are very high.Key words:Premature infants;Cerebral white matter damage;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据文献报道,早产儿脑损伤中,胚胎生发层-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cular hemorrhage,IVH)发生率渐呈下降趋势,而脑白质病变则愈显严重,尤其是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eiculer leukomacia,PVL)可造成局部脑组织坏死囊变,是早产儿更具特征性的损伤类型,并被认为与脑性瘫痪尤其是痉挛性瘫痪密切相关[1]。

俞惠民-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研究进展

俞惠民-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研究进展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研究进展俞惠民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浙江大学儿科研究所概述⏹围产医学进展,新生儿存活率显著提高⏹美国每年约出生<500g的的早产57 000例,存活率90%。

⏹后遗症发生率增高,影响生存质量,增加社会负担(视,听,运动,智力)⏹早产儿脑损伤最为重要( 特殊性)⏹选择易损性(selective vulnerability)⏹发生率高选择易损性(selective vulnerability)⏹速度与程度⏹慢性、部分窒息常导致大脑弥漫性坏死,皮层为甚⏹急性、完全窒息主要累及脑干、丘脑及基底神经节⏹成熟度⏹早产儿的易损区位于脑室周围的白质区⏹足月儿的易损区在大脑矢状旁区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高⏹早产儿脑损伤的最主要类型PVL的发生率约为8~26%⏹在应用呼吸机的早产儿中,其发生率可高达38~60 %。

⏹NICU存活的早产儿中,约10 %遗留痉挛性运动缺陷即脑瘫,25~50%遗留认知或行为缺陷或轻度运动障碍。

早产儿脑损伤类型神经病理学分类⏹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damage, WMD)⏹脑非实质区(脑室内)出血⏹脑其他部位(小脑﹑基底神经节﹑脑干等)损伤早产儿WMD的定义及类型⏹1962年Banker等:⏹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PVL)⏹脑白质损伤(WMD):⏹一组多相的、普遍的白质异常病变,多见于早产儿。

WMD类型80年代,Dambska 等认为NWMD包括两种类型:⏹多灶性坏死(即典型的多灶PVL);⏹弥漫性损伤(以伴有肥大星形细胞增生的脑白质组织稀疏化表现为特点)。

Paneth认为NWMD 的病变组成如下:⏹囊状PVL;⏹孔洞脑;⏹缺血和出血性梗死;⏹脑室扩大。

Leviton 等认为WMD 可被分为4 种类型:⏹脑白质出血性梗死(局灶型);⏹脑白质坏死,即PVL(多灶型);⏹弥漫性星形胶质化;⏹弥漫的凋亡现象(胶质细胞).Pediatr Neurol 1996; 15 (2): 127-136WMD的组织学变化⏹和髓鞘损害(少突胶质细胞)⏹轴突病变(神经纤维)⏹反应性星形胶质化目前,WMD被认为是导致围产期死亡率的重要病因,同时也是导致脑瘫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存在脑白质损伤者发生脑瘫的危险性将增加15倍WMD病因⏹缺氧缺血(脑室周区分水岭梗塞)⏹孕母围产期宫内感染(细胞因子触发炎性反应)⏹羊膜腔感染⏹胎盘炎症⏹绒毛膜羊膜炎等⏹其他⏹低CO2, 应用皮质激素,双胎,高胆红素血症WMD发病机制⏹血管解剖学基础(不成熟)⏹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损伤和被动压力脑循环⏹少突胶质细胞(OL)前体成熟依赖的易损性血管解剖和生理因素⏹早产儿脑白质的血流量极低(1.6~3ml/kg.min,灰质的1/4,成人下限10ml)⏹早产儿脑室周围系大脑前、中、后动脉的终末供血区域。

早产儿脑损伤

早产儿脑损伤

快速进展的脑室扩张:
①连续腰穿防止脑室迅速扩大
②直接脑室外部引流
③脑室-腹腔分流术或脑室-帽状腱膜下分 流术
脑室扩张停止进展:大约85%的缓慢进展脑
室扩张可自发性或经治疗部分或完全停止, 但5%的患儿以后可以复发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
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
指在特定部位白质的坏死,即侧脑室外侧角背 侧和外侧的白质,包括前角、体部、视辐射区 (三角区和枕角)和听辐射区(颞角)。
早产儿应用鲁米那稳定血压的RCTs发现有较大的机 械通气的需要,但是没有降低IVH或神经发育损伤。
陈惠金:苯巴比妥预防早产儿IVH九年疗效评 估:预防组113例,重度占IVH的6.2%,轻→ 重4.5%,重→ 轻100%;对照组218例,重度 占IVH的21.2%,轻→ 重23.3%,重→ 轻 6.3%。
③其它部位损伤,如小脑、基底、脑干出血等。
近年来由于B超及CT的问世,发病率明显增高, 在体重<1500g、胎龄<32周的早产儿中发病率可 高达65%。
脑室内出血 (IVH)
病理生理及高危因素
早产儿脑室内存在着胚胎生发层组织,是一个 精细的缺乏结缔组织支持的毛细血管床,对缺 氧、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极为敏感,容易发生 坏死、崩解而致室管膜下出血(SEH),亦称胚胎 生发层组织出血(GMH)。
碱、脑复康、神经节苷脂及生长因子,高压氧 未见确切疗效。
出血后脑室扩张的处理
缓慢进展的脑室扩张(<4周):严密观察,床
头抬高30度
持续缓慢性进展的脑室扩张(>4周):
①连续腰穿: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够放出足够的脑 脊液(每次10ml/kg)。
②减少脑脊液产生的药物:碳酸酐酶抑制剂或渗 透性药物甘油。

33例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临床及MRI特征分析

33例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临床及MRI特征分析
方 润婷 陈志风 李 锐钦 丁月 琴
[ 摘要】 目的 探讨早产儿脑 白 损伤( 质 特别是脑室周 围白 软化 ,?L的临床特 点-核磁共振 ( 质 V) q M )表现。方法 对2 0 年1 月~2 0 年1 月 03 o 的3例早产儿脑 白 损伤患儿的临床 资料进行 回顾性分 析。结果 N ) I C 3 质
p e tr n a t a a s ei u i fe t. riulrypo rp o osso e e ePV _ tn in t h e e to ndtmey t e lwi l d r mau ei f sc n c u e sro ssdee cs patc al o r g n n i fs v r L Ate to o teprv n in a i l o d a t boo h
h dmoerlv n ewi d a c dp roma c 1 IAc odn eMRI ig ot rtr f ld r 0cs s r VL(f i c ss a l ee ac t a v n e efr n ei h 1MR . c rigt t oh a n si ci i o o mak2 ae eP d c ea F we o c 1 ae wh h 5 o l, drt,he ae,woc sso e ee, ae r eie tc lrwht t r o t u u fet n 8c ss a a seta et n fmi mo eae trec ss t ae f v r) 5c ssweep r nr ua i ma e ni o sa ci , ae dt i f ci . d s v i e t c n o h r n n o
后遗症 ,尤重度PL V 预后不 良。注意预防并及时处理 起危重早产儿供 氧供血障碍的因素,有望可减少P L 】 V 的发生。M l V 晚期具有特征性表现,较 g 对P L

早产儿脑损伤进展

早产儿脑损伤进展
• 1)脑白质血流量少 • 2)自身调节能力不足 • 3)脑血管反应性差
• 3、少突胶质细胞成熟依赖易损性
围产期高危因素的作用Fra bibliotek• 1、脑血流的波动 • 3、缺血
2、窒息缺氧 4、感染
早产儿脑损伤的临床特征
• (1)IVH:早产儿发生IVH的危险期为出生 后头3-4d,25-40%发生在生后6h内,50% 发生在生后24h内,4-5d后发生的IVH不到5 %.IVH可有三种基本的类型:急剧恶化型、 断续进展型和临床寂静型。
早产儿脑损伤的诊断
• 1、 预后 • 2、 • 3、 B超:早期诊断,密切随访,评估
CT:敏感性较差 MRI:早期诊断,评估预后
早产儿脑损伤的防治:
• (1) IVH:一旦IVH发生,没有特异的 治疗方法,因此预防IVH的发生是早产儿管 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出生前预防包括预 防早产、宫内转运、以及最佳的分娩处理。 出生后的预防措施包括仔细的复苏措施, 预防脑血流动力学障碍,纠正凝血异常。
早产儿脑损伤进展
张红星
现状
• 近年我国早产儿发生率由5%上升至8.3%, 美国报道出生体重<1500g成活者5-15%有 痉挛型大运动障碍,另25-50%表现有较为 显著的发育障碍,包括运动、认知、行为 的异常、学习障碍。早产儿脑瘫发生率 29.1‰,足月儿:1-2‰早产儿脑瘫发生率 是足月儿的25.2倍。
治疗
• 治疗:目前许多治疗措施对早产儿脑损伤 的效果和副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如谷氨 酸受体拮抗剂、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 神经营养素、促红细胞生成素、亚低温。
• (2) PVL:PVL没有特异的治疗的方法, 因此也应预防为主。预防PVL的关键是预防 脑缺血,应用近红外光谱仪有助于发现处 于压力被动性脑血流的早产儿。即使是存 在完整的自主调节时,也应避免可能导致 脑缺血及可能损害脑血流自主调节的因素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临床、病理及磁共振成像表现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临床、病理及磁共振成像表现

例。不同胎龄早产儿脑损伤在 脑 内的表现形式有脑 室周 围 一 脑出血 ( H 8 蛛网膜下 隙出血(A )1 , H+ I ) 例, V SH 1 例 S A
I H 3例 , < 2周居 多; V 以 3 有侧脑室周 围脑 白质损伤和软化囊变等形式 占5 例 ( 16 ) 1 5/ 6 。结论 早产儿脑 白质损伤的 是 一个动 态病理过程 , 病理基础决定 M I R 表现 , I MR 表现可作为损伤程度及临床 , 病理 转归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
5 s , 度磁场从 X、 z轴三 个方 向上 施加 , 6m )梯 Y、 b值分别 为 0
和 10 / m 。层 厚 3 m 层 间距 1m 矩 阵 1 8×26 00 sm m, m, 2 5 。使
用G E公 司 S n o t r0 5 i acno . T超 导 磁共 振成 像 仪 , 件 版本 g u 软 7 4 扫描 方式 : 位 TWIT WI F A R : R 5 0 m , .6, 轴 l 、 2 、 L I 。T WIT 0 s T 5~2 l ; 2 : R 4 0 s T 81 ; L I E1 0/ T WIT 0 0 m , E 8 I F A R序 列 : R S T S T
【 关键词 】 早 产儿 ; 白质损伤 ; 共振成像 脑 磁
随着 高场磁共振成像 ( I 的广泛应用 , MR ) 其对 中枢神经 系 统疾病 的诊断价值愈 显重要 , 尤其是对早 产儿脑 白质损伤 的检 出率大幅提高 , 为临床早 期识 别及 干预提 供可 靠的依 据 , 同时
也可对脑 白质损伤治疗效果进行评 价及 其预后进行推断… 。
l 资 料 与 方 法
儿, 本组 4例早产儿持续使用辅助通气 出现 为重反应 。

早产儿脑损伤

早产儿脑损伤
早产儿脑损伤
李丽华
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早产儿监护室
前言 • 出血缺血性脑损伤(hemorrhagicischemic cerebral injury),指脑室周 围—脑室内出血(peri-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PIVH) • 脑室旁白质损伤(periventricular white matter damage),是早产儿特征性的脑 损伤形式
防治
• 常规的床边颅脑超声检查,对及时发现白质早 期损伤至关重要,因此时病变处于水肿阶段, 努力去除病因,维持内环境稳定,适当地予以 神经营养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改 善预后。当PVL形成,病变难以逆转。对白质 损伤的小儿,应纳入随访对象,及时发现智力 运动、视听感官功能发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予以个体化的后期治疗。
发病机制
• 血管发育特点:长穿支在妊娠24-28周出现, 供应脑室周围深部白质。短穿支妊娠32-40 周发育活跃,供应皮层下白质,长短穿支 的吻合支妊娠32周后逐渐形成,因此,供 应白质血液的小动脉在组织解剖结构上未 完全发育成熟,功能上维持压力被动性血 流的特点,容易发生缺血性损伤。
发病机制
• 少突胶质细胞前体对缺血的易感性 • 少突胶质细胞是组成神经纤维轴突上髓鞘的重 要成分,不成熟脑的胶质细胞前体对能量的需 求很高,对谷氨酸、自由基毒性的敏感性很高, 故当缺血发生时容易损害。
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 是最常见的出血类型 脑室周围出血即室管膜下出血(SEH), 也称生发基质出血。当出血量增加,血液 经破溃的室管膜流入脑室内则形成脑室内 出血(IVH)。 也有些早产儿和足月儿出血直接源于脑室 内的脉络丛。
病因
• 解剖特点:是发生基础,生发基质血管结构、 分布、走行、缺乏支持组织 • 血流动力学变化:血压变化,脑血流变化 • 出、凝血机制异常:出血症、DIC、血小板损伤的治疗: 脱水 营养脑细胞药物 康复按摩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护理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护理

受到极大威胁[¨。PvL早期 多无 明显 临床表现 ,诊 1.2.1 诊 断方法 本组病例全部经颅脑 B超检查
断依赖影像学诊 断。为提高早产儿生活质量 ,减少 确诊 。确诊条件 : I度为脑室周 围 白质 回声增强
早产 儿脑 白质损 伤后 遗症 。本 科室 自 2006年 8 (PVE)但比脉络丛 回声 强度稍弱 :I1度 为脑室周围
月~2007年 3月共 收治 了 57例 脑 白质损 伤 的早 白质 回声强度与脉络丛相 同 ,且仅 限于侧脑室三角
产儿 ,给予 及 时救治及精 心护理 ,取得 良好 效果 , 部 ;m度为脑室周 围白质 回声强度但 比脉络丛 回声
现将 护理 体会报道如下 。
强度增强 ,范 围超过侧脑室三角部川。
1 资料 与 方 法
1.2.2 治疗方法 ①药物治疗 本组 患儿采 用脑 活素 5 mL、胞二磷胆碱 O.25联合应用 ,静脉点滴 1
1.1 一 般 资 料
次/d,每 15 d为 1疗程 ;单 唾液酸 四己糖神经节苷
选择 2006年 8月~2007年 3月在本科室住院 脂钠 20 mg,1次/d,每 10 d为 1疗程 。②高压氧治
alacia,PVL)为早产儿 所特有 的缺 氧缺血 性脑损 (227.08±12.53)d,体重 (2.03±0.66)g;m度 6例 ,
伤 ,不仅危及早产儿生命 ,也会造成早产儿神经 系 胎 龄 (217.43±7.07)d,体 重 (1.95±0.39)g。
统后遗症 ,特别是运动系统后遗症 ,使存 活儿 预后 1.2 方 法
[关键 词 ] 早 产儿 ;脑损 伤 ;护理 [中图分类 号 ] R473.72 பைடு நூலகம்文献 标识码 ] B [文章 编号 ] 1671—8283(2008)10—0026-03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基础与MRI评价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基础与MRI评价
5-6(no )
Focal,<2/hemisphere Mil-mod , Ventricle Focal, <2mm; Moderate Focal thinner
Multiple>2/hemisphere Marked often V, WECS Multiple, or ≥2mm More global dilatation Global thinning
Haynes RL, Billiards SS, Borenstein NS, et al: Diffuse axonal injury in 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 as determined by apoptotic marker fractin. Pediatr Res 63:656-661, 2023.
喂喂养养困困难 难
需要机械通气
成果
原因
脑白质损伤(广泛+弥漫) 低钠血症 低钙血症 抽搐
OR
5.193 2.864 2.910
CI
(1.668,16.173) (1.316, 6.235) (1.259, 6.727)
P值
0.004 0.008 0.012
比较重旳脑白质损伤(广泛性和弥漫性)可体现为代谢性 酸中毒、高钾血症、低钠血症、低钙血症、反应低下、抽 搐(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醒生后不久出现低钠 血症、低钙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或发生抽搐是较重旳脑白 质损伤旳临床特点。
弥漫性过分脑白质高信号(DEHSI)
-Kidokoro H,et.al. AJNR.2023;32:2023-10.
-Kidokoro H,et.al. AJNR.2023;32:2023-10.
对象与措施

DWI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早期评价和诊断价值

DWI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早期评价和诊断价值

DWI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早期评价和诊断价值林锋;瞿尔力;陈清;陈智敏;徐棉【期刊名称】《医学影像学杂志》【年(卷),期】2015(000)008【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中的早期评价及临床诊断意义。

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确诊为脑白质损伤早产儿70为研究对象,将所有疑似早产儿脑白质缺损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分别为DWI 21例、颅脑B超25例、常规 M RI24例,对三组患儿的检出率进行分析。

结果 DWI组确诊率为95.24%,头颅B超检出率为72.00%,M RI组检出率为83.33%,DWI组检出率显著高于头颅B超组与M RI组( P <0.05);但是M RI组检出率较头颅B超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早期DWI脑室周围白质水中区域呈高信号,而M RI检查为T1 WI较低信号,T2 WI为高信号;DWI诊断早产儿脑白质缺损特异度为96%,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P <0.05)。

结论 DWI检测脑白质缺损呈双侧脑室周围白质呈对称性弥漫性高信号,为脑白质损伤的早期表现;DWI检查可显示脑白质损伤的早期病变,因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损伤早期缺乏特异性,可先行M RI检查。

【总页数】4页(P1443-1446)【作者】林锋;瞿尔力;陈清;陈智敏;徐棉【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浙江温州 325003;浙江省温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浙江温州 325003;浙江省温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浙江温州325003;浙江省温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浙江温州 325003;浙江省温州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浙江温州 325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2;R445.2【相关文献】1.应用DWI结合常规MRI动态评价晚期早产儿脑白质损伤 [J], 冯子鉴;陈丹;张静;王晓明;李娟;毛健2.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早期评价和诊断价值 [J], 安娜;李昉;苏丹丹;张欢欢;李晨3.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早期MRI-DWI的分类、演变及临床意义 [J], 段洋;毛健;富建华;李娟;薛辛东;王晓明;陈丽英4.探讨头颅MRI-DWI联合血清NSE检测在诊断早产儿局灶性脑白质损伤中的应用价值 [J], 张林;赵朋娜;张倩;张高峰;杨晓云5.常规MRI联合DWI与SWI在早产儿脑损伤中的早期诊断价值 [J], 阮彩霞;范梅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周丛乐早产儿脑白质损伤(white matter injury,WMI),是早产儿特征性的脑损伤形式之一,在世界上最早发现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可推朔到一百多年前,1867年Virchow首先对早产儿白质损伤作了描述。

由于此类损伤直接影响小儿远期预后,会造成小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瘫、视听功能异常、认知障碍等,多年来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近年来我国早产儿逐年增多,且孕周与出生体重呈现降低趋势,早产儿脑白质损伤自然地走入我们的临床工作与研究当中, 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该病也逐渐为中国儿科医师所熟悉。

(一)发病机制1. 不成熟脑的血管发育特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属缺血性损伤,首先源于脑血管发育与功能不成熟。

从大脑前、中、后动脉发出的长穿支在妊娠24周~28周出现,保证脑室周围深部白质的供血。

妊娠32周~40周,是短穿支发育活跃的时期,满足皮层下白质的血液供应。

长穿支与短穿支间的吻合支在妊娠32周后才开始逐渐形成,由此可知,在早产儿供应白质血液的小动脉在组织解剖结构上并未完全发育成熟。

在功能上维持“压力被动性血流”的特点,容易发生缺血性损伤。

2.少突胶质细胞前体对缺血的易感性少突胶质细胞是组成神经纤维轴突上髓鞘的重要成分,孕30-32W以前的早产儿神经轴突上的少突胶质细胞尚未成熟,仍处于“前体”阶段(pre-oligodendrocytes),这种发育中的少突胶质细胞前体对能量的需求很高,因此对缺血性损伤的易感性很高。

3. 多种因素参与白质损伤根据人类脑的发育规律,不成熟的脑白质中已存在谷氨酸等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在妊娠23~32W的胎儿脑白质的少突胶质细胞前体即有这些受体的高表达现象,因此在缺血时可以发生兴奋毒性神经损伤。

少突胶质细胞前体对自由基毒性的敏感性也很高,PVL的早产儿脑脊液中脂质过氧化产物升高,其升高程度与白质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

另外在感染时,脑内小胶质细胞发生炎性反应(inflammation),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多种炎性因子和活化的巨噬细胞,多形核细胞、补体,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参与,会造成更加广泛的脑白质损伤。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
• 如母亲绒毛膜羊膜炎、胎膜早破、重症肺炎、NEC等,均增加脑白 质损传因素:遗传易感性。 • 如有些早产儿在编码IL-6的部位基因型改变,增加了IL-6的产生,
PVL、IVH和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
发病机制
脑缺血、全身感染/炎症反应 少突胶质细胞成熟依赖易损性
诊断
• 1、颅脑超声:
• (1)脑白质损伤的超声影像学特点
• 3)后期:1-3个月后,一些小囊在影像上消失,脑室增宽。
诊断
• 1、颅腔B超
• (2)检查时间:对于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应常规行 颅脑超声筛查。对有高危因素的大胎龄早产儿可酌情检查。
• 1)筛查:生后7-14天。 • 2)复查:
易损神经元与轴突损伤
脑白质损伤
诊断
• 早产儿缺乏特异性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往往伴有全身多 种疾病,以非特异性表现为主,故影像学检查是基本的诊断 手段。
• 1、颅脑超声:易于床边开展,无创、便携。 • 2、颅脑MRI:分辨率高,可在病变早期精确描述病变位置,
损伤范围和病变类型。
诊断
• 1、颅脑超声:
• (1)脑白质损伤的超声影像学特点
• 1)早期:损伤部位回声增强,冠状面扫面可见异常回声分布于侧脑室角的外部和 侧脑室旁。在旁矢状面扫描,分布于脑室上方和侧脑室后角三角区附近。
诊断
• 1、颅脑超声:
• (1)脑白质损伤的超声影像学特点
• 2)PVL形成期:3-4周后软化灶逐渐出现,在上述部位,部分异常回声转化为多 个无回声小囊腔,有些可融合成较大囊腔
①对筛查有异常者最好每周复查一次。3-4周时观察PVL发生和脑室增宽情 况。婴儿期酌情复查,注意脑白质减少程度,包括脑室增宽,脑裂、脑外间 隙增宽;

脑白质损伤早产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

脑白质损伤早产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

脑白质损伤早产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目的了解血清白细胞介素-6的变化对脑白质损伤早产儿早期诊断的价值。

方法观察组为脑白质损伤早产儿35例,对照组为正常早产儿36名。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于生后1天,7天,14天检测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

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IL-6生后1天,7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1.2方法标本采集:将两组早产儿分别于生后第1、7、14天早晨,由专人分别取股静脉血2 ml,室温下放置1 h,常温2000 r/min离心10min后分离血清,-20℃冷冻保存待测。

标本检测:IL-6的试剂盒由美国ADL公司生产。

用多功能免疫荧光分析系统分析;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操作严格按说明书进行。

颅脑超声:应用Medison 8000超声检测仪,麦克奥迪数码医学图像分析系统(Motic Med 6.0,北京麦克奥迪图像技术有限公司生产)软件。

采用颅脑超声,参数条件相同(扇形小突阵扫描探头频率为5.5~7.5 mHz,增益条件为100 dB),两组患儿在生后1天、7天、14天进行检查,取矢状面扫描的侧脑室中央部-后角层面图像,对于白质回声异常者为异常。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建立数据库,本实验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

同组不同时间连续变量间比较用配对t检验,指标间比较用直线相关分析。

以α=0.05作为检验水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讨论IL-6是一种糖蛋白,它由184个氨基酸组成,参与机体的炎性反应。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IL-6主要由神经胶质细胞合成和分泌,它主要分布于海马、下丘脑、皮等区域。

一般情况下,IL-6含量极少,当脑组织损伤时,IL-6的表达就会明显增加[3]。

诸多文献表明,IL-6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它影响神经系统的分化、生长和生存[4]。

本研究提示,观察组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PVL的诊治指南

早产儿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PVL的诊治指南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与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的诊断建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早产儿常见脑损伤主要为脑室周围一脑室内出血(PVH—IVH)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与早产儿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学和神经生物学发育不成熟密切相关。

前者为出血性病变,常导致脑室内出血后脑积水和脑室周围出血性髓静脉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后者为缺血性病变,也与官内感染有关。

其中局部PVL的病理特征是白质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的急性坏死,在后期可形成多发小囊腔。

弥漫性PVL又称为弥漫性白质损伤,其病理特征是白质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的凋亡性死亡,少见出现囊腔改变。

局部和弥漫性PVL最终均导致脑白质容量减小和髓鞘化受损。

PVH—IVH和PVL是引起早产儿早期死亡、脑瘫、视、听和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

早产儿发生PVH-IVH或PVL,临床症状多不明显或缺乏特异性,因而早期常规影像检查十分重要。

为提高我国对早产儿PVH-IVH和PVL的诊断水平,新生儿学组为此特制订早产儿PVH-IVH与PVL的诊断建议,并附PVH-IVH和PVL的B超诊断图像,以供临床参照诊断。

【临床诊断】一、胎龄任何胎龄早产儿均有可能发生PVH-IVH或PVL,其中PVH—IVH主要好发于34周以下早产儿,PVL主要好发于32周以下早产儿。

二、围产史可具有下列任一异常围产史:宫内缺血缺氧史,出生时窒息和抢救史,宫内感染史,或母亲有绒毛膜羊膜炎、细菌性阴道病等孕期感染史。

也可无明显异常围产史。

三、出生后病史部分脑损伤早产儿曾患有呼吸系统或循环系统疾患,或曾进行过机械通气治疗。

四、临床症状(一)PVH—IVH:临床症状明显与否,取决于脑室内出血的严重程度及有无并发症。

1.I级或部分Ⅱ级PVH—IVH多无明显临床症状。

2.Ⅱ级或部分Ⅲ级P'VH—IVH可表现为轻度抑制,自发动作减少,肌张力降低,眼球偏斜。

I临床症状常有好转间隙。

3.部分Ⅲ级和Ⅳ级PVH—IVH病程进展常较迅速,表现为意识障碍、严重肌张力低下、呼吸节律不整或呼吸暂停,继之出现昏迷、前囟突起、光反射消失、呼吸停止以及强直性惊厥。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早期MRI-DWI的分类、演变及临床意义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早期MRI-DWI的分类、演变及临床意义
山东医 药 2 1 0 1年第 5 卷第 2 1 8期
早 产 儿 脑 白质 损 伤 早 期 MR —WI ID 的分类 、 演 变 及 临床 意义
段 洋 毛 , 健 , 富建 华 李 , 娟 薛辛 东 王 晓明 陈丽英 , 。 , ( 1天 津 医科 大 学第二 医院 , 天津 30 1 ; 02 12中国医科 大学 附属 盛京 医院)
中图分 类号 :7 2 6 R 2 .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22 6 2 1 ) 80 3 - 10 . X( 0 1 2 -0 80 6 3
常规 MR 和 D 相结合 可动态 观察 C I WI WMD病
变受 累区域 , 与形态学相结合可较客观评价患者预后 , 并对高危早产儿进行早期合理康复。
DU N A
,MAO Ja in,F Ja — u in h a,L u n, E n d , IJ a XU Xi・ 0
WANG a — n Xi o mig,CHEN - ig Liy n
( eScn ayH si lf T n nMe i lU i r t,T n n3 0 1 , .R hn ) 1 eod r o t i j dc n e i pa o a i a v syi j 0 2 1 P .C ia ai
Cls i ain.e ou t n a d ciia inf a c fp e au e if ns a sf t i o c v la i n l c I g ic n e o rm t r na t o n s i wi e e r l i at rd ma e da n s d b RI t c r b a t m t a g ig o e y M — I h wh e e DW

脑白质损伤早产儿血清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的变化

脑白质损伤早产儿血清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的变化

脑白质损伤早产儿血清S100B 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及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的变化蒋海燕1 刘利军1 何海英1 刘东锋2内蒙古包头市包钢集团第三职工医院 1. 新生儿科,2. 功能检查科 (内蒙古包头 014010)摘要: 目的 探讨早产儿脑白质损伤 (WMD) 发生率及临床表现;研究WMD 早期S100B 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 及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 (CK-BB) 的动态变化。

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10月临床资料完整的早产儿病例,生后24、72、120 h 采静脉血,应用化学发光法检测S100B 蛋白与NSE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K-BB 。

据颅脑超声检查分为WMD 组 (18例) 及无WMD 作为对照组 (53例)。

结果 早产儿中WMD 发生率为25.35%。

WMD 组惊厥、呼吸暂停、肌张力改变所占比例均高于无WMD 组 (P 均<0.05)。

WMD 组生后24、72、120 h S100B 蛋白含量均高于无WMD 组 (P 均<0.05);WMD 组生后24 h NSE 含量高于无WMD 组 (P <0.01),72、120 h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均>0.05);WMD 组生后24、72、120 h CK-BB 含量均高于无WMD 组 (P 均<0.05)。

结论 WMD 早产儿S100B 蛋白、NSE 及CK-BB 在生后24 h 内均升高,S100B 蛋白与CK-BB 升高持续时间长。

[临床儿科杂志,2013,31(3):221-224]关键词: 脑白质损伤; S100B 蛋白;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肌酸激酶脑型同工酶; 早产儿中图分类号: R7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3606(2013)03-0221-04The changes of S100B protein, neuron-specific enolase and creatine kinase brain isoenzyme in preterm infant with white matter damage JIANG Haiyan 1, LIU Lijun 1, HE Haiying 1, LIU Dongfeng 2. (1.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2.Department of Function Examination, The Third Staff Hospital of Baogang Group, Baotou 014010, Inner Mongolia, China)Abstract :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of white matter damage (WMD) in preterm infants and it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To study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S100B protein, neuron-specific enolase (NSE) and creatine kinase brain isoenzyme (CK-BB). Methods Premature infants with complete clinical data from January to October 2011 were selected. Blood was drawn 24, 72 and 120 h after birth. S100B protein and NSE were measured by chemiluminescence, and CK-BB was measur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According to cranial ultrasound, infants without WMD were se -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n=18), and infants with WMD were selected as WMD group (n=53). Results WMD prevalence was 25.35% in hospitalized preterm infants. The occurrence of convulsions, apnea and muscle tension changes was higher in WMD group than in control group (P <0.05). S100B protein content was higher at 24, 72 and 120 h after birth in the WMD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NSE level was higher in the WMD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24 h after birth (P <0.01). NSE levels at 72 and 120 h after birth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MD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The CK-BB content was higher in the WMD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t 24, 72 and 120 h after birth (P <0.05). Conclusions S100B protein, NSE and CK-BB within 24 h after birth have significance in guiding the diagnosis of WMD. The elevation of S100B protein and CK-BB stays for long duration. (J Clin Pediatr,2013,31(3):221-224)Key words : white matter damage; S100B protein; neuron-specific enolase; creatine kinase brain isoenzyme; preterm infantdoi:10.3969j.issn.1000-3606.2013.03.006·论 著·通信作者:刘利军 电子信箱:************************脑白质损伤 (white matter damage ,WMD) 是早产儿脑损伤的病理改变之一,在早产儿中其发生率为8%~26%[1],包括弥漫性脑白质损伤 (diffuse white matter damage) 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periventricularleucumalacia ,PVL)[2]。

早产儿脑损伤

早产儿脑损伤

脑白质损伤(PVL)
2、弥漫性PVL 为周围性白质损伤 多见于长期存活的早产儿,与轻度缺血有关 病理特征为OL前体细胞弥漫性损伤 星型胶质细胞增生 一般不出现囊腔,导致髓鞘形成障碍 弥漫性PVL占75%
脑白质损伤(PVL)
脑白质损伤部位与症状 侧脑室前角外上方局灶PVL:痉挛性瘫痪 枕部三角区局灶PVL:视神经发育不良
早产儿脑损伤依神经病理学可分为:
①脑白质损伤(WMD), 包括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PVL),
脑室周围 白质区出血及梗死 ( PVH-PVHI); ②非脑实质区的出血,如脑室内出血(iIVH)
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脉络丛出血等; ③其它部位损伤,如小脑、基底、脑干出血等。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发生率增加
发病率高
BW〈1500g
3-4%
GW〈33-35W
4-10%
临床表现严重
神经运动障碍
14-85%
6-9个月脑瘫发生率高达 20%
每1000例存活新生儿的脑瘫发生率
早产明显增加
100
脑损伤和脑瘫
的危险性(尤其
10
是胎龄小于33
周)
0
< 30 31-32 33-34 35-36 37-41
42+
胎 龄 (周)
(一)及时处理围产期各种高危因素
3、正确使用机械通气 避免短时间、反复、大幅度调节参数 尽可以降低气道压力 不要追求血气分析“绝对正常” PaCO2波动不要太大,40 – 50 mmHg 不能<35或>60
(一)及时处理围产期各种高危因素
4、避免液体输入过多过快 渗透压过高 高血糖 5%碳酸氢钠 碱中毒比酸中毒更不好。
早产儿<5ml/100g.min,足月儿>10 2、自身调节能力不足,调节范围很窄

新生儿脑白质损伤的定量评价_樊曦涌

新生儿脑白质损伤的定量评价_樊曦涌

关系。结果 新生儿脑白质轻度损伤、重度损伤、对照组之间, 早期白质灰度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1) ; 随
灰度值的增加, 白质重度损伤的比率增加( P < 0.05) ; 早期白质灰度值 > 130 者 3 ~6 个月时出现神经发育异常( 主
要是肌张力和适应性异常) 的比率显著增加( P < 0.05) 。结论 超声灰度定量分析对新生儿脑白质损伤的诊断有重
新 生 儿 脑 白 质 损 伤 ( white matter damage, WMD) 是新生儿常见的脑损伤形式, 最常见于早产 儿 , 严 重 者 可 以 发 生 脑 室 周 围 白 质 软 化 ( periven- tricular leukomalacia, PVL) , 是导致早产儿神经和 智力损伤以及后期脑瘫的主要原因。对于该病, 强调早期诊断、早期对症治疗、早期干预的重要 性, 影像学检查是白质损伤的唯一确诊依据, 而 且在新生儿脑白质损伤的早期诊断、治疗效果评 价和后期随访中, 有着重要意义。头颅超声以其 便捷、可床旁检查、动态检测、相对廉价的优势, 正逐渐广泛地应用于新生儿脑白质损伤的诊断中,
damage was studied. Relationship between early gray scale and later nervous system development was explored. Results
Value of white matter gray scale in early period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mong the mild injury group, the severe injury
· 180 ·
临床儿科杂志 第 26 卷第 3 期 2008 年 3 月 J Clin Pediatr Vol.26 No.3 Mar . 200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
周丛乐
脑白质在解剖学上也称“髓质”,是无数神经元轴突聚合形成的神经纤维。

白质损伤是早产儿特有的脑损伤形式之一,最严重的结局是早产儿脑室旁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cumalacia,PVL),会造成小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如脑瘫、视听功能异常、认知障碍等。

近年来,我国早产儿、低体重儿、多胎儿的发生率、救治成功率明显升高,然而,远期不同程度的神经发育问题居高不降,脑白质损伤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故日益受到重视。

1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病情况
早在60年代初,Rydberg即已发现,分娩时发生循环异常的产妇所生早产儿脑白质病变较常见。

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该病发生的显著规律性,几乎都发生在早产儿,特别是有呼吸循环障碍病史的早产儿,抢救成功若干天后常规颅脑超声检查时发现脑室旁的白质软化灶。

最早尸解报告的早产儿脑室旁白质软化的发生率仅20%,Shuman等(1980)观察的82例出生体重900~2 200 g 的早产儿中,发生PVL者高达88%,以后报告的发生率为25%~75%不等。

2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发病机制
病理学及血管造影技术最早揭示了白质损伤的主要病因,是局部缺血引起的脑组织坏死,与早产儿脑血管的发育特点有直接的关系。

从大脑前、中、后动脉发出的长穿支在妊娠24~28周出现,延伸到脑室的边缘,保证脑室周围深部白质的供血。

妊娠32~40周,是短穿支发育活跃的时期,满足皮层下白质的血液供应。

长穿支与短穿支间的吻合支在妊娠32周后才开始逐渐形成,由此可知,早产儿生后的一段时间内,供应白质血液的小动脉在组织解剖结构上并未完全发育成熟。

在功能上维持“压力被动性血流”的特点,血管调节能力差,脑血流极易受瞬间全身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影响,在患有各种严重疾病并接受人工通气等特殊治疗的早产儿,更易出现脑供血障碍,尤其脑室旁白质,处于脑内动脉供血的最末端,缺血性损伤由此而发生。

早产儿发生白质损伤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发育中的少突胶质细胞前体易感性较强。

少突胶质细胞是组成神经纤维轴突上髓鞘的重要成分,发育中的脑有其明显的代谢特点,在神经轴突髓鞘化前期及形成过程中,分化中的胶质细胞前体对能量的需求很高,对谷氨酸、自由基毒性的敏感性很高,故当缺血发生时这些有害物浓度增加,会导致少突胶质细胞损伤、神经纤维轴突的断裂,其病理结局是脑室旁白质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形成软化灶。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临床因素主要与可造成脑血流减少的疾病有关。

我院曾总结过不同程度的早产儿脑白质病变的病因,48.44%的病例存在可能影响胎儿供血供氧的产科高危病史,包括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子痫,贫血,胎-胎输血,胎盘、脐带异常,宫内窘迫等;85.94%病例患有新生儿早期严重疾病,如循环异常、低氧血症及难以纠正的低血糖等;Ⅲ~Ⅳ度颅内出血伴脑室扩大对脑室旁白质有直接的威胁,极易发生病变。

文献有出血性白质损伤的提法,主要是指脑室周围-脑室内较大的出血团块所致的髓静脉梗死,直接影响局部的血液供应,使白质损伤。

推测是脑室扩大,使其周围白质受压的缘故。

另一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感染可导致更广泛的白质严重损害,原因是感染介导的免疫性炎症反应以及大量内毒素及炎症因子参与的结果。

文献有报告,许多菌血症的患儿,出现端脑白质脑炎,并培养出了革兰氏阴性杆菌,与母亲产前绒毛膜炎有密切的关系,这一现象不仅仅局限于早产儿,足月儿也可发生。

3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诊断
在新生儿期,单纯依靠临床难以确定脑白质发生的病变,因早产儿缺乏特异性的神经定位表现,加之全身多种严重性疾病,临床表现均是非特异性的。

有人做了极其严密的临床观察,即使相当严重白质损伤的早产儿,也只是表现为反应差,更细心的人偶有发现患儿视觉反应异常,难以与全身性原发疾病症状鉴别。

有作者推荐应用近红外光谱测定技术(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通过监测脑组织中氧的变化,及时发现脑血流动力学改变,预测可能发生的脑白质损伤。

迄今为止,在国际上应用最多的早产儿脑白质损伤诊断方法仍是颅脑超声、CT、MRI等影像学手段,可直接观察白质损伤的发生、变化过程。

影像诊断的基础是病理改变。

在缺血后6~12小时,即可发生神经元的凝固坏死、轴突水肿,显微镜下可见相应的组织学变化。

近年国际上所推荐的对早期组织水肿显示最佳的方法是弥散加权核磁成像技术(Diffusion-Weighted Magnetic Resonance,DWMRI),在白质损伤后数日内以水肿为主的病理阶段,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水肿区高信号,常规MRI及CT显示均不敏感。

颅脑超声以其无创、便于床边操作的优势成为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应的超声影像主要特点是强回声,在侧脑室前角附近、后角三角区旁及侧脑室外侧半卵圆中心最易探及回声异常增强的白质。

当发生广泛的白质损伤,超声可见强回声自脑室周围的前述部位向外辐射性弥散,直至皮层下。

轻度的白质损伤是可修复的,持续时间一般为7~10天。

如白质回声强度几乎与脉络丛等同,发展为脑室旁白质软化的可能性较大。

继早期轴突水肿之后,构成轴突髓鞘的少突胶质细胞不同程度坏死、丢失,于是轴突发生断裂,软化灶形成。

极小的软化灶仅在显微镜下显示,软化灶直径2 mm以上超声检查即可探及,呈低回声或无回声,一般在损伤后3~4周在超声影像上可出现。

因软化灶主要分布于侧脑室的周围,早产儿脑室旁白质软化(PVL)由此冠名。

软化灶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可以单灶形式存在于侧脑室前角极的前外侧,也可在侧脑室外侧、背侧及后角附近白质形成密集的小囊腔以后一段时间内超声所探及的软化灶陆续会有增加,使人有区域性“荒芜”之感,侧脑室也会因这一严重结局相应扩大。

此时CT、MRI检查同样对脑室旁白质软化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脑室旁白质软化发生后,即有小胶质细胞填充病变部位,故软化灶在影像上并非永存,3~4个月后较小的软化灶在影像上逐渐变小并消失,由此提示我们,诊断脑室旁白质软化的最佳时间是脑损伤后3~4周,过晚会因漏诊而造成临床诊断困惑。

在弥散性白质损伤的病例,从病变早期即伴有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及少突胶质细胞的增生,较少发生液化,而是脑白质整体容积的缩小,脑室扩大是脑容积减少的重要影像特征。

脑容积减少意味白质广泛损伤后继续发育不良,尤其是髓鞘化障碍的表现,病变更广泛时累及灰质。

对于白质损伤后的发育异常,MRI检查显示了更高的敏感性。

新近出现的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是MRI检查的新序列,通过水分子在三维空间中弥散轨迹的定量分析成像,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走行、方向、排列密度、髓鞘化水平等,为评价脑白质损伤后的功能状况开辟了新的空间。

4 早产儿脑白质损伤的预后与防治
白质是脑实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经信息的传递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国外许多学者研究证实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对远期预后影响的严重性,甚至将PVL作为预测预后不良的指标。

我院研究显示,发生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异常率高达63.64%,其中脑瘫、智能发育落后者占36.37%,尤其是发生广泛性PVL的病例,无一幸免地出现了严重的后遗症。

早产儿脑室旁白质损伤所致神经系统后遗症的类型与严重程度,取决于脑白质损伤的部位及程度,与所累及的神经纤维有密切的关系。

典型的远期神经系统异常是运动障碍、脑瘫。

侧脑室
前角附近发生PVL时,下肢运动功能最易受累,因起自于皮层运动区支配下肢运动的皮层脊髓束纤维途经此处,严重的PVL,常造成四肢痉挛性瘫痪,且肢瘫永久存在。

局部解剖研究发现,由于脑室旁白质坏死而肢体瘫痪的小儿,多存在皮层运动区锥体细胞下行锥体束纤维的减少。

有报告,由于PVL所致的脑瘫患儿中,痉挛性瘫占81%,小于胎龄的早产儿神经系统问题较适于胎龄的早产儿更加突出。

弥散性的大片白质严重损伤,不但会累及运动功能,还会因皮层及皮层下神经元受损,星形胶质细胞迁移、增殖障碍,导致智能、认知缺陷。

广泛的白质损伤还会影响小儿的感官功能。

当位于额中回的眼球协调运动中枢和由外侧膝状体发出,形成视辐射最终达枕叶视觉中枢的神经纤维受到损害,会发生视力、视野异常。

当发自于内侧膝状体,向颞叶听觉中枢投射的神经纤维受损,则发生听觉功能异常。

感官功能障碍又加重了小儿智能发育的落后。

对于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是难以完全避免的,因该病的发生与早产儿自身脑血管发育及局部代谢特点有关,重在预防。

首先是对该病有明确的概念,产科尽可能地减少早产,及时处理母亲孕期的合并症。

对必不可免出生的早产儿,应及时正确地诊治所患疾病,尽力避免、减少有可能引发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疾病。

目前对早产儿脑白质损伤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

对早产儿进行常规的床边颅脑超声检查,在白质损伤的早期予以诊断,至关重要,因此时病变处于水肿阶段,努力祛除病因,维持内环境稳定,适当地予以神经营养药物,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改善预后。

当PVL形成后,病变难以逆转。

对白质损伤的小儿,应纳入随访对象,及时发现智力、运动、视听感官功能发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予以个体化的后期治疗,包括不同月龄促进小儿智能发育一系列干预性措施,如物理康复、视听功能训练等。

这些小儿经合理的治疗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来源:继续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编辑部·—半月刊·—ISSN 1004-6763·—2006-17,p75-77 适用对象:全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