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流派艺术风格赏析
京剧的流派风格及其他

京剧 的流派风格及其他
口石英
稍具京剧常识的人士都 应该知道 , 京剧 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中, 在 出现 了
很多流派, 无论是 生、 、 、 丑行 , 旦 净 末、 都不乏其 例, 而且 在一个宗师 门下 , 经
过时 间过 滤与艺术实践又 出现 了若 干分支 , 些分支 的代 表人物在不断发 这 展 与成熟过程 中又形成 了新 的流 派。这种万花竞姿 的局面 , 京剧发展史 在
“ ” 到 惟 妙 惟 肖 的 地 步 , 果 反 而 不 能脱 出窠 臼 而 自立 , 犹 如 学 画 “ 谭 达 结 这 学 我者 生, 我者死” 也。 似 是
笔 者早 就有 此感 觉而未 得说 出 , 如今 有些 流派 演 员, 不是 只追求 肖 还 似, 而是精髓 悟得 不 多, 而夸大 了原 宗主派 的缺 点或不值得那 么推 崇的东 反 西 。如旦角 中 , 的原 派宗师无 非根据 自身 的嗓 音条 件不足 而创 造 出的一 有 种 唱腔 和唱法 , 而后继者则未谙 此道 , 一味“ 强化” 此鲜明特色 , 反成一弊 ; 又
如 另有 “ ” 流 派 的某 种 习 惯 拐 弯 或 尾 音 , 不 见 得 多 么优 美 , 后 学者 再 旦 行 并 如 加 强调 反 而 多 少 有 些流 俗 之 感 。 其 他 , “ ” 中 有 的 为 突 出某 种 特 色 而 如 净 行
演唱过 火; 小生” 中有 的使尽全身 力气的夸张唱 法, “ 行 均失却原流派先创之 自然。如 此学尚且 “ 走板” 谈何形 成新的流派? 当可 引人再思。 ,
出 了如此心力?是否达到 了如此 的境界 ?是 否具 有如此专业学养?
再者, 师承 某一流派是 否就 意味着亦步亦趋 , 也颇值得商榷。 当年 的前 辈 艺术家们在这 方面具 有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譬如“ 行后来都 自成一家 生” 的老 生 , 最初 大都 宗谭 ( 鑫培 ) 但并 非一味模 拟却无创造 性 的发展 , , 而是根 据 自身 条件 与对 艺术 的独特感 悟 , 独辟 蹊径 , 方成为 大家 。相反 有的 虽学
京剧艺术赏析

目录1京剧服装起源---------------------------------------------------------------------------------------------------- 3 2京剧服装分类---------------------------------------------------------------------------------------------------- 32.1大衣-------------------------------------------------------------------------------------------------------- 32。
1。
1大衣简介 ------------------------------------------------------------------------------------ 32.1.2范围作用----------------------------------------------------------------------------------------- 32.1.3大衣特点----------------------------------------------------------------------------------------- 42。
2二衣 ----------------------------------------------------------------------------------------------------- 4 2。
2。
1二衣简介 ------------------------------------------------------------------------------------ 42.2.2范围作用----------------------------------------------------------------------------------------- 42。
京剧表演的美学特点浅析

京剧表演的美学特点浅析1. 引言1.1 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形式之一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誉为"华夏第一大戏"。
京剧源于清朝的宫廷戏曲,融合了戏曲、音乐、舞蹈、武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珍贵遗产。
京剧中的剧目丰富多彩,涵盖了历史、文学、传统传说等各个领域,享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
京剧表演具有高度规范的表演形式和技巧要求,演员们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训练和严格的考核才能登台演出。
京剧表演融合了歌唱、念白、动作和打斗等多种艺术元素,以其独特的唱念做打的表演形式闻名于世。
通过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内涵,京剧表演能够深刻地体现古典审美观念,展现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和韵味。
1.2 京剧表演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重要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美学特点。
这些特点体现在京剧表演的各个方面,包括古典审美在表演中的体现、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形式、角色扮演的审美表达、服装、化妆等视觉元素的重要性,以及音乐和舞台布景的配合等。
京剧表演追求的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审美标准,要求演员在表演中达到最高水平的技艺和表现力。
京剧表演也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融合了古典和现代元素,展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和艺术魄力。
京剧表演的美学特点凝聚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精髓,同时也具有广泛的吸引力,吸引着观众们欣赏和喜爱。
京剧在表演形式和审美标准上具有独特性,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魄力,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和珍贵遗产。
2. 正文2.1 古典审美在京剧表演中的体现在京剧表演中,古典审美得到了充分体现。
京剧的表演技艺源远流长,继承并发扬了古代传统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观念。
演员们在表演中注重礼仪、端庄,体现出尊重传统和敬畏历史的态度。
京剧表演强调节奏的掌握和节制,这种节奏感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审美追求。
京剧中的身段、步法、动作等表演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和训练,体现出古代审美观念对于精致、优雅的追求。
京剧表演的美学特点浅析

京剧表演的美学特点浅析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它具有丰富的审美特点。
在表演艺术领域,京剧综合运用了语言、音乐、舞蹈、戏曲道具、服装和化妆等艺术手段,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下面将从音乐性、形式美、情感美和色彩美四个方面浅析京剧的美学特点。
一、音乐性京剧音乐采用了传统汉族音乐和西洋音乐的手法,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它遵循了音乐美的原则,通过旋律、节奏、音色等音乐元素的有机组合,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音乐效果。
京剧音乐以“弹”、“唱”、“念”、“打”四种表现形式来诠释情节和表达情感,各个组成部分相辅相成,构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表演方式。
京剧音乐表现出的旋律优美、节奏和谐、音响丰富,为观众带来了音乐享受的同时也突出表演的情感表达。
二、形式美京剧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魅力,它通过表演动作、舞蹈动作、道具和服装等元素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特殊的美感体验。
京剧表演形式强调“三合一”的表演原则,即“唱念做”,使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尽情领略到京剧艺术中所蕴含的美感。
在表演动作上,京剧艺术家通过精益求精的训练,展示了独特的舞台动作、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
而在道具和服装方面,京剧通过精美绝伦的服装和细致逼真的道具,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三、情感美京剧以情感表达为主要特点之一,它充分体现了传统戏曲表演艺术的情感美。
京剧表演通过高度精细的表情、语态和动作等组合形式,展现出戏曲人物的静态和动态情感,使表演得以惟妙惟肖地诠释角色的内心感受和对外界的反应。
在情感表达方面,京剧注重演员对感情细节的把握,通过服装、道具和音乐等手段,传递出戏曲人物所表达的感情,让观众沉浸于戏曲人物情感表达的世界中。
四、色彩美京剧表演中的色彩美是京剧独特的审美元素之一。
京剧通过舞台上的灯光、化妆和服装等方面,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色彩美,展示出精美繁复的美学效果。
京剧中的色彩美不仅体现在服装、道具的色彩上,还在化妆时注重颜色的营造,不同的角色要求不同的妆容,通过化妆来表现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这也为深化戏曲人物形象提供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京剧表演的美学特点浅析

京剧表演的美学特点浅析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美学特点。
以下将围绕京剧表演的美学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京剧表演追求的是“夸大”的艺术效果。
京剧的表演风格非常夸张和激烈,演员在表演中常常以夸张的姿势、举止和表情来表达角色内心的情感。
这种夸大的表演风格使观众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戏剧中角色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
京剧表演追求的是“规范”的艺术形式。
京剧有一套严格的表演规范和技巧,包括唱腔、舞蹈、肢体动作等方面。
演员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才能熟练地掌握这些技巧,并在演出中灵活运用。
这种规范严谨的表演形式为京剧赋予了独特的审美风格,使其成为一种高度规范化的艺术表达形式。
京剧表演追求的是“化整为零”的艺术构思。
京剧的表演构思非常严谨,将整个剧目分为多个小节,每个小节都有独立的主题和情节,同时也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剧情。
演员在表演中需要处理好每个小节和整个剧目的关系,使观众在欣赏整个剧目的也能够体会到每个小节的独立美感。
第四,京剧表演追求的是“强调意象”的艺术效果。
京剧在表演中注重意象的创造和塑造,通过一些象征性的动作、表情和舞台布景等手法,将角色的心理状况、情感变化和剧情内涵等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形象化的艺术形式,使观众能够通过欣赏戏剧表演的形象和细节,理解和感受到其深层次的含义。
第五,京剧表演追求的是“注重节奏”的艺术感受。
京剧的表演节奏非常明快而有力,演员的动作和台词配合默契,形成独特的表演韵律。
演员在表演中需要把握好节奏感,保持动作顺畅而生动,使观众能够感受到京剧表演的激烈和激情,同时也增强了剧目的张力和紧凑感。
京剧表演具有夸大、规范、化整为零、强调意象和注重节奏等美学特点。
这些特点使京剧成为一门独特而多样化的艺术形式,能够给观众带来丰富的艺术感受和审美享受。
京剧表演的美学特点浅析

京剧表演的美学特点浅析京剧表演的美学特点之一是注重“文武兼备”。
在京剧表演中,文武兼备是演员必备的基本素养。
演员要具备娴熟的唱功、功架和表演技巧,才能在舞台上展现出京剧独特的魅力。
唱功是京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演员需要通过唱腔来表达角色的情感与内心变化。
京剧表演还需要演员具备一定的武打功夫,通过武打动作来展现戏剧中的斗殴、打斗等情节,让观众感受到激烈的戏剧冲突。
京剧表演强调文艺之美与激烈之美的有机结合,使得京剧在表演形式上呈现出文武兼备、柔刚相济的独特艺术特色。
京剧表演的美学特点之二是强调“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京剧表演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特点,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方面是指演员的表演必须以虚实相结合的手法来体现。
京剧表演不仅要求演员在表演中展现出虚拟的想象和表现,还要求演员在表演中真实地展现出角色的情感与内心变化。
在表演中虚实相结合的手法成为京剧表演的一种审美追求。
虚实结合也体现在舞台表演的布景和道具上。
京剧表演中的道具和装饰在设计上讲究虚实结合,既要符合戏剧故事情节的需要,又要展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京剧表演的布景和道具上也强调虚实相结合,使得京剧在舞台设计上呈现出虚实兼顾、真实与虚幻并存的艺术境界。
京剧表演的美学特点之三是追求“曲艺之美”。
京剧表演是以曲艺传统为基础,注重在演出中体现曲艺的精髓,追求曲艺的美学价值。
在京剧表演中,演员需要在表演中展现出曲艺的魅力,包括唱、念、做、打等曲艺元素的运用,体现出快板、滑稽和顺板等不同的曲艺风格。
京剧表演中的曲艺之美源自于其独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刻画,使得曲艺在表演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使得京剧在表演形式上呈现出曲艺的独特魅力。
京剧表演的美学特点之四是注重“动静结合”。
在京剧表演中,动静结合是演员表演的一个重要追求。
表演既要有动感的魅力,又要有静态的美学境界。
这就要求演员在表演中不仅要有娴熟的唱腔和戏曲动作,还要有充分的表演技巧,能够通过表情、眼神和动作等手段来表现出角色的情感和内心变化。
京剧的主要流派介绍

京剧的主要流派介绍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各具特色的流派,这些流派不仅展现了演员们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传承和发展了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京剧的主要流派,领略它们的魅力。
首先要提到的是“梅派”。
梅兰芳先生创立的梅派,以其端庄典雅、大气优美的风格著称。
梅派在唱腔上注重旋律的优美、平稳和流畅,音色圆润、甜美,给人以清新、典雅之感。
在表演上,梅派强调动作的规范、优美和细腻,注重眼神的运用和面部表情的传达。
梅先生的代表剧目众多,如《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他通过精湛的表演,将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程派”也是京剧流派中的重要一支。
程砚秋先生所创的程派,唱腔别具一格。
其特点是幽咽婉转、若断若续,在节奏和力度的变化上非常丰富,给人一种深沉、哀怨的感觉。
程派的表演注重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通过细腻的身段和含蓄的表情,将人物的情感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
程派的代表剧目有《锁麟囊》《春闺梦》等,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程先生的演绎下,充满了悲剧色彩和艺术感染力。
“荀派”则以活泼灵动、俏丽多姿为特色。
荀慧生先生创立的荀派,唱腔甜媚、清脆,善于运用小腔和装饰音,使旋律更加活泼动人。
表演上,荀派注重展现女性的娇憨、活泼和妩媚,动作轻盈、灵活,眼神灵动、传神。
荀先生的代表剧目有《红娘》《荀灌娘》等,他所塑造的角色充满了青春活力和喜剧色彩。
“尚派”由尚小云先生创立。
尚派在唱腔上刚劲挺拔、高亢明亮,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表演上,尚派注重武功和身段的结合,动作刚健、洒脱,展现出一种英姿飒爽的气质。
尚先生的代表剧目有《昭君出塞》《双阳公主》等,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他的演绎下,充满了英雄气概和豪迈之情。
除了以上四大名旦所创立的流派,京剧还有其他著名的流派。
“谭派”是老生流派中的重要代表。
谭鑫培先生所创的谭派,唱腔韵味醇厚、苍劲有力。
在演唱时,注重运用气口和擞音,使唱腔更加富有变化和韵味。
京剧艺术赏析

京剧艺术赏析:
兴趣是关键。
对不同行当如生、旦、净、丑的兴趣是了解京剧的基础。
例如,生行中的老生扮演帝王将相,小生扮演青年男子;旦角分为正旦、花旦等,其中正旦扮演稳重端庄的中青年妇女;净角扮演性格鲜明、相貌突出的男子;丑行则包括正直善良或诙谐幽默的角色。
经典流派。
京剧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和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等著名流派。
这些流派各有特色,如梅派雍容华贵,程派婉约低回,马派潇洒飘逸,谭派古朴醇厚等。
艺术表现手法。
京剧的表演包括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
唱指演唱,念指念白,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技艺。
京剧还借助外物表现人物情感,如水袖的不同舞动代表不同的情绪。
音乐与舞蹈。
京剧音乐包括打击乐、曲牌、唱腔、念白,其中打击乐和管弦乐构成“武场”和“文场”。
唱腔主要基于“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舞蹈则讲究条理和节奏,反映了生活中的真实美感。
深厚的文化内涵。
京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缩影。
它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手段,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情感与体验。
欣赏京剧需要一定的文化积淀和生活经验,有助于观众更深入地体味剧中的情感和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苍劲古朴的“言派”
言菊朋(1890—1942),姓玛拉特。名延寿,字锡其,号 仰山。延、言谐音,遂取以为汉姓。因嗜戏曲,诩为梨园
【西皮流水】秋胡打马奔家乡,行人路上 马蹄忙。坐立在雕鞍用目望,见一位大嫂 手攀桑,前影好像罗敷女,后影好像我的 妻房,本当下马将妻唤……
(白)不可
【摇板】错认民妻罪非常。
白蟒台
『西皮摇板』 想当年设酒宴松棚会上,
『流水』 用药酒毒死了平帝老王。 刘氏宗嗣俱已丧,逃走了妖人刘秀小儿郎。 白水村中曾集党,招兵聚将结草屯粮。 吴汉杀妻把潼关献上,可叹我女她命丧无常。 九梁王亲自领兵把贼挡,但愿他旗开得胜早还乡。 倘若是孤的国运衰难以久享, 『摇板』 造蟒台防后事也好躲藏。
张二奎(1814-1861) 本名张胜奎,字子英,排行 老二,艺名张二奎。直隶(今河北)人,是清代专 攻老生的京剧演员,曾在北京主持和春班。清道 光时任都水司经承,因酷爱京剧,被上司撤职。 24岁开始下海,创立了奎派。张二奎生得伟岸英 武,举止庄重,气度不凡,并且扮相雍容,嗓音 淳朴,不尚花腔,艺术造诣较深。代表剧目有 《上天台》、《打金枝》、《金水桥》、《牧羊 圈》、《桑园会》等。
谭鑫培(1847—1917) 原名金福,字望重, 堂号英秀,湖北江夏(武昌)人。在谭派形成 以前,老生唱腔总体上简单质直,唱法上 讲究气大声宏,而谭鑫培则广泛地吸取了 青衣、花脸、小生、老旦的唱腔及河北梆 子、京韵大鼓的曲调,并根据自己的嗓音 条件,创造出一种悠扬委婉、韵味深长的 唱腔。
在唱念的行腔吐字上,谭鑫培结合中州韵与湖广 音,使其念白清晰流畅,琅琅上口。他的做工扎 实,武功深厚,所以无论是“安工”(唱工老生)、 “衰派” (做工老生),还是“靠把”(武打老生), 他都能胜任,其艺术成就对后来京剧界产生了极 大的影响。
代表剧目有《借东风》、《甘露寺》、《苏武牧羊》 、 《胭脂宝 褶》、 《白蟒台》 、《将相和》、《海瑞罢官》、《赵氏孤儿》、 等,传人有李盛藻、马长礼、梁益鸣、张学津、冯志孝等人。
马连良---桑园会饰秋胡
【西皮原板】 一日离家一日深,好一似孤雁宿寒林。 无心观看路旁景,披星戴月转家门。
高庆奎的嗓音高亢,既有高、亮、甜、脆的特点,又有韵 域宽广、音色丰富之长。他能演出老生、花脸、老旦等多 种不同行当的角色。在用气、吐字、行腔等演唱技巧上, 他善取孙菊仙、刘鸿声的拨腔法。唱念方面多用京字京音, 尤其善于使用大气口“满宫满调”和运用长腔与拖板的唱 法来抒发剧中人物感情。
此外,高庆奎在演唱中还继承了谭鑫培韵味浓厚的特长并 加以融化吸收,致使他的演唱能在高亢激越之中又给人以
高庆奎(1890—1942),高派艺术创始人,原名镇山,号 子君,原籍山西榆次,生于北京。幼坐科庆祥和,从师贾 丽川学文武老生,12岁登台为谭鑫培配演娃娃生。后曾搭 杨小朵“翊文社”、刘鸿声“陶永社”、谭鑫培“同庆 社”、俞振庭“双庆社”演出。
最初宗法谭派艺术,后来又吸收了孙菊仙、刘鸿声等名家 的演唱特点,并加以创新,逐步发展成为独具风格的“高 派”演唱艺术。
8.四大须生之一、中正平和的“杨派”
杨宝森(1909—1958),“杨派”艺术创始人,原 籍安徽合肥人,生于北京。
杨宝森的嗓音平稳圆润,韵味浓郁。他的演唱以 中、低音见长,韵美味甜,清雅新颖,吐字清晰, 发声准确,行腔柔和,不干不燥。代表剧目有 《文昭关》、《碰碑》、《清官册》、《失空 斩》、《击鼓骂曹》、《捉放曹》、《大保园》、 《二进宫》等。
7.潇洒帅气的“马派”
马连良(1901—1966),马派艺术创始人,字温如,北京人,回族。 宗谭,拜孙菊仙为师,吸收孙派。 “前四大须生”之一。“后四大须 生”领袖。马连良的演唱,以谭鑫培唱腔为基础,结合本身条件,吸 取各家之长,突破传统,发展自己的所长,创立与人不同的唱法。演 唱,潇洒、流利、舒展、灵巧,深沉中显潇洒,奔放而不失精巧,粗 豪又不乏细腻。念白顿挫分明、抑扬有致,注重声情,悦耳动听。与 唱腔互为表里,相得益彰。因而马派剧目多是唱念并重,甚至念重于 唱。其身段动作的风格也与唱念和谐统一,飘逸、潇洒、帅气、大方, 将形式美和刻画人物、传达感情融为一体。马派艺术还有一个突出特 点是注重舞台的整体美,从舞台布景、服装、道具、乐队等整体配合 上极其认真,一丝不苟,对合作者更是十分尊重,谦逊好学,在他挑 班的“扶风社”与张君秋、叶盛兰、郝寿臣、马富禄合作,有“扶风 五虎”之称。
孙嗓音宽亮,唱腔淳朴苍劲,善于表达慷慨激昂 的情感,世称“孙派”。主要代表剧目有《逍遥 津》、《骂杨广》、《完璧归赵》、《三娘教子》 等。
3.刚柔相济的“余派”
余叔岩(1890—1943),名第祺,湖北罗田 人,“梨园世家”子弟。其祖父余三胜是 清末著名京剧老生演员、余派艺术的创始 人。
友,乃自名菊朋。蒙古正蓝旗世家子。言派艺术的主要特 点,在其演唱。言菊朋有较好的文学修 养,对音韵学研
究颇深。言演唱所遵循的“腔由字而生,字正而腔圆”, 正是他演唱实践的概括性总结。言菊朋在谭派的基础上, 广泛融汇地方戏曲、大鼓以及京剧青衣、花旦、小生、老 旦的唱腔特点,又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经过精心钻研, 创造性地发展了自己的唱法,形成了风格独到的‘‘言 派’’艺术。他演出的《让徐州》、《上天台》、《卧龙 吊孝》等剧目成为影响极广的言派名剧。
程长庚(1811-1880),徽班先驱米喜子弟 子,祖籍安徽潜山,幼坐科徽班,出科后 随之入京,搭三庆班成名后执掌三庆班, 演唱用徽调。嗓音高、宽、亮皆具备。声 腔高亢、沉雄。神完气足,端庄肃穆。感 人动听。剧目以《文昭关》、《战长沙》 等见长。
余三胜(1802-1866) 名开龙,湖北罗田人。 因他原系“汉调”演员,所以又称 “汉调 老生”。道光时为北京四大徽班之一的春 台班台柱。他在徽剧、汉调合流的京剧形 成过程中,创造了不少老生唱腔,受到当 时许多京剧演员如刘赶三、孙菊仙等模仿, 甚至谭鑫培也曾受到其影响。他的代表剧
他能在研习谭派艺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 的条件,创造出一种既清健儒雅、刚劲凝 重,又细腻深沉的唱腔,使谭派艺术向细 致、深沉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从而形成 了自己的风格——余派。
余叔岩的拿手戏甚多,其中《桑园寄子》、 《八大锤》、《搜孤救孤》、《盗宗卷》、 《定军山》、《战太平》等戏,尤为脍炙 人口。
不同时期的老生流派
京剧三鼎甲 也成京剧三杰、老(前)三鼎甲。指的是京
剧形成初期,第一代演员中的三位杰出老生演员 :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京剧小三鼎甲 即京剧新三杰、京剧后三杰、京剧新(后) 三鼎甲。指的是京剧第二代演员中的三位杰出老 生演员: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
四大须生
孙菊仙(1841—1931),名濂,又名学年,号宝臣, 天津人。青年时代,由于酷爱京剧,经常加入业 余京剧演出活动。三十岁(清同治九年)军职革除 后赴上海经营“升平轩”茶园。茶园倒闭后,以 “孙处”票友名出演于“丹桂茶园”,一蹴闻名 于沪上。清光绪二年,他三十五岁,回到北京投 程长庚为弟子。正式下海。艺术上学张二奎。继 承“奎派”衣钵。享名半个世纪。九十岁方辞世。
“谭派”艺术是京剧界有较大影响的艺术流派之 一。他的弟子颇多,其子谭元寿为当代著名“谭 派”第四代传人。
当锏卖马---谭富英(新谭派)饰秦琼 【西皮摇板】
家住山东历城县,叔宝的名儿天下传。 我本是顶天立地男儿汉, 好汉无钱到处难。 无奈何出门哪,我就呃卖……我卖锏哪…… 【快板】 两骑马跑得似飞花,叫声店家快来吧, 还你的店钱就是它。
言菊朋创造的言派艺术,以唱腔别致取胜。对京剧老生演 唱艺术的发展有很大贡献。他在吐字、行腔的演唱技艺上, 功夫很深。他主张“腔由字生、字正腔圆”,因而在演唱 中突出吐字清晰、归韵精确。言菊朋在唱法上善于运用字 重腔轻的方法,给人以旋律丰富、抑扬顿挫、千回百转、 若断若续、变化多端的美感。
5.高亢激越的“高派”
南麒、北马、关东唐
上海的麒麟童(周信芳),北京的马连良,沈阳的唐韵 笙,都是以工老生闻名全国的京剧演员。其表演风格不同 ,各具特色,社会上习称“南麒、北马、关东唐”,以表 示对他们表演艺术的赞誉。
1、老生三杰(“三鼎甲”)
大约在清道光末年至咸丰初年,有了最早 的“三鼎甲”,即第一代的三个杰出京剧 演员——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
京剧第三代的老生演员。随着时间 推移,“四大须生” 的说法也有所变化。
20世纪20年代,最初的“四大须生”是指:余叔岩、 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简称为余、马、言、高。其后 高因嗓败,退出舞台。谭富英崛起,“四大须生”又演变 为:余、马、言、谭(富英)。至40与50年代之交,余叔 岩、言菊朋先后去世,杨宝森、奚啸伯相继成名,具有全 国影响,“四大须生”即为马、谭、杨、奚。
首先是王瑶卿极大地影响了旦行。在 他的教导和影响下,先后出现 “四大 名旦”即梅(兰芳)、尚(小云)、程(砚 秋)、荀(慧生)四大流派,改变了京剧 舞台上以生行为主的演出格局。
而谭鑫培则风靡了生行,产生了“无 生不学谭”的巨大影响。此后的余叔 岩、马连良、言菊朋、杨宝森、奚啸 伯、谭富英、高庆奎等著名老生,都 是受到谭派的影响,从谭派中衍化出 来的。
谭鑫培的代表剧目有《四郎探母》、《空城计》、 《李陵碑》、《洪羊洞》、《桑园寄子》等。
汪桂芬(1860—1906),原名谦,字艳秋, 号美仙,湖北汉川人,“汪派”艺术创始 人。
汪桂芬的演唱朴实无华,刚劲激越,尤善 表现悲愤慷慨的感情,有独特的唱腔韵味 与表演风采。程长庚去世后,汪桂芬成为 “小三鼎甲”中的首席老生,有“长庚复 活”之誉。他的代表剧目有《文昭关》、 《取成都》、《战长沙》等,风格别致, 功力不凡,时称“汪派”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