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与课程教学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导论

•一、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论

•二、学科课程

•(一)研究对象与任务

•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

•三种观点:

•1、课程现象,教学现象

•2、课程问题,教学问题

•3、课程规律,教学规律

•归纳:现象、问题、规律

研究问题:

课程与教学的本质、发展历程、基本特征、构成要素、目标、教材编排等等

研究任务:揭示规律,确立价值,优化课程与教学。

(二)什么是课程与教学

•课程一词在英语中源于拉丁语,意思是赛马的跑道,具有学习进程的意思。

•课程是学科

•课程是计划

•课程是目标

•课程是经验

•课程专家古德莱德指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

•理想课程

•正式课程

•理解课程

•实施课程

•经验课程

•课程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

•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服务于社会的科学知识、技能与技巧,因此教学被定义为“培养人从事生活和劳动的基本技能的过程”。这种观点受前苏联的影响,一直是我国建国后到八十年代中期的教学观。(课堂)

•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相互交织,密不可分,强调教学是学生通过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认为教师只起到指导、组织、参与的作用。(活动课)

•教学是以学情为基础,以课程内容为中介,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实践活动。“发展”,指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社会化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的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任何有教有学的活动都可以叫做教学。从狭义上讲,教学主要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知识、特定目标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黄埔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学程)•教学主要指学校组织的,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是以教学材料为载体的师生交往的过程。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独立论

•指课程、教学相对独立,互不交叉。课程论与教学论应是教育科学下属的两个独立分支科学,它们各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不同的特点。在教育理论界支持者颇多。

•如美国学者布鲁纳指出:“应将课程和教学看作是分离的实体。”

•美国学者蔡斯坚决主张将课程和教学分离研究,将课程视为一个广义的概念,教学则是一个特殊的现象或亚系统,在某种程度上,教学是课程的延续。

•美国学者坦纳夫妇说得更加明确,“在当代的课程理论中,课程与教学是两个独立的领域,这种论点已经获得广泛的认可。”

•包含论

•大教学论观

•将课程视为教学内容, 把课程理论当作教学理论的一部分。

•大课程论观

•把教学看作课程的一部分,把教学理论归入课程理论的范围之内。

•相互影响论

•是指课程与教学虽相对独立,但存在互为反馈的延续关系,课程不断地对教学产生影响,反之亦然

•一体化的观点

•这一观点认为,课程论与教学论两者密不可分, 不能孤立地存在, 必须把它们综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研究

二、学科课程

•(一)学科课程的产生及发展

•学校的诞生

•中国的六艺,西方的七艺

•课程形态

•学科的第一个含义是指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

•学科的第二种含义:

指高校教学、科研等的功能单位,是对高校人才培养、教师教学、科研业务隶属范围的相对界定。

•(三)学科课程

•所谓“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学科课程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的课程类型。

•其主导价值在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传递和发展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

•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

•在课程分类上,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对;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对

•关于学科课程的理论:

•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

•瓦根舍因的范例方式课程论

•赞科夫的发展主义课程论

•学科课程的优点是它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

•缺陷也是明确的。一是由于分科课程的“分科”是人为的,因而缺乏内在整合性,忽视知识的联系性,从而也割裂了学生的理解力;二是忽视学生的动机和已有经验,容易脱离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际。

什么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

•就是研究不同学科的课程问题和教学问题。如语文学科、数学学科等。包括学科课程发展、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评价、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等。

•什么是学科及学科课程。

第二章学科课程论

——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三、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四、具体学科的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指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它是教育目标在特定课程上的具体化。

课程目标可分为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

•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它受国家为教育规定的教育目的制约,是总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目标是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准则和指南,在课程标准中属于主体部分。

二、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一般而言,确定课程目标的主要有: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和学科的发展。

1、学习者的需要

任何课程设置的最终目标都应是指向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的,促进学习者身心发展是课程的基本职能。

从个体看,学习者作为完整的人,其需要是多样而丰富的;从群体看,不同学习者具有不同的需要;作为学习者的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需要不仅有个体间的差异性,还具有年龄阶段的差异性,是在动态中变化发展着的

2、社会的需要

学校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使学生逐渐社会化,课程目标的确定理所当然地要反映社会生活的需要。

•第一,要对“学校课程能够满足的社会需求”和“学校课程只有通过社会上其它各种机构的合力才能完成的社会需求”做出明确区分。

•第二,课程目标的确立除应关注对现存社会需求的研究外,还应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需求进行研究。

•第三,课程目标除要全面考虑与教育相关的社会生活的外,还应当突出重点,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方面。

•第四,在将社会生活的需求确定为课程目标的过程中,还应注意考察社会生活需求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问题

3、学科的发展

•学科知识内含着自身的逻辑体系,包含着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探究方式、学科的发展趋势、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等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