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目的及其现实价值
试析杜威“教育目的”与“教育无目的”
试析杜威“ 教育目的” 与“教育无目的”摘要:1916年,杜威著成教育界中经典性的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一套具有体系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从此建立起来,其中他提出的教育目的观——“教育无目的论”自传入中国开始便一直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学者们的争议和诟病。
良好的目的的标准应该具有现实需要性、动态灵活性、协调性与多样性。
通过了解杜威对目的的性质与标准以及“教育无目的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笔者认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是民主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是尊重儿童地位的直接表达。
关键词:杜威,教育目的,教育无目的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20世纪美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1916年他完成了《民主主义与教育》的创作,至此,一套实用主义哲学体系建立了起来。
其中他提出的教育目的观——“教育无目的论”自传入中国开始便一直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学者们的争议和诟病,大多数国内学者更愿意接受杜威的“教育无目的”是一个伪命题,认为杜威的“教育无目的”其实是有目的的,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民主社会,然而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需要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理解和分析,同时还需要结合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杜威内在的教育哲学思想。
1.目的的性质与标准1.目的的性质杜威第一个提出要解释的问题就是存在于活动内部的目的的性质。
首先,以沙漠为例,一阵风吹过,沙子便改变了位置,但从沙子的角度来看,沙子本身并无变化,只是位置的改变和空间位置的重新分配,是结果,是影响但不是终结。
因此,没有一种根据可凭以选择前面的情况作为起点,后一种情况作为终点,而把介于两者之间的情况,作为改造和实现的过程。
[1]其次,目的和结果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关系。
杜威在谈到有关目的问题时指出,需要注意一件工作是否具有内在连续性,一件工作的完成应当是有始有终,循序渐进的,一个阶段的完成是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
在完成行动之前制定好一定的目的,在行动结束后才能根据结果进行检验,根据结果调整目的,为下一次更好地行动做准备。
浅析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
浅析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开创了现代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威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个体参与社会生活、实现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浅析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包括其理论内涵、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以及现实意义。
一、理论内涵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社会性和合作性杜威强调个体和社会的密切关联,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必须在社会环境中进行。
在他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培养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基地。
他提倡教育应该重视社会性和合作性,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习,在合作中成长。
2、经验主义杜威的教育思想融合了经验主义的哲学思想,他认为知识和智慧来源于个体的实际体验和实践活动。
学校应该创设各种实践性的学习场景,让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
3、民主教育杜威主张学校应该是民主社会的缩影,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民主精神和民主参与能力。
他强调学校中的教学活动应该是由学生和教师一同参与、共同决策的,给予学生更多的自治权和民主参与机会。
4、个性发展杜威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独立、有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个体。
学校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环境和资源,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个体的综合素养。
1、教学方式转变杜威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注重个性化教育、实践性学习和合作性教学。
他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主体和参与者,教师应该扮演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
2、教育内容更新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教育内容的设置和体系的构建。
他提倡将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注重跨学科的整合和实践性的学习。
在杜威的教育理念中,学校应该设立生活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
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意蕴解读和价值分析
144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意蕴解读和价值分析■常婉舒/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摘 要:杜威主要在第四章《教育即生长》的关系论证中提出“教育无目的”理论的。
他主张:不能在先设置和外在设置教育目的,只能在自然生长过程中体现教育目的。
因此,要实现教育目的的自然存在,防止教育目的的功利化、片面化和机械化,要实现教育目的的自然效率和社会效率。
教育目的应在教育过程中自然实现。
关键词:教育 目的 生长 发展过程杜威“教育无目的论”,最早提出于他的《民主主义和教育》的文本阐述之中。
《民主主义与教育》,它的全部意蕴是从三个“关系”割裂的角度来阐述教育行为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体地说,是从三个“关系”的断层的角度阐述“教育无目的论”的意蕴和价值的。
一、“教育无目的论”的意蕴内涵读过杜威先生《民主主义与教育》第四章《教育与生长》和第八章《教育的目的》的相关内容后,不难看出,杜威并不否认教育的目的性,“而是专门针对那种外在强加给教育过程中的教育目的,主张内在的、建构的、过程的、生成的目的。
”①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中的“无”是一个状态副词,表示的不是对象的已然存在性质(有或无),而是一种对象的应然存在状态(怎样存在)的诠释。
其“目的”,是要确立一种科学的教育行为和目的,具体说就是“与外在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相对立的、‘真正的教育目的’”。
②首先,教育的目的不能是在先设置的,而是自然的存在于教育过程之中,过程自然发展的路途和结果就是目的自身,称作自然形成的习惯。
正如他指出的:“习惯的重要性并不止于习惯的执行和动作的方面,习惯还指培养理智的和情感的倾向,以及增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
”③实际上,霍恩先生在这里归纳的“培养理智的和情感的倾向”、“增加动作的轻松、经济和效率”就是教育的目的,它是在过程中自发形成的。
因此,它只能显现,不能在先设置。
其次,教育目的不能是外在设置的,尤其是不能主观设置,它只能是一种本然地潜在,是一种内在的设置。
杜威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意义论文
杜威教育思想及对现代教育意义论文摘要: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其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对于今天的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本文主要从杜威的基础理论内涵出发,探讨其所具有的时代教育启示意义。
现代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思想层面的革新与发展。
当前,我国无论是在基础教育领域,还是在高等教育领域都在进行深刻的变革。
在这一背景下需要从诸多的经典教育著作以及教育大家中汲取更多的营养。
在上世纪中期,杜威的基本教育理论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从杜威基本的教学理论内涵出发,探讨其所具有的时代影响与启示,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杜威是美国现代教育的代表,他从美国当时的教育现状出发,提出了包括“教育即生活”等理念,理念一经提出便对当时的美国教育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教育的本质一直以来,在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围绕教育的本质这一终极问题一直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由于立场和出发点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关于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在现代教育领域出现了诸多的流派。
杜威通过自身的反思,得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等观点。
具体如下:1.教育即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
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
从杜威的观点中可以看出,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
杜威强调,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要善于将教学理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通过这种结合来帮助学生从现实生活体验出发来更好的理解知识的抽象性。
杜威的教育思想,从某种角度来看,是一种生活教育观。
从生活中学习,或者说,在生活中进行相关知识的应用。
生活教育是对杜威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助教學的生活化来系统的提升整个的教学质量与水平是杜威教学理论的重要落脚点。
例如,在进行数学知识讲解的时候,可以借助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抽象理论、抽象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
浅谈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及现实启示
浅谈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及现实启示【摘要】约翰·杜威是美国现代教育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职业教育思想在其教育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对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文章从学习杜威职业教育思想出发,进一步探讨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杜威职业职业教育思想现实启示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专门阐述了“职业”与“职业教育”,并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在当时,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推动美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在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再度审视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相当大的借鉴意义。
一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简介1.杜威对“职业”的理解杜威是在一种广阔的背景下来理解“职业”概念的。
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杜威把职业界定成任何形式的连续不断的活动,职业即生长、生活,职业具有多重价值,每个社会成员的职业有各种不同和互相联系的内容,一种特殊的职业是在广阔的背景下不断发展变化和显示它存在的社会价值。
与传统机械的职业观不同,杜威的职业观体现了民主、多样化、发展的特点,顺应了当时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要求,同时也为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2.杜威的职业教育观杜威在对“职业”这一概念充分认识的基础上,针对传统职业教育的弊端,提出了自己的职业教育观点,并且在解决传统职业教育面临的三大问题方面(职业教育与文化修养的背离、职业与个人发展的对立、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脱离)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读《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时,我们可以看出杜威主要是从教育对象、教育任务、教育方法和途径、课程设置、办学模式等几个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
(1)教育对象方面,杜威主张教育平民化。
杜威认为职业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公民的,全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他反对过去只为贵族或资本家设立的“安闲教育”,认为这种教育只会导致教育和生活的脱节,影响社会成员之间的自由往来,这种教育不属于民主教育的范畴。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一、本文概述本文将深入探讨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并分析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启示。
杜威的教学理论强调实践、经验与实际操作的重要性,提倡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这一理论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不谋而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文章首先将对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其背景、核心思想和实践方法。
接着,文章将分析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如过度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实践操作、学生缺乏主动性等。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探讨如何将杜威的“从做中学”理论应用于我国基础教育实践中,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文章将总结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包括强调实践操作的重要性、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等。
这些启示将有助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二、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杜威,作为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他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在全球教育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强调,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应是通过实践来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在杜威看来,真正的教育应该发生在学生的日常活动和实践操作中,而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听讲。
“从做中学”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实践,从实际操作中学习和理解知识。
杜威认为,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他坚信,只有当学生在实践中遇到问题时,他们才会真正地思考和寻找解决方法,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应用。
杜威进一步指出,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过于注重知识的记忆和复述,而忽视了知识的实际应用。
他认为,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潜力。
因此,他提倡教育者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启示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启示1. 引言1.1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启示杜威是20世纪著名的美国教育家,他对道德教育的思想影响深远。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具备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
他强调道德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而不应该是教育中的独立部分。
杜威强调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做一个有道德行为的人。
他认为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口头上的道德规范,更应该是贯穿于学生行为、思维和态度中的。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通过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比如重视学生的自主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强调道德教育与学科教育的融合。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2. 正文2.1 杜威对道德教育的重视杜威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体现在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追求中。
他认为道德教育是整个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杜威强调道德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之中,而不仅仅是在某些特定场合进行。
他认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道德品质的榜样和引导者,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杜威看来,道德教育不仅是关乎个体自身的品质提升,更是关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他主张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反思道德规范,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和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杜威的道德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发展潜力,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为当代教育实践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2.2 杜威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1.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负责任的道德思维和行为,而不是简单地灌输规则和条例。
2. 杜威强调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认为道德教育应该是一个全面的过程,涉及到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3. 杜威提倡通过实践和体验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判断力,强调将道德原则融入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杜威的民主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杜威以实用主义为哲学基础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其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这三大基本原则。
“杜威的教育学是‘民主教育学’,他通过‘教育即生活’的本体论、‘学校即社会’的价值论、‘从做中学’的认识论、实验主义的、民主主义的方法论,促进教育知识的增长、传播和有效应用。
”杜威教育思想的首要内容是“教育即生活”,这是他教育哲学思想的根本信条,也是其平民主义教育的精髓所在。
杜威提出:“教育就是儿童眼前生活的过程,生活本身就是教育。
”“教育的实施即寓于实际生活之中,不是离开实际的生活而施教育,教育要与受教育者之实际生活的需要相适应。
”这一思想的核心在于教育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是紧密联系的,教育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二为一的。
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教育与儿童的经验相结合,从而让儿童更容易把握所学习的内容,并对学习充满积极性和主动性。
杜威同时强调:“教育不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是儿童与现实社会生活的桥梁。
在教育过程中要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其兴趣与爱好,促进其全面健康的发展,而不是将成人的意志强加给儿童,忽视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杜威倡导“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主张教育应该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中心,教学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教育的目的在于适应儿童的个性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一思想颠覆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打破了教师和课堂教学对传统教育的统治地位,教师的作用也从教学的中心转移到儿童的发展上来。
杜威这一教育思想,对今日中国之教育改革,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在这一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国打破了过去的课程单一化,僵硬化模式,增添了让学生接触社会生活的课程如活动课、社会实践课程等等,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的课程目标也由“注重基础知识,到注重基础知识与技能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道德意识”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加强科学教育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赋予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新的能力。
杜威学校教育
杜威学校教育引言概述:杜威学校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
本文将从教育目标、教学方法、评估方式和教师角色四个方面来详细阐述杜威学校教育的特点和优势。
一、教育目标:1.1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杜威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鼓励学生通过探索和实践来获得知识。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培养批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杜威学校教育强调学生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合作和项目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1.3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公民意识:杜威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通过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社会参预能力。
二、教学方法:2.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杜威学校教育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风格来设计教学活动。
教师在教学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鼓励学生主动思量和探索。
2.2 项目学习:杜威学校教育倡导学生通过项目学习来获取知识和技能。
学生在项目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3 融合教学:杜威学校教育倡导跨学科的融合教学,通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跨学科的能力。
三、评估方式:3.1 综合评估:杜威学校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估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考试评估外,还注重学生的实际表现、作品展示和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评估。
3.2 反馈评估:杜威学校教育强调及时反馈和个性化评估,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赋予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匡助学生更好地提高。
3.3 自我评估:杜威学校教育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可以通过反思和自评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四、教师角色:4.1 引导者的角色:杜威学校教育中,教师再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引言杜威(John Dewey)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被誉为现代教育哲学的奠基人。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界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杜威的教育思想,并探讨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教育的目的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能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民主政治的公民。
他认为,传统的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经验和实践。
因此,杜威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实际操作和体验来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过程杜威提出了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即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调查研究、探索实践的方式来主动构建知识。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积极的、个体化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
学生应该被视为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应该成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学校和教师的角色在杜威的教育理念中,学校应该成为学生发展的场所,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协助者。
他们应该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密切关系,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并为他们提供适应个体差异的教育服务。
社会和学校的联系杜威强调了教育与社会的联系。
他认为,学校不应该孤立于社会,而是与社会紧密结合。
学校教育应该能够提供学生面对社会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和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参与精神和公民责任感。
因此,教育应该追求社会公正和民主的原则,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
杜威的教育思想的启示杜威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代教育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他们的兴趣和需求,为他们提供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
其次,我们应该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和体验,通过问题导向的学习来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我们应该将学校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精神和公民责任感。
结论杜威的教育思想是当代教育界的重要贡献之一。
通过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经验,以及与社会的联系,我们可以培养出具有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生,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启示
杜威道德教育思想及启示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之一,他的道德教育思想为世人所重视和研究。
杜威认为,道德教育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实践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杜威强调了道德教育的社会性和现实性。
他认为,道德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道德教育应当融入到社会生活中,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
杜威主张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和价值观念,使他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杜威强调了道德教育的民主性。
他认为,道德教育应当是共同参与、平等对话的过程,而不应当是一种权威式的灌输。
在他看来,民主精神是道德教育的本质,学生在学校中应当体验到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通过讨论、合作等方式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品质。
杜威的民主道德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道德教育模式,即注重个体参与和民主决策的教育模式。
杜威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道德教育理念。
他认为,学生应当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他们应当在实践中主动构建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而不是被 passively 接受他人的道德规范。
杜威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和个性化的辅导来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道德品质,从而构建积极向上的道德个性。
杜威强调了道德教育和知识教育的融合。
他认为,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相互关联的,不能割裂开来。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应当融入大量的道德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杜威主张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通过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来促进学生的道德全面发展。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启示意义。
在今天我们进行道德教育时,我们可以借鉴杜威的思想,让道德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注重学生的民主参与和实践经验,以学生为主体,注重知识与道德的融合,从而培养出更加全面、积极向上的人才。
杜威的“做中学”新释
杜威的“做中学”新释杜威,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也是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做中学”,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重新审视杜威的“做中学”思想,探讨其内涵、教育价值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做中学”思想起源于杜威对传统教育方法的批判。
他认为,传统教育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导致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因此,他提出了“做中学”的思想,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知识和技能。
实际操作:学生应该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动手操作获取直接经验。
亲身经历:学习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而非从他人那里间接获得。
兴趣:学习应该基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持续改进:学生应该在操作中不断尝试、反思和改进,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做中学”思想在教育中的应用具有以下价值: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其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学生兴趣的学习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学生需要不断尝试、反思和改进,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社会交往:“做中学”常常需要团队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在当代社会中,“做中学”思想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做中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做中学”思想也符合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杜威的“做中学”思想是一种具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知识和技能。
论述杜威的从做中学
论述杜威的从做中学杜威是二十世纪美国教育学家,他提出了“从做中学”的教育理念。
这一理念强调学习应通过实践和经验来实现,而不仅仅是靠记忆和理解概念。
杜威认为,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的活动和体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出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杜威主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
他认为,知识应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应该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只有在实际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杜威提倡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杜威强调学习应该是一个积极的过程。
他认为,学生应该主动参与学习,而不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在杜威的教育理念中,学生应该通过实际的做事情来学习,而不仅仅是听讲和背诵。
他主张学生应该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通过反思和总结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杜威认为,学习应该是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
他反对将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切割开来,主张将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经验和兴趣联系起来。
他认为,学生通过与真实世界的接触和实践,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因此,杜威提倡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学习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杜威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个体化的。
他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发展需求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他主张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他认为,通过个性化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和兴趣,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杜威的教育理念“从做中学”强调学习应该通过实践和经验来实现。
他认为,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的活动和体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出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理念对于现代教育依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提醒我们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在实践中学习,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浅析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
浅析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1. 引言1.1 杜威教育思想的背景杜威教育思想的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
在那个时候,美国正经历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之而来的是教育体系面临着种种挑战和问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社会的需求。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杜威提出了他独特的教育思想,试图寻找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来适应当时社会的变革。
杜威深受启发于进化论和实用主义哲学,他认为教育应该是个体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他强调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兴趣,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索。
这样的教育观念与当时极力倡导的机械式教学形成鲜明对比,对后来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对杜威教育思想背景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体系。
1.2 学校即社会的概念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是他对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贡献,其中“学校即社会”的概念是其核心之一。
杜威认为,学校不应该被看作是一个独立于社会的实体,而是应该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
他认为,学校应当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社会的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和成长应当与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息息相关。
在杜威看来,“学校即社会”意味着学校不应当被隔离开来,而应当与社会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学校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成为社会的有益成员,具有适应社会变化和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
学校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场所,更应当是一个培养公民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地方。
通过将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杜威提倡在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他认为,学校应当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追求公平正义的公民,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作用,激发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
通过将学校与社会紧密结合,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强调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念。
杜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杜威的教育思想被公认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奠基之一。
他的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注重个体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本文将详细探讨杜威的教育思想,包括其核心观点、教育方法以及对教育实践的重要影响。
杜威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观点是: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教育应该以实际经验为基础,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杜威认为,传统的教育方法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需求和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主张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
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杜威提倡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和兴趣。
他主张让学生参与真实的活动和体验,通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杜威认为,学生应该从实践中学习,通过亲身经历来建构知识和理解世界。
杜威还主张教育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导向。
他认为,学生的需求是推动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教育应该满足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他提出了“自然成长”和“个体发展”的概念,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得到充分的关注和尊重,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杜威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现代教育方法和理论都受到了杜威的启发。
例如,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和项目学习方法,就是基于杜威的教育理念发展起来的。
杜威的教育思想也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20世纪初,中国的教育仍然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制约。
杜威的教育思想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杜威的理论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然而,杜威的教育思想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有些人认为,杜威过于强调实践经验和个体发展,忽视了知识和学科的重要性。
他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教育的严谨性和系统性,导致一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存在困难。
论杜威“教育无目的性”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出,哲学乃是 作为 审慎 进行 的实践 的教 育理论 ”” 直接将 , 哲学和实践的教育理论 划等号 。
二 、杜威 “ 教育无 目的性 ”思想 的基本要义
受其实用主义 哲学思 想的深 刻影 响 ,杜威 的 “ 育无 教
[ 稿 日期]2 o — 7 1 收 08 — 0
【 作者简介]董伟 武 , 中山大 学教 育学 院社会 科 学 系博 士研 究生。 广 东广 州 5 0 7 125
其 实 ,但其 内蕴的合 理成 分仍 能 为我们今 天的教 育改革提供 有 益的 营养元 素 。
[ 关键词]约翰 ・ 杜威 ;“ 育 无 目的性 ”思 想 ;实用主 义哲 学 ;教 育思 想 教
[ 中图分类号 ]C 0 2 [ 4 —0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 编号 ]10-0 3 ( 0 )O_ 1 04- 63 2 8 6 _5 0
因为 教 育 是 一 种 过 程 ,我 们 所 需 要 的 改 造 可 以通 过 它 完 成 ,
而不 致 永 远 是 所 想 做 的 事 情 的 假 设 ,所 以 ,我 们 有 理 由 提
思想 ,但是 ,由于后来受 到生 物学及 生物学 上 的进化 理论
的巨大影响 ,最终舍弃 了十 九世纪 德 国黑格尔 派 的绝 对 主 义 ,走 向实验主 义。这 一思 想转 变在其 所著 《 绝对 主义 从 ( bo tm A sui )到实验主义》一文 中得到 了详 细的证 明。事实 ls 上 ,实 验主义是实用 主义哲 学 的一个 分支 ,只是 更加 强 调
大的人物。说到他对 当代教育 的影 响,我把他 同威 廉 ・ 詹姆
士 、弗 兰 西 斯 ・ ・ w 帕克 和 爱 德 华 ・ ・ 戴 克 放 在 一 起 — — 他 L桑
杜威教育思想的现实价值散论
杜威教育思想的现实价值散论杜威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问题的现实意义,在于着意解决了三个重要问题:一是解决教育与社会的脱离问题,强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二是解决教育与儿童的脱离问题,强调教育即生长;三是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脱离问题,强调教育即经验(实践)的改造、做中学、要有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教育学者曾对杜威有过这样的评价:杜威对于美国以及世界教育的贡献是什么呢?在教育史中,杜威继承了一种长远的教育改革运动。
这项改革运动起自文艺复兴时期,从蒙泰涅经过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直到在欧洲起源而在美国发展的所谓“新教育运动”,乃是一脉相承的。
杜威便是在20世纪中继承并发扬光大这一运动的大师。
他在这一运动中,批判和校正了传统教育中的学究主义、形式主义和严格主义,而在现代学校中引发了更多的生气、更多的自由和更多的实践经验。
在我看来,杜威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问题的现实意义,在于着意解决了三个重要问题:一是解决教育与社会的脱离问题,强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二是解决教育与儿童的脱离问题,强调教育即生长;三是解决理论与实践的脱离问题,强调教育即经验(实践)的改造、做中学、要有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我们知道,杜威反对旧个人主义,力倡新个人主义。
他认为旧个人主义是一种“倔强的个人主义”,重视“个人的倔强性、独立性、独创性和毅力”,反对政府对个人自由的控制;在著述中尤其是《旧个人主义与新个人主义》中他强调新个人主义,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合作的关系而不是无情的竞争,要强调社会责任心;重视理智的作用,高扬民主精神和人道精神。
在教育理念方面,杜威认为当时的教育无视儿童天性,消极地对待儿童,不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以外在的动机强迫儿童记诵文字符号,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儿童等。
所以,杜威强调“教育即生长”,要求摒弃压抑、阻碍儿童自由发展之物,使一切教育和教学适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兴趣、需要。
当然,学校也不是对儿童放任自流,而是反对教师中心,要求师生关系民主平等。
杜威教育思想的现实价值散论
杜威教育思想的现实价值散论摘要: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由传统应试教育向现代素质教育的深刻变革时期。
当前我国教育状况与20世纪初期的美国教育在一些方面有相似之处。
做为20世纪前半叶的美国教育改革家、现代教育的拓荒者杜威在经验教育哲学、尊重儿童的天性和兴趣、教育与活动、活动教学、教材心理化等方面的教育思想能给我国基础教育提供许多启示。
关键词:杜威教育思想;现实价值;散论杜威是20世纪前半叶美国教育改革家,经验教育哲学的奠基者,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倡导者。
杜威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促进了美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当前,我国教育与20世纪初的美国教育在诸多方面颇有相似之处,今日中国的基础教育,许多研究、探索或改革措施本身都体现着杜威的精神。
笔者在学习杜威教育思想的过程中,也常感到杜威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启发借鉴价值。
一、经验教育哲学的启示杜威的教育哲学是经验教育哲学。
杜威认为,经验与教育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杜威写道:“我认为,在全部不确定的情况当中,有一种永久不变的东西可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即教育和个人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
”[1]关于经验的涵义,杜威说:“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这两个因素以特有形式结合着……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
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然后它回过来对我们有所影响。
”[2]在杜威看来,任何经验都是有机体与环境、客观条件和内在条件相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1.杜威的经验课程观课程概念是课程研究的逻辑起点,属于课程研究中的“元研究”。
经过多年,特别是近些年来对课程概念、课程本质问题的深入探讨,我国教育界基本形成了一种二元对立的课程观,即学科本位的课程观和经验本位的课程观。
学科本位课程观是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设计决策的出发点,是一种知识本位课程,一种预设课程,一种教的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杜威教育目的及其现实价值
摘要:杜威将实用主义哲学与美国教育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教育无目的论,这一观点让他对课程观也有独特的见解。
杜威并不是否认教育目的的存在,而是反对强制性的外在目的,它仍有很多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挖掘。
关键词:教育目的现实意义杜威
一.引言
他认为,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教育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
[1]由于我们假定教育的目的就是能使人继续其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回报就是获得持续不断成长的能力。
但是,如果一个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时相互的,如果这个社会的利益能够平等地分配给全体成员从而产生广泛的激励作用,并通过这些来充分地改造社会习惯和社会制度,那么这种思想就有可能运用到社会的全体成员身上。
这就意味着一个民主主义社会产生了。
由此可见,我们在探求教育目的的过程中,并不需要到教育过程之外去发现一个教育所属的目的。
[2]
二.教育无目的观的在教育上的应用:
1. 对传统课程思想的批判
在学校里,这些学科中的每一门都被归到某一门去。
各种事实是从它们在经验中原来的地位割裂出来,并根据一些一般原则重新排列,把事物归了类,并不是儿童经验的事情。
已经归了类的各门学科是许多年代的科学的产物,而不是儿童经验的产物。
儿童和课程之间
这些明显的脱节和差别,也许几乎无限的扩大。
但是,我们这里已经有着足够的基本的分歧:第一,儿童狭小的然而是关于个人的世界和非个人的然而是空间和时间无限扩大的世界相反;第二,儿童生活的统一性和全神贯注的专一性与课程的种种专门化和分门别类相反;第三,逻辑分类和排列的抽象原理与儿童生活的实际和情绪的结合相反。
由于这些冲突的因素,学者们把注意力固定在课程教材方面,认为课程教材比儿童自己的经验的内容重要得多。
好像他们是说,生活使琐碎的,狭隘的和粗糙的吗?于是各门科目把具有极其完备的和复杂的意义这个伟大的宇宙揭示出来。
儿童的生活是利己主义的,自我中心的和冲动的吗?于是在这些科目里可以找到一种客观宇宙的真理,法则和秩序。
儿童的经验是混乱,模糊和不稳定,受当时的幻想和环境所支配的吗? 于是各门科目提供了一个在永恒的和一般的真理的基础上安排好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一切都是经过衡量的和精确的。
因而引出的教训是,不顾和忽视儿童个人的特点,狂想和经验。
它们正是我们需要摆脱的东西,必须把它们遮盖起来和消除掉。
我们作为教育者的任务正是以稳定的和妥当安排的现实代替这些表面性的和偶然性的事情,而这些在各门科目的课文里是可以找到的。
[3] 杜威的课程观是建立在他的教育无目的论之上的,杜威提出,应抛弃把教材当作某些固定的和现成的东西,当作在儿童的经验之外的东西的见解;不再把儿童的经验当作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把它当作某些变化的,在形成中的,有生命力的东西;我们应注重儿童自身的经验,而不是强加给儿童的课程教材内容,我们认识到,儿童和课程仅
仅是构成一个单一的过程的两极。
正如两点构成一条直线一样,儿童现在的观点以及构成各种科目的事实和真理,构成了教学。
从儿童的现在经验进展到已有组织体系的真理即我们称之为各门科目为代表的东西,是继续改造的过程。
[4]
2. 良好的教育目的具备的三个特征:
如果家长或教师设置自己的目的作为儿童成长的适当目标,这与农民不顾环境情况提出一个农事理想一样,是荒谬可笑的。
任何一个目的,在我们进行一项活动时,只要能够时时刻刻帮助我们进行观察,选择和计划,它就是有价值的。
如果目的是外部强加的或是因为权威而被迫接受的,那么它肯定是有害无益的。
教育本身并无目的。
只有人,如家长和教师等,才有目的;像教育这样的抽象概念并无目的可言。
因此,教育者的目的是变化无穷的,会随着儿童的不同而不同,会随着儿童的成长及成长经验的变化而变化。
甚至只有当我们认识到他们并不是目的而是给教育者提出的建议时,这种作为文字表达的目的才是有益无害的。
[5]
(1)一个教育目的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受教育者个体的内在活动与需要(包括原始本能和习得的习惯)的基础之上。
一般说来存在一种倾向,就是把成人当作考虑的中心,根据他们的标准设置教育目的,而根本不考虑受教育者的种种潜能。
毋庸置疑,我们可以将成人的成就融入到儿童的活动中,但不能将成人的活动设定为固定不变的目的而不考虑教育者的具体活动。
[6]
(2)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够转化为与那些从事教育活动的人的种种
活动相匹配的方法。
我们应该选择有价值的教育目的,符合学生当时的经验。
[7]无价值的目的不但无助于具体的教学任务,而且还妨碍教师运用正常的判断来观察和评价所面临的情境。
外在强加的教育目的后果就是,教师不能自由发挥其智慧,他只被允许接受上级所规定的种种目的。
学生是通过外面的双重或三重的强加来接受目的的,他们总是处于两种目的的冲突之中而不知所措。
(3)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的目的和终极的目的。
由此可见,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所否定的是教育一般的,抽象的目的,而他所提倡的教育目的实际上是指每一次教育活动的目的。
[8]
三.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现实价值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对传统教育目的批评是切中要害的,对我国当前应试教育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也具有很大的现实价值。
主要表现在:
1.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中,学生的厌学现象普遍存在,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外在的强加给学生的,不是内在的。
[9]生并不明白学习的意义和价值,没有主动学习的动机,只是觉得那是父母,老师和社会所期盼的。
杜威的教育无目的论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为中心,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教育没有其它外在的目的,它就是它自身的目的。
中国大多中小学老师都以教材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学生所学到的都是固定的,死板的理论知识,并不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
并且这些理论知识过于系统,严谨,高深,
学生听起来是枯燥乏味的,对这些知识不能产生兴趣。
所以,我国中小学教育在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时,也应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以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为基准,开设一些他们喜爱的,有实际用途的,能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课程。
2.尊重儿童现实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杜威强调教育目的的过程性,动态性,是因为他认为儿童和成人的生活具有同样的价值,后者并不比前者更重要,更有价值。
而人们总是认为童年生活只是成年生活的准备,成年生活又是另一种生活的预备,教育总是重视将来而轻视现在。
[9]目前,在我国,家长为了孩子能考上好大学,谋取好职业,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盲目地增加孩子负担,让很多孩子的心灵发生了扭曲,成了一台生产作业的机器。
这种教育制度下培养的畸形人才怎么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因此,中小学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依据学生现实的经验,培养主动学习的动机。
四.小结
一个真正的目的和一个从外面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是完全不同的。
从外面强加给活动过程的目的是固定不变的,机械呆板的,这种目的不过是从外面发出的干这些事情或干那些事情的命令而已,不能在特定情境下激发智慧。
这种目的并不会与现在的活动发生直接的联系,它遥不可及并且与用来实现目的的手段也没有什么关系。
这种目的不能预示一个更为自由,更加和谐的活动,反而给活动设置了一道障碍。
教育中由于这些从外面强加的目的非常普遍,所以强调为遥
远的将来做准备的教育思想,结果使教师和学生的工作都变成了机械的,奴役性的工作。
[10]
参考书目:
[2] [5] [7] [10]杜威. 民主主义与教育〔M〕. 陶志琼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
[4]吕达, 刘立德,邹海燕. 杜威教育文集〔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杜威. 杜威教育论著选〔M〕. 赵祥麟,王承绪译, 上海: 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1.
[1]李朝军.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之再思考〔J〕. 新乡学院学报, 2008(4).
[6] [8]姜俊和. 杜威的教育目的论及其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 2005 (2).
[9]吕春燕. 论杜威的教育目的观及其现实意义〔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200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