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鹿柴】的诗意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维【鹿柴】的诗意解读 【鹿柴】 作者: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空寂的山中,看不見人,只隐约听到远处有人说话的声音; 阳光返照,光线射入林中深处,又映照在青苔上面。 【诗意 1】 这首诗写出了作者在山间别墅所观察到的山空林深、夕阳返照的黄昏景致。 前两句写接近傍晚的时候,空旷的山间已经看不见人的踪影,只是从树林深处, 还隐约能听到一些断续的话语声。这里的“响”,不是喧闹的意思,而是声音的 意思。用一个“响”字衬托,更显出空山深林的幽静。后两句写夕阳的余辉,横 斜地透过浓密的树林, 重新照射在贴近地面的青苔上。 由于林深树密, 绿荫如盖, 白天的阳光无法穿透。 一个“复”字透出只有早晚横射的光线才能进入林中。 这 样一形容,更增添了一种寂静幽深的感觉。 【诗意 2】 空旷的山中,因无人烟而显得格外的寂静,可又能听见人说话的声音,利用 反衬的手法突出表现出山的静, 这与写房间的肃静时加上钟表咔咔的走动声有异 曲同工之妙。 到了傍晚, 夕阳西下, 微弱的光线斜射在深林中, 露出斑驳的树影, 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树影与青苔,就像情一人一样幽会着,相互眷恋着,更有 火红的夕阳,黑色的树影,绿绿的青苔,色彩鲜明,相映成趣,闲静之中交织着 光彩和情趣,这更加突出了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超写法,与此同时 更体现了王维的画家才能。 空旷的山中因偶尔的“人语响”而更显寂静, 诗人因久居宽阔的庄园中心灵 受到洗涤和陶冶而达到佛道思想的境界,更显豁达,超然,心无杂念。山空,心 空,突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山空,心空,并陶醉于山中傍晚这样寂静但又 不失趣味和美感的景色中, , 表现出了诗人对庄园中怡然自乐的生活的一种喜爱 与满足,更突出表现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整首诗,仍是王诗一贯的语言风格,自然、清新,诗画交织,诗人仅用十二 个字就描绘出一般人难以体会和注意不到的奇妙之境, 更从侧面反映出王维独特 的精神世界,读来让人寻味,其中包含的佛道思想更发人深思。 【诗意 3】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诗中描绘鹿柴附近 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 起笔给人以空旷渺远之感, 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静谧。 山之所以“空”, 是因为杳无人迹。 “不见人”三字, 将“空”具体化。 次句“但 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通常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 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一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 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 了寂静,其实,连细微的“人语”都“响”,都使人听起来响亮清晰,更显示出 了环境的沉寂。况且,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必将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 中,留下的将是更悠长的寂静。这里,作者采用了古诗 中常见的“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将“静”表现得很含蓄,也更具韵味。 这在作者其他的诗作中也常用, 如“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 《鸟鸣涧》 ) , “古木无人语,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皆“以动写静,不着痕迹”,催 人联想,令人回味。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 衬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 景入深林”。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 实恰恰相反。我们可以想象,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 那一小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 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 或 者说,正是因为深林太幽暗了,那一小块光亮才显得很突出;如果深林不是幽暗 的,还能注意到那小小的光亮吗?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 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因此,这写景只能是为了表 现“暗”的。这里,作者又采用了颇值得称道的“以明衬暗”的写作手法,这在 古诗中也很常见。如杜甫 的《春夜喜雨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遥远的江面上一盏忽明忽暗的如豆渔火 都看得清楚, 就使“野径云俱黑”的“黑”显得更加分明, 暗示春雨的雨量可能 不小。又如《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傍晚的日色不但未给 青青的松林带来温暖和光线,恰恰相反,使青松变“冷”了,这就更衬托出松林 的幽暗和阴冷。 全诗前两句写“声”, 后两句写“色”。 后两句落日的余晖静静地照在青苔

上的给景物蒙上的冷清孤寂的气氛, 又刚好与前两句静谧的意境巧妙交一融, 浑 然一体。作者看似信手写来,无意而为,无喜无悲,但留下来的 “空”“冷”“清”“静”却强烈地撞击着读者的心灵, 产生令人挥之不去、 浮 想联翩、无法释怀的感染效果。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 《辋川集》中的作品, 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静美境界, 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 读之 使人身世两忘,万念俱绝,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表现手法却让人咀嚼不尽,回味无穷,具有永恒的美 学价值。 【诗意 4】 鹿柴(zhai 寨),又作鹿砦。柴,栅栏。鹿柴,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一个处所。 这首诗是《辋川集》二十首之一。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 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涛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 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 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人们大约都有 类似的经验 , 本来很平常。 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 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 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这 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 造成闻声不见人效果的客观环境并不一样。那么,诗中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诗开头的“空山”, 二字, 既是相对于无人而言, 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 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 从这两个字, 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 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 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 “人语响”。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 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 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 风雨因时而变化。 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 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 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 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这种景观的最佳时期是夏末秋 初,而且必须是晴朗的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的。 诗的头一个透一视点是深林。 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 此诗以不可 见即想象中的“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 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 阳明天中为最深。另一个透一视点是青苔。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

以辨其色。 青苔生于阴暗潮一湿之处, 它的生长, 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 而此刻却在夕照中。这两个透一视点合在一起,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 王维的某些山水诗, 颇有忘情世事的味道, 甚至流露出幻灭之感。 《辋川集》 中,这一类句子 随处可见, 本篇外, 又如: “来者复为谁, 空悲昔人有”( 《孟城坳》 ); “暗 入商山路, 樵人不可知”( 《斤竹岭》 ); “湖上一回首, 山青卷白云”( 《敧湖》 ),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辛夷坞》)。这是王维诗歌 创作消极的一面。 【诗意 5】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 鹿柴(zh&agra 一 ve;i寨),是辋川的地名。 诗里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的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第一句“空山不 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似乎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 , 但在不同的诗里, 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 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 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 由于杳无人迹, 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竟显 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了。“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也许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 “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 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一 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现在这一切都 杳无声息,只是偶而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 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 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 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 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 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 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 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 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 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 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 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 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

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 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 斑斑驳驳 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 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 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 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 反衬空寂; 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 整首诗就象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 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本无轩轻之分。但 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不健康的一面。同 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 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一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 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 息和夜的安恬; 而 《鹿柴》 则不免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 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 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 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一感,才把握住了 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而这种敏一感, 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