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四首 修改1
1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改(答案)
![15.古代诗歌四首学案改(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2a4efe0242a8956bece40a.png)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学案《古代诗歌四首》共2课时课型:主备人:王春妮审核人:张希珉使用时间:年月日15、《古代诗歌四首》班级:姓名:【课标转述】1、熟读并背诵、默写四首诗歌;2、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3、理解诗歌字词含义和诗歌大意;4、初步学习欣赏精彩文句;5、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学习目标】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学习流程】一、自主学习(1)给加粗字注音:碣石()澹澹()竦峙()沧海()萧瑟()白沙堤()浅草才能没()马蹄(2)填空:几处()争暖树,谁家()啄春泥。
()老树昏鸦2、明确体裁,了解作者:(1)《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是曹操,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
(2)《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侓诗,作者是王湾,唐代诗人。
(3)《钱塘湖春行》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是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唐代大诗人。
著有《白氏长庆集》。
(4)《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是其中的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作者马致远,元代大都人,著名戏曲家。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观沧海曹操1、背景:2、探究: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明确:全诗以“观”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明确:1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2 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
(实景);3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想象)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明确:“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王湾1、了解: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2、朗读,整体感知内容,探究: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明确:首联: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出,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https://img.taocdn.com/s3/m/4ce84d54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6362841.png)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经典的诗歌吧,诗歌一般饱含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那什么样的诗歌才是好的诗歌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及练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
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
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
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
《古代诗歌四首》名师教案(2课时)[修改版]
![《古代诗歌四首》名师教案(2课时)[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daeee7ebb7360b4c2f3f640a.png)
第一篇:《古代诗歌四首》名师教案(2课时)《古代诗歌四首》名师教案一、教学建议:1.教学时间:2课时2.要注重朗读。
以朗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在熟读感知的基础上鼓励当堂背诵。
注意各篇作品的情感基调不一样,所以朗读的感情要有所区别。
3.在读懂的基础上有所感悟。
不提出欣赏的过高要求,但又要着力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其中包含了欣赏的成分。
教师一定要掌握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个原则,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一些古代诗歌。
4.讲解相关知识。
作者生平就依注释讲,原则上不另作介绍。
课文的几首诗歌都是同时代的代表性作品,透露出“建安风骨”“盛唐气象”等时代精神,可在学生理解的范围内适当讲解时代背景,但不要介绍文学史。
二、学情分析:这是初一学生第一次学习古代诗歌。
学生在诗歌记忆上积极性很高,课堂上要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直至熟读成诵。
学生对情景交融的手法、借景抒情的手法以及诗歌意象理解较浅,教师可适当点拨。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2.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律诗的基本知识。
4.能了解元散曲中小令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和想象体会宏伟壮观的景象。
2.通过诵读理解思乡之情。
3.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
2.通过诵读第二首诗,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3.感受中国诗歌的思乡旋律。
4.能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
2.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之情、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联系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以及意象寄托的情感。
五、教学方法:品读法;诵读法;联想法六、教学过程及内容要点:第一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和想象体会宏伟壮观的景象。
课外古诗四首(改)
![课外古诗四首(改)](https://img.taocdn.com/s3/m/1271bf06b7360b4c2e3f6498.png)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自学指导一 (4分钟)
•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 怎样的人生感悟?
自学检测一(8分钟)
1、翻译诗句,理解诗歌大意。
•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这句话骗 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当你进入 到崇山峻岭的圈子里以后,你刚攀过一座山, 另一座山立刻将你阻拦。
写作背景简介:
•
作者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日趋衰败的晚唐 时期,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与藩镇跋扈深为 不满。而且李商隐被卷入了牛李党争,屡受排挤, 怀才不遇。于是他借吊贾谊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通过讽刺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又不知贤的行为,反 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即晚唐帝王也像文帝一 般,表似开明,实则昏聩无能。
走近晚唐(2分钟)
唐朝自建立以来,一直蓬勃发展,到开元年 间,唐朝已进入了全盛时代。但随着玄宗日益殆 于政事,纳杨玉环为妃后,更是沉迷于酒色,盛 唐开始走向衰亡。安史之乱削弱了唐王朝的势力, 直接导致了“藩镇割据”,国力每况愈下。自穆 宗后,唐皇多信服食长生药,在以后的十代皇帝 中,仅因服食丹药而死的就有三人,宠幸宦官, 宦官掌权,政局萎靡,许多有志之士虽博通经史, 却怀才不遇,看透时局,郁郁不得志,借古讽今, 抒发满腔悲愤,写下了传世名篇。
3.赏析“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第三句“有约不来过夜半”,用“有约”点出了诗 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 久,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 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 的心情。 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诗人约客久 候不到,灯芯很长,诗人百无聊赖之际,下意识地 将黑白棋子在棋盘上轻轻敲打,而笃笃的敲棋声又 将灯花都震落了。这种姿态貌似闲逸,其实反映出 诗人内心的焦躁。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共五篇)[修改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共五篇)[修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3d384b7502d276a200292efa.png)
第一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古代诗歌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2.了解诗词有关知识;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4.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准确背诵诗歌;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1.诵读并背诵。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设想】1.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
2.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小学时就已经接触了古诗这一题材,我们也都知道我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
那你们知道古诗的作用有多大吗?(讲述纪晓岚贺寿联的故事)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做个祝寿词助兴。
老纪也不推辞,当着满堂宾客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
”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十分尴尬。
老纪不慌不忙念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顿时全场活跃、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
老纪接着高声朗读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
”满场宾客变成哑巴,欢悦变成难堪。
老纪喊出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
”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从纪晓岚贺寿联的故事里,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诗联所产生的一种语言魅力,使我们所无法抗拒的。
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进一步感受诗歌别致的美。
(板书课题)Ⅰ《观沧海》一.简介曹操及其作品1.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三国演义》褒刘贬曹的创作倾向,导致作者并未能给曹操一个公允的评价。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六年级古诗修改
![六年级古诗修改](https://img.taocdn.com/s3/m/7fb8fd63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c8.png)
六年级古诗修改第一篇:六年级古诗修改五(下)。
秋夕唐·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注释:1.秋夕:秋天的夜晚。
2.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
3.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
4.天阶:天庭上宫殿的台阶。
“天阶”另一版本为“天街”。
5.坐看:坐着朝天看,“坐看”另一版本为“卧看”。
译文:秋夜,精美的银色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画屏上添了几分清冷之色;一位宫女手执绫罗小扇,轻轻地扑打飞舞的萤火虫。
天阶上的夜色,清凉如水;坐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遥望着织女星。
赏析:这首古诗写了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首句写秋景,用“冷”字,暗示寒秋气氛,也衬托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
第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
第三句写夜深了,却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
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
用“坐看”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2.书湖阴先生壁宋·王安石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1.书:书写,题诗。
2.湖阴先生:本名杨德逢,隐居之士,是王安石晚年居住金陵时的邻居。
也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
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3.茅檐:这里指茅屋檐下,这里指庭院。
4.无苔:没有青苔。
5.畦(qí):被田埂整齐分划成的方块园地。
6.护田:将:携带。
绿:指水色。
这里指护卫、环绕着园田。
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
7.无苔:没有青苔。
8.排闼:推门闯入。
闼:宫中小门。
据《汉书•樊哙传》记载,汉高祖刘邦病卧禁中,下令不准群臣进见,但樊哙排闼直入,闯进刘邦卧室。
9.送青来:送来绿色。
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
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
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修改古诗四首
![修改古诗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59391a4869eae009581bec40.png)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1、从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来看,你认为“但使愿无违”中的“愿”是什么?从诗的内容看,可理解为辛勤耕种期待收获——多收些豆子。
从诗的主题看,是指希望能隐居田园,远离官场的污浊,在自然美好的生活中保持自己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描写诗人归隐后的日常劳动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归隐耕种生活的热爱,对官场黑暗生活的厌弃。
3、“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
请说出这一句的妙处。
“带月荷锄归”这一句将劳动生活的感受和山村静谧的夜景融合在白描般的图画中,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满足。
4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2分)“种豆南山下”“夕露沾我衣”没有丝毫修饰,运用口语,平和亲切;“道狭草木长”“带月荷锄归”随口而出,平淡朴素,清新自然,和醇美的诗意和谐地统一起来。
5、“草盛豆苗稀”中的“盛”和“稀”的对比说明了什么?作者辞官归田,虽耕作不佳却乐在其中,可见作者本意在享受田园生活的宁静和安适。
使至塞上⒈这首诗作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赴边途中。
诗题“使至塞上”中“使”的意思是出使,“征蓬出汉塞”一句中“征蓬”的意思是飘飞的蓬草。
(2分)('12长沙市)⒉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分)('11连云港市)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3、语句赏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从景物描写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
(4分)('07铜仁市)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1分);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2分);从中透露出诗人内心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情感(1分)。
七年级语文上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及练习附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翻译及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1c1bbe4b8f67c1cfad6b832.png)
古代诗歌四首翻译<<观沧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次北固山下》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碧绿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显得更宽阔。
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
江上的春天早在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
一场春雨刚过。
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
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
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
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
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
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天净沙秋思》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马的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漂泊未归的游子还远在天涯海角。
七年级语文上15课《古代诗歌四首》练习题一、《观沧海》第一部分:1、曹操是末年接触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在文学史上,曹操以四言诗著称,是继《诗经》以后四言诗的又一高峰。
曹操与其子曹丕、在文学史上被称为“三曹”。
2、《观沧海》的题目是后人加的,原是《》的第一章,选自《》。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
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一次重要战争。
修改30课诗四首好用
![修改30课诗四首好用](https://img.taocdn.com/s3/m/5f110e61a417866fb84a8e54.png)
名句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 构图美: 长河奔流 ——空间阔大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线条美:
——层次丰富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 色彩美: 河水闪闪 ——鲜明优美 这句话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 被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找出本诗的对偶句,写景句。
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属地, 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 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பைடு நூலகம்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 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
《登岳阳楼》写作背景
你从诗中的语句看到了什么画面呢?具体说说。 你认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写得好 吗?为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诗中有画。有线条、有构图、有色彩。 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 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对 塞外大漠风光的描绘,融情于景,表达了自己 的孤寂情绪。
找出诗中的写景句,说说它们的妙处。 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 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 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 之情。
【诗文赏析】 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 山,心生豪放。抒发了自己的胸怀与进取精 神,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诗的前三联描写 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 最后一联写的是诗人在欣赏荆门一带的风光 时,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所产生的思 乡之情。诗人没有直接说自己思念故乡,而 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从对 面写来,愈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 全诗想像瑰丽,意境高远,充满了生活 的光彩。
《古代诗歌四首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古代诗歌四首作业设计方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https://img.taocdn.com/s3/m/002a5073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b9.png)
《古代诗歌四首》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与目标在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古代诗歌以其奇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传承千年的文学形式。
本作业设计方案旨在通过《古代诗歌四首》的进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歌的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二、作业内容与要求1. 诗歌选择:选取《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江雪》、《春晓》四首经典古诗作为进修材料。
2. 进修任务:- 理解诗歌:学生需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每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 鉴赏分析:撰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诗歌鉴赏文章,分析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
- 创作实践:模仿所学诗歌的风格,创作一首新的诗歌,展现个人的情感体验和艺术想象。
- 互动分享:在班级内部分享自己的创作,接受同砚的评判和建议,进行作品的修改和完善。
三、作业步骤与指导1. 诗歌理解阶段:- 提供每首诗的背景资料和注释,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对诗歌的个人理解和感受。
- 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意象、修辞和节奏等艺术特点。
2. 鉴赏分析阶段:- 指导学生如何撰写诗歌鉴赏文章,包括文章结构、分析方法和语言表达。
- 提供鉴赏范文,让学生了解高质量鉴赏文章的标准。
- 学生独立完成鉴赏文章,教师提供个别辅导和反馈。
3. 创作实践阶段:- 分析所学诗歌的风格特点,如李白诗的豪放、杜甫诗的沉郁等。
-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结合个人经历和情感,创作具有个人特色的诗歌。
- 提供创作指导,包括诗歌的构思、语言的选择和形式的把握。
4. 互动分享阶段:- 组织班级内的诗歌分享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
- 引导学生进行建设性的评判和讨论,增进彼此的进修和进步。
- 学生根据反馈进行作品的修改,提升作品的质量。
四、评判标准与反馈1. 诗歌理解:评判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水平,是否能够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
第4课修改《古代诗歌四首》
![第4课修改《古代诗歌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fc795c3ccfc789eb172dc895.png)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 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 诗。
且听风吟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 有此寄 [唐]李白
1. 听范读,感 受语言之美, 体会作 者感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2.自由朗读,展 示朗读;要求:读准 字音,声音洪亮。
预习检测---背诵角
我是“曹操’ 我观沧海
且听风吟阁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2.自由朗读,展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示朗读;要求:读准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字音,声音洪亮。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 听范读,感 受语言之美, 体会作 者感情。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 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 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 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 出卢龙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 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 这首壮丽的诗篇。
预习检测---字词屋
碣石: jié 竦峙 : sǒng zhì 澹澹: dàn dàn 萧瑟: sè 哉: zāi
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初步学习领会古诗词意境的 方法。 2、 体会诗人借景抒情、融情于 景所表达的不同感情。 3、理解不同的时代背景、作者 的不同经历同作品的关系。
指大海,如“沧海横流,方显英 雄本色”。
曹操
预习检测--作者生平馆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 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东汉末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先后削平 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 200 年) 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 渐统一了北方。善诗歌,《步出复门 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 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 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 反 映 。
古诗改字题
![古诗改字题](https://img.taocdn.com/s3/m/0e698e73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45.png)
古诗改字题是一种常见的诗歌鉴赏题目,它要求考生根据
诗歌的意境和韵律,修改一个或多个字词,使诗歌更加优美、含蓄或者符合特定要求。
以下是一个示例:
原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改字题:
请将原诗中的“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中的“对”字改为“照”字,并说明理由。
答案:
将“对”字改为“照”字更加符合诗歌的意境。
“对”字
显得生硬,没有诗意,而“照”字则更加生动、形象,表现
出渔火与月光交相辉映的场景,与整首诗歌的意境更加和谐。
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https://img.taocdn.com/s3/m/6f332619f111f18583d05abd.png)
古代诗歌四首项目内容课题15.古代诗歌四首修改与创新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词。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词;2.理解大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出示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并默写《钱塘湖春行》和《观沧海》。
2.理解这两首诗歌的大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课前预习检查:1.请学生试背这两首诗。
2.关于白居易和曹操的简介。
3.关于这两首诗歌的体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唐代大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
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
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成为魏王朝的实际创建者。
可是袁绍的儿子与强盛的乌桓互相勾结,于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九月胜利会师,途经碣石山。
跃马扬鞭,登山观海。
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借《步出夏门行》这一旧题,写下了历代传诵的壮丽的诗篇。
乐府诗:是可以歌唱的,一般无标题,而结尾一句有时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多大的联系。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
四首内容修改
![四首内容修改](https://img.taocdn.com/s3/m/5f3f41f1998fcc22bcd10d3d.png)
手法:借景抒情、拟人。作者巧妙的将无情 无知的明月化成了有情的人儿表达了 作者对朋友的担忧、不舍和牵挂之情。
这两句诗有三层意思:
一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
二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
诗中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 写出了诗人曹操博大的胸怀和统一天下 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 /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杨花 /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随君/直到/夜郎/西!
小结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了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 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 种萧瑟荒凉的环境,含蓄地表示出了游子无家可归之意。“小桥” 一句推出一幅恬静温馨的画面,与前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 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 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
作者:曹操
创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 征乌桓时所作。公元 207 年,曹操亲 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 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 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 丽的诗篇。
以诗言志
观沧海
jié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sǒng zhì dà n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sè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 最后两句,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点 出了时间,并照应了上文的“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 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 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有情有景,情景交 融。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4《古代诗歌四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92309b2cc58bd63086bd5c.png)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4《古代诗歌四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刚健、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了怎样的感觉。
参考答案: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
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肃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
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展现出了一幅辽阔、壮观的图景,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中原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涌动。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参考答案:写“杨花”“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喜欢悲哀凄惨地啼叫。
这样写景,不着悲痛之语,却尽显悲痛之意,渲染出一种寂寞萧条的气氛,为下文表现作者对故友遭贬谪的同情、无奈,以及思念之情做了铺垫。
三、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参考答案: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堤岸相平。
大江之上一叶孤舟,海风吹来,船帆满起,江水不停地拍打船身,小舟奋力地向前驶去……上下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成对偶句式,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景美而富有生机,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尤其是“阔”字,既表“潮平”的结果,又抒发胸怀,展示诗人开阔的胸襟;“悬”字说明风力强劲,船帆被风吹得鼓成弧形。
可见船在江正中,而写景的观察点又是在船上,所以诗人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这样的诗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改写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改写](https://img.taocdn.com/s3/m/8a828cb1be23482fb5da4c40.png)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古代诗歌四首《天净沙·秋思》改写
一根根枯萎的藤蔓缠绕在一课垂老的大树上,那棵古树也如同一个即将油尽灯枯的老人一样让人感到悲凉。
夕阳下一只只无精打采的乌鸦,在冷冽的秋风中发出沙哑的叫声,落在那棵古树的一段光秃秃的树杈上,以缓解自己整日奔波的劳累。
继续在苍凉的古道上前行,四周并无世俗的喧闹,一座小桥横跨在溪水的两岸,溪水潺潺流过,溪旁几间低矮破旧的茅屋屋顶上飘出了袅袅炊烟……这情景卷起了我深深的思乡之情。
墨色沉沉,夕阳就要消失在西山上了,一匹消瘦憔悴的老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踟蹰前行。
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每每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能不愁肠寸断!。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优化作业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word版含答案)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优化作业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97e850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f1.png)
古代诗歌四首优化作业课内积累1[2022 原创]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 )A.碣.石(jié) 澹.澹(dān) 星汉.(hàn)B..萧.瑟(xiāo) 子规.(guī) 夜廊.(láng)C.竦峙.(sì) 昏鸦.(yā) 断肠.(cháng)D.残.夜(cán) 枯藤.(téng) 天涯.(yá)2[2022原创]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东临.碣石临: (2)水何澹.澹.澹澹:(3)山岛竦峙..竦峙: (4)海日生.残夜生:(5)乡书.何处达书: (6)断肠..人在天涯断肠:3[2022原创]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B.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4.广东新考法[2022广东河源期中]下面的书法作品的内容是一首古诗,请把它完整地抄写在横线上,并加上标点符号。
5.广东新考法[2022广东河源期中改编]自古以来,月亮是众多诗人吟诵的对象。
下列诗歌中没有出现“月”的一项是()A.《观沧海》(曹操)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C.《次北固山下》(王湾)D.《宿建德江》(孟浩然)6用课文原句填空。
(1)[2021广东广州中考改编]某同学收集了描写自然景物的古诗,请你根据批注,完成表格。
滑铁卢,不尽如人意,但幸有挚友牵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将明月化作信使,吟出“,”;人生如一叶扁舟羁旅漂泊,怀乡情思有增无减,诗人王湾借诗句“,”,以风平浪静之小景言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之大景,将情思融于这美好的景致之中。
7「2022广东深圳质检改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龟虽寿》《短歌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并正确背诵默写四首诗。
(重点)2、初步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3、品味诗句,学习鉴赏古诗的角度和方法。
(重难点)4、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重难点)【课时安排】3课时【设计思路】读懂诗意——品味诗句——感悟诗情【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
今天就让我们采撷其中的四首,感受中华传统诗词的魅力。
二、学习目标首先,让我们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
PPT展示1:学习目标1、结合朗读展开想象,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并正确背诵默写四首诗。
(重点)2、初步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3、品味诗句,学习鉴赏古诗的角度和方法。
(重难点)4、感悟诗歌中寄寓的情感,初步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重难点)本节课,我们重点了解诗歌的相关知识,学习《观沧海》,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感悟诗中寄寓的情感。
三、文学常识“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可以说诗歌从我们牙牙学语时就伴随着我们成长,至今应有十几年,那么关于诗歌的相关知识你又了解多少呢?昨天已经布置过预习任务,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所查找到的相关资料?(活动1:学生举手回答自己查到的资料,之后老师利用PPT总结,学生讲到的一笔带过,未讲到或重点的部分在强调,同时要求学生边听边做笔记。
)PPT展示2:文学常识——诗歌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古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
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PPT展示3:文学常识——古体诗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吟”等古诗题材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等。
例:曹操《观沧海》属于四言诗。
PPT展示4:文学常识——近体诗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绝句和律诗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律诗: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一般律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例:《次北固山下》属于五律。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绝的意思是“断绝”,一般认为是“截律诗之半”而成。
古人用四句一绝的四句诗来完成一个思想概念。
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属于七绝。
四、初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与韵律(一)读准字音了解了诗歌的相关内容,我们回归正题,开始学习诗歌。
首先我们齐读这四首诗。
注意读准字音。
碣(jié)石澹(dàn)澹竦(sǒng)峙(zhì)丛(cóng)生丰茂(mào)萧(xi āo)瑟(sè)杨(yáng)花子规(guī)夜郎(láng)行舟(zhōu)悬(xuán)归雁(yàn)洛(luò)阳枯藤(téng)瘦(shòu)马天涯(yá)(活动2:在学生齐读过程中关注读错的字音,在纠正字音的同时提醒易错字的书写)(二)读出节奏请同学们注意以上字音问题。
除了读准字音,我们还要把握好诗歌的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
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例如《观沧海》,它是乐府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七言律诗一般读成“二·二·三”或“四·三”节拍;五言律诗一般读成“二·三”节拍。
同学们可以再尝试着读一读这四首诗。
(活动3:学生自由朗读,在这过程中发现读的好的同学等结束后起立范读,最后全班一起齐读。
)五、精读赏析《观沧海》接下来我们逐一鉴赏这四首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观沧海》。
(一)解题《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原文是《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乐府诗本是合乐的,可以歌唱。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二)作者介绍——曹操名: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谥(shì)号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时:(155-220)三国地:沛国谯县(现在安徽亳州)人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作: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代表作有《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
(三)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活动4:让我们齐读全诗)(四)读懂诗意读懂诗意才能更好地赏诗悟情。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及PPT上的词义补充,两两合作疏通诗歌大意。
PPT展示6:字词解释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以:表承接,来。
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何:副词,多么。
丛生:(草木)聚集在一处生长。
百草:极言草的种类之多。
丰茂:丰美茂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叶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洪,大。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行:运行。
若:好像。
以:表目的,用来。
咏:歌唱,用诗歌来抒发。
志:志向,志趣。
(活动5:学生交流后举手回答自己的翻译,老师及时纠正问题,最后男生齐读诗句,女生齐读PPT上的翻译)PPT展示7:诗歌大意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远眺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那么宽阔浩荡,碣石山上的小岛高高地耸立着。
碣石山上树木葱茏苍翠,各种草长得很茂盛。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都出于这浩渺的大海的吞吐之中。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大海中产生出来的。
幸运得很,好极了,写一首诗来抒发我的思想感情。
(五)整体感知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明确】观2、全诗围绕“观”字都写了哪些内容?(目的:划分层次)【明确】1-2句叙事,写“观”的位置——碣石山,“观”的对象——沧海;3-8句写景,描绘“观”察到的实景:(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波澜壮阔的沧海;高耸挺立的山岛;丛生繁茂的草木;萧瑟的秋风;翻涌的波涛;9-10句写自己由观看的实景想象到的奇特景象——为沧海吞吐的日月星辰。
3、想象诗人登山临海的情景,说说你产生怎样的感受?【明确】诗中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
设想我们处在这样的情境中,所观之景尽是宏观之景、浩大之景,远望沧海的波澜,仰望天上的星月,眼界为之开阔,胸怀为之宽广,这就是壮美的感觉。
(活动6:我们在朗读的时候,音调应该铿锵。
首先听音频,然后齐读全诗。
)(六)赏析诗句请同学们找出诗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诗,对其进行赏析,并和同组内的同学交流讨论。
(活动5:学生先自己思考1分钟后与同组同学交流,5分钟后展示回答,最后老师用PPT 总结)PPT展示8: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赏析角度:诗句作用及炼字、表达方式)前两句直陈其使,运用叙事的表达方式,显得很质朴。
这两句点明观景地点——碣石,观察对象——沧海(海水苍青色,故称沧海)。
“临”写出了诗人立足之高,居高临海,视野开阔,所看到的景象非同一般;“观”字点题,而且是全诗的诗眼,统领全篇,引出一系列的壮阔画面,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PPT展示9: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赏析角度:描写手法及炼字、抒情方式)这两句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描写观海时所见的全景,“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写出了大海的宽阔浩荡;“山岛耸峙”是静景,描写耸立的山岛,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澹澹”一词写出了大海水波浩淼的特点;“何”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大海的赞叹之情。
PPT展示10: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赏析角度:描绘画面及炼字)岛上树木繁茂,各种草长的很茂盛,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这是诗人对壮丽山河的赞赏之意。
)“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显示了它雄壮的气势,又反映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和不凡的志向。
PPT展示1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角度:修辞、抒情方式、写作手法、情感)诗人运用了夸张、互文的修辞,想象的手法,通过想象虚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运行不息的日月,星光灿烂的银河,都好像包含在这浩瀚的大海之中。
“若”的意思是好像,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或主观感受),暗示这四句并非是诗人所观,而是虚写。
(七)感悟诗情思考:作者借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知人论世,链接背景:PPT展示12:知人论世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过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可以说,这时候的曹操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在他踌躇满志之时,他诗人以沧海自比,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借此表达自己宽广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四)诗歌小结,概括主旨PPT展示13:主旨本诗借景抒情,诗人通过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出大海的波澜壮阔、吞吐日月的雄伟景象,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远大抱负。
最后,让我们齐背本诗,注意节奏与情感。
六、练习与作业1、背诵并默写本诗及诗歌主旨。
2、思考:(1)分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临”,“观”两字的作用。
“临”写出了诗人立足之高,居高临海,视野开阔,所看到的景象非同一般;“观”字点题,而且是全诗的诗眼,统领全篇,引出一系列的壮阔画面,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2)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示例一:这四句的景象并非真实所见,而是作者想象出来的虚景。
运行不息的日月,星光灿烂的银河,都好像包含在这浩瀚的大海之中。
诗人借此表达自己宽广的胸襟和统一国家的大志。
示例二:诗人运用了夸张、互文的修辞手法,描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借此表达自己宽广的胸襟和统一国家的大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