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根芦柴花》不单单是一首江都民歌
浅谈江苏民歌《拨根芦柴花》艺术特点及演唱方法
浅谈江苏民歌《拨根芦柴花》艺术特点及演唱方法本文以《拨根芦柴花》为例,从扬州民歌演唱的方言特点、演唱技巧、情感处理,发音处理,文化传承方面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传承民歌及民族独特的艺术。
本首歌的情绪欢快、激昂,同时又有含蓄,羞涩,扬州的地区优势,使得扬州民歌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风格特色,既有南方方言的优美柔情同时也具有北方方言的豪放爽朗,因而在江苏民歌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中国民歌文化源远流长,各地民歌风格各异,江苏民歌极具个性、明快又优美的旋律、淳朴的歌词、具有特色的方言是江苏民歌的独特魅力,尤为突出的是扬州民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研究本首民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扬州民歌;演唱方法;文化传承一、江苏扬州民歌演唱中方言的特点(一)发声方法,语言特色江苏扬州所在地区的方言属于江淮方言区。
扬州属于江苏中部地区,方言特色有着苏南方言的轻柔圆润,同时也有苏北方言的干练豪爽,有着地方优势的扬州,方言极具特色,扬州传统的方言特色和地方民歌婉转优美的旋律结合在一起,使得扬州民歌存有不一样的风韵,画龙点睛。
扬州方言有自己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通常区分不开“n”和“l”两个声母,前后鼻音没有区别,如“牛”,“刘”不分;“你”,“里”不分;“凝”,“林”不分等;平仄不分:如“早”,“找”不分;“cong”和“chong”,如“丛”,“重”不分等;扬州方言有许多的合音字,如“忙”是“马上”的合音,我忙来就是我马上来的意思;“供”就是“告诉”的合音,我供你就是我告诉你的意思等。
扬州方言的韵母特点,双元音变成单元音。
扬州方言也不区分尖音与团音(二)方言特征,地方色彩民歌通俗易懂就是人民的歌曲,它是从生活中创作的。
以各地方言为语言基础,从而有不同的韵味,通过方言的声调、语调的不同,形成优美的旋律。
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泥土气息,它的创作是即兴的,传播是口头的,内容是生活中而来。
扬州百姓地道的方言演唱更是为其地域性增加风韵。
《拔根芦柴花》毛阿敏演唱赏析
《拔根芦柴花》毛阿敏演唱赏析一首歌曲的味道往往包括歌词的味道、演唱的味道和音乐的味道。
日常概念中的所谓原汁原味未必就是指的那种原生态的形式,恰恰相反,原汁原味应该是歌曲主创者结合时代审美趣味又饱含当时、当地特质的一种综合性风味。
在第11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大地飞歌·2009》上,毛阿敏一曲风情万种的民歌《拔根芦柴花》一下子将我们带到了吴侬软语的江南。
在歌曲的处理上,整个节奏不像以往众多歌手演唱的那样欢快,而是采用了中速稍慢的风格。
毛阿敏的吐词清晰可辨,尽管是扬州民歌,但她为了让大家更能体会大吴方言区语言、语音、语调的民俗味道,在演唱中对歌词的发音做了许多特色性调整,使歌曲洋溢着浓厚鲜活的地方性和戏曲性,甚至也不乏小品种、大制作的现代性。
所以,这版《拔根芦柴花》已然脱去了扬州民歌的单纯性,而听上去更像是江苏民歌或整个江南水乡的民歌。
这种“原汁原味”的“可听性”营造应该是主创者们别有“用心”的艺术处理,而这种精加工使得这首歌曲赢得了更广泛的听众群体,同时也使得这首歌曲不像粤语那样让人对歌词先要琢磨很长时间才能领略歌曲的内涵——而这又多少消解了听众或观众赏歌的兴头。
因此,从意义上讲,相对局限的地域性特征并不利于民歌的流传。
这,是不是也为我们抢救、整理、发掘我国浩如烟海的民歌遗产提供了一种“现代化”思路呢?欣赏毛阿敏版《拔根芦柴花》是一件令人惬意的事。
本人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赏析。
一、歌词意境赏析民歌高手,往往专在那不经意处用心!先说说歌曲中两句重复演唱的歌词吧。
一唱三叹的“拔根芦柴花”,显然并非一般民歌中无关紧要的“插件”,仅仅用来点缀民歌的调式特征,而是用来表现“姐”在“小小郎儿”面前略显手足无措时的情态。
“姐”那看似随意的“拔根芦柴花”,实际上却有掩饰自己羞怯之态的作用。
歌词共三段。
第一段的场景是夏日某个黄昏后。
“叫呀我这么里呀来,我啊就的来了”。
看来,这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民间版,但是更率真,更无邪。
拔根芦柴花
请欣赏《拔根芦柴花。1956年7月,北京举行全国民 间文艺调演。雪飞在大会上演唱了《拔 根芦柴花》,受到了热烈欢迎。接着这 首歌又被选送到中南海怀仁堂给中央首 长欣赏。
歌曲歌词
叫呀我这么里呀来,我呀就的来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清香那个玫瑰玉兰花儿开。 蝴蝶那个恋花啊牵姐那个看呀,鸳鸯那个戏水要郎猜。 小小的郎儿来哎,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 金黄麦那个割下,秧呀来的栽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洗好那个衣服桑呀来采。 洗衣那个哪怕黄昏那个后呀,采桑那个哪怕露水湿青苔。 小小的郎儿来哎,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 泼辣鱼那个飞跳,网呀来的抬了, 拔根的芦柴花花,姐郎那个劳动来呀比赛。 姐胜那个情郎啊山歌那个唱呀,情郎那个胜姐亲桃腮。 小小的郎儿来哎,月下芙蓉牡丹花儿开。
后来由钱静人,费克等人带队到扬州、江都
采风,收集了大量民歌,并对其进行了加工。 于是便有了现在大家听见的《拔根芦柴花》 了。
讲解
在中国民歌中,"花"是一个最普遍的主题,其
用法大约有三种:一种是以花喻人,借花表达 情爱,如《茉莉花》和"花儿"令曲《上去高山 望平川》;一种是歌颂大自然,传授自然知识, 如各地的一些《对花》;另有一种是借花起兴, 以花为歌唱的媒介,而花本身无特定的含义。 如山西北部的"开花调"和这一首《拔根芦柴花》 等等。
歌曲赏析 这首秧田歌表面上看歌词分为三段,实际上每段只有第一句 是"实词" 芦柴花,其后便是固定衬词"拔根芦柴花"和以虚代 实的"清香玫瑰玉兰花儿开"。这样的唱词结构,说明此歌是 借"花"寄兴,而不在乎唱的是什么,这也是一般劳动歌曲的 特征之一。此歌50年代初由音乐家费克记录下来,它有两种 乐谱,一种是本书所收的这一种;另一种是舞台用谱,为了加 强抒情性,记录者在倒数第6小节处增加了两小节的短句, 并再反复一次,使音乐产生了复沓缠绵的新意,而且还使曲 体因扩充而取得平衡,使原来不规则的三句变为四句,扩充 句起到了"转"句的作用。全曲音调在明快、奔放、昂扬的基 调中糅合了一点委婉的因素,刚柔相济,兼融江南与江北和 劳动歌曲与抒情山歌的特色,这也是它广为流传的原因之一。
大班音乐教案《拔根芦柴花》
大班音乐教案《拔根芦柴花》大班音乐教案《拔根芦柴花》14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音乐教案《拔根芦柴花》,欢迎大家分享。
大班音乐教案《拔根芦柴花》1【活动目标】1.在熟悉曲调的基础上,尝试用各种乐器演奏乐曲。
2.训练幼儿的节奏感,培养幼儿的欣赏能力。
【活动准备】各种打击乐器一套,写有三种节奏型的大白纸一张。
【活动过程】一、幼儿听音乐进教室幼儿集体听音乐,跳舞蹈进教室,坐在座位上一起拍手至音乐结束。
二、复习已学过的节出示写有节奏型的卡片,让幼儿徒手练习打节拍。
(节奏让幼儿动脑筋,可用古诗“静夜诗”、“悯农”等念出这种节奏型)三、新课――打击乐“拔根芦柴花”1.师:小朋友节奏拍得真好!下面请你们听一首音乐(放“拔根芦柴花”音乐)。
提问:这首音乐好听吗?(好听)这首音乐叫什么名字?(拔根芦柴花)师:现在请小朋友再听一遍音乐,听一听这首音乐是几拍子的节奏?听起来有什么样的感觉?(放“拔根芦柴花”的音乐让幼儿边听音乐边自由的.做动作)提问:这首音乐是几拍子的节奏?(2/4拍)这首音乐听起来有什么样的感觉?(活泼、快乐,就像过年一样的热闹、舒服……)2.师:今天老师教小朋友演奏这首音乐,先听这首曲子的第一部分。
(放第一部分的音乐)提问:哪个小朋友能拍出这段音乐的节奏?(让个别幼儿练习拍节奏×××|×××|)请某小朋友上来带领大家边听音乐边拍节奏。
(放第一部分的音乐让幼儿练习)师:继续听音乐的第二部分,听听我们拍什么节奏?(放第二部分音乐)听完音乐后让幼儿拍出××××|××××|节奏,请一个幼儿上来带领大家边听音乐边拍节奏。
(放第二部分音乐)师:大家一起听音乐的第三部分?听听拍什么样的节奏?(放第三部分音乐)听完音乐后让幼儿拍出××|××|××|节奏,请一个幼儿上来带领大家边听音乐边拍节奏。
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介绍
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介绍(一)创作背景我国幅员辽阔,有着千年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民歌作为人们田间地头就可以口头创作和传唱的大众化音乐,歌词简明扼要,曲调悦耳动听,音乐形象生动,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是随着时代发展历久弥新,世代流传的歌曲形式,集结了老一辈人的聪明才智,反映了特定时期特殊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地域特色格外明显,在中国的民间音乐宝库中地位显著。
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处于江淮平原,那里水田交错,美丽富饶,物产丰富,人们朴实勤劳朴实,栽秧号子产生于此,蕴涵丰富的地域风情,因为所处之地是南北交界,所以方言特点也有南有北,《拔根芦柴花》属于栽秧号子的一种,产生于古老的集市和乡村,反映的都是朴实无华的农村生活,描绘的是朴素的劳动人民在当时的特定地域环境中栽秧、除草等干农活的场景。
1所以地域特色明显,整个曲子基调明快、一气呵成,高音中又有一些婉转,有清新之感,同样兼容了南方的温柔婉转和北方的纯朴耿直,有柔有刚,韵味与众不同,将南北方的劳动歌曲和抒情山歌的特点相结合,没有北方号子节奏性强,也不如江南民歌的迂回婉转,有着江南音乐的风格特征,灵活欢快,节奏婉转、轻松顺畅、柔美活泼又富有灵气;也有着北方曲调的热情奔放、豪爽大气,激情昂扬。
《拔根芦柴花》的作词人是钱静人,作曲者是费克,由江苏本土民歌演唱家雪飞第一个演绎,于1956年7月的北京民间文艺调演中所唱,深受认可和喜爱,得到了热烈反响,连周总理都加以表扬,当然也成了雪飞每次演出必不可少的曲目,始终好评如潮。
这首《拔根芦柴花》是劳动人民的生活写照,有辛勤有快乐有爱情有收获,歌曲兼具了北方的豪迈和南方的柔美,节奏明快,曲调优美,清新脱俗,不拘一格,在民间音乐中生命力旺盛。
(二)段体结构《拔根芦柴花》的曲调简单明朗,好记也好唱,好听也好懂,级进为主的音阶,主三和弦为主的和声,此起彼伏的旋律,透露着江南音乐委婉动听的特征。
1丁艳.江苏民歌主题在专业音乐创作中的技法解析[J].民族音乐,2019(06):8-10.整首歌曲一共有63个小节,民歌结构属于起承转合式的,二三度级进为主旋律,抑扬顿挫的音乐先扬后抑,曲式结构不均衡,一共由四部分组成,有长有短。
《拔根芦柴花》不单单是一首江都民歌
《拔根芦柴花》不单单是一首江都民歌<span style="font-size:16.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 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 me-font:minor-latin">《拔根芦柴花》不单单是一首江都民歌2017-08-07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 -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 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王学忠<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 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江都旅游<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 -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 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江都历史文化悠久,是运河边上的“<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 me-font:minor-latin">民歌之乡”<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 me-font:minor-latin">,《拔根芦柴花》等民歌传唱大江南北。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拔根芦柴花》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拔根芦柴花》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音乐教材第四章《民间歌曲欣赏与学唱》,详细内容为拔根芦柴花。
该歌曲是一首江苏扬州地区的民间歌曲,歌词淳朴、旋律优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拔根芦柴花的背景知识,感受民间音乐的韵味,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2. 学会演唱《拔根芦柴花》,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音高及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歌曲旋律,理解歌词内涵,体验民间音乐的魅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教学课件、歌谱、黑板。
学具:空灵鼓、手鼓、沙锤等打击乐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江苏扬州风光片,引导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讲解拔根芦柴花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歌曲学唱(15分钟)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唱。
分句教唱,注意指导学生掌握节奏、音高。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例题讲解(10分钟)选取歌曲中具有代表性的节奏、音高,进行讲解。
分析歌曲的情感表达,指导学生学会运用音乐表现力。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分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5. 歌曲表演(15分钟)学生分角色表演,体验团队协作。
教师评价,给予鼓励。
6. 课堂小结(5分钟)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音乐素养。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称:拔根芦柴花2. 歌曲背景:江苏扬州民间歌曲3. 歌曲节奏、音高:以示例形式展示4. 情感表达:欢快、活泼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为家人演唱《拔根芦柴花》,并分享课堂所学。
2. 答案:学生演唱表现及分享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地区的民间音乐,了解我国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处理2. 教学目标的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4. 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处理1. 歌曲的难度要适中,确保幼儿能够接受并学会演唱。
浅析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
浅析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民歌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所以民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
民歌的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歌曲的地方色彩江苏的民歌很早就受到世人的注目,南朝的吴歌,明清的江南山歌作为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精品而广泛流传。
但因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文人只是将眼光落在江南地区的民间。
实际上,无论是江南或苏北都有大量高质量的民歌。
江苏省民歌根据方言、地理位置、历史人口迁移及审美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分为三个小的色彩区:北方方言区、江淮方言区、吴语方言区。
北方方言区的徐州一带与鲁、豫、皖等地的相互影响,曲调风格较近北方;江淮方言区的广大苏北平原地区,则是北方与南方吴语区的过渡地带,是南北民歌的交汇处,占全省三分之二的市、县;吴语区即苏南的苏州、无锡、常州一带。
江苏民歌的曲调特征就是由这三大块地区的民歌所组成。
三个色彩区的民歌共同组成了江苏民歌的旋律特征,但是它们各自又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拔根芦柴花》就是传唱甚广的一首江都民歌。
全曲音调在明快、奔放、昂扬的基调中糅合了一点委婉的因素,刚柔相济,兼融江南与江北和劳动歌曲与抒情山歌的特色,在全国广为传唱。
此曲就属于江淮方言色彩区。
芦柴又名芦苇,生长于低湿地或浅水中,因其开花季节特别美观,白色絮状,俗称芦花,或芦柴花,在江都这一带的水域边很常见。
二歌曲的音乐体裁民歌与人民的社会生活有着最直接、最紧密的联系,民歌的作者和传唱者就是人民群众自己。
江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地区,因此在频繁的农田劳动生活中,产生了大量的农事号子、田秧山歌和大量的劳动气息很浓的小调,这种小调里也溶合了号子的某些特点。
《拔根芦柴花》曲调开朗而又抒情,体裁上也有劳动号子的一些因素特点,当地人称它为“栽秧号子”也正是这个原因。
大班音乐拔根芦柴花教案
大班音乐拔根芦柴花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为大班音乐活动,教材选自《幼儿园大班音乐课程》,第四章第五节《拔根芦柴花》。
歌曲《拔根芦柴花》是一首江苏民歌,歌词内容富有童趣,旋律欢快,适合大班幼儿学唱。
二、教学目标1. 感受江苏民歌的风格特点,体验学唱歌曲的乐趣。
2. 能够用自然的音调和准确的节奏演唱歌曲。
3. 理解歌曲内容,能够参与歌曲表演活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会歌曲《拔根芦柴花》,能够用自然的音调和准确的节奏演唱。
难点:歌曲中“拔根芦柴花,百分之十五八”这一句的节奏和音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幼儿音乐教材、歌谱、小礼物。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带领幼儿做《拔根芦柴花》的游戏,引导幼儿感受歌曲的欢快氛围。
2. 学习歌词:教师带领幼儿学习歌曲歌词,重点讲解“拔根芦柴花,百分之十五八”这一句的节奏和音调。
3. 学唱歌曲: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幼儿跟随教师学唱,注意音调和节奏的准确性。
4. 歌曲表演:幼儿分组进行歌曲表演,鼓励创意编排动作。
六、板书设计板书歌曲《拔根芦柴花》的歌词,突出“拔根芦柴花,百分之十五八”这一句的节奏和音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歌曲《拔根芦柴花》,并演唱给家长听。
2. 答案:幼儿能够向家长介绍歌曲的名称、歌词内容,并准确演唱歌曲。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次音乐活动,幼儿对歌曲《拔根芦柴花》的学习兴趣浓厚,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自然的音调和准确的节奏演唱。
在歌曲表演环节,幼儿创意编排动作,充分发挥了想象力。
整体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拓展延伸: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对音乐的热情,可以组织一次音乐主题的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共同感受音乐的乐趣。
同时,可以适当增加幼儿对其他地区民歌的学习,丰富幼儿的音乐文化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拔根芦柴花》是一首江苏民歌,这首歌曲在大班音乐教学中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
大班音乐教案《拔根芦柴花》精选文档
大班音乐教案《拔根芦柴花》精选文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音乐教材第四章《民间歌曲与童谣》中的《拔根芦柴花》。
该曲是一首江苏扬州地区的民间小调,歌词描绘了拔芦柴的乐趣,旋律优美,节奏明快。
详细内容包括歌曲的歌词学习、旋律哼唱、节奏打击以及简单的舞蹈动作。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悉并掌握《拔根芦柴花》的歌词和旋律,提高音乐素养。
2. 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和集体协作能力。
3. 激发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部分歌词的发音和节奏打击的准确性。
教学重点:歌曲的旋律、歌词以及舞蹈动作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钢琴、音响设备、歌词卡片、节奏打击乐器。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讲述一个关于拔芦柴的故事,引导学生体验拔芦柴的乐趣。
邀请学生模仿拔芦柴的动作,感受音乐节奏。
2. 歌曲学习(10分钟)教师播放《拔根芦柴花》歌曲,引导学生聆听并感受旋律。
分组学习歌词,教师指导发音,确保学生正确掌握。
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注意音准和节奏。
3. 节奏打击(10分钟)教师示范节奏打击乐器,引导学生模仿。
学生分组进行节奏打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舞蹈动作学习(10分钟)教师示范舞蹈动作,学生跟随学习。
学生分组练习舞蹈动作,教师纠正动作不规范的地方。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集体演唱《拔根芦柴花》,配合舞蹈动作和节奏打击。
教师评价并给予鼓励。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拔根芦柴花》2. 歌词片段及节奏示意图3. 舞蹈动作图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向家长展示本节课学习的歌曲、舞蹈动作和节奏打击。
2. 答案:学生需熟练掌握歌曲《拔根芦柴花》的歌词、旋律、舞蹈动作和节奏打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教学调整。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搜集其他地区的民间音乐,了解民间音乐的特色,增强民族自豪感。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拔根芦柴花》含反思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拔根芦柴花》含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音乐教材第四章《民间音乐》,详细内容为拔根芦柴花。
该曲是一首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江苏民歌,歌词描绘了农民在丰收季节拔芦柴的喜悦场景,旋律优美,节奏明快。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民间音乐的魅力,培养对我国传统音乐的热爱。
2. 学会演唱《拔根芦柴花》,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了解拔芦柴花的劳动场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音高跳跃。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拔根芦柴花》,感受歌曲的韵律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歌词卡片、节奏卡片。
学具:音乐课本、笔、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展示拔芦柴花的场景,引导学生谈论对劳动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歌曲学习(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注意指导歌曲的节奏和音高。
(2)学生跟唱,加强歌曲的熟练度。
(3)分组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例题讲解(5分钟)针对歌曲中的难点,进行逐一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掌握。
4. 随堂练习(10分钟)(1)学生自主练习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2)挑选部分学生进行展示,给予鼓励和评价。
5. 歌曲表演(10分钟)六、板书设计1. 《拔根芦柴花》2. 歌词:歌词卡片展示3. 节奏:节奏卡片展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拔根芦柴花》,并录制视频。
2. 答案:学生完成演唱并提交视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让学生了解其他地方的民间音乐,进行对比学习。
(2)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体验劳动的艰辛和快乐。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变化和音高跳跃。
2. 实践情景引入:确保情景引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歌曲学习:学生在学唱过程中的跟唱和分组演唱实践。
4. 例题讲解:针对歌曲难点的详细讲解和示范。
论扬州民歌的艺术特征——以《拔根芦柴花》为例
2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2/ 01句7-10小节;第三乐句11-12小节;第四乐句13-16小节。
很容易可以看出《拔根芦柴花》的曲式结构并不具有良好的方整性,这也是与许多民歌相区别的。
比如说著名的《茉莉花》、《孟姜女》等都是每四小节一句的常规的方整性结构。
中国的音乐作品有多种旋律发展手法,常见的有像《金蛇狂舞》的螺丝结顶的发展手法、起承转合的发展手法。
其中起承转合的发展手法用的最为普遍,《拔根芦柴花》亦是用这种手法来发展全曲。
“起”的是动机,是全曲要告诉我们最重要的信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承”是“起”的延续,既有首句的音乐动机,又加入了新的音乐元素,达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情感和叙述上使之更加饱满;“转”是创新,是全曲中最能表现特殊情感的地方;“合”就是把三者音乐元素结合,作情绪、逻辑、意义上的升华。
由费克先生改编后的《拔根芦柴花》,在原来的基础上特地在“承”和“转”之间加了8小节,用扩展动机的创作手法使“转”的内容更加充实,其旋律发展更加不稳定,刺激了“合”句的发展,结束全曲,直截了当,大快人心。
既达到了结构的平衡,又充实了作品的内涵。
(三)旋律的细腻优美“扬州民歌除了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强烈的时代烙印以及丰厚的文化背景,她所以为人们喜闻乐见,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她优美的音乐旋律,让人百唱不厌,回味无穷。
”①《拔根芦柴花》的节拍为拍,体现了强弱的节拍规律,节奏欢快明朗。
全曲为典型的C 宫民族五声调式,以宫音1为起音,进行了大三度的跳进,构成了全曲的动机。
第二小节重复了动机,使人印象深刻。
一般的江南民歌的开头都使用级进音,而这首民歌为跳进,使具有北方民歌的豪爽风格,并且这种大三度的音程贯穿其中,这就是北方的刚硬直爽。
再往下研究,《拔根芦柴花》的旋律基本遵循了南方民歌的旋律发展手法,音与音之间跨度不大,使作品更具有温婉细腻的一面。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新添加的“蝴蝶那个恋花啊,牵姐那个看呀”这一段,巧妙地运用小三度进行重复,形象的体现出江南女子娇羞、含蓄的心情,把南方姑娘的情绪表现的淋漓尽致。
2024年大班音乐活动《拔根芦柴花》精彩教案及课后反思
2024年大班音乐活动《拔根芦柴花》精彩教案及课后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音乐活动教材第四章《民谣与童谣》中的《拔根芦柴花》。
具体内容包括歌曲学唱、节奏感知、动作创编等。
教材中的《拔根芦柴花》是一首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江苏民歌,歌词描绘了拔芦柴的情景,旋律优美,节奏明快。
二、教学目标1. 学会演唱《拔根芦柴花》,感受歌曲的优美旋律和节奏特点。
2. 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能准确地用肢体动作表达歌曲节奏。
3. 增进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歌曲《拔根芦柴花》的学唱和节奏感知。
2. 教学难点:歌曲中部分歌词的发音和动作创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音响设备、钢琴、图谱、节奏卡片、动作卡片。
2. 学具:小乐器(如沙锤、手鼓等)、画纸、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模拟拔芦柴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歌曲背景。
播放歌曲《拔根芦柴花》,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旋律和节奏。
2. 歌曲学唱(10分钟)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唱。
分句教唱,重点指导歌词发音和旋律。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节奏感知(10分钟)教师出示节奏卡片,引导学生用肢体动作表达歌曲节奏。
学生分组进行节奏游戏,巩固节奏感。
4. 动作创编(10分钟)教师示范动作,学生模仿学习。
学生自由创编动作,展示个人风采。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用小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师挑选学生进行演唱和动作展示。
六、板书设计1. 《拔根芦柴花》2. 歌曲歌词及节奏3. 动作创编提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拔根芦柴花》,创编动作,为歌曲伴奏。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对部分歌词发音掌握不够准确,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在动作创编环节,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创新能力,值得表扬。
2. 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江苏民歌的特点,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其他地方的民歌,进行学习和分享。
2024年音乐公开课标准教案《拔根芦柴花》
2024年音乐公开课标准教案《拔根芦柴花》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8课《水乡歌韵》,主要教学内容为江苏民歌《拔根芦柴花》。
该曲是一首富有浓厚乡土气息民间歌曲,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淳朴,表现水乡人民对生活热爱。
我们将学习歌曲旋律、歌词以及相关文化背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拔根芦柴花》旋律和歌词。
2. 培养学生对民间音乐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解江苏民歌特点,培养学生音乐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一些特殊节奏和音高掌握。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拔根芦柴花》,解其文化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PPT课件。
学具:音乐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江苏水乡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水乡美景,进而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拔根芦柴花》。
2. 新课学习(10分钟)(1)介绍歌曲背景,让学生解江苏民歌特点。
(2)学习歌曲旋律,注意特殊节奏和音高掌握。
(3)分句教唱歌曲,让学生跟随钢琴伴奏练习。
3. 例题讲解(10分钟)(1)出示歌曲中典型节奏和音高,分析其特点。
(2)示范演唱,让学生模仿并练习。
4. 随堂练习(5分钟)(1)学生分小组练习演唱歌曲。
(2)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
5. 实践情景引入(15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合唱表演,分组进行。
(2)每组演唱结束后,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
(1)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民歌韵味和情感表达。
(2)推荐学生课后搜集其他地区民歌,进行欣赏和学习。
六、板书设计1. 《拔根芦柴花》2. 内容:(1)歌曲背景及特点(2)旋律、歌词学习(3)节奏、音高分析(4)实践情景引入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拔根芦柴花》,并录制视频。
2. 答案:演唱准确,情感表达丰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拔根芦柴花》演唱技巧,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大班音乐教案:拔根芦柴花
大班音乐教案:拔根芦柴花第一章:教学目标1.1 了解歌曲《拔根芦柴花》的背景和歌词含义,感受歌曲的欢快节奏。
1.2 能够用自然的嗓音演唱歌曲,培养音乐表达能力。
1.3 通过歌曲学习,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歌曲介绍:《拔根芦柴花》是一首江苏省的传统民歌,曲调欢快,歌词富有地方特色,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 歌词解析:歌词中的“拔根芦柴花,一共十二节,十一节带开花,十二节带把钩”寓意着团结就是力量,只有齐心协力,才能取得成功。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习歌曲《拔根芦柴花》,了解歌词含义,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3.2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欢快节奏和方言词汇的准确发音。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具准备:录音机、音响设备、乐谱、花朵道具。
4.2 环境布置:教室布置成花园氛围,增加歌曲氛围。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热身活动(5分钟):带领幼儿做简单的身体运动,如拍手、跺脚等,让幼儿充分活跃起来。
5.2 歌曲学习(5分钟):1)教师播放歌曲《拔根芦柴花》,让幼儿初步感受歌曲的欢快节奏。
2)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学唱歌曲,重点讲解歌曲中的方言词汇和欢快节奏。
3)分组进行歌曲练习,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
5.3 歌曲表演(5分钟):1)幼儿手持花朵道具,按照歌曲节奏进行表演。
2)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幼儿的表演动作。
1)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
2)针对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为下次课程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延伸活动6.1 歌曲创作:鼓励幼儿根据《拔根芦柴花》的旋律,创作自己的歌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6.2 音乐游戏:设计一个以《拔根芦柴花》为背景的音乐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音乐的魅力。
第七章:家园共育7.1 家长作业:请家长协助幼儿在家中练习歌曲《拔根芦柴花》,并鼓励家长分享幼儿的练习成果。
7.2 家长沟通:通过家长会或家访等形式,与家长交流幼儿在音乐教育方面的进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024年大班音乐教案《拔根芦柴花》
2024年大班音乐教案《拔根芦柴花》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音乐教材第四章《趣味民谣》中的《拔根芦柴花》。
该曲是一首江苏民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歌曲学唱、节奏敲击、舞蹈动作及对民谣特色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拔根芦柴花》的旋律、节奏及歌词,能够独立演唱。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音乐素养。
3. 通过学习民谣,让学生了解江苏地方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部分节奏较为复杂,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教学重点: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及舞蹈动作的教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钢琴、音响、教案、PPT、舞蹈视频等。
学生准备:小军鼓、沙锤、舞蹈服装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江苏美丽的风光,引导学生了解江苏地方特色,为学习民谣做铺垫。
2. 歌曲教学(10分钟)(1)教师播放《拔根芦柴花》,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旋律,引导学生跟唱。
(2)教师逐句教唱,让学生模仿,注意纠正音准、节奏、吐字等问题。
(3)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 节奏敲击(5分钟)(1)教师示范小军鼓、沙锤等打击乐器,引导学生感受节奏。
(2)学生跟随教师敲击节奏,配合歌曲演唱。
4. 舞蹈动作教学(10分钟)(1)教师播放舞蹈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舞蹈动作。
(2)教师分解舞蹈动作,逐一教授。
(3)学生跟随教师练习舞蹈动作,教师巡回指导。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歌曲、节奏、舞蹈的整合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称:《拔根芦柴花》2. 歌曲旋律:简谱、五线谱对照3. 歌词:逐句呈现4. 节奏:重点节奏型展示5. 舞蹈动作:简单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拔根芦柴花》并录制视频。
2. 答案:学生提交的视频中,要求歌声清晰、节奏准确、舞蹈动作熟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了解其他地区的民谣,进行家庭作业布置,如:搜集一首家乡的民谣,下节课分享。
大班音乐《拔根芦柴花》说课稿
大班音乐《拔根芦柴花》说课稿《大班音乐<拔根芦柴花>说课稿》一、说教材1.1教材地位与作用《拔根芦柴花》是一首著名的江苏民歌,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活泼,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这是一首非常适宜的音乐教材,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音乐感知能力、节奏感、审美能力,以及对民族音乐文化的初步认知。
1.2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幼儿能够感受《拔根芦柴花》的音乐旋律,识别乐曲中的不同节奏型,如切分音、附点音符等。
(2)技能目标:幼儿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用简单的动作表现乐曲的节奏和旋律,提高身体协调性和节奏感。
(3)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民族音乐的喜爱之情,感受江苏民歌的独特魅力,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1.3教学重难点1.3.1教学重点(1)引导幼儿感受《拔根芦柴花》的节奏特点和旋律之美。
例如,乐曲中的节奏型变化多样,其中切分音的出现使节奏更具动感和活力。
像“×× ××|×××|”这样的节奏型,幼儿需要通过反复聆听和教师的示范,才能准确感知。
(2)鼓励幼儿用身体动作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用拍手、跺脚、扭腰等动作来表现音乐的节奏、旋律的起伏等。
1.3.2教学难点(1)帮助幼儿理解和把握切分音节奏。
切分音打破了常规的节奏规律,对于大班幼儿来说较难理解。
例如在“5 3 23 | 1 21|”这一乐句中,“23”为切分音,幼儿可能会按照惯性将节奏唱成“5 3 | 23 1 | 21 |”。
(2)引导幼儿根据音乐的情绪变化,准确地用动作表达。
音乐的情绪在不同乐段有所变化,幼儿需要敏锐地捕捉这些变化,并通过合适的动作表现出来,这需要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力。
二、说学情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他们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能够初步感知音乐的节奏、旋律和音色。
在之前的音乐学习中,幼儿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节奏型和歌曲,但对于像《拔根芦柴花》这样节奏较为复杂、具有民族特色的乐曲,还需要教师进行细致的引导。
大班音乐活动优质教案《拔根芦柴花》
大班音乐活动优质教案《拔根芦柴花》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音乐活动教材第四章《民谣与童谣》中的《拔根芦柴花》。
该曲是一首江苏扬州地区的民间小调,歌词描绘了拔芦苇的情景,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内容包括学唱歌曲、理解歌词、掌握简单的节奏和音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歌曲《拔根芦柴花》的歌词和旋律,能独立演唱。
2. 培养学生对民间音乐的兴趣,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和音高。
教学重点:歌词的理解和演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歌词卡片。
学具:小鼓、沙锤、音乐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关于拔芦苇的小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歌曲学习: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理解歌词内容。
b. 教师示范演唱歌曲,学生跟随学唱。
c. 分组练习,互相纠正,提高演唱效果。
3. 节奏练习:a. 教师示范歌曲中的节奏,学生模仿。
b. 学生用小鼓、沙锤等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4. 音高练习:a. 教师用钢琴引导学生练习歌曲中的音高。
b. 学生跟随教师演唱,注意音准。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拔芦苇的游戏,体验歌曲所描绘的情景,增强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歌曲名:《拔根芦柴花》2. 歌词:按段落列出歌词,标注重点节奏和音高。
3. 简谱:歌曲旋律简谱。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回家后,向家长演唱《拔根芦柴花》,并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
2. 答案:歌曲演唱正确,故事讲述清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但在节奏和音高方面仍有待加强。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地区的民间音乐,比较不同地区的音乐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组织学生参加民间音乐表演活动,亲身体验民间音乐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和音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拔根芦柴花》不单单是一首江都民歌<span style="font-size:16.0pt;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 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 me-font:minor-latin">《拔根芦柴花》不单单是一首江都民歌2017-08-07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 -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 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王学忠<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 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江都旅游<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 -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 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江都历史文化悠久,是运河边上的“<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 me-font:minor-latin">民歌之乡”<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 me-font:minor-latin">,《拔根芦柴花》等民歌传唱大江南北。
《拔根芦柴花》是由邵伯栽秧号子演变而成的,从邵伯民歌到江都民歌再到江苏民歌,后被《中国民歌集成》所收录,从此成为祖国民间歌曲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 -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 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邵伯栽秧号子是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 -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 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江都邵伯是栽秧号子发源地,有《茉莉花》《十根丝线》《撒趟子撩在外》《一根丝线牵过河》等有名的秧号子,代表作《拔根芦柴花》曾经盛极一时,轰动全国,蜚声海内外。
栽秧不栽哑吧秧。
春夏时节的江都水乡,一场场秧歌会登台,秧田上飘荡妇女们的咏唱:“<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 me-font:minor-latin">号子一打声气开,顺风刮到九条街,兴化高邮穿城过,扬州邵伯传过来。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 -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 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邵伯秧号手原唱老版《拔根芦柴花》。
《拔根芦柴花》是江都稻农为解除疲劳、自我调节,以歌寄兴的秧号子。
邵伯会打秧号子的妇女特别多,尤其是年轻妇女,打的号子悠扬婉转,非常动听。
20<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 me-font:minor-latin">世纪50<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年代初,“<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 me-font:minor-latin">四夏”<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 me-font:minor-latin">大忙季节,在那清明如镜的水田里,伴随着初夏的和风,响起栽秧手们清脆悦耳、令人陶醉的阵阵号子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这是当时开展田头文化活动的一种好形式。
那时,邵伯栽秧号子有《黄黄者》《小小妹妹者》以及《拔根芦柴花》等多种,然而原版《拔根芦柴花》以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和乡土气息,唱的人最多,流传也很广。
当年,施登英、黄凤英、赵锦珠、刁元兰等一批女青年,是邵伯号子手中的佼佼者。
邵伯秧号子传承人、现年80<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岁的许金英等一批老艺人常年唱秧歌、打秧号,把《拔根芦柴花》等江都民歌唱响海内外。
<s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mso-ascii-font-family:Calibri;mso-ascii-theme-font:minor -latin;mso-fareast-font-family:宋体;mso-fareast-theme-font:minor-fareast;mso-hansi-font-fa 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歌唱家雪飞首唱新编《拔根芦柴花》。