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案(人教版)

合集下载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版初中历史七年级第一册第八课中华文化的繁荣(一)教学设计(一)内容标准1、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

2、列举古代音乐方面的主要成就:“钟鼓之乐”。

(二)教材分析本课程主要介绍中国夏商周时期的文化成就,包括文字、天文、历法、医学、文学和音乐。

《汉字演变》主要介绍甲骨文、金文和大篆,以了解汉字在中国的演变;第二项是“天文学、历法和医学成就”,这是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科技成就,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当时,有许多成就领先于世界;《屈原与钟鼓乐》介绍了文学和音乐成就。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学生将重点掌握商代甲骨文和金文,理解它们的含义,学会识别甲骨文和金文的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理解当今汉字和甲骨文的起源关系;了解天文学、历法和医学的成就,以及诗人屈原;掌握“钟鼓乐”,了解编钟的起源,通过欣赏画面和节奏提高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收集甲骨文的文字和图片,指出它们与今天文字的起源关系,以加深对汉字与甲骨文起源关系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总结甲骨文、金文、大印文字的演变趋势,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提高了获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并积极探索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甲骨文、金文、钟鼓之乐难点:文字的演变(五)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复习引言,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涉及哪些重要朝代?学生回答后,老师说:“在夏商周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也在蓬勃发展。

”导入主题。

【落实课标】“文字的演变”创造一个情境:学生打开课本读什么?(文本)如果没有文本,人们如何传达信息或记录重大事件?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观点来探索单词的含义。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导读单【学习目标】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学习重点】:本果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学习难点】:本课内容较多,如何让学生正确的理解记忆【学习过程】:自主学习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哪几个方面的成就?什么叫甲骨文?出现的时间、特点、意义?什么叫金文(铭文)出出的时间、特点?什么叫竹帛书,出现的时间?夏朝和商朝在天文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夏朝、商朝、和战国时期在历法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扁鹊生活在何时,他善长的医术是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成就?屈原生活在何时、哪国人,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代表作品是什么?在当代具有怎样的地位?“钟鼓之乐”盛行于何时?具有怎样的意义?当时什么乐器最为珍贵?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问题解决单简要概述春秋战国时期在科技上的成就。

?从甲骨文到金文、大篆,古代文字发生了哪些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一图二图一中人物仰天长叹,你知道他是谁吗?他出生在什么时期的哪个国个国家?他为什么长叹?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怀?(2)图二中人物是谁?他生活在什么时期?有什么主要贡献?【你的问题是】: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训练单一、选择题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半坡原始居民B.黄帝时代C.夏朝D.商朝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骨文是指商朝人把文字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B.商周时期的金文是指用金属笔写的字C.“大篆”这种字体出现于春秋时期D.春秋时期人们用毛笔蘸墨,在竹简或丝帛上书写3.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来源于()。

A.夏朝B.商朝C.春秋D.战国4.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是()。

A.华佗B.张仲景C.扁鹊D.李时珍5.反映我国古代音乐发展较高水平的是()。

A.司母戊鼎B.马王堆帛画C.秦兵马俑D.湖北随州编钟6.战国初期,历法上的重大成就是( )A.发明了夏历B.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C.定出一年12月D.创造了殷历7.人们之所以爱戴和崇敬屈原主要是因为( )A.维护楚国利益B.变革图强C.创造了新的文学体裁D.具有爱国爱民的精神8.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 )A.行书B.小篆C.大篆D.楷书二、材料分析题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请回答:⑴此材料出自于谁?⑵他在文学史上有何贡献?⑶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8中华文化的勃兴(一)》word教案(15)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8中华文化的勃兴(一)》word教案(15)
诗歌赏析,体会屈原的思想情,并从中受到启迪。
学生找出这一时期音乐方面的成就。




六、整合知识:
列表概括我国先秦时期的 天文、历法、医学、文学和音乐成就。
七、总结认识:
(总结出今天的收获,并引导学生继续探究)
1、通过学习这些知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样继续去了解呢?
2、对于这些知识,你还能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吗?
五、战国时期盛行“钟鼓之乐”
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了解。
(让学生对古代文字有一个感性认识)
(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总结出文字的演变历程:
甲骨文金文(铭文)
大篆
小篆
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书法条幅,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了情操,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变有了简要的了解)。
学生 展示
搜集到的关于24的谚语
3、约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可让学生自己概括,小组互相交流。
项目
主要成就
天文
历法
医学
文学
音乐




这是一堂文化课,如果不精心设计,很容易枯燥乏味,所以设计一定要适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注意对教材的整合,如: 甲骨文,并适当的进行延伸。
二、向学生展示网上的资料)
(1)什么叫历法?
(2)夏朝的历法的发明、商朝历法的特点、战国24节气从生活入手,让学生了解历法和24节气,并让学生深入思考他们的作用。让学生课下继续搜集24节气的谚语。
三、扁鹊
⑴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
⑵补充扁鹊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运用资料 的能力
四、屈原
(说明:《离骚》是 屈原被流放后用诗歌形式写成的自叙传,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表达了崇高炽热的热爱祖国和人民的激情。同时通过阅读和分析《离骚》,教育学生认识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忧 国忧民、高洁耿介 的崇高品德和为追求理想顽强奋斗的精神。)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设计: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识记:知道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的字体,了解汉字的演变(七上P41、57)
1、甲骨文: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河南安阳小屯村的农民发现,称其为“龙
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了商朝的社会生活,丰富了我国奴隶社会的历史资料。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相关知识:一、我国文字最早出现于商朝(错误)。

我国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汉字出现于商朝。

二、汉字字体的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2、金文(也称“铭文”或“钟鼎文”):是商周一些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金文比
甲骨文规范。

5、意义: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案 新人教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案 新人教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说教材1、说地位和作用:本课讲的是中国早期的华夏文明(夏商周时期)。

第一单元的标题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从“祖国境内的原始居民”到“原始的农耕生活”最后到“华夏之祖”,如果第一单元论述了中华文明的肇基和华夏先祖的才智的开启的话,那本课则是对华夏早期文明的第一次总结和升华,她与后面的第16、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第21、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是遥相互应的;如果教材其他的内容是血和肉的话,那本课和“昌盛的秦汉文化”、“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则是教材的思想灵魂,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因此,学习本课能够对学生很好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情操教育。

如果要问究竟什么是中国文化,恐怕就众说纷纭,难得一辞。

文化是一种非常模糊的概念,如何才能给初一年的学生讲解文化,这也是一个难题。

作为思想文化课,由于思想文化与当代关系最为密切,是古代给现代最丰厚、富有生命力的遗产,是今日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中国人所必须的修养,因此能够进行很好的国民素质教育和最初始的文化的熏染。

2、说教学目标(1)以讲授古代文化在文字、天文、历法、医学、文学、音乐方面的基本知识为载体和切入点,引起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关注。

(2)同时引导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的归纳为契机,培养其动手能力;以引导学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探究为主导,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历史、发现历史、研究历史,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让他们了解我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实现历史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这是授课的目标。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诗人屈原。

(2)教学难点: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离骚》的艺术成就。

说教学方法1、说教法(1)情境导入法:通过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创设历史情境,重温事件经过,感受历史。

(2)联系现实法:本课知识涉及考古学、文字学、天文学、医学等领域,艰涩难懂,比如讲甲骨文时对其造字方法和字型结构要用启发的方式使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去理解。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七年级历史教案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学习目标】
1、甲骨文(∨)
【知识梳理】
一、文字的演变
1、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因此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开始。

2、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做“ ”或“ ”。

期,出现统一的文字“大篆”。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成就
今天的农历,又叫“夏历”据说最早源于朝。

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

他总结出来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被中医沿用。

三、屈原及成就
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末期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他的代表作《》,闻名于世,被翻译成多种外国文字。

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屈原定为。

【自主检测】
一、选择题
1、研究历史离不开文字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2、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
a.金文 b.铭文 c.甲骨文 d.楷书
3、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农历,来源于()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战国
4、一直被中医所沿用的“望、闻、问、切”四诊法的创立者是()
a.李时珍 b.扁鹊 c.华佗 d.张仲景。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设计
参照思维导图构建知识框架。
多媒体课件;思维导图
课堂
练习
1.我国有文字右考的历史开始于()A.夏朝B.商朝
C.西周D.秦朝
2.我们今天所使用的农历,来源于()A、夏朝B、商朝
C、西周D、战国
3.今天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与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有()
A、扁鹊B、秦始皇
C、屈原D、张仲景
4、楚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
1.课件展示,古代人的结绳记事,甲骨文、大篆文字帮助人们记事,让学生知道用文字传达信息的重要性,导入新课。要求学生结合今天的文字、网络传播知识等有一个大致了解,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加强认知感。
2.学习“文字的演变”时通过让学生观看课件展示,再组织学生按照课件的演示动手做活动,并提出问题。对于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解答,老师进行补充或强调。
教学主题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向我们展示的是中华文明古国在封建时代之前的文化成就,包括文字、古代历法、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三个大方面的成就。是历史教材中最早对学生进行文化成就方面的教材;对学生深化中华文明古国的认识,升华爱国情操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重点: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
难点:甲骨文的字形结构、《离骚》的艺术成就
运用网络技术,快速定位。
网络图片;视频资源
知识点一:
文字的演变
1、演示图片:甲骨文、金文、大篆、竹书帛书的演变;
2、这些文字分别出现在什么时期?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根据课件,结合学案进行学习,明确文字的演变过程;
自主填写学案。
投影仪,多媒体课件
知识点三:
屈原和“钟鼓之乐”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案内容;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8中华文化的勃兴(一)》word教案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8中华文化的勃兴(一)》word教案

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掌握商朝甲骨文、中国古代历法和诗人屈原。

2.了解我国先秦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和音乐的成就。

教学重点:甲骨文、商朝历法、诗人屈原。

教学难点:1.甲骨文的字型结构。

2.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前面学习了人类的起源及人类社会初始阶段的历史,我们还讲到了夏、商、周早期阶级社会的历史。

我们明白了我们的祖先很久以前就在祖国的大地上演出了一幕幕鲜活的历史话剧。

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民族构成了这个时期历史的主要内容。

但同学们还应注意的是:祖国一脉相承、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也是这一时期开始的。

今天和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华文化的勃兴》的内容。

二、学习新课:(一)、文字的演变1、观察“马”字的演变。

同学们,请看本课插图中“马”字的演变。

通过看“早期甲骨上的图画文字‘马’字”“晚期甲骨文上的‘马’字、”“金文中的‘马’字”和“大篆体的‘马’字,找出我国古代文字演变的规律。

2、学生观察后回答我国古代文字的演变规律是: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

3、教师讲解:我国古代早期文字的演变规律是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

甲骨文是在清代光绪二十四、五年时被鉴定为古文字并且开始为金石学家和玩古董的人所收藏的。

文字主要刻在龟甲(包括龟腹甲和龟背甲)和牛的肩胛骨上。

主要用于占卜。

这是因为商代的统治者非常迷信。

对很多事情如天是否会降灾祸于人间,农作物的收成如何,打仗能否取得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生育、疾病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

商代后期为商王等统治者管理占卜事务的人员,往往把占卜的事由、卜兆的吉凶以至后来是否应验的情况,刻记在卜甲、卜骨上。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甲骨文。

也有人根据它们的用途称作甲骨卜辞。

课本中提到,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这是指甲骨文已具备了传统所谓的“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六种方法(指造字方法)。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教案1

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教案1
A.③④①②B.③①②④C.③④②①D.③①④②
6、2009年6月10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按照“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下列哪项的存在形式明显不同于其它三项
A.三星堆B.都江堰C.故宫D.端午节
7、2007年我国节假日进行了调整,端午节已被定为国家法定节日,这一天人们有划龙舟、吃粽子的习俗,这是为了纪念
展示内容:
1、文字的演变
①甲骨文:商朝刻在或上的文字。已具备结构的基本形式。
②金文:又叫。因为商周时人们把文字刻在而得名。
③大篆:这是晚期人们统一整理后的文字。
④竹帛书:战国时,人们用毛笔蘸墨写在或上。
2、科学技术
①天文: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的记录。
②历法:夏历,时历法逐渐完备。战国时一年个节气。
③医学:名医发明法,即、、、。
归纳生成
一、文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大篆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二、天文、历法、医学和文学的成就
天文:古书记载的最早日食发生在夏朝
历法:相传夏朝就有历法,商朝的历法更为完备,战国时期,测定出一年24个节气
医学:名医扁鹊——望、闻、问、切四诊法一直为中医沿用
文学:屈原和他的代表作《离骚》
音乐: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
课后反思:
我们在进行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认为课堂中学生的活动越多越好,甚至学校领导在进行课改评价时也看教学是否让学生活动的多,认为学生的参与率越高,体现出的教学改革就越彻底。由于这些认识,造成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大量地让学生去搞活动,如讲故事、分析人物、分析事件、讨论问题、进行表演等等,都由学生包揽。一节课下来,几乎没有了教师的身影。看起来热热闹闹,但总觉得少了什么。仔细分析,原来少了教师自身的活动,少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少了师生之间的合作。而这极易导致教学中秩序的失控并影响教学过程的推进,进而影响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识到,教育改革并不是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分量,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我们不断的提高我们的教育智慧,运用我们的智慧去组织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达到自身的发展。

初中七年级历史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名师教案3人教版

初中七年级历史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名师教案3人教版

教案示例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过程与能力:通过“实践”认读和造字、“考证和推断历史”、课下探究疑难等培养学生质疑和主动探究的能力;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故事法)1、师问:“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助我们记事、传达信息、获取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

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如何记事、传达信息的呢?”(学生能说出结绳记事、刻符号等等)2、讲仓颉造字的故事3、导入:这是个传说故事,但反映了古代的文字是从图画开始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发明创造出来的。

那么我们今天所能考证的较成熟的文字是什么呢?以后文字又是怎样演变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夏商周、春秋战国的文化展厅去看看,这里展示了古代文字的演变;天文历法、医学成就;文学和艺术成就等。

二、教学过程展厅一:文字的演变1、先展示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2、关于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对哪种文字最感兴趣呢?(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3、甲骨文(1)展示一些龟甲(2)小组展示探究成果(或互相补充,一起了解甲骨文)①你知道什么是甲骨文吗?②刻写些什么内容呢?③甲骨文是怎样发现的?④你还知道什么?⑤你还有什么想知道呢?(3)小组一起动手、动脑①认读几个简单的甲骨文②认读十二属相,找到本小组同学的属相③“伐”是怎样表达意思的?④造字:学生自己造几个简单的甲骨文,展示和介绍造字的意图,比比哪个组造的字合理,并和真正的甲骨文对照(4)学生通过实践后,总结①认读的根据是什么?(归纳出--甲骨文是怎样造字的?有什么特点?)②甲骨文发现的意义[师结:在已考证的甲骨文中,37%的字属象形文字。

历史: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历史: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教案(人教版七年级上)

第八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课前导入:播放十二生肖的幻灯片。

同学们,我们刚才猜的十二属相并不是一般的图画,而是一种文字。

这种文字的产生,反映的是中华文化的勃兴。

今天,我们就先从文字的演变来了解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正式授课首先请同学们预习课文,找出本课讲述了哪些内容?(请学生回答)(一)文字的演变文字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中国古代有哪些关于文字起源的传说?(结绳记事,仓颉造字)(演示幻灯片)结绳记事“古者无文字,其有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

”(演示幻灯片)仓颉造字:相传仓颉“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

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小结)不论是结绳记事,还是仓颉造字,要么是一种记事方法,要么是一种古老的传说,都只能是作为一种治史的参考。

那么,我国的文字究竟是由什么逐渐演变过来的呢?(引导学生看书P38《二里头遗志陶器上的符号》)(强调)这些还只是文字符号,还不能称其为文字。

(幻灯片,甲骨文)为么把这种文字叫甲骨文呢?(因为它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小字,了解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放映幻灯片:猜一猜,以下甲骨文字是什么意思?(说明甲骨文是象形文字)放映“月的组成”的幻灯片,说明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指导学生阅读P45自由阅读卡,找出甲骨文记载的内容是什么?甲骨文记录的大都是商王的活动以及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

得出结论: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

继甲骨文之后,到了商周时期,我国文字发生了怎样的演变呢?商周时期,出现了金文。

金文就是商、周时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

商超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数量很少;周朝铸刻文字的数量多起来,其中毛公鼎上铸刻的文字有近五百个,是商周时期铸刻文字最多的青铜器。

(放映西周毛公鼎幻灯片)西周晚期,我国文字获得了怎样的发展呢?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经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导入:
同学们,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历史,那么我想请问各位同学能不能把我们国家历史上所经历的朝代一一数出来?在这里,为了方便大家记忆!我给大家介绍一首朝代更替歌: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学完了“春秋与战国”一段。

从远古到战国,经过我们祖先的不断积累,中华文化已见雏形;对此,我们怎样去理解,怎样去认识?今天的学习,就是要给大家勾勒一个大致的轮廓。

请看教材41页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板书)
一:文字的演变
首先我们来看文字的演变这一部分内容,了解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子是怎样演变而来的。

在第3课“华夏之祖”的学习中知道到了这样一个传说:
问题1:被誉为“人文初祖”的黄帝,他的属下——仓颉创造了汉字。

问题2:长久以来,人们对此深信不疑,那到底汉字真的是不是仓颉创造的呢?甲骨文的发现给了我们一个确切的答案!甲骨文是一种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它在地下沉睡了两千多年后终于传奇般的被人发现,揭开了长久以来我们的一个谜团。

请大家把书翻到18页,左下角照片上那就是一块甲骨片,上面所刻写的那些符号就是我们所说的甲骨文。

问题3:现在请大家把教材合上,我相信凭借同学们深厚的历史功底一定可以给我讲清甲骨文是怎样被发现的。

有哪位同学自告奋勇来表现表现?同学们不必担心,讲错了也没问题,只要把发现甲骨文的人物、时间、地点、等因素讲清楚就行。

预期效果:清末(公元1898年),清政府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在买回来的中药里面发现有一味叫做“龙骨”的中药,上面刻有一些奇怪的符号,这引起了王懿荣的注意,凭借自己深厚的金石学基础,王懿荣断定这是中国失传已久的文字,后来几经周折才了解到这些东西是从河南安阳的小屯村流传出来的,由此而掀开了一部由甲骨文书写的历史!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机遇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假如王懿荣他没有一点金石学的知识,看到了“龙骨”也不就是“龙骨”吗?谁还会去想那么多,那么也不会有后来所产生的这些巨大影响了,所以啊!知识在任何时候都是最重要的。


问题4:甲骨文是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商朝人因为发明和创造有限,龟甲和兽骨上刻画符号来记载事件也就成了不错的选择。

那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在别的材料上刻画文字吗?在什么材料上?
预期效果:会,他们在青铜器上刻写文字,而刻写在青铜器上的文字我们就把它叫做“金文”或者“铭文”。

商朝青铜器上刻写的文字数量很少,周朝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数量就多起来,西周毛公鼎上铸有铭文五百多个,在已经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中是字数最多的。

说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了,同时,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过渡: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历史在向前发展,我们文字的书写方式也在不断的发展,到了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这种字体称为大篆。

问题5: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简单的看出汉字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一个怎么样的过程?
预期效果:甲骨文、金文或者铭文、大篆,到秦朝以后再演变成小篆、隶书。

问题6:在甲骨文没有被发现以前,关于西周以前的历史,文字方面的记载是很少的,我们主要是依赖一些传说去了解,然而传说毕竟是传说!并不是百分子百的可靠,在这种情况之下,甲骨文的发现有什么意义呢?
预期效果:把我国有文字可靠的历史向前推移到了商朝,使我们对商朝的历史有更多的了解。

过渡:目前所发现的甲骨文,已经可以认识的单字有一千多个,他上面所记录的都是商王朝进行占卜、祭祀的事件,这说明了商人还比较迷信,总是在向“天”寻求答案,他们对天如此顶礼膜拜,既充满了好奇,又开始注意观察天象以寻找其规律,我们接着来看古人在天文、历法上的成就。

二: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首先:请同学们跟我一起阅读教材42页上的三段话!
①夏朝的某一天,天突然黑了下来,百姓吓得四处躲藏,官吏乘坐马车没命的狂奔。

②“(周)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


③1997年3月9日,在我国新疆北部发生了20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日全食发生时正好是天亮之际。

问题1:结合这三段话猜测,这里面描述的是什么现象?“天再旦”是什么意思?从1997年发生日全食这一天文现象中你觉得可以推断出什么来?
预期效果:这是日全食现象;“天再旦”是指天亮了两次;1997年的天文现象证明了我国天文学家对“天再旦”的猜想,同时也能借用天文学上的知识,推断出古书上记的现象的确切年份。

过渡:随着对天文现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也逐渐发展起来。

我们生活在今天,每一天都有一个确切的日期,古人的时间没有我们这样准确,但是如果一点时间概念都没有,就不能进行正常的日常生产和生活。

恰好,星象观察的进步给人们分季节,看时间提供了条件。

问题2:请问同学们说说我们今天主要用哪些历法?
预期效果:农历、公历。

农历,又叫做“夏历”,据说来源于夏朝。

公历,起源于西方,是近代以后才传入中国,并逐渐被中国人采用的历法。

问题3:有没有同学知道两种历法之间的差别?
预期效果:农历是以月亮围绕地球一周的时间周期制定的历法,而公历是以地球围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周期制定的历法。

过渡:农历又叫做“夏历”,从它的名称上可以知道它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是我国古代进行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时间依据,但是在它刚产生的时候并不是很完备,直到商朝才基本完备。

问题4:商朝、战国时期历法有哪些成就?
预期效果:一年分为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闰年增加一个月;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了24节气,便于安排农业生产。

过渡:在西洋医术传入中国以前,中医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祛病除伤的最好选择。

问题5:有哪位同学看过中医?中医是如何诊断病情的?中医的治疗方式有哪些?
预期效果: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病情的方式,有针刺、按摩、汤药等治疗疾病的方式。

望,是指看气色;闻,听声音;问,询问病人病情;切,是切脉。

教师总结:扁鹊是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原名秦越人。

“扁鹊”一词原本是传说中能为人解除病痛的一种鸟,秦越人医术高明,百姓敬他为神医,便说他是“扁鹊”,渐渐地,就把这个名字用在了秦越人身上。

过渡:扁鹊悬壶济世,救死扶伤,为万世所景仰!但在这一个时代还有一个人,他忧世伤民,心怀天下,彷徨于山泽,忧国忧君,自伤无罪,而又不敢抗争……郁郁寡欢而自沉于汨罗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后人为了纪念他,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吃粽子,划龙舟!
三:屈原和“钟鼓之乐”
问题1:请问同学们,我说的这一个人是谁?他是战国时期哪个国家的人?
预期效果:屈原(前340年—前278年),名平;他是战国时期楚国人,而且还是一个贵族,楚怀王时曾经参与过国政,主张联齐抗秦,但是遭受谗臣陷害,一再被放逐。

过渡:屈原不仅是一个很有抱负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采用楚国的方言,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楚辞”,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篇。

问题2:屈原创作的“楚辞”体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是什么?
预期效果: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离骚》。

请大家把书翻到44页,这儿有一句选自《离骚》的话:“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的意思是,我长叹一声禁不住流下眼泪,哀怜人民的生活这样多灾多难!充分表达了屈原心忧天下的博大情怀。

除此之外我们比较熟悉的句子比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都是来自于《离骚》。

过渡:先秦时期,诗歌和音乐是分不开的,“诗歌、诗歌”既有“诗”,也要有“歌”;古人通常是用曲子伴随着诗朗诵,以充分表达他们的情感……请大家再次把教材翻到18页,看到上半部分,
问题3:有谁知道照片上的这是什么吗?
预期效果:编钟,这是我国1978年在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

春秋时期盛行“钟鼓之乐”就是指以编钟和鼓为主要乐器演奏的一种音乐,这种音乐主要用于祭祀、典礼和宴会的演奏。

用这一套编钟演奏乐曲,音色优美、和谐悦耳……堪称是旷世奇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