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和股疝

合集下载

外科学PPT课件 腹外疝 斜疝直疝股疝

外科学PPT课件 腹外疝 斜疝直疝股疝
Halsted法: 提起精索,在其后方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肌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并 将腹外斜肌腱膜也在精索后方缝合。
McVay法: 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耻骨梳韧带上。适用于后壁严 重薄弱、股疝。
Shouldice法:将腹横筋膜自耻骨结节处向上切开,直至内环,然后将切开的两叶予 以重叠缝合,先将外下叶缝于内上叶的深面,再将内上叶的边缘缝于 髂耻束上,以再造合适的内环,发挥其括约肌作用,然后按Bassini 法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于腹股沟韧带深面。适用于较大的成人 腹股沟斜疝或直疝。
该处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腹横 筋膜比周围薄,故易发生疝。
由该处发生的疝称为腹股沟直疝。
腹股沟区新的解剖理论
肌耻骨孔﹙Fruchaud孔﹚
• 内侧缘为腹直肌外缘,外侧缘为髂腰肌,上缘为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弓 状下缘,下缘为耻骨梳韧带
• 该部位无横纹肌支持 • 腹横筋膜承受着腹腔内压力 • 该部位有精索和股血管通过
分类
腹股沟斜疝: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股沟
管深环(内环)突出,斜行经过腹股沟管,穿出腹 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
腹股沟直疝:疝囊经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
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很少进入阴
囊。
双侧腹股沟直疝
股沟管解剖
内口: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横筋膜而形成的 一个卵圆形裂隙,即腹股沟管深环(内环 或腹环)。
有张力
Ⅱ型 1.5 ~3.0cm ﹙约二指尖﹚ 薄弱且张力降低
Ⅲ型 ≥3.0cm ﹙大于两指﹚
薄弱无张力或已萎缩
Ⅳ型 复发疝
腹股沟管
完整 不完整 缺损
鉴别诊断
• 睾丸鞘膜积液 :无蒂,透光阳性,不能触及睾丸。 • 交通性鞘膜积液 :透光阳性,渐大或渐小。 • 精索鞘膜积液 :在腹股沟管内,牵拉同侧睾丸可见包块移动。 • 隐睾 :包块较小,挤压胀疼,同侧阴囊内睾丸缺如。 • 急性肠梗阻 :肠管被嵌顿,可伴发急性肠梗阻。肠梗阻时要想到疝 。

疝气

疝气

“ 疝气”是老百姓通俗的一种叫法,医学上称为疝,是腹腔内器官或组织经腹壁缺损或薄弱部位而突出于体表外形的的。

人类多数疝的发生是由于肠管通过腹壁薄弱部位,突出来形成你可看见和感觉到的肿块。

医学上多指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

疝有先天性之分和后天性之分,但其对人所造成的临床表现,病理损害和并发症是一样的。

其发生原因,不外有局部腹壁薄弱区形成和长期腹压增高两个因素,尤其进入老年,不分男女,上述因素愈加明显,造成疝的发病率相应增加,影响人的生活质量。

腹股沟疝、股疝、切口疝的发生症状是什么?疝是可以看到和感觉到的。

你可以注意到腹部或腹股沟附近有肿块出现,当你平躺时可能消失或者依然存在,偶尔可以感到疼痛憋胀,当运动时,这种症状更加明显。

用手积压时,常可听到“叽咕”的肠管声。

为什么疝会疼痛?当疝早期出来时,你会感到不舒服,特别是当咳嗽、举重物或站立很长时间时。

这是由于体内的组织在一定的压力下被推进,进入薄弱点,当更多的组织被推进,进入腹壁的薄弱区域时,压力增加压迫神经感到疼痛。

当疝进一步发展和恶化,你会感到剧烈的疼痛。

什么样的人易患疝?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每年大约有超过数百万的疝患者,60岁以下发病3.6‰,60岁以上11.8‰。

腹股沟疝常见于男性患者,主要原因是由于在胚胎发育时期,睾丸下降过程时造成腹股沟管后壁的腹壁缺损,由此肠管和网膜膨出,形成疝块,可下降至阴囊。

斜疝、直疝多发生在腹股沟区,男性多见;股疝一般发生在大腿根部,常见于女性。

疝对人有什么伤害?疝是小儿、中年、老年常见病,一旦发病,不能自愈。

尽管它不会在短时间内恶化。

对人的影响:1、早期或轻度症状患者会感到局部疼痛、下腹坠胀、腹痛、消化不良等。

病情不断发展后,由于肿块坠入阴囊,会造成活动及行走不便,生活质量下降。

2、严重者,疝复位困难,会发生嵌顿,如不及时处理,会造成肠坏死,甚至危及生命。

您需要手术吗?使您接受手术治疗有两个重要原因:(1)及时的手术治疗可预防嵌顿疝发生所带来的危险性(肠坏死),并且消除由于疼痛给你日常生活带来的烦恼。

腹股沟斜疝分类标准

腹股沟斜疝分类标准

腹股沟斜疝分类标准腹股沟斜疝,也称为腹股沟疝,分类标准如下: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分类:斜疝:从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直疝:从直疝三角凸起的疝。

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马鞍疝:斜疝和直疝同时存在。

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股血管周围疝:位于股血管前方或外侧的疝。

2. 按疝内容物进入疝囊的情况分类:易复性疝:疝内容物在站立或活动时突出,但在平躺休息或用手推送后可以返回腹腔。

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能完全回纳,但并未发生嵌顿,疝内容物也未发生器质性病理改变。

嵌顿性疝: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受压,通常伴有疼痛、肠梗阻等症状,但并未出现缺血坏死。

绞窄性疝:作为嵌顿性疝的并发症,疝内容物出现缺血坏死,可能导致肠穿孔、肠坏死、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3. 特殊类型疝:Richter疝(肠管壁疝):突出的疝内容物仅为部分肠壁,而非整个肠管,因此患者通常不会出现肠梗阻症状。

Littre疝(小肠憩室疝):突出的疝内容物是小肠憩室,通常指Meckel憩室。

滑疝:疝内容物为膀胱、乙状结肠或者回盲部。

逆行性嵌顿疝:突出的小肠严重扭曲,通常存在多处的肠坏死。

阑尾嵌顿疝:此类型的疝内容物为阑尾,并发生了嵌顿。

4. 根据是否进入阴囊分类:斜疝可以经内环口进入阴囊,表现为腹股沟及阴囊肿块。

直疝也可进入阴囊,但相对斜疝少见,大多表现为腹股沟肿块。

股疝等不会入阴囊。

此外,腹股沟斜疝还可以根据病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

其中,先天性腹股沟斜疝主要是由于鞘状突未闭所致,而后天性腹股沟斜疝则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手术、外伤、感染、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腹水、妊娠、举重、长期腹壁劳力等。

以上分类标准有助于医生对腹股沟斜疝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如果您或他人疑似患有腹股沟斜疝,请尽快就医,以便得到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治疗。

疝气知识小问答

疝气知识小问答

疝气知识小问答腹壁疝是临床上很多见的疾病。

根据疝环解剖位置将其分为腹股沟直疝、腹股沟斜疝、切口疝、腰疝、脐疝以及股疝等。

而腹股沟斜疝是最常见的一种,就是大家常说的“小肠气”,发病率可达所有腹外疝的90%左右,占腹股沟疝的95%左右。

对于腹股沟疝大家常会提出很多问题,下面我们总结下疝病患者常会问到的一些小知识。

1、什么是腹股沟疝(小肠气)?如何判断自己得了疝气?腹股沟疝指的是在腹腔中的脏器或者是一些组织连同腹膜,通过腹股沟存在的薄弱点或者是空隙,向体表外突出形成一个鼓包状。

疝气多会发生在左右下腹部位置,还有手术切口处,呈现一个凸出的包块,起初会相对较小,然后不断变大。

在站立时非常明显,平躺下时几乎完全消失。

疝气初期病人可能什么不适感都没有,也可能有一部分病人感觉下腹部坠胀,站立时间长或者行走后有局部疼痛感等。

2、什么原因引起的?引起疝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①腹部强度不断变差。

存在先天性生理薄弱区,比如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处;长期患病、上了年纪的人以及肥胖人群等,出现肌肉萎缩;手术切口愈合不好、受到感染以及出现外伤等。

②腹内压力不断增改。

长期存在慢性便秘、举重、妊娠期期以及患有慢性咳嗽等。

3、哪些情况会加重疝气?当腹内压力突然升高后,就可加重疝气症状,疝块增大,突出的更严重,也可能出现疝囊嵌顿,严重会发生坏死。

主要是在突然举重、排便排尿困难时以及咳嗽后发生。

4、疝气都有哪些治疗方法,有什么区别?疝气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就是不用手术,通过采取疝带或疝拖的方法,控制疝气的发展,该办法并不能治愈疝病,只是会延缓疾病的进展。

手术治疗是多用的疝气治疗方法,通过手术可将缺损或薄弱的腹壁进行有效修复,治愈疝气。

5、哪些疝气病人需要保守治疗?上了年纪身体孱弱的老年人、不足一周岁的婴幼儿、患有严重疾病比如凝血功能障碍等问题时,还有其他手术禁忌症时,要选保守治疗。

6、哪些疝气病人需要手术治疗?除了我们说到的需要保守治疗的以外,其他情况都要尽早采取手术治疗,而且手术也是唯一一种可以治愈疝气的方法。

腹股沟直疝及股疝,假疝囊处理的优缺点

腹股沟直疝及股疝,假疝囊处理的优缺点

腹股沟直疝及股疝,假疝囊处理的优缺点人们在出生后两个月就会出现疝气。

这种疾病往往是男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而人们的腹股沟区是出现疝气最多的位置。

腹股沟区的疝气肿块显而易见,甚至可以用手明显摸到。

那么腹股沟疝气都有哪些?对其如何处理呢?一、什么原因会引起腹股沟疝1、腹股沟解剖结构的缺陷。

疝气是指人体内的组织或器官离开原先位置,且利用人体内的间隙或结构薄弱位置向其他部位移动,人们的股骨沟结构比较特殊,有着结构缺陷,这便是成人腹股沟疝气形成的基本条件。

2、腹股沟后天性损害。

腹股沟疝气的成因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后天取决于成人运动等,使腹股沟区受伤,或腹股沟管区的肌肉失去生理防卫的功能。

肌肉失去功能具体指腹横筋膜与腹横肌,它们正常发挥收缩功能时,位于凹陷区的韧带与内环同时被向上牵引,造成腹内斜肌深面关闭腹股沟管内环组织疝囊形成,此时腹横肌与腹内斜肌基于不同因素的影响削弱自身的功能,直接限制内环发挥括约的作用,为疝气形成创造条件。

3、腹腔内压增高。

这是发生疝气的普遍原因,具体指腹腔内压增高进而使人体组织或一些器官呈游离态,推动它们通过内环,相应提高腹股沟疝的发生概率。

4、机体不正常。

腹股沟疝的形成离不开促生因素,如腹部压力增大等,但也不乏直接原因,如不少人的腹股沟结构良好、腹部未承受长期的压迫、也没有从事过重体力劳动等,他们依然出现腹股沟疝,这种发病机制即为机体异常。

二、什么是腹股沟直疝、股疝和假疝囊1、腹股沟直疝腹股沟直疝通常指腹腔内器官或组织由腹股沟相对薄弱区域到达体表,从而产生可复性包块,常见于腹壁与大腿交接部位。

一般来讲,老年人更易患腹股沟直疝,通常是患者久站或活动以后,在腹股沟发现半球状的肿块,而引起腹股沟直疝的原因不少,大多为先天发育及后天腹壁的强度不足。

2、腹股沟股疝很多人都比较了解腹股沟疝,却并不清楚股疝,股疝也是一种腹股沟疝。

股骨管处于腹股沟韧带下端,也就是人体大腿的根部,与腹股沟管比较其位置偏低。

腹壁疝、腹股沟疝及股疝的超声诊断

腹壁疝、腹股沟疝及股疝的超声诊断

腹壁疝、腹股沟疝及股疝的超声诊断摘要】目的讨论腹壁疝、腹股沟疝及股疝的超声诊断。

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

结论彩超检查依据肿块内容物、动态变化、血管,与周围组织、腹壁下动脉及精索、阴囊的关系,确定或排除疝的诊断。

腹股沟疝、股疝及直疝的声像图表现可归纳为;疝囊内容物为肠管呈多层中强回声,肠壁有多条彩色血流,腔内气泡为动态点状强回声。

【关键词】腹壁疝腹股沟疝股疝超声诊断【病理与临床概要】疝系腹腔内容物自某处突入腹壁。

疝囊由壁层腹膜构成,囊内常含肠管、部分大网膜;依其发生部位不同,偶有其他组织。

疝的大小不定,小者为一结节,大者达数厘米,不行治疗与日俱增。

内容物自由出入为可复原性疝;周围粘连或疝囊颈收缩内容物不能返回,为不可复原性疝或箝闭性疝,后者肠管循环受阻、充血、水肿以至坏死为绞窄性疝。

临床表现为腹部某处,腹股沟中部有软性肿块,或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腹部加压时由原切口处突出圆形肿物,平卧时逐渐消失;直立、用力咳嗽时疝囊的回声向下冲击。

老年人严重巨大疝囊肿块突入阴囊上方,平卧时则不能消失。

箝闭性疝肠管循环受阻、充血水肿及绞窄性疝有剧烈疼痛。

腹壁疝、脐疝【病理与临床概要】先天或后天因肥胖、腹部膨胀、腹水,妊娠,由环形开口突出一小圆形肿物,脐部出现为脐疝。

在剑突与脐之间,中线出现圆形肿物为上腹壁疝。

大小为1~2cM部披有腹膜。

肿物触诊时可扪及环形开口,内容物可为大网膜的一小部分及脂肪,偶含肠或胃壁一部分,腹压增加时明显。

【超声表现】1.上腹中线或脐窝圆形肿物呈中高回声,为肠管构成,由腹壁、脐窝突出环形开口,突出于腹壁及皮下。

2.环形开口,超声显示腹壁腹膜的纤细高回声、肌层的肌纤维纹理与脂肪层中低回声连续中断构成开口。

疝囊表面有腹膜,咳嗽、腹压增加,疝囊体积增大,平卧位变小或消失。

3.囊内可见肠蠕动及液气泡的活动。

腹股沟斜疝【病理与临床概要】胎儿时睾丸及精索沿腹股沟管进入阴囊,该处肌力纤弱。

试述腹股沟直疝、斜疝和股疝的解剖形态学基础

试述腹股沟直疝、斜疝和股疝的解剖形态学基础

腹股沟直疝、斜疝和股疝是常见的腹股沟区疝气的类型,它们都与腹股沟区的解剖结构有关。

腹股沟直疝是指腹内脏器官通过腹股沟直肌鞘间隙脱出的一种疝气。

腹直肌和腹内外斜肌形成了腹股沟直肌鞘。

腹股沟直疝通常发生在腹股沟环边缘以下,其开口位于腹直肌与腹内外斜肌之间的腹股沟韧带上。

腹股沟斜疝是依靠腹股沟内链状韧带将腹腔内的脏器引出,进而从腹股沟环旁的韧带中脱出。

这一类型的疝气主要发生在腹股沟环旁的韧带上。

股疝是指腹内脏器官从腹腔进入股三角,形成疝气。

股疝位于股骨上股静脉和下背阔肌之间的股三角区域。

在这个区域中,特别是髂胫肌和股肌之间的韧带,形成了一个通往股三角的开口。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疝气的形态学基础可以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的生理结构都有所不同。

另外,这些解剖结构的薄弱点和开口可以因肌肉和组织的损伤、负重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增大。

这些脱出器官导致疝气形成的过程,可能会对患者产生疼痛、不适和其他并发症。

股疝和腹股沟疝鉴别

股疝和腹股沟疝鉴别

股疝和腹股沟疝鉴别发表时间:2020-08-06T14:23:30.11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5期作者:文玉永[导读] 许多人知道腹股沟疝,但不了解股疝,其实股疝是腹股沟疝的其中一种许多人知道腹股沟疝,但不了解股疝,其实股疝是腹股沟疝的其中一种,但两者也存在一些不同之处[1]。

正确的认识和诊断股疝和腹股沟疝,对临床疾病的诊治有较大的意义,有助于使病患脱离疾病的痛苦,基于此,本文从下面几个反方面阐述一下两者的区别。

1、股疝概述1.1什么是股疝?在解剖位置上,股管位于腹股沟韧带的下方。

股管的下口是一个卵圆窝,位于腹股沟韧带内侧下方。

当一些组织经过股环和股管自卵圆窝突出时所形成的疝便叫做股疝。

多发生于四十岁以上的女性病患和老人,嵌顿率较高。

1.2为什么会发生股疝?腹壁强度降低,主要原因有先天的发育不良、腹壁薄弱等。

腹腔压力升高,常引起腹腔压力增高的情况有慢性咳嗽、妊娠以及便秘等。

1.3怎么知道自己得了股疝?当病患的腹股沟韧带下方出现肿块,可以恢复或部分恢复,伴有轻度的坠胀感时可怀疑股疝,临床病人以肠梗阻症状就诊,经诊断后确诊为股疝。

1.4怎么治疗股疝?股疝病患极易出现嵌顿的情况,嵌顿组织出现血运障碍时,若不及时处理容易导致疝内容物坏死,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症状,可能会威胁病患的生命健康。

因此,当病患出现股疝时,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如传统的疝修补手术或者是无张力疝修补手术等[2]。

2、腹股沟疝概述2.1什么是腹股沟疝?腹腔内的脏器通过缺损空隙经腹股沟管向体表突出形成的疝叫做腹股沟疝。

依据疝内容物突出的途径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

斜疝可经深环突出,并且能够进入病患的阴囊,临床病例中较常见,男性患病的概率高于女性病患的概率。

直疝多见于中老年人,疝囊的突出位置变为腹股沟三角区,疝内容物不进入病患的阴囊。

临床病例中直疝的发病概率小于斜疝的发病概率,发病人群主要以老年人群为主。

2.2造成腹股沟疝出现的原因有哪些?造成腹股沟疝出现的因素可以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腹股沟疝(课件)

腹股沟疝(课件)

内环修补只适用于内环扩大、松弛的病例;这是疝修补术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可以减少手术后疝复发;但对于内环区缺损不明显的病人,并无必要。
而腹股沟管壁的加强或修补是绝大部分腹股疝手术的主要步骤。方法很多,通常有加强腹股沟前壁和后壁两类手术。
加强腹股沟前壁的方法
佛格逊(Ferguson)法 方法:在切断疝囊颈作高位结扎后,不游离精索,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腹横腱膜弓(或联合肌腱)在精索前面缝至腹股沟韧带上。 目的:是消灭上述两者间的空隙薄弱区。
添加标题
则不宜手术,可使用疝带治疗。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
二、腹沟股斜疝
第二章
临床表现
临床症状可因疝囊大小或有无并发症而异。 基本症状: 是腹股沟区出现一可复性肿块,开始 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 跑步、剧咳或婴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 手压时肿块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
一般无特殊不适,仅偶尔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随着疾病的发展,肿块可逐渐增大,自腹股沟下降至阴囊内或大阴唇,行走不便和影响劳动。 病人仰卧,肿块可自行消失或用手 将包块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向腹腔 内回纳消失。
病史长的巨大疝,估计腹壁缺
添加标题
损较大,而疝环松弛者,手法
添加标题
复位成功,也仅是一种姑息性
添加标题
临时措施,有一定的危险性,
添加标题
须严格控制,应用成功后建议
添加标题
病人尽早进行手术治疗,以防
添加标题
复发。
添加标题
斜疝的手术方法很多,但可归为: 高位结扎术 疝修补术 疝成形术三类
(二)手术治疗
添加标题
常用 Bassini法,如果在手术过程中,发
添加标题
尼龙布等材料,作填充缺损成形术。

腹股沟疝和股 疝

腹股沟疝和股 疝

复发疝
真性复发疝 遗留疝 新发疝
在疝手术的部位再 初次疝手术时,除 手术后再发生的疝, 次发生的疝 手术处理的疝外, 疝的类型与初次手
还有另外的疝。
术时相同或不同,
但解剖部位不同。
2、股 疝
概 念
• 疝囊通过股环、经股 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
称为股疝 (femoral
hernia)。
股管解剖
• 股管有两口: 上口为股环, 下口为卵圆窝 。 • 股管有四缘: 前缘为腹股沟韧带,
1、腹股沟疝


• 腹股沟区是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
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
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发生在这个区域
的腹外疝称为腹股沟疝。
分 类
腹股沟斜疝:疝囊经过腹股沟管深环
(内环)突出,斜行经过腹股沟管,穿出腹 股沟管浅环(皮下环),并可进入阴囊。
腹股沟直疝:疝囊经直疝三角区直接由
McVay法:在精索后方把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耻骨梳韧带上。
Shouldice法:将腹横筋膜自耻骨结节处向上切开,直至内环,然后将切开的 两叶予以重叠缝合,先将外下叶缝于内上叶的深面,再将内上叶 的边缘缝于髂耻束上,以再造合适的内环,发挥其括约肌作用, 然后按Bassini 法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于腹股沟韧带深面。
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
双侧腹股沟直疝
内口: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横筋膜而形成的 一个卵圆形裂隙,即腹股沟管深环(内环 或腹环)。 外口:腹外斜肌腱膜纤维在耻骨结节上外方形成
腹股沟管解剖
的一个三角形裂隙,即腹股沟管浅环(外
环或皮下环)。 前壁:腹外斜肌腱膜。
后壁:腹横筋膜。

什么是腹股沟疝详解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什么是腹股沟疝详解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什么是腹股沟疝详解其病因和发病机制622153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腹股沟区域的膨出和疼痛。

它是由于腹股沟区域的肌肉或组织发生损伤或松弛,导致腹腔内的器官或脂肪组织突出而引起的。

腹股沟疝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段,但更常见于男性。

它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疼痛,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引发并发症。

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腹股沟疝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腹股沟疝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腹股沟疝腹股沟疝是指腹股沟区域的肌肉或组织发生损伤或松弛,导致腹腔内的器官或脂肪组织突出的疾病。

它通常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直肌和腹股沟韧带之间的弱点处。

腹股沟疝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直肠腹股沟疝和斜肌腹股沟疝。

直肠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的肠道突出到腹股沟区域,而斜肌腹股沟疝是指腹腔内的脂肪组织突出到腹股沟区域。

腹股沟疝的主要症状包括腹股沟区域的膨出、疼痛和不适感。

腹股沟疝通常会在活动或用力时加重,例如咳嗽、打喷嚏、举重或长时间站立。

严重的情况下,腹股沟疝可能会导致肠道梗阻或坏死,需要紧急手术治疗。

诊断腹股沟疝通常通过体格检查和医疗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波或CT扫描。

治疗腹股沟疝的方法包括观察和监测、佩戴腹股沟疝带、手术修复等。

手术修复是最常见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进行。

预防腹股沟疝的方法包括避免过度用力、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长时间站立或坐着、加强腹股沟区域的肌肉锻炼等。

总之,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及早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健康非常重要。

如果出现腹股沟区域的膨出和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二、腹股沟疝的病因腹股沟疝的病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先天性因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腹股沟区域的结构可能出现异常,如腹股沟环或腹股沟管的闭合不完全。

这种结构异常会导致腹股沟区域的肌肉或组织容易被压力推出,形成疝囊。

腹股沟疝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有些人可能具有遗传的结构异常,使他们更容易发生腹股沟疝。

腹外疝

腹外疝
B-氨基丙晴(B-amino-proprionitrite)阻止胶原合成可由发<1月大白鼠或小白鼠腹股沟疝。(Peacock, 1973)
发病机制(femoral hernia)
女性骨盆宽广、联合肌腱和腔隙韧带较薄弱,股管上口宽大疏松
腹压升高(妊娠)
发病机制(femoral hernia)
疝的重要诱发因素
腹压升高时,薄弱的腹股沟处压力较大,易发生疝
慢性便秘、肝硬化腹水、慢性支气管炎、前列腺肥大等患者易患疝
发病机制(胶原代谢障碍 )
肌肉和腱膜组织中的主要的氨基酸组成为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
疝患者腹直肌鞘中羟脯氨酸的含量明显下降(Read, 1970)
疝患者的成纤维细胞合成胶原减慢,腹壁腱膜组织变若(Read,1972)
由浅往深: 皮肤? 皮下组织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前脂肪层 ?壁层腹膜
皮下组织
1、Camper筋膜
2、Scarpa筋膜
腹股沟区解剖(腹外斜肌 1)
腹股沟部腹壁的第一层宽阔扁平肌肉,上方起自第5~12肋,绕过下胸部后向下向内行走,在锁骨中线以内变为腱膜组织
发病机制(先天性解剖异常 1)
睾丸:胚胎3月时睾丸始基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逐渐下移,5月末达腹环处;7、8月时位于腹股沟管内
腹膜鞘突:睾丸前的腹膜同时下降,包围睾丸的腹膜称腹膜鞘突。鞘突随睾丸下降出生时到阴囊低
发病机制(先天性解剖异常 2)
鞘突:出生后精缩段腹膜鞘突逐渐萎、闭塞、退化成鞘韧带
慢性咳嗽
慢性便秘
排尿困难
腹水、妊娠、举重、啼哭…
腹股沟疝(概述)

斜疝 直疝 股疝考点

斜疝 直疝 股疝考点

斜疝、直疝与股疝的考点在医学领域中,疝气的存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它涉及到人体多个部位的正常功能与结构完整性。

疝气可以出现在身体的多个部位,其中腹股沟区是最常见的发生地。

腹股沟区的疝气主要分为斜疝、直疝和股疝三种类型,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手段。

本文将详细探讨这三种疝气的相关考点,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并掌握其核心知识。

一、斜疝斜疝,即腹股沟斜疝,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管深环突出,向内下斜行,经腹股沟管,再穿出腹股沟管浅环,甚至进入阴囊的一类腹股沟疝。

其发病原因多与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高有关。

1. 发病机制腹股沟管是腹壁的一个薄弱区域,当腹内压增高时,如咳嗽、便秘等,腹腔内的脏器(如肠管、大网膜等)可被推挤进入腹股沟管,形成斜疝。

此外,先天性的腹壁发育不良或后天性的腹壁损伤也可能导致斜疝的发生。

2. 临床表现斜疝的典型表现为腹股沟区出现一个可复性的包块,患者站立或行走时包块明显,平卧后包块可回纳消失。

若疝内容物为肠管,且发生嵌顿,患者可出现腹痛、呕吐等肠梗阻症状。

3. 治疗斜疝的治疗以手术为主,目的是关闭疝囊的出口,加强腹壁的薄弱区域。

手术方式有多种,包括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腹腔镜疝修补术等。

二、直疝直疝,即腹股沟直疝,是指腹腔内脏器经直疝三角区直接由后向前突出,不经过内环,也不进入阴囊的一类腹股沟疝。

直疝多见于老年人,与肌肉萎缩和退化有关。

1. 发病机制直疝三角区是腹壁另一个相对薄弱的区域,由于该区域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当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脏器可直接从此处突出形成直疝。

老年人的肌肉萎缩和腹壁退化是直疝发生的重要原因。

2. 临床表现直疝的包块多位于腹股沟内侧端、耻骨结节上外方,呈半球形,平卧后包块多能自行回纳,不进入阴囊。

直疝很少发生嵌顿,因此患者多无明显的腹痛症状。

3. 治疗直疝的治疗原则与斜疝相似,也是以手术为主。

手术目的是封闭直疝三角区的缺损,加强腹壁的支持力。

腹股沟直疝,斜疝和股疝的解剖形态学基础

腹股沟直疝,斜疝和股疝的解剖形态学基础

腹股沟直疝,斜疝和股疝的解剖形态学基础腹股沟直疝、斜疝和股疝的解剖形态学基础1. 引言在人体解剖学中,腹股沟直疝、斜疝和股疝是常见的疾病。

它们都源于腹股沟区域的解剖结构异常,导致腹腔内的脏器突出到腹股沟区域或大腿内侧。

本文将从解剖形态学的角度来探讨这些疝的基础知识,并深入了解它们的发病机制、区别以及治疗方法。

2. 腹股沟直疝的解剖形态学基础(1)解剖结构:腹股沟直疝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直腹肌下,主要是由于腹腔内的脏器穿过腹股沟内环的缝隙。

(2)发病机制:腹股沟直疝的形成与腹压增加以及腹肌过度使用有关。

在腹压增加的情况下,腹股沟内环的缝隙会扩大,导致腹腔内的脏器突出形成疝囊。

(3)区别:腹股沟直疝与其他两种疝的区别在于其发生位置和发病机制不同。

3. 斜疝的解剖形态学基础(1)解剖结构:斜疝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斜方肌筋膜肌间隙,腹腔内的脏器穿过腹股沟外环并伴随着腹股沟管的发育异常。

(2)发病机制:斜疝的发病机制与腹股沟直疝相似,也是与腹压增加和腹肌过度使用有关。

然而,斜疝的解剖结构使得它的发病机制更为复杂。

(3)区别:斜疝与腹股沟直疝的区别在于解剖结构和发病机制上的差异。

4. 股疝的解剖形态学基础(1)解剖结构:股疝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大腿内侧,主要是由于腹腔内的脏器穿过腹股沟外环的缝隙并伴随着大腿内侧缝隙的扩大。

(2)发病机制:股疝的发病机制与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相似,同样与腹压增加和腹肌过度使用有关。

然而,股疝的发病机制也受大腿内侧缝隙的解剖结构影响。

(3)区别:股疝与腹股沟直疝和斜疝的区别在于发生位置和解剖结构的不同。

5. 总结与展望本文从解剖形态学的角度对腹股沟直疝、斜疝和股疝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探讨,探讨了它们的解剖结构、发病机制以及与其他疝的区别。

通过本文的阅读,希望读者能对这些疾病有更深入的了解,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预防。

对于未来的研究,不仅可以从解剖学的角度深入探讨腹股沟疝的发病机制,还可以结合临床实际,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疝气演示ppt课件

疝气演示ppt课件
腹股沟三角
又称海氏三角,位于腹股沟区前 下部,由腹直肌外侧缘、腹股沟 韧带和腹壁下动脉围成。
腹股沟疝形成机制
腹壁强度降低
由于腹股沟区缺乏脂肪组织,是全腹壁最薄弱的部位,腹腔内脏容易从此部位 突出形成疝。
腹内压力增高
任何引起腹腔内压力增加的疾病均可诱发腹股沟疝,如慢性咳嗽、便秘、排尿 困难等。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感谢您的观看
定期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定期随访
疝气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 行随访检查,以便及时发 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 症。
注意观察症状
患者平时应注意观察自身 症状,如出现腹痛、腹胀 、恶心、呕吐等异常情况 ,应及时就医。
及时处理并发症
如发生嵌顿疝等严重并发 症,应立即就医,接受手 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THANKS
成切口疝。
腹壁强度降低
腹壁肌肉、筋膜等组织的强度降低 ,使得切口处的腹壁抵抗腹腔内压 力的能力减弱,易于发生切口疝。
腹内压力增高
慢性咳嗽、长期便秘、排尿困难等 导致腹内压力增高的因素,可诱发 或加重切口疝。
造口旁疝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
造口位置选择不当
造口位置过于靠近腹壁边缘或腹 壁薄弱处,使得造口旁腹壁承受 的压力增大,易于发生造口旁疝
发病原因
疝气的发病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先天 性因素(如腹壁肌肉发育不良)、后 天性因素(如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 伤、感染等)以及腹内压力增高等。
常见类型与特点
腹股沟疝
股疝
发生在腹股沟区的疝,分为直疝和斜疝两 种。腹股沟疝在男性中较为常见,表现为 腹股沟区可复性肿块。
发生在股管内的疝,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 。股疝容易发生嵌顿,表现为腹股沟韧带 下方卵圆窝处的半球形突起。

疝的类型及分类

疝的类型及分类

疝的类型及分类疝是指腹腔内脏器官通过自然或异常的腹壁缺损或薄弱部位,顺着腹壁缺损或薄弱处突出的现象。

根据疝的类型和分类,我们可以对疝进行详细的了解和分析。

一、疝的类型:根据疝的发生部位和原因,疝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1. 腹股沟疝:腹股沟疝是指脏器通过腹股沟管突出至阴囊或大阴唇,这是最常见的疝类型之一。

腹股沟疝又可分为直股沟疝和斜股沟疝两种。

2. 脐疝:脐疝是指脏器通过脐环突出形成的疝囊,多见于婴幼儿和儿童,也可见于成年人。

3. 疝的其他类型:如胸腔疝、骨盆腔疝等。

二、疝的分类:根据疝囊形成的部位和特点,疝可分为以下几个分类:1. 并发疝:并发疝是指疝囊内同时包含腹腔内脏器官和腹壁的其他组织,如肠管、大网膜、脂肪等。

2. 复发疝:复发疝是指疝囊在手术治疗后再次发生突出的情况。

3. 继发疝:继发疝是指疝囊的形成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手术切口感染、腹腔内压力增高、肌肉松弛等。

4. 嵌顿疝:嵌顿疝是指疝囊的颈部狭窄,使脏器无法自行复位,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甚至发生坏死。

5. 间歇性疝:间歇性疝是指疝囊在腹压增高时突出,腹压减低时复位。

6. 外疝:外疝是指疝囊穿出腹壁,形成与体外相通的通道。

7. 内疝:内疝是指疝囊仅穿出腹壁内层,未形成体外通道。

了解了疝的类型和分类后,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预防和治疗。

预防疝的关键在于加强腹壁肌肉的锻炼,避免过度用力、重物提拿等动作。

对于已经发生的疝,一般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根据疝的类型和分类不同而异,如腹股沟疝可采用开放手术或腹腔镜手术等。

在手术治疗后,患者需要注意术后护理和康复训练,避免剧烈运动和重物提拿,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咳嗽、打喷嚏等动作。

同时,定期复查和随访也是必不可少的。

疝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根据疝的类型和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疝的发生和治疗。

预防是最重要的,加强腹壁肌肉锻炼和注意生活习惯对于预防疝的发生非常重要。

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疝,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是必要的,术后的康复护理和随访也是不可忽视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股沟疝和股疝
[诊断要点]
(一)病史
1.发病时间、部位,有何自觉症状。

2.能否自行还纳,有无嵌顿史、手术史。

3.有无明显诱因;如咳嗽、排尿困难、慢性便秘、腹胀等。

(二)体检
1.全身情况,有无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腹水、腹部肿块等。

2.局部检查;疝块突出的部位、疝块大小;能否还纳,注意鉴别腹股沟疝与股疝,腹股沟斜疝与直疝,并注意扪诊精索与睾丸,注意有无鞘膜内
积液,必要时作透光试验。

(三)辅助检查
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胸部X线透视。

[治疗原则]
除年老体弱,一岁以内婴儿没有明显的原发病因未得到治疗的可复性疝,可暂缓行手术治疗外,原则上以手术治疗为主。

(一)手术原则和要点
1.小儿腹股沟疝:仅作单纯疝囊高位结扎,腹股沟管原位缝合,不作修补。

成人腹股沟疝:应在疝囊高位结扎后,重建腹股沟管,加强其后壁,常
用方法及适应证如下:
(1)巴氏(bassini)法:适用于一般成年人腹股沟疝,其要点是:在精索缝合联合肌腱和腹股沟韧带。

(2)麦氏(Mc、Vay)法:适用于复发性疝及巨大腹股沟疝,在精索深面将联合肌腱、腹横筋膜与耻骨梳韧带缝合。

(3)哈氏法:适用于老年巨大腹股沟疝,其要点为:在精索深面将联合肌腱与腹股沟疝韧带缝合,然后将腹外斜肌腱褶迭或复位缝合,使精索
移至皮下。

3.股疝
(1)多采用腹股沟部切口。

(2)显露、切开疝囊,还纳疝内容(术中尽量不切断腹股沟韧带),高位结扎疝囊。

(3)修复股管:将腹股沟韧带与耻骨梳韧带缝合,注意勿损伤股动、静脉。

4.嵌顿疝:嵌顿早期(成人不超过4小时,小儿不超过12小时)估计无绞窄情况者,可试行手法复位,复位时注意手法要轻柔,小儿不合作时,
可选用适当镇静药,复位后要作短期观察;对不宜手法复位或手法复位
失败者,应行急诊手术。

术中应仔细检查嵌入肠管的血液供应情况,确
认有肠坏死时应作肠切除、肠吻合术。

如遇嵌入肠管有色泽改变,但又
难于肯定是否为肠坏死时可按下述方法,以资进一步判断:(1)彻底松解环环,以解善肠管血供:
(2)热敷15分钟
(3)0.25%普鲁卡因陋就简10~20毫升作可疑肠段肠系膜封闭。

绞窄性疝
行坏死肠段切除肠吻合术后,一般应同时作疝修补术,但如果病人情况差或局部污染较重,则暂时放弃修补,仅作疝囊高位结扎术,待切口愈合3~6个月后再作疝修补术。

[治愈标准]
手术治疗,疝块消失,无并发症,切口愈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