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加术汤《伤寒杂病论》

合集下载

金匮方歌——麻黄加术汤

金匮方歌——麻黄加术汤

金匮方歌——麻黄加术汤麻黄加术汤湿家身重肯烦疼,脉缓苔白乃可征。

汗见于头身见痒,若施火法病恒崩。

麻黄本是辛温剂,峻汗攻邪正气兴。

逐水同时仍抑汗,还须四两术来增。

附注: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金匮湿病:20)【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本方乃麻黄汤加白术四两而成。

主治外感寒湿,着于肤表,汗不得出而身烦痛者。

且对于湿疹有很好的疗效。

本证为久患湿病而又复感寒邪。

寒湿凝滞肌表,腠理毛窍闭塞,经气郁遏,营卫运行不畅,故全身疼痛较甚,并伴烦扰不宁。

又因寒邪束表,毛窍闭塞,当见发热恶寒、无汗等症。

此身痛与《伤寒论》麻黄汤证身痛有别,湿家突出身重滞疼痛,具有湿病之特征。

治宜发汗除湿,故与麻黄加术汤微发其汗。

湿家慎不可用火攻之,假若火攻发汗,则会大汗淋漓,使风去湿存,而病不得尽解;或火攻之热与体内之湿邪相加,形成湿热郁蒸,引起发黄或衄血等病变。

《伤寒论》第116条“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的告诫,可佐证“慎不可以火攻之”的禁忌原理。

【经典医案】有人忽患脚痛,痛到不能履地,疼到心烦意乱,坐立不安。

行走受限,出入家门都要人搀扶。

不问:是不是痛风?而问:是不是感冒了?答:感冒五六天了,没管。

看舌苔,明显的舌苔白厚。

思虑:表症才有身体疼痛之证,邪气入里不会有疼痛。

于是用张仲景《金匮要略》麻黄加术汤原方。

当晚熬好药喝了一碗,睡前就可以走路,疼痛大减,可说是覆杯而愈,不由大赞中药之奇。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用药法:白术法,芍药法,石膏法和半夏法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用药法:白术法,芍药法,石膏法和半夏法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用药法:白术法,芍药法,石膏法和半夏法用药法——白术法白术的基本配伍有七:术附法、麻术法、术桂法、枳术法、姜术法、苓术法、芎术法一、术附法1、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白术、桂枝),治“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或者“风虚头重悬,不知食味”,主要治症总结起来:一是疼痛,白术配附子,二是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汗出短气、恶风是桂枝证,兼小便不利,是桂术证,术附并走皮中,使风湿自内而化。

2、《伤寒杂病论》治风湿三法:一从上焦,用麻黄发表;二从中焦,用白术;三从下焦,用附子,气升水布,火降血下。

3、风湿关节疼痛大部分属于自身免疫病:甘草的甘酸有拟皮质激素作用,是个外源性的皮质激素;附子是内源性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剂,两药配合可以治疗很多的自身免疫疾病。

4、真武汤与附子汤:附子配白术,加茯苓、生姜、芍药,就成了真武汤。

芍药的作用,1)利尿;2)佐制附子;3)使茯苓有效成分溶出。

真武汤证其背(至阳穴)恶寒的,去生姜加人参,就成了附子汤。

5、甘草附子汤去桂枝姜、枣,就成了白术附子汤,治疗“脉浮虚而涩,大便坚,小便自利”。

桂枝配白术是《伤寒率》里典型的利水剂,风湿在表往往兼有膀胱气化不利,小便不利的用桂枝,小便自利去桂枝。

小便自利,是白术附子汤和甘草附子汤重要的辨别点。

因为“脉浮虚而涩”,所以用姜枣养气血;大便坚,用大剂量的白术通大便。

6、黄土汤是在白术附子汤的基础上去姜、枣,加黄土温中,加阿胶止血,加黄芩和地黄分别截断伟少阳、少阴,因为治疗的是消化道出血,所以不需要使用姜、枣。

二、麻术法1、麻黄加术汤与越婢加术汤甘草附子汤中附子治下焦,白术治中焦,桂枝治上焦,“汗出、短气、恶风”——有汗,无汗怎么治?麻黄加术汤、越婢加术汤,越婢加术汤,没有桂枝,重用了麻黄,以发表行水;加姜、枣增强发表的力量;加石膏清热、除烦。

《伤寒论》中有多处烦躁的加石膏,用石膏泻火除烦。

伤寒杂病论方歌.

伤寒杂病论方歌.

伤寒论方歌括1、桂枝汤头项强痛汗憎风,桂芍生姜三两同,枣十二枚甘二两,解肌需藉粥之功。

2、桂枝加葛根汤葛根四两走经输,项背几几入汗濡,只需桂枝汤一料,加来此味妙相须。

3、桂枝加附子汤汗因过发漏漫漫,肢急常愁身屈难,尚有尿难风又恶,桂枝加附一枚安。

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芍义何居,胸满阴弞要急除,若见恶寒阳不振,更加附子一枚安。

4、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一两十六铢,甘芍姜麻一两符,杏廿四枚枣四粒,面呈热色痒均驱。

5、桂枝二麻黄一汤一两六铢芍与姜,麻铢十六杏同行,桂枝一两铢十七,草两二铢五枣姜。

6、白虎加人参汤服桂烦渴大汗倾,液亡肌腠涸阳明,膏斤知六参三两,二草六粳米熟成。

7、甘草干姜汤心烦脚急里需明,攻表误行厥便成,二两炮姜甘草四,热因寒用奏功宏。

8、芍药甘草汤芍甘四两各相均,两脚拘挛误在筋,阳旦误投热气灼,苦甘相济即时伸。

9、调胃承气汤调和胃气炙甘功,硝用半升地道,草二大黄四两足,法中之法妙无穷。

10、四逆汤生附一枚一两姜,草须二两少阴方,建功姜附如良将,将将从容藉草匡。

11、葛根汤四两葛根三两麻,枣枚十二效堪嘉,桂甘芍二姜三两,无汗憎风下利夸。

12、葛根加半夏汤二阳下利葛根夸,不利旋看呕逆差,须取原方照分量,半升半夏洗来加。

13、葛根黄芩黄连汤二两连芩二两甘,葛根八两论中谈,喘而汗出脉兼促,误下风邪利不堪。

14、桂枝加厚朴仁汤下后喘生及喘家,桂枝汤外更须加,朴加四两五十杏,此法微茫未有涯。

15、干姜附子汤一枚生附一两姜,日间烦躁夜安当,脉微无表身无热,幸藉残阳未尽亡。

16、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汗后身痛脉沉迟,新加方法轶医林,方中姜芍还增一,三两人参义蕴深。

17、麻黄杏甘草石膏汤四两麻黄八两膏,二甘五十杏同熬,须知禁桂为阳盛,喘汗全凭热势操。

18、桂枝甘草汤桂枝炙草取甘温,四桂二甘药不烦,叉手冒心虚已极,汗多亡液究根源。

19、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八两茯苓四桂枝,炙甘二两悸堪治,枣推十五扶中土,煮取甘澜两度使。

伤寒论中祛湿的方子

伤寒论中祛湿的方子

在《伤寒论》中,针对不同部位的湿气,提出了相应的去湿方剂。

以下是部分去湿的方子:
1.湿在皮肤:麻黄加术汤,用于治疗皮肤病症。

2.湿兼表证:桂枝附子汤,对应症状为舌苔白厚身沉。

3.湿在肌肉:麻杏薏甘汤,用于治疗皮肤干燥及关节病。

4.湿在关节:甘草附子汤,用于治疗关节病痛。

5.湿在血脉:防己黄芪汤,用于治疗肥胖症。

6.湿在中焦:白术附子汤(大便坚)和桂枝附子加术去桂汤(大便溏)。

7.湿在肺:小青龙汤,对应症状为肺寒。

8.湿在脾:白术茯苓厚朴汤,对应症状为中满。

9.湿在胃:理中丸,对应症状为泄泻。

10.湿在肾:五芩散,对应症状为淋漓。

此外,《伤寒杂病论》中也提到了一些去湿的方子,如苓桂术甘汤、五苓散、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等。

请注意,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麻黄加术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麻黄lOg(去节) 桂枝6g(去皮)甘草3g(炙) 杏仁12g(去皮尖) 白术12g .上5味,以水900m1,先煮麻黄,减200ral,去上沫,再下诸药,煮取250mi,去滓,温服80ral,覆取微似汗。

张仲景方中有关药物先煎的原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很多方出现某药先煎的记载.此者,多为减少该药或他药的毒性,增加药液中有效含量。

麻黄先煎去沫,能破坏少量麻黄碱,适当减少毒性;葛根汤中,其淀粉能防麻黄碱的挥发,所含黄酮又能拮抗麻黄碱拟交感神经收缩血管作用,减少麻黄毒性;蜀漆先煎,是为了破坏部分常山碱;大黄在大陷胸汤中先煎,是为了破坏部分蒽醌类化合物,减缓泻下作用,并使消炎、收敛作用的有效成分尽量煎出;大枣在十枣汤中先煎,以减少大戟、甘遂、芫花对胃的直接刺激;茯苓在苓桂甘枣汤中先煎,是因其量大,保证煎取其有效含量,以发挥宁神利水功效;栝蒌实先煎,取其味厚导痰气下降而不伤胃;茵陈先煎,既保证煎出液清热利胆有效成分的浓度,又可破坏挥发油,缓解对胃肠的刺激。

[浙江中医杂志,1981,(5):199](功效)发汗散寒,解表逐湿。

(主治)湿家身烦疼。

症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身烦疼,肌肉酸痛,苔白,舌质淡润,脉沉缓或浮紧。

(临证加减)1.痹证风邪偏胜,其痛游走不定者,加羌活、防风、老鹳草;寒邪偏胜,疼痛剧烈者,加川乌、草乌、刘寄奴;湿邪偏胜,其痛而肿者,加防己、茯苓、车前子等。

2.表实湿证,其人湿重,苔厚腻,腹满者,白术易苍术,酌加大腹皮、香附、藿香、佩兰、生薏苡仁等。

3.本方证如湿重苔腻厚,腹满者,应白术易苍术,加茯苓、黄柏以增强燥湿之力。

.4.麻黄加术汤中术之辨略:古代用“术”无赤(苍)白之分,后世则分赤白。

麻黄加术汤中的“术”,用白术还是用苍术?本草书上有苍术发汗,白术止汗之说。

根据本证治疗原则,不欲其多汗,似宜用白术(原方亦用白术),但在临床上却多用苍术,用之亦无大汗之弊。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

二、湿 病
(一)证候
【原文】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
身色如熏黄也。(15)
1.发汗
(二)治则
【原文】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 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 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其汗,汗大出 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 者,風濕俱去也。(18)
几几然,脉沉迟
欲作 风寒表实 太阳病,发热,恶寒,调和营卫 葛根汤 刚痉 筋脉失养 无汗,小便少,气上 兼以生津
冲胸,口噤不得语
阳明 阳明里实,胸满,口噤齘齿,脚 泻其实热 大承气
痉病 热伤津液 挛急,卧不着席
急下存阴 汤
(五)预后
【原文】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 名曰痉,为难治。(3)
痉病有灸疮,难治。(10)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 反伏弦者,痉。(8)
脉反沉遲 ,此為痙,栝樓桂枝湯主之。 (11)
栝樓桂枝湯方: 栝樓根二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 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熱粥發之。
几几然
鉴别
桂枝加葛根汤与栝楼桂枝汤。
葛根:解肌退热,升阳透疹,生津止渴 栝楼根: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
尤在泾: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 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 地可容矣。
章虚谷:治风湿者,必通其阳气,调其 营卫,和其经络,使阴阳表里之气周流, 则其内湿随三焦气化,由小便而去,表 湿随营卫流行,化微汗而解。
2.利小便
【原文】 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脉沉而
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 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 (14)

麻黄加术汤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

麻黄加术汤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

麻黄加术汤的作用与功效、适应症、临床应用、医案案例配方麻黄加术汤【组成】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作用功效】发汗解表,除温散寒。

【主治】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第二20)。

【方解】麻黄加术汤是发汗之法无疑,更需要强调的是它的目的并非像麻黄汤那样治疗风寒束表,其针对的是寒湿在表。

麻黄汤为风寒表实而设,麻黄加术汤用之湿病,则为表实湿病,因此除身体烦疼之外,当有无汗的症状;麻黄加术汤中麻黄与白术相伍,麻黄得术,则虽发汗而不致过汗;术得麻黄,并能行表里之湿,不仅适合于寒湿的病情,而且亦是湿病解表微微出汗的具体方法。

【方论】太阳寒水,发于外者为汗,壅阻皮毛之内即成湿。

故太阳伤寒,皮毛不开,无汗恶寒发热体痛者,宜麻黄汤以汗之;湿家发热身疼者,宜麻黄加术汤以汗之,加术者,所以去中焦之湿也。

该水湿凝冱肌肉,血络停阻,乃病疼痛。

痈疽之生,患处必先疼痛者,血络瘀结为之也。

故欲已疼痛者,必先通其不通之血络,阴疽之用阳和汤,亦即此意。

若急于求救,而灼艾以灸之,断葱以熨之,或炽炭以熏之,毛孔之内,汗液被灼成菌,汗乃郁不得出,而血络之瘀阻如故也。

况火劫发汗,汗泄而伤血分,更有发黄、吐血、衄血之变乎?[曹颖甫.金匮发微.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3-24]。

【临床应用与医案】1.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根据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血肌酐(Scr) 、BUN(血尿素氮) 已确诊为CRF,具有面色萎黄、尿少、皮肤干燥、微黄、舌质淡、脉滑者20例。

以麻黄加术汤为基本方。

麻黄、桂枝、白术各15g,杏仁10g,甘草5g,偏气虚型加黄芪30g,偏血虚型加当归20g,治疗前后查BUN对照观察。

结果20例BUN均有下降和症状改善, BUN升高由重度降至中度4例,由中度降至轻度8例,轻度恢复正常1例,共13例,总有效率65%。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方剂出处】麻黄加术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配方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克);桂枝去皮,二两(6克);甘草炙,一两(3克);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克);白术四两(12克)。

【用法用量】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功效作用】解表散寒,除湿止痛。

【主治】外感寒湿,恶寒发热,身体烦疼,无汗不渴,饮食无味,苔白腻,脉浮紧者。

【临床应用】1.中医病证:太阳寒湿痹证。

身体疼痛剧烈,烦扰不宁,无汗,遇寒湿加剧,或关节疼痛,舌淡、苔薄,脉浮或紧。

或太阳寒湿夹虚痹证;或痰湿蕴肺证。

2.西医疾病: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绎痛等临床表现符合太阳寒湿痹证者。

【用药分析】方中麻黄辛温通络,宣市散寒;桂枝辛温通经止痛;杏仁肃肺降逆;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

【用方思路】1.麻黄加术汤既是辨治太阳寒湿痹证的重要代表方,又是辨治诸多杂病如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风湿性关节炎、椎管狭窄等病变的重要基础方。

2.方中麻黄、桂枝既是辨治表证的重要用药,又是辨治里证的重要用药;白术、大枣、甘草可补中益气,白术辨治太阳病取在燥湿和筋,又可健脾益气;麻黄、桂枝、白术走太阳以宣通燥湿为主,走里以温经益气为主。

麻黄加术汤的作用是散寒、燥湿、益气,辨治病证是寒夹虚。

从方中用药得知,麻黄加术汤的应用并不局限于太阳寒湿痹证,还可用于辨治诸多杂病,如运动、神经、呼吸等系统疾病。

3.运用麻黄加术汤辨治的基本病证(无沦病变部位在表还是在里)以寒湿为主,或夹虚;根据方中用药分析,本方辨治的病证主要是实中夹虚,治疗以泻实为主。

【随证加减】若夹湿热,可与葛根芩连汤合方用之;若夹痰,可与赤丸合方用之;若虚实夹杂且都比较重,可根据病变调整泻实与补虚方药用量。

【注意事项】运用麻黄加术汤既要辨清西医之病,又要辨清西医之病属于中医寒湿证。

麻黄加术汤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概况

麻黄加术汤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概况
药卫生
M e d i c i n e a n d H y g i e n e / A p r . 2 0 1 5 , V o 1 . 1 , N o汤 的 理论 及临 床 研 究橛 j 兄
奚飞飞 虞 舜 胡雨峰 ’
南京中医药大学 江苏
南京 2 1 0 0 2 3
李春英等用麻黄加术汤加减化裁治疗寒湿痹证96例使用麻黄加术汤原方作为基本方若肢体冷痛剧烈者加制川乌610g先煎肩关节痛者加片姜黄15g四肢沉重者加云茯苓30g苔白腻者加霍香20g腰痛加杜仲15g川续断20g兼项强加葛根20g肢体麻木者加蜈蚣l一2条有胃病者加大枣10g以固护胃水煎日服一剂结果痊愈者56例占5833好转36例占375无效4例占42总有效率为958证明麻黄加术汤不仅可祛除在表之寒湿亦可祛除在里之寒湿不论有无表证皆可应用疗效显著
全等都 有确切 的疗效 , 但 当前的研 究仍有 一些 固有 的 问题 有待解 决。 [ 关 键词 ]麻黄 加术 汤; 金 匮要略 ; 临床研 究 [ 中图分类 号]1 1 9 4 [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i . i s s n . 1 6 7 1 - 5 6 7 5 . 2 0 1 5 . 8 . 2 4 0 麻 黄加术 汤原方 出 自于《 金 匮要略 ・ 痉 湿喝病 脉证治 》 。原 文 的 描述 为 : “ 湿家身 烦疼 , 可 与麻 黄 加术 汤 , 发 其汗 为宜 , 慎 不可 用 火攻 之。 ” 该方 由麻黄 汤加 白术 而组成 , 故称 “ 麻黄加 术汤 ” 。 方 剂组 成为 :
[ 摘 耍 ] 目的 : 探 讨 当代 医家对 于麻黄加 术汤及 其变方 的研 究概 况 , 以期指 导 临床 治疗 。方 法 : 通过 对近 年 来相 关文 献 的 回顾 , 总结 了 现代 中 医学者 对于麻黄加 术汤及 其 变方的临床研 究的进展 。结论 : 麻 黄加 术汤时 于多种 因风 、 寒、 湿 邪 引起 的痛 证如 骨 关节 炎、 慢性 肾功 能 不

【胡希恕《伤寒杂病论精要版》第十二章 痉湿暍病脉证】

【胡希恕《伤寒杂病论精要版》第十二章 痉湿暍病脉证】

【胡希恕《伤寒杂病论精要版》第十二章痉湿暍病脉证】第十二章痉湿暍病脉证第二论一首脉证十二条方十一首一、痉1.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讲解:痉,抽搐痉挛也。

痉病多不恶寒,仅刚痉恶寒,故云“反恶寒”,实为太阳伤寒证。

太阳表证,一为伤寒无汗,一为中风有汗,痉以中风证出现者,名曰“柔痉”。

2.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

讲解:“为难治”三字为衍文,当去。

本段主要论述柔痉。

柔痉为病,热盛津液虚,肌肉痉挛,约束脉道而脉沉不出。

太阳病不一定就是痉病,若发汗太多,表未解,热未退而津液已伤,组织枯燥,肌肉痉挛,方为痉病;“风病”即太阳中风,应以桂枝汤解肌,而反下之,病必不愈,徒亡津液,津伤而致痉;若下之后,再以麻黄类复发其汗,津液更伤而致拘急成痉;平素身有恶疮,津液随脓血而亡失,本已不足,虽有身疼痛的表证存在,但仍不能发汗,发汗重亡津液,亦作痉。

总而言之,痉病的发生基础是津液亡失到一定程度。

3.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

讲解:本段言刚痉。

身热、恶寒、颈项强急,为葛根汤证,气夹津液而上冲,下部津少而足寒,上冲头脑则头热、面赤、目赤,颈项强急,颈项活动不利,难于转动,则独头动摇。

甚者牙关紧急,口难开,背弓反张。

“若发其汗,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一句,《伤寒论》及《玉函经》中俱未载,为衍文。

4.发其汗已,其脉如蛇(一云其脉浛)。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讲解:刚痉以葛根汤发其汗,发汗之后,其脉紧弦当变为缓曲前行如蛇形状。

表邪已解,冲气已去,津液当下,下则暴腹胀大,为欲解也。

如果脉直上下行,紧弦如故,而又沉伏不出者,主于由表入里,其痉更重。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麻黄加术汤这个麻黄加术汤在临床中也是不可忽略的一首方,是麻黄汤的变剂,也就是在麻黄的基层上加了一味白术。

《神农本草经》记载白术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

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那么它加到麻黄汤中有什么作用呢?这里的白术古代一般是现在的苍术,白术苦温,主风寒湿痹,且有止汗作用,这个麻黄汤虽为强有力的发汗药,如果加入白术,这个湿就会从下走,从尿排出。

所以,原有麻黄汤的发汗作用减弱,而增加了白术就有利湿除痹的作用。

所以麻黄加术汤是属太阳太阴合病证。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20条记载: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这里的火攻应当是一些火烤、熏蒸、火针、艾灸等,近代的红外线、蜡疗等热疗也属之。

这里的湿家,是指病风湿者,这个湿家身烦痛,宜用麻黄加术汤发汗利湿治疗,使病从表及小便解,慎不可用火攻之。

临证中见麻黄汤证而见湿痹烦痛的时候可以用本方,比如风湿关节炎初期,有见本方证的机会,宜注意辨证用方。

仲景辨治痹证述仲景对痹的认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论述痹证学术思想丰富,不仅具有较大理论价值,而且对临床有普遍指导意义。

仲景在《伤寒论》中虽未明确提出痹证之病名,而论及“ 风湿"者则有多处,对痹病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及理法方药等均有论述。

《伤寒论》在太阳病、少阴病等篇大略提出痹证的证治,可见其痹证辨证论治之一斑。

而仲景著《金匮要略》所论之痹证,是指病邪侵袭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或脏气不和所发生的病证,以风寒湿邪外袭,经络不通,气血凝滞为病机总纲。

关于《金匮要略》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是根据致病因素、病变部位的不同,而分作湿痹、风湿痹、血痹、历节等分别予以论述的。

总之,仲景以虚实立论,指出本虚标实为本病的发病特点。

1.痹证分类①湿痹《金匮要略· 痉湿喝病脉症治》14条日:“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

《名方60首讲记》笔记一麻黄汤

《名方60首讲记》笔记一麻黄汤

《名方60首讲记》笔记一麻黄汤《名方60首讲记》是宋永刚老师的方剂课堂讲稿为基础,分别从来源、组成、剂量、用法、配伍、应用、加减、名家论述3个方面,介绍了常用名方60首的学用心得,既有翔实的理论知识,又有具体的临床实践,内容详略得当,讲解通俗易懂,适合中医初学者、中医爱好者学习参考。

本笔记是在喜马拉雅听书里《汉方云课堂》的讲稿记录,在这里感谢《汉方云课堂》的老师精心,精彩的解读。

从今天开始我们开始学习宋永刚老师的《名方60首讲记》,方剂是在中药用药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一定的配伍结构和关系稳定的治病工具。

是中医理,法,方,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名方,一首名方的形成,经受了多年的临床验证,行之有效,历代传承,治疗效果,也被历代医家所公认。

所以,名方是临床经验的总结,是人体试验的客观记录,是中医学的精华。

麻黄汤来源于《伤寒论》,主要条文如下:《伤寒论》第1条辨:“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第3条辨“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第35条辨:“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论》中与麻黄汤主治或风寒表证病机相关的条文多达十余条,第一条是太阳病的提纲证,凡是外感风寒均可出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麻黄汤证也不例外。

第三条是太阳伤寒的临床表现,对伤寒来说,初期可以不伴发热,但时间稍长多伴有发热,故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之说,但一定有“恶寒,体痛,呕逆,脉浮紧”的表现。

第三十五条是本方的主治证,因主治证有八个症状,故称“麻黄八症”。

大致分为三组,第一组为邪气在表,发热、恶寒;第二组为诸痛证,即头痛、腰痛、骨节疼痛;第三组为肺气失宣,表现为无汗而喘。

麻黄汤的组成: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 去皮;炙甘草一两;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一、麻黄去节的问题麻黄外观淡绿色至黄绿色,节明显。

其中已色淡绿内心充实、味苦涩者为佳。

麻黄之形,中空而虚,取其散通之意,故能发汗;其节有节制之意,故去之。

伤寒论经方—麻黄加术汤的运用经验

伤寒论经方—麻黄加术汤的运用经验

伤寒论经方—麻黄加术汤的运用经验或本有外感伤寒,但是身体本身湿气又重,这个可能出现身体痛,还不是一般的痛,是烦痛,痛得比较厉害,看医圣仲景给了什么解决方案。

麻黄加术汤组成: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方剂、剂量速记:麻黄汤+白术四量六经:太阳太阴合病病机:伤寒、表实;里证:湿;原文:《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水之为病,其脉沉小者,属少阴为石水;沉迟者,属少阴为正水;浮而恶风者,为风水,属太阳;浮而不恶风者,为皮水,属太阳;虚肿者,属气分,发其汗即已,脉沉者,麻黄附子甘草汤主之;脉浮者,麻黄加术汤主之。

症状:●身烦疼;同时应有恶寒、发热、无汗等;●一身浮肿、小便不利者;方解:麻黄发汗,杏仁利气,甘草和中,桂枝从肌以达表。

又恐大汗伤阴,寒去而湿不去,故加白术健脾生液以助除湿气,在发汗中又有缓汗之法。

麻黄与白术相伍,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致太过;术得麻黄,能并行表里之湿,不仅适合于寒湿的病情,而且是治疗湿病微微发汗的具体体现。

白术还是苍术?麻黄汤中加白术对麻黄汤本身的发汗功效有一定制约作用;麻黄汤中加苍术则对其发汗功效有一定促进作用。

因此处方时需把握好方中各药的用量,使治疗目的是“微汗”出。

从中药的升降特性来看,术升苓降。

苍(白)术之升有助于麻黄汤之发散开表,而茯苓之降有碍于麻黄汤之发散开表。

因此,麻黄加术汤不可以苓代术。

类方鉴别:1、麻黄加术汤VS四味羌活汤羌活、防风祛风散寒除湿,开太阳之表,治头、身、关节疼痛,加苍术运脾除湿,甘草调和诸药。

四味相合,为九味羌活汤中的四味。

临床上,以四味羌活汤治疗“湿家身烦疼”,较麻黄加术汤灵动、效捷。

且四味羌活汤的燥热之弊小于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和越婢加术汤,防己黄芪汤区别

麻黄加术汤和越婢加术汤,防己黄芪汤区别

麻黄加术汤和越婢加术汤,防己黄芪汤区别麻黄加术汤:外有饮,内有寒湿。

一身皆肿,恶寒,不渴无汗。

体壮,脉有力。

越婢加术汤:外有饮,内有湿热。

一身皆肿,怕热,口渴多汗。

因为体内有停水,湿化为热(白术止水停之渴,石膏止热盛之汗)。

体壮,脉有力。

防己黄芪汤:汗出而肿,下肢关节肿痛。

适用于肌肉松软无力者,其汗多是因为表虚不固。

体虚汗多,脉无力。

桂枝白虎汤:主治热痹。

大渴汗出,脉洪大。

外有表虚。

四神煎:鹤膝风,红肿热痛。

表水内热。

宣痹汤:湿痹。

腰部以上肿,须发汗。

寒湿者用麻黄加术汤。

术祛除里湿,然必生用,若经炒焙,但有健脾之能而无祛湿之力矣。

苔白腻者用苍术。

口渴说明内有停水。

止汗用石膏,止渴用白术。

所以加白术。

此证是外有饮而内有寒湿。

从考证看,仲景之时白术苍术不分,但从后世对术的区别运用看,五苓、真武、苓桂术甘辈健脾利湿当用白术为宜,湿郁有表的麻黄加术、越婢加术中当用苍术为好。

许公岩先生“治湿证,恒用麻黄、苍术”一文,许老先生的体会治疗湿证虽用祛湿、化湿、散湿、燥湿、渗湿、利湿等诸法,依法用药治之,仍有不少病例湿去复聚,久治不愈,疗效每不满意。

后来反复实践,在选药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麻黄与苍术最为理想。

因苍术辛苦温(气味雄悍),为燥湿健脾要药,能以其辛温之气味升散水湿,使脾气上归于肺,脾建则湿化。

然在脾虚湿积时,肺也不能独建,必失其下输之功能,通调受阻则湿必停聚,又将能发汗利尿之麻黄作配以助肺之宣达,两药同用协作具有升脾宣肺而化湿之功。

黄芪腹指的是腹部松软,脂肪堆积,肚脐深陷,按之毫无抵抗痛胀感。

适用症为体型偏胖,肌肉松软无力,汗出而肿者。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
□刘铁龙
本方出自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

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记药方。

后北宋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根据当时所存蠹简文字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改名《金匮要略方论》。

《金匮要略》总结了东汉以前的丰富诊疗经验,当时对多种疾病的病因认识已明确归纳为三大类,并将体虚感受外邪,从经络传入脏腑列于发病首位。

《金匮要略》是一部以内科杂病为主的临床专著。

麻黄加术汤方药组成(《金蒉要略》原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

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本方主治寒湿在表之证。

寒湿困表,郁遏卫阳,经脉不利,可见身体疼痛而有烦扰之象,并可见有恶寒、发热、无汗等风寒表证。

风寒在表,理当发汗,然因湿邪之存,又不宜过汗,以“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存,是故不愈也”。

唯用麻黄加术汤寒湿并去,表里同治。

麻黄得白术,虽发汗而不致过汗;白术得麻黄,能并行表里之寒湿。

湿邪盛者,可易白术为苍术。

临床上凡身体痹痛、水肿、喘咳等属于寒湿困表、肺气不宣之证,皆可运用本方。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歌诀】仲景麻黄加术汤,主治湿家身烦痛,太阳寒湿表实证,解表散寒除湿痛。

【方药】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去皮,二两(6g),甘草炙,一两(3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g),白术四两(12g)。

【用法】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

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功效】解表散寒,除湿止痛。

【学用导读】麻黄加术汤主治风寒湿引起的肌肉关节筋脉疼痛,若病变证机以湿为主,可加大白术、杏仁的用量;若病变证机以寒为主,可加大麻黄、桂枝的用量。

【中医辨证】1.太阳寒湿痹证身体疼痛剧烈,烦扰不宁,无汗,遇寒湿加剧,或关节疼痛,舌淡,苔薄,脉浮或紧。

2.用方思路本方是主治风寒湿表实证的基础方,又是治疗皮肤瘙痒寒湿证的临床扩大应用。

3.病变证机寒湿乘营卫失调而侵袭,阻滞筋脉骨节气血运行,以此而演变为寒湿。

4.审证要点肌肉关节疼痛、无汗、舌淡、苔薄白、脉紧或浮。

5.随证加减用药若肌肤疼痛者,加羌活、葛根,以通经止痛;若水肿明显者,加薏苡仁、茯苓,以泻湿消肿;若咳嗽者,加紫苏子、葶苈子,以降逆止咳等。

【西医辨病】本方可用于治疗西医临床中的坐骨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等。

只要符合其主治病变证机,也可加减运用,辅助治疗如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医案助读】杨某,男,56岁。

有5年坐骨神经痛病史,近因病证加重而前来诊治。

刻诊:左髋肌肉疼痛,牵引腿后侧至膝关节,遇寒湿加重,无汗,口淡不渴,舌淡,苔薄白略腻,脉略沉。

辨为太阳寒湿痹证。

方用麻黄加术汤加味:麻黄10g,桂枝12g,杏仁15g,生川乌10g,细辛10g,生姜20g,炙甘草10g。

6剂,1日1剂,水煎2次合并,分3次服。

二诊:疼痛减轻,续服前方20余剂,疼痛解除。

随访1年,未再复发。

诊治提示:根据疼痛因寒湿加重辨为寒湿,因无汗辨为实证,以此辨为太阳寒湿痹证。

方中用麻黄加术汤散寒除湿止痛,加生川乌逐寒除湿止痛,细辛温阳通经止痛,生姜既助川乌、细辛散寒止痛,又制约生川乌、细辛毒性。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麻黄加术汤见于《金匮要略》,由麻黄汤加白术组成。

方中有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白术共五味药,主治湿停于肌表,兼挟风寒之邪,而致身烦痛的证候。

麻黄汤是发汗峻剂,善能攻在表之风寒,为治太阳经表实的主方,主治肌表停湿,湿扰于气分,兼挟风寒之邪,而发生的肌体烦痛。

在治疗方面,一般情况,表湿当以表解,应以发微汗而解之,若以峻烈发汗,则风寒虽解而湿邪独留,病必不除。

麻黄加术汤,方中重加白术,既能缓解麻黄汤之峻烈出汗,又有除肌表之湿的作用,使风湿之邪得微汗而解。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本方用于临床,治风湿烦痛的证候,对以下类型,有一定的疗效。

一、行痹风湿之邪停于肌表,以碍肌表的气血运行,日久不愈,成为邪衰正不足的状态。

证见周身疼痛呈游走性,痛无定处,即古人所谓“行痹”、“风痹”之类。

患者一般是肌体喜按,皮肤不润,喜热怕冷,疼痛反复缠绵不愈。

以麻黄加术汤治疗此病,一方面的作用是祛除在表之风湿,另一方面的作用是补气扶正。

麻黄桂枝可通阳助阳,阳盛则能旺盛血脉运行,使肌表之气血比较充沛,既可抗邪,也可濡养温煦肌肉筋脉,以资邪去正复;白术培补正气。

诸药配合,扶正祛邪,达到治愈的目的。

这种病证大多病程较长,在治疗方面,既要祛除病邪,又要培补正气,因而宜缓缓收效,不能操之过急。

服用此方时可酌加一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之品,或加党参、黄芪助气之药,宜制成丸剂或散剂,久服自能生效。

典型病例:张XX,女,48岁,患周身疼痛呈游走性,每晚必令其爱人踩按四肢,或用木棒锤敲一至二小时之久方能入睡,三、四年以来日日如此,如不按捣即不能入眠,疼痛难忍,天寒阴雨更甚。

患者手足不温,皮肤枯槁,不论冬夏,很不容易出汗,精神疲惫。

给以麻黄加术汤加减。

麻黄60克,桂枝80克,白术120克,杏仁45克,当归30克,川芎30克,甘草30克,上药共为细末,日服12克。

服到20天的时候,自觉手足温暖,疼痛微有减轻。

最令患者喜悦的是,近日来每服药一小时后,即感手足心津津出汗,这是以往罕见的事,所以服药的信心更大了。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

麻黄加术汤
刘铁龙
【期刊名称】《医药食疗保健》
【年(卷),期】2016(000)007
【摘要】本方出自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
3世纪初。

作者原撰《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中的“杂病”部分,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上卷为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
记药方。

【总页数】1页(P23-23)
【作者】刘铁龙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605
【相关文献】
1.麻黄加术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 [J], 黄裕成
2.试从病因、病理、证治上区别麻黄加术汤证和麻杏薏甘汤证。

[J],
3.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越婢加术汤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156例 [J], 韩性志
4.麻黄加术汤治外感的临床心悟 [J], 陈越
5.麻黄加术汤治外感的临床心悟 [J], 陈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麻黄加术汤《伤寒杂病论》
麻黄加术汤《伤寒杂病论》
【方剂组成】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二两(6g)杏仁去皮尖,七十个(12g)甘草炙,一两(3g)白术四两(12g)【用法用量】用水630ml,先煎麻黄10分钟,加入其余药,煮取药液180ml,每日分3次温服,加衣取暖微微汗出为佳。

【功效药理】解表散寒,除湿止痛。

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消炎、抗风湿、抑制呼吸道合胞体病毒增殖、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等作用。

【适用病证】
1.中医太阳寒湿痹证:身体疼痛剧烈,烦扰不宁,无汗,遇寒湿加剧,或关节疼痛,舌淡,苔薄,脉浮或紧;或太阳寒湿夹虚痹证。

2.西医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鼻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坐骨神经痛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太阳寒湿痹证者。

【知识要点】
1.掌握麻黄配白术,桂枝配白术,杏仁配白术之间的用量及其相互关系。

2.方药组成虽是麻黄汤加白术,但白术用量大于麻黄、桂枝,白术配甘草既能加强益气,又能避免麻黄、桂枝辛散伤气。

3.治疗太阳寒湿痹证,白术重在燥湿止痛;治疗太阳寒湿夹虚痹证(或太阳伤寒夹虚证),白术重在益气扶正。

4.张仲景设麻黄加术汤本是辨治太阳寒湿痹证,但在应用时则可辨治太阳伤寒夹虚证。

【临床须知】
1.用药特点方中用麻黄既能发汗祛湿又能通利关节;桂枝既能解表化湿又能通利经脉,与麻黄配伍以利经脉通关节;杏仁既能降肺止逆又能降利湿浊,与麻黄配伍以宣发营卫,肃降湿浊;白术既能健脾益气又能燥湿祛风,与麻黄、桂枝配伍,以益气通阳;甘草益气和中,与白术配伍,以益气健脾燥湿。

方药相互为用,以解表散寒,除
湿止痛为主,兼以益气。

2.用量分析方中用药5味,辛温药2味如麻黄、桂枝总量15g;降泄药1味杏仁12g;益气药2味如白术、甘草是15g。

上述3类用量比例约5∶4∶5,从用量分析方药主治,病是太阳寒湿痹证,或太阳寒湿夹虚痹证,或太阳伤寒夹虚证者。

【医案体会】周某,男,33岁,郑州人,有多年坐骨神经痛病史,近因疼痛加重前来诊治。

刻诊:右侧腰胯至腿困痛,受凉加重,小腿肌肉抽搐,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舌质淡,苔白腻,脉沉弱。

辨为太阳寒湿夹虚痹证,治当散寒除湿,益气通络,给予麻黄加术汤与乌头汤合方加味:麻黄10g,桂枝6g,杏仁15g,生川乌10g,黄芪10g,白芍10g,防风15g,姜半夏12g,炙甘草10g。

6剂,第1次煎45分钟,第2次煎30分钟,合并药液,每日1剂,每天分3服;二诊:困痛略有减轻,脉仍弱,加黄芪30g,以前方6剂;三诊:小腿肌肉抽搐未解,加白芍30g,以前方6剂;四诊:困痛减轻,小腿肌肉抽搐未作,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基本消除;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分3服,治疗3个月。

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困痛受凉加重辨为寒湿,再根据脉沉弱辨为气虚,因苔白腻辨为湿浊,以此辨为太阳寒湿夹虚痹证。

方以麻黄加术汤散寒除湿,健脾益气;以乌头汤益气逐寒,补血缓急,加防风祛风胜湿,姜半夏温燥寒湿。

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其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