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课件)
立体交叉设计的优势和挑战
优势
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美化城市景观。
挑战
占用土地面积大、工程投资高、设计和施工难度较 大。
结论和要点
立体交叉设计可以有效改善道路交通状况,提高通行能力,并为城市增添美丽景观。然而,其设计和施工也面 临一些挑战。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壮大,道路交通承载压力也在增加。本课件介绍道路立 体交叉的定义、分类以及设计原则,帮助您更好地理解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立体交叉的定义和背景
立体交叉是指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等道路交通中,通过交叉、分叉、立交桥等工程实现交通流的分离和安 全通行。
立体交叉的分类
天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通过桥梁方式将两个或多个道路交叉连接在一起。
地下通道
通过地下车道形式将道路交叉连接在一起。
立交桥
通过桥梁和地下车道相结合的方式将道路交叉连接在一起。
立体交叉的设计原则
1 通行安全
确保交叉口车辆和行人的 安全通行。
2 交通效率
3 美观和环境
提高道路交通的通行能力, 减少拥堵。
设计要与周围环境和谐统 一,美化城市景观。
立体交叉的设计要素
结构设计
选取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 保证交叉设施的稳定性和耐久 性。
交通规划
合理规划车道、出入口位置和 转弯半径,确保交通流畅。
交通标志
设置明确的标志和标线,指引 车辆和行人正确行驶。
成功的立体交叉设计案例
案例一
兼顾功能性与美观,交叉口成为 城市的地标建筑。
案例二
合理规划车道和转弯半径,确保 交通顺畅。
案例三
《道路立体交叉》课件
安全管理制度
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 安全管理责任和要求。
应急预案
建立应急预案体系,针对不同突 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
。
安全宣传教育
加强安全宣传教育,提高驾驶员 和行人的交通安全意识。
05
立体交叉的案例分析
某市立交桥的设计与施工
总结词
设计独特、施工难度大
详细描述
某市立交桥在设计上采用了独特的曲线造型,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干扰。施工 过程中,面临了地形复杂、交通流量大等挑战,通过精心组织和技术创新,最 终成功完成了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和结束后进 行质量检测,确保各项指 标达到设计要求,并进行 验收。
维护与保养
日常保养
定期对立体交叉的各个部位进行检查,清理 杂物,保持整洁。
应急维修
对于突发故障或事故,及时组织人员进行抢 修,尽快恢复交通。
定期维护
根据使用情况和保养手册,定期进行润滑、 紧固等保养作业,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破坏。
02
立体交叉的规划与设计
规划阶段
明确规划目标
在规划阶段,首先需要明确立体交叉 的建设目标,包括交通流量、安全性 能、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要求。
现场勘查
对建设地点进行实地勘查,了解地形 、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以及现有 交通状况和周边环境。
方案制定
根据目标和勘查结果,制定初步的立 体交叉方案,包括交叉路口的形式、 结构形式、车道数等。
某高速公路互通立交的安全管理
总结词
安全管理严格、措施全面
详细描述
某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实施了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定期巡查、隐患排查、应 急演练等措施。通过全面的安全保障措施,有效降低了事故发生率,确保了交通 安全。
城市道路设计第六章立体交叉
二、互通式立交匝道横断面设计
匝道横断面由车 道、路缘带、硬 路肩(紧急停车带) 和防撞墙(防护栏) 组成。采用填土 路堤时,防护栏 设于土路肩上。 匝道横断面组 成如表6-6。
匝道横断面形式单向应采用单幅式断面,双向应采用双幅式断面。 中央分车带困难路段可采用分隔物(钢护栏和混凝土护栏)。机动车 车道宽应根据车型及计算行车速度确定,见表6-7所列数值。单车道 匝道须设紧急停车带,紧急停车带宽度为2.5m。双幅式断面分车带 应满足最小宽度的要求(表6-8)。
坡道上平曲线设置超高,必须考虑纵坡对实际超高的不利 影响。合成坡度一般最大不超过8%,冰雪地区不应超过6 %。合成坡度按下式计算: iH=(i2h+i2Z)1/2 式中:iH--合成坡度(%); ih--超高横坡(%) ih--纵坡(%)
六、匝道端部出入口设计 匝道端部是包括匝道渐变段,变速车道、匝道端点等邻近主线出人 口部分的统称。匝道端部可以根据端部变速车道的外形分为平行式 和直接式,也可根据端部变速车道车道数分成单车道和多车道。 1.匝道端部出人口设计要点 (1)立交枢纽匝道的出人口,应设置在主线行车道右侧。受条件限 制的特殊情况下,出入口只能设置在主线行车道左侧时,应把左侧 出人口按主线车道分流或合流形式设计,具体要求按“主线分流合 流处的辅助车道”的设置要求进行。互通式立体交叉匝道出人口一 般情况应设在主线行车道右侧,除特殊情况或在相交次要道路且其 出人口交通量较小的条件下才可设置在次要道路左侧。
周围环境和街 适用于宽街道及周围房屋简 道宽度 单可以拆迁 城市街道的艺 因高出地面,对艺术处理要 术处理 求高 原有地下管线 不需要改建 排水 容易解决
施工过程对原 工期短,影响小,甚至可以 有交通的影响 在不封锁交通的情况下施工 经济 工程的养护费用相对较低, 钢材用量小,圬工体积大
城市道路设计第六章道路立体交叉
04
立体交叉的实例分析
实例一:四路交叉立体交叉设计
总结词
高效利用空间
详细描述
四路交叉立体交叉设计是一种常见的立体交叉形式,通过在不同高度上设置交 叉口,使得四个方向的车辆能够同时进行交汇,提高了道路的通行效率和交通 安全性。
实例二:高架桥式立体交叉设计
总结词
缓解交通压力
详细描述
高架桥式立体交叉设计通常用于高速公路或交通流量较大的城市主干道,通过建 设高架桥将不同方向的车辆进行分流,有效缓解交通压力,提高车辆行驶速度和 道路通行能力。
立体交叉设计需注重人性化,提供方 便的步行、自行车道等设施,促进绿 色出行。
THANKS
感谢观看
提高交通流量的效率, 减少交通拥堵和延误。
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如噪音、空气污染等。
合理利用资源和资金, 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
设计要素
01
交叉口布局
合理规划交叉口的空间布局,包括 车道数、交通信号灯等。
道路线形
确保道路线形与交通需求相匹配, 减少行驶难度和安全隐患。
03
02
车流组织
优化车流方向和流量分配,提高交 通流畅度。
选型依据
1 2
交通流量与流向
根据不同方向和车流量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立体 交叉形式,以提高交通流畅度和安全性。
道路等级与功能
考虑不同等级道路的交通特点,选择适合道路功 能的立体交叉形式,以满足交通需求。
3
工程造价与施工难度
在满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考虑立体交叉的工程 造价和施工难度,选择经济合理的方案。
城市道路设计第六章道路立 体交叉
• 立体交叉概述 • 立体交叉设计原则与要素 • 立体交叉的选型与规划 • 立体交叉的实例分析 • 立体交叉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道路工程立体交叉设计考核试卷
D.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
2.下列哪种类型的立体交叉适用于高速公路及城市快速路?()
A.简易立交
B.分离式立交
C.互通式立交
D.集散立交
3.在立体交叉设计中,主线桥的横断面一般采用()
A.单幅桥
B.双幅桥
C.三幅桥
D.四幅桥
4.立体交叉设计中,支线的最小半形式
C.基础类型
D.桥梁跨度
17.下列哪项措施不能有效提高立体交叉的通行能力?()
A.增加匝道数量
B.优化交通组织
C.提高主线车道数
D.减少立交桥数量
18.在立体交叉设计中,下列哪种情况不需要设置变速车道?()
A.主线车道数减少
B.主线车道数增加
C.匝道与主线连接处
D.主线与匝道连接处
4.下列哪些立交形式适用于交通流量较大的交叉口?()
A.菱形立交
B.苜蓿叶形立交
C. Y形立交
D.环形立交
5.在立体交叉设计中,立交桥的纵断面设计应考虑()
A.主线纵坡
B.匝道纵坡
C.桥梁净空
D.排水条件
6.下列哪些措施可以提高立体交叉的通行能力?()
A.增加主线车道数
B.优化匝道设计
C.提高交叉口信号控制效率
A.应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B.应采用生态补偿措施
C.应避免破坏自然景观
D.应考虑噪声污染防治
三、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到题目空白处)
1.立体交叉设计中,主线的设计速度一般应不低于_______公里/小时。
2.在立体交叉设计中,为了保证视距,主线与匝道之间的交织长度应不小于_______米。
1.立体交叉设计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33-9-3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2)外环匝道: )外环匝道 按S型曲线设计。 型曲线设计。 型曲线设计 半径R 半径 2=R1+5.50m。 。
JD2
2.52.0Fra bibliotek2.5
JD3
匝道(双向双车道)
2)外环匝道: )外环匝道 型曲线设计。 按S型曲线设计。 型曲线设计 半径R 半径 2=R1+5.50m。 。 双车道部分可按非对称设计。 双车道部分可按非对称设计。 S型曲线的公切线最好与主线及上跨线构成等腰三角形。公 型曲线的公切线最好与主线及上跨线构成等腰三角形。 型曲线的公切线最好与主线及上跨线构成等腰三角形 切线到圆心的距离为R 切线到圆心的距离为 2+p2。 JD2到交叉点距离 到交叉点距离=(M+ R2+p2)/sin(θ/2) JD2到JD3距离 距离=2(M+ R2+p2)tan(θ/2) JD3的半径 3按S型曲线设计。 的半径R 型曲线设计。 型曲线设计
1.选型:确定喇叭型立交类型(A、B型) .选型:确定喇叭型立交类型( 、 型 结合地形情况及跨线桥位置,确定采用类型。 结合地形情况及跨线桥位置,确定采用类型。 一般情况下跨线桥设在互通区左侧时可采用A型 一般情况下跨线桥设在互通区左侧时可采用 型 , 右侧时可 采用B型。 采用 型
A型 型 B型 型
(3)确定左转匝道线形 ) 1)内环匝道:按回头曲线(虚交点)设计(偏角约260°) )内环匝道:按回头曲线(虚交点)设计(偏角约 ° 确定半径R 及缓和曲线参数: 确定半径 1及缓和曲线参数: 匝道设计速度40km/h; 匝道设计速度 ; 半径R 一般值为60m,极限值为 半径 1一般值为 ,极限值为45m(表9.4.4)。 ( ) 缓和曲线参数A≤1.5R为宜,并不小于表 为宜, 缓和曲线参数 为宜 并不小于表9.4.5值。取A=80m。 值 。 圆心位置的确定: 圆心位置的确定:角分线方向 (θ=80°) 内切线长度 T=(R1+p1)/tan(θ/2)-q1 ° 圆心距 M= (R1+p1)/sin(θ/2) 曲线长 L=R1α+Ls1 (α= 260°) = ° E= (R1+p1)/sin(θ/2) +R1 外距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92.pptx
(三)匝道横断面及加宽 1.匝道横断面
第16页/共40页
(三)匝道横断面及加宽 1.匝道横断面 2.匝道圆曲线加宽
第17页/共40页
(四)匝道的超高及其过渡 1.不设超高的圆曲线半径
第18页/共40页
(四)匝道的超高及其过渡 1.不设超高的圆曲线半径 2.超高值确定
第19页/共40页
两个象限集中布置
第8页/共40页
二、匝道的特性 1.对称性: 2.任何一个方向左转的车辆,均可在所有象限内完成左转弯运行。 3.所有行驶方向左转的车辆,均可在部分象限内完成左转弯运行。
三个象限集中布置
第9页/共40页
三、匝道的设计依据 (一)立交的等级 公路互通式立交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划分为三级。
(四)匝道的超高及其过渡 1.不设超高的圆曲线半径 2.超高值确定 3.超高过渡方式:
绕行车道中心旋转 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
第20页/共40页
第五节 端部设计
定义:端部是指匝道两端分别与正线相连接的道口,它包括出入口、变速车道及辅 助车道等。
一、出口与入口设计 主线出、入口:一般情况下主线出、入口应设在主线行车道的右侧,出口位置应易 于识别。 通视区域:匝道汇入主线之前保持主线100m和匝道60m的三角形区域内通视。
第30页/共40页
2.常用收费立交的形式
▪ 1)三路收费立交:多采用喇叭形、y形及子叶式立交,只 需一个设在支线上的收费站。
2)四路收费立交: 一般只设1个收费站。
高速公路与一般道路相交
第31页/共40页
2.常用收费立交的形式
▪ 1)三路收费立交:多采用喇叭形、y形及子叶式立交,只 需一个设在支线上的收费站。
2.平面布置:
《公路立体交叉设计细则》答疑
《公路⽴体交叉设计细则》答疑《公路⽴体交叉设计细则》答疑1.分流⿐端N C=N E+N F-1,为什么不能是 N C=N E+N F(P28)?互通内主线车道减少,能否通过分流减少,⽽不向下游延伸辅道(P86)?答:分流连接部如果也采⽤=+的车道分布原则,例如,当4=2+2,即单向四车道分流为两双车道(图1),且第1、2车道均为基本车道时,主线有2条基本车道在分流⿐端处被中断,且位于第1车道的车辆如欲继续直⾏,需经两次换道;当第2车道为基本车道、第1车道为辅助车道时,主线有1条基本车道在分流⿐端处被中断;当第1、2车道均为辅助车道时,部分流出车辆需经两次换道。
这些,都很容易引起交通混乱或误⾏,故分流连接部不应采⽤=+的平衡原则。
为达到车道平衡,当直⾏车道在分流⿐端减少时,应通过分流⿐端并在延长⼀段距离后再渐变中断,且互通内主线每次减少的基本车道数不应超过⼀条。
2.合分流连接部辅助车道“最⼩”长度为表10.6.3,与互通最⼩净距的数据很接近,是否适⽤范围太狭隘了,更⼩的时候如何处理(P85)?答:合分流连接部辅助车道长度与互通最⼩净距不是同⼀概念,辅助车道长度在表10.6.3的表注中已说明是合流⿐端与分流⿐端之间的距离;净距在术语2.0.12中也有明确定义,互通净距即减速车道渐变段终点⾄下⼀减速车道渐变段起点之间的距离,故两数值虽然接近,但由净距确定的⿐端之间的距离远⼤于辅助车道长度。
当合流⿐端与分流⿐端之间的距离⼩于辅助车道最⼩长度时,6.6.2~6.6.5条已规定,可采⽤集散道相连或匝道相连的复合式,甚⾄可采⽤多岔交叉的互通式⽴体交叉形式。
图1 单向四车道分流为两双车道时车道不平衡的连接3.9.2.3条内有”……当交通组成以⼩客车为主时,匝道……”,对于类似这种“以模型车为主”有没有个量化标准,占多少⽐例即为“为主”?答:⽆量化标准。
我国⼤型车辆普遍存在运⾏速度难以达到设计速度的问题,在超⾼过⼤路段容易出现横向倾覆的危险,本条含义即严格控制使⽤8%的超⾼,“以⼩客车为主”可理解为限制⼤型货车出⼊的道路。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课件
立体交叉是指在不同平面上通过匝道相互连接的交叉路口,使得车辆可以通过立体交叉口在不同平面上进行分流 ,提高交通流畅度和安全性。
立体交叉分类
根据构造形式,立体交叉可分为分离式和互通式两类。分离式立体交叉仅通过匝道实现直行车流的分流,不涉及 转弯车流;互通式立体交叉则通过多条匝道实现直行和转弯车流的分流。
架桥型、地面型等多种类型。
03
分离式立交的设计要点
分离式立交设计需考虑交通流量、流向、道路等级、安全与舒适性、环
境与景观等因素,同时要注重优化立交结构、提高通行效率、降低建设
成本。
立交的线形设计
立交线形设计概述
立交线形设计是指对立交的道路走向 、坡度、弯道等进行合理的设计,以 确保车辆行驶的安全与舒适性。
03
CATALOGUE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技术
互通式立交设计
互通式立交设计概述
互通式立交是一种多层次、多方向、多通道的立体交叉道 路设计,用于实现不同方向和不同道路等级的交通转换。
互通式立交的类型
根据交叉道路的等级、交通流量和流向等条件,互通式立 交可分为喇叭型、Y型、T型、十字型等多种类型。
互通式立交的设计要点
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新材料、新工艺的应 用,道路立体交叉设计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 遇。例如,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提高 设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绿色建筑材料和节 能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新结构和新形式的设计将有助于提高交通效 率和安全性。
当前,我国道路交通发展迅速,对立 体交叉设计的需求越来越大,亟需培 养专业的立体交叉设计人才。
课程目标
01
掌握立体交叉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02
了解立体交叉设计的实际应用和案例分析。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道路交通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了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性,道路立体交叉设计成为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从设计原则、类型和优点等方面,对道路立体交叉进行详细介绍。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的原则主要包括交通流量和速度、通行效率、安全性和环境影响等。
首先,设计应满足不同交通流量和速度的需求,确保交通通畅。
其次,设计应提高道路通行的效率,缩短通行时间和排队等待时间。
同时,设计也应注重交通安全,确保车辆、行人和自行车等的安全通行。
最后,设计应通过减少环境影响,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等。
根据不同的交叉道路类型和需求,道路立体交叉设计可以分为立交桥、高架和地下隧道等几种类型。
立交桥是最常见的道路立体交叉形式,几条道路在一定高度的桥上交叉。
它通常适用于交通流量大、速度快的主要道路交叉口。
高架是将道路设置在地面以上,利用悬挂在桥梁上的支柱来支撑道路。
它适用于交通流量大、空间有限的区域。
地下隧道是将道路设置在地面以下,通常通过挖掘地面和建造隧道来实现。
它适用于需要保持地面美观和减少噪音污染的区域。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可以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拥堵和排队等待时间,提高交通效率。
其次,它可以增加交通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立体交叉可以将不同方向的交通流分离,减少交叉冲突。
同时,它也可以提高行人和自行车等非机动车辆的安全。
此外,道路立体交叉设计还可以减少环境影响,降低噪音和空气污染等。
然而,道路立体交叉设计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它的建设成本较高。
立交桥、高架和地下隧道等结构的建造和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其次,它需要在道路规划和设计过程中考虑到地形地貌、土壤条件等因素,以确保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同时,也需要考虑到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因素,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道路立体交叉设计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交通安全性的重要解决方案。
通过满足不同交通流量和速度的需求,提高道路通行的效率,确保交通安全和减少环境影响等原则,选择合适的类型和进行详细设计,可以实现道路交通的良性发展。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课程设计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道路立体交叉设计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
2.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立体交叉设计的流程、关键参数和主要方法。
3. 让学生了解我国道路立体交叉设计的相关规范和标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道路立体交叉设计案例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立体交叉设计软件进行简单设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道路立体交叉设计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道路立体交叉设计学科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关注交通工程领域的发展,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意见,善于沟通交流。
本课程针对高年级交通工程及相关专业学生,结合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
课程旨在使学生在掌握道路立体交叉设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其成为具有专业素养和人文关怀的交通工程人才。
二、教学内容1.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基本概念与分类- 章节关联:课本第3章- 内容列举:立体交叉的定义、功能、分类及适用场景。
2. 立体交叉设计流程与方法- 章节关联:课本第4章- 内容列举:设计流程、关键参数选取、设计方法及注意事项。
3.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关键参数- 章节关联:课本第5章- 内容列举:交叉口间距、交织长度、坡度、视距等参数的确定方法。
4. 立体交叉设计案例分析- 章节关联:课本第6章- 内容列举:国内外典型立体交叉设计案例,分析其设计原理和优缺点。
5. 立体交叉设计软件应用- 章节关联:课本第7章- 内容列举:介绍常用立体交叉设计软件,指导学生进行简单设计操作。
6.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规范与标准- 章节关联:课本第8章- 内容列举:我国立体交叉设计相关规范、标准及其应用。
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课本章节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第九章_道路立体交叉设计
4.相交道路的交通量
一级公路为干线公路且被交叉公路为四车道, 按各种车辆折合成小客车的年平均昼夜交通 量达到10000辆以上;
城市道路当进入交叉口的交通量达 4000~6000辆/小时(小客车),相交道路为 四车道以上,且对平面交叉口采取交通管理 及交通组织措施均难以改善交通状况,可设 置互通式立体交叉。
个平面冲突点的交叉。
适用条件:当个别方向的交通量很小或分期 修建时,高速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或地形地 物限制某个方向不能布设匝道时可采用这种 类型立交。
代表形式:菱形立交、部分苜蓿叶式立交等。
1)菱形立交
三路立交
四路立交
(2)部分苜蓿叶式立交
2. 完全互通式立交
定义: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线全部在空间分 离的交叉。
5.人口数量
在人口超过3万人的城市附近或互通式立体交 叉影响范围的人口超过5万时,可设置互通式 立体交叉。
6.地形条件
地形条件适宜修建立体交叉,且与平面交叉 相比不会过多增加工程造价时可考虑采用立 体交叉。
7.经济条件
设置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效益大于设置平面交 叉时,可修建互通式立体交叉。
城市道路:两座互通式立体交叉的最小间距 按正线设计速度为80km/h、60km/h和 50km/h、40km/h,分别采用1km、0.9km、 0.8km和0.7km。
二、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
(一)影响立体交叉形式选择的因素
二、立体交叉形式的选择
(二)立体交叉形式选择的基本原则
1.一条道路上立体交叉形式的统一性,进、 出口匝道的通用性和一致性。
三、匝道的特性
1.独立性 一座立体交叉的所有左转匝道只采用一种左
转匝道形式,可以组成完全对称的立体交叉。 如全苜蓿叶式、X形等。 2.对称性 3.组合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路立体交叉设计道路立体交叉设计第一节概述立体交叉:道路与道路(或铁路)相交时,利用“跨线”结构物使其在不同标高相互交叉连接,达到避免车流交叉行驶的目的。
作用:提高通行能力,减少交通事故一、立体交叉的组成(看图片)1、跨线构造物跨线桥(上跨式)和地下通道(下穿式)(工大一区地下通道)2、正线相交道路的直行车道(见图9-1),组成立交的主体。
3、匝道供进出相交道路(正线)转弯车辆行驶的连接道(形式多样,大小不一),立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4、入口与出口进、出正线与匝道相连接的部位5、变速车道为适应车辆变速行驶的需要,在正线的出入口附近设置的附加车道。
出口前端为减速车道,入口后端为加速车道。
立体交叉范围:从有与正线有不同之处起所包含的全部区域。
二、公路立交与城市立交的主要区别1、目前公路立交一般附设收费站,两立交的间距较大,形式简单规整,但由于车速高,占地大。
2、城市立交一般不收费,间距小,形式各异,受空间限制多,需解决非机动车及行人问题,排水困难,费用高。
第二节立体交叉的类型及适用条件一、按结构物形式分类1、上跨式:用跨线桥跨过相交道路(优缺点?)2、下穿式:用地道(隧道)从相交道路下面穿过二、按交通功能分类分离式互通式1、分离式仅设跨线构物一座,使相交道路空间分离,无匝道。
2、互通式立交(1)部分互通式立交(各方向不能完全“互通”)相交道路的车流轨迹至少有一个平面冲突点的立交。
适用:个别方向的交通量很小或安排分期修建时(留好地和接口),高速公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时,或受地形限制无法采用其它形式时。
代表形式:菱形、苜蓿叶式立交①菱形立交保证直行车流的安全、快速通过。
平面交叉设在次线上,仅需一座桥或地道,占地省,经济。
②部分苜蓿叶式立交根据转向交通量的大小和场地条件设置。
尽可能安排车辆右转,平面交叉安排在次线上。
(2)完全互通式立交所有行车路线均分离交叉,匝道数与转弯方向数相等,所有转向车辆均有专用匝道,各方向“互通”。
通常的形式:喇叭形、苜蓿叶形、Y型、X形等。
①喇叭形立交——三条路口相交的典型形式经环式匝道右转驶入为A式,驶出为B式。
简单,一座桥,占地少,经济。
②苜蓿叶式立交③子叶式立交与喇叭形相比有不足④Y形立交a——定向Y形小图为三层式b——半定向Y形为快速通过提供了条件,但构造物多,造价高(矛盾的两个方面)⑤X形立交(又称半定向式立交)占地面积大、层多桥长,造价高。
(3)环形立交相交道路无法单独设置每个方向各自的转向匝道,共用一个环岛进行交织及分流,该种形式的立交称为环形立交(工大一区)第三节立体交叉形式选择选形的目的:行车效率高,安全舒适,适应设计交通量和设计车速要求,(尺寸大小)满足车辆转弯需要,与环境协调,经济。
一、影响立交选形的因素二、选形基本原则1、相交道路的性质、任务和远景交通量大小2、与自然环境条件相适应(地形、地质、可用地面积、周围建筑物等);3、近远期相结合(三年就拆不可以,分期修建)4、从实际出发(施工、养护、排水、新工艺、新材料、新结构工期、造价);5、全面安排,分清主、次要矛盾,平纵指标要求问题;6、选形与定位相结合三、选形步骤与要点1、初定立交的基本形式(1)上跨或下穿?(2)完全互通,部分互通还是交织式?(3)几层?(4)是否考虑非机动车(若考虑,是分行还是混行)及行人?(5)是否收费?选择基本形式(表9一1)2、立交几何形状及结构的选择考虑:行车速度、运行时间、视距、视野范围、服务水平及通行能力,在基本形式的基础上适当变形、仔细研究,安排总体结构和匝道布置,具体几何形状及尺寸等。
3、立交方案比较产生几个方案,经技术、经济等方面的比较,选择最佳方案或新的组合方案。
(1)综合评价法(2)技术经济比较法(选择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指标进行比较)三、立体交叉的设计资料和设计步骤1、设计资料(1)自然资料:测绘立交范围内1:500~1:2000地形图,详细标注建筑物、各种管线的详细信息,地质、水文、土质、气候资料。
最近的国家控制点和水准点。
(2)交通资料:各方向的交通量、交通组成、预测远景交通量,绘制交通流向流量图(图9-22)。
调查非机动车及行人流量等。
(3)道路资料:相交道路的等级、坡度、线形、横断面尺寸、相交角、控制点坐标与标高,路面类型及厚度,净空要求,桥梁设计荷载、计算行车速度等。
(4)排水资料:立交所在区的排水方式要求,现有排水系统的详细资料。
(5)文书资料:设计任务书,建设单位的其它要求(6)其它资料:取土、弃土、材料来原、施工方面的要求及条件,施工场地、施工期间交通组织与安全等。
2、设计步骤(1)初拟方案(2)确定比较方案(3)确定推荐方案(4)确定采用方案(5)详细测量(6)施工图设计(技术设计)第四节匝道设计一、匝道的基本形式1、右转匝道2、左转匝道(1)直接式(又称定向式或左出左进式)优点:匝道短,可适应较高车速缺点:跨线构造物较多,左出、左进都有安全问题(速度差的原因)适用条件:左转交通量大且速度较快时(2)半直接式(又称半定向式)①左出右进式较(1)有改进,但仍有左出问题②右出左进式③右出右进式(3)间接式(又称环圈式)图9-18a为基本形式,可根据情况变换形式优点:行车安全,不需跨越构造物,造价低缺点:匝道线形指标差、车速低、占地大根据需要可变化(尽快驶出或驶入)二、匝道的特性右转匝道基本定型,左转砸道变化多端右转匝道的特性:1、对称性(1)自身斜轴对称(2)相互轴对称可以相互组合,多种多样美观的图形2、任何一个方向的左转车辆均可在所有象限内完成左转3、所有方向转弯车辆均可在部分象限内完成左转三、匝道的设计依据 1、立交的等级2、计算行车速度选择计算车速时的注意事项: (1)满足最佳车速要求车速与车头间距的关系决定通行能力设计车速应为接近最大通行能力时的车速,即最佳车速V kk L L V C+=(m/s ) 式中L ——车长(m );L 0——安全距离(m ),一般L 0=5~10m ; C ——制动系数(s 2/m ),一般C = 0.15~0.30 V k ——一般为40~50km/h 。
(2)按匝道的不同形式选用右转取中~上限值,定向式取上限,半定向用中值左右,环圈式用下限值 (3)适应出入口行驶状态需要驶出分流端车速应≥(50~60%)主线计算车速;驶入入口处的车速应能保证到加速车道末端车辆能加速到主线计算车速的70%,接近收费站和次要道路的匝道,计算车速可适当降低。
(4)考虑匝道的交通组织双向无分隔带的匝道应取相同的计算车速,双向独立可分别取。
3、设计交通量匝道类型计算车速设计交通量决定了匝道的车道数平交或立交是否分期修建……交通量来源:调查、预测4、通行能力(1)匝道的通行能力取决于匝道本身和出入口处的通行能力,取三者较小者。
按以下六种情况计算,并取每种情况的计算值的较小值。
①单车道匝道驶入单向多车道主线(9-23a)取小值V r=2V D-V f式中:V r——出口或入口的通行能力(pcu/h)V D——主线每一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pcu /h)V f——主线单向合计交通量(pcu /h)②单车道匝道驶出单向双车道主线(9-23b)V r=1.02V D-317-0.66V f③单车道匝道驶入单向三车道主线(9-23c)V r=V D+120-0.244V fV r=3V D-V f④单车道匝道驶出单向三车道主线(9-23d)V r=2.11V D-203-0.488V f⑤双车道匝道驶入单向三车道主线(9-23f)V r=1.739V D+357-0.499V fV r=3V D-V f⑥双车道匝道驶出单向三车道主线(9-23f)V r=1.76V D+279-0.062V f(2) 交织路段的通行能力例如前面讲过的环形交叉口、部分或全苜蓿叶式立交。
交织段长度 通行能力取决于 行车速度交织路段的交通量四、匝道的线形设计标准 1、匝道的平面 (1)匝道平曲线半径 匝道形式 占地面积 半径的大小影响 造价行车安全 行车舒适一般取:大于“一般”值的半径,受条件限制不得已可取极限值。
对于环圈式匝道,除半径满足要求外,还应有足够的长度保证曲率的缓和过渡,以及上下线的展线要求。
min 57.3HR iα=⋅ H ——上下线要求的最小高差(m ) α ——匝道的转角(o ) i —-匝道的设计纵坡(%)(2)匝道回旋线参数一般匝道均设缓和曲线,且采用回旋线其中:A≤1.5R反向曲线的回旋线参数A应相等,不等时比值不大于1.5。
2、匝道的断面(1)匝道最大纵坡纵坡较大(见表9-7),有非机动车时不大于3%,(2)匝道竖曲线半径3、匝道横断面及其加宽(1)匝道横断面组成:行车道路缘带硬路肩和土路肩(城市道路不设)对向分离双车道匝道还有中央分隔带(2)匝道圆曲线的加宽值4、匝道的超高及其过渡(1)超高值当R大于表列数值时可不设超高(2)超高过渡段按前面的方法计算,但应以正线边线不动为匝道超高的旋转轴,并注意线形美观。
(3)超高设置方式与正线相同有缓和曲线,则在其内完成,没有则可直线内2132-,园曲线内1132-,两圆曲线相接时各12范围内完成。
5、匝道的视距(1)停车视距(2)识别视距1.25倍的正线停车视距第五节端部设计端部:匝道与正线连接处的道口(包括出入口、变速车道、辅助车道)设计原则:出入顺畅、安全、线形与正线协调,出入口应易于辨认,正线与匝道间相互通视。
一、出口与入口设计1、主线出入口一般设在主线行车道的右侧,易于识别。
通常设在跨线构造物之前。
若在其后时,应与构造物保持150m以上的距离。
另:主线与匝道分流处,为给误行车辆提供返回的余地,行车道边缘应加宽一定的偏置值。
二、变速车道设计进出正线的车辆在出入口前后必须变速以适应相应的速度要求,并且不影响正线交通,因此而设置的附加车道称为变速车道。
加速车道减速车道1、变速车道的形式(1)平行式在正线外侧平行增设一条附加车道(2)直接式不设平行路段,由正线斜向渐变加宽,与匝道相连,形成附加车道减速车道应采用直接式;当加速车道较短或采用双车道变速车道时也应采用直接式。
2、变速车道横断面城市道路可不设右路肩,但应保留路缘带。
3、变速车道的长度变速车道的长度 = 加速或减速车道长度 + 渐变段长度(1)加减速车道长度起始位置:变到一个车道宽时的位置与车辆分流或合流端之间的距离221226V V L a-=V 1 —— 正线平均车速(km/h ) V 2 —— 匝道平均车速(km/h )A —— 汽车平均加(减)速度(m/s 2),加速时取0.8~1.2 m/s 2,减速时取2~3 m/s 2(2)渐变段长度 三、辅助车道 1、基本车道数一条道路或某一路段,根据交通量和通行能力要求所必须设置的车道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