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电荷教学文档

合集下载

初中_两种电荷_教案

初中_两种电荷_教案

教案: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教师演示摩擦起电现象,如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让学生观察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物体带电的本质是什么?二、探究新知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并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用玻璃棒和橡胶棒进行实验,观察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现象。

3. 教师介绍电荷量及其单位,让学生了解电荷的量化表示。

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电荷量,使用验电器进行电荷的检测。

4.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导体中电荷可以自由移动,而绝缘体中电荷不能自由移动。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导体和绝缘体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的表现。

三、巩固练习1.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四、小结与拓展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两种电荷》优秀教案

《两种电荷》优秀教案

第一节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原子结构。

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3、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和区别,能判别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4、通过对电荷的初步探索,培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为什么只存在两种电荷及摩擦起电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皮、丝绸、橡胶棒、玻璃棒、验电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程多媒体展示多姿多彩的电世界引入。

二、新课教授(一)两种电荷1.问题:(1)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为什么会随着梳子飘起?(2)冬天,晚上脱化纤衣物时,会看到点点火花,这是为什么?2、猜想: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并说出你猜想的理由。

3、验证:学生用塑料笔杆在头发上摩擦吸引碎纸屑,验证猜想。

4、教师演示:(1)毛皮与橡胶棒A摩擦,A能吸引碎纸屑,说明橡胶棒A带电.――规定为负电荷(positive charge).(2)丝绸与玻璃棒B摩擦,B也能吸引碎纸屑,说明玻璃棒B也带电.――规定为正电荷(negative charge).摩擦起电: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是带电体的一种性质.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判别一个物体是否带电.5.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多媒体演示.(1)A 与A 作用;(2)B 与B 作用(3)A 与B 作用――相互吸引.分析:①A 与A 所带的电荷性质相同,相互作用时互相排斥;B 与B 所带的电荷性质也相同,相互作用时也互相排斥.同此说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②A 与B 作用时,互相吸引,说明A 与B 所带电荷不同,由此也说明世界上至少存在两种电荷.③通过大量实验事实证明:各种各样的带电体去与A 或B 作用发现,凡是与A 吸引的就必与B 相互排斥,凡与A 排斥的就必与B 相互吸引.这些大是事实说明,不存在第三种电荷.因此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6、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方法一:利用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检验。

《两种电荷》优教教案

《两种电荷》优教教案

两种电荷教案【核心素养】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并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推理方法的素养。

【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及一个电子带的电荷量是e=1.6×10-19C,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重点】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根据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颗粒泡沫屑若干。

学生分组:气球,颗粒泡沫屑若干、水、梳子、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

【教学过程】(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视频材料:静电【提出问题】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带电?2.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

【想想议议】1.验电器的原理是什么?2.箔片张角大小表示什么?【引导自学】自学教材p33。

【问题驱动】1.什么是电荷量?2.电荷量的单位是什么?【引导自学】阅读P33—P34“原子及其结构。

”思考讨论。

回答预设:1.原子核、原子【教师引导】能用实验来探究电荷可以转移码?【提出问题】该现象说明了什么?【板书设计】附件1附件2课堂检测题1.关于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导电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也不能带电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能够带电D.绝缘体内没有电子,因此它不容易导电2.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中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A.人体、大地、铜钥匙B.橡皮、煤油、塑料袋C.铅笔芯、盐水、玻璃杯D.瓷瓶、空气、钢板尺3.如图所示,用毛皮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吸引桌面上的碎纸屑,此现象说明()A.摩擦能使塑料尺带电B.桌面上的碎纸屑有磁性C.摩擦使塑料尺有磁性D.塑料尺是由电子组成的4.三只通草球分别用丝线悬挂着,其中任意两只靠近时都互相吸引,请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三球都带电B.只有一球带电C.有两球带同电荷,第三只球不带电D.有两球带异种电荷,第三只球不带电5.甲、乙、丙、丁四个轻质小球两两靠近时,甲吸引乙,乙排斥丙,丙吸引丁。

《两种电荷》教案1

《两种电荷》教案1

电荷摩擦起电一、新课引入1.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考: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如果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出现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由视频播放的奇特的现象,在列举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例子,不但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还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为本课学习开了个好头。

二、新课讲解(一)摩擦起电、带电体学生实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者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在空气干燥的时候,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衣服会粘在皮肤上,是因为梳子、衣服在摩擦过程中带了电的缘故。

介绍防止衣服产生静电的方法。

建议学生回去查找有关静电防止和应用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动手总结出带电体和带电体的性质,并解释生活中现象,不但使学生继续保持学习的热情,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

(二)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2)接触带电除摩擦外,用接触的方法也可以使物体带电。

女孩头发能够竖起来,是因为人体与带电体接触而使头发也带了电。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现象,共同分析归纳出共性的规律。

让学生体会知识的联系和区别。

(三)两种电荷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1.演示实验: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放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看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两种电荷教案

151两种电荷教案

151两种电荷教案电荷是物质中一种基本的物理性质,表征物体所具有的静电性质。

通过对电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电荷的本质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以下是两种电荷的教案,供参考。

教案一:正负电荷的形成和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了解正负电荷的形成过程;2.理解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3.掌握通过实验操作进行电荷分离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方法。

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塑料梳子、玻璃棒、金属导线等。

2.实验材料:细绳、小纸片等。

3.教具:电荷分离动画视频、电荷相互作用示意图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电荷分离动画视频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梳子梳理头发后,能够吸引小纸片呢?”Step 2:探究正负电荷的形成过程(15分钟)1.指导学生进行实验:a.用干燥的毛巾擦拭玻璃棒,然后用细绳系在玻璃棒上;b.用毛巾擦洗塑料梳子,然后用细绳系在梳子上;c.观察细绳受到的力的方向。

2.回顾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棒和梳子所带电荷的性质,提出正负电荷的概念。

3.引导学生思考,正负电荷的产生与物质的什么性质有关?Step 3:了解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20分钟)1.介绍电荷相互作用的概念,并通过电荷相互作用示意图加深学生的理解。

2.分析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出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规律。

3.进行实验验证:a.将两个带电体分别靠近和远离,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b.利用金属导线将两个带电体连接,观察导线两端的现象。

4.结合实验结果,总结出同性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异性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Step 4:应用与拓展(10分钟)1.设计一个实验,通过观察导线两端的表现来判断两个带电体之间的电荷性质。

2.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让他们思考并阐述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影响。

Step 5: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正负电荷的形成和相互作用规律,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1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对两种不同电荷的描述,属于电学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性质,为后续电学内容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二、课标要求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已经学习过摩擦起电现象,但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有一定的难度,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是比较抽象的内容,需要从实验探究中入手。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会运用摩擦起电的知识解释一些相关现象。

2.知道验电器的构造、作用及工作原理,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3.知道原子及其结构、摩擦起电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感受和领悟人们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推理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容易导电和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

2.通过利用带电体的特性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增强对科学的热爱。

五、教学重难点本节教学内容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和“匀导体和绝缘体”三部分内容组成,重点是通过摩擦起电现象认识自然界存在的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难点是对电荷的认识。

由于电荷无法直接观察,比较抽象,学生只能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推理来理解电荷的概念。

由于对电荷的最直观的感性认识来源于摩擦起电现象,所以做好摩擦起电的演示实验是关键。

本节的另一个难点是通过实验进行推理,得出“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推理过程。

重点:认识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对电荷的认识。

六、教学策略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摩擦过的气球会吸引头发”“摩擦过的气球会使细水流弯曲”等实验演示,充分吸引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关注,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物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通过现象观察的方式,引入两种电荷以及他们的相互作用规律。

对于电荷量等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进行讲授,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资料阅读的形式体会其概念。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C)。

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相互作用和单位,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气球,丝绸和毛皮。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电和静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2. 知识讲解:讲解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3. 实验演示:用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带的电荷性质;将带电的气球靠近其他气球,观察相互作用现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笔记本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电荷知识解释。

5. 知识巩固:讲解电荷守恒定律,并用实例进行解释。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 电荷的单位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文字描述电荷的定义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解释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并给出一个实例。

(3)完成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2. 答案:(1)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性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是: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九年级物理全一册同步备课系列(人教版)我的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索和实验,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和应用它们。

设计思路是从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接着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理解正负电荷的性质,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用实验方法产生和观察电荷,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以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亲身感受和理解正负电荷的性质,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为了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气球、毛皮、塑料尺等教具和学具,以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观察电荷的性质。

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会特别关注一些重难点,例如让学生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以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对于这些重难点,我会通过反复的实验和观察,以及耐心的解释和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两种电荷的概念,以及是否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果有需要,我会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探索静电现象,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需要特别关注的。

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两种电荷的概念,以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理解和应用后续知识的基础。

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和理解正负电荷的性质,是帮助学生建立直观感受和深刻理解的关键。

如何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

对于第一个重点和难点,我会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反复体验和观察电荷的产生和相互作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两种电荷的概念,以及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

4. 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

5. 静电现象:例如静电吸附、静电放电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掌握静电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的性质和摩擦起电的原理。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脱衣服时产生的静电、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等,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

2. 知识讲解:(1)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的单位:库仑。

(4)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

3. 实验演示:(1)丝绸摩擦玻璃棒,观察玻璃棒带电现象。

(2)毛皮摩擦橡胶棒,观察橡胶棒带电现象。

4. 随堂练习:(1)判断正误: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2)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相关题目。

5. 知识拓展: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止。

六、板书设计两种电荷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负电荷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 电荷的单位库仑4. 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5. 静电现象静电吸附静电放电七、作业设计1. 判断正负电荷的题目:(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电。

(2)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电。

2. 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优秀教学案例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如塑料棒吸引碎纸片、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吸引轻小物体等,让学生感受电荷的存在,引发学生对两种电荷的好奇心。
2.设计有趣的实验现象,如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等,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激发学生对电荷相互作用规律的探究欲望。
3.创设问题情境,如为什么塑料棒会吸引碎纸片?为什么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会吸引轻小物体?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3.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探究中思考,在合作中成长。通过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种电荷的本质,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时,我还将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物理的魅力,体验学习的乐趣。
2.组织学生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发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教师对学生的讨论和表现进行点评,强调电荷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电荷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并进行总结。
2.强调作业的完成要求:认真观察、分析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是在学生学习了电荷、电流等基础知识后的进一步拓展。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本节课的知识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两种电荷的概念及其区别。

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案教案1:引入静电电荷主题:介绍静电电荷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目标:使学生了解电荷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并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

教学步骤:1. 引入电荷的概念:让学生观察摩擦后的现象,如橡皮擦与头发摩擦后吸引等,引导学生思考发生了什么。

解释这是因为摩擦产生了电荷,从而产生了静电吸引。

2. 介绍电荷的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

说明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相互吸引,相同电荷之间相互排斥。

3. 进一步研究电荷:让学生用带有静电的橡皮擦和头发相互作用,观察它们之间的吸引和排斥现象。

引导学生总结产生这些现象的规律。

4. 总结并展示:通过展示电荷和带有电荷的实物进行总结,强调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案2:电荷的导体和绝缘体主题:介绍电荷的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特征目标:使学生了解电荷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性质,并能够区分它们。

教学步骤:1. 引入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举例说明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如金属和橡胶。

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差异。

2. 介绍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导体可以传递电荷,而绝缘体不能。

解释这是因为导体内部的自由电子能够自由移动,而绝缘体中的电子无法自由移动。

3. 实验演示:使用金属导线和塑料棒进行实验演示。

让学生用导线连接两个带有电荷的物体,观察电荷的传递情况。

然后用塑料棒进行同样的实验,观察电荷的传递情况。

引导学生总结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4. 总结并展示:通过展示导体和绝缘体的实物进行总结,强调导体可以传导电荷而绝缘体不能。

请注意,以上仅为两个可能的教案示例。

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

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
(3)鼓励学生进行家庭小实验,如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电荷知识。
(4)开展电荷知识竞赛,设计趣味问答、小组对抗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所学知识。
(5)推荐学生阅读电磁学相关书籍,如《电磁学基础》、《电磁场与电磁波》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电磁学知识。
(6)引导学生关注电磁学领域的前沿动态,如磁悬浮列车、无线充电技术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对电荷的概念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和具体实例来加深理解。其次,学生在运用电荷知识解释实际问题时,可能会感到困惑,需要培养他们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的能力。最后,部分学生对电学领域的抽象概念和公式可能感到难以掌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形象化和简化解释,以降低学习难度。
(5)电磁学相关知识:介绍电磁学的基本概念,如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等,为学生深入学习电磁学打下基础。
2.拓展建议
(1)阅读电学发展史相关书籍或文章,了解电荷知识的起源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观察生活中的电荷现象,思考电荷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观看电荷实验视频,学习实验操作方法,掌握电荷知识的基本技能。
(六)课堂小结(预计用时:2分钟)
简要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电荷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肯定学生的表现,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布置作业:
根据本节课学习的电荷内容,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电学发展史:介绍电学领域的科学家及其主要贡献,如富兰克林、库仑、法拉第等,了解电荷知识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两种电荷讲课文档

第一节.两种电荷讲课文档

,作用是 。
第29页,共36页。
课堂检测
1、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的__正___电荷 与电子所带的_____负电荷在数量上____;所 以相原等子呈中性。 2、摩擦起电并不是__产__生_了电荷,而是电荷 发生了______转。移 3、丝绸与玻璃棒摩擦,电子从___玻__璃__棒转 移到___丝__绸,玻璃棒因____失__去电子(选填“ 失去”或“得到”)而带__正___电;丝绸 _得_到___电子而带__负___电。
第一节.两种电荷
第1页,共36页。
优选第一节.两种电荷
第2页,共36页。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一 电荷
课时一
第3页,共36页。
一、摩擦起电
1、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 说该物体带了电或者带了电荷。
2、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 摩擦起电。
3、带了电的物体叫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 体的性质。
10、导体能导电是因为内部存在大量能自由
移动的 电荷 。绝缘体不能导电是因为内部
可以几自乎由没移有动的

电荷
11、金属导电是靠 自由电子 。
12、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 电流 。
第33页,共36页。
课堂练习
1、跟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靠近跟橡胶棒摩
擦过的毛皮是( ) A
A、相互吸引 B、相互排斥 C、无相互作用
为什么物体会摩擦起电的呢?
第13页,共36页。
巩固所学内容:
1、物体具有 吸引轻小物体 的性质,我们就
说物体带了
;或电者说带了
。电荷
2、带电后物体叫 带电体,它具
有 吸引轻小物体
的性质。
3、自然界只有正、负 两种电荷。经丝绸摩擦过

【 公开课教案一】 两种电荷

【 公开课教案一】 两种电荷

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实质2.知道电荷量及单位3.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4.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及作用5.了解原子结构及原子呈电中性原因6.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及导体导电原因二、教学重点1.电荷间相互用2.原子结构三、教学难点1.摩擦起电的实质2.原子结构四、教具:不同类型验电器两个、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碎纸片、通草球等。

五、教学教程设计(一)导入新课学生看课本P32-35。

引入: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生活在电的世界里,所有的用电器只有电才能工作,那么我们天天提及的“电”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学生和电有关的知识,今天我们从最基本的电荷开始电学的学习。

(二)摩擦起电问题1:橡胶棒是否带电?怎么证明?物体带上电和没有带电有什么区别?1.对比演示:(1)不带电和带电的橡胶棒和玻璃棒吸引碎纸片和通草球;(2)吸引的纸片有一部分“弹开”。

(如果学生发现了可以提出,否则可以不讲。

)问题2:橡胶棒和玻璃棒带电了吗?用的什么办法让它带上了电?一个物体如果带上电有什么的性质?总结:(1)带电性质:吸引轻小物体;(2)可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的例子:(1)冬天脱衣服冒火花;(2)梳头时头发跟梳子一起;(3)毛衣容易脏;(4)电视电脑屏幕容易吸灰;(5)油灌车下面拖着一条铁链;(6)纺织工厂要保持空气潮湿;(7)买食物时,薄塑料袋容易沾在手上甩不掉等。

(三)电荷及其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引入:橡胶棒和玻璃棒都可以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上电,都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它们带的电性质是不是一样的呢?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1)丝绸←→玻璃棒带正电:记+,“丝玻正”;(2)毛皮←→橡胶棒带负电:记-,“毛胶负”。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引入: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也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那么把带正电的玻璃棒和带负电的橡胶棒放在一起会不会相互吸引呢?得出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目标
1.了解摩擦起电以及怎么判断物体带电
2.认识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电荷量
3.认识原子结构和元电荷e=1.6×10-19C。
4.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导电的原因
重点
1.摩擦起电的现象。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电荷的概念和单位。
难点
1.从实验现象推理得出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
2.了解原子结构和金属导体中自由电子的存在。
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并对该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有个了解。同时通过小组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




1.让学生分组做摩擦起电的实验。
2.教师做演示实验得出两种电荷间相互规律.
3.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4.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分
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实验:
1.用塑料尺和塑料笔杆与头发摩擦,在靠近碎纸屑,观察现象.
通过练习发现自己问题,对存在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方式及时解决。
四、




让学生把本节课的内容小结一下,交流自己的收获
5
分钟
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补充.
交流自己的收获
通过知识梳理,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本节课先从电在我们日常生活、现代化社会中的应用引入新课的教学,体现了从生活到物理。最后通过巩固训练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教学中我通过分组实验使认识电荷和摩擦起电现象,既体验了成功,又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弥补班额较大时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
2.演示实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出示验电器:根据实物介绍验电器的结构.
5.演示实验:用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小球,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问从验电器张角的大小可以看出什么?
6.请大家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原子结构 元电荷”部分内容.
7.讲解导体与绝缘体的区别
分组进行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推理分析
理解记忆
认真观察实验
得出结论
认真看书
1.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感受摩擦起电,认识到电就在我们的身边.
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
3.让学生会能判别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绝缘体.
三、




让学生当堂完成第8-14题练习
15分钟
观察学生通过练习对本节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独立完成学案练习后小组在进行讨论,阐述自己的观点,对不同的看法可进行辩论
教具准备
梳子 塑料直尺或塑料笔杆 毛皮 丝绸 玻璃棒 橡胶棒 验电器 碎纸屑
教学方式
常规课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
计划用 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




学生看书并完成学案第一页1-7题,最后在小组进行讨论
10分钟
了解学生完成情况,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先看书在完成学案1-7题练习,小组在进行讨论
两种电荷
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人教版教材第十五章第一节内容,本节需要一个课时。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学生对内容理解好坏,兴趣的产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状况。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