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沟理论
知沟理论
知识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 1 什么是知识沟理论• 2 “知识沟”理论的主要内容• 3 “知识沟”理论的出现• 4 “知识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5 对“知识沟”理论的评价• 6 缩小“知识沟”的对策•7 “知识沟”理论的否定•8 相关条目什么是知识沟理论“知识沟”理论是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P.J.Tichenor)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论假说。
这一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经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知识沟”理论的主要内容蒂奇纳(P.J.Tichenor)的“知识沟”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外,蒂奇纳认为,还有五个因素是造成“知识沟”扩大的原因:第一,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大的阅读量,这有助于他们对公共事务或科学知识的获取。
第二,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
从先前的大众传媒和正规教育渠道得来的知识越多,这些见多识广的人,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越快。
第三,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
“教育通常意味着日常行动圈子较大,参与更多的社会团体,人际交往更多,由此扩大了与他人讨论公共事务话题的机会。
”社交活动越活跃,交往的范围越广,获得知识信息就越快、越多。
第四,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差异。
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和记忆,可能是态度与受教育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大众媒介的研究始终发现,人们往往以符号(既有信仰又有价值观)的方式解释记忆信息。
知沟理论
知识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 1 什么是知识沟理论∙ 2 “知识沟”理论的主要内容∙ 3 “知识沟”理论的出现∙ 4 “知识沟”理论产生的背景∙ 5 对“知识沟”理论的评价∙ 6 缩小“知识沟”的对策∙7 “知识沟”理论的否定∙8 相关条目什么是知识沟理论“知识沟”理论是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P.J.Tichenor)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理论假说。
这一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经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知识沟”理论的主要内容蒂奇纳(P.J.Tichenor)的“知识沟”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外,蒂奇纳认为,还有五个因素是造成“知识沟”扩大的原因:第一,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大的阅读量,这有助于他们对公共事务或科学知识的获取。
第二,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
从先前的大众传媒和正规教育渠道得来的知识越多,这些见多识广的人,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越快。
第三,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
“教育通常意味着日常行动圈子较大,参与更多的社会团体,人际交往更多,由此扩大了与他人讨论公共事务话题的机会。
”社交活动越活跃,交往的范围越广,获得知识信息就越快、越多。
第四,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差异。
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和记忆,可能是态度与受教育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大众媒介的研究始终发现,人们往往以符号(既有信仰又有价值观)的方式解释记忆信息。
知沟理论
适度效果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代表性研究和理论成果 (1)创新与扩散理论 ) 理论背景
第二节 知沟理论
一、什么是“知沟理论” “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 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 1970 论。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 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种理 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 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 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 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这就是知沟 理论的诞生。
知沟理论
卡茨曼提出的“信息沟”理论,实际上可以把它 理解为是“知沟”的一个扩展。如果说“知沟”、 “信息沟”理论的重点在于揭示问题的存在及其原因 的分析,那么后来这两个理论在应用领域的两个研究 方向(即新媒介的普及过程,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 究),其侧重点在于问题的解决的对策上。
二、传播效果沟
1976年罗杰斯提出“传播效果沟” 的概念。 传播效果沟: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知 识沟,不仅是纯粹的知识差距,还包 括人的态度及外在行为上的差距。
(三)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要 强大得多;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 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 (四)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 可能是“老沟”未能填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这种状况, 在新媒介的采用过程中尤其明显。
二、贫富儿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 绩上的明显差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 关注——《芝麻街》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富裕儿童通常在进入 小学前就接受了较好的学龄前教育,而那些贫困 儿童由于家境困难,既无钱购买启蒙读物,也无 钱聘请家庭教师,进入小学后,两者在学习能力 和成绩上自然会产生明显的差距。 在当时强大的社会压力下,美国政府推出了 一个补充教育计划,其中一个重要项目是制作了 一部题为《塞萨米大街》(《芝麻街》)的儿童 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利用普及率已经很高的电 视媒介来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是 制作这部系列片的重要意图。 然而,后来对实际播放结果的研究却发现, 在贯彻这个意图方面它是失败的。尽管节目播出 后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对节 目接触和利用最多的还是那些富裕儿童,两者的 差距反而扩大了。
进入90年代以后,开发与社会发展研究 扩展到了整个信息社会规划和建设的领域。 1993年美国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 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试图通过全国信 息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所有个人”提供均 等的传播机会,以期缩小社会阶层间的信息 差距乃至“知沟”的一种设想。 当然,这个计划完成以后的社会效果如 何,我们还将拭目以待。
论述知沟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论述知沟理论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我认为数字媒介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两者的两极分化,“知沟”扩大,以下从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差异、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这五个因素在新媒体时代的变化与发展来论述:一、传播技能上的差异传统的"知沟"假说中的传播技能主要指的是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而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技能"的概念内涵已经大大泛化了。
因为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往往较为单一的文字、图片、视频或相互之间的简单组合。
而新媒体时代下传播样态已经变得空前丰富,除了最为基础的图文、音视频之外,还出现了VR、AR等新兴传播形式,从而对受众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导致了更多"数字弃民"的出现,为媒介的使用造成了更大的壁垒。
李·雷恩尼和巴瑞威曼提出了"新媒介素养"的概念,并认为"新媒介素养"主要包括图像处理能力、导航能力、信息的组织和联通能力、专注能力、多任务处理的能力、怀疑精神以及道德素养。
因此,总的来说新媒体时代下的"传播技能"概念已大大泛化,随之也对受众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受众"传播技能"的差异也随之扩大。
二、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传统的"知沟"假说认为,受众已有知识储存越多,对于新知识理解越快,这一点在新媒体时代仍然成立。
移动互联的发展打破了基础设施为人们的设限,降低了信息获取与传播的门槛,但"知识付费"模式的兴起为知识的扩散设置了新的壁垒。
例如,《纽约时报》的"付费墙"以及国内"分答""得到"等媒体,都开启了"付费时代",阻挡了高质量内容向经济地位低的人流动,导致精英与其他社会阶层脱节,数字鸿沟也逐步扩大。
知识沟理论
主要内容蒂奇纳(P.J.Tichenor)的“知识沟”理论认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二者这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外,蒂奇纳认为,还有五个因素是造成“知识沟”扩大的原因:第一,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较大的阅读量,这有助于他们对公共事务或科学知识的获取。
第二,知识信息储备上的差异。
从先前的大众传媒和正规教育渠道得来的知识越多,这些见多识广的人,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越快。
第三,社会交往方面的差异。
“教育通常意味着日常行动圈子较大,参与更多的社会团体,人际交往更多,由此扩大了与他人讨论公共事务话题的机会。
”社交活动越活跃,交往的范围越广,获得知识信息就越快、越多。
第四,对信息的选择性接触、接受、理解和记忆方面的差异。
对信息的选择性接受和记忆,可能是态度与受教育程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大众媒介的研究始终发现,人们往往以符号(既有信仰又有价值观)的方式解释记忆信息。
也就是说,个人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大众传媒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就越高。
第五,发布信息的大众媒介系统性质上的差异。
迄今为止,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介,其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
这与当今的广告不同,科学知识、公共事务和新闻一般重复较少,而重复有利于社会地位低的人群对话题的学习与熟悉。
“知识沟”理论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知识沟理论”认为,在操作上,“知识沟”假设至少可以用以下两种方式表达:第一,经过一段时间,文化程度高的人,对媒介大量报道的话题知识的获取速度,比文化程度低的人快。
知沟理论
“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
1970年,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等人在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假说:“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这就是知沟理论的诞生。
知沟理论又称知识格差是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代表学者是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等。
该假说的基本观点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和知识格差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也就是说,现存的贫富分化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信息社会中必然存在两种人,一种是信息富有阶层,一种是信息贫困阶层。
由于经济贫困者在已有知识的存储量上,在获得最新传播技术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与富有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必然越来越大,而信息格差必然会变成知识格差。
知识格差最初表现为学龄前教育程度的差异,进而表现在校学习成绩的差异和高等教育升学率上的差异,最终会表现为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异。
信息格差和经济格差理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更有利于经济富有阶层,而不利于贫困阶层。
因而大众传播越普及,传达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信息,知识和社会地位上的差距也就越大,而不是缩小这些差距。
1、概念介绍知沟理论的研究正式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小组的工作,他们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同层次的受众对于相同信息接受程度存在的差异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综合前人做过的类似的工作,他们于70年代初正式提出了“知沟假设”的理论,阐述了在受众接受信息的程度上,不同层次的受众存在着差异,其理论的主要内容在于“当大众媒介信息在一个社会系统中的流通不断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从知沟到数字鸿沟
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竞争,降低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价格,使更多 人能够负担得起。
推广数字化应用
鼓励企业和个人使用数字化工具和服务,提高数字化普及率。
加强信息素养教育
建立信息素养教育
体系
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 系,从小培养公民的信息获取、 鉴别和使用能力。
开展信息素养培训
针对不同年龄段和人群,开展信 息素养培训课程和活动,提高公 民的信息素养水平。
从知沟到数字鸿沟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知沟理论 • 数字鸿沟的兴起 • 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的演变 • 如何缩小数字鸿沟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知沟理论
知沟理论是关于信息传播和知识获取 的理论,主要探讨社会经济地位对个 体获取信息的影响。
数字鸿沟
两者关系
从知沟到数字鸿沟,反映了信息时代 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个体在知识获取和 信息传播方面的差距不断扩大。
由于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不同人群在获取和使用信息技术方面 存在明显的差距。
教育水平与数字鸿沟
教育水平较高的人群更有可能掌握信息技术,并从中受益。
地区差异与数字鸿沟
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会影响数字 鸿沟的存在和程度。
05
如何缩小数字鸿沟
提高信息技术的普及率
扩大网络覆盖范围
政府应加大对偏远地区的网络基础设施投入,提高网络覆盖率, 确保所有人都能接入互联网。
数字鸿沟是指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个 体在获取和使用数字技术方面的差距。
背景介绍
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传播 技术和数字技术迅速普及,但不 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在获取和 使用这些技术方面存在明显差距。
知沟理论
知沟理论 知沟理论又称知识格差,是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说,其代表学者是美国的传播学家蒂奇诺等. 该假说的基本观点是: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和知识格差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也就是说,现存的贫富分化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信息社会中必然存在两种人,一种是信息富有阶层,一种是信息贫困阶层.由于经济贫困者在已有知识的存储量上,在获得最新传播技术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与富有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必然越来越大,而信息格差必然会变成知识格差.知识格差最初表现为学龄前教育程度的差异,进而表现在校学习成绩的差异和高等教育升学率上的差异,最终会表现为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异.信息格差和经济格差理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更有利于经济富有阶层,而不利于贫困阶层.因而大众传播越普及,传达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信息,知识和社会地位上的差距也就越大,而不是缩小这些差距。
现代信息社会是否存在“知沟”问题?解决得方法: 随着大众媒介向社会传播的信息越多,社会经济状况好得人将比社会经济状况差得人更快速度获取信息,因此这两者之间得知识鸿沟是扩大而非缩小之势。
尽管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得增加,但在现存的资本经济制度下,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得速度大大快于后者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导致了现代信息社会中的“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它揭示了信息社会的基本矛盾: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两极分化,这已经成为关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缩小社会的“信息沟”采取具体的对策: 1.增加媒介得接触机会 2.支持贫困地区的硬件建设 3.选择适合贫困者的传播方式 4.采取教育的倾斜政策 5.激发成就动机,坚定成才意志关于“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上限”假说“知沟”理论中心内容为: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沟”不断变宽,距离不断扩大。
知 沟
知沟知沟又称知识格差是关于大众传播活动带来的社会分化后果的一种理论假设。
在现代信息社会里,“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低者更快更有效地获得和利用信息,因而,大众传播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和知识格差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也就是说,现存的贫富分化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信息社会中必然存在两种人,一种是信息富有阶层,一种是信息贫困阶层。
由于经济贫困者在已有知识的存储量上,在获得最新传播技术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随着时间推移他们与富有者之间的信息格差必然越来越大,而信息格差必然会变成知识格差。
知识格差最初表现为学龄前教育程度的差异,进而表现在校学习成绩的差异和高等教育升学率上的差异,最终会表现为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异。
信息格差和经济格差理论认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大众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更有利于经济富有阶层,而不利于贫困阶层。
因而大众传播越普及,传达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信息,知识和社会地位上的差距也就越大,而不是缩小这些差距。
知沟理论一经提出,立刻受到了传播学,社会学学者的高度关注,因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宣布了“经济发展和传媒业发展,信息量增大会使得不同层次的人们接受信息更平等”的观点的错误性。
经过研究,知沟理论已经成为了传播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并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理论结构。
从结构方面说,知沟被分为宏观(社区,社会,国家层面)和个人(个人的主观意识)两个大的层面。
从宏观角度来说,社会经济状况(social economic status,S.E.S)直接决定了知沟在不同的S.E.S群体中的存在性。
而在相同的S.E.S群体中,个人层面的知沟现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更具体一点,就是个人接受信息的主观动机(积极性)决定了知沟的存在性。
知沟理论-理论说明“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学校中,贫富儿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的明显差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众传播——知沟理论
知沟理论1.理论简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传播媒体介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人类的传播活动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这样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
随着传播方式的变化,传播的效果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
同时,传播效果影响着人们对传播的执行。
“知沟”(knowledgegap,也称“知识沟”)理论是传播效果中非常重要的理论。
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的学校中,贫富儿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的明显差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也就是说,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儿童常常是在进入小学之前就接受了良好的学前教育,而那些家庭贫困的儿童在学前没有钱请家庭教师,没有钱购买启蒙读物,进入小学后,二者在学习能力和成绩上自然会产生明显的差距。
有关研究证明,这种差距随着年级的上升而不断扩大,从而导致升学率、学历甚至将来的职业和社会地位上的两极分化。
面对上述情况,美国学者蒂奇诺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一个理论假说,中心内容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低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前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两者之间知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蒂奇诺认为,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的因素以外,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传播技能上的差异——获得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的知识,需要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知识储存较多,对新事物的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较快。
三,社交范围的差异—社交范围较广,人际交流较活跃,获得知识的过程较能加速。
四,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因素——生活的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接触和利用程度越高。
五,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传播有一定深度的有关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介,其受众主要集中在高学历阶层。
在上述的无论哪一方面,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都处于有利的状况,是造成社会知沟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
知识沟理论
• (3)农村网民商务应用远落后城镇 ,CNNIC《报 告》对城乡网民网络应用进行了对比:对于商务 交易类和交流沟通类的网络应用,城镇网民使用 率远高于农村网民,城乡之间使用差距明显。尤 其在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这两种典型的商务应用 中,城镇使用率分别为31.7%、27.7%,而农村使 用率仅为17.6%、15.1%。
• (1)截至2009年底,我国农村网民达到10681万人,年增长 2220万人,年增长率26.3%。其中,农村手机上网用户约为 7189万人,与2008年相比增长3000多万,年增长率79.3%,远 高于农村网民的整体增幅。 • (2)从城乡互联网的普及率来看,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是 44.6%,在农村仅为15%。CNNIC《报告》对比了2007年以来中 国城乡互联网的发展差距:2007年,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的差距 仅为20.2%,2008年,差距扩大为23.5%,2009年,差距拉大为 29.6%,农村互联网发展速度慢于城镇发展速度,互联网在城 乡的差距在拉大,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有扩大趋势。
知识
社会经济 地位低的 人群
时间
(3)主要观点
1、随着大众传播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增多,经 济状况好的人比坏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得知识。 2、一段时间内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文化程 度高的人比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得这些知识。 3、在特定的时间内,在媒介大量宣传的话题 上,所获知识与受教育程度有更高的相关性。
•
• (3)富裕阶层与普通大众之间的鸿沟 • 因特网的优越性勿庸置疑,但是昂贵的设施、 价格不菲的上网费、不易理解并掌握的电脑知识, 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它好像一座分水岭把社会 大众一分为二:一方是媒介技术专家以及高学历 队伍,而另一方则是普通大众。虽然网络用户每 年都在增加,但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上网的人 仍然只是少数。 •
新传理论15“知沟”假说
新传理论15|“知沟”假说一、“知沟”假说1、假说提出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学校中贫富儿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的差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于是美国政府播出名为《芝麻街》的儿童启蒙教育电视系列片,利用普及率已经很高的电视来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然而后来研究发现:该节目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对节目接触而利用最多的是富裕儿童,这实际扩大了二者之间的差距。
1970年,美国学者蒂奇诺、多诺霍、奥里恩等人,在《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别的增长》一文中提出了“知沟”假说: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是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蒂奇诺等人认为,除了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的因素外,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还有以下几个方面:(1)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对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需要一定程度的阅读和理解能力;(2)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知识储存量越多,对新事物、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越快;(3)社交范围的差异——社交范围越广,人际交流越活越,获得知识的过程越能加速;(4)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生活水准、层次与媒介的内容越接近,对媒介的利用和接触程度越高。
(5)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传播有一定深度的关于公共事务和科学知识的媒介主要是印刷媒体,受众主要集中于高学历阶层。
在以上任何因素中,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的差异都是造成“知沟”产生和不断扩大的根本原因。
2、理论发展(1)蒂奇诺等人补充提出了影响“知沟”存在及变化的四种社会系统变量,即议题性质、冲突程度、社区结构(社区的多元或同质化程度)和媒介报道模式(信息报道频率和重复度)。
对原先的假设作了补充:①凡是能引起整个社区普遍关注的议题,该议题的知识就更可能得到均衡分配。
“知沟”假设理论研究综述
“知沟”假设理论研究综述一、“知沟”假设理论的发展1.“知沟”假设正式提出前的研究发现在“知沟”假设提出之前,许多关于知识差距与社会结构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已开展,其中最重要的报告之一是1966年科尔曼向国会递交的教育机会均等研究(EEOS)或称“科尔曼报告”。
他通过对美国3000多所学校、约65万学生和7万教师的相关数据分析,发现黑人学校和白人学校在校舍设施和教师工资等物质条件上的差距并不像以前想象的那么大。
同时“科尔曼报告”指出:“84%的黑人学生成绩低于白人学生的中等水平,而且在各种学校里,学习成绩主要不是与学校的特点有关,而是与学生本身的家庭和社会阶级背景有关的”。
这与原本认为黑人和白人儿童学习能力上的差距主要是学校的物质水平和条件而造成的假设截然相反。
另外,在“知沟”研究中,被作为经典案例的是60年代美国旨在通过大众传播手段来缓解贫富儿童教育机会不平等而制作的儿童节目《塞萨米大街》(又名《芝麻街》)。
然而,后来的传播效果调查表明。
尽管该节目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富裕儿童对节目的接触和学到的知识更多。
因此,贫富儿童之间的知识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
在创新的扩散研究中。
研究者发现不同人对同一样创新采纳的速度是不一样的。
Rogers(1966)选择哥伦比亚五个农村社区进行研究,发现一些前提条件(如读写能力、教育、社会地位、年龄、见识)将会影响大众传媒的接触,而传媒的接触导致了一系列的结果(如农业和家庭的创新、政治知识、成功的刺激、职业期望、教育的渴望)。
2.“知沟”假设的正式提出Tichenor et al根据前期的研究发现,提出了著名的“知沟”假设。
该假设认为:“当流入社会系统中的大众传播信息流量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群体汲取信息的速度要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群体快,因此这两类人的知识差距会出现两极分化的趋势”。
他们从受众层面和媒介性质方面归纳了五大原因来解释为什么当媒体流量水平增加时,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两类群体之间的“知沟”呈现扩大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llForBC-字幕组】《芝麻街》缺爷数字大挑战_高清 P.215
p.216
依
据
•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 •受众本身具有的“上限”。 •现有知识已经达到“上限”。
信息沟
1974年,卡茨曼提出“信息沟”理论,主要观点包括: 1.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信息流通量和接触量的增 大。 2.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利益并非对所有成员均等。 3.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要强大的 多 4.新媒介技术的层出不穷,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 更可能是“老沟”未填平,“新沟”又出现。
产
生
背
景
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力图通过《塞萨米大街》(又名
《芝麻街》)电视片来缓解贫富儿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状况。
然而,后来对实际播放结果的研究却发现,在贯彻这个意图方 面它是失败的。尽管节目播出后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 育效果,但对节目接触和利用最多的还是那些富裕儿童,两者 的差距反而更大了。
p.218
A B C D
A=access 人们在互联网接触和使用方面的基础设施,软硬件设 备条件上的差异,经济地位优越者有突出优势。
B=basic skill 使用互联网处理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差异,而 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与教育有密切联系。
C=content 互联网内容的特点、信息的服务对象、话语体系 取向更适合哪些群体。
D=desire 上网的意愿、动机、目的和信息寻求模式的差异。
“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领域
1.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
2.区域开发与社会发展研究
保护主义阶段
3.媒介素养研究
注重辨别能力阶段 能动赋权阶段
p.21层分化
——”知沟”理论
p.214----p.220
理
一
论
简
介
“知沟理论”是美国学者蒂奇诺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了
个理论假说,中心内容是: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
论对社会经济地位低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都会带来知
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 的速度大大快于前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两者之间知 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
p.217
数
字
鸿
沟
最先由美国国家远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于 1999年在名为《在网络中落伍:定义数字鸿沟》的报告 中定义: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指的是一个在那些 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 的鸿沟。后来的学者认为,这一鸿沟更多地体现为以互
联网为代表的新数字媒体接触和使用状况的四种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